不是山西人理解不了那四处飞扬的煤尘。
不是山西人也理解不了黄土高坡上的弯弯曲曲,不是山西人更理解不了煤对每个山西人的影响力。
此片导演隐喻特别深,夜幕降至,一个慌乱的年轻人,犹如四处逃串的老鼠,每一个路口都会尝试找到出口,找不到手机让一个人慌乱无神,真正慌乱的是每一个出口都不是出口。
此片配乐特别少,但晃动的镜头正如当下的大多人的人生,唢呐一吹那是一种情感在黄土高坡上的悲鸣。
哪些走西口的山西人能回去他那依然贫瘠的故乡吗?
能回得去那翻山越岭的故乡吗?
夜幕降至,黄昏时分,那夜晚升起的灯光还有儿时的温暖吗?
公交小巴几乎就是我曾经坐过的小巴,沟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浓浓的乡情述说着时代的变迁。
此片近乎是纪录片,公路片,记录着逃离和割舍不断,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时代记忆。
司机的打斗就是一种发泄,丛林式的发泄。
初恋的埋怨,发小的埋怨,算命的解惑,寺庙的请愿,最后都落实在扫码之声——嘀。
这一声就是人生的滚滚洪流,犹如哪黄河之水,冰不动,暗流涌动。
父亲的背影,远远望去,就是崎岖山路上的影子,夜幕降至,越来越模糊,很清楚的是网络贷款席卷到农村,而农村或许是最好的避风港。
父亲开着摩托车,路边两侧草团被风吹舞着在地上滚动,风很大,吹着,呼呼的吹着 最后我想给此片,给哪些走西口在外奔波的山西人说一句最近正在流行的一句话,此话也印证了导演最后突出了重围。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现在我终于冷静了下来,可以重新评价这部电影。
冷静和试图重新看待它的过程,让我想了很多。
这部电影让我对什么是匮乏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电影最大的,或许是唯一的优点,就是真诚。
它的确足够真诚,但是除了真诚以外,它就像一片黄河边的草地那样荒凉。
我想我能够被打动,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匮乏如斯的人。
在电影讲述这个男人归途中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想象——之时,导演也暴露了他的浅薄。
说到底,这仍是一个单线的、自伤的、并有可能产生误会的凝视的一个故事。
同样的,如果现在要我讲述中学时从数十公里外的学校回家的故事,我也只能发出单调乏味甚至是猥琐的声音。
我于是想到真诚有时候只不过是匮乏的面具,诚实地言说自己是因为无可言说。
在那些真正丰富和见多识广的人类面前,我着实感到了巨大的自卑。
不过也许,大多数人本质上就是匮乏的,毕竟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菲兹杰拉德那样丰富的人生,尽管我们多数时候意识不到这一点,但这不能作为降低我们面对艺术的眼光的理由。
换句话说,在严肃地追求艺术之前,我们最好对自己的浅薄和庸俗有所自觉。
4.21北影节第二场~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是简单明晰的,讲述了一个三十岁在大城市漂泊多年且无房无车的落魄男人,带着一身疲惫以及对过去回忆的哀悼,从城市回归满是煤灰与阴霾的山西乡村(色调上是萧瑟的),回到家乡的故事,一路上他偶遇了一个又一个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曾经因为误会而断了联系的发小,曾经无疾而终却念念不忘的初恋,以及他自认为看对眼不停搭讪的“艳遇”学妹……从这些故人的身上一点一点找回他在这个地方带有地域共性的记忆,找到他自我身份的一个锚点。
但如此明晰的叙事中,我仍觉得无病呻吟式的留白过多,在大段长镜头的处理上并不恰当,有些刚积累起来的情绪,啪的一下,被前后镜头、段落的衔接弄得个七零八落。
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些什么,但那个“什么”,导演戳不破、达不到,功力不足,以至于最后结尾段落突然高涨的音画情绪,让我有点接受无能。
导演本人可能已经拍high了,放肆了,十分感动了,但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冷冰冰的状态,因而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评价是“清晰中又有着不知所云”“男性视角下的极度自嗨”等。
很荣幸能参与这次菅浩栋导演带着他的银幕处女作《夜幕将至》的放映活动现场,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路演活动。
无论是从观影体验还是影后与导演本人的谈论过程,我能感觉到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私有印象”的电影,属于导演的“个人日记”。
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大部份观众可能会觉得无聊,但其实整部电影的归途路程都充满冲突,是过于日常化的矛盾所以看似平淡但对于主人公有着惊涛骇浪般的心里波澜。
这部影片在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上似乎也充满着争议,但我觉得影片里对与女性角色的互动都充满着克制和隐忍,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感。
在滨海城市看这么一部尘土飞扬的电影确实挺“魔幻”的(感觉鼻腔眼目都沾满了黄土)每个人的回家路各有各的曲折,辛苦导演将这样一部具有“地域属性”“人文属性”“私有财产”的个人印象影片搬上了屏幕分享给大家。
谢谢菅导演满足了我写句祝福语的愿望~那就在这祝大家都能找到光明的未来!
不是直接“拥有”而是去“找到”,要记得去享受这个过程!
2024.1.28观看《夜幕降至》我决定在2024.1.29晚给工作组长发送我要离职的通知,嘿嘿真的是考虑了很久之后的决定。
祝自己能够寻觅到光明的未来。
像影片落幕前一样,主角不停地“挖”但身旁一直有束光。
观影结束出来后发现街道潮湿,原来是刚下过雨,且自己没有带伞,估计是观影期间下的雨,回家时停雨这算不算是光明未来的开始呢~
1.疏离。
豆瓣上有网友评价导演的对白设计是尴尬而失败的,但其实对于有过返乡经历的乡土青年来说,跟老家人之间尴尬、疏离、没话找话的状态,是一种完全基于现实语境的常态。
一方面是过往的亲密与熟稔,另一方面则是现今生活圈子与环境的巨大差异,因此重逢时,对话之尬,几乎是一种必然,不外乎工作、收入、是否婚恋生娃等常规性话题。
这种熟人社会里的常规生活议程,恰恰是梁哲远赴北京希望逃离的内容,也是他回到河曲不得不面对的境遇。
2.空间。
作为在贾樟柯导演创办的平遥影展一举成名的导演,也作为贾樟柯导演的山西同乡后辈,菅导在影片的空间调度上,颇得贾导之衣钵。
以从县城回家的大巴车为例,近处的乡人还在嘘寒问暖,远一点座位上、认识梁哲的乡邻已经开始闲言碎语。
事实上,如果梁哲不在身边,此刻热情寒暄的乡人,随时可能转变为背后闲言碎语的好事者。
熟人社会里的这种人情日常,从几个镜头的推移与设计中,便可见一斑。
3.呼应。
在剧本的设计上,菅导有着前后呼应的精密构思。
比如算命那出戏,提到梁哲命中缺水;后面理发馆中,曾有旧情的老同学为梁哲洗头时,导演就特意对洗头过程中的水流进行定格式特写,水与柔情之间的呼应与关联,暗示了梁哲至今单身的命运线索。
又如大巴司机从车轮下救下一条小狗,后面紧接着就交待梁哲的老同学死于车祸中的最后卡车车轮下,梁哲对于小狗的感情,一方面有未能给车祸惨死的老同学奔丧的遗憾与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因爷爷去世而引发的对于生命本体的怜爱与尊重。
4.民俗。
片中在海鹏理发馆场景之后出现的那段原创音乐,歌词表达相对直白了一些,处理得不够写意,算是影片中一点不完美的缺憾。
但是片末唢呐艺术团的那段民间音乐演绎,却是影片非常突出的亮点之一——原生态的音乐呈现,野性而旺盛的乡土生命能量,传递出一种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动人意蕴,让我想起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白鹿原》开场时的秦腔演出,非常出彩。
5.空镜。
影片开场时纪实摄影般的诸多空镜头呈现,以及定格到冰封河面上,再引出梁哲租的房子被清退、北京已经回不去了的剧情设计,实在是浑然一体的影像语言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大巴车上,也有一段诸位乘客车上表情的特写镜头蒙太奇。
这些纪实化的镜头语言,赋予影片一种厚重的现实主义基调。
6.时代。
尽管是一部微观叙事的作品,菅导在片中,却不乏时代语境关怀。
父亲从煤矿下岗、回家务农,同学从煤矿转岗、改跑运输,都是“双碳”背景下,山西作为煤炭能源大省、持续产业转型的大时代命题缩影。
而微信支付的无处不在、直播经济的深入乡土,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都巧妙地在一个个影像桥段的叙事中,自然呈现。
真心推荐这部《夜幕将至》,排片很少,想看的朋友,从速购票,去影院观看。
文/梦里诗书源于导演自身的真实生活为改编,在《夜幕将至》里菅浩栋渴望表达生活的艰辛,展现爱情、友情、亲情的牵绊,但实际上,用北漂失意男回乡路为展开的主线,所展现的所有点都只是停留在了最浅显的表象,没有提炼,更没有升华,浅薄无力的台词,不过是顾影自怜的无病呻吟。
经历是一个导演涉足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最为宝贵的财富。
事实上在《夜幕将至》的伊始,电影用30岁的主人公梁哲回到山西老家参加爷爷葬礼,这样一条跨越生死,涉足家乡的归途路作为展开,本有着足够真实的力量,而不论是城乡之间的差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切入的点也并没有错,电影的根本问题在我看来,恰恰出在了导演自以为出彩的“换乘4种交通工具”的回家上。
4次空间的变化,不同人物的出场,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支撑起了电影剧情的体量,但另一面,从成片来看,自编自导的菅浩栋并没有去组织好,4次的换乘后,电影该如何去完成情感的升华,每一次的换乘,给人都带来了一种割裂感,他并没有让人能得以更深层次的走进梁哲的内心世界,而只是将焦点分散了开来,使93分钟的剧情里,过半都是冗长的附加。
这里面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影的另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空镜头都能成为意像的表达,当一部电影还停留在需要依靠大量的赘述来交代信息的层级的时候,过多的空境其实唯一的作用在我看来只是拉长了电影的篇幅,而并没有能如导演想象的那样,让观众能去沉浸到主人公的世界里,当观众无法真正从人物身上产生共鸣,那么电影其实也就很难在最后升华情感内核。
由此《夜幕将至》虽然足够清晰的传递给了观众自已想要表达什么,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很难被电影的情绪所带动,因为电影所有的表达其实只是停留在了故步自封的个人格局上,乃至于在我看来这个编排的故事,甚至于都没有考虑到女性角色在这部电影中改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其不过只是成为了被导演任意拿捏的提线木偶。
人生苦味,是每个人都会有过的经历,北漂群体的经历,其实也是很多背井离乡者的苦味,但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一味的呈现苦难,却无法在这些表述中提炼内核,那么这样的人生苦味,尚不如一篇简短的纪实新闻。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三年前,这是留在电影《夜幕将至》剧本开始的第一句话,接着我便敲下了键盘。
回想当初,三年转眼一瞬,想必大家都经历了很多艰难。
我跟所有人都一样,过去的几年被困在原地。
幸运的是,1月12日我终于可以带着影片从过去这段黑暗的时光中走出来。
至于它能走到哪里?
我还不太知道,但我相信它暂时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
点开这篇文字的你,我觉得我们正在并肩同行。
——引子1 八九年的春天,我出生在山西省河曲县下面的一个山村,那里是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
母亲河把三省分割,因此村子通往县城一路都会沿着黄河。
每年冬天,黄河被严寒包裹,河面凝固成层次不齐的鳞片。
路上的卡车一辆接一辆的呼啸而过,扬起一阵煤尘。
当你闻到煤炉燃烧的的浓烟和黄土,那就是家乡熟悉的味道。
每当过年回家经过那条蜿蜒的公路,便知道自己离家越来越近。
而父亲骑着摩托车早已在邻村的小路等候多时。
坐上摩托,我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身后,看着他稀疏泛白的头发,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已不再少年。
当这一幕再次出现,便是电影里。
爷爷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自己父亲,而我还能如此幸运在摩托后座紧紧搂着他。
无论前面的风多大,父亲总会为你遮挡。
但我在外漂泊多年,却不能为他做些什么。
2 我的爷爷下了一辈子矿井,二叔也因为矿难离开多年。
但对于父亲,他不仅失去了兄弟,在那一年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也正是那一年我三十岁,我一路辗转回到家乡,见到的是荒凉的坟头野草,听到的是大得胜的阵阵唢呐。
我不知道该向谁讲述,只好敲下文字写完剧本。
从北京开始到山西结束,从满怀希望的离开到亲人坟墓的绝望,这是电影的开始和结尾,也是那段漫长曲折回家路的过程。
回想十多年前,毕业时我做了一个决定,先去煤矿工作一年。
一是攒钱,二是作为一个过渡,三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要拍摄的剧本。
2013年9月,我入职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煤矿,开始了自己在掘进队一线工作。
五百米深的井下,我只觉得洗煤机要洗掉我的青春,煤面荡黑了我的梦想,装载机装走了我的希望,电焊机也不能缝合我的悲伤,大锤一声声敲击我的心脏,水管一次次压着我的臂膀。
迷糊的我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在煤堆上轻舞飞扬。
在地下待久了,倒经常想问问天:我们的路在何方?
2014年于王庄煤矿3 终于,2015年初,我带着攒下的五万块钱离开煤矿,回到家乡召集伙伴开始筹备独立电影《光盲》。
三月,影片开拍。
六月,我带着影片来到北京做后期,从此开始北漂生活。
在京期间我跟一些网络电影剧组学习,靠做录音、副导演勉强维持生存。
期间写了几个剧本一直没找到投资。
2018年,影视行业的活越来越少,我从北京东南四环的十八里店南桥搬到了通州。
2019年末,又从通州搬到了河北燕郊。
2020年和很多人一样,我被困在老家,这一年我已过三十岁。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爷爷离开了。
记得坐上大巴车的那一路,我感觉时间是如此的漫长。
我靠着车窗,望着车外的冰河和灰色的山丘。
无数个问题在扎向自己,如同影片里的夺命三连问。
在哪混?
挣多少?
有房没?
梁哲的归乡成为闯关,每闯一关步步艰难。
电影里有我的影子,但梁哲的经历又不完全等同于我。
我相信他是这个时代很多在外漂泊游子集合的缩影。
过去的三年我们都在挣扎,都在寻找那个活下来的出口或者方向。
就像梁哲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没有停下回家的步伐。
他坐的不是飞机,走的不是直线捷径,而是实实在在的路。
电影里一无所有的梁哲,不仅带着亲人离去的悲痛辗转,还要迎面灵魂的追问。
他就像那只小狗,所有人表面都很喜欢它,但它从未被人收留。
当两个心存善意,柔软的生命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却还要被扣上或成功或失败或道德审视的帽子。
2021年1月《夜幕将至》拍摄中给父亲讲戏中4 这电影很简单,一段路、四程车。
每一程的“梁哲”,走的都是我回家的路——但梁哲也不全是我,他可能比我更艰难,也可能比我更坚强。
那些车上的烟雾缭绕,是我多年来的不适,也是长辈们觉得无需更改的日常;还在故乡的同龄人生活方式已经很不一样,但提起往事心里依然是一样的触动;还有这一路上避不开的关于婚恋和女性的话题——梁哲如此笨拙,而比他更无奈的恐怕是随口就被提及的女孩们。
我把这些家常一股脑端上台面——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这看起来的生活界限在哪里,我们能否交流与融合。
正如故乡,身心的牵念都在那里,但出走过的人,总觉得“回不去了”。
但每一次回乡的路,又都是勇敢面对和重新投入。
2023年《夜幕将至》荣获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奖。
5 无论怎样,我从未停止期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我想,在乐观的人眼中,你看到的是希望。
在悲伤的人心中,总徘徊着绝望。
此刻,我想起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他因母亲下葬没有哭,却背负上了冷漠无情的外衣和判处死刑的危险。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今天我想把它写进这段文字。
你成为今天的你,是遵循了自己的本心,还是遵循了多数人的规则?
而今天,你出生了。
无论它长得丑与美,别人喜欢或者讨厌,但它终究是你的孩子。
你的疼痛,你的快乐,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希望爱你的人,就像梁哲永远爱你,他一路带着没人要的小狗,小狗迷路了,他也不会放弃寻找,不会放弃继续挖掘。
过去下井的黑暗时光,会照亮今天属于你的生日,希望2024我们不再寒冷孤独。
夜幕将至,勇敢回家…… 菅浩栋于2024年1月12日
影像、构图、色调都粗砺的像学生毕业作几乎谈不上美感,但曾经也是小镇青年的我被深深共情了,虽然我的家乡安徽没有漫天飞舞的煤渣,没有灰头土脸的矿工但小镇上的乡土人情都那么的相似与接近。
近乡情怯我也有体会,年轻时在省城上学,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我操着一口自学的南普,每次放假回乡时周边熟人都说我口音变了,在外面呆几年学了个洋腔怪调,我自认为口音没变,我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都是操着方言教学,我根本就没学好普通话的环境,但从未出过远门的当地人就是感觉我口音没那么纯正了。
我与男主相同处是在外工作多年快到30还没成家,后来回老家工作才结婚。
家乡的邻里或熟人都以为你在大城市工作肯定是混的很好待遇丰厚,其实呢好不好自己心里最有数。
说回本片,其实故事很简单二、三句就能说完。
但看完后却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想想在十几年前不管是社会上还是电视媒体所谓的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们都鼓吹年轻人要创业,要去大城市发展,仿佛人人都能成为马云、马化腾那样的人物,更有甚者一些90后创业者以自己高中或大学没上完缀学出来创业为荣,这些心灵鸡血深深的影响了许多年轻人直到近些年才稍微弱些。
大部分外乡人永远无法扎根在一线城市,他们或许还在坚挺着或许已经准备回乡,这就是当下现实。
~国产影片“夜幕将至”,讲述一名北漂回家奔丧(爷爷去世)的故事。
男主是90后北漂,号称最惨一代,回乡路需要转乘高铁、大巴、小巴、大卡车、面包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但即便如此,他最终依然没能回到家。
夜幕将至,他貌似要选择轻生的“回家路”。
~这是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想象导演是想表达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在大都市和故乡之间已无路可走的困境;另外也想展现当代年轻人在疫情发生之后,经济下行大环境之下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观影后,发现该片问题有点多,本着支持国产电影的初衷,提一下个人认为的几点问题及改进建议:一、过于疏离导致的割裂:·大巴上攀谈的乡亲们、搭乘卡车上的发小司机、理发店的女老板同学、骑摩托来接他的老爹,他与这些人都貌似相识不相熟,疏离的有点过分……这可能也是导演故意为之,可能想体现北漂前后,以及都市与乡村之间的暧昧纠缠不清。
但是作为观众来看,这个成年人与他自己少年的割裂感有点太过于突出,且因何割裂并没有说清。
众所周知,成年人是由少年层层叠加出来的,仅仅因为吃腻了故乡的饭食就离开了吗?
比如建议表现出:原生态家庭的禁锢与男主的抗争之类的,因为有梦想所以出门闯荡之类;二、内容匮乏,且致命的是没有给到演员表演空间和时间:·所有演员均没有出彩的地方,原因在于演员刚有情绪起来就需要进入下一个表演环节了,这个场子赶的有点太急了。
没有给到演员们展示自己演技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全片只记住流浪小狗了;三、影片整体主线思路不清晰,导致情节铺垫等都做了无用功:·到底想表达什么,沿着一条主线表达就可以了。
比如漂泊之痛:城市与故乡均不能容身,只能去死,还是成长之痛:长大后不被任何人认同的烦恼等,又或是失败之痛,毕竟30岁了,而立之年什么都没有,很惭愧。
但是以上都属于发发牢骚而已,有点没有勇气继续承担生活的感觉。
人生本苦,向观众诉苦是没用的,唯有砥砺前行方是正途。
·所以从整体来看,该片的创作不够成熟,对成片的推敲不够。
在思路不够清晰,且表现能力又有限的情况下,“将至”可以去掉,只保留一个“夜幕”也好。
尽管采取了公路片的架构,但在大巴车,卡车和面包车的几段物理空间中,由于主人公回乡动机的单一和过去生活经历的匮乏,导致他和路途中不断相遇的其他人物之间,从未形成立足于当下的真实交流。
主人公一副满怀心事,却无法吐露的苦闷状态,他和其他角色之间看似热闹嘈杂的互动其实极为单薄和功能化。
一方面仅仅只是弥补了缺失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也只被用于反复呈现和放大主人公在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不如意,尤其是他与师妹的情节设计,更给人自恋和油腻的不适之感。
只有在和前女友的这场戏中,主人公过去的经历才成功的嵌入了当下,此前的生活经验才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他才部分地真正敞开自己,感受家乡物是人非的变化,而旅途作为公路片中沟通人物过去和现在的中介作用,也才得以有效地实现。
也由于剧作上的种种缺陷,除理发店的这一情节外,人物之间始终无法酝酿出足够细微,并且能够不断慢慢累积的情绪氛围,这就使得大量保留时间自然进程的长镜头,只能呈现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和周遭环境的隔膜和尴尬,很多时候无效地沦为了纯自然主义的直接纪录。
对长镜头空间内的肢体动作,同样也是缺乏应有的设计和安排。
因而,当山西的自然地貌赋予影像的质感不再令人新鲜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单调和沉闷。
更可惜的是结尾的平行蒙太奇虽试图将人物迷惘挣扎的情绪推至高潮,但这一时空的碎片化和镜头视点的混乱,打破了此前长镜头营造出的纪实感和“慢节奏”的表达,暴露出导演在掌控影像整体结构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北影节英嘉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3.5
BJIFF 240425 党史馆
0421北影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