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与其说是为废死站街试图鼓吹废死,不如说是揭露了废死派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
原本是证据确凿的案子,凶手杀死三人,包括无辜的妈妈和小孩,就算他饱受欺凌疑似未成年也该受到法律严惩。
但最后这个案子变成了废死派政治斡旋的筹码,在有新证据出现的关键时刻法务部长依然核准死刑,故意违反程序制造冤案,以此来证明死刑的错误,引发民众对死刑的质疑,从而达到自己想要废除死刑的目的。
这个逻辑和之前看过的《大卫戈尔的一生》如出一辙,就是用所谓冤案来证明死刑的错误。
由此也能看出,废死派早已黔驴技穷,废死的理由永远只能围绕在误判冤案,编故事都编不出新意。
因为个别案件就要推翻原本合情合理合民意的刑罚,无异于因噎废食,更何况这个所谓的冤案还是人为制造,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死刑判决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要防止冤案发生,应该从程序正义角度入手,而不是彻底废除死刑。
废死派或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圣母心态,或是为了政治斗争的立场,披着人权生命权的外衣,漠视被害人的悲惨遭遇,无视被害者亲属的痛苦,为杀人凶手开脱。
不管什么年代,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当一个人故意剥夺无辜者生命的时候他就已经失去人性,没有资格再谈所谓人权。
而废死就是助纣为虐纵容犯罪,是让凶手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是让受害者枉死,是往受害者亲属身上再捅一刀!
死刑不仅是对被害人最后的告慰,也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所以不管你诡辩的说辞多么狡猾,废死恰恰违背了废死派自以为得心应手的武器:人权和生命权,因为他们漠视和剥夺了被害者的人权和生命权。
(记录每一集吐槽:第一集废死联盟就出场了,连晋平你好好的人不做非要人模狗样为凶手争取所谓权利,是不是还要伪装精神病?
凶手是穷人也好少数族裔也好哪怕精神病也好,他杀死无辜的人就应该受到应有惩罚!
在没有了解具体案情的情况下二话不说就为他找借口,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虚伪的菩萨心肠,彰显自己的政治立场,从来没有考虑过被害人失去的生命,也不在意被害人家属的情感和权益。
第二集,小女孩的死,嫌犯说他不知道把她放水里两分钟就会死。
这种一面之词的狡辩如果成立,那所有杀人凶手都可以用“我不知道他会死”来为自己开脱。
然后连晋平果然开始为凶手贷款自闭症,“人为了活下去什么都能演出来”呵呵就是这么回事,小哥三句话不离联合国人权和精神鉴定,联合国人权这么厉害,能把被害人的人权还给他们吗?
宝哥说得对,“我倒觉得你应该去检查一下”,有病的不是他是你吧!
法务部长陈令秋说的这段话: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情了,一般的人不理解法学也不想理解,所以他们需要我这种人来替他们思考来做决定,这就是现代国家运作方式。
如果我继续支持这种无脑的死刑逻辑,那我岂不是辜负了他们。
这逆天的优越感好像在说:就算民意有85%赞成死刑又怎样?
你们这些人屁都不懂,决定权还不是在我手里,法律不过就是我的玩物,是我满足私欲的工具,和下半身这点事没多大区别。
第三集,连晋平说:我不喜欢死刑,因为常常会有误判!
大哥,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你知道常常是什么意思吗?
误判的概率是多少你有统计过吗?
以偏概全睁眼说瞎话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很伟大是吗?
来看看那个被杀死的小女孩,她才两岁!
她做错了什么?
她被凶手杀死是证据确凿的,因为他怕她的哭声被听到,怕自己杀人的罪行暴露,他是有主观恶意的,不存在任何误判!
他为什么不该被判死刑?
第四集,女主又开始了:他不是坏人,只是没有人帮他。
(可是他杀人了,他杀了小孩)他不是坏人!
……一整个矫情的无理取闹,大姐你只是来帮忙翻译的,好人坏人不会写在脸上的,就算他是好人,他杀人了也是要受惩罚的!
还有连晋平背着女朋友和这个翻译勾勾搭搭也挺恶心的,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本质还是下流龌龊下半身思考的东西。
大律师装得如此大义凛然,结果暗地里叫证人作伪证,叫翻译撒谎。
女部长为了废死也是煞费苦心,和委员搞权色交易,私联检察官给检察官洗脑把死刑说成“无意义的杀戮”,她应该打开自己的脑子看看,里面是不是除了圣母两个字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死刑的意义在于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告诫世人杀人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同时也告慰无辜被害者和家属,圣母没有任何资格替他们原谅凶手!
第七集,“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不是被害人”??
判决难道不是为了公平公正,为了被害人讨回公道吗?
要说是为了被告存在,那也是为了惩罚被告,而不是为被告找借口为被告开脱。
“即使是死刑也没有后悔过?
”为什么要后悔?
没有误判,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为受害人讨回公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什么要后悔?
“只是为了讨好上面那个判断者,你怎么能不怀疑他的公正性”,这么说不判死刑就一定是公正的吗?
就不是为了讨好谁吗?
真的搞不懂这个剧里这种对话有什么意义,搞得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来批判死刑,法律最终是为了人民服务的,人民不参与政治斗争,他们内心朴素的观念就是:看到被害者被残忍杀害,理所应当要求杀人者受到惩罚,这是人性,是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
最后一集,“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由此可见,整个案子到最后变成了废死派用来玩弄阴谋的工具,法务部长无视新的证据就核准死刑,故意制造疑案冤案来证明死刑的错误,这些政客在意的不是真相,不是公平正义,而是自己的政治立场,就如我看第二集时说的,为了一己私欲和手中的权力,法律不过也是玩物。
)另外,这个剧是明晃晃的绝对的台毒,所以一星不能再多。
当陈令秋佟说出那句: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这真的是对政治/政客最大的讽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了用死刑废除死刑…Holy妈祖,正如佟宝驹说的,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政党以废死为博弈筹码调动民意,这真的只有湾湾敢拍了。。。
.《八尺门的辩护人》聚焦多个尖锐的社会议题:废死(台湾近几年很火的公民议题)、少数族裔、外籍劳工、司法独立、非法捕捞等等~通过一起谋杀撬开丑陋的政治游戏真相,引导观众进入思考。
.故事叙事紧凑不晦涩,人物性格个性鲜明,阿美族人佟宝驹作为公辨认,从没有放弃过追逐事实真相,哪怕被同族人排斥,也绝不放弃心中对司法正义的坚持;替代役连晋平,青年才俊大有可为,却也不得不臣服于体制下享受既得利益,对父亲的默默抵抗,大概就是“拒绝同化”的开始;通译莉娜,眼看着同胞生命被终结,新的思想在萌生,学习与成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敬。
.佟宝驹说:你想改变的事情,在体制里,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送给所有正身陷囹圄却仍然坚持自我价值永不妥协的人们。
勉强看完,看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一直要反对死刑,法务部长令秋是一直很坚定的,大概是因为她害怕有冤假错案,并且法律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有点儿忘了),晋平和佟宝驹反对死刑的原因总感觉是因为阿布这个人,因为他杀人是有冤情,他杀小女孩也是无意的,但如果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杀人犯,他俩还会这样么?
虽然内核有点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要探明杀人者的内心和原因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对死者家属还是这个社会,但这个电视剧却一直在强调无原因的废除死刑,并且围绕这一个案件,案件分析也很拖沓,里面又掺杂了晋平的爱情、家庭和自我的挣扎,佟宝驹和原生家庭,外籍劳工的境遇,大企业的非法捕鱼,要素过多,导致了废除死刑没有讲得很深刻,让我没觉得有什么触动。
并不像《白痴》中梅诗金讲死刑的残忍性那样让我醍醐灌顶。
反而最喜欢令秋这个配角,果敢坚韧,没有耽于爱情,用法律和政治为自己的信仰开路。
当她决定让阿布被执行死刑时我还有点儿不理解,但她说“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她是这部剧里最冷静理性的人,最后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虽然还是大部分民众支持死刑,但废死和弃票人数历史最高。
主题很好,内容节奏失败。
这部作品最令我叹服的就是不同人物间身份立场的流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拥有不同的伦理身份,被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正义的武器也会变成私欲的路引,这样复杂多维的人物塑造,我已经很久见过了。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表现手法就是对立,或者说对比。
1.渔民-渔业公司表面上,靠海为生的渔民是渔业的核心成员,但实际上,真正可以为称为渔业核心的的是船的所有者,是掌握和支配了行业绝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公司、资本。
为什么每天那么辛苦的劳动却还是欠了很多钱?
因为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捕鱼的是渔民,而吃鱼的却是资本。
上好的鱼脍要送上老板的餐桌,而渔民的聚会上只有廉价的啤酒。
2.船长-外劳/雇主-外劳海洋中遵循大鱼吃小鱼的原则,人类社会也一样。
强者欺压弱者,弱者则向更弱者挥刀。
在作品中,比渔民(或者说台湾省的普通居民,包括土著和新台民)更弱势的群体是外劳,这些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面对着来自当地人各种各样的恶意,恐吓、辱骂、殴打、性骚扰、不平等的工资待遇,随时可能被遣送回国进而遭遇更悲惨的处境,他们的身份给了雇主天然的把柄,在吃人社会中原本是被吃的人,转头又可以开始吃别人了。
3.公辩(被告)-检方(原告)原告和被告,天然的立场对立,而公辩和检方,一方要守护被告的合法权益,一方要守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4.被判死刑的人(被杀)-宣判死刑的人(杀人)出于"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这个立场,在案件中有嫌疑犯和被害人,在法庭上有法官和被告,前者都是杀人者,后者都是被杀者。
5.原住民(阿美族人)-新台民关于原住民和新台民的矛盾和对立作品中一直都有体现,这不仅是群体的对立,也是新旧社会的交迭,曾经辉煌的棒球产业正在远去,留给基隆的是落寞的高楼大厦,原住民面对迅速更新的社会充满了隔膜和不适应,但教育水平低下使得他们很难谋求变通,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部落的习气,愈加团结,愈加固步自封。
如陈令秋所言,加分政策治标不治本。
以佟宝驹为代表的部落变革者虽然能借由这块敲门砖摆脱称为渔民的枷锁,但命运的浪潮终会将他推回去,至此,他才发现,原来他从来没能离开八尺门。
6.不废死(保守派)-废死(激进主义)-废死(消极的理想主义)主张不废除死刑的有以连正仪为代表的法官,他们对自己的判决问心无愧,出于维护法律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考虑,主张不废死。
除此之外,现有的政府体系,包括执政党也不主张废死,因为民意不主张。
出于不想打破现状的立场,这一群人可以统称为保守派。
主张废除死刑的典型代表有激进派陈令秋和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
陈令秋认为现在的判决无法规避冤假错案的风险,但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她可以通过制造冤假错案来引导舆论和民意,从“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到"死刑本来就是政治手段”。
佟宝驹则与之相反,他追求的是极端理想化的正义,但当他意识到这一理想前路渺茫时,他选择了消极避世,以一种个人主义的姿态游走人间。
显然,陈佟二人早期的惺惺相惜是实干家陈令秋调动了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的积极性,但很可惜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了。
7.资本-法律最典型不过的代表:党鞭。
资本喂饱了政党,反过来就可以挥着党鞭抽法律的脸。
8.台湾省渔业-国际组织严格来说剧中并灭有这方面的描写,只是董事长在审讯室里的一番慷慨陈词令我一个大陆人都开始同情台湾省渔业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了……个屁,老登真是巧言善辩,果然这话还是要听谁来说。
9.贫-富父子关系是剧中很重要的一对镜像关系,但引起我更多关注的是贫富关系。
虽然在渔民和渔业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意识到渔民整个群体的经济处境了,但是两对父子交锋提供了更直观观察视角。
透过虚浮的表象,剑指制度本身。
佟宝驹父子经常相见于路边摊,而连晋平父子则交锋于击剑馆。
佟宝驹的父亲要自己打扫谋生,连晋平的父亲日常消遣是打麻将,客观上讲佟宝驹要靠加分、靠政策优惠、靠自己"自私自利"才谋得了公辩的席位,而对于连晋平来说,拥有一个公费出国的名额只需要打个招呼,也许最初我们会被连晋平对佟宝驹的某种仰视而迷惑了双眼,但冷静下来才能意识到这两个人之间有多么巨大的阶级鸿沟,贫富只是其中的一环。
这种身份差异并不回因为两个人短暂地同处于一个办公室而消失,而是回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0.信仰天主教(用神)-信仰佛教(不用神)宗教是作品最值得玩味的一点。
天主教的忠实信徒连正仪在剧中义正严辞"我凭神的意志审判",因此他所有的判决包括死刑都无愧于心。
而另一位有信仰的法律从业者陈令秋则完全相反,她声称自己的信仰不会对自己的法律态度产生任何影响。
表面上她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她自认是普渡世人的智者。
表面上这二位精英一个"使用"神,一个不"使用"神,但实际上,都是在假借神的名义行利己之事。
窃以为这其中应该还包含了创作者对于天主教和佛教以及其信众的的某种态度,比如阿美族人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而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则会拜菩萨,但由于我对台湾本土的宗教情况实在不了解所以暂且不谈。
不过倒是令我联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为什么是佛呢?
11.法律-神(精神信仰)宝哥有言:"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什么神。
有的人拿神当挡箭牌,挡得久了,往往会忘记自己是谁。
有的人自诩为神,说得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神。
12."合法"杀人-非法杀人如果说有一种杀人是合法的,那么只能是用法律来杀人。
在剧中行杀人之事的核心领导者有两个,一个是明知阿布杜尔的真实年龄依旧宣布执行死刑的法务部部长陈令秋,另一个则是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及其帮凶。
当然,不明真相但是众口铄金的群众、为了支持率就坐视不理的政党、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法官,每一个人,都是帮凶。
13.主张执行死刑的人-主张不执行死刑的人剧中有两个核心议题,是否判处死刑和是否废死。
这是由海滨命案引发的一个问题的表和里。
剧中佟宝驹一直在强调阿布杜尔杀人这个犯罪事实,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让罪犯脱罪,而做到依照事实,依法量刑。
而正是在未废死的这个大环境下,他的努力才显得格外有必要。
主张不执行死刑并非是否定阿布杜尔的犯罪,而是依照法律认定他不具有担负法律责任的能力。
而与之相对的,了解事情真相但依旧要执行死刑的人,却并不是有法可依的,只是借由这条人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就延伸出了下一项,都是要杀阿布杜尔,一批人打着法律的旗号,"合法"杀,一批人则试图掩盖真相,非法杀。
当然,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合法杀人"。
14.摒弃部落-回归部落佟宝驹个人的出走与回归,消极的理想主义终于探索起了实践之路。
15.政党-群众电视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概意思是执政党对海滨命案持保守态度是因为不愿违抗民意。
这也是影片中一对很有意思的隐形对立——政党和群众。
当法律或者说事件的真相与民意相悖,政党的选择并不是坚持追寻真相,而是顺从民意,这表面上是群众掣肘政党。
但实际上,那只是政党抛出来引导群众视线的诱饵,不明真相的群众就这样被各方政治势力抛来丢去,玩弄于股掌。
民意,和死刑一样乃至法律一样,是政治工具。
命案沦为党派斗争的棋子。
人物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是优秀作品的典型标志之一。
在这部没有绝对善恶的作品中唯一可以称之为绝对好人的大概就是莉娜了。
只是妹子有点遇人不淑,不是碰到随时发情的超雄老登,就是碰到随地散发魅力的小登,还有身材发福快要退休的中登。
当然不得不承认,莲雾这生命力蓬勃茂盛的小劲儿是挺拿人,最后连中登都拿下了——"法官不语",在作品的最后,男主显然将男二看作了自己法律理想的延伸。
个人认为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第七集的"最高牌局"。
本次牌局核心议题如下:1."司法承担立法的怠惰。
"2.新闻稿(舆论)可以左右司法程序吗?
3.政治正确入侵司法系统。
可以说这几个法官给了陈令秋可乘之机,阿布杜尔的死背后有他们的身影。
作为法官,他们怎么能不相信什么是真的?
作为法官,他们不相信真的。
此处的字幕也很有意思,萧法官的"……吃"真是太形象了,给吃就吃。
事实存在真假,但生活无谓黑白。
善只有一种,但恶有各式各样的。
陈令秋说平庸是一种邪恶,不,自命不凡才是一种邪恶。
台劇已經走出早年青春偶像劇的窠臼,逐漸凸顯搞怪(如《不良執念清除師》)和裝逼(如《浪漫輸給你》)的格調;或是開發暗黑題材。
《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暗黑題材的出彩作品。
李銘順范逸臣潘儀君主演,本劇涉及中國台灣的原住民歸屬,外籍勞工權益和廢除死刑等社會議題。
和以前光鮮亮麗的偶像劇不同,畫質朦朧晦暗色調。
劇中的細節處理十分與主旨契合。
李銘順飾演公設辯護人佟寶駒
王傳一飾演檢察官
法務部長謁見層峰前,在會客室,注意身後的骨董陳設。
八尺門位於基隆港,也是本劇的背景。
本剧所想要讨论的议题,以及剧集呈现出的台湾社会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很想给5颗星,扣掉的一颗星是因为以下问题。
1、后半段节奏有问题,无效剧情过多,有效剧情展开不足。
前几集所有剧情围绕揭开事实真相不让阿布被判死刑而展开,观众的目的跟主角一样,想让真相大白,减轻对阿布的判刑。
在主角三人一路取得进展的过程中,有旁支剧情展开既能刻画主角团,同时展现出少数族裔、渔业等问题,这一点本剧做得很好。
但是二审宣判前,明明已经找到关键证人,且法务部长承诺要保护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男主和部长做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迟迟没有实行保护的动作,必须要等到反派将证人劫走之后,开庭的前一天才去保护证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应该给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为了戏剧张力和后续剧情的展开生硬的呈现。
当证人没有出现的时候,男主就应该有所警觉,而不是再次展现男主的人设,前面已经浓墨重彩的呈现过男主的人设。
这个时候,观众想要知道没有关键证人的情况下阿布的命运走向,而不是听男主对女同事叨叨半天,并且男主对女同事所讲内容和他在庭上的关键发言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还有男主得知证人又出现后,去到关爱中心,应该迫切的搞清楚证人在哪里,而不是去给那些孩子零食。
2、多处人物动机未明确。
为什么当警察怀疑阿民杀害了证人时,男主却选择不相信并且进而调查。
检察官诚恳对话寻求合作帮助阿布,男主为什么不答应,反而说他这样做会失去族人,为什么他的言行和之前的行为有悖。
男主为什么突然去到阿民家,说他对不起死者,以上男主的转变是因何产生。
连父为什么欺骗儿子,给连晋平错误的审判长信息。
为什么男主的同乡们会自发凑保证金并且给他加油,难道是因为同乡们得知阿布未满十八,认为男主帮阿布辩护是正确的,才做出了转变?
3、逻辑bug当连晋平和莉娜的照片被曝光后,男主为什么没有怀疑和追究那些自拍照片出现的原因,反而转头去找女友。
为什么警察对阿民说他拿到了搜查令,却没有去搜他家?
难道警察当真是在唬阿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Multi Arts,原文见此:https://mp.weixin.qq.com/s/3BRN6yNPHzp7zJeJMwOfvA“说实在的,现实生活里很难有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机会,创作某种程度弥补了我想要挺身而出的冲动。
”——唐福睿七月,台湾上新剧集《八尺门的辩护人》高分出现,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挖掘真相以及探讨司法正义。
很久未见的熟面孔李铭顺饰演为凶手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饰)组成调查小组,一起回溯凶案真相并且为凶手进行死刑辩护。
在这个过程中,死刑是否应该要被废除的社会议题,再次被呈现。
(中为李铭顺,左二为范逸臣)外籍劳工杀害了自己做工船上的船长一家,为何杀?
是否死刑?
如果死刑又是否有机会改变最终判罚?
对于死刑是否存在,一直众说纷纭,民意调查与政党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死刑应不应当存在?
要不要废除?
支持还是不支持?
官民不语。
你现在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在未来被当成攻击你的武器,是说,还是不说?
尊重司法,还是尊重民意?
司法至上,还是民众至上?
所有以上这些值得被关注、被探讨的问题都在「八尺门」当中被抛出。
八尺门:基隆地名,位于正滨渔港与和平岛间之水道旧称。
1960年代阿美族人在此聚居,形成违章聚落。
1990年,政府将之拆迁改建为海滨国宅。
阿美族人后称此地为奇浩(Kihaw),意为海湾。
—— 搞创作,格局要大 ——「八尺门」的立意其实非常宏大,它将移工问题、原住民问题、政法问题等等这些都很难被简单表达清楚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并借由一个案件试图将其梳理清楚,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而它的剧作从文本层面就可以看出,是相当的成熟与完整的,才从基建层面保证了这个项目后期的工作。
因此可以判断它在立项阶段,就被定为了这将是一部不拘泥于台湾本土、华语圈层、东南亚范围的作品,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共通议题之作。
我们仍旧回到那个问题,提出那个问题,何谓华语之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兼具被隐藏的“野心”之外,它也很好地保留了台湾的民族特色,即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多种语言不仅在台词文本上得到了体现,也在故事中得到诠释。
闽南语、阿美族的语言,还有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语言爪哇語,都在剧中与人物身份完美契合。
设定一位同样为印尼移工的看护作为通议角色出现,既饱满了故事内容与人物支线的丰富性,又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缝补了语言上的隔阂。
将其自然地作为故事一部分而代入,也对外籍移工的生活状态有深切地了解。
海边码头上的聚会、基隆原住民村落的房子、紧凑狭小的劳工居住地、田间争吵时的风声、渔船作业的海浪,每一个环节的制作都深刻地进入,很细腻地刻画出每个群体所生活的环境。
「八尺门」以十分完整、成熟、沉着的态度地呈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左:印尼看护/通议 中:外籍劳工凶手 右:辩护人)——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辩论——台湾最近的剧集很多都转向了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议题、探讨“政与法,官与民”的大命题,以具体的事件为对象,带来不同身份、立场、信仰人群的“辩论”。
无论是以女性为主关注幕僚的「造X浪X者」,还是以外劳命案为主探讨政法的「八尺门」,都呈现了社会前进过程中永远不可被忽视的这场重要“辩论”。
也许没有结果,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但我们曾试图提出问题,并探讨它。
(该配图为「造X浪X者」)敢于表达对于当下的台湾剧集或者创作团队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层出不穷的优质华语作品大概从19年就开始了,并且每年都稳定输出,很多观众也都习以为常。
因此,可以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台湾创作者要做的就是超越自己,「八尺门」或许就是一部在今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你如果不懂海,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这叫做战争。
外国人拼了命一直卖我们玉米、小麦、牛肉,我们只不过是抓个鱼而已,处处刁难我们。
这根本是现代的经济战争跟粮食战争嘛。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生命权真的至高无上吗?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不是吗?
一个人要有多幸运,才能向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第七章 所谓真相——《八尺门的辩护人》是台湾镜文学的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唐福睿的同名长篇小说。
导演唐福睿原本是一位执业律师,而后前往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读电影导演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后投身于创作。
他的上一部作品也是首部作品,同样为关注现实的《童话·世界》,张孝全和李康生联袂出演。
以教师性侵案为社会议题的切入点,探讨与法律体制的「灰色地带」。
该片获得2022年第24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提名)、最佳编剧奖(提名);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
初出社会的人权律师张正煦(张孝全 饰),首次承办案件便是震惊社会一时的补教名师性侵案,案主汤师承(李康生 饰)不仅利用童话故事哄骗年轻女学生,更假借交往名义与她们发生关系。
涉世未深的张正煦为求表现,想尽办法要夺下官司胜利,希望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却没发现心仪的对象女高中生陈新(江宜蓉 饰),正一步步落入汤师承所设下的圈套……在《童话·世界》之后,唐福睿便接着交出小说《最刑岛》(后改名为《八尺门的辩护人》),夺得第二届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首奖,唐福睿再度担任编剧、导演,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本。
作家自由度最高,创作空间大,在担任《八尺门的辩护人》编剧、导演后,会明确感受到现实条件或预算限制,有些场景得修改、删减,但我不会觉得这是种拉扯,而是用不同形式说故事的转换必要。
——唐福睿
(导演工作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成剧集的操作,我们见过太多了,因为这是当下市场批量生产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而「八尺门」在影像化后的表现却非常纯熟。
导演、编剧、作者的三重身份,或许是让他更加清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的原因。
让唐福睿印象深刻的是,在小说出版前,他已开始改编剧本,为了影像化的需求,情节与场景上得不断制造冲突,改写过程中,有哪些是剧本写得比较出色的地方,他也会回头调整小说内容。
其实一开始小说只有前六章,聚焦在法庭上的攻防,而没有「第七章所谓真相」,「我不需要很武断地告诉大家发生什么事情,法庭现实就是如此,有时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但是进入剧本撰写,唐福睿发现杀人的视觉画面与声光效果是重要的,于是他在小说里补上第七章,用文字交代出凶案发生过程。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现在台湾的高分剧集、现象级作品,都十分能打。
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拍摄上,都“攻力十足”。
每一个选题都直击当下,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创作,颇具社会与人文关照,大胆且深刻。
幕后的团队组成也非常炸,几乎都是王牌配王牌的组合,除了奈飞这样大平台的介入,优质的本土力量共创也逐渐成为台湾作品输出的主要方式。
保持这股势头,未来将势不可挡。
华语作品的强输出,还是要看台湾。
-正文完-·关于镜文学镜文学Mirror Fiction以台湾为基地、放眼国际的小说与剧本平台,以培植具改编成影视作品潜力的IP为目标,搜罗名家作品、发掘新生代创作好手。
以作家全版权开发为目标,让更多创作者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授权与改编成影视作品、电玩游戏、漫画、衍伸周边商品等。
每年都设立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大奖的比赛。
·本文引用资料部分文字引用为剧集台词文本/字幕文本;导演介绍部分选自「剧够:幕后|《八尺门的辩护人》导演唐福睿:说话、配乐、背景的三种声音,展现身分认同与权势地位」·本文配图部分截图自「八尺门」,部分选自豆瓣,部分来源于网络
各方的博弈与考量都围绕着阿卜杜尔的案件,却不围绕着阿卜杜尔本身,判决最终也没有为了被告而存在。
陈令秋是个冷漠且傲慢的理想主义者,可她偏偏又放不下政治追求;她既希望生命权在宪法层面得到充分保障,又不在乎具体的个体的生命。
由这种人牵头“废死”的议题,跟那七成五-八成-八成五的民调结果一样讽刺。
我毫不怀疑,陈令秋为了能尽快推动“死刑一致决”,她主导下的法务部可能还会签下其他明知是错杀的死刑执行状;但一而再再而三地煽民意巴掌,未必就能得到她期待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陈令秋的傲慢让她小看了那八成五中包含着的以泄愤为目的的民意。
死刑的存废是一个复杂且牵连甚广的议题,至少需要在绝大部分人已有初步共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探讨;可人心观念的转变是缓慢且漫长的。
如果陈令秋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威压速成,那她还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
但在具体个案中还原行为人社会经历的真相仍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使量刑得当,也是为了挖掘背后是否存在亟需解决的群体性问题。
就像本剧的原型“汤英伸案件”,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暴露在群众、舆论以及当权者面前,让社会一切力量都无法继续逃避。
有些案件是人性的罪,有些案件是社会规则的罪。
而后者,是能够在更多的悲剧发生前发现并通过调整规则进行预防的。
死刑不是目的,刑罚本身也不是目的:所有的刑罚措施都是为了恐吓犯罪。
可是我们不能把预防犯罪的重任仅寄托在刑法上。
而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比讨论死刑的存废、刑罚的力度花费更多力气,甚至需要更多有能力却不傲慢、冷静却不冷漠的人参与。
天呐,终于捏着鼻子把这部剧看完了(感谢上天它只有8集)!
为了我爱的李铭顺下了这部剧,本来想好好舔屏发花痴的,结果从第一集就看得人浑身难受!
莫名其妙就杀了三个人的外劳最后一集才死不说,还反反复复渲染了整整一集时间,各种慢镜、BGM煽情,真是……拜托,他二话不说地杀了三个人啊好么!!!
就算他因为脑子有病误杀了小女孩,那人家阿群正在为他据理力争,他一言不发就从背后捅了人家,然后转身还把正给他做饭的女主人杀了……这简直就是“天生杀人狂”啊!
完全无法理解这剧里一帮学法的人,脑子进水一样铁了心的要废死,老说什么“误判无法避免”,那到底是合理判罚占比大,还是误判占比大啊?
如果误判竟然是大概率事件,那湾湾的整个司法体系直接推到重来吧!
误判从来都不可避免,但也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民主的原则不就是51%比49吗?
那为什么要为了极小概率事件推翻原有体系?
简直可笑!
多说一句,也完全无法理解“未成年人杀人不用负刑责”和“精神疾病患者杀人不用负刑责”这两项规定!
凭什么?
每每说要对犯罪者人道的时候,有想过被他们杀的那些人了吗?
那些被害者被人道对待了吗?
有精神病了不起哦!
年龄小了不起哦!
推到极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17岁364天23小时59分的时候杀了人,那他是不是就不用“一命偿一命”?
但如果被害者坚持到他18岁1天0小时1分的时候才死透,那他是不是就要被判死刑了?
想知道,这前前后后差的1分钟,到底让这个杀人犯有了怎样质的不同呢?!
这规定本身就可笑以极!
那个法官二代从出场就一副智商欠奉又轴得要死的样子,放着志同道合的白富美不要,一边睡人家还山盟海誓,一边又和外劳小女生玩暧昧……有没有点儿道德观啊?!
这不就是典型的渣男吗?
搞笑的还有那个雄丰船业的老板“洪董”。
说话永远阴森森,盛气凌人,看起来黑白两道通吃、只手遮天的样子。
结果呢?
不但抓不住逃跑的外劳,甚至在知道关键证人在哪儿的情况下,还放任他在外面蹦跶!
杀人灭口还要假旁人之手,您那些黑西服保镖是当仪仗队的吗?!
关键时刻P用没有!
最后撞死阿民还要斩草除根的时候不是挺干净利索的吗?
早这么操作,那个外劳证人不就没法捣乱了?
真不懂这位“洪董”的逻辑……哦,对了,那个阿民也是可笑,外劳喊一句“我的孩子需要我”,他就下不去手了,眼睁睁地放这种大麻烦逃走。
可转头就把冷嘲热讽的通译勒死了!
这手法倒是干净利索啊!
怎么着?
通译没结婚没孩子,所以死了活该是么?!
还有潘怡君的法务部长角色,我一开始也是带着“纪晓芙滤镜”在看的,结果……太TM无语了!
这人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
你说她秉持正义吧,她最后一集以权谋私、明知故犯;你说她心里有鬼吧,她又好像确实没啥私心……反正仅仅从执行力的角度说,如果她早像最后一集这么玩弄政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可能她早就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反正,搞不懂她是打小儿被什么洗脑了,“废死圣母癌”骨转移了简直是!
至于男主……算了,我毕竟偏爱李铭顺,就不说了。
总之,整部剧的逻辑混乱,人物塑造毫无亮点,全剧唯一让我觉得看着过瘾,忍不住倒回去又重看了一遍的是“四位最高法大法官在麻将桌上的无耻勾结”!
那四个人你来我往,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各种暗藏机锋、各种攻防转换、各种威逼利诱,何止精彩,简直精彩啊!!!
不知道原著小说作者和本剧主创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反正,看完这部剧,唯一更加坚定的感受就是——死刑何止需要,简直是太必要了!!!
本来对死刑无所谓的,但托本剧的福,现在是个坚定的“死刑派”了呢看在李铭顺的面子上,最终给个及格分吧,再多绝不能给了!
也拜托李铭顺,以后也好好挑挑本子吧,这个本子写得根本像没头苍蝇一样……唉End
近几年看的最好的悬疑剧集之一。
必须承认的是,台剧现在的发展已远超内地,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
八尺门的辩护人的切入点并不特别。
外籍印尼劳工阿布杀害了雇主一家,由于被害者中包括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引发强烈的社会讨论。
围绕着案件是否该执行死刑,叙述了与之相关的民族、政治、司法独立、民主、自由、人权和舆论正义等多个问题。
第一在影片结构上,从案件入手嵌套了几层,节奏紧凑、逐步深入。
从印尼劳工和阿美族原住民雇主之间的矛盾,到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移民的冲突,到人权和民意的关系,司法和立法独立与政治的妥协,夹杂着父子间的对抗与和解以及几代人的成长和蜕变。
从故事结构上几条线索非常鲜明,节奏把控非常好,在合适的契机冲突升级或给出新的惊喜,一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不至于用力过猛。
第二在角色塑造上,一贯保持了台剧细节至上的风格,人物塑造非常立体且保持人性的复杂性,没有纯粹的正面和反面角色,而是在各自的定位中保持着一定的合理性。
辩护人佟宝驹是法院公诉的老手,处事自如、深谙法庭规则,即将退休专任律师,但内心深处一直缺乏自我认同,明明是阿美族却拒绝回到部落、拒绝说阿美族语言,多年来与族人甚至父亲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年轻实习员连晋平,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带着初心和热忱来到法院,认识到政局的黑暗后毅然与父亲决裂;郑令秋,身居高位的人权卫士,表面上不顾民意和立场要捍卫权利,但实际却只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政治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晋升的工具;而犯下滔天血案的阿布,你以为会是一个冷酷血腥的刽子手,却只是一个有应激创伤的少年。
这些角色刻画和台词设计都非常细腻,演员功力十足,加分不少。
第三是立意上,回到了台剧最擅长的人权选题,又夹杂宗教、原住民、家庭、政治等多个热门领域,此剧立意非常深刻。
杀人犯有没有人权?
法律的程序正义是否必要?
法律是否该考虑民意和舆论?
法律到底是绝对的公义还是人性和利益的妥协?
外来务工人员是否收当地法律的保护?
宗教信仰等个人因素是否会影响法官的量刑?
很多敏感话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在其中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和倾向,整体上非常克制,没有设置一些绝对化理想化的情节,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让所有人说自己的话,让观众自己来体会和判断。
这样反而能够引发更多的反思。
第四在情节设定上,现在的很多作品,是很难有敢于挑战悲剧的。
即使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了迎合大部分观众,都会设置一个美好的结局。
本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全员BE。
虽然两个男主角都得到了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和解,但并没有大众所期待的爽剧结尾。
既没有出现成功的英雄,也没有被纠正的美好。
所有一切在你以为99.99%确定的情况下突然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认为这是导演最为成功的地方。
悲剧虽然令人难过,但只有悲剧才能令人记忆深刻和引发思考。
最后说几个让我自己最触动的地方,尽量避免剧透。
第一是一句台词:人权本身是与民意相反的。
这也是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就是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大部分人的民主就是否决了少数人的自由,那我们到底该重视什么?
美国很多司法案件都是围绕这一命题来讨论的,比如最著名的黑人杰克逊案和焚烧旗案。
台湾无论是法官公投还是开庭审议,最终依据常理的法律和大法官群体的意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否是应该的?
正如剧中佟宝驹所说,死刑这么严肃的事情,实际由法官个人和当时政局的主流思潮或舆论民意所决定,最终变成了犯人的运气好坏。
第二是台词:你给了他们想要的,他们就忘记了自己应该得到什么。
这个就不展开了。
第三是两个家庭父子间的对决。
佟宝驹最终选择了与父亲和解,接受了自己身份也接受了父亲的不易,在个人立场上,最终他从公诉辞职选择了出世;而连晋平却选择了与父亲决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方式,但他选择的确是入世,要深入到这个体系中去改变现有的状况。
两个主角的线索设定非常巧妙。
即使改为了八集的短剧,但不可避免仍会有电视剧的通病,部分情节有繁琐冗长之处,也有为了推动剧情设置不合情理之处。
但这不失为一部好剧。
真厉害,创作者野心极大:一件命案牵扯出来行政立法司法三者之间的博弈、政治人权法律之间的矛盾、官员商人底层之间的倾轧、少数族群外来劳工的混合社会问题……“在渔场里,被宰的不一定是鱼” 。风格很像《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看的三部台剧真得都不错,尤其是谢盈萱的那部,这部三星半,我不喜欢剧里的感情线,写得不好,很莫名其妙,最后非要把船长和大副的形象往“好人”的角度写也太过明显了(还包括主人公的律师朋友和他的“死敌”)。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杀,那就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时刻。”所以审批了,然后改变民意了。可是之后呢,民众依旧是政治博弈的棋子,富人依旧为所欲为,底层人依旧互相碾压,莲雾们走进社会,被塑造成一批陈令秋,继续以“最恰当”“最睿智”的方式管理这个体制。审判为了废死诉求,为了渔业出口,为了政治资本,为了经济帮扶,但始终不是为了被告。
古兰经第一页铁一般的证据,改变不了各方势力的斡旋,这是死是活已不重要,如何能靠此大作文章才重要。
皇后杀了皇后 死刑废了死刑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holy妈祖 杀掉一个人为了废死 放过一个杀了不知道多少个人的集团 6666
可怜又自卑的湾湾圣母婊们。已阅。
这个议题老实说其他有点难谈,我个人比较想看到的是对死刑和废死的真正思考和讨论,不过全篇其实更偏向废死的这个论点,甚至把政治化执行死刑加入进去,反而让剧下了一个台阶
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点像
议题是好的 但是拍的太一般了
判决是为了被告人存在的吗杀了人个个都会找理由为什么杀你不杀别人,都判无罪好了放出来你打我我打你你杀我我杀你😂人权和民意相悖那人和民是相悖的吗,谁是人?谁是民?民都是愚民是吧有感情会冲动容易被利用带节奏。人和民分裂,你人都不是。大概就是阶级吧,阶级大概会分三阶九级,就是这么复杂,就是有那么多的矛盾,每个人都可能同时为上层下层,所以双重标准无处不在。底层人的生死,上层人的喜好。
李铭顺的表演一开始觉得很浮夸,但后来越看越顺眼!
废死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操弄,提倡废死就是漠视和罔顾被害人的生命权,是最大的恶意!
可能是我看的不认真 我没看懂
感觉一般般,评分虚高
整个故事没有掉进窠臼之中,每个人物都最大程度凸显小人物的真实感。刑侦剧最容易变成造圣运动,不管是死者、杀人犯还是破案人,必有一圣,圣人也好,圣愚也罢,或者拥有自洽逻辑的恶人,都不是一个普通人,都是戏剧写作的某种歌咏,调子都太高了。这个剧最好的地方就是始终在一个低八度徘徊,没有善之圣者,只有普通人在生活的四面楚歌中的进进退退,胆怯懦弱,一腔孤勇,无能为力。这个剧也没有写恶之圣者,它的核心理念是平庸就是恶,事不关己就是恶,在一个正义都可以当作正义筹码的牌局游戏里,恶可以是次好的善,可以是最不坏的坏事,可以是让除了受害人以外都心满意足的安排,它是一种无力感。我其实没有很被打动,我觉得还有更好的空间进步,但已然不错。
法庭见人性,死刑博政治
做過律師的導演撰寫律政劇資料非常紮實,能妥貼深入地結合在地化議題更顯難得。雖然前幾集坦白說拍攝和節奏上都不太行,但越到後面越劇力萬鈞,尤其是幾場李銘順的演出非常令人印象難忘(雖然一開始覺得他的演出過於浮誇);初孟軒是個wrong casting,他臉譜化的演出常讓人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