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
初识米歇尔·莫娜汉的诸位,一定不会忘记她极富特征的相貌。
它美丽、端庄,却有些说不出的感受。
就好比看着《源代码》中她出演吉伦哈尔的女朋友一样,有些年轻,又有些沧桑。
同样矛盾的还有她的舞台生涯,有她的片子基本可以保证票房,但也就是那样儿,《碟中谍》算唯一例外。
对手戏的杰拉德·巴特勒压力显然是小了许多,这朵六年奇葩,在《300》之后终于盛开。
他不仅用完美的眼神提升了剧情的深度,还使得几种角色类型的转换浑然天成。
在教堂中受洗的场景中、在苏丹看到儿童因焚烧而熔成一团焦黑的瞬间,以及在孤儿院的单人卧室里被孩子的述说和劝导而触动的时刻,都堪称在最佳程度上还原了意境。
面对一个剪辑出色,毫无废料,又满载丰富音乐的电影来说,谁还能有什么不满呢。
也许唐尼之死略有迷惑,对此,导演似乎没想多说什么,他的心思不在这,都在主角身上;也许萨姆轰走唐尼的镜头让萨姆彻底堕落,可没过多久他就拿起了电话,跟女儿小虫玩起了游戏,然后说“小虫,我爱你”,然后小虫说“爸爸,我也爱你”,接着小虫开始哭泣,观众也在湿润的眼圈里找回了久违的英雄。
这部述说非洲苦难和慈善的枪战片,不仅仅捞得了票房,也捞得一阵好评。
绝品异类的突起一向如此,《大白鲨》《星球大战》《异形》《低俗小说》《泰坦尼克号》《断背山》……《阿凡达》都是这样。
可惜大众的审美几近饱和,看着看着就够了;学院的意思也很明确——“《拆弹部队》不是给你们奖了嘛!
”搭不上奥斯卡的顺风车,也不能指望它成什么传奇大作。
《机关枪传教士》还有一个更深的主题,即如何判断伸张正义的方式正确与否,片中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某天恐怖分子闯进来将你的孩子掳走,然后我告诉你,‘我能把人带回来’,我如何把人带回来还重要吗?
”这样就能理解,对一部影片而言,奥斯卡能带来多大辉煌。
显然的,卡梅隆也只能在前妻手捧小金人之时笑笑,换别人肯定不是这张脸。
再把镜头对准斯科塞斯,砍下众多奖项的《雨果》居然败给那个不说话的家伙,个中苦闷他最清楚。
Fadeoc KhaosMar.9th, 2012
片子我看了2次,才看完,情节的确有点拖沓。
另外,sam的转变,特别是一开始信教那段,有点生硬,太快了点。
但是这些,都没法掩盖这片子最后那段真人秀的光辉,既然是真人改变,我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了。。。
一个外国人,不远外里到了那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机关枪传教士》这似乎是我最近几年来,看到的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
或许是因为我看的版本的翻译片名是《机关枪教父》的原因,我把这部电影想当然的定位到了B级片行列。
一个举着机关枪怒射的神父,守护小镇的故事,整部电影都充斥这美式幽默和火爆的场面,甚至还认为这部电影里面会有牧师和修女在教堂……好吧不得不说我是个思想肮脏,品味低下,无时不刻都挂怀我的那些恶趣味的俗人。
不过当我了十分钟,我就发现我想错了!
我所期待的那些都不会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不过那时候我又先入为主的,把这部电影划进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电影里面。
一个劣迹斑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只知道从酒精和毒品中寻求安慰的人,在重拾信仰之后成为一个英雄(虽然电影的确是这个大框架)。
但是当我看到电影四分之三的地方,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所承载的东西远比前面说到的那些深刻得多。
人在逆境中挣扎、解脱、重拾信心。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困惑、挣扎、迷失自我、放纵、放气,而在最后在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压上来之前,顿悟升华鼓起无比巨大的勇气承担一种无法承担的责任!
这种人,在中国或许就是所谓的圣贤吧?
好了还没说点四六八句的东西呢,编一个……有了:A K 手中紧握,赤胆一心救孤,谁说浪子难回头,牧师久战非洲。
吸毒酗酒群殴,滋事惹祸高手,老婆孩子全不顾,举债善款去筹。
一人独撑全部,差点黑化自轰,好在有个小天使,才得善始善终。
这是一部很难打分的片。
它没有片名和海报给人以想象的火爆场面,也没有出现之前在其他评论看到的小萝莉加肌肉叔的奇怪组合,有的只是一望无际非洲平原上的贫穷、危险和混乱,和一个人想改变这一切的努力。
一开始我以为这像一部拍的不那么烂的宣教片,一个吸毒伤人打老婆的烂仔被老婆拉去教会听两次礼拜受一次洗就成为神的忠实信徒,这样的故事如果有着良好的展开或许是一部感人的心灵鸡汤式电影,但集中在影片前半小时,反而像为后半段他的偏执作了一个铺垫。
影片中间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他投入他全部身心到援助苏丹人民的事业中去。
虽然Kony和LRA的种种罪行和当地妇女儿童那种朝不保夕的无助都一次又一次震撼到我,但是一个连家庭责任都没有尽到,连家人生活水平都无法保证的人,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去给万里之外的人们送温暖,这种雷锋式的故事配合着他对非洲孩童的温柔和对自己家人的粗暴,与其说给人感动,不如说给人偏执狂般病态的感觉。
电影最后按照剧情的说法Sam终于和家庭和解,但是仅仅是一个打回家对女儿温柔说话的国际长途电话,如果不是回头看了评论几乎就被我彻底忽略掉,而这样一个电话,既比不上之前对家庭的伤害,也无法证明他在思想上有任何改观。
如果全片就是这样结束,那么给我留下印象的也仅仅是动荡的非洲残酷的叛军,和一个烂仔浪子回头居然能在几年内带给家人有声有色的生活这样一个真实的美国梦。
直到最后字幕告诉我们,这部片子并非虚构,而是基于Sam的真人真事,让人很难对这部电影在苛求什么,生硬的剧情转折,缺乏亮点的剧情设计都变得可以接受了。
为他加上一星。
很多人说剧情很无聊,枪战没意思,那是因为说这些的都不是信主的,如果你是个信主的人来看这部影片,就不会因主角去了教堂一次就悔改了而觉得奇怪,这世界上有太多曾今是极恶之人后来得着福音后转变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存在,所以我不会觉得男主人公转变太快,还有这部影片不是讲政治也不是表演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曾经是罪犯的,认识主以后转变了,你可能觉得这很好笑,但如果这样好笑的人多一些世界会不会真的变美好呢?
不管你是不是信主,当你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不能否认,影片里的主角是个伟大的人,扪心自问下,你能做到影片男主的百分之一吗?
你曾今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过你的手吗?
如果没有,那还是安静看看电影吧,因为这是件真事情,而且这是个好事情,如果这样的“烂片”能多一点,说明我们的世界正在变美好,可惜这样的影片很少,大家更喜欢看的是飞来飞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打斗炫酷的影片,那些影片不会激励你去做个真实的好人,它们只是在满足你眼睛和大脑的快感就被扔到角落里去的一个快餐食品,说男主没搞好家庭的,请看清楚,他曾今是个罪犯,后来有了公司,再后来他们住进大房子,再再后来他做出了这个世界很多有权有钱的人都没做的事情!
拯救孩子!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英雄救了一个人,我们都会敬佩他,那如果一个人靠着自己,靠着自己心中的信仰去拯救一批人呢?
那么这个人又应该得到我们什么样的敬佩呢?
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已经不重要了,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它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需要用艺术去升华它的手段,不是影片提升了这个事情,而是这个事情已经是传奇了。
我真心的为山姆也为那些没有拍成电影的“人”献出自己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人”最美好的一面!
纪念萨姆弟兄 Potterdy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萨姆·奇尔德斯弟兄是美国基督教徒,五十多岁了,为了防止苏丹儿童被当地的叛军绑架成为性奴或者童军的目的,公元1998年受上帝的旨意,不远万里,来到苏丹。
早点年春上到苏丹,后来到交战区工作,并建立“东非天使”(Angels of East Africa)的国际儿童救助站。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苏丹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是神爱世人的精神,每一个教徒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基督耶稣认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3章16节) 。
萨姆·奇尔德斯兄弟是实践了这一条神的旨意的,我们每一位教徒也要实践这一条旨意!
我们要和所有国家的的基督教会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有宗教信仰国家的基督教徒联合起来,才能打倒苏丹Kony的暴行,解放苏丹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
萨姆·奇尔德斯弟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兄弟对姐妹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教徒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兄弟对姐妹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基督教徒,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教徒。
从非洲回来的人说到萨姆弟兄的,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苏丹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萨姆弟兄的庇护和亲眼看过萨姆弟兄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基督教徒,一定要学习萨姆弟兄的这种真正际人道主义的精神。
萨姆弟兄是个建筑工人,他以建房子为职业,对房屋精益求精;在整个苏丹建筑系统中,他间的房子是建的最好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只看过一次以萨姆弟兄为原型拍的《机关枪牧师》,后来在网上看到过许多关于他的报道。
可是因为忙,仅看过一次以他为原型拍的电影,还不知他知不知道。
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是很敬佩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随便逛豆瓣是发现这部片子,想起来电脑里很早就下了,以为是类似于暴力史的片子,这牧师像枪神里那个神父一样就一直没看,正好有预告片,也因为是杰拉德巴特勒演的,从守法公民开始记得他,所以看完预告片觉得有兴趣昨天吧电影看了片子还不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叙事的剧情片,这片合我的口味,主角真激进啊,也许用这个词表达不够确切,但文化水平让我之能想到这个词,片子中程的时候主角做礼拜开始越来越激动了,感觉有些走偏了。
而且从不相信上帝到一下那么信奉上帝感觉主角会走偏,之后确实偏离的轨迹,让我想起21克里撞死人的那个人,过于那个什么了,我表达不出来了。
在非洲的几段非常的喜欢,这些画面是我们不曾理解和接受过的,剧情安排的儿童不断的被发现和涌出,有点太快了,沙姆一出就就能朋友难民的孩子,哇太多了,也太快了。
同时也无法理解为了救助非洲的孩子们能放弃现实生活的一切,甚至影片的最后太强硬了,太激进了啊。
影片结尾放出真实主角的照片,真的很喜欢这样安排,很真实,就像荒野求生,无法触碰,127小时,弱点,定罪(非常喜欢定罪,这个妹妹太伟大了),结尾的照片都让我太喜欢了.
看片名会以为本片是一部什么重口味的B级片,可其实不是的,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有动作场面,可还是以温情为主,一个有着传奇经历人物的故事,叙事流畅、内涵深刻,可似乎代入宗教色彩过于浓烈,好几处让人以为是美国那种宗教电影了,再就是有几处情节稍微缓慢了一点,其他部分都还不错。。。
这部影片超乎了电影的功能和意义。
看片名容易联想起粗制滥造的肤浅动作片,其实恰恰相反。
这不是消遣娱乐放松励志塑造个人英雄主义抑或拥有HAPPY ENDING的电影,它充满了思考与心灵的触动以及感染力,充满爱和关怀。
二十岁之前我可能看不懂,现在的我需要经常有这样的影片来深刻一下世界观。
改刀换枪 非洲杀戮
看了一半就不必看了,
如果杀戮是为了和平,如果暴力是为了拯救……
您的境界太高了,原谅哥的不懂
★ 不是对上帝不敬,但福音电影可以拍得更高明一点的么~[灵魂冲浪]不就示范得挺好的~您这又是嗑药杀人,又是跨国救人的,也太传奇了点吧。
梵蒂冈影业荣誉出品
the LORD with us
感觉编导水平太弱,浪费了好题材和好演员。但是导演竟然拍过《追风筝的人》,唉。
是不错的故事,可惜有些太长太松散。杰拉德巴特勒就离不开这莽汉形象了吧⋯⋯
几好吖,又系d真人改编的好野,最后猪脚几乎迷失了自己,两个文明中跳跃,一个系发达现代化,一个系贫穷落后人吃人原始野蛮社会。。。
信教的过程太突然
尼玛这是当代的切格瓦拉啊(无神论在西方代名词 = 道德缺陷 狂妄 自我为中心 自私 狭隘 缺乏爱 贪婪 伪善 缺乏想象力 没有创造力 极端实际 实用主义至上 冷漠 表里不一 )
看一群抱着看商业片儿的+不了解美国基督背景+不了解苏丹真实状况+不了解故事原型的人们骂这片子我实在忍不住跳出来。目前老美FACEBOOK转关于赞助苏丹的视频很多,我的美国教授和同学都在转,感谢本片起到的社会效应,Sam Childers从此是我的英雄
杰拉德巴特勒的斯巴达勇士的风采还在 ,我感觉还不错,让人们知道一下Kony和LRA,话说真人的这哥们儿真尿性,图了个啥啊,真伟大。
chris cornell the keeper
偏执的人的信仰转变真是快啊 结束时的真实影像不错 看标题以为是本cult片呢 原来只是网上大热视频kony2012的另一方面
小女孩唱歌,很好听~
非洲暴力版"辛德勒"
虎头蛇尾
那些把挽救世界苦难之责践行在最前线的人们,是最值得我们崇尚和尊敬的!
还不如看 KONY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