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导演能贴上的标签特别多,贴上标签之后又特别长。
奥地利导演,奥地利文艺女导演,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科幻片,四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后终于入围主竞赛并最终夺得影后大奖的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英语科幻片……采访中,她有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她有个9岁大的儿子,竟然爱看《冰雪奇缘》,她觉得这简直跟吸毒一样。
全奥地利人都只看美国电影,她的内心是可怕+恐怖!
她还说,自己在奥地利做导演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些不受尊重的待遇(是metoo吗?
咱也不好说,咱也不敢问)。
她还被周围批评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生下孩子后,她没有完全在家待着。
她反复说,人类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这种不可能的意思是,就是不可能。
而她的科学观是,中国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大好事,积极,正面,引导我们往正确方向走,和国际舆论的谴责截然相反。
她说的这几件事,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表达。
这位导演叫杰茜卡·豪丝娜,绘画艺术家庭出身。
电影叫《小小乔》,豆瓣上有些争议,但不失有趣,今年欧盟影展的开幕片,国内暂时还不能在商业院线上看到。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小小乔》电影正式海报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小乔是女主角爱丽丝儿子的名字,小小乔是她另一个“儿子”——一种能让人闻了就心情好的红色花朵(不就是嗑药嘛)。
女主在通过测试后,安心地把小小乔送给小乔,谁知道,测试是不准确的,小乔被小小乔“控制”了,性格变得古怪,并且,越来越多的同事也被小小乔“控制”了。
电影里,最终只剩下爱丽丝一个人是“人类”,她必须做出选择,归顺“小小乔”,或者对小乔放手——尼玛,这根本就是一件事,哪有得选啊!
听上去有点《天外魔花》+《恐怖小店》+《怪形》+《科学怪人》……但《小小乔》有它自己独特的节奏,诡异,深邃,很抽离,失真。
但它的不真实,又与我们人类社交的不真实极为相似。
能看出来,杰茜卡·豪丝娜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她可以尽情思索哲学,安心做导演。
来吧,上干货。
01从哲学到科学人类永远不能了解他人;中国基因编辑婴儿这事积极又正面第一导演:《小小乔》算是你影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戏吗?
杰茜卡·豪丝娜:怎么样的野心?
第一导演:比方说你把一切成熟的想法都放在里面了。
杰茜卡·豪丝娜:那我不确定它算不算最有野心的一部,我就是通过电影讲述对我来说重要的故事,没想那么多,不能说它和我以前的电影相比更具野心,不能这么形容。
第一导演:这次离金棕榈更近了一步。
杰茜卡·豪丝娜:我只能说我的电影变得更复杂了,但我也没有办法拍出一部获奖概率更高的作品。
第一导演:整部电影到处都是模棱两可的情节,人物动机的多义性,很想知道你从几岁开始怀疑人际交流上的“真”与“假”?
杰茜卡·豪丝娜:我也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想法,它源自我对生活的一般性认知和过去积攒的经历,这些是你我都曾拥有过的,而非我自己所特有的。
有一瞬间你会意识到,人们不总是一直说真话,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我们会试图忘记这一点,通常我们会忽略它,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去相信,希望所有都是真的。
你并不了解他人,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们,你只能去猜测。
这部《小小乔》就试图去告诉大家,这或许才是人类最普遍的状况。
第一导演:《小小乔》是一部很完整的女性电影,但是,你为什么想到把它和当代科学结合在一起?
在科幻这方面,你的起点是什么?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来说,《科学怪人》这个故事是我创作的其中一个起点,它是关于一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的故事,这个怪物逃离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伤害人类,我想展现这个故事的一个女性版本,即女科学家版本。
确实,这部影片是关于科学的,因为所有的科学家都会创造新的事物,但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确定新事物后来会如何发展,是否会有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副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科学家都在给世界创造怪物,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这个科学家既是一名女性,也是一位母亲,她不仅创造了花朵,也孕育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科学怪人》中没有的元素,但我们发现在当下,职场母亲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1931年《科学怪人》海报第一导演:那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家团队都是来自哪些领域?
杰茜卡·豪丝娜:我面试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做脑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他也参与很多美国商业电影的制作,同他谈话非常有趣,因为他已经熟知如何把科学最好地结合到电影中。
我曾跟他讨论,我们需要干预大脑的哪个部分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但最后,只有三个科学家真正同我们合作编写剧本,包括一名神经学家、一名植物遗传学家和一名人类遗传学家。
第一导演:那么,你是否有关注到去年中国那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
杰茜卡·豪丝娜:有的,我听说过这个新闻,我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研究,这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所展开的讨论很相似,都是关于伦理问题的,自从那位中国科学家对胎儿进行基因干预后,这方面的讨论更为热烈,我觉得这是件好事。
因为有科学家开始编写针对科学家们的伦理指导目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事件有正面意义,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相应的指导,帮助把握这项新的研究领域的方向。
那科学家是否有可能对人类进行真正的基因改造呢?
我并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但现在科学家都在制定伦理指导目录,这件事是特别正面和积极的。
02从导演到母亲女导演没男导演那么受尊重;我曾被批评当妈不称职,因为我生了孩子还去做导演 第一导演:你刚才有提到电影中的职场母亲,你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你是如何平衡母亲和导演这两个工作的?
杰茜卡·豪丝娜:其实,《小小乔》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不仅是给女性观众的,更多是针对男性观众的。
在我生活的奥地利和整个欧洲,大家对于女性的母亲形象认知仍然是非常传统的,社会认为母亲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其它一切,但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实母亲跟父亲很像,虽然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她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其它部分拿出去做别的事情,例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像我一样做一名导演。
我作为一个女性,也曾经被周边的人批评,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女性如何能做到在工作上全力投入同时又不耽误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大部分父亲就是这样的,这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认为母亲们的生活中应该要有这些方面,毋庸置疑她们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她们也应当能够参与到其它事情当中。
第一导演:电影中有一场戏,本·卫肖站在艾米丽·比查姆家门口和她表白,表白的同时,旁边走过来几个女人,她们嬉嬉笑笑,仿佛是在嘲讽男主刚才的示爱?
本·卫肖在此时像一个利用情感的人,你有这层对男性的批判隐喻吗?
杰茜卡·豪丝娜:这不是什么隐喻,我只是在扰乱那个时刻,因为当时他正在表白他的爱意,那些走过来的女孩有点打断了他,我时常在我的电影中使用这种方法,创造一种幽默的感觉,当你试图严肃起来的时候,突然一些搞笑的事情把氛围破坏了,例如不合时宜的声音忽然出现把你的注意力给分散。
这也涉及到你在采访开始的时候问到关于整部影片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真与假?
什么是真相?
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也许本·卫肖正尝试表达他真实的感受,但他被那些女孩打断,状况就崩塌了,我们也就不再相信他了,当他再说“我觉得我爱你”的时候,听起来有些尴尬,但女主也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回应。
也许他说的是实话,但我们并不知道。
整部电影中都充斥着这种特质,我想提出的问题是,“那个真正的我在哪里?
什么时候我才是真正的我?
什么时候我表达的是我真实的感受?
” 人的身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人们很难做到真正本我的表达。
第一导演:去年的Metoo运动有影响到你吗?
杰茜卡·豪丝娜:Metoo运动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社会,包括导演群体。
我认为Metoo运动的核心是男性和女性如何对待彼此,曾经人们普遍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在我成长的过程和成为导演的路上,我曾经常受到这样的影响,我不是说人们都很坏,但对男性导演的尊敬程度就是和对女性导演不一样,所以我会认为男性更受待见。
如果一名男性导演拍了一部奇怪的影片,人们就会说他是鬼才,如果是女性导演的话,人们会倾向说,这电影也太奇怪了吧,简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我感觉人们在评价女性时缺乏信任和尊重,女性也能在电影和其它方面出类拔萃,但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因为大部分时候是男性主导的。
第一导演:Metoo不能单单只体现在性别观念上,它其实是一种政治。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觉得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层面开展交流对话,而不是贬低和轻视女性。
第一导演:说到两性,这部电影有一个设定,我觉得很有趣。
“小小乔”这朵花不能繁殖,电影里有场戏很微妙,男主有一天和女主约会,按常规的情节发展,他们有可能在当晚确定关系,但是在约会那天下午,男主意外触碰了“小小乔”的花粉,然后他似乎没有再对女主有任何性行为上的企图了,他很可能被花控制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朵不会繁殖的花,阻止了两个人类的交配,请来讲讲这个设计吧。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电影中繁殖这个主题与爱丽丝作为母亲的身份相呼应,她自己生了一个孩子,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以生命,这甚至不算什么发明,因为这些植物都是经过基因编辑的,大部分都无法进行繁殖,这正如影片中说的那样,这可以防止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因为我们不知道基因编辑的植物是否会有什么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大部分植物都没有繁殖能力的原因。
第一导演:当代独立女性在慢慢觉醒,反婚反育的女性比重在加大,如果这个选择是基于两性公平,基于社会健康,那会不会意味着,一部分女性会从社会性上正确地远离子宫这个器官?
在绝对公平面前,人类的繁衍是不是也不太重要?
杰茜卡·豪丝娜:这已经产生影响了,例如在一些儿童看护服务不是很健全的国家,他们的出生率和儿童数量都在下降,例如在德国和奥地利,我们都不是很擅长(抚育孩子),很多孩子去上幼儿园,中午十二点就回家了,那你该怎么办呢?
所以大多数家庭的母亲都是待在家里的。
法国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女人生完孩子后,过六个月就回去上班了,孩子会在很好的公立机构得到看护,如果女性能够继续工作,同时她们的孩子可以有人照看,那么她们是会继续生育的,但如果她们必须在职业生涯和养育孩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的话……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她选择了后者,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对我而言,我没有做这样一个选择,我有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有孩子,因为我会雇人照看我的孩子。
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的女性想要工作,所以需要她们的孩子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以确保她们不会因此感到愧疚,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03从“小小乔”到“我儿子”我9岁的儿子喜欢看《冰雪奇缘2》,我很怕,这跟吸毒有什么区别第一导演:你当前的一切的看法,和你的绘画艺术家庭的出身有什么联系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父母是艺术家这个事情对我对女性的认知没有必然影响,因为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像我父母那代人,大多数女性都是跟孩子一起待在家里,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在邮局工作都是一样,每个家庭基本都是这样。
但我的父母作为艺术家是对我在艺术方面有影响的,我们会经常一起讨论和欣赏艺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所以他们会向我和我的姐姐讲解很多关于视觉艺术上的东西。
第一导演:那你厌恶商业流行电影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的儿子今年九岁,他的学校组织他们看了《冰雪奇缘2》,我这几天在中国也看到影院贴着《冰雪奇缘2》的海报,这让我有点担忧,好莱坞的造片机器非常强大,人人都对其着迷,这让我感到害怕,一部影片怎么能影响这么多人呢?
孩子们都会去看这样的影片,我觉得它们都很容易让人上瘾,就像吸毒一样。
《小小乔》确实也反思了这个问题,有一些影响是可以进行操控并让人上瘾的。
让杰茜卡·豪丝娜害怕的《冰雪奇缘2》第一导演:漫威和DC的电影对奥地利的影响大吗?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对奥地利的影响过于大了。
你知道吗,现在奥地利人只看美国电影,这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我觉得这些美国电影里的音乐是很关键的一个东西,像《冰雪奇缘》中使用的音乐,不管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一些场景中,当音乐响起时,你会不自觉地哭起来,或者感到恐惧,音乐创造出了不同的情感。
这与我在《小小乔》中所做的恰恰相反,《小小乔》的音乐也很引人入胜,但也很怪异,它制造了一个间隙,让观众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但漫威等美国票房大片永远不会这样做,他们努力让你忘记你自己,变得被动,所有的信息都自动被消化,因为你已经停止思考了。
第一导演: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阻断自己的孩子看流行大片,他就会在这个主流群体中被孤立,变得孤独,你不阻断,你又会因为孩子看这些电影感到难以接受,这可怎么办?
杰茜卡·豪丝娜:你说得对,我觉得可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看这些电影。
我自己的话,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其它可以看的影片,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这对孩子是有益的,卓别林幽默,影片也更具智慧,他让孩子明白,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一定都像《冰雪奇缘》。
第一导演: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的孩子五岁了,我没法阻止他看一套两只大熊和一个秃头伐木工打架的动画片,虽然这套动画的某个剧场版拍得还不错,但我会有意无意地给他看上世纪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的经典动画。
杰茜卡·豪丝娜:如果你的孩子五岁了,那我建议你去看一个日本导演的动画,他叫宫崎骏,他拍的《千与千寻》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导演:已经给我孩子看了无数次了。
杰茜卡·豪丝娜:哈哈,它很具有娱乐性,但同时也很怪异,如果你的孩子能喜欢《千与千寻》,他再去看《冰雪奇缘》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导演:话说,好莱坞有没有给你发射过什么合作信号?
杰茜卡·豪丝娜:我这部《小小乔》就卖给了一个很棒的美国电影发行商,叫木兰花影业,他们有发行欧洲文艺片的经验,也做过一些有意思的美国电影。
当然《小小乔》的成功主要在文艺片观众群体中,而不是商业影片那里。
我也从好莱坞和美国对我感兴趣的经纪人那边收到了一些有趣的邀请,但我觉得我还是会保持独立。
第一导演:最后一个问题,李安,也许你有关注,也许没有,但是他现在有些困惑,他开始钻入“电影结界”里出不来了,你是一个有兴趣探索“未来电影”的导演吗,或者说,你会觉得电影会被某种别的媒介取代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觉得当我开始创作电影时,出发点都是一些简单的想法,随着作品的推进,我会做一些研究,写剧本、选演员、拍摄、剪辑、完成影片,而最初那个想法始终没离开过这部影片,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说明我的创作失败了。
当然,影片最终不一定跟我当初想象得完全一致,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可能比我最初的想法更好或更差,有些特别棒的新想法会蹦出来,但也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就是会这样。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个基本的想法需要传达出来,贯穿始终,直到影片与观众见面。
电影还能表现这些基础想法,我就会继续拍电影。
(这是我们第一场欧洲导演专访,同时,也是我们首次联合大平台——猫眼娱乐一起推广电影深度内容。
王婆不卖瓜,先把logo刷。
)
猫眼提供热度,第一导演提供深度,让采访更有厚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文含有大量剧透,建议观看正片后阅读。
上图来自电影《横道世之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景深镜头,前景是分别位于画面左右两点的世之介与祥子,而后景第三点(即画面中心点)的主被摄物体(为两人爱情动容的保姆)实际上就是一个与观众位置对立但视角类似的第三方旁观者,随着镜头慢慢推向第三点,旁观视角完全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观众就被带入了这个视角。
同理,本片中的这个镜头是完全一样的处理手法(如上图)前景是爱丽丝与贝拉位于画面左右两点,而镜头缓慢地推向位于后景的中心点,但诡异的是,后景中空无一物,随着镜头的推进变焦,爱丽丝与贝拉出画,画面变成了空镜头,本该出现的第三方旁观视角消失了,而这样的镜头处理在片中多次出现,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特殊的含义,于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本应该出现于后景画面中心点的第三方视角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导演豪斯娜隐藏了起来,换句话讲,影片中一直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主人公,同时也在与观众对视,而这个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就是小小乔。
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设定:小小乔是一种被人工培育的花,吸入它的花粉会让人快乐,而它在进化的过程中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吸入花粉的人则被异化思维;是不是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也很难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被这种花粉感染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豪斯娜是如何让观众浸入到影片中呢?
开场6分钟,“画面左右两点人物交谈,镜头推向中心点”的处理手法第一次出现,被拍摄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影片最核心围绕的女主角爱丽丝与她的儿子,小小乔的命名来源:乔,而当镜头已经完全聚焦于装食物的袋子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剪辑点,视角变成了从外往里看,这一次突然的侵入与抽离向观众明确了第三方视角的存在。
这个被隐藏的视角载体究竟有何用意;在影片内部的系统中,小小乔作为一种花只能生活在实验室或花盆里,而它的花粉却可以无处不在,没有了一个具象化的载体,即使是作为了一个旁观视角也无法成为具体的被摄物体,这就是它被隐藏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影片的外部,豪斯娜利用了这个与观众站在对立面的视角,通过将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方式让观众与影片合二为一。
影片第20分钟,本喵成为了第一个被小小乔花粉感染的人
从这个节点开始,被隐藏的视角渐渐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比如下图这个镜头,此时的乔与他的女朋友塞尔马已经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镜头的拍法依旧选用的是定机位然后推镜,镜头最开始左右对称,未被感染的爱丽丝与已被感染的乔和塞尔玛占据画面左、中、右三点,完全平衡,但随着镜头向左缓慢推移,爱丽丝渐渐出画,乔和塞尔玛占据了画面的主支配地位,构图打破平衡,彻底明确了被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不同,而观众也被慢慢侵入其中。
被小小乔附身(感染)的人最终与它一样成为了“第三方视角”,审视着未被感染的人,而观众被拽进了影片中,代入了那个站在对立面的隐藏视角,从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变成了小小乔花粉的载体本身。
全片最后一次出现“画面左右人物交谈而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处理手法出现在1小时20分钟,之后,全片最核心的三场高潮戏出现
第一场是贝拉的死亡,豪斯娜使用信息量缺失的处理手法来保持悬念感,比如上图中这个镜头,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仰视视角,极有可能是杀人凶手的本喵看向下方,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反打也没有让镜头反向绕旋,贝拉死亡的声音元素得到了保留,但视觉层面上的信息量是缺失的,是被隐藏起来的,因为彼时的本喵已经被小小乔附身,成为了那个一直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的实体化载体,于是被隐藏者就变成了站在对立面的正常人;视角渐渐发生转变。
贝拉死亡之后的下一场戏极为关键,第1小时27分钟,豪斯娜使用了一个与前推完全相反的镜头,以主被摄物体的特写开始,镜头渐渐拉远展现全景,因为剧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被小小乔的魔力所控制,已经不需要任何侵入,视点被完全抽离,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紧接着接的是一组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正反打进行最后的审视;再然后,爱丽丝终于也在上帝视角的注视下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1小时33分结束高潮;这三场戏的连接完成度极高。
除了小小乔与被感染的人,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旋转监控摄像头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以这样一个上帝视角俯瞰人类与小小乔,而全片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镜头也都出自这个旋转摄像头,这是全片最大的抽离视角,也是内核高潮“爱丽丝被感染”的落脚点视角,以此为影片的信息结点,把浸入影片的观众重新抽离出来,明确宣告:整个世界被完全感染只是时间问题抽离视角起,视角侵入中,视角的二次抽离结
写这篇的主要目的是其实想说一说豪斯娜的技法运用与镜头语言的出色,片子带来的所有悬念感与恐惧感绝不仅仅是来自于吊诡的配乐,更是她作者属性与才华。
至于影片的最终的剧情走向究竟是HE(导演本人的解读是HE哟)还是BE,自然就见仁见智了
快快乐乐才是真
It is the Little Joe's,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lower which will not seminate like common flower, nature to eminate intoxic pollen so that people who inhales the pollen will protect the flower because the flower's nature has been altered and cannot reproduce. Therefore, it is the little Joe's natural instinct, that is, the libido in Freudian term, to pollenate and survive in this commercialised and post-industrial world where happiness can be cultivated and altered in a scientifical way. 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polle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intervention? How does it affect people around him? The real little Joe, the son of the biologist, changes his innocence and rid his attachment to his mum. Another testant stopped complaining about her husband, which is her usual habit. One common changes affecting those inhalers is that they all seems more sexually excited and seems more suceptible to engage the sexual intimat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sexual ability of the flower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ose people around it as a way to protect the flower itself. What is the solution to this conflict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e answer the film gives is a compromise, a compromise that people has to accept because, for one thing, they cannot go back to its uncontaminated state and thus regains the natural reproductive ability, which applies to both the flower and the poeple, for another, they have to lose the natural reproductive ability to adjust to the commercialised way of life. The flower will receive an award, the biologist and her team will obtain the fame; but they, both the flower and the man, will pay the price of suffering from the sudden pain of out-of-the-placeness. This solution is hinted in the film by another prviously successful plant breeder Bella. She said that the only solu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flower is to pretend everything is normal and those people around the flower then will escape the punishment. This remind one of the key difference mentioned by Laca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is that people have the ability to pretend that he is lying. This is also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signifier that enalbe people to survive in this unnaturalised world. to be continued
看过完整电影,也看过谷阿莫的解说视频。
与其他物种发生情感上的强烈连结,将与其他物种的地位置于自身种族之上,做出极端行为捍卫其他物种的利益的人,这不就是无恶不作的“爱狗人士”吗???
更为讽刺的是,在谷阿莫的小小乔解说下面,当白发女的狗性情大变咬了主人一口之后,白发女决定将狗安乐死了。
这个情节下的弹幕居然有不少人出言不逊。
这正是电影里面爱花人士的行为啊。
太妙了!!!!!!
电影欲言又止,用小小乔做了一个巨大的隐喻。
花是很多微妙的恐惧情绪的隐喻。
同事们的漠然是“正常”,哭泣与诉说是异常。
男士们的暴力(或误伤)归因于“感染”。
特别是女主暧昧对象突然的暴力,也假借着“感染”的壳。
而在现实中荒诞的行径(暴力)却不需要如此荒诞的理由。
这是女性才会拍出的细节。
感染真的发生过吗?
在女主离开咨询师后瞬间消失的笑容表明了,感染不曾发生,快乐的笑容并不来自于花,而是一种接纳、妥协、人自醉。
她自然的吻了那位男士,仿佛一切不曾发生,并承认自己过去“太情绪化”,她只是戴上面具,掩去本真的痛苦而已。
敏感,缺爱,却冷漠,人可以如此“不正常”吗?
贝拉的悲剧,女主的妥协,像是隐去的没有脱口的尖叫,一切掩藏在一块铺天盖地的名之为“正常”的布料之下。
你不必道歉的,你不必正常的,你不需要隐喻,因为这就是现实本身。
我们如何给予爱?
真爱存在吗?
它又在哪里?
爱了还是不爱?
人如此敏感如此纠结,电影把它展现出来,包裹着惊悚片的外衣。
笑容消失后,影片“惊悚”的谎言被彻底揭示——人们所无法接受的事,人们称之为“变化”——它发生着,存在着,是正常的,而这正常才是惊悚所在。
地球上生物不小千万种,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在地球的视觉里,人类不比其他生物高明,只是因为进化的关系偶尔获得了造物主的厚爱,感觉人类掌控了地球,其实不然,就像有些电影中描述的,最先出场或者最先带光环的不一定是主角或者笑到最后,地球上的生物还不一定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感谢导演,通过一朵花让我们有了警醒,人类不要总是狂妄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比你更强。
论在地球的年龄,好多生物是比人类存活的多了几个亿的时间,论数量,好多生物,比如昆虫,比人类多了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说不准他们比人类更加高明。
比如,你家的宠物狗,你敢说他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人类。
你看很多人把自家的宠物狗当成了家人,自己拼命的工作,它们却有着狗窝,有着美食,不用辛苦工作,只需撒个娇,就活得美滋滋得,你敢说人类比狗更高明?
比如,农场里得奶牛,单纯从种族繁衍上来说,他们是成功得。
因为他们得奶可以喝,人类大量繁殖他们,他们得种族不断得壮大,反观黄牛,因为对人类价值不高,目前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人类并不是地球最宠爱的生物,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在这个地球上,不知道谁在傻傻的劳累,谁在偷偷的享福。
2022.12.08观看刚进影厅的时候一度以为我走错了,红色的字幕出现在黑色屏幕的上下,由右向左边滚动,就像银幕出问题了一样。
配乐有那种日本电影(黑泽明的那类)里的小调,以及后半段有狗挣扎的叫声。
中间的部分很容易被吓到。
当开头说“小小乔”的作用是通过花粉让养育它的主人分泌催产素,从而感到快乐,我就立马联想到了毒品。
通过女主人公和心理医生的谈话,可以看到这种植物对于人的情感的影响:挖掘人潜在的渴望,不在能真正意义上感知到情绪,而是在“扮演自己”。
以催产素促成人产生快乐感,比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
到小狗和贝拉的关系,以及女主角和儿子的关系。
可以看出小小乔代替了中间作为“孩子”的角色,而真正的“孩子”(小狗/儿子)则呈现出一种没有感情认知,甚至情绪敏感,行为暴力的状态。
而结尾当所有人都吸食了之后,不再感知到这种细微的变化。
反而呈现出一种“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波纹,最后归于平静”之感
(豆瓣首发:Mr. Infamous ;原载:《电影》杂志)艾米丽·比查姆很瘦,略大的连衣裙并不贴身,紧勒的腰带摘下了,布料就有了种要飘起来的假象。
不在乎。
衣服的缺陷,正好拿来大咧咧地自嘲。
照片没拍多久,似乎被镜头追到了穷途末路。
她定住,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哎呀,不知道该摆什么姿势了。
似乎只习惯在镜头前诠释角色,而不是摆弄自己。
于是当摄影师让她想象要抓住点什么,或是心情突然放晴时,她一下子俏皮、生动起来。
剧本是一桶燃料,没有注解也不打紧,她可以用演员的格调来完成明星的使命。
而那种谦逊与诚恳,又赋予她高于本职的魅力。
有一瞬间她玩得特别开怀,特别忘情。
不过等到结束后问她,晚上是不是要去吃烤鸭呢,她笑得更加灿烂。
(注:以下涉及剧透。
)1 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5月17日,《小小乔》在戛纳放映。
活动结束后,艾米丽·比查姆就回了英国。
一天早上,她醒来后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要火速赶去机场,搭乘最早最快的班机折返戛纳。
她的确是去了,只不过,从英国尼斯启程的漫漫长路,她乘坐的是摩托车。
风尘仆仆,却也酷劲十足。
紧接着,她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聚光灯打下,才满35岁的她被定格在影史的光辉一页。
只是向来低调的她,就连社交媒体也几乎不发工作以外的内容。
很多人还不熟悉这位新晋影后,更不知道她的大半人生经历,都与表演息息相关。
其实就跟许多演员一样,艾米丽自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那会儿,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演员,于是18岁时,她去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参加了面试。
可即便幸运入围,她依然不知道演员能否成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这个行业太难进去了”,因此她还准备了应聘简历,预备去酒吧工作。
总是欠缺一点信心的艾米丽,其实彼时非常享受跟学院的老师合作。
“他们总能让我受到鼓舞,而我也能学到很多,他们的恩情,我欠了不少。
”在学校里,她还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经纪人,使得她在竞争激烈的演员行当里,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来”。
“过了好一阵子,我才能跟合适的人在一起工作。
我觉得每个演员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不同项目。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参与独立电影制作,而且这种表演是我所喜爱的,让我很有感觉。
”艾米丽深感幸运,因为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剧院表演,“都能跟很好的导演合作,饰演一些有深度与风格的角色”。
2006年,拿到学士毕业证书的艾米丽正式踏入影视圈,接拍了《牵引亡魂》(2006)、《一路顺风》(2006)等剧集。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角色试下来,还是要等到电影《凯撒万岁》(2016)和剧集《百年乡情》(2013-2014)、《荒原》(2016-2018),才能给予她更高的知名度。
在吴彦祖主演的《荒原》里,她演活了一位非同凡响的寡妇,被人们用“能将剧集据为己有”来夸赞表演的出彩。
等到独立电影《达芙妮》(2017)找上门来,她更要大呼这是“意外得到的天赐之礼”。
评论界不吝笔墨地盛赞大放异彩的艾米丽,最终她也收获了伦敦独立电影最佳女主角、托里诺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表演类奖项。
当然,她仍旧没有当红的境遇,也没有翻红的功利。
不断感激一路尽遇贵人之余,身为演员并以演员自视的艾米丽只是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口味,能去做一些真心实意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太赞了。
”她说,“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我就会非常渴望去合作。
”她又说,“我的确很享受看到一份好剧本的喜悦。
而且,当作品能有好质量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无比。
所以,我真的是非常走运。
”2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达芙妮》之后,就是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2019)。
这种偏向独立的作者电影青睐艾米丽,艾米丽也对自身的又一种可能性跃跃欲试。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爱丽丝,一位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
她领队研发一种特别“有爱”的植物。
除了定期浇水、保持恒温这些基本操作,这种暗红色的美丽植株还“希望”人们来抚摸它,并且跟它倾谈。
作为回报,它会释放一种气味,激发人们的快乐。
像是养一个小孩或是宠物,辛劳付出后,可以期盼一些难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的愉悦。
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给它命名,称之为“小小乔”。
但在爱与温暖的表象之下,人们似乎开始被小小乔改变本性。
饶有兴致地看了剧本后,艾米丽去跟杰茜卡见面,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杰茜卡则向她展示了小小乔的设计理念,给予她一个近距离观照导演思想的机缘。
“我非常喜欢杰茜卡之前的作品,跟寻常电影相比,它们相当有趣,而且很有深度。
她每部电影都挺不一样的,我尤其喜欢《卢尔德》(2009),那种黑色幽默和出色的视觉效果,真的很厉害。
”加盟《小小乔》是必然的,特别是本·卫肖和凯瑞·福克斯已经答应参演,“我一直都想跟他们两位一起演戏,而且之前也跟制作公司合作过,所有一切都很棒。
”拍杰茜卡的电影是去开展一场未知的冒险,“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很有意思。
一切都在杰茜卡脑子里布置好了,她有自己的想象,而我们都很想知道,她会希望电影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切尚未揭晓时,杰茜卡先给他们设计造型。
“她问我愿不愿意剪短头发,然后给我发了些照片,又问我愿不愿意把头发染得更红一些。
我说可以啊。
”于是,那个有些保守、呆板却又颇为耀眼的发型,开始把爱丽丝的内在性情给外化出来。
艾米丽笑说自己的发型、实验服都很搞怪,而本那个有点“舔狗”特质的角色克里斯也是,总穿着衬衫,搭配米黄色休闲裤子和休闲夹克,还挎了个小包。
“很好笑哎。
”艾米丽这样形容。
就像“跟他一起拍戏,总是很好玩”,尤其是当“如此绅士的人,要去表现暴力的时候”,所以打斗场景也是她极为钟爱的。
玩笑话说得轻松,事实上,准备工作还是很严肃、很繁杂的。
他们要提前做好很多调研功课,还要一起长时间地探讨,从而保证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术语、操作,都经过精心打磨。
艾米丽觉得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美学很有革命性,很吸引人。
她特别喜欢培植房和实验室,那里摆满各种科学仪器,还会有科学家解释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们要从一片叶子里提取DNA,实验非常复杂,但非常酷。
我们不太能理解实验结果,但兴趣就是会被吊起来。
”可无论表面有多少好奇、兴奋,艾米丽表演起来,还是要以收敛为主。
“这个角色需要把全景给拼出来。
她总想读懂别人的想法,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是否在戏弄她,欺骗她,嘲笑她。
他们都是她的敌人,已经被小小乔感染,这让她觉得自己要负责任。
”因此,面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她总是显得比其他人淡漠。
在草木皆兵的当下,连喜怒哀乐的表露都是一种危险。
艾米丽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尽量小幅度的动静里传递细微的情绪波动。
回想当时,她说,“当你在做一些基础表演的时候,要学着去集中注意力。
你要想,这一幕能传递什么?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
至于每个角色要做点什么,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谈论很多。
”她又补充,“这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跟你之前的表演和其他人对你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得很糟糕,于是特别紧张最后呈现的效果。
不过,似乎大家觉得还不错。
”“这就是演员要去承担的风险。
”但就跟参演一样,艾米丽对杰茜卡有着百分百的信任。
“她不会让我做任何不好的事。
但这个表演确实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体验。
”3 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小小乔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通体包裹着呵护、亲昵与爱,释放着开心的迷人信号,但它却是一切未知的缘起,如同看不见的根部,岔开了众多叫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因为要生存,被绝育的小小乔通过花粉来改变人的习性,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艾米丽看得透彻,“这绝对是植物想要生存下去的本性与办法,是它们的一种竞争方式。
让苍蝇帮它们繁殖,就像人类操纵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不管这目的是好还是坏。
”由此衍生的强烈对照在电影里比比皆是。
可爱与可怖,人类的善意与植物的恶意,人为的操纵以及被动的报复,全都在相绊相生。
到头来,小小乔让观念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裂隙,产生矛盾,甚至引发争执与冲撞。
在艾米丽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爱。
对某些人来说,爱是很好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就不是。
此外,每个人应该怎么去定义快乐呢?
当你开始质疑快乐,那它就成了你无法控制、抓住的东西。
这是很实在,很主观,很哲学的。
”关于爱与快乐,《小小乔》谈了很多,并以此作为探讨其他问题的基底。
“我觉得之前的情节就是为了营造出这个电影高潮,这个完美的一刻。
”艾米丽称善杰茜卡的聪明,“她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但这一切就像是生活本身,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版本。
什么才是完美结局?
什么才叫终极快乐?
你试过人为制作吗?
你能够找到并且到达那个目的地吗?
《小小乔》是能够激发很多思考的。
”这些问题全都压到了爱丽丝身上,她成了探寻答案的主体。
艾米丽说,“当她发现自己可能创造了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危险东西时,感到非常害怕,与此同时,她的爱好、生活、工作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有东西都在彻底改变她的观念。
”当她失去理智,感到尴尬、羞耻、受伤、失望后,“她就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家长。
杰茜卡也是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探索关系的变化。
”但在千头万绪之下,还是杰茜卡所谈到的核心,“爱丽丝创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
她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但她对此负有责任,必须去终结它。
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可以泛指失控的创造物,通常会毁灭创造者,这可谓小小乔极佳的注解了。
在面对潮般涌来的众多问题时,导演处理得非常聪明。
艾米丽解释,“观众跟演员一样,在经受角色的经历,一起去完成那个拼图。
但在最后,什么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但对她而言,这就是想要的结果。
”由无从怀疑到怀疑他人再到怀疑自身,由异化到同化,又在一个更大的层面,让大家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会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叫人反问假装与本真的距离,世情与人性的荒谬。
在这个思维背景下,干净、简洁的《小小乔》展现了一种深层恐怖片的自律。
而东瀛风的诡异配乐跟独树一帜的用色、剪辑,更让效果翻了倍。
艾米丽笑谈“杰茜卡在玩她喜欢的把戏”,因为就连演员,“看着这样的场景、服装,怎么也没觉得是个恐怖片。
”但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艾米丽评价,“杰茜卡喜欢在紧张感上做文章,让观众觉得马上就会出现危险或恐怖的情节,感到不自在,突然间,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门后没有怪物,只是一个小孩。
就好像所有东西都坏掉了,然后又回到那个疑神疑鬼的状态去。
”对此,“有时会让人受挫,但有时又会让人非常喜欢。
有时候观众特别想要看到一个怪物,想要一个结果,但她却有特别高明的想法。
”看得透这一层,艾米丽非常理解《小小乔》口碑的两极分化。
对观众而言,可以为惊喜而兴奋,可以为落空而懊恼。
这是一场由始至终就没打算讨好大众的游戏。
艺术世家对杰茜卡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质问自己。
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从很多层面来看,艾米丽身上也透露着这种良性的艺术气息。
就像当年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进戏剧学院,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装可爱。
”如今她已贵为戛纳影后,也许意味着日后会有更多选择角色的机会。
但由始至终,艾米丽强调的都是“明智”,希望自己能够“选对了”。
相比起数量,她还是更倚重质量。
“因为你想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那你就要竭尽全力。
假如你没法跟角色产生共鸣,那就很成问题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拍很多很多烂片,但这会将你引向一条自己并不想走的道路”,而“当你选对了一个好项目之后,它能让你走得很远,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所以,还是要在空闲的时候,学习,体验,读好书,旅行,跟好的人接触,这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更能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
”
介于蒂凡尼篮和草绿的配色构成了小小乔的诞生地-植物研究所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研究院们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却也始终不能免俗 拥有独立思维的不为所里同事所容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被允许的 小小乔没有按照预想地生长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转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说它是邪恶的吗?
培育小小乔初衷是为了疗愈人类身心 然而人为的去除某种基因反而让小小乔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既视感… 影院中独自一人观影 戴着口罩 看着荧幕中温室里的小小乔 那样鲜艳摇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乐确实很契合影片 一个鼓点戛然而止定格画面 片末女主结束心理咨询转身离开 那个笑容立马变脸 她到底还是麻痹了自己
影片目標: 想要展現女科學家版「科學怪人」。
以職場母親的身份體現當代性。
花隱喻當代操控人上癮的“好萊塢造片機器“。
(出自訪談)【職場母親身份帶來的女性困境,推進故事線,使母親違規送幸福花給兒子喬。
幸福花象徵資本主義新興的,設計成令人上癮的娛樂。
這種娛樂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只在意娛樂,積極拉其他人入坑。
而這不是製造這種娛樂的母親的初衷。
】影片觀眾:文藝片觀眾群(出自訪談)【文藝片觀眾是對產業化大眾娛樂保持一定距離的人。
他們對這種令人上癮的大眾娛樂或許會有種旁觀者的“清醒”。
影片似乎暗示,面對這種無孔不入的娛樂,很難完全不接觸,保持不迷失其中。
而堅持自己所面臨的社交壓力,或者讓他們被周圍人排斥霸凌,或許是選擇裝作和被娛樂同化的人一伙。
喜好小眾的人有時就是面對如此處境。
】影視手法: 角色:熱愛工作的職場單身母親,12歲的兒子,暗戀母親的男同事,清醒知道事態的貝拉,投機的主管,分居爸爸,兒子女友,花。
背景:培育基地,母親家,兒子學校,分居爸爸的家。
畫面風格:人工感,設計感,無菌,乾淨。
音樂:引人入勝,但是製造疏離感和怪異的。
【影片強調著人工和精心佈置感。
導演刻意讓音樂唐突,把這部作品和好萊塢令人上癮的造片手段區別開,讓人不完全被操縱調動情緒。
或許我們會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只是被控制情感了?
】運鏡:暗示第三方的存在。
【能令人上癮的娛樂產業一直潛伏在身邊,直到最後統治世界。
】
3.0 从两人对话中慢推直到两人离开画框,暗示之后自我的消失,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还有几段模糊的台词也比较有趣,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像是一个空壳,包裹着虚假的氛围和概念,深处只有无尽的空白,极为无聊。
b站上看解读的。。。。恩,海报还是不错,故事则扯淡。人生有限,标记下很多电影真的是花几分钟都不值得
7,有很妖异的美感,其实和我们共生共存互相影响的生物也不少呢。
想不到还有比大西洋观感更差的,布景好似廉价舞台剧,这咋呼的配乐让人满心期待来个吊炸天的大反转,结果故弄玄虚了半天也就是个意料之中。
这种紧绷绷的做作配色果然都是诡异发展,配乐越来越放肆看得我挺开心哈哈,喜欢在电影院看小怪鸡片。结局有点意外又合情合理。戛纳女主确实有点迷。
。。。
很像是奇葩说辩题愚人水大家都喝你喝不喝的影像版,好无聊。
惊栗风反转基因宣传片(大雾)个人觉得故事本身倒是挺简单的,但寓意的深度却不见得逊于赫尔佐格《家庭罗曼史》中的思考,只是表达上再多些可能性可能更好一些。比如还可以再突出一下女主Alice潜意识的梦魇元素,再比如,我后来看到某篇导演访谈提到“她有个9岁大的儿子,竟然爱看《冰雪奇缘》,她觉得这简直跟吸毒一样。全奥地利人都只看美国电影,她的内心是可怕+恐怖!”,我就在想,片中Alice和Joe不是计划去看电影么,如果加上她们看美帝娱乐商业片的桥段,可能还能多一层小小乔大毒花和好莱坞大毒草的互文呢(滑稽)BTW. 为伊藤貞司的配乐打call!为反“精美(精神美帝人)”奥地利斜杠导演打call!
命名术是危险的学问,灾难是从植物与孩子共享同一个名字时开始的。喜欢对话镜头的表现,距离、空气、隔阂。//先是违反规定培育毒花,而后否定病毒产生的可能性,却在事实印证中承认、接受病毒的存在,最终与病毒同化,嗯……
🔹siff2019🔹欧格斯兰斯莫斯即视感,神经刀的日本配乐,有太多解读空间和哲学思考,观感超棒,在不断的反转中体会现实与虚幻的困惑,支配与被支配的纠结。映后西楼尘提问“如果全世界都被花粉感染,作为唯一知道真相的人你会闻小小乔吗”获得全场掌声,黑暗系的结尾被导演以另一种视角解读为happy ending,也不失为一种生活选择。
导演说不想明确讲这里面有怎样的政治喻指,以免影响观众自己的解读。其实影片本身已经非常明确直白,对细微而不易察觉的思想观念病毒的不可逆传染的刻画,完全映照当下世界的现实。虽然到最后它通过人物之口给出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不确定判断,但看看所有人那股集体式既癫狂又僵滞的劲儿和神情,很难做第二种推论,于是得到的是一个如同现实中绝望的我们一样彻彻底底的悲观结局。再辅以日本能剧式的惊悚配乐(可能是近期印象最深刻的配乐)、蛇蝎美人样的妖艳红花(设计原型花朵名为blood lady),事实上就是一部现实恐怖片。7/10
#2020深圳欧盟影展#看到好友评分比豆瓣评分整整高出一分我就放心了。绝对是7分以上的片子。小小乔根本不是病毒,而是宗教!宗教啊!和无数流传于地下的精神传销课程也并无二致。它让我想起了之前很喜欢的龙虾,并不是为了故事逻辑和悬念(比如说bella大妈像开挂一样不知怎么就早早洞察所有真相),也并不是为了人物立体情感真挚(这个女主角是多么的自私傲慢又蠢啊),而是为了讨论更加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更像一个寓言,从这个意义上,它非常成功。最喜欢这个没有反转的结局,女主并没有像常见的那样一人挑起拯救世界的大梁,而是开心地成为其中一员。如果你觉得讽刺的话,毕生奉献给上帝你又怎么看?以及,配色布景服装都太灵了,东方风的音乐简直满分,无法不喜欢这种自成体系的审美所传达出来的大胆自信和风格化。
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非常陈旧的类型框架吧,隐喻是它的遮羞布,声画是她的投名状。这一代的欧洲作者似乎很难真正权衡好预期概念与实质内容间的关系,以此看来兰斯莫斯仍是个中翘楚。回到本片,天真的精英主义愤怒有恃无恐的用刻意的平静渲染着残酷,渐渐将技艺本质置之脑后。
配乐肯定是日本人弄得
差点在影院咳死
配樂,配色,人物一切加起來,讓一切都很creepy,但真的,是我喜歡的,不覺得悶,但有點被配樂嚇到是真的。
【2019第十二届欧盟电影展·奥英德·小小乔(2019】这一版的“弗兰肯斯坦”化身为一种叫“小小乔”科技合成的恶之花。以软科幻作壳、精分为骨、惊悚日本配乐洒血的小剧场话剧高清录影。轻薄文本、杂混结构和玄虚风格造成刺鼻的塑料感,却意外暗通了我们世代颠扑不破的便利万用随形的款曲。华丽丽轻薄薄浮漂漂紧致精巧的一具塑料皮囊。郑重提示:万不可为满足对电影主创的微渺好奇而跌入映后Q&A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非常细思极恐的科幻惊悚
一个新奇的概念,但内涵只够支撑一个短片。
配乐也太诡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