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夫人

Mrs. America,美国太太,美国女士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萝丝·拜恩,莎拉·保罗森,玛格·马丁戴尔,乌佐·阿杜巴,伊丽莎白·班克斯,崔茜·尤玛,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麦斯登,艾莉·葛瑞那,亚当·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美国夫人》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美国夫人》剧情介绍

美国夫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录荷尔蒙大冒险医缘谍海追踪暮色心迹兄弟不思异:录像这让我想到了你世界奇妙物语2022夏季特别篇快乐王子摩斯探长第十二季浪漫医生金师傅2能耐大了第一季狼心魔法使的新娘待星之人吊人游戏未解之谜第三季大嫂律法之地海伦娜之路莱姆豪斯的杀人魔金门新娘上帝深爱鱼子酱死亡之舞纸牌屋第二季多莉·帕顿:广场上的圣诞节坚不可摧零度以下豆花依旧笑春风公子独宠瓦匠妻

《美国夫人》长篇影评

 1 ) 用女性之间的互撕戏掩盖真正的凶手

2020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与另一位和她同时代的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埃莉诺·斯米尔(EleanorSmeal)共同发声,公开反对迷你剧集《美国夫人》(Mrs.America),因为该剧的历史观在她们看来跟事实有出入。

该剧集这样展示两个阵营,把这场斗争简化为了“泼妇打架”,而根据民意调查,当时大多数美国女性始终支持该修正案。

她们指责该剧集有意不提及当年反对修正案的众多游说团体激烈和决定性的行动,尤其是保险公司的游说团体,如果当年该修正案真的投票通过,该团体将不得不“停止让女性为更差的护理支付更高的费用”。

她们说,菲利斯·施拉夫利和她的支持者不过是充当了各大经济部门为己谋利的“遮羞布”。

随后两人追问:“我们会把民权运动的失败归咎于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马尔科姆·X追随者之间的竞争吗?

 2 ) 从“美国小姐”到“美国夫人”,女权的成长史。

自1923年首次提出至今将近百年,《平权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仍未被写入美国宪法,当1970年代轰轰烈烈的第二波女权运动达到顶峰时,它曾无限接近这个目标,然而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出现了。

在Hulu最新推出的9集迷你剧中,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挑大梁出演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反平权草根领袖,这样一部讲述女权史的影视作品中大魔王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反英雄人物,强硬、聪颖、狡猾而又极具煽动性。

围绕着施拉夫利登场的是第二次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 谢丽·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以及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等。

"平权"与"反平权",女权战场的两生花

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触发了婴儿潮,大批女性不得不留在家中承担起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责任。

彼时尚未出现口服类避孕药,堕胎又被视为非法,“家庭妇女”几乎是大部分已婚女性的唯一工作选择。

到上世纪中叶,波伏娃的《第二性》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唤醒了美国国内的女权主义,她认为女性要获得解放必须拥有对生育与否的自我决定权以及一份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于60年代批准了第一款口服避孕药物;贝蒂·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则成为引爆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1971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谢丽·奇瑟姆,贝拉·艾布扎格,吉尔·拉克尔斯豪斯等人共同创立了全国妇女参政小组(The 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旨在为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和选举提供帮助;1968年,谢丽·奇瑟姆成为第一个当选美国国会议员的黑人女性,1972成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候选人,代表民主党参与总统竞选;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平权法案》。

接下来只要有超过四分之三个州即38个州政府批准,《平权法案》就能被正式写入宪法,一切看起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一个叫STOP ERA的运动悄然兴起。

在剧中,它的发起人菲莉丝·施拉夫利一开始对女权问题并不感兴趣,她是一个苏联问题及核武器问题专家,对这系列问题的见解和立场是她争得政治地位的筹码,然而野心勃勃的她最终却没能当选国会议员。

一次偶然的谈话,她从朋友处得知了正席卷全美的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在一部分保守女性心中所引起的恐慌——许多女性以为一旦男女平等,女性将会被征召入伍送到越南参战。

敏锐的政治嗅觉让施拉夫利从中捕捉到了火药味,认为女权战场大有可为,她立刻通过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名录联系了全国各地的妇女,组织起与之相抗衡的STOP ERA团体。

STOP是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的缩写。

她认为平权组织对女性财产权、工作权、同工同酬以及合法堕胎的诉求将矛头对准了她们这些“家庭妇女”,剥夺了她们想要当家庭主妇,想要安心扮演妻子、母亲角色的特权,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便成了她们的口号。

施拉夫利在团结和壮大STOP ERA的过程中将模糊焦点、编造谣言、操纵媒体、制造分裂的手段运用得神乎其技,在女性内部煽动恐慌情绪,大肆宣扬平权将使寡妇失去抚恤津贴,厕所不再分男女,女性将被征召入伍,最后每个女人会发现自己不仅找到工作而且要同时打两份工(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出门挣钱),甚至声称E.R.A.企图颠覆传统的美国家庭价值进而颠覆整个国家……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非常耳熟?

没错,川普继承了施拉夫利耍弄权腕的伎俩,堪称翻版施拉夫利。

事实上,施拉夫利本人在世时也力挺川普,虽然在2016年川普当选前去世,但她身后出版的书籍The Conservative Case for Trump为川普进行了强力背书。

在凯特的演绎下,即便不认同施拉夫利的政治立场,我们也依然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演说能力、强大的感染力以及鲜明的个人魅力,而她也将政客的诡辩话术运用得游刃有余。

当脱口秀主持人在节目结束后质疑她的煽动性言论缺乏根据时,她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美苏问题上。

她在女性与女性之间撕开一道口子,分裂出一条巨大的鸿沟,让女性把矛头对准自己,让E.R.A.团体开始意识到女性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这才只是开始。

女性,想象的共同体?

在妇女参政小组的共同创立者中只有吉尔·拉克尔斯豪斯是共和党员,其余大多来自民主党派,E.R.A.团体中的大多数也都是民主党派的拥趸,但组织者们希望能尽最大可能争取两党的支持,在两党之间就平权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尽可能不在二者之间选择立场。

但ERA的代言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却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抱有极大好感,甚至公开宣称他是最好的白人男性候选人,贝蒂·弗里丹则希望参政小组能全力支持谢丽·奇瑟姆竞选总统,这遭到了贝拉·艾布扎格的强烈反对,讲求务实的贝拉凭借多年的从政经验认为单凭女权势力尚不足以让女性在白宫争得一席之地,唯一的最优选择是让亲女权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当选总统,和他建立紧密关系,以期尽可能多地让女性进入内阁政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刚刚从党内初选中胜出的另一位民主党候选人谢丽·奇瑟姆退选,从而让支持她的代表们转投麦戈文以免出现选票分散。

面对昔日曾一起组建“全国妇女参政小组”的好友劝阻,谢丽·奇瑟姆感到心灰意冷,决意与小组决裂并继续竞选总统。

作为第一个当选总统候选人的黑人女性,谢丽除了要为女性争取权益,更大的目标是为黑人群体发声,这是她更为关心的议题;格洛丽亚22岁时曾在伦敦进行过非法堕胎手术,深知其苦,堕胎合法化是她最迫切的诉求 ,麦戈文利用这点作为筹码与格洛丽亚私下达成协议,让她帮忙争取加州女性代表选票。

老辣政客的三言两语轻易挑动了女权团体的内部关系,原本打算支持谢丽竞选的格洛丽亚向麦戈文阵营倒戈,这也导致了谢丽的竞选失败。

麦戈文拿到足够选票后马上从中间立场转而反对堕胎合法化,此时格洛丽亚终于发现自己被算计了。

当她找谢丽道歉时谢丽说道:“权力不会对任何事情让步。

如果我们自己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拿女人来交换空洞的承诺。

”正如格洛丽亚在飞机上对贝蒂所说的,“人们总是想离间女人,这不过是夺走我们权利的又一伎俩。

”讽刺的是,离间女性的不仅仅是男性,还包括她们自己。

ERA运动在“家庭妇女”中产生了极大反弹,吉尔·拉克尔斯豪斯希望能释放出信息让她们知道ERA并不针对她们,另一位极端成员却冲口而出,“我们针对的就是她们!

”在伊利诺伊州的投票中,以格洛丽亚为首的ERA和以施拉夫利为首的STOP ERA形成两股对抗的女性势力。

“有一大部分女性害怕一旦她们追求平权就会和男性形成敌对,失去他们的爱和保护。

”施拉夫利深知这一点,施展出强大的政治巫术在她们身上种下恐惧的幽魂,面临着外部压制与内部分裂的ERA却无力祛魅。

没有国家的女人《美国夫人》每一集以一个人物为主题展开叙事,酷似人物小传,从“菲莉丝·施拉夫利”、“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谢丽·奇瑟姆”再到刚刚播出的第四集“贝蒂·弗里丹”,制作方从不同人物视角尽力呈现、还原历史现场,让观众看到每一个人物的矛盾与复杂性。

虽然这些身处不同立场、政党、种族与地位的女性彼此间不断地较量与碰撞,但她们都共同面临着一些幽微的女性生存困境。

强硬如施拉夫利也不得不在筹款晚会上身着比基尼摆出各种撩人姿势博得赞助人慷慨解囊;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当选议员,她不远千里出差去华盛顿进行游说,却又必须在当夜赶回家照顾子女,当她终于万分疲惫地回到家打算好好休息时,丈夫却又希望她履行做妻子的“义务”,在抗议无效后,施拉夫利只好妥协,面无表情地任丈夫褪去自己的衣服,压在自己身上。

在华盛顿和议员们讨论核武问题,施拉夫利正准备发表看法时男人们却把她打发到一旁让她记录会议内容。

参加完脱口秀节目后,议员在化妆间对施拉夫利不时地俯身密谈,上下其手,施拉夫利也只能尴尬地微笑掩饰。

而即便激进如贝拉·艾布扎格她也“恬不知耻”地对格洛丽亚坦承之所以选她做ERA代言人是因为她有一张漂亮脸蛋,男人们都愿意听她说话。

赞助商更直言因为他看到了格洛丽亚的那双大长腿才答应资助她出版女权杂志《女士》(Ms.)。

就连电视中的软饮广告也充满着对女性的极大恶意——“当我穿上一套红裤套装而我丈夫却没注意到,那可不是好事,所以我会注意卡路里的摄入……”吊诡的是虽然施拉夫利不断宣扬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女性回归家庭,但她却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开展政治活动,树立自己的政治声望,这也正是贝蒂在辩论中攻击她虚伪的原因。

她让小姑子和黑人女佣帮忙照顾自己的六个子女,自己却在外斡旋运动,扩充个人政治版图。

她不在乎更不关心女权,女权不过是她掠夺政治资产的工具,而她却通过打压女权一步步成长为女权典范。

施拉夫利领导的STOP ERA运动提振了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势力,使得共和党崛起,极右翼里根当选总统,彻底地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版图。

在第三集Shirley败选的结尾,背景音乐里奏响了美国内战时期的流行歌曲《共和国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这场关于平权的斗争就是美国的另一场内战,高昂头颅的施拉夫利俨然大祭司,在反平权的祭台上将女权先锋燔祭。

剧中ERA关于女性财产、工作、婚姻和生育的呼声一直回响至今始终未能得到完全回应。

今天的我们回顾半个世纪前那场激荡全美的女权运动和女权先锋们的高光时刻,她们每个人都犹如困兽般在历史盲点中劈砍冲杀,四处碰壁。

我们该如何总结这场溃败?

当Me too运动再次将女权推向风口浪尖时,我们会否重蹈覆辙?

在第四集的结尾,素来意见相左、冲突不断的格洛丽亚打电话给贝蒂·弗里丹,感谢她写出《女性的奥秘》,唤醒了她的女权意识。

女性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分裂,但女性的联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稳固。

这些没有国家的女人们或许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那片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3 ) 为了看懂这部剧,花一周的时间补了参考资料

最近刚好想出一个关于女性议题研究的系列,初衷是对女性议题关注但不了解,对各家之言跟着频频点头又总想不清楚,更困惑于提到女权,舆论的激烈与撕裂。

于是,想用研究的“笨方法”,从重要历史、经典著作开始,理解女权是怎么回事。

《美国夫人》是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历史剧,背景是第二波女权运动。

巧妙之处在于,比起女权主义者单方面高呼“我要什么”,笔墨还着重刻画了另一方“反对什么”,呈现平权浪潮下的众生相和利益纠葛。

通过影响整部剧的三个关键问题,审视了一项争取了近百年的权益,为何至今结局不明。

在看剧时,有三个问题一直在萦绕,找了些资料,试图探索答案。

(第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准备再单独出一篇。

)01 为何在当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

02 反女权到底在反对什么,这种主张对男女皆有害吗?

03 最意想不到的反对群体,如何造成半个世纪的分裂?

01 回望过往 —— 《美国夫人》处在女权运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第一波女权运动:争取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发现基于天赋人权的权利,在法律条文明确之后,衍生出来的投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等,女性并没有实现。

人性、人权的概念落到具体实践时,出现了区别对待。

一战二战和经济大萧条时期,外在需求迫使女性走出家门,加入社会建设和养家糊口的行列,赢得尊敬,促进女性的重新界定,只能固守家庭角色的说法不攻自破,激发了女性创造成就的内在欲望。

但男性退伍后,女性面临工资削减,很多人回归家庭,迎来生育高峰。

比起战时对职业女性的追捧,广告主、社会舆论重新塑造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年轻貌美、温顺、容光焕发、热衷家务。

处处暗示“美国主妇太幸运了”的背后,还有一声受到压抑的低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女性逐渐意识到,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决定,而是社会所规训。

第二波女权运动:从生活经验层面考虑到了社会性别(gender)波伏娃《第二性》的著名论断是“女人是被文化塑造的”,第一性是父权和男权结构,决定了第二性的存在。

女权浪潮伴随着抵抗一切基于族群、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和压迫,《美国夫人》中指代女权主义者就不是feminist,而是liberationst。

《美国夫人》的焦点 —— 平等权利修正案(以下简称ERA),一句话概括就是 “美国的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1971年,在ERA提案期间,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美国宪法是在假定妇女不作为法人而存在的情况下起草的(Constitutions were draf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omen did not existas legal persons)。

零碎的改变过程是漫长而不确定的,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才能有效地实现美国法律结构的必要变革”。

但反女权力量的出现,让势头大好的ERA,面对半个世纪的分裂。

02 女性特权论 —— 不是优待,是加重了性别偏见《美国夫人》开篇是反女权领袖菲利斯,她穿着星条旗图案的泳衣参与筹集资金的时装秀活动,展示完镜头拉进,看到了她逐渐消失的笑容。

她更喜欢的是访谈节目、讲座、辩论现场,对热衷的国家安全能侃侃而谈的场合,想要进入国会实现影响力。

现实却是经常碰壁,两次竞选议员失败,丈夫认为她不会竞选成功,才做做样子帮忙。

菲利斯并非不在意,剧中不是像女权主义者一样,放在台面上的申诉。

但通过放缓的节奏,会注意到细腻的刻画,比如一个微表情的特写,一次回头的审视。

即使生活美满的她想成为幸福主妇的代言人,即使一再标榜“从未觉得受到了歧视”,这些无声的表达,传递了融在她生活里一个个介怀的信号。

大魔王给你个眼神,你品,细品女性从政之路不易。

但因声势浩大的ERA,政治家更关注她的女性身份,点醒了她。

尽管明确表示通过女性议题赢得竞选并不感兴趣,但撼动ERA大潮中受到忽视的家庭主妇群体,将意味着四千万张选票。

面对职业歧视时,你会怎么做?

当时的女性,多数在职场中默默接受,乃至放弃职业追求。

伴随着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直面问题,主动争取权益。

菲利斯则选择站到了对立方,自建一支队伍,以此争取话语权,赢得参与“数字游戏”的筹码。

看到了不知是立志还是讽刺的故事:因女性身份碰壁,转身却以反女权的姿态,号召主妇安于家庭角色,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事业。

“当菲利斯把ERA变成女性内部的战争,而非讨论社会性别角色(带来的问题),ERA就失去了胜算。

”如果在自媒体时代,菲利斯应该能做到流量大V。

深谙夸大言辞、扩散焦虑的手法,“获得大众关注的人总是赢家”,剧中不止一次为证明观点捏造事实。

通过巧言令色,菲利斯凭空树立了攻击女权的靶子。

ERA追求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到她口中就变成否认男女之间的一切差异。

有的观点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具有煽动性:“婚姻制度是世界上最适合女人的交易。

”“女权主义者是得不到像我们一样美满的家庭,心生嫉妒。

”核心是彰显女性的“特权”类似于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的“我认为妇女的生命太宝贵,不能参与作战。

”这种特权的“照顾”下,背后是“女人根本不行”的看法。

以自身柔弱接受从属地位,使命回归于恪尽妻职母职。

当律师的丈夫驳斥了菲利斯的特权论是把常态当成了保障。

警惕:女性的福祉不能全靠男性的善意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把依赖丈夫当成唯一的正确答案,高声呼喊“爱的供养”作为普世价值主张,实则带来隐秘而沉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提到当时的一些典型法律条文,比如,“丈夫是家庭的主人,应有他来选择家庭的住处,女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职场歧视案件层出不穷,以性别划分等级,造成优劣批判是污名化,局限女性自我发展和成长。

”男性也被“生来优越论”架在了与成功模式捆绑的位置上有钱养家、事业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标准化形象,加剧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同女性一样,抹杀个人和生活多元化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特质和品德,评价维度趋向单一。

父权环境下,男性如果家庭贫困、身材瘦弱,可能会遭遇欺凌。

为了符合男性气质,也不能轻易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03 反女权的集结号—— 女性内部撕开了一道口子面对来自女性内部的阻挠,女权主义者的反应是什么呢?

从不屑到不解。

最初ERA的局面势如破竹,认为菲利斯不过是“边缘化的理论”,迟早被遗忘。

现实却是迅速反转,主妇们的行动力和效率令人惊叹,还想到了给投票者送面包这样巧妙的手段。

“送面包的组织”把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打得措手不及。

轻视变成惊讶和不解,“法律没阻拦她们整天待在厨房里烤面包啊”。

不解是有原因的,对平等权利的呼吁,不是仅凭几个女权领导者的主观臆断,是历史发展中逐渐明朗,众多女性形成了共识,逐渐走到了一起。

《幸福的奥秘》提出,主妇们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家庭生活中,“看不到自己21岁之后会是什么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困惑,蔓延到并没有犯错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安稳生活和自我探索互相撕扯,女性还有所企求:“作为心灵和精神的生命,思想的境界又在哪里呢?

”所以,“无以名状的问题,像沸腾的水,在美国幸福主妇的形象中迸溅而出”是真实的。

而剧情的大反转,女性运动主角之一 —— 主妇居然站出来反对ERA,也是真实的。

为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反对,让我们看到了关键的三个因素:环境:当否认了现有生活,也没看到更好的生活;所得:不清楚能获取什么权利;所失:损失厌恶的威力更大。

这股浪潮颠覆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动摇了信赖的价值基础。

世世代代根植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改变的。

声称可以自由选择,但生活环境和舆论压力不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每个人做选择时,担忧的不是“选择”,而是连带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不结婚,会在主妇群体中听到“40岁没结婚没生孩子是没人要的象征,是可悲的。

如果你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可能会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同情或揶揄。

很多主妇不了解ERA究竟代表了什么,通过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但不工作也能养育6个孩子的中产家庭主妇,担心失去丈夫供养的恐惧,首当其冲地反对ERA 。

自下而上的疑惑,映照出女权共同体内部的分裂。

究竟争取什么权利为先,是温和还是激进路线,意见常难统一。

这种情况下,仅靠举着“进步”的大旗,告诉主妇们“应该”做什么。

课代表般一厢情愿地谆谆教诲,说服力不强。

如果不理解主妇的处境,细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形成有效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主妇加入了反对的阵营。

《美国夫人》借史思今,今天的问题,有历史沿革的痕迹。

反复讨论的内容,早有样本。

对菲利斯的争议,依然值得借鉴。

《大西洋月刊》的影评,有一句是“从肮脏的伎俩到媒体操纵,从厚颜无耻的受众规模化到特权的武器化,她的幽灵无处不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驱逐”。

华盛顿大学打算给她授予荣誉学位时,遭到一些师生的反对,理由是“职业生涯表现出追求政治目的的反智主义”。

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而是认可一位校友,对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和辩论,在许多情况下,帮助人们更好地阐明了对自己价值观的看法”。

近半个世纪的讨论和争取之后,可能依然会像金斯伯格所说,“真正的改变是具有永续性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a half-life的翻译有好几个版本,更喜欢这个,想到《女性的奥秘》里说的,困在郊外别墅里生活优渥的中产主妇参考资料:特别感谢 :美国夫人的讨论组里 “关于《美国夫人》的历史背景书籍推荐” ,豆友 已注销 和qycanace 分享了 《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对把之前零零散散的认知串起来了。

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24334/1. 德博拉·G,费尔德.《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M]. 2006. 新星出版社;2. Emerson, Tomas I.; Brown, Barbara A.; Falk, Gail; and Freedman, Ann E.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A Constitutional Basis for Equal Rightsfor Women[J].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1971. Paper 2799.3. 阿迪契.《亲爱的安吉维拉》[M]. 2019. 人民文学出版社.4. 王业昭.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 —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J]. 2015. 《社会科学家》.(第3期,总第215期).5. 贝蒂·弗里丹 . 《女性的奥秘》[M]. 2005. 广东经济出版社.6. 琳达 赫什曼. 温柔的正义[M]. 2018. 中国法制出版社.7. 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8.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Roberta W. Francis.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2014.9. 纪录片:女权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 2018.10. 豆瓣课程: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11. 李银河. 《女性主义》[M].2005. 山东人民出版社.12 徐艳蕊. 《媒介与性别》[M]. 2014. 浙江大学出版社.13. 玛丽·比尔徳. 《女性与权利》[M]. 2018. 天津人民出版社.14. The Atlantic:We’re Living in Phyllis Schlafly’s America.15.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2011. 上海译文出版社.会持续更新女性议题的研究,关注这方面,想做点什么,也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吧。

正在学习中,欢迎交流呀。

公众号 闲能捕卓

 4 ) 政治游戏和弱势群体利益

本来想从多方面来写自己看剧的感受的,结果写了“政治游戏和群体利益”这个小标题就码了这么多字。

其他的等看完第九集再来回味吧!

政治游戏和弱势群体利益菲利斯和Jill在酒店吧台线下对线的时候把真话摆到了台面上:it's never about equlity. It's always about parties.在国内网络上常常看到有人这么抨击西方的LGBT议题(还有环保、保护动物等等):那些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转移国家矛盾而而故意设置的议题。

虽然这番话紧接着的就是“因此我们不能被他们欺骗,不能把焦点放在这种'无关紧要'的议题上”这种结论,但不得不承认前半段话有一定的正确性。

对于西方(常常指代的,其实也就是美国吧)政党来说,无论是LGBT群体还是有色人种,归根结底都不过是想要争取的选票对象;当他们提出这个议题,那么一定是想要获得这些群体的选票。

剧里相应的一幕场景就是:自认最能play the politcal game的贝拉,当发现公开提及同性权益很有可能会阻碍继续推进ERA运动的时候,其实是主张撤下这个原本要提出的议题的。

因此我说那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它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它忽略了这是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无论是ERA还是Gay Rights,这种诉求不是凭空而生的,并不是忽然有一天政客发现了有那么一批人可以拉票,于是有预谋地组织了这种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群体早已长期存在,并且在如同贝蒂这样具有洞察力的先驱人物的启示之下,选择主动发声,才有机会博得关注,进而在艰难的政治博弈中去争取权益,实现从0到1。

前些天才看到了国内人大关于同性婚姻的声明,大概意思是说,来信内容大多都是一样的,都是复制粘贴,背后都是有组织的,(因此)不予考虑。

我无法理解这个声明。

其实对于一些持反对意见(反对同性婚姻)的观点,有一些理由我倒也认为有一定道理,比如说通讯录在中国与国外的处境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等原因有不少人对通讯录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甚至迫害行为,比如剧中一个ERA女成员要求提出同性议题时的说辞就是“I want this (agenda) to happen so I wont be scared of being beaten to death evrytime I walk on street holding hands with my girlfriend ”(大概这个意思,渣渣转述);而中国没有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

但是类似“这些议题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和社会主要矛盾”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同样只说对了一半。

剧中第八集,在最后的选票大会上ERA提出的议题内容是:forbiding discrimination from sex orientation(渣渣转述x2)。

在国内,也不是没看到过教师因为是通讯录而被辞退的新闻(2018年),而且有意思的是,想到这里我特地去翻了几页百度新闻(跟百度搜索一样,是聚合类的搜索结果),发现几乎都是百家号的野鸡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主流媒体中只有一家被网友认为是“歪屁股”的新京报有报道过。

差不多的案件,国内外的新闻https://new.qq.com/omn/20190115/20190115A11S1Y.htm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6FTATKD0535ATX0.html?from=history-back-list然后我用通讯录作为关键词搜,再筛掉了垃圾百家号,发现搜索结果给的正儿八经的媒体门户网站只有7页。

真有意思。

通讯录群体里经常看到有人调侃:众所周知,中国没有通讯录。

偏好娱乐和用户群体年轻化的社交媒体总给人一种社会对通讯录已经十分友善的假象,然后就会有人“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支持也不反对;会这么说的我猜想还会包含着这样的前提:只要你不出现在我身边;只要我的儿子女儿不是;只要我儿子女儿的老师不是······再加上与LBGT利益诉求毫不相干的腐女文化、粉丝经济下的男男CP文化不时出现在大众面前,且微博这样的平台总会被沉默的螺旋裹挟,会进一步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

而且总会有人说,通讯录这个群体还想要什么?

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又没有人上门来歧视你,还要得寸进尺?

indeed, they are all very greedy people and they want more. They want to hold lovers' hands in public without fearing to be seen as aliens; they want introuduce their lovers to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recevie blessings; they want being known and treated as normal people by the young and the elder.说回那条人大的新闻,其实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对通过同性婚姻的提议抱有任何希望,只是这个回应看着实在是没头没脑。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些复制粘贴的来信肯定都是别有用心。

毕竟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这样的群体,那他们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

套用菲利斯反对ERA的话术:不要把个人的不幸福归咎于社会问题;你是个通讯录而且受到了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那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毕竟我们这儿没人歧视通讯录,而且你干嘛非要告诉别人你是通讯录怪物?

 5 ) We Shall Overcome

请永远不要忘记,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无数女权主义者用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老公施舍的,所以,当她们战斗的时候,可以沉默,但请别添恶心添堵。

“列宁在1917年革命开始时,你觉得他告诉人民“与我们并肩战斗,我们会给你们食物短缺、审查制度、政治恐怖”了吗?

不,他承诺了和平、土地,还有面包。

起初是一部简单的法规,就像《平权修正案》,之后他人受了鼓励,要取消赡养费、孩子的抚养费、还有寡妇的社会保障金,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生活在女性极权的噩梦之中了。

”格洛丽亚作为较温和的女权主义者屡屡受挫令人深思。

女权团体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也很有趣。

从傲慢的自由派精英,到保守右翼的吊诡话术。

这也是这部美剧值得一看的原因。

非女权主义者看完,可以从无数细节中看到女性权益受到压迫和阉割的现实。

女权主义者看完,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因为激进、傲慢的主张将已婚女性傲慢地踩在脚下。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第八集一样不带情绪和偏见,理智和冷静地坐下来聊聊彼此的主张,什么时候性别平权才能够成为可能。

幸好这部剧里还有很多让人觉得充满希望的片段:片中羞涩地说“我不喜欢出风头”,拒绝与Phyllis在电视节目上辩论金斯伯格日后成为激励了无数人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大会上的女性们彼此揽着肩膀微笑着合唱起《We Shall Overcome》;当Betty被总统辞退后,其他女性排着队向白宫上交辞呈,骄傲地说出那句“I resign”;片尾播放每位女权主义者后续的贡献和抗争......这样的场景总让人热泪盈眶。

正如《We Shall Overcome》所唱的那样,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团结向前,我们总有一天能战胜一切。

 6 ) 第四集——女权主义能给女性带来什么好处?

注: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21-2006),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权运动家和社会改革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推动了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她的思想为广大美国女性走入公共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两性权利平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积极支持社会改革以消除对妇女公开或隐蔽的歧视,被誉为“解放所有家庭主妇的家庭主妇”。

她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主要女性主义思想于《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得到了充分而详尽的呈现。

在这部美国女性主义经典著作中,弗里丹揭露了女性奥秘论的本质,解构了源自美国主流文化的歧视性性别话语,并鼓励美国女性争取作为完备的人类所应享有的生活。

弗里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于美国内外以实现性别平等为目标的斗争而言,均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来自百度百科从剧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女性,包括著名女权主义者、记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都说贝蒂的《女性的奥秘》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1《美国夫人》第四集,施拉夫利夫人在关于《平等权利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的辩论中,通过羞辱和人身攻击把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逼的气急败坏,从气势上看,贝蒂显然输给了施拉夫利夫人。

施拉夫利夫人在对方私人问题上下刀子,给人家伤口上撒盐的行为固然很可恶。

可是也不由得让我为贝蒂感到难过的同时存有疑惑,难道女权主义者就无法面对“女权主义能不能给女性带来幸福,它能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诘问吗?

女权主义者,真如施拉夫利夫人这样的保守顽固派所以为的那样,悲惨、无趣、不幸吗?

其实一开始去看这部剧是作为一个学习任务,而非像追其他剧一样,仅仅是追剧的快乐。

因为一想到是一部争取平权的剧,内心隐隐就会觉得,会不会挺无聊的……即使有十分迷人的大魔王加盟,这部在豆瓣评分极高的剧,看的人并不多(完全比不上《致命女人》的热度)。

可能因为它没有帅哥美女和绝美爱情吧,毫不羞耻的说,如果故事绝佳,后者对我更有吸引力(😳/脸红)。

大众眼里,女权主义者的代名词是spinster,一提到女权主义者,不了解的人心头先涌起的,会是没有男人爱而只能孤独生活的老处女的凄惨景象。

成为女权主义者,远不如嫁入豪门风光。

而施拉夫利夫人的狡黠之处就在于利用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恰到好处的刺中贝蒂不顺的感情生活。

她说女权主义不能给女人(应该说女孩(girls),依照她在辩论中对在场女学生的这一充满驯顺和幼态色彩的称呼)带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而因为家庭就是女孩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幸福,就等于女权主义不能给女孩带来幸福。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女生,会为了坚持背离社会传统的所谓的女权,而牺牲掉个人的幸福吗?

我想观看辩论的在场女大学生们都在默默问自己这个问题,一边是光彩照人拥有完美家庭的中产阶级夫人,一边是被丈夫抛弃人老珠黄的女权主义斗士,她们从贝蒂的窘迫中可能也开始对女权主义产生怀疑。

2之后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女权主义,除了“悲惨、孤独、脱离主流”的生活,还能给女性带来什么好处?

/一/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它的可笑在于质疑的是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自由、平等、独立。

有些派别的女权主义者,会把女性的权利与黑人的权利、工人阶级的权利作类比,虽然乍一看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它们共有的不平等和人的附属性特征的确高度相似。

也许奴隶主在反对黑人独立时也会说,黑人独立对于黑人有什么好处?

他出去之后能找到工作吗?

在我的农场我可以给他庇护,出去之后靠自己能活下去吗?

资本家说,我对待工人已经很仁慈,全靠我提供的工作他们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了反抗而罢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但是自由和平等是作为人的最重要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被放在功利主义的天平上称量。

我说的自由不是想去哪就去哪儿的自由,而是思想上不受束缚和行事上不受阻碍的自由(当然,受到合法限制)。

没有自由,就不能做一个完整的人,它是一切权利的前提。

所以在考虑争取黑人的解放和工人阶级的解放时,没人会衡量自己损失什么原来的好处,因为锁链下的温存是残忍的。

我承认这种类比可能言过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夸大女性所受的压迫。

束缚女性的,与其说锁链,不如说是笼子,由各种各样的观念教条编织的笼子,它漂亮、舒适、承诺你安全感和幸福。

但是再好的笼子也是笼子,不过是阻挡鸟儿追求蓝天的温暖的谎言。

/二/女权主义不许诺幸福家庭,因为它不听从男权制所讲的故事。

如果人类社会真如《人类简史》所说,是通过讲故事结合的,那么男权制的故事昭然若揭。

王子和公主最后结婚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男权制社会,跟童话故事一样,把幸福安宁的家庭作为女性最美好的追求。

从小到大,女性被灌输这一套评价标准,找到伴侣是成功,没人追求是失败,结婚是成功,嫁不出去是失败,生儿育女是成功,年老无子是失败,丈夫忠诚是成功,对方出轨却是自己的失败。

以这套标准,施拉夫利夫人处处成功,一步步巩固自己根深蒂固的男权制思想,意识不到自己被这套标准锁得牢牢的。

女德们教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从小事到大事,“帮助”女性一步步实现婚姻的“成功”。

而女权主义反对男权,就是反对这一套标准,它存在于这标准之外,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幸福的婚姻不是目的,更不是决定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没有之一)。

因此它不会许诺给女性婚姻和家庭。

/三/但是,功利主义的权衡是理智和必要的。

女权主义能够女性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就如同在问到底是广袤无垠的蓝天好还是笼子好,对于有的人来说一目了然,对于一些人依然值得权衡。

毕竟口号是喊给集体的,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能过。

一种观念是进步的,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无条件接受。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时,除了理想和向往,必须考虑现实,功利主义的权衡比较是理智的。

无疑,女权主义可以给女性带来思想上的的自由、独立、平等,而思想指引行动,一个女权主义者会多少争取到现实的自由和平等,虽然其程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那么除了自由和平等,女权主义还能给女性带来什么好处?

3/一/思想上的自由和平等也许抽象,但是有更加具体的思想锁链会被挣脱,比如年龄、外貌、体形。

这三个最令女性焦虑的标准,是男权制社会下女性(自觉主动给自己)戴的枷锁。

女人越年轻越容易被嫁出去,所以就越值钱,如果老了就是人老珠黄,不仅年轻男人看不上,老男人也只会追求年轻女孩。

所以女孩们焦虑,怕自己不能在25岁结婚,成为没人要的女人。

外貌也是,男女都有美丑,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外形的不足甚至只是平凡,给女性带来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男性。

之前一个同学(男)说的话我觉得蛮真实的,他说好看的女孩百里挑一,英俊的男生千里挑一,单单从外貌上客观评价,女孩子整体要比男孩好看(虽然该主张有待证据,但是并不重要,如有争议,您说得对),即使如此,她们依然觉得不够,把普通当成丑,用最严苛的标准对待自己。

前几天看一个选秀节目里面称体重的环节,一群八九十斤的妹子嚷嚷着要减肥,甚至害怕面对体重秤。

当然男生也减肥,但是逛街的时候总看到一个胖胖的男生手里牵着的往往是一个苗条的女生(没有恶意,观察到的事实而已)。

最起码男生很少因为自己长胖了就害怕被女朋友抛弃,而这种担心对女生来说再正常不过。

在精力最好的年纪,甚至从十几岁有自我意识开始,女生就被年龄、外貌、体重统治,学习固然重要,但一个学习好但是又胖又丑的女孩无疑是可怜的。

为什么女性就要被这些控制?

因为它们决定了一个女生的性吸引力,决定了一个女生能从男生那里得到多少注意力,决定了一个女生能不能找到男朋友、能不能成功结婚。

女性自觉地从男性视角审视自己,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比一切都重要,当她看着镜子,只能看到这里丑、那里胖,脸上的皱纹告诉自己的不只是岁月流逝这个简单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再有吸引力了,这太可怕了。

希望我们能达成共识,这三点以及其他的标准(如有无性行为,穿衣打扮的风格等)都不能决定女人的价值。

作为一个人,你应当被尊重。

你身上的特质,值得被看到、被欣赏,你个人是值得被爱的。

决定你的不是年龄、外貌、体重,你是不能被决定的,人生价值不会因为这些方面的优劣而变动。

你不是物品,没有价格。

如果你想,可以选择变瘦、变美,但是任何人不能给你这样的义务,它们更不是做女人的前提,即使你做不到,也不是失败。

年龄增长带给你的,如同它带给男性的,是阅历、经验、智慧和洞察力。

即使社会一时半会不能改变它的观念,女性自身也可以选择游离于这些标准。

清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然后选择要不要被它们局限。

/二/女权主义可以让女性能毫无愧疚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实现经济的独立,让女性更有力地维护自己在家庭、工作中的权利,对不公平说不。

社会的现实并非一个人能够改变的,这是事实,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忍气吞声,那些恶意只会变本加厉。

在劳动就业市场中,能有女权主义思想做支撑,坚决捍卫自己的平等权利,给个人以勇气,给社会以进步。

对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如果在丈夫能够养活家庭的情况下,自己还要坚持工作,会愧疚,觉得对不起家庭和孩子。

如果家里面出了什么事,比如丈夫不再爱自己,或者孩子没有被教育好,在周围人发出谴责的声音之前,女人会先进行一番自我批判,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如果自己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做好一个妻子和母亲该做的,就不会发生这些。

而女权主义者,会认为自己的工作跟丈夫的工作同样重要,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两个人共同承担家庭管理的任务。

理智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不会选择跟一个男权思想深重的人结婚。

像在《美国夫人》第五集Brenda夫妇那样相爱、平等、互相支持的家庭,是女权主义会追求的,即使它也不是一帆风顺。

女权主义并不阻挡妻子在衡量现实经济条件后,选择在家里照料丈夫和孩子,做一名家庭主妇。

但是妻子要知道,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合伙人,需要同等的尊重,自己所做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和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付出,并不比丈夫带回家的工资无足轻重。

它要你对婚内强奸说不,不为家庭暴力找理由,要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如果有一天,你决定是时候继续工作了,坚信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用为自己辩解。

4女权主义并不是美好的,因为它让你面对现实,而现实从来就不是美好的。

它给你广袤无垠的天地,阳光下自由的呼吸,黑夜里尽情的奔跑。

它也不掩饰浩渺宇宙里四伏的危机,相反,你会看到更多触目惊心的丑陋,相比于笼子里的安心,你会听到自己恐惧的心跳,会面对更真实的孤独。

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后,需要承担同等对应的责任(这非常难)。

女权主义的要求很高,它要你勇敢而非畏缩,斗争而非顺从,面对现实而非假装安稳。

女权主义不会给你统一的人生目标,而是要你自己决定。

它没有说你不能得到爱情,也不阻止你生儿育女,不反婚也不反育。

你可以追求美丽的外貌和形体,但是由自己决定标准。

你可以做家庭主妇,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价值。

女权主义是危险的,一旦品尝到自由的空气,就再也无法忍受笼子里的压抑。

最后,我想到自己认识的那些女性,她们中的许多在不知道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已经无师自通地这样活着了。

正如许多女人的一辈子都活成了男权制的注脚,无法被撼动。

还有许多是像我这样渐渐醒悟的。

男性也是,有尊重女性平等的,有冥顽不化的,更有愿意改变的。

看看你的手心,那是笼子的钥匙,你决定要不要飞出来吧。

 7 ) 关于平权

Academia可以说是美国左派自由派的集中营, 读博这一年半来, 我被自由主义思想从头到尾冲刷了一遍。

随便写一点bullet points吧, 哪天有兴致了补全:平权利自然也平义务本身毫无疑问代表进步意义, 女权主义和BLM不代表拒绝差异, 承认差异是走向平等的基础我认为反对预设, 反对因个体与预设不同而进行评判是平权运动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

真正的平权是对各种性别各种种族都有利的发展方向。

以Parenting课上的讨论作为例子: 一种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不是性别不平等, 而是更为经济高效的家庭分工, 因为多数情况下男性能更高效更便捷地赚钱。

教授首先反对道: 多数情况下男性能更高效赚钱本身就反映了教育资源和职业待遇上的性别歧视; 但即使我们不谈这一点, 在家庭教养上的性别分工完全可以服从经济性原则, 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更能赚钱妻子善于持家, 那么男主外女主内完全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 如果一个家庭内妻子更能赚钱丈夫更善于持家呢? 在这种情况下, 服从经济性原则需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括对持家丈夫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贬低。

在这一意义上, 男性本身也是这一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 他们被剥夺了持家的权利, 以及被赋予了过高的家庭经济责任期望。

但有时候激进派走得太远太偏, 提到任何差异都代表歧视, 甚至把消除差异等同于促成平等; 对一切差异进行功利化解读: 任何一项指标如果利于传统强势一方, 就会被归因于歧视和不平等, 而完全忽视甚至否认本身的差异性因素。

虽然在想开窗先开门这一逻辑上或许有进步意义, 但本质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研究发现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女权主义者会何等频繁地引用此论据...太多自由派自恃进步, 容不下保守派的声音。

以剧里的女权主义者为例, 他们抹黑反对派的手段和法西斯并无二致, 本质也是自恃进步对反对意见的无法容忍。

这一点在过去四年的美国尤为明显: 你可以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自由主义是人类灯塔, 但Trump的7000万支持者也是人, 他们是饱受全球分工和平权运动挤压的所谓"Priviledged ones"。

然而在左派眼里, 在我的教授们, talk show的主持人们, 好莱坞的明星们, 硅谷的科技巨头们眼里, 他们只是愚昧, 落后, 无法教化的蠢货而非与他们平等的人。

受过高等教育, 工作体面, 生活优渥的自由派们, 高举着自由和平等的大旗, 却把铁锈带的工人和中部的农民们看成蠢猪, 这本身就足够讽刺。

想象一下如果国内15%的人口是白人或黑人然后他们整天上街游行要求平权, 媒体报道政客赞扬, 而我是一个工资微薄甚至失业的中国人, 我绝对也会对频繁的平权主义运动深恶痛绝...激进自由派的吹毛求疵, 以及他们在各种细节上以inclusive为名推行的教条主义。

我老板一次次强调是humanpower而不是manpower...那我就奇怪了, 为什么你不干脆吧human改成huwoman呢? Why does it even matter? 有时候觉得政治光谱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闭环。

左派的平权发展到极端和极右派的专制几无差异... 政治正确发展到一定地步后狭隘地容不下一根针; 但有时候这又似乎是促成改变的必须, 这么大的系统内, 按部就班可能只会永远原地踏步, 如果你不大声呼号, 矫枉过正, 连那一小步都迈不出来。

美国社会内部的交融, 碰撞, 和自我溶解, 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历史课。

 8 ) “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看完《美国夫人》,最深的感受是:呆在世俗的保守框架之内总是令人更有安全感的,因为可以幻想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他者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而那些激进的、捍卫理想的人必须要付出孤独的代价、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片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被称为女权主义运动之母的Betty,她在片中女权主义者群像中是最格格不入的那一个:她容貌粗犷、不爱打扮,不如面容姣好的Gloria受大众欢迎,和她约会的男人暗搓搓地打听Gloria的消息而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这一定很令人受伤吧!

);虽然有自己的著作,但她不如Jill、Bella、Shirley拥有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因为性格问题和女权主体团体中的其他人也经常发生矛盾;最重要的是,和片中其他所有的女权主义者不太一样的是,她在中年后被出轨的丈夫抛弃,之后再无伴侣,时常孤独地买醉。

在和反女权主义的保守主义活动家Phyllis Schlafly辩论时,她充满激情地宣传《平权法案》之于女性的重要性,却在“个人问题”上被施拉夫利夫人抓住了软肋。

施拉夫利夫人说,“女性解放运动的虚假承诺就是幸福。

《平权法案》并不能让你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法律也不可能因为同情中年妇女而禁止你的丈夫因为一个年轻漂亮的模特而离开你”;接着,她直接把矛头对准了Betty——“你是我见过的最不幸福的女人”。

原本自信从容的Betty先是错愕,接着是愤怒、辱骂,最后躲进洗手间发抖着靠吃药来缓解痛苦。

这是最令我难受的一幕。

Betty是桀骜不羁的,但从她选择与男性约会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仍然渴望来自异性的爱与保护、仍然渴望一个稳定的家庭;而她为了自己的男女平权的理想,不会去媚男、活成男性期待的温良恭俭让的女性模样,因而无法收获男性的喜爱,所以她的确很难获得Schlafly定义下的幸福。

其实Schlafly在这一点上并没有错,这种幸福的确是女性解放运动无法保证的,相反,一个活得太有个性、对男性提高要求的女性往往会因男性的不满而失去这种幸福。

所以,Betty的平权理想并没有让她获利,反而在让她受苦,而她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她只要改变自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种世俗的的幸福,但她仍然没有退缩,她选择承受这种痛苦、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孤独的代价。

何为幸福?

幸福不过是特定框架内的一个幻象、一个答案,即便在那个女权运动辉煌的时代,女性的“幸福”幻象中仍然必须有一个体贴的好伴侣,如果没有,那就少了点什么。

尽管Betty深知在社会政治领域男女平权的重要性,但她在私人快感领域似乎还没有穿越这种关于幸福的幻象,这也是为何Schlafly的一番话能如此残忍的伤害到Betty的原因。

张爱玲的话虽然刻薄,但却真实地描述了很多女性内心深处的幻象:“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Betty的痛苦恰恰证明了,对于一个女权主义者来说,最后一步就是穿越幻象,去重新定义“幸福”、去承认没有一个大他者可以永久保证自己的幸福。

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女性们就真的幸福吗?

影片中,Schlafly面对丈夫显而易见的轻蔑和命令选择了服从,并习惯了用主流的有关幸福与爱的幻象去安慰自己,在人前营造出一副家庭和谐的假象,难道她真的相信自己幸福吗?

我想她虽然有不满、但仍然坚信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这种爱的逻辑之下,“幸福”本身就以丈夫这一大他者的存在为前提,因而包含了“忍受、奉献、放弃自己的部分尊严、以丈夫的需求为优先”等要素。

有了大他者保证自己的幸福,这种意识形态就实现了闭环、因而是可以盲目地、不加反思地空转。

我想,Betty将要跨出、却尚未跨出的一步就是彻底与大他者决裂,最终说出“我唾弃你这种虚伪的、自欺欺人的幸福。

”我想,没有大他者可以为我们的幸福负责,幸福本就不是选择哪一种信仰(大他者)而可以获得的,能否幸福只和运气好坏有关:幸福的婚姻是幸福的,不幸的婚姻是不幸的,幸福的单身是幸福的,不幸的单身是不幸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并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努力与坚强未必能让我们收获幸福,但却可以让自己避开不幸。

 9 ) 可悲又可恨的“大反派”:说完从未受到歧视的下一秒就被歧视了

女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饱满,那种自私自利、渴望成为核心领导者又频频受挫的矛盾感拿捏的很到位。

她进办公室时,两位女权主义者刚离开,她们打了个照面,接着男人问她对《平权修正案》的看法,她似乎急着向这些人证明什么,说自己不理解外面那些游行的女权主义者,并宣称自己从未感到受了歧视,讽刺的是,下一秒边上的男同事就打断她的发言,让她帮忙记笔记,她的笑容逐渐凝固。

在拿笔记本的时候,她也不忘关心隔壁:没有人等她,谈话继续着。

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被小看了,于是她若无其事的回到谈话中,用《平权修正案》吸引了这群男人的注意力,并回击了刚才让她去记笔记的那位众议员先生。

可见,她并不是真的关心全体女性的权益,只是在利用这一话题博取人们的注意,她始终只在意自己的地位和家庭妇女们的立场。

既然她说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不如我就来帮她细数一下:接受采访时,主持人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从华盛顿出差回来时她非常疲惫,隐形眼镜都没摘,丈夫就半强制的让她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她也不羞于表达自己这种渴望被关注的“成功学”观念,她煽动着身边的主妇们,迅速的集结起一个群体,利用她们对抗《平权修正案》。

 10 ) 豆瓣9.2,这场运动不仅仅止于女权/反女权

在美国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导演伊莉莎·希特曼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少女千里迢迢奔赴纽约堕胎的辛酸故事。

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属于大银幕,它仍旧在美国这片土壤上发生。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即便是在21世纪已经走到第20个年头的今天,“堕胎”仍是全世界女性权益最具争议的话题。

哪怕是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女性平权浪潮洗礼的美国,由于父权传统所主导的叙事和天主教庞大信教人口的施压,“堕胎”在多数州都是个禁忌话题,极端的地区甚至会对堕胎者定罪量刑。

回溯上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潮,是女性争取权益的大好时机。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项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RA),却因遭到外界猛烈攻击而最终告败。

这项至关重要的修正案备受抨击的重心便是女性“堕胎权”的获得。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阻止ERA顺利通过美国宪法的主要干预力量,正是同为女性的家庭主妇群体。

这群传统女性的领头者菲利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其组织的反对ERA活动中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美国政坛轰动一时的明星人物。

菲利丝.施拉夫利围绕ERA从顺利重新推出到被半路拦截,直至以失败告终的这段历史所拍摄的FX限定剧《美国夫人》(Mrs.America)于四月中旬正式登陆线上平台Hulu。

《美国夫人》这是迪士尼流媒体新模式FX on Hulu继《开拓者》后的又一重磅之作,也是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的美国荧幕首秀。

烂番茄95%的新鲜度,MTC87的媒体综合打分……开播之初便强势登顶今年北美媒体最高评价的位置。

豆瓣评分目前也已攀升至9.2分,可谓备受瞩目。

有媒体口碑、布兰切特和《广告狂人》编剧Dahvi Waller的层层加持,可以预见,本剧将会成为接下来各大限定剧类颁奖的重要角逐者之一。

在目前已经出炉的北美各大媒体的评论之中,大魔王布兰切特的表演是被重复赞誉最多次的。

在该剧已经播出的七集里,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位近十年来大银幕表现最突出的英语区女演员的演出质感。

菲利丝这样一个兼容了严肃、坚忍、腹黑、幽默、俏皮等多重个性的角色,大魔王也同样手到擒来。

至于觊觎已久的艾美奖能否拿到手,就要看下半年能否出现更强势的女性剧目了。

反女权主义者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菲利丝·施拉夫利与其他天主教中产家庭里成长的女性一样,于1924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菲利丝的生活阶段非常单调。

在保守派社区度过童年,在教会学校结束青春,与同为天主教男性共同步入婚姻殿堂,最后养育多个孩子……这些女性的命运似乎注定如此。

但菲利丝却是颇为矛盾的人物,她既传统又现代。

作为家庭中妻子、母亲的角色,她与其他家庭主妇一样恪尽职守,是体面温柔的施拉夫利夫人。

而作为右翼社会活动家,她独立且睿智,对有用知识的学习毫不怠慢(为了打赢女权而奋发钻研法律博弈),也从不屈从职场男性的过分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菲利丝符合人们对现代独立女性的一些描述。

介入ERA之前,菲利丝与“前线反女权斗士”谈不上亲密的联系,她原本是国防事业和核安全领域的专家,50年代初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她积极发表著作、做全国性的演讲……职位一步步晋升。

即便在两次国会议员竞选失势后,她仍试图设法得到共和党的再次推举。

但在男性仍占据着绝对话语权的70年代,女性的公共身份是局限的,掌握权力的男性并不拿女性意见太当回事。

菲利丝在向州共和党再度自荐的过程中自然遭到冷落,很显然想要从自己的专业上引起关注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即时性重要问题上作出振聋发聩的分析才可能扭转局面。

于是,菲利丝便彻底将矛头对准正在各个州火热进行的ERA决议,她以逻辑粗暴但足够诱人的话术得到越来越多家庭主妇的支持,率领这些几乎不参与政治活动的传统女性走出家门,到法庭上、到大街上与女权主义者们对峙。

菲利丝的话术其实很简单,她宣称ERA提议将使女性被迫从家庭中出来工作,女性原本享受安逸的、只需要处理家务的权利将被剥夺;年轻女性与男性有同等义务,便意味着女性不得不参军服役……总而言之,女性过去各种不需要努力便能获得的福利势必会被ERA摧毁。

这些观点首先得到了有着切身体会的家庭主妇的认同和支持。

ERA原本是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它确保了女性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避孕、堕胎),其核心是达成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身份平等。

但ERA中的“堕胎权”几乎成为了天主教所完全不能接受的非道德,在这条提议上大做文章即可轻而易举笼络占据美国人口中大多数的教徒。

凭借对ERA和女权主义者的对抗,菲利丝屡屡做客了电视节目,成为70年代最闪耀的政坛女性。

而ERA在顺利通过30多个州后止步,由于条案生效前提是有3/4的州表决通过,ERA遗憾以失败告终。

激进女权主义者整部剧尽管围绕着菲利丝·施拉夫利来讲述,但关于ERA的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菲利丝诡辩话术和手段的功劳。

实际上在那个激进的年代,女权主义者在助推ERA向前迈进的同时,她们对外的形象调整并未达到预期。

60年代激进女权意识造成女权主义者在要求女性权益时,不仅对男性态度趋于对立,对弱势女性群体关照也显得不足。

尤其是以知识分子组成的女权人士和以家庭主妇组成的反女权人士的对峙上,女权主义者的傲慢姿态同样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剧中引述的女权组织的重要人物格洛莉亚、贝拉、吉尔、贝蒂和雪莉,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却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在女权道路上是应该强硬激进,还是要温和迂回,组织内部就此即存在着争端。

除却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两个阵营的争夺,《美国夫人》还极致地还原了70年代美国保守党执政时期的社会气象。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部回顾激进历史、反思女权运动中的失利的电视作品,它还堪称一堂以ERA戏剧性败落为例的足够让观众们深度钻研的政治学课程。

ERA的失败使得美国女性仍旧未能彻底地拥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近些年美国一些保守州针对女性出台的剥削法案更是令人咋舌。

2019年5月,阿拉巴马州通过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苛的法案以阻止女性的堕胎行为,即便是被强奸而意外怀孕的女性也禁止堕胎。

无法在正规医院堕胎的女性只能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女主角那样被迫去往其他州求助。

而穷困潦倒家庭的女性要么选择生下来,要么到非正规诊所做人流;卫生和手术处理得不好的话,甚至会面临永久不孕乃至于丧命的危险。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虽然《美国夫人》是以菲利丝·施拉夫利这位反女权的保守党派政客为主角的电视剧集,但它根本上要做的是,从今人的视角来对一个作古时代进行分析和反省。

韦恩斯坦事件作为Metoo运动的导火线,从好莱坞、从美国影视音乐娱乐产业迅速燃烧到全球,便足以说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的努力仅是全球女性平权道路的一小步。

影视作为当下受众最广的视觉媒介,是女性平权必要的价值输出平台。

从《大小谎言》《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使女的故事》《伦敦生活》《难以置信》再到《美国夫人》,短短三年的时间,女性剧目在荧幕上已经获得一席重要之地。

然而在性别平权真正实现前,我们仍旧需要更多走进女性世界的作品。

作者|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夫人》短评

【FX ON HULU】一次将年代事件剧做到极致的设计:反思回望,以“根”的手法回溯一早埋下的分歧和直面依然进行着的矛盾;兼顾展示,不预设明显的立场和观点宣言式的果断,双方各自奔走时所面对的个人仕途与诉求之间的冲突与共存组成了有血有肉的群像画卷;很出色的反向视角,避免沦为四平八稳的“课件传授”。历史长河中,无论派系,种族,阶级—陷入“昏迷”的Alice,终究落寞的Phyllis,抑或说出夸赞的Gloria,她们都是“美国夫人”。因为剧中提到的名字、出现过的真实画面,对相关话题产生的更为浓重的兴趣,借以补习阅读;这个部分或许是所带来的最大收获。最喜欢Amma Asante负责的两集,而值得提名的上位区是Cate=Margo>Sarah=Tracey>Uzo。

6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zzzq剧 大魔王也撑不住 有点无聊

8分钟前
  • 明媚
  • 还行

剧本基本以历史为模本,不仅没有艺术加工,反而将人物脸谱化,以迎合市场营销定位的主体观众,以及方便一般观众接受。既没有纪录片的时代感和历史叙述视角,又没有艺术片对人性和历史复杂性的深入探讨。以后很多美剧都会是这个套路。

11分钟前
  • 不高兴
  • 还行

只有我觉得不知所云??

14分钟前
  • 阿歪姬
  • 较差

Phyllis Schlafly参政多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国防安全及美苏关系等问题上始终被当作花瓶,只有在投机的反平权事业上,才刷到难得的存在感;然而即便在此问题上身先士卒功勋卓著,她也从未进入共和党的权力核心、得到男性同僚的尊重,只能屈身餐桌底下分食boss们掉下的面包屑,一生得到的最高评价不过是“里根革命中的一个步兵”~这才是全面展现女性的困境,清晰描绘男权体系中女性面临的种种桎梏和天花板。

17分钟前
  • Nau
  • 力荐

拍得很一般,唯一的亮点就是站在保守派的角度去叙事。大魔王的表现只能说稳定,毕竟她的下限本来就非常高。分数高大概是因为政治青年们无处宣泄吧。

21分钟前
  • 酒吞
  • 还行

第三集 弃

23分钟前
  • 蓝闪闪与黄上上
  • 还行

这片堪称为女权主义者和民主党人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一部献礼片

25分钟前
  • Quo Vadis
  • 较差

还是羡慕,懂自懂。

29分钟前
  • viyork
  • 力荐

这才是我最喜欢看的,政治中的女性群像。Phyllis的志向其实在国防领域,然而人微言轻,所以她通过反对ERA来获取政治资本。她虽然狡猾冷酷,但情绪稳定、野心勃勃、精力充沛、对身边人有强大的控制力,是天生的政客;Gloria是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有人格魅力,但多谋少决、犹豫不定;Bella是老成稳重的亲建制派,看着就感觉非常靠谱,是团队能依赖的领导;Betty像狮子,英勇又鲁莽;Alice是个善良的普通人,一开始只会跟着领袖和团体走,但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每一集以一个女性的名字作为片头,最后一集出现的却是Reagan这个男的,真是意味深长。本片除了揭示女权和妻权的矛盾,展现女性内部的立场之别,还有很多深刻的政治戏,没有一句台词、一个镜头是浪费的,信息量极大。大赞。

31分钟前
  • Chaos
  • 力荐

刚开场的Cate Blanchett很有感觉然后就不行了越来越疲软看不下去

32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让她们去工作,让她们做不好主妇,也做不好外面的工作,哪里都失去存在意义。其实所谓女性解放,不过是为了经济价值,但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举措后,都发生了什么鬼事。你歌颂一般的叫好,不过是自欺欺人。可不解放呢?去nmd吧,怎么可能不解放。

37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给保守派大量的镜头,甚至是从保守派一方来拍,但是对保守派的主张却表述的很弱,把他们拍得要么阴险无耻要么傻乎乎

38分钟前
  • 栗原
  • 还行

虚高了,故事情节很一般。刚看完广告狂人的路过,3集弃

40分钟前
  • 就是刷个豆瓣
  • 还行

矯揉造作。

44分钟前
  • 神威太太
  • 还行

政治+平权真是让人头疼。

49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很差

看前八集的时候我想说,嗯,自由派的傲慢要不得,反对党的声音也要听听的,我们要沟通交流,不要割裂;看完第九集我只想说,靠,老子只想打拳,一直打拳。:)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54分钟前
  • kidultcc
  • 推荐

所有起哄都会打脸

58分钟前
  • Lossyzoo
  • 还行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中国的政治自由

60分钟前
  • 大大大大大琴
  • 还行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