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配角的演技颜值基本在线,剧情丰富,真实事件改编,很有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是主题,父母教育、网络暴力、职场斗争、公民素质、整容、恋爱婚育等现象和问题都有涉及,医院真是见证人生百态的地方。
角色上,看的时候就是奔着主题还有豆子看的,这一笑简直了啊,女主好优秀,“两米的蛆”也太可爱了,一出来弹幕就热闹了,跟豆子cp感十足啊。
好喜欢小田田“我不是五大三粗,我很细腻的,是双鱼座”哈哈哈,还善良的很。
景然也好可爱呀,声音很好听,原来是歌手郑湫泓。
万万没想到团队有点跳戏哈哈。
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不要那么片面地看一个人,卢医生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王主任也会经小姑娘点拨懂得怎么教育孩子。
除了国产剧通病,略拖沓之外真的觉得完美,插曲春之记忆好听。
记得是2018年的时候第一次看,过去4年了,今天又一次看;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个产后抑郁的新手妈妈,现在的自己是一个心理学的在读研究生。
已经不知道是这部剧让我走上心理学的学习道路,还是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去体悟这部剧,无论从电视剧的角度剧情或是其他技术方面如何,这部剧都注定是我人生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部剧。
1、难得的题材。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聚焦精神科与心理疾病的社会议题,很有话题性,也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当下,心理疾病已然成为社会普遍问题。
越来越多少的人因为来自于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产生或大或小的心里问题,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
基于心理疾病的内在、隐私特质,很多人往往会因认知不强,忽视或刻意回避心理健康问题。
这时候,《爱上你治愈我》来了。
剧中截图
剧中截图
剧中截图2、演员阵容惊喜:窦骁(燕洵时候就注意到他了,然后声临其境太棒了)+苗苗(芳华女主,从心理疾病患者到心理医生的转变)+彭冠英+金士杰老师+潘虹老师
苗苗 饰
还有很多熟人,《麻辣女兵》里的演员看见好几个,那个主任是米兰副旅长,郑贤宇是王小帅,杨爸爸是老汤;还有白客、周一围、张峻宁……都很熟悉,所以还是很惊喜的。
3、制作有质感、用心,涉及到的很多专业性知识都有字幕标注,自知力、定向力、创伤后应激障碍、躁郁症等等。
画风沉抑中亦不乏温情与轻松的风趣,特别是陈一凡这个角色,很生动,很欢乐。
强烈的职业病让我一度怀疑他有心理问题😂😂😂
一些人物镜头的切换也很有寓意。
每一个患者都有一种意象。
共享单车创始人的帅姐演得真好。
期待一下后面的剧情,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孙树与妈妈之间的问题、颜书仁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案例。
分割线---夸完了,说说剧情的缺点。
1、开篇以精神科科室面临撤掉的情况为切入点,但却还在没有好好地交代清楚之后,第二集就不仅精神科没有撤掉,还增设了心理科。
剧情设置太过刻意,虎头蛇尾的。
2、心理治疗的过程太过轻描淡写了,感觉就是心理医生说一些大道理,就达到了心理疏导的效果,然后患者顿悟了……再开一些处方药,然后一个案例就结束了……描写得有点简单,有点流于表面。
专业性、深度性都不太够。
终于,断断续续的,也追到了快要大结局,刚开始看剧是被题材和男主吸引的,整体剧情的又向有渐入佳境的感觉,而且,剧情太写实,所有你该得到的都是你前期无限努力过的有一段时间,我对心理学怀揣了极大的兴趣,买了很多专业书,准备一举拿下三级心理咨询师,可我太高估我自己了,还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就把自己的情绪搞得消极而敏感,被迫停止了深入学习(因为我本身就是医学专业的),所以我真的能理解男主,女主,包括卢医生,季医生她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气质,心理科医生,真的不好干,或者说,一部分的抑郁气质,就是心理科医生的职业病回到正题,主线因为男主特殊的童年经理,整体剧情都偏于压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男主的情绪,从剧刚开始的忧郁的天才医师,到后面生活中加入了爱情这个变量后更加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到后面终于因为再次得知母亲的死因后之前的心理暗示彻底崩塌,爱情,本来,应该是力量,但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八年前他要和深爱的女友分手了,负累吧,对自己太没有信心了,但生活于他太残忍,所以,兜兜转转八年,再一次把他如视珍宝的爱情还给他说说比较喜欢的两条线第一条是陈一凡和颜书仁同样是天才,一个像夏天,一个像冬天,男主似乎只有和男二在一起时才会如此的放松,才会任性,生活给了抑郁的颜书仁一个令人羡慕的好朋友,他们会成为朋友,相互之间的气场才是关键第二条,卢国峰他太现实了,他的一切都是生活中一个平凡的人有可能会经历的,评论里说他是凤凰男,我不全这么认为,毕竟,就像他自己说的,可能奋斗三十年,也才只能得到男主出生就有的一部分东西,但他奋斗了,而且,经得起诱惑,并没有因为生活再一次给他难题的时候,选择妥协,有这样的底气,又这么拼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可以得到生活的善待,他付出的努力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付出,所以我依旧认为他是好样的!
以为是像仁心解码之类的剧,宣传也是涉及精神科的真实案例,可是其实是爱情剧,每个案例都虎头蛇尾,隔靴搔痒的,每集都三分之二谈情说爱,三分之一涉及案例,还分析的不透彻,都不了了之了。
而且,主角光环太明显了吧!
每个病人女主角说几句鸡汤,开解一下就好了……看了十几集看不下去了……还是再看遍仁心解码吧!
作为近年来第一部以心理和精神方面为背景的电视剧,我觉得值得一看。
首先敢于做尝试就是值得鼓励的,其次我觉得有一个设计还不错,就是作为心理医生的男女主或多或少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强大的意志力把那个结给压住了。
不是说他们是心理医生他们就高高在上,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想不开的时候,甚至是他们的生命里会发生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事情。
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从困境中走出来,再去帮助别人,不过是因为他们努力过,他们知道比起在黑暗里任由自己一步步堕落,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去爱自己想爱的人。
我想这也是创作这个故事的人想要表达的吧!
愿所有曾经在黑暗里失去的人,终有一天会在光明里重新拥有。
转自唐怡欣“人在面临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下妻物语》书仁开不了口的那些话,都变成了他面对想象中孙树的离开时的惊慌失措。
他慌乱的奔向孙树,紧紧的抱住她,哭着向她告白。
他从未像此刻这般害怕失去孙树。
他遍寻不见孙树,禁不住在街头神态尽失大声呼喊起来。
因为爱,书仁快乐。
又因为不懂得如何爱,书仁恐惧。
而孙树懂得了他的恐惧,她接住了书仁全盘而落的崩溃。
陪伴和扶持,她给了书仁最好的爱。
那什么样的爱人,才是一个好的爱人呢?
1. 奉献爱情是分层次的,从生理冲动的满足,到占有生活的渴望,再到情感的理解和交融。
再深一些,爱已经不仅是围绕着自我,而是逐渐将对方与自己上升到同样的高度。
此时,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
而真切的爱到极致,是奉献。
“我愿意为你付出,不求任何回报。
我真诚的希望你能快乐。
能为你做些什么,就让我很开心了”我献出我的最美的,最好的,成熟的爱;我相信你也会为我献出最美的,最好的,成熟的爱。
孙树的爱就是奉献。
她用自己所有的温柔和力量,以一座避风港的平静,迎接了书仁失魂落魄的泊岸。
2. 思考面临情感崩溃的边缘时,人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情绪的爆发,伤人的话语,肢体的冲突,太容易把亲密关系推向难以回头的深渊了。
并不是说成熟的人就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该有爆发的时刻。
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了。
而一个成熟的爱人,明白这样的时刻意味着什么。
话锋语箭下,隐藏着的是爱人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是爱人的难以言说的不安和恐惧。
书仁对自己的恋人说了伤人的话。
“你走啊!
你以为你是救世主吗?
你想要来践踏我可怜的自尊来获取一点点成就感吗?
”情绪化时脱口而出的语言,是非理性的。
孙树明白,这不意味着书仁真的仇视她,这是他情绪的极端的宣泄。
她开始思考,梳理自己在感情当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沟通模式。
童年缺失稳定安全感的书仁,对人际交往保持太多的距离和恐惧。
他想要爱,可他不懂如何去爱。
他努力想要抱住孙树,可没有人教过他拥抱时臂膀的弧度。
虽然同为医生,但孙树那一刻意识到,在自己与书仁的恋爱关系中,书仁或许更需要自己的帮助。
3. 安全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够安全,他的自我就会很小很小。
他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产生自我怀疑。
而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他也很难给出接纳和完满的爱。
内心安全的人,他们并不害怕得到伤害。
他们不恐惧自己付出的爱太多而不被珍惜,也不恐惧自己因为爱的不够而失去伴侣。
他们内心的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有维持好关系的能力,也拥有承担失去关系的能力。
在和书仁的关系里,孙树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她的内心温柔而有力量,因为爱而感到安全,这种安全,让她能够去不计回报的奉献。
一个好的爱人,是安全的,并愿意将她的安全分享给你。
安全型的爱人,有这样一种能力。
她能适度的依赖你,也能让你感受到被依赖的幸福。
她懂得在需要时去向另一半求助,而不觉得自卑和自责。
不恐惧暴露自己的脆弱,这是一种自信并充分地信任他人的能力。
“我是值得被爱的,我的爱人也会一直在我身边”她们始终相信着,因此她们始终能得到最美好的爱。
4. 接纳“我们因为相似而在一起,却因为差异而成长。
”共同点使两人彼此吸引,而差异却是一段关系如何发展的关键。
爱是接纳、包容、尊重,允许对方以他的方式去存在着,而不是生硬地去改变对方。
亲密关系里的改变,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应当是自愿为彼此的付出。
彼此的接纳,是爱里能给予的最美好的东西了。
书仁的反常,书仁的不解风情,书仁从小到大的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生硬的行为模式。
孙树都努力去理解和接纳。
当书仁情绪爆发陷入痛苦中时,她默默的陪伴。
允许他如他所是,允许他表露出痛苦、悲伤、愤怒等情绪。
孙树从未试图去强硬的改变她,从未急切催促,将自己的情绪再重重的压到已不堪重负的书仁身上。
她每一天都不厌其烦的对书仁表达爱意和关心,让他感受到“我无论怎样都是可以的,都是被爱的和被支持理解的”。
书仁的内心正是这样一天一天汲取她的养分,逐渐平复,变得有力量。
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5. 沟通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也就意味着,在沟通模式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亲密关系里的伴侣一直在努力试图了解自己的另一半,而事实上,全然的了解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内心深层的需求,如果不通过正面和直接的表达,很难传递到自己的另一半心上。
“我现在很需要你,你能来抱抱我,给我力量吗”比起”我很难过”更能传递出自己的渴求。
成熟的爱人明白沟通是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让对方去猜。
坦诚的沟通,孙树做到了。
她在明白自己的情绪过后,总是第一时间走向书仁,去告诉他。
告诉他自己情绪的变化,去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勇敢地,真诚地传递出自己的爱。
“爱无定法”,世上没有完美的爱人。
或许,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都需要在每一段幸福迥异的关系中去体会感受吧。
只是,一个成熟的爱人都应学会去爱,而不是被爱。
爱一个人是给予,是思考,是理解,是奉献,是陪伴。
坚定的支持、陪伴和鼓励,会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伴侣间共同理解相互包容,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彼此喜欢的方式过余生。
我们渴望和对方在一起,会想为了对方而自发地变得更好,对方同样也会愿意和你作出同步的改变。
我们有各自独立进步的空间,又能共同分享对方进步的喜悦。
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今天要说一部刚刚大结局的国产心理剧《爱上你治愈我》。
这是一部讲述心灵成长的治愈系都市职场电视剧,也是近年来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疗为创作素材的职场情感剧。
它从心理医生的视角切入,以心理疏导和科学治疗的方式,安抚大众的焦虑的内心。
简单来说,窦骁饰演的男主颜书仁,精神科医生。
苗苗饰演的女主孙树,心理治疗师。
他们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帮助现代人解决来自职场、社会和家庭的各种问题。
40集里,28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几乎覆盖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焦虑症、亲密关系障碍、暴食症……这些心理问题的治愈方法,就在这部你不可错过的好剧中,一起来看看吧。
01失恋症候群如果失恋了,先去跑10公里开篇是一个女孩的故事,事件是失恋造成的心理创伤。
剧中用的是宣泄疗法。
颜书仁带着女孩走进宣泄室,让女孩对着模型道具发泄内心的愤怒,先放下恨意。
然后,再与造成她失恋的男孩面对面沟通,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就需要忘掉过去,向前看。
马尔克斯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
《瘦身男女》中,郑秀文饰演的Mini因为遭受失恋的打击而暴饮暴食,饮食失去控制后体重升至235斤,窈窕身材成为了过去式。
但是她控制不住,只能通过不断麻痹自己来忘记失恋的疼痛。
然而,这只是表层的转移,只能短暂地转移注意力。
只有面对内心最深层次的症结,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
后来,Mini遇到了刘德华饰演的跟她同样体型极胖的肥佬,在肥佬的帮助下,她不停地锻炼,以地狱式减肥方法锻炼,最终重塑魔鬼身材。
这其中,运动功不可没。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这么多人因为失恋而折磨自己,不由得感慨,人说到底还是脆弱的,以及,恋爱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失恋后的颜书仁和孙树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运动。
两人重逢后,经常在健身房碰到对方,也常常跑着跑着就和对方撞了个满怀。
如果你问,怎么更快更好地走出失恋,我会推荐你“运动”这个选项,先去跑他10公里。
在运动的过程中,释放内心的压抑,把对对方的想念和不切实际的奢求,通过汗水排出体外,就像遇见对方之前一样,好好生活。
只有我们好好爱自己,才能有爱别人的能力。
然后,用最好的状态,重新拥抱这个世界,拥抱更对的人。
02原生家庭接受并喜爱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和解
你有没有一种感受,和陌生人、同事、朋友能好好说话,但是和最亲密的家人却无法好好沟通?
剧中的孙树就是这样。
“虽然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我知道应该把自己和父母之间做一个分化和隔离,我知道我不应该因为他们俩的感情影响我和他们的关系。
”客观地说,孙树的案例并不属于原生家庭问题,她有着幸福的家庭。
但她母亲因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年幼的孙树,又在她父亲重病时选择了让他安乐离开。
两人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这个故事,编剧让孙树看到母亲留下的一封信,了解到母亲的选择也很痛苦,了解到那是父亲的自主选择,了解到他们其实很恩爱。
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剧中有一个人物叫王玲珑,人称“王大帅”,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创业者。
她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共享单车从一夜爆火到众人遗弃的过程,也是王玲珑经历的人生起伏阶段。
从小到大,她母亲只能接受她成功不能接受她失败。
她创业,是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
结果创业失败,母亲的高要求让她接受不了。
她就一下子崩溃了。
诊疗时,孙树引导她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让她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降低自我要求,释放内心压力,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
弗洛伊德说,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
那些发生在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剧中最大的原生家庭受害者是丽萨,也就是媛媛。
她母亲生了她和姐姐薇薇,却没有履行一个母亲应尽的义务,导致薇薇饿死、媛媛心理留下阴影。
媛媛的母亲一直接受心理治疗,在弥留之际想见女儿,向女儿道歉。
媛媛见到母亲以后,歇斯底里,不幸的记忆在脑中翻来覆去。
颜书仁和孙树的长久治疗才让她好起来。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很多。
《都挺好》几乎用了一整部剧在说苏明玉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好,那就去打拼一个“天下”,成功以后继续赡养父亲、帮助哥嫂,放下对他们的恨意,与自己和解。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并喜爱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并不断成长。
03抑郁症“别怕,有我在”,陪伴是最好的方法
可能你以为抑郁症离我们很远,但有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离世。
三毛、海子、张国荣、乔任梁……众多名人因为抑郁选择离开。
剧中,颜书仁因为父母的意外离世患上了抑郁症,严重到不与外界任何人联系,自己一个人躲起来。
有人形容抑郁症是情绪的感冒。
可我却觉得这个比喻并不恰当。
身体感冒,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
但是抑郁症并不像感冒那样简单。
它长期、可反复、有潜伏期,它无情、残酷、无理取闹,让人摸不着头脑。
“新世相”的一期推送《我爱你,但我救不了你》出现在《爱上你治愈我》的第18集中,细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抑郁症患者的各种行为。
陷在里面的人出不来,在外面的人看不懂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进入他们的真实世界。
8年前,颜书仁因为抑郁症离开了孙树。
8年后,在颜书仁抑郁症期间,孙树对他不离不弃,用一个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知识和女朋友的体贴细腻,一直陪在他身边,陪着他走出抑郁症。
爱是彼此牵手,倾听内心的雪崩,理解寒潮过境的疲惫,一同走出风雪。
除了孙树的陪伴扶持,颜书仁身边的朋友也对他有很多帮助,当然,他自己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发现自己有抑郁倾向时,主动吃药排解;在极度低落时,依然能够调整心态,正视抑郁,积极治疗。
剧中,颜书仁的导师陈老师说过一句话,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三句话是work well(工作顺利)、live well(生活如意)和love well(爱情甜蜜)。
做到了这些的颜书仁,终于重获新生,再也不用像仙人掌一般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只有受过伤的心理治疗师,才能真正治愈病人。
”这句话用来形容颜书仁再合适不过。
剧中,他帮精神失常的人找回自我,帮酒瘾患者戒掉酒精,帮被绑架后有精神创伤的明星企业家恢复健康……他受过伤,所以更懂得如何治愈他人。
人的内心就像是一座座冰山,人们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
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自己的心结。
每个人都可能,从剧中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个又一个治愈的故事,治愈了剧中的人物,也将治愈我们。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有一个人,能看到你藏在冰山水底的那一部分角落。
(图片来自《爱上你治愈我》剧照)
我喜欢卡夫卡早期的短篇小说《判决》。
写的是年轻商人格奥尔格写信告知朋友自己的婚约后,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对话,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卡夫卡自身境遇的写照。
小说中格奥尔格与父亲进行着力量悬殊的对峙。
父亲指责格奥尔格对待朋友的失礼和欺瞒,而在这之前格奥尔格却在信中努力寻找合适的措辞安抚敏感的朋友,乖戾、多疑、偏执、强势的父权形象在格奥尔格(或者说卡夫卡)身上留下的伤痕,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或作品)。
作家本人游移不定的婚约和与父亲关系的交恶一直是围绕着他短暂天才一生的阴影。
在小说结尾处,父亲大声地说:“——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格奥尔格则真的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了。
而另一个骇人的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钢琴教师埃里卡在成年之后依然受控于自己强势的母亲,生活的所有细节都被母亲掌控和限制,而她的感情世界终于因此而突变,在和瓦尔特的情欲关系中,全部在母亲那里备受压抑的情感被转化成一种几近扭曲的性欲望,而被加诸于瓦尔特身上彼此折磨互相凌辱直至最终的覆灭。
文艺作品强化了生活中的真实。
但在这些有着强大戏剧张力的作品背后,却或许是暗藏在世间最令人不解的爱恨纠缠,因他们与父母有关,所以根本无解。
我一直都认为先于与爱人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
《爱上你治愈我》中,孙树虽自己也是一名心理医生,但也承受着原生家庭残缺的伤痛,无法原谅母亲在父亲病重时选择放弃治疗的决定,年幼时的她,因无力反抗几乎认定自己等同于与母亲的共谋。
少年变成大人,是将空的容器盛满。
可苦涩大于甜美。
他们变成和父亲母亲一模一样的中年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母亲)。
他们复制他们的行为,他们试图修正与篡改他们,但终究有一部分无法改变,只得照单全收。
他们因此不断缺乏爱,因饥渴而拼命索取,不满于已得到的,又害怕可能失去的。
这就是对少年的判决吧?我上大学有一位好友A,那时候,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彼此的家庭。
她的父亲少年时是空无一人的草原上的守夜人,归来却再也不发一言;母亲患病数年,与她精神相依却彼此折磨;她因电话那头漫长无尽的指责和病痛引发的狂躁而痛苦不堪。
而我,在长久不睦的父母关系濒于崩溃的那一夜打给A,哭着问她,母亲出走,在年夜独自面对充满酒气和手捧大把安定药片的父亲,我究竟怎么做才能挽回这个家?在日记里,我悄悄叫我们脆弱共同体。
我们越来越像,越来越将期待和希望放在陌生人身上,可也没什么办法挽留他们。
陌生人走了,我们就会非常伤心。
可伤心了,下一次还是会相信——陌生人或许还能带给我们一点希望。
不是你的错——健康的人们安慰着。
可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我们没有错,也还是不能健康地生活,不能健康客观地看待生活。
再后来,我在A身上看到了她母亲的样子,我则变成了我的母亲。
我下定决心再不联系。
在可怕的控制欲和屈辱感之下,我看到的是我们各自的糟糕家庭在我们身上塑造的无法更改的命运。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最终达成了对生活的和解,林芝繁在病重期间终于通过一份提前写下的生前遗嘱得到了女儿的谅解,终归是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母亲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缺乏的是理解与原谅。
而我想起工作几年后,我终于从家里搬出来独居,在周末偶然的一次外出和父亲狭路相逢。
我先发现了他。
他头发全白,腰和膝盖的旧疾让他走路很是费力,却还是狠狠踢开一块挡路的石头。
他自己以前常慨叹英雄迟暮。
我依然觉得这一刻来得太早。
他发现我时照旧厌恶地打量,眼神百般挑剔和苛责。
但我却猛然醒悟,怨恨原来和力量有关,当他已不复当年强壮,我甚至再也不放他在眼里。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著名的作品《秋日奏鸣曲》,母女对峙毫无退路。
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然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
原来那一刻与谅解无关,判决虽然不会失效,但少年终究还是长大了。
知道这部电视剧,到真的见到大概有一年了。
因为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以特别关心什么时候播。
终于今年4月17日,三个平台上线。
第一周8集看完,我的整体感受是扑面而来的患者,扑面而来的专业词汇。
作为每周都做咨询工作的人来说,我没有感到压抑或不适,但我担心其他人接受不了案例和专业词汇的密集式冲击。
在我看来,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现在社会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各种压力下都可能会走进精神科,减少大众的病耻感。
如果以宣传精神卫生的知识为目的,前8集就妥妥完成任务了。
这样大篇幅,清晰展现心理疾病症状的国剧真不多,很多年前TVB有一个系列。
作为有朝一日可能走入心理行业的年轻人,不妨看看这部剧,不失为一部职业教育片。
本周7集看完,坦白讲我感觉很不一样。
节奏慢下来了,剧情慢慢铺开,也多了咨询技巧的具体展现。
如空椅子技术、催眠稳定化技术等。
尤其颜书仁到别墅给PTSD患者做稳定化技术的时候,我看到了催眠导入的方式比较灵活。
整个过程至少没有把催眠治疗污名化。
第二周7集,人物关系更加清晰,男女主角也开始撒糖,吸引人啊😀 更重要出现了演技派王思思同学。
我也注意到咨询室的投影效果特别唯美,这在普通咨询中不常见。
上周也有人提及,孙树作为咨询师打了颜书仁一巴掌,会不会太不像咨询师了。
我想说,咨询师首先是人,她也不可避免要有愤怒情绪表达,当时情况下可以有!
这个部分作为咨询师孙树是需要做个人体验的。
如果孙树做个人体验和督导的部分可以在电视剧上呈现,那么此剧更加专业。
目前为止,唯一让我感觉稍有不适的是:影视剧中每一集时间有限,咨询过程可能有些回应措词不太合适,或者回应太快了。
有时让观众觉得有点在硬喝鸡汤的感觉。
制作这样一部电视剧,需要勇气、情怀、机遇,可想而知过程困难重重。
还好我们有机会看到。
期待后面每周更多的惊喜!
这样说吧,每个故事的选材都很真实,带起了看者对心理的思考,现代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是,很平淡,没有让人有喷薄而出的情感代入,看着看着就很乏味,不知道是剧情编排还是演员没有撑起来的问题。这类型的题材很看好
剧还不错(窦骁英文说的太性感了),暂时三星观望。记录一下,4月17号九点整,评论560+,热门除了一个四星其他全是五星,这也太水了吧
算是觸及了心理精神方面的題材,但劇本確實很差強人意,更多像是病例刻板的演示,卻缺乏生活氣氛和真情實感。而且醫生可以和護士聊患者的病情》太不專業了。
男女主不讨厌,女主搏击太帅,难怪当年道明大叔为她出头,整部剧把每个名词都用心做了注释,虽然被专业人士吐槽的不行但是能把二十多个真实案例串起来也是不容易了。虽然很难接受大部分结局都是和解,但转念一想他们如果不冲着和解去,何必还做这一行呢。但是女主每接一个新案子都要生气实在是有点过于内耗。感觉这样太消耗心力,而且对从业人员到的要求极高,但凡格局不够大或者有私心的,都可能带人误入歧途,很危险。最后几集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一个什么都懂但是情绪崩溃的人的心路历程,一方面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又了解了真的生病之后可以找个安全的地方用安全的方式给自己自愈的时间。如果没机会绽放生命,就找到一种低消耗的方式度过漫长岁月。看看我那些长寿的长辈们,想到我只度过了1/3的人生,一切似乎就没什么好焦虑的了。
整个剧有些压抑。展现太多负能量的东西,却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够深入。演员都很棒,节奏有些问题。可看
还不错的光影但是讲不清楚故事!做不出来日剧那种味道
很别扭的感觉,节奏有点蒙,配音总感觉有回音。
心理治疗的故事堆陈在一起,如果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可以瞬间被“教育”好,那要心理药物和心理医生干嘛呢?心理治疗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像《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一样一部剧讲好一个案例就非常精彩了!另,苗苗的演技貌似不行啊?
这电视剧有的地方挺有意思,但是有的地方很压抑。意外的是看到好几个万合天宜的人哈哈,一看就想笑。
还不错这个题材挺让人惊喜的
有点偏意识流形态,叙事性不强,精神科医生的题材虽然小众但可以吸引一部分受众,男女主窦骁和苗苗演技都在线,可以追
心灵世界,潜伏在现实世界之下的暗流,冰山一角下的庞大。现代的心理治疗师,就是古时的巫师。古时的神话,就是催眠下的不可思议的能力。但节奏太冗长。
这部剧题材无敌,良心无敌,节奏尚可,有瑕疵,不得不说,题材真的很有社会意义,鼓励一下。
形式感喧宾夺主,想讲述现实题材,却不用与观众有共情点的形式。摄影、美术没得挑,都很用心。唯独后期抠绿的水平有待提高,与前期摄制组做好沟通是基本。(苗苗还是很有上镜头性的;窦骁保持正常水准:周一围油腻的演技又重出江湖了)
看到弹幕说:颜书仁遇到了治愈他的孙树,而我呢?人生就是充满那么多的苦难,我在想,是不是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在苦难中产生抑郁的情绪,而我们呢,找到像孙树一样属于自己人生大海里的一粒糖就好。很喜欢孙树这样的人,外柔内刚,满怀善意与温暖,独立个性,永远用阳光的心去对待别人。
窦骁还是很帅的
老实说里面饰演心理医生的都没有让人有治愈的感觉和倾诉的欲望,入不了戏,剧情也有点生硬,演技都麻麻,倒是彭冠英的整容医生很贴很自然。
国内这种剧情很少,勇于挑战很好,但是观众也不会因为这点多给分,2.5吧...
刚看到孙坚那一集,明星看似光芒万丈,实则时常如履薄冰……这一趴真的很应该放在网络上给所有网民都看看
国产剧...可不可以走出尴尬的怪圈?1.5倍速都看的有点头皮发麻,很多台词不讲人话。唯一两星贡献给看着舒服的窦骁和苗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