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没有语言和字幕的纯电影世界,拍摄形式超乎想象的极端,影片从头到尾的人声只有聋哑女孩堕胎时发出的一声嘶叫,那声原始的嘶叫使语言显得多余,因为片中没有人类的声音,所以这突兀的一声直击心灵,使你灵魂战栗,全片也没有一句对白,交流全部都是手语,但你担心看不懂手语的疑问将很快消失,这些失聪演员真诚的身体语言会将你的理解自行脑补,片中演员也都是社会上找来的失聪非职业演员参与演出。
身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从未关注过身边聋哑人群的生活,这部电影却让你看到聋哑人的世界如此寒冷彻骨,生存如此艰难,被边缘化粗粝生活伤害的灵魂如此扭曲,影片主要表达一名失聪寄宿新生为了在聋哑学校挣扎生存,加入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逐渐迷失,战战兢兢的爱情在冰冷现实生活的暴击下彻底沦丧,身体在躁动中碰撞,灵魂在无奈中嘶喊,青春在残酷中呼啸,动作在镜头中迸发,暴力、x爱、卖淫以至堕胎场面,都在原生态的、泼辣的、残酷的情节中展现,每场戏一镜到底的叙事,逼真程度可怖揪心,电影看完后真的使人灵魂颤抖,四肢冰凉。
清冷萧索的早晨,男主来到聋哑学校报道,学校正在排练一场虚情假意的庆典,无声的欢呼,只有背景音,非常的诡异,从这里你的心中就开始萌发一颗不安的种子,当干净整洁的学生们谦恭地向来访者献花,欢迎仪式看上去是那么地美好和令人愉悦。
然而当虚情假意的女校长结束招待会后,这所特殊的学校才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出鲜花背后的狰狞面目。
因为不是学校学生犯罪集团中被承认的一份子,男主在羞辱中被赶出宿舍,在走廊中度过了他的第一晚,夜色中他发现了这个学校里的秘密,女生在大货车司机集散地向司机出卖身体,而男生为了被这个团体接受,确立在团体中的地位而激烈搏杀,一切都是无声的,这些原始、野蛮的长镜头就这样向你展示了生活的残暴。
被接受的男主就这样参加了这个学生集团的活动,他们抢劫从超市购物回家的无辜路人,在不被人注意的废弃游乐场里里狂欢、酗酒、打斗、滥交,在火车上借着贩卖小商品的机会偷窃,发泄狂躁而无人关注的青春。
因为失聪听不到声音,拉皮条的男生被倒车的大货车碾死,男主荣升为这个角色,介于无望的生活中总要寻找一点心灵的寄托,他爱上了这个出卖身体的女主,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为了自身的片刻身体欢愉,一样必须付出金钱,这使人浑身冰凉的长镜头啊,真是导演的理性和冷静吗?
聋哑人一样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想尽办法追求出国的目的,而男主因为爱上了女主,拒绝女主再出卖身体,影响了团体的利益,遭到了团体的殴打和驱逐,而这个学生集团找到的“蛇头”也做好了使他们出国的准备,这时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堕胎,而男主又被沦落到火车上偷窃生活。
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大使馆门前长长的队伍就能看见这个国家整体困顿的生活现状,男 主发现女主办好了护照准备出国,出于无法放弃这段感情的目的,拼命想要找到女主的护照并撕毁以阻止她出国,却被这个小团体发现按到洗漱池中暴打,激烈搏斗中男主直接吞下了护照。
面对无望的生活男主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勇气,夜深人静时进入宿舍,木然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有条不紊的搬起宿舍中的床头柜逐个砸死了小团体中的每个人,使人彻骨冰冷的是,因为失聪,男主杀人时连近在咫尺的人都毫无反应,被男主一个一个的在睡梦中杀死,影片结束时男主目光呆滞的走出学校大门,开放式的结尾,大段的空白留给观众去回味,天啊,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MoMA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March 18–29, 2015「The Tribe | 聋哑部落」应该是MoMA刚刚结束的「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系列展映中最火爆与阴冷的一部。
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基辅一座萧条的聋哑青少年寄宿学校中,全片无对白、无字幕、无配乐,故事推进与人物交流全部基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手语表达。
影片放映现场有近一半观众为听障人士,不难从开场前他们热烈的"交谈"中看出内心的期待与兴奋。
一直将电影视作最"民主"艺术形式的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声电影时代开启之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许就再也没有真正欣赏"完整"电影的机会了。
这一次,健全人露了怯,可谓"理解全靠蒙",而听障观众们一定比我看到了更多,读懂了更多。
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视听"语言,绝对是对「New Directors/New Films」项目主旨的最佳阐释。
令人遗憾的是,以我片面的理解,电影却用如此新锐有力的形式去包裹了一个肤浅刻意的故事。
走上歧途的少男少女们暗无天日、暴虐血腥的青春期故事,只因聋哑的由头强化了肢体的表达和寂静的压抑,再无更多。
并不是反鸡汤有任何问题,而是为了暴力的暴力着实卑鄙,为了悲剧的悲剧着实无聊。
影片散场后,许多听障观众依旧逗留在大厅中"讨论"着,从他们由高昂激动转为落寞凝重的表情中,我觉得影片辜负了这群人,这群最易赢取赞誉的观众。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是,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除了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电影语言还有着更多出其不意的革新可能。
只是下一次,不论噱头多新多棒,剧本还得过硬。
p.s 摄影牛逼。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聋哑部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用无台词的方式在一座聋哑校园里把人类动物本能的暴力做一个充分的微观呈现极其震撼,撕掉残疾人的标签,更深的印象是人“向死性”的恶。
Michel_le全片无对白无字幕,用长镜头探索了一个特殊遥远的部落,缺失感官,却没有缺失情感的爆发,是聋哑世界的残酷青春,被边缘部落群体的破碎折射入网猛烈粗粝,不是描述聋哑人。
不必言语,手势、肢体、拳头、身体就是生活,这是没有话语权的人的生活。
松野空松不太理解一些差评提及的不尊重以及不关心聋哑群体,其实这部电影有刻意去奇观化的,很多聋哑人电影都有意无意做出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界线,以及呈现聋哑人多么善良美好,这种品质的赋予就像给女性赋予母亲,圣女一样让人窒息。
恶,同样需要被看到,特别是这里的恶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去奇观化神盾局仔龙无声的聋哑世界,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最后楼梯的长镜头比较精巧,印象深刻。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文/柳莺在影院观看《聋哑部落》是最近几年最为特殊的一次观影经验。
在电影开头,一行小字提醒观众,这个故事发生在乌克兰一家聋哑寄宿学校,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所有人物的交流都由手语完成,没有一句有声对白。
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并不是什么难事,默片时代的观影乐趣也并没有因为声音的缺席而有丝毫减损。
观众被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对于图像的解读,加上字幕的提示,便自然能够将剧情前后连贯。
然而在《聋哑部落》中,字幕和对白被一并省略,观众不能借助任何文字获得评论或提示,只能通过对于人物表情、手势、行为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勘探,去揣测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爱情与憎恶。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
好在这部处女作中,乌克兰导演Miroslav Slaboshpitsky尝试了多种视觉手段以精准地展示每一个场景的独特氛围。
电影使用大量固定镜头,让观众得以通过各个角度长时间地凝视聋哑学校这个远离正常社会的小小世界,让整个场景看起来好似一场静默的舞台剧,肢体的运动盖过了语言的表达,手语的激烈程度提示着人物情绪的起承转合,成为了表情达意的新工具。
在环境营造方面,乌克兰飘雪的冬季本身就给人阴冷肃杀之感,学校宿舍楼里灯光昏暗的冗长走道,也在镜头中透露着不安的情绪。
作为肢体有所缺陷的聋哑人,学生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穿着相似的深色外套,就连姑娘也不例外。
他们在空中挥舞着拳头比划手语,在长镜头的跟踪下,像极了一群在森林中活动的灵长类动物,表面无声无息,体内却好似有万种情感在奔涌。
将人类小社会和灵长类部族通过视觉呈现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导演的有意为之,片名 “The Tribe”也印证了电影更侧重表现人性原始而非开化的一面。
这一初衷从电影第四个长镜头开始得到了证实。
故事伴随着一名新生Sergey的到来展开,在经历了问路找寻后,他终于在一位学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宿舍区。
学校刚刚结束一场虚情假意的庆典,制服笔挺的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把鲜花送到了来访者的手上,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地令人愉悦。
然而,这所学校并非一派和谐。
当心不在焉的女校长结束招待会后,它才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出鲜花背后的狰狞面目。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中,学生们并未因为生理的缺陷而显得过分脆弱,相反,弱肉强食、追逐利益的欲望时时溢出规训的边界,驱动着罪恶的滋长。
这里好似一块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任何规范与道德都于无声的世界中销声匿迹。
对于年纪较大的学生来说,打架抽烟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消耗自己过剩的利比多,于是他们干起了非法的勾当,与会开面包车的光头校工坑瀣一气,教唆自己的女同学向卡车司机出卖自己的身体,并从中谋取好处。
年纪较小的学生,则在他们的强迫下,捧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廉价商品在城际列车上兜售,并顺便打劫列车员或是顺走乘客的钱夹。
当一个等级森严的异托邦逐渐呈现在Sergey面前的时候,他几乎是被迫地选择在其中找到一个栖身之所,或者说,为了不被丛林法则吞噬,他必须和较强的同类为伍,或者自己成为最强的那一个。
于是,为了摆脱被学长欺负的命运,他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靠山,并且通过日常的周旋成为了他们中收到其中的一员。
《聋哑部落》并不旨在描绘Sergey的菜鸟成长史,而是借由他的视点,让这个小社会的肌理毫发毕现。
这场无声的展示无疑处处充满着震撼,并且适时地对观众的想象进行了祛魅。
大哥和小弟之间严格的区分,男生和女生之间情愫的躁动,聋哑人之间借由手语如何宣泄狂躁的感情,以及他们如何不甘示弱地处理和外界的关系。
情节发展偶尔也会跳出Sergey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更为广泛的探索,比如电影第一次展现两位聋哑女站街的过程,亦或者是人贩头子带着她们去出入境中心办理意大利护照时的情景。
虽然聋哑学生们的犯罪自成一体,电影还是时刻不忘提醒观众将一个更大的“正常社会”纳入考量的范畴,电影去除对话,而保留所有的环境音,相信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这个社会并不静默,它充满着各种嘈杂,只不过有些喧嚣能被人听到,有些则不能。
这也是整个故事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与其说电影仅仅是对残酷青春的展示,不如说它通过沉静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个混乱世界的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何其地相似,他们的日常生活恰恰只是正常人的世界充满污秽的投射而已。
当手语成为唯一的表意工具,而观众又不能明确地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各种解读都成为可能,这也是《聋哑部落》最为大胆的地方,即不输送明确的信息,而是将思考与判断的空间完全摊派给观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也在此过程中继续着即兴创作。
虽然有时稍显散乱的情节会产生理解的滞后,但相信人人都能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配合着影像呈现去重新体会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只不过这个无声版本的诉求更为直接,也因而更加震撼。
(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10.19)
(劇透)「擬真」的性愛場面被當作宣傳重點,其實是捉錯用神,因為《聾啞部落》(過於寂靜的喧囂;The Tribe)的定位是在影展圈子活躍的小眾「藝術」電影,其觀眾大概也心裡有數,即使有性愛場面也很可能並不帶來歡愉,而是厭惡。
《聾啞部落》的性愛場面根本不是戲裡的重點,暴力才是,而且同樣帶有「把觀眾推開」的挑釁性。
當然,主流電影的暴力場面大多是帶來娛樂性的,一些小眾的、有意審視暴力(或其他陰暗面)的電影則反其道而行。
這些電影的創作者往往以冷調子來處理暴力和性愛場面,克制配樂的作用(避免觀眾情感被配樂影響),逼觀眾集中用眼看;鏡頭大多是中/長鏡頭,把觀眾置於旁觀者的角度,有礙於其投入,或對角色產生認同感。
這種「冷暴力」的電影可能會把角色的遭遇以緩慢的節奏平白地表現出來,然後待觀眾感到有點納悶放鬆之際,暴力衝擊卻倏忽而至,卻要旁觀者不忍觀看。
近年這類電影的例子有墨西哥、法國合拍的《校園欺淩後》(露西亞離開之後;After Lucia),也包括奧地利導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都有一種「把觀眾推開」的姿態。
吊詭的是,觀眾並沒有被完全驅離,而是被置於可望而不可即之處,產生「看著他受苦,卻無法插手」之感。
《聾啞部落》的另一「賣點」是全手語、無對白、無字幕的設定,要把觀眾更推開一點,毋疑是極大膽的,因為這是明明白白地把視電影為娛樂的觀眾趕走,只吸引那些願意把看戲視為挑戰的小眾。
故事背景設於烏克蘭一所特殊學校,主要角色全是聾啞人士,以手語溝通。
因此《聾啞部落》的觀眾比較他們觀看其他「冷暴力」電影之時,更多了一重語言的屏障。
雖然導演Miroslav Slaboshpitsky巧妙地讓觀眾透過角色的身體語言和遭遇去了解劇情,但語言上的鴻溝卻妨礙了他們投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男主角是個轉校生,怎料那學校是個犯罪集團,師生上下皆有份。
主角為了生存只有加入這夥團,因其天賦更漸漸被委以重任。
他們偷盜、賣淫,當上淫媒的男主角卻愛上了一個要被賣的女同學。
可悲的是他只能以嫖客的身份跟她歡好,雖然她對他好感漸生,但他的慾望越來越強,要佔有她,那便注定他們不會有好結果--一方面他沒有空間去學習怎樣愛別人,其鍾愛的女生也只是其慾望之佔有物,另一方面他由愛生妒,妨礙著集團做生意。
編劇把男主角置於一孤獨的位置--作為聾啞人士本來已是社會中的弱勢,在犯罪集團中他的內疚、不忍、勉強等情緒皆流露於觀眾面前。
然而,當觀眾預期他會逐漸腐朽如其他人一般之時,他卻與所有人為敵(連他愛的女生也樂於為娼,能賺錢又能享受性愛),最後成為比其他人更惡之魔,犯下更大之罪,步向悲絕的結局。
集團要把女生賣去外國,已被貶為閒人的主角卻搶去他愛的女生的護照毁掉,被「同伴」毒打。
他們或許以為他死了,回宿舍睡覺,卻在夢中被回歸復仇的主角逐個殺掉。
導演以很多一鏡直落的中或長鏡頭來組成整齣電影,每一段一個事件,實時呈現的方式讓觀眾有現場感(卻非投入感)。
觀眾的位置多於角色眼睛成水平,透過攝錄機被安排在一旁觀的矩離。
例如幾個高年班的壞學生在廁所教訓低年班的手下,觀眾就像其中一份子,圍著那個低年班學生看他被毆打。
另外一場墮胎戲裡,女學生找黑市女醫墮胎,手術在浴室進行,導演便讓觀眾彷如站在浴室門口,看著無情暴的「醫生」怎樣把一件件的工具插進女生下體內,觀眾眼巴巴看著女生極度痛苦,卻無能插手。
當然觀眾是不可能對電影世界裡發生的事情插手的,但若那是現場轉播的罪惡場面,觀眾又能干預嗎?
其實我們每天看着電視和手機的屏幕,知道有那麼多壞事情發生,能插手的空間又有多少?
所以這些「冷暴力」電影的挑釁性不單在於其對暴力與性的呈現並不帶來快感(如主流電影),而是令人不安,卻又逼人直視。
全手語、無字幕、無配樂的設計使觀眾集中精神觀看角色的行動和遭遇,在他們習慣了聲音的缺乏之後,更被少數的、配合暴力情節的聲音所震憾(例如無力尖叫的女生在墮胎時痛得嗚嗚慘叫;最後主角大報復時以金屬多次擊打敵人頭部的聲音)。
這些處理手法呈現出實在感,而正是這種實在感對觀眾而言富有挑釁性。
罪惡每天都在發生,善良的人也會墮落,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卻無可避免,觀眾只能袖手旁觀--真的嗎?
這齣劇其實沒有說「改編自真實事件」,那麼烏克蘭的聾啞學校當中真有那樣的犯罪集團嗎?
也許當觀眾主動去了解世界不同各落發生的事情之時,我們才有離開那旁觀者位置之可能。
(原載於《時代論壇》1456期,2015年7月26日)
全手语,所以电影中没有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对话,而是用中景来表现人物的手语动作,这样为摄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人物表达的各种细节。
警察局的情节以墙中分镜头,两个办公室如镜像般。
此外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跟拍镜头迎合人物行走的节奏营造了很好的代入感。
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故事本身的表达和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故事上来说,电影很生猛,甚至有很多的动物性,人物对愤怒、爱与占有、欲望等的表达粗暴直接。
堕胎的情节阴冷让人不寒而栗,直至最后的残忍报复。。。
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等必要社会属性的欠缺,似乎更加容易使人倾泻动物本能。
很好奇编剧是如何写这样的剧本的。。。
聋哑人,这个群体可能没有几个人能接触得到。
这部电影之所以将他们的生存环境称为“部落”,意味着他们完全被孤立在健全人控制的社会以外,他们的语言我们很少有人懂,他们的心理与健全人心理相比存在差异。
这部电影正好给我们这次机会去接近聋哑人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的演员全是聋哑演员,发生的环境就是大部分聋哑人生活学习的聋哑学校。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台词没有音乐,完全由手语叙事。
该片由于独特的观影体验,和对聋哑人客观冷静的观察,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影评人双周最高大奖。
这部片子非常新鲜,因为影片中所有的撕逼,所有的对话全是手语。
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笔者真得不知道他们要干些什么,评论界也有人说”理解全靠蒙“,还好影片的故事也不是非常复杂,足够的视听语言确实能弥补对话缺失不便叙事的问题。
电影并没有像那些公益性宣传电影过多地强调健全人对聋哑人的帮助和影响,而探索聋哑人的群体生活。
电影没有直面社会对聋哑人的社会排斥,然而电影一开始就通过2分钟的长镜头去描写聋哑人问路的场景,聋哑人通过手语和书写这种方式交流,健全人却常常难以理解,交流效率很低。
在电影中,这些聋哑青年人的生活完全在聋哑学校这样的小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接触。
他们的职业去向已被学校规划,自己没有对人生没有选择性。
这造成聋哑人往往缺乏对社会的认识,“敌对性”“自卑”等内倾性格是普遍存在的,这个群体很容易走向极端。
这部电影的模式与其他青春帮派片极其相似,同样是讲述刚刚混迹于帮派之间的菜鸟级人物的生涯。
然而与那些只是因为家庭束缚青春叛逆而走向歧途的普通青年小阿飞相比,在聋哑学校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男的动手女的卖骚。
这种社会非常残酷,弱肉强食,如同原始社会一样。
在片中,当主人公准备吃自己在学校里第一顿饭的时候,他的食物直接被对面的胖子很淡定地抢走了。
而帮派团伙 想要获得食物和钱财,全都通过袭击携带路人而获得。
从这些事情身上,就可以看到在聋哑人心理没有对方,只有自己。
在这样的团队中,谁强谁弱完全靠武力争取 获得,我们主人公进入团伙后第一件干的事就是比武。
所有吃的喝的都有团伙上层的人占有,因为这帮人完全没有言语能力可以进行争论。
如果有哪个喽啰独享了一些事物,团伙上层的人对下层的人没有正常人应有的口头教训,一上来就是又打又踹,可见整个帮派有着很明显的层级管理。
片中主人公也拥有爱情,然而与常规青春帮派片相似的是爱情成为帮派活动的牺牲品。
影片中有两段非常赤裸的性爱镜头,证明主人公与他的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他的女朋友在一次上厕所试出了自己怀有身孕。
然而帮派却组织她移民意大利,这件事导致了主人公与整个帮派的分崩离析。
影片最终有很多血腥的段落,从视觉效果来说,影片的信息大量用长镜头承载,大量的跟拍镜头都在捕捉不平静的帮派活动,很黄很暴力。
很少能看到影片中直接描写女人上厕所和女人人工堕胎的场景,这部电影让你一次看个够。
其实非健全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在最近这几年的国内外影坛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去年有两部电影表现盲人的生活,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娄烨的《推拿》,一段盲人复明的主观镜头十分惊艳,盲人社会内部的爱恨情仇也有很客观的表现。
而挪威的《盲视》则主观地剖析盲人用想象构造的世界观,与常人正确的世界观相比一切都是断裂的破碎的。
这部电影又将冷冰冰的镜头扭向聋哑人的生活,窥探他们因被社会孤立而产生的自卑偏执的心灵。
虽然他们与我们有一定距离,但他们与我们同在,只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深陷犯罪的囚牢中。
全篇的语言系统是手语,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来理解。
讲述了一群聋哑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脆弱的外表下如何翻腾出暴力、自私、犯罪等等,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利我而冲突式的,在近乎封闭的自我下,情感的诉求在结尾血腥的暴力犯罪下达到一种发泄式地表达,这和娄烨的《推拿》角度有所不同,但关怀的层面是相近的。
乌克兰导演怀抱电影,找来失聪非职业演员演绎没有言语、毋须字幕的纯电影世界,形式极端超乎想象。
但别担心,你看不懂手语的慌张很快消失,专注便是解脱,聋演员型爆的身体语言就是补偿。
寄宿新生撞正聋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一步步上位,却卡在卖肉女生的激情中。
青春在残酷呼啸,动作在长镜头迸发,暴力、性爱以至堕胎场面,都原始泼辣,力破银幕的那声嘶叫更显言语累赘。
康城影展最大开眼界的出位话题作,连夺影评人周最佳电影大奖等三奖。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
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
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电影院看的…几乎睡着,不是因为没台词,而是是在没张力。尤其是一些纪录式的长镜头(管你长不长镜头呢),好像是直面残酷人生了,可是一点对技巧的敏感度都没有。不过我挺喜欢结尾,砸头砸得相当认真。
6/10。学校刚结束一场粉饰和谐的庆典,鲜花送到每位来访者手中才露出夜幕肃杀,这里好似任何道德规范都销声匿迹的真空地带,小至打架抽烟的宣泄躁动,大到逼新生兜售廉价商品、出国卖淫的运作体制。男主丢下一捆捆钱随意强暴女孩的场面情绪冲击力猛,同类罪恶乌托邦已有[狗牙][暴力小姐]削弱了震撼度。 @2016-11-19 21:37:22
远离社会,暴力至上,等级分明,手语打的赛永春,69玩的赛马振。。。
全片无一句对白,波澜在平淡中发酵,让人越看越觉得恐怖,最后的结局竟可以让人瞠目结舌。主角用四个角柜砸死了四个欺负他的人,正巧因为他们是聋哑人,没有人觉察出来室友一一死掉。片中对于爱与性的描写也过于赤裸,直白。那段厕所堕胎的戏足以另本片遭禁
只能说是蛮有意思的尝试。
8.0 不太理解一些差评提及的不尊重以及不关心聋哑群体,其实这部电影有刻意去奇观化的,很多聋哑人电影都有意无意做出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界线,以及呈现聋哑人多么善良美好,这种品质的赋予就像给女性赋予母亲,圣女一样让人窒息。恶,同样需要被看到,特别是这里的恶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去奇观化
嗯,看到裤袜才找了这片子
静默无法掩盖暴能
每个镜头都是超长镜头,已经算得上猎奇的长了……和约会对象第一次看的电影居然是这个,我觉得再也不会好了
好疼的堕胎……
なにこれ
電影的構思與概念確實是大膽與前衛,但故事的確比較單薄,角色的情感處理也有點粗糙,而且全程的廣角鏡跟拍長鏡也有點暴露了導演的功力不足,還有那些性愛鏡頭,墮胎和最後的刻意血腥,感覺只是為電影製造話題的味精--寫實主義,線性敍事,長鏡頭。
长镜+残酷青春暴力故事,其实没啥新意,但是观赏性ok,没有手语字幕导致信息量骤减,我不明白意义何在。有一场堕胎戏,在全片只有环境音的情况下听到哭喊声,非常揪心看得我幻痛。
太冷暴力
全片无对白无字幕全手语,三十多个无声长镜头就像在观察一个陌生的微型社会,这种隔离感让观众无法与角色感同身受,导致这个传统的黑帮故事只剩下视觉上的冲击力。不过有几场戏拍得的确很震撼,整部电影也算是特别的体验。
无声世界的残酷青春。1.全手语无对白无字幕无配乐,聋哑非职业演员参演,无特写的长镜头,形式感够强!2.无声放大了压抑和隔膜感,也激发观众努力揣测剧情。3.触目惊心的帮派欺凌问题,冷冽刺骨的暴力犯罪与性爱场面。4.堕胎长镜头让我想及[四月三周两天]。4.收尾利落,痛彻心扉的爆发后戛然而止。(9.0/10)
一开始抱着对电影里面的情色情节看的电影,到后来,才发现没有字幕,但还是看懂了。不过里面的性爱场景一点都不吸引人,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片子觉得一点性福感都没有。
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 也满足了好奇的欲望
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没什么特别的。
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显得有些空洞贫乏,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青春的压抑和暴力宣泄,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大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