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
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
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
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
名流,脱衣舞女。
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
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
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
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
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
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
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
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
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
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
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
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
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
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
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
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
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
【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写于2017-01-31文/陶梦轲首发于公众号:thefool_00“朝圣之旅,从此世界到达彼世界,此中讯息靠梦境传递。
这趟危险的旅程,最终将平安抵达梦想的国度。
”
在塔罗中,圣杯属于水元素,关乎情感、感受、敏感,细腻,性与爱;骑士(韦特体系)带有风的特质,是高速运转,敏锐,不安的。
圣杯骑士,便像是水中之风,拥有强烈的激情和爱,却难以此安生立命,而不停寻找,不停追寻,追寻他的理想主义,在旷野之中放飞却仍旧找不到出口。
在神话塔罗中,莎曼.布克把圣杯骑士描述为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他所有的冒险都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并不软弱,他可以为了理想和爱人牺牲一切,他想要追寻的是神圣之爱,是精神和灵魂上的狂喜。
在托特塔罗中,骑士其实对应的是王子,圣杯王子,它是天蝎座的能量,是深刻的深邃的情感,很容易滑入低阶的性,但一旦醒来,也可以参悟八宫的生死奥义。
对神圣的爱与自由的朝圣,构建了这部潜意识流的电影《圣杯骑士》。
Terrence Malick像是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导演,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后前往牛津大学的莫达林学院继续深造哲学。
搞哲学的他不屑于好好“说人话”去拍出全程无尿点的经典好莱坞大片,更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和灵魂对话的人,唱着咏叹调穿行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叩问心灵,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的电影拍得很像MV,豆瓣上多是低评,可你若静下来跟随他的节律深潜进水中,他会戳碰到你的灵魂。
1. 你无法叫醒一个假寐的灵魂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符合一切世俗对“成功”的定义:长相英俊,穿着体面,事业有成,坐拥美女豪车,生意总是自动送上门……但他看起来,很孤独,他和妻子情感疏离,和胞弟有隔阂,和父亲关系紧张,他没有朋友,只有一场又一场的性爱和没有尽头的路。
他总是梦见连绵的原野,长着稀松的植被,流淌过细细的河流或者点缀着小小的水洼(很符合韦特塔罗中圣杯骑士的图景),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
贝尔没有一句台词,全部都是内心的问询,和看不到人物的旁白、对话。
像是一部诗歌体的《与神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他像一个坠入人间的王子,他是《珍珠之歌》(The Hymn of the Pearl)里的王子,被东方的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派往埃及去寻找失落于大海的珍珠。
但是王子到了埃及之后被灌了酒,醒来已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也忘了自己的身份。
但国王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他不断向他传递讯息,派出向导和信使,但王子依然沉睡。
迷乱的蒙太奇,贝尔身处纸醉金迷的爬梯,美女围绕身边,聚会中的奇装异服,天使和魔鬼都藏于其中,他的灵魂却还在沉睡。
是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假寐的灵魂。
2. 你忘了使命,但神没有忘记你贝尔是这个王子,在朝圣之路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王子,故事中的“埃及”象征着此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纸醉金迷的世界,也是贝尔所处的世界;“珍珠”象征着我们的自性,灵魂,永恒。
“珍珠”被“遗失”了,就像是我们的灵魂每一次转世,投身于三维世界的肉身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神性和灵魂的使命。
珍珠是闪烁的,我们的神性也是,但此刻它的闪烁却被包裹在黑暗之中,那是荣格所说的“阴影”,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自性之路上,也就是取回遗失的珍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穿越并整合内在的阴影。
朝圣之路就是我们的愚人之旅,在塔罗中我们要从0号牌走到21号,在这里也是,我们走在整合之路上。
我们被放逐到了地球(也是灵魂选择的结果),穿越恐惧(月亮),臣服(倒吊人),崩溃(高塔),接受审判(审判),我们会遇见国王,也就是神,也是那个更大的存在(无论你怎么称呼),派来的向导,隐士,女祭司……他们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
在电影中,向导出现在梦里,在大街上,在爬梯中插着翅膀的天使(当然也有长着羊角的恶魔),也可能在床上,在夜店里,赤裸着跳钢管舞。
当你准备好醒来,你会发现,你没有被遗忘。
3. 在爱的体验中逐渐苏醒影片中有三位女人,和贝尔提及“爱”。
第一个女人说:你认为我能让你疯狂?
让你破壳而出?
让你痛苦?
我认为你很脆弱。
你不需要爱,你需要爱的体验。
第二个女人,凯特饰演的妻子,对他说:不要用离开来威胁我。
做你想做的,你走吧。
可是贝尔的内心独白却是:留下,我需要你,我要抱住你。
……你给了我平静,给了我爱,给了我这个世界给不了我的。
妻子说:你依然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应该告诉你。
第三个女人,纳塔莉波曼饰演的情人,对他说:爱是如此稀有,以至于当你找到它时,你不能存疑。
你心中有爱,我知道。
当我和你在一起,我便忘了一切。
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在慢慢和解,从最初梦见父亲是沉默的、染血的刽子手(迫害弟弟自杀),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渴望的仍旧是父亲的认可。
在告解中,他和父亲相互宽恕。
“父亲(天父),给我勇气,力量。
”“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做的很好,比我好,也本该如此。
”爱的频率很高,让我们逐渐苏醒。
4. 醒来吧,圣杯骑士醒来,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主题。
狭义上是从梦中醒来,广义上是从原有的视角中跳脱出来,也可以理解成觉悟、开悟、醒悟(enlightenment)。
最初这种“醒来”是被动的,开篇中,贝尔被地震震醒;亲兄弟的自杀,反而改善了他和另一个弟弟的关系;回家却遇到抢劫,让他终于意识到“30年来我并没有在生活,而是在毁灭它,毁灭自己和他人。
我不记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男主角在不断自问:我该如何开始?
他像一个游魂,无声地穿梭在人群之中,想要飞跃生命的沼泽。
但到底要如何开始,如何飞跃?
在“女祭司”章节中,他在酒吧里遇见了一个脱衣女郎,她说:你有一个阴影面,有一些阴影。
这话,和前几个章节中的塔罗师说的一样。
那个女人就像一个禅师,她说我可以成为任何人,瞬息万变。
你也可以,你可以是一个流氓,也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们像云一样,来来去去。
并没有“永远”这件事。
唯一的出口就是入口。
你不可能不进入就想着出去,生命是一座大游乐场,也是一座迷宫,要走进去。
男主人公像黑塞笔下的《悉达多》,要从皇宫出逃,要成为沙门,要还俗成为商人入世,学会爱过,才能在何时的时候遇见摆渡人,成为摆渡人而出世。
从藏区禅修回来的老先生跟贝尔说,我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活在当下,一切都在那儿,完美,纯粹,是他原本的样子。
我该如何开始?
每一次呼吸都是开始。
我该如何醒来?
每一次呼吸就是醒来。
高逼格大闷片本片是冲着女王(不是英国的)以及澳洲美女来的,结果分了4、5次才看完,内容不知所云,情节过于沉闷。
该导演原先的《细红线》还不是这个风格,从《生命之树》开始,就一贯装神弄鬼,存心不想让观众看懂,真不知道电影公司是如何容忍的,也不知道电影能否保本。
另外此次某网站的娱乐版嘲笑国内观众欣赏水平低,只看得懂奥斯卡这种情节显而易见的电影,戛纳、柏林、威尼斯的高水平(逼格)电影,是欧洲知识分子的最爱。
我就想知道,IMDB有没有对欧洲观众开放,或者说欧洲知识分子不屑于去网站投票评分?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
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
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
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里,最爱的是贝尔,凯特布莱切特和娜塔丽波特曼携手的《圣杯骑士》,后两位出镜的时间很少,台词也不多,但每说出的一句话极大推进故事的发展,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台词寥寥,充满呓语。
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已经将我看的如痴如醉,刚才好奇仔细查看导演的个人资料,原来是我们大射手,而且在哈佛大学主攻哲学。
所以回过头来看泰伦斯马利克的作品,无论从光影还是镜头上,都充满着浓浓的宗教意味,这是我们射手风格。
每个试图拍摄寻找生命本源意义电影的人,终其根本,都是在寻找自己。
不过泰伦斯马利克已入化境,他无需在自证什么,他像一个开悟的圣者也像一个饱经风霜的大叔,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调动山川湖海,飞沙走石,讲述他自己的宗教。
如果喜欢研究塔罗牌的话,那么起码在字面上,会对电影有些许了解。
圣杯骑士的牌面意思为浪漫的天性,追求改变、挑战和机遇。
但逆位时则代表不可靠、欺诈和虚伪。
这里所说的正逆位是指塔罗牌的方向,一般左为正,右为逆。
而电影本身则通过贝尔伴随着风声海水声的呓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因贝尔在外找小三而支离破碎的故事。
可怜我不可一世的总攻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身为正房,被娜塔丽波特曼这位小三打败,作为看客的我还是原谅了她。
但最后贝尔和除两位之外的第三个女人结婚了,并有了一个孩子。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但是加入了宗教的喋喋不休,让人产生了顺其因果的想法,不管对错,一切皆可被原谅。
不仅仅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对这个看法也越来越认同。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没有什么不是利益联结,没有什么是情比金坚,除了,我毫无保留的爱你。
在人生的某几个时刻,遇见过几个自认为很完美的灵魂,这些灵魂散发出的光芒照耀我的自卑,同时将我引向伟大。
最后这些灵魂又在人生的某一刻,让我被光芒蒙蔽的双眼照见我始料未及的不堪,这怨不得别人,你瞎你没理。
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强大的自知之明,认清现实之后不哭不闹,收了在盲目的爱里应得的那部分成果,然后整理行装说再见。
贝尔光着脚在家门口的水泥街道上,在海边,海水里,荒野里行走。
这世界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并不多,他和多个女人一起,但他未曾给他伤过的女人任何承诺和交代,每个人女对他哭诉时,他无奈又无力的拥抱着她们,不做一丝挽回也不表露遗憾。
事已至此,我想带有一些消极色彩的逃避才更性感。
人生不需要一直这么积极的,这句话是我想自我放纵的时候,给自己解压的一句话。
我始终觉得不管男人女人,总是想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卸下所有的责任,认真的放空的。
你可以冲个热水澡,不必擦干身体,就那么平躺在地上,安静地听水分从皮肤蒸发掉的声音,然后是自己的心跳,闭上眼睛想象心脏是多么顽强的伙伴,想象它是如何将血液供给到每一条血管。
去年我曾两次因身体出现极端状况而感受到无法形容的快感。
第一次是在三伏天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看书,窗外阳台上机制鸟儿叽叽喳喳的给我催眠。
突然我什么都听不见了,但是也睁不开眼睛。
整个人窒息一般,大脑却异常享受这突如其来的空白,然后我就睡着了,醒来浑身是汗,却回味无穷。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过如是。
可根源其实是脑供需不足,导致眩晕。
第二次是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某一天晚上我躺下,被子掖到脖子处竟然上不来气。
双手无法动弹,是梦魇吗,全世界寂静无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脏,以三秒每次的频率犹如低音炮般的在跟我对话:好听吗,低沉吗?
就像在和死亡对抗一样,我挣扎着坐起来,虽然害怕,但还是流连在刚刚刹那的寂静之中,如果我不打破,可能就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所以我体谅那些吸毒嗑药的人们,抛出本身对家庭社会以及道德方面的争议,其实他们只是想释放或寻找一种感觉,或是自身感受到了来自宇宙的孤寂,或者天涯共嗨时的快感,想把暂时的孤单搁在某个地方。
当然以上我说的是极端状况,一个正常人会有更积极的方法。
不是我们一定要选择积极,只是相比消极,积极能节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成本,以及,他人对你的期待。
我们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消极的人不一定活的不好甚至活的更好,只是他们的求生方式更像找死罢了,但那不是错的。
去泰国的几天,我去了心心念念的寺庙,但是不敢拜佛,很担心许愿之后不能及时回来还愿。
可我还是对经过的每一尊佛像对说了一句:感谢你留给世界一方祥和的沃土。
不管是人还是事,更别提这方不说话就能带给人的喜乐的国度。
我常常想自己是不是太迷信了,不过迷信不代表不作为,反倒是尽力的无所不为。
可是什么又是不迷信呢?
相比而言,不迷信也是执迷,你陷入的是庞大的自我迷恋体系。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打开心扉,和不熟悉的人交流。
可能大家都觉得走马观花,交给对方一个秘密也不算什么,说的话也更直接。
“我们交个朋友吧,我们相爱吧,我们共度余生吧”在我小时候,想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对方,其实这是一个仪式感的问题,在我的信仰体系里,这代表我很重视你。
现在呢,这种很真诚又略显笨拙的交友方式显得自己很另类,不过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我也会对和我直接说这些话的人青眼相看。
当然,值得我说出这句话的人,也在越来越短促的人生里变得寥寥无几。
今日北京寒风凛冽,不到十个小时,三千多公里,经历了四十度温差,近几年的冬天,都特喜欢听《夜空中最亮的星》。
尤其在每个没有没有雾霾的北京的冬夜,抬头看星星,十分美好。
在塔罗牌里,星辉的力量胜过月光,清亮纯洁之气赋予人类更多勇气。
马力克导演延续独有的个人独白的续写风格把一个男人的“贤者时间”拉长至118分钟,还未看过此导演的朋友有可能觉得他电影话痨呆长,但你可抚心自问在生活中各自冥想沉思的时间正正是如此把时间放到安静而缓慢。
放纵能忘记工作,多情可以验证爱情,发泄可以倾诉亲人,对比可以体验优越。
见证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去延续生活,去改变生活,正如此导演的电影一直围绕着“LIFE”。
从细细的红线的LINE,到生命之树的LIFE,延伸至圣杯骑士的KINGHT。
你对着这面镜子,他是神,英俊,美貌,年轻,他来自月球,他是尘埃,遗落于此的尘埃。
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你不属于这个世界。
你是神,你是尘埃,镜子里的人拿走了你的珍珠,却从镜子里也找不到它,里面表层能看到一切栩栩如生,床,天空,桌子,灯,银器。。。
内里却一片虚无,如深海,冰冷,黑暗。
你再也找不到丢掉的珍珠。
你曾是那颗珍珠,现在你是尘埃,你找不到自己,也不被别人找到。
(泰伦斯马利克的镜头有着迷幻的诗性,带着一种随意与自然之美,每幅画面都如此的美,带着你穿梭于大自然与都市之间寻找自己。
)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电影真的需要看懂,简单易明但是言之无物,线性讲故事才好吗?
还是独创,不随波俗流而言之有物,把问题的答案留给观众思考好呢?
<图片1>这部电影关于人,我是谁?
我的生存意义?
我要怎么样寻回曾经的自己,认识自己?
为什么我们都迷失了,因什么而迷失?
这部电影都是向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我第1遍看,是个没有字幕的抢版本,解像度不好。
加上懒散的无力的低沉的旁白,根本不明白说什么,但是被摄影(运镜)打动了,不拘一格。
我认为好电影就是这样,第1个标准:就是要拍得好看(摄影)。
第2个标准:诚实。
第3个标准:从那里开始看都可以。
看完,似懂非懂,其实不懂。
但是相当好看。
第2遍再看,这时有字幕是超清版,影像惊为天人,我想去大银幕看应更是震撼。
而旁白更直指本片的中心思想,并非装b。
碎片式的剪接,摄影(dv画质有关童年,手持,航拍等等),音效,配乐(挑音乐的能力,真的他妈的厉害),通通都是精心打造,看似随意实则严紧得很。
看似跳接的拼贴实则有根有据,故事线从未断,就像一只放上了天上的风筝,地上的那条线还在地面。
音效精细到极致,几只雀掠过都有用心(看似随意),这个镜头是在开场不久发生地震之前(有灾害发生前,鸟兽走避合情合理)这是何等接地气,细腻。
但是导演偏偏处理得不着痕迹,技艺之高,当世无匹。
交代bale(rick)与cate之间的过去纠缠,用了大量跳接,看似乱接,但是又是精心炮制。
这段看似是现在但实际是过去,细心留意他们之间的服饰,是不同的,但是服饰的近似性很容易令人出戏,这种效果又产生了疏离感,同全片的冷,寂寥,迷失,达到一致。
人物身处各式各样的场景(空旷郊野,空群派对 等等)几乎都是有实无魂的,迷失样,这种模型跟布列松的人模异曲同工。
看看导演早期的片(badlands,days of heaven),处理人物又是不同的,很明显,这是精心设计的,迷失在各处的游魂,人要怎样才能回归本体?
这不是相当贴题吗?
bale与父亲,父亲与弟弟,bale与弟弟,他们之间的恨爱交代很清楚,绝不含糊。
他们的恨,从何而来,是因为死去的兄弟,彼此怀着伤痛缺乏沟通理解。
这故事在「生命树」亦有提及过,不知道是不是有自传成份,但是有一点,必需肯定,那就是导演相当诚实,真实地取材于生活,抽取生活的表象。
全片精彩到不得了,有些电影看一遍确实不够,这是一部。
人对于跟我们一般的观看经验不一样,就容影产生烦,闷,乱的感觉。
此片注定成为了另类,但是只要抱着谦卑的心看待,这是一片天地。
毕竟导演是另一个银河系的人。
喜欢景色,的确闷,加上混乱剪辑,到结尾才看出故事脉络,却掩盖不了好片的本质
天啊我真的一个字都没有看懂 感觉这部电影在鄙视我 毕竟我一个字也没看懂!!!天啊两个女神和我贝知道他们在演什么吗天啊
一看就是《生命之树》的导演拍的第二部续集,第一部我就觉得是垃圾,第二部简直就是垃圾中的战斗机。都不明白为什么情节如此苍白混乱的电影都能得到肯定,太多人附庸风雅。
这是骑士的一场梦 让我们记忆深处挂念的人都跑了出来
晃吐了 我有点怀疑视角摄影是种不怎么可取的拍摄手法
男孩梦到和我看这部电影,且是为数不多的时候他梦到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事物,于是就邀请了我去他家看这这部。我在他家数种香气里穿梭,视觉在手持超广角晃来晃去,挺入梦的,入到云里雾里,我们自顾自地聊了许多梦和童年。片中重复出现的泳池,水下,隧道,跟我去年的作品略有共通点。
无脑粉为摄影多加一颗
一场现代都市里的大型梦游。马力克至少证明了裸女派对和时尚广告也可以入诗。
人物独白加碎片似的手持广角镜头,配这卡司。你是大导就觉得自己放个屁都是香的?
what can you do to your life?
本片以独白和画面为主导,有很强的意识流范。开始觉得是散文诗,后面觉得像MV写真集,适应后个人观影体验尚可,不至于昏昏欲睡。全片传达的那种虚无和茫然的状态不难被感知,但以这种“成功人士”骄奢淫逸生活为载体,反倒让我对其生活很是倾慕啊!有空再看,尚有余味。
尼玛导演讲个什么哦,有些期待的演员阵容结果无聊透顶了
如果要选几部电影发射到太空 其中要有马利克 别人负责讲故事 剩下的留给马利克
我猜想整部片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选好景,布好灯,分配好配角的台词和内容。然后让主演在拍摄现场悠转,老马则自己扛着摄影机跟着主演走动。台词除了配角已知分配任务,其余全部即兴。但贝尔似乎不是一个在即兴表演上能放得开的演员,他面对配角在口头或是动作上的刺激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低头走过。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表现的比男性角色好,起码坦诚(也有可能男性们的好表现被剪掉了)。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第一视角极强。观众随着主观镜头游走在好莱坞的街头上,当然也拍到一些不错的画面。故事引用圣杯骑士,或许是暗喻自己和演员们,带着各类梦想来到此地,但逐渐被欲望横流吞噬。但全程太意识流,且贝尔也不是一个星味很强的演员(即观众对他的兴趣大于角色),所以这种实验没有那么成功吧。
港真,马力克老师这样我是要支持的,他的存在价值就是你感觉任何人只要抓个爱疯或者小米随便转圈再把摄像头切过来自拍一下就能做大师了。往往看完之后你会留下一个where are we now这样的,估计没去过保定的我们永远无法参透的哲学迷思
A film about the very act of REMEMBERING, as oppose to MEMORY in the tree of life
头晕死了!!!!!!
大尾巴狼Terry。让Terry跪着看《绝美之城》10遍他也学不到哪怕一点皮毛。这部片子玷污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
其实拍得不差,不过确实是有问题的,马力克这次的选题很重,却在一开场就轻率地把核心思想给抛了出来,以至于后面所有本来应该是纵向叠加出力量的章节成了简单的横向排列,如果把这片子以从尾到头的顺序重新剪辑,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依旧是美轮美奂的摄影,古典大气的配乐,碎片化的故事和画面,以及高深的旁白。一脉相承的马利克,这种剧本只能导演自己写自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