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这个词,通常是跟男人联系在一起的:丈夫殴打妻子,父亲虐待儿女。
很少有人质问母亲在家里的暴力行为。
人们会理解地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终究还是爱你的”“她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如此种种,因此,在中国,鲜有人会指责母亲。
也鲜有影视作品表现这个方面。
大家笃信俗语:打是亲骂是爱。
但我们还是必须面对:就算有爱的光环,用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还是一种犯罪。
日本的《裂口女》借用传说为引子,将触角伸入母亲在家庭中的另类表现。
虽然恐怖不及,情节可笑,但终有视角独特的可取之处。
首先交代传说(影片无交代,无可靠性),女人整容时因为对某种物质敏感,咳嗽不止导致嘴唇破裂,盛怒之下杀人化厉鬼。
而影片中的裂口女是育有三个小孩的单亲妈妈,当她咳嗽不止的时候,就开始虐待自己的儿女,最终将两个儿女虐待至死。
唯一清醒的时候,就要求自己的小儿子将自己杀了。
但从她的清醒时候的口气来看,她也应该是被某种脏东西上身,但影片并未交代怨念的源头。
通常这种不明不白的恐怖是二三流恐怖片的特征,我们诸多要求也是枉然。
当然这也为导演再拍续集提供可能,这也是被恐怖片用烂了的手法。
接二连三被裂口女上身的都是身为母亲的人,影片两位被裂口女上身的母亲是家庭成员健全的,而且她们跟女儿相处得很好。
另外两位是单亲妈妈。
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曾对自己的女儿情不自禁地用过暴力。
而在被裂口女上身后,又企图对自己的女儿痛下杀手。
当然恐怖片是一种夸张,一种情绪表达的极端。
现实生活中,亲生母亲将儿女虐待至死的流传还是不多的。
但我们还是仿佛可以感受到影片传达出单亲母亲在现实社会中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及她们该如何将压力和母爱平衡这个问题。
美清的母亲是爱她的,所以在她失踪后哀痛欲绝,并且帮她挡了裂口女的一剪刀。
但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相处并不好,因为美清不爱讲话,而打到她满身伤痕,甚至要带口罩上课。
在母亲的心理,是不是因为她付出了爱,所以儿女必须服从,因为她是母亲,所以有生杀夺予的大权?
相处之道,是不是就不需要存在于母亲和儿女之间?
在这种思索之外再来看影片结构的设置,日本恐怖片惯用的连环死人、情有独钟的锯脚、以谣传作为追寻事情真相的线索。
这一点虽然可笑,但也许导演信奉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让大家就跟着他走跟着谣传走,无须费神用脑,刺激完了就洗洗睡吧。
母亲的伟大历来被人称颂,但母亲变成恶魔的化身也许更具有一种恐怖的力量,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够剥夺母性这种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格呢?
―――韩兮很难想象,曾以《诅咒》一片创造了辉煌的白石晃士竟然以一部日版的杰森来糊弄那些喜欢灵异现象的恐怖片迷们。
《裂口女》无疑是一部失败之作,无论从剧情还是影像上都无法与《诅咒》相提并论,甚至根本达不到普通的日氏恐怖片要求。
其实,《裂口女》的开篇还是相当不错的,首先便是制造恐怖的气氛,在昏黄的色调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谈论着关于“裂口女”的传说,这种气氛的营造自然会让人体会到恐怖的气息,但当一幕幕的议论结束之后,影片的风格便立即产生了变化。
如同地震一样,裂口女复活了,更可笑的是,人们竟然过早地看到了裂口女的形象,如同《杀手阿一》中的阿一一样,裂口女只不过是嘴巴向两侧豁开了,但身穿着一件灰色的长风衣,手持一柄细长而又锋利的剪刀。
这个形象的出现令影片过早地失去了悬念,更让人联想起美国影片中那个黑色星期五中的杰森,僵硬的身体,怪异的穿着以及手中持有的摄人心魄的凶器。
裂口女是不是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更象一个杀手,当然所针对的只是那些内心中充满了胆怯的少年们。
裂口女的第一次行凶便在地震之后,公园里的孩子被她挟持走了,接着便是一个小女孩在老师的面前再次成为牺牲品。
影片发展到这里仿佛才有了些许的动力,结合关于裂口女的传说,人们开始寻找失踪的孩子。
于是,寻找的过程第三个女孩也被抓走了,当然中间裂口女也经历了一次失败。
其实,我们看到的是裂口女的一次次行凶,没有任何逻辑,只有针对孩子们的恶行。
正当观众们准备思考的时候,影片却不合时宜地迫不急待地向着揭示裂口女的身世迈进了,于是,女教师因为虐待自己的女儿而不得不离婚,第二个失踪的女孩也在饱受着母亲的折磨,男教师更是立即跳出来宣称自己便是裂口女的儿子,这一切来得都极其自然,但却过于集中了,已经没有了任何铺垫与悬疑。
裂口女不但在形象上被过早暴露,甚至是性情上也过早地表现了出来。
看过了开篇,观众们没有经过恐怖的刺激,也没有经过悬疑诡异的剧情发展,甚至一两个凶恶的镜头都没有出现过,便直接走向了揭示谜底的行程。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没有剧情的影片,除了开头便是结尾,毫无发展更毫无悬念。
当然,影片还是要强调主题的,即裂口女真正行凶的原因在于她本来就是一个虐待孩子的人,杀死了两个孩子,最后不得不肯求第三个孩子杀死自己。
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在这部影片中体显了出来,但没有原因,只有行为的爱,一种残酷的爱。
我们看到片中所涉及到的几位母亲都是以双重人格的身份出现,裂口女,女教师以及第二个孩子的母亲,在他们失手虐待子女的同时却又会表现出一种痛爱,于是,他们在痛爱与虐待间挣扎着。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吗?
单亲是否会造成母亲的变态行为?
导演显然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解答,他希求的只是这种现象本身,要让观众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存在,仅此而已。
虽然这样做的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三个母亲的行为动机却是苍白的,甚至并不能引起观众们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裂口女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理由杀人的机器,这点无疑和美国影片中的杰森是相通的。
白石晃士把这么一个杀子的母亲塑造的却象是一个美国的杀人狂,这对于中国或说东方观众来说无疑是很难接受的。
人物对孩子既爱又恶毒的矛盾心理显然是没有体显出来,当然,也许导演根本就不想表达这种矛盾,只想让故事继续下去,但换来的却只有失败。
于是可笑的事情发生了,影片最后,裂口女依然没有死去,她继续可以附体在某个女人的身上,继续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是虐杀孩子。
这无疑是为续集做准备的常规作法,但笔者很怀疑是否还能有续集的存在。
2007-9-19于通州韩兮
从小,我就胆儿大,出奇的大,把什么《咒怨》、《午夜凶铃》、《山村老尸》当笑话看,还从中挑错玩呢。
人啊,真是越长大越怂吧,看了这部片,其中竟然有俩个镜头把我吓到了,看完的那一个月,把我吓的一看见戴口罩、穿风衣的女人就打寒颤,碰巧看完正直秋天,这戴口罩的、穿风衣的,倍儿多,满大街都是,连我同学都有带口罩的,我这个苦啊,有一次,放学后要过马路回家,看见旁边是一个戴口罩穿风衣的女的,真的,衣服和口罩色蛮像,还长发,吓得我愣先目送人家过的马路,自己才悻怏怏的过去,当时那个样,跟一受惊的小兔子差不多,怂样儿,当时你要这么骂我,我板儿定不还口。
下次再也不在秋天看这片儿了,废心,劳神,
看了好久了 不是记得很清楚感觉像是好老的电影 色调灰了吧唧还有啊 好像是用剪刀剪嘴巴的吧 没注意哪有镰刀总之不可怕音效还行 那张嘴哗的一声就咧开了到是觉得她还挺可怜的
影片交代的剧情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剧中被裂口女活捉的 夏树是如何逃出的,这部分剧情没有交代出来,还有 本系列《裂口女》还有两部《裂口女》的电影,分为《裂口女 0 开端》及 《裂口女 2 》,三部系列,那本部《裂口女》是该系列的第几部,该怎么称呼该《裂口女》这部电影,是应该称呼该 裂口女 1 还是称呼为 该 裂口女 2 呢。
补充:另外:为什么在该电影中,只有是有咳嗽并且戴口罩的市民就会在咳嗽之后,变化为 裂口女呢?
难度真的没有办法杀死裂口女吗?
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中小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恐怖的传说:放学独自走到公园附近时,会遇到一个带着白色口罩、穿红色风衣的女人。
遇到路过者,她会摘下口罩,露出裂到耳朵的恐怖大嘴,问对方“我漂亮吗?
”如回答不漂亮,她会将对方毁容;若回答漂亮,她就将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如果逃跑,她会以极快的速度追上。
这个女人的名字就叫:裂口女。
各学校一时间人心惶惶,男女学生们都怕碰到这个可怕的女人,而大人们却对这个谣言嗤之以鼻。
但随着一场不详的地震发生,裂口女终于到来……©豆瓣
裂口女的传说在日本是很早的传说啦,在许多的日本漫画和小说中都引入了这样的话题。
片中的主线人物从一开始的调查裂口女到最后的成为裂口女,经历了自己人生感情变化的起伏。
一个女人想要去爱,对方却不接受自己的爱。
明明应该是最亲最近的人,不懂得如何去爱,结果让爱的味道变得血腥。
裂口女的怨气是可以消除的,根源就在裂口女本身。
影片讲述了,裂口女的来源却没有给裂口女的灵魂留一个出口。
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不断的发生,难道学会如何去爱自己最爱的人会比变成痛苦的恶魔还要困难吗?
我觉得没有理由让原本善良的人失去心智,即使她们会狭隘无知。
直到故事结尾也没有给人留一点安心的余地,我认为这不是一部很好片子。
如何去爱说来很简单。
1放下过度的占有欲,不要过分的计较自己的付出和对方的回报;孩子是你自己的亲生孩子,为什么自己的骨肉还会讨厌自己,甚至流露出恐惧。
想想自己对孩子都做过些什么吧。
强制、打骂、威胁、一幅歪曲的嘴脸....你的爱是别人不能拒绝的爱,你的关心一定会是会让人失去自由的关心。
我爱你,你就必须爱我。
——这个世界讲不了这样的平等,特别是对于一个孩子。
2.别去幻想爱的境界,多关注爱人的需求;只有要强的女人才会去多少去衡量爱的水平,她们想通过这样的衡量来证明自己很强。
实际上只有傻子才会做这样伤害自己和爱人的测量。
这样的行为本来就是自私。
她将蓄积已久的爱变成无情的筹码,这些筹码换不来任何好东西,除了--恨。
3.爱他人亦是爱自己,爱自己才能去爱其他人。
只有忘我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要知道完全投入的自己去爱是件多么风险的事情。
在付出爱之前一定要面对和坚定一个现实:你所付出的爱一定收不回。
爱的呼应是被动的,但爱的付出是主动的。
在没有确切收益的前提下,完全投注自己就是一种堕落行为。
一个堕落的人,如何再让人去接受,去呼应她的爱呢?
醒醒吧!
自认为沉湎在爱的幸福中的女人。
想想你自己在哪里?
对于日本妖怪我一向很著迷,裂口女啊,华丽丽的裂口女啊,在这个电影里却毁于弱智的剧情和更弱智的特技。
啥破玩意啊,一点气氛都没有,每次看到裂口女穿着风衣出场我就想起了小马哥,小LOLI们倒是够可爱,也许唯一的亮点就在结尾那个不算出乎意料的出乎意料。
还有,是佐藤江梨子啊,我总是 眼一花看成佐藤江梨花。
如上。
首先要说明,我看的土豆网版本的日文翻译糟糕至极,竟然将裂口女那句经典口头禅“我美么?
”译成了“杀了我!
”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因此被埋没掉。
没想到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竟是裂口女的美貌,我可没有反讽的意思,第一眼就让我有些惊艳,饰演裂口女的轻熟女清丽动人,亭亭玉立,怎么看都觉得让这样一个美人窝在家里对着一群孩子施暴是一种可悲的浪费。
也许是至死都没人欣赏自己吧,一代佳人,却要一个人成天养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隔绝孤寂,终于被逼成了精神分裂的施虐狂。
明明想要一死了之,却被儿子不小心撕裂了嘴,变成了丑陋的女人,难怪死了这么多年怨气还这么重。
有个问题让人费解。
裂口女的虐童僻同爱情施虐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打了之后又拼命搂着孩子道歉,爱怜。
但是为什么把绑回来的孩子要么杀掉,要么弄个重级伤残,却要唯独留着黯然无恙的小女孩美佳当作旁观者呢?
再者,裂口女把抓来的男孩全杀掉,却留着女孩将她们的小嘴弄得和自己一样难看,是不是还在怨着儿子毁了自己容呢?
算是一部描写母亲与女儿感情的异作。
爱之深,恨之切,我看大凡没有超脱的人,都脱不掉虐恋的桎梏。
真是需要老庄精神的引导啊。
不过,年轻漂亮的妈妈牵着稚嫩可爱的女儿走在阳光下的景色,一直都是我眼里最美的风景。
可爱至极的画面。
也许是因为我对母亲的记忆一直都停留在6岁吧,那样的画面总会让我落下泪来。
想一想,控制不了自己的精神状况,趁着头脑还清醒,央求着儿子杀了不断施暴的自己的裂口女,其实是个最可悲的母亲。
韩片看多了,想换换胃口,接连看了两部日本恐怖片,《鬼家怪谈》和《口裂女》.总觉得日本该类型片巅峰已过,创作人员黔驴技穷,想要出彩创新则另谋出路,于是不约而同地都在恐怖的外壳里隐藏一个大大的社会问题.即使抛开说教元素不谈,这样的题材对俺来说依然是枯燥乏味. 前者反映的是父亲强暴女儿的社会问题;后者讲的是母亲虐待儿童的社会问题.看俺的观影心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到影片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而看电影海报宣传的简介,永远都是以猎奇心理和噱头炒作来吸引观众.例如,《口裂女》的简介是这样写的:70年代在日本流行的恐怖传说,据说一个女人因为整形失败而化作厉鬼疯狂追杀别人,在碰到一身红装,带大号白色口罩的女人,要格外小心…… 简介如此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广告营销的一部分,既不能完全透露剧情,又要看似故事梗概,在用语模棱两可之间还要吊足观众胃口,呵呵,真是煞费苦心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两部日式恐怖片看得人昏昏欲睡,可心里不得不服人家日本电影,毕竟是经过鼎盛一时的黄金巅峰,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么糟糕的题材和故事都可以拍得如此不紧不慢、稳妥恰当、胸有成足、自信满满,其中最令人佩服的就是“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多一分则嫌多、少一分则嫌少”,这可是功力啊!
恰如其分,这个词俺还用在电影《色戒》中汤唯对王佳芝的诠释上.
不是一般烂
这个片子比较郁闷的就是这个鬼是死不了的 次次及时转移到另一个母亲身上。。。注意 禁止体罚
忘了当时谁最先给我讲的这个故事,都市怪谈啊,专用于吓小孩
看影评都说不可怕,可我觉得这个比咒怨什么的可怕多了去了,剧情三星,恐怖感加一星,后遗症再加一星
您。。。算了。
仍然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至今没有勇气回去看第二遍。
唔.....
烂得看不下去 女主好丑
老是想到剪刀手爱德华。太不挣扎了哇?~剪开嘴挑断脚都不怎么叫的…挥拳打倒人的动作有很多,但是演的也太。。。看完以后我看我妈的眼神儿都不对了
深度屎,非常屎
一丢丢都不恐怖、虽然嘴巴张开是有点惊悚啦、最搞笑的是裂口女的打斗镜头都拍的太喜剧了、忍不住笑出来、总觉得这部片拍的裂口女和以前听的都市传说有点不同
还挺漂亮的哦
不吓人的
。。。。我一直不懂日本人为什么恐怖片拍的那么好,后来才明白,因为他们内心实在太变态。杀孩子这种事情做得出,我实在没话说
额。
没想象中好看~各位母亲被裂口女附身的表现就是咳嗽,然后就开始戴口罩,然后就变成裂口女了~就算被杀,死的也是自己,而裂口女却在一直流传~经典恐怖故事啊,但演绎的却没那么经典~
可以一看
故事实在是烂,但裂口女这个角色形象真是日式恐怖片绕不过去的谈资
所有的恐怖都来自怨恨和委屈
小日本的社会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