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风吹向爱情电影,王家卫式的镜头录下恋离瞬间,有深陷恋爱纠葛下的迷惘彷徨,也有难抵生活不堪后的发癫一搏,从爱情的分合中看家庭、看人生、看世界,在混杂摇摆的拼剪中娓娓道来生活的哲学,情节很淡,拍的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早已写好剧本,只需按部就班地演?
当无聊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在讨厌自己时,是强迫适应,还是换一个身份逃避?
我选择麻木,她选择伪装。
看似性格人生天差地别的两人,到了同一个房间便成了互斥又互补的猫狗,彼此在神秘中接触,在黑暗里游玩。
这份爱不是一段故事,而是一种感觉,亦真亦幻,似假似实。
电影很淡,一百分钟仿佛在脑海里拂过,极简的剧情吹来像一阵风,恍惚着看了个寂寞;电影也很浓,能感受到男女主澎湃的情感与努力的挣扎,在汹涌人群中活出异彩,把宇宙染得斑斓。
负负得正 (2024)6.7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温仕培 / 朱一龙 邱天
老实说,这部电影对现在人的“非典型性神经病”人格非常友好。
剧情里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反应、设计,有些天马行空,但又觉得很像自己一个人时的内心对话。
像是自己独处的小心思被发现了,会心一笑,又觉得有点荒诞有点无厘头,但癫癫的很浪漫。
电影里的世界或许本身就是在现实与梦境中切换的。
在黄振开自己认知的世界里,班味十足,无聊无趣。
哪怕是有一个“意外”出现,他也觉得是命运安排好的。
可是心动的感觉,让他有了其他的力量,甚至可以去反抗、突破,做那个自己世界里的超级英雄。
他变成了更自由的自己。
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都很有魅力。
李小乐这样的女生,其实很难让人抗拒,她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却没想到被黄振开一眼看穿,让她有了想要治好自己、再勇敢去爱的心情。
朱珠饰演的女生,脱掉高贵的硬壳,潇洒、勇敢、举重若轻,自己就是人生的主宰。
就连仅出场一次的大姐,一句台词,折服了两位女主,也让现场观众响起了掌声,都想和她握手hifive。
我真的很喜欢电影里的很多小设计。
大家去看,真的处处是共鸣,处处有惊喜。
故事的节奏不快,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好像有魔力,会不自觉地代入、沉浸,难以自拔,笑是真心的,流泪也是温暖的。
爱就应该是这样,一头扎进去,也许会受伤,会难过,但更多的是获得了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值得去爱与被爱。
此外,影片里还藏着一些导演对世界的思考,也是这个世界上无解却又让人乐此不疲在讨论的命题。
意识与物质,过去与未来,艺术与现实,真与假……每一个细小的讨论拆开,都很有意味。
对了。
必须要说,朱一龙再次发挥“多面手”的超能力,他在镜头前的变身如此游刃有余,让我大喊过瘾,也相信他在演的时候也一定是酣畅淋漓。
生活往往是现实主义的图穷匕见,可又有谁能完全拒绝浪漫呢?
布宜诺斯艾利斯反复出现,这是在致敬王家卫《春光乍泄》了,不能说模仿,因为这里的致敬都是非常明显的,后面的卓别林和李小龙都是这样。
导演没有隐藏自己在致敬,当然同时也是在学习王家卫这一点,或者说学习的不只是王家卫,应该可以追溯到法国的新浪潮,我一直很吃这一套,淡淡的镜头,淡淡的语言淡淡的情节淡淡的人物,还有淡淡的感情。
可当一切都是淡淡的时候,也正说明自我作为中心这一点是厚重浓烈的,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负负得正吧。
布宜诺斯艾利斯也许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而重新来过本身又可以意味着“改变自己”“接纳自己”“不期而遇”还有“重逢”。
在成长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对自己不满甚至讨厌的时候,但这也正是人会去改变自己,接纳自己的一种原动力。
我不太在意里面的爱情线,我更关注人物的个人成长。
女主说,当人们彼此了解后,就会讨厌对方。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人和人在刚刚认识并相处的时候,应该是他们相处过程当中伪装成分最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人会去判断对方的喜好,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语言进行考量。
可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加深,情感也会加深,关于相处边界感这件事的警惕度也会降低,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些让对方惊觉“原来他是这样的啊”的事情,没关系,也许并不会随之结束感情,也不会随之消失,但是讨厌这个情绪可能就会随之而生。
这种情况基本上是难以避免的。
女配在里面也说到了一个问题,人要如何孤独,但不孤单的活着,我的理解就是当今社会,大家自然还是需要朋友,但是也非常需要自我的空间边界感和屏蔽墙是必须的。
整个电影就是在很简单地跟我讲一个故事,通过两个对自己都不太满意并且在外人看来也不尽如人意的人物来引出了城市里很多不起眼的人的故事,没有说教,没有训导,这点真的太重要了,我特别讨厌电影里面有意无意的跟我讲大道理,高高在上的告诉我,这是我为你看透的世界和人生,能够认识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然后去讲故事,就已经可以得到我的及格分了。
最后在七夕这天,看他对我来说是很应景的。
七夕本为女儿故,不必絮絮论姻缘。
所以我觉得七夕的本意就是希望自己会更好,而我在黄振开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出乎意料地好!
最近国产片似乎掀起一股超现实、荒诞化的潮流,这种表现手法还是相当新奇的。
像《朱同》《撤离》《宇编》都有这样的色彩。
有人说剪辑是在粗糙地模仿王家卫?
也许吧,但我觉得这部片剪辑还是很成功的,刻意模糊了现实和想象,造成一种梦幻感、朦胧感,但又让观众能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
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我猜本片的灵感就来自于这句话。
直到阿开为小乐逆天改命,才算打破了目的论和宿命论。
“规则一,从来不在一个房间里过夜;规则二,不谈论不定义这段关系;规则三,做爱前从来要关灯。
”李小乐不愿跟一个男人捆绑在一起,她也累于做自己,总是欺骗自己、去做别人,徜徉在天空中不愿落地。
可她在相片上留下了“喵喵喵”。
“小猫对小狗说了喵喵喵,她怕小狗不懂,又怕小狗太懂。
”哎呀,这太浪漫了!
塞林格有一句很美的诗:爱是想要触碰而又收回的手,爱是未经触碰却在颤抖的心。
小乐埋怨阿开不能接受她真实的一面,也怀疑自己是否该一直活在面具之下。
千变万化的她,最后在永远只喜欢救人和侧翻的黑豆的影响下“定”了下来,与自己和解。
而阿开呢?
小乐闯入了他循规蹈矩的生活,搅得翻天覆地。
但阿开重获了感知爱的能力啊。
在外星,他尝试走出自己,去做卓别林、武功大师,然后踩烂遥控器,改写了李小乐的人生剧本。
所以,做别人是勇于尝试、敢于体验,而做自己是坚定内核、坚守自我,阿开和小乐的挣扎与相互影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在这个典范林立的时代,我们如何在做别人的同时又不失掉自己。
所谓“负负得正”,含义也就在这里了吧。
爱情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
海滩边的Buenos Aires最终成了互相成全的产物。
阿开愿意相信小乐,而小乐也终于洗尽风尘气,换上一身素衣,打心底接纳了阿开。
这样一来,最后那一吻就显得尤其情深意重。
1.黄振开和李小乐属于两个孤单的人,深知对方也同样孤单。
比起现实中的知根知底,他俩更像是两块迷茫的浮萍,关于性,关于感官欲望和性经验,都有着同样的逃避。
2.黄振开因为爱上了李小乐而探究欲暴增,情绪也变得多彩。
同时也变得更加敏感。
李小乐反而在坦诚布公这方面是极度逃避的。
一个木讷一个多变。
这种矛盾感也在《负负得正》中拉满。
他和她,一个选择麻木,一个选择伪装。
两个在亲情的领域都是负值的人,一旦相遇,反而互相将自己隐藏的那部分激活出来。
就像电影中的“自他转换”一般。
黄振开和李小乐何尝不是都在互相治愈和互相转换自己的经历中得负面。
3.黄振开和李小乐互相治愈彼此童年精神创伤的那一段,太感人了😭。
最后,在黄振开和李小乐在光影中互相对视的那一幕,朱一龙好看得让人挪不开眼,岂止是李小乐得扭着脖子回头看,我也恨不能让电影暂停在那一秒。
最后的最后,回避型依恋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对自己最重要的课题逃避,可是,怎么办,或许,回避型依恋还没有感受足够多的爱和包容,让他或者她足够勇敢去面对。
人生的剧本有时候仿佛逼着人去认输,可是,即使是回避,也想在遇到了能够治愈自己创伤的人之后勇敢行动一回。
我看懂了《负负得正》仿佛我的负值也被填补了一部分。
#电影负负得正#是一部很先锋很新奇的一部电影。
其实我觉得把它定位于爱情电影稍显狭隘,在我看来,《负负得正》更是一部人生电影,一个关于冲破禁锢、找寻本我、改写人生的故事。
爱情只是一个契机,在男主黄振开的人生轨道中,甚至爱情的出现都是被安排好的,但是人与人相处中产生的感情无法被安排,无法预测其走向与结局,于是随心而动的人终于产生了改变结局的想法,他冲了上去。
上去质问命运。
就算被命运无数次地撕扯,无数次地被迫下跪,男主也没有放弃挣扎。
外星人的设定就像是男主逃不开的命运禁锢,这个男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他终于有勇气对抗命运的时候,却还是只能在控制下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男主不断尝试着,改变命运从来就不是易事。
就算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也还是在努力尝试着。
终于他进入了另一重宇宙,在奋力对抗中毁掉了掌握命运的遥控器。
他自由了。
他获得了更加自由的人生。
也重新收获了爱情。
一成不变是最可怕的一件事,黄振开突破了,朱一龙也突破了。
很佩服朱一龙这样一次勇敢的尝试,让作为观众的我又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这部电影的受众或许有限,但就像片尾曲的名字一样——《原本住在北极的人选择了冒险》,就算冒险,那又如何?
“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
1. 21世纪新式港风电影,新在添加了很多流行元素,比如星际无限流、剧本人物自我意识觉醒等,但仍延续了黄金时期港片的内核2.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3. 两个美人太养眼了,看美人一起做更是!
4. 两个真实成熟的灵魂才有相爱5. 周星驰和卓别林大战外星人6.人的不幸福源自精神上无法挣脱过去的童年,物质上又得面对惨淡的现实和未来。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做自己喜欢的事7. 广东打工族必看电影!
8. 电影看完,像喝了一杯蜂蜜柠檬水:好喝凉爽又解渴!
9.导演和男主演员对年轻人心理状态把握很准确,以具有说服力的情节表现了当代丧感年轻人并不是无病呻吟10. 女主应该是双,和朱珠有过一段,电影暗示很明显
昨晚七夕场,独自观影,一屋子情侣加我都被干沉默了。
喜欢《人生大事》,也喜欢《宇宙探索编辑部》,但不喜欢《负负得正》。
更被一水儿的控评和全五星恶心到。
尊重每个人的审美,也尊重对上“脑电波”的瞬间,但真的不要搞什么话语霸权。
想跟按头安利的人说,不是不喜欢《负负得正》,就意味着看不懂。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看懂了,但看不上呢?
孤独,回避,试探,童年创伤,彼此救赎,不甘宿命,追逐自由。
它想讲的太多了,“不止是爱情”,可惜,爱情没讲好,其他的也没讲好。
青春疼痛的“金句”,频频致敬的桥段,刻意到油腻的结构,还不够怼脸吗?
有什么看不懂的?
只是近10年没看过这么土的电影了。
好像一个小镇青年进了城,找到一本10年前的《瑞丽》。
照着烫了厚刘海、穿了荧光袜,最后套上一件据说最近流行的美拉德外套。
然后凑到你面前,硬要你说这是一种“风格”。
抱歉。
风格是你最没有的东西。
我宁愿ta质朴到底,至少比较真实。
“布宜诺斯艾利斯”“骆驼”“外星人”,这些符号拙劣到我都懒得分析隐喻。
一种最不过脑子的拿来主义。
顶着一头索尼克发型的男主(他可能没染发,我知道),还不如蒋奇明有电影感。
邱天很美,但是不“灵”。
然后,有人把这种电影叫“文艺片”。
文艺片,多少平庸假汝之名。
冯宇超的摄影和孔大山的剪辑救了他的烂,导演把俩人用成这样也是暴殄天物,音效花了心思结果不伦不类,让人不断跳出;视觉呈现的所谓胶片质感透着一丝山寨,短视频时代是吃不上细糠了吗?
镜头多动两下影评人都能吹是吗?
女主眼神不够灵动,男主眼神透着空洞,一个没挨过社会毒打众星捧月的大导,领着一群没上过班的演员,指望他们能拍出什么都市人的抑郁与拉扯啊,朱一龙清澈的眼神里可有半分历经生活搓磨的真实的疲惫感,邱天忽闪的大眼睛里又有几分骗子的狡黠与人情世故,导演说想当作家的印刷厂老板和想画漫画的广告人是一种错位,你可曾知道他们那是一种默默的守护,无论如何想守着自己的梦想,近一点再一点,哪怕只是一个外围从业者,哪怕写一堆拍一堆自己都厌弃的烂东西,再苦再难都咬牙自己扛,也迷茫,也无助,也压抑,但就是不愿离开这牌桌。
大屏幕上视听语言呈现最接近抑郁状态的电影是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没有其他,多说无益了已经。
迷影人还是别拍电影了,啥也往里塞,问就是致敬,热爱,王家卫就算了,都知道您超爱了,蓝毛周星驰出来的时候简直令人窒息。
导演成功把我喜欢的各种元素拍出了我不想要的样子,《银河系漫游指南》很有爱啊,可你银河制片厂一出,我都怕死侍来我爱我家;朱一龙蒋奇明也都是俺心头好,可这满满的性缩力是怎么回事儿啊?
万万没想到我有一天竟然会对蓝毛长发男生厌,太做作了,自己染这么均匀就算了,还全程都不带褪色的,满剧组抓不出一个染潮色的?
这谁家染膏啊?
快推荐一下。
都市人情绪与欲望的细腻描摹,建议导演多看日系,比如三宅唱,《你的鸟儿会歌唱》。
口味非常独特的屎,并非十三香,而是把所有调味料都加了进去,老干妈生抽老抽鸡精醋辣椒粉胡椒粉五香粉陈皮等等等等,甚至偶尔给你撒上几瓣玫瑰花,然后猛搅,像老坛酸菜一样用臭脚猛踩,所有调味料汇成一坨巨大的屎。
我以为是屎上包裹调味料,结果是所有调味料汇聚成屎,不但食不果腹,而且令人反胃。
一开始我以为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后面我以为要故弄玄虚,硬整点文艺,再后面越发觉得迷惑起来,最后半小时我的理智随着故事情节开始崩坏了,到最后影片结束,两人重逢,男主角一句“喵喵喵”,我第一次在安静的电影院癫狂地大笑起来,足足笑了一分钟有余,友人也笑的停不下来。
直到灯亮起,前后左右的人投来关照的目光,我还是停不下笑声。
好消息是,我没有料想到一部电影能屎成这样,通过一部电影,我记住了导演温仕培这个人,以后他的每一部电影,我必然大口大口地吃。
坏消息是,我还真理解他想表达什么。
他想把爱,人生,空虚,错位,创伤,虚荣,选择等各个热门话题都沾点皮毛,可惜其浅薄的曲解实在是难以配得上他的野心。
或许他没有野心,只是在GPT输入了一些他认为很有深度的词语,然后GPT3.5就吐出了这一坨狗屎不如的剧本。
像极了初中黑化的我,一笔一画地在笔记本上孤独地记下我高深的思想。
电影途中我突然想起初中语文知识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搞文艺的,先讲好一个故事吧。
讲好一个故事真的很难吗?
故事可以抽象,平庸,无聊,有趣,跌宕起伏,各种各样。
但请尊重表达,尊重讲述。
精神冲击太大了,今儿不戒酒了。
Jimi Hendrix my ass.Patti Smith my ass.
爱情它来得总是莫名其妙,黄振开与李小乐两个孤独的心灵碰撞在一起,互相慰藉,抱团取暖,似乎是美好的爱情。但他们的人生却截然相反,一个一成不变,一个变化多端。温仕培用最接近生活的场景来展现这种极端的个性对比,在视听方面,构建出了一个多面的城市空间,光影掠过,一切皆为虚,一切皆为实。虚实之间,两个不完美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怎么办说呢,就是把张嘉佳的故事拍的很王家卫。
能看出想表达什么 但是又很腻 老是感觉很腻 看的不舒服
有《重庆森林》的感觉,爱情不好表达,这个时代好看的文艺爱情片更是少,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磨磨唧唧无病呻吟。可能生活节奏太快,人类已经越来越没有浪漫的基因,也不舍得浪费时间。但是我还是会幻想,我担有一天可以拍这样的片子!
谁能想到是一部文艺片.......过去的“旧”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又算是“新”电影了,前面有几场戏恍惚蔡明亮,还蛮喜欢的(看来是没请宣发,差评离谱)
果然啊,国产爱情片的出路是文艺与抽象。起初觉得蓝色头发很亮眼,直到外星人的出现。导演巧妙的回避了一些文本,改成镜头营造的诗意。
去影院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他们说爱是地狱,是互相伤害,是束缚,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他们却总能发现胡建广东口音的外星人拍电影,没力量就光脚,怕受伤就抬起腿,把负面情绪手工挑去,阿根廷巧克力
这大概是张嘉佳一直想拍却没拍出来的所谓情绪风格电影,一会儿是米歇尔冈瑞,一会儿是王家卫,一会儿是周星驰,一会儿是孔大山,第一次让人觉得蓝色是最做作的颜色,另外你擦完鼻涕的手能不能不要擦人家头发和衣服上。
看完只想说王家卫粉丝长大了,这个是复刻模仿王家卫最舒服的一个了吧。旁白,抽帧,柔光,癫女痴男,重庆森林王菲梁朝伟,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执念,以中国为起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以及孤独软弱的主题。两个负值的患者和大夫各自完成修复,在各自正值时重逢,他们真的很爱。片子离现实非常远,深漂生活,外星拍戏人,不过整体是不违和的,看完观感挺好的。全片最佳:啪啪动画。那段神经可爱的致敬经典戏中戏还是十分温仕培。有被点到,我选择了麻木,你选择了伪装。邱天美神降临令朱一龙都略显失色。看完去重看区雪儿MV了。
……就不能找个年轻人演?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今日的爱情故事与三十年前的爱情故事有何不同。但爱情故事也不就是这么回事,不一定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可能就是两个孤独的普通人遇上了。 导演是真的很爱王家卫,邱天和朱一龙碰上也很有感觉,漂亮的镜头和两张漂亮的脸
文青的内心世界真丰富如何接受自己,如何重新有爱的能力不要妄想有人会等待自己
有很强烈的《重庆森林》的感觉,导演你是真的很爱王家卫吧。
一人千面的你我,何时才能在“拟剧论”的世界里找寻到彼此同频共振的那个TA?这很难,但更难的是维系。爱情当然是自由的,也正因为如此散漫,如此骚性,如此昙花一现,所以我们会在这个后现代时空里无所适从,以致于像存在主义者一样逃避自由。
像一个中二宅男的意淫。
属于成年人的爱情童话
是不是都不会好好讲故事了?!
2.8 班味、孤独、抑郁的现实指涉太虚空了,口头指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剧本”,然后拿着另一套无聊的剧本来应对。一切显得太标准化,陷入小红书式的装修和松弛感,尤其是后半段各种无趣的转折。模仿致敬并不是罪,比如海边两人踱步的场景也许想选择一种《通往仙境》式的摄影剪辑风格,但各资方的意见也许是,希望你在海边的场景再写点像黑豆这个角色、或者添加一种“蛋炒饭哲学”来给剧本加料,以增强能被观众看到的“厚度”,于是松弛感节节败退。
三星半,特别归特别,内地里确实没有过,但对面王家卫拍了一堆这样的“高配”。要是不cue布宜诺斯艾利斯,可能还不至于那么装那么东施效颦,尤其像阿飞正传而非重庆森林。抛开墨镜王,最根本原因是,人物剧情过于空洞单薄和矫情,许多莫名其妙的台词镜头,真就是莫名其妙很多余,许多试图成为金句的台词,就确实成不了金句。角色剧情都看似复杂可品但其实都一眼能看穿,三十年前故作深沉的做作。说一点灵光没有,到也不是,这种风格类型内娱没人拍过(抄过),当代都市男女的疲惫孤独和迷茫无聊,拍出来了,外星人设定和后半段不俗,一直谈钱和做却很脱俗,朱一龙和邱天组合确实赏心悦目,内娱颜巅,邱天的确是目前内娱惊艳的美貌,她像很多美人,但仍是独绝的自己,有四季的风情,热烈狂野又清冷孤寂,天真纯情又世故复杂,清新灵动又爱欲漫散。
作为剧情片剧情太薄弱,作为意象片又没必要交代这么多。
好矫情,把00年代香港内地那些爱情片桥段挑挑拣拣翻出来又拍了一遍,女主做作的台词和行为动机就是一个癫字解释,还好邱天够漂亮;朱一龙可比不上梁朝伟金城武周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