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约这部电影,被鸽了两次;看电影时,还被人骂了一回前5分钟,看得一阵烦躁,前面的小伙子回头问我:你看得什么电影?
我说:权益战争啊!
他一边狠狠说了句我艹,一边狂奔了出去。
剧情非常简单,工厂要解散,工人要工作。
每一次冲突伴随着鼓点声层层递进,直冲人心纪录片似的镜头让人眩晕,也真实得可怕一半的时候,我和同伴说,他们怎么这么傻,不可能成功的啊!
而且他们没什么道理她说,是啊,在中国早就怎么样怎么样了劳伦的两次演讲震醒了我:“方圆50公里内没有工作”“和我们谈判的人,他们也有分歧,为什么他们没有破裂?
”“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劳资纠纷,工人阶级,这些我们应该最熟知的历史早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早把自己当成了“主人”电影的后半段,忘记了不适的镜头感,沉浸在这艰难的战斗中,自己已然成为其中之一最后大结局,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下来
故事的大幕一拉开,布莱希特的这句名言就奠定了《开战》这部戛纳特别奖电影的主旨。
希望保住工作饭碗的法国小镇工人与追逐更大利益的跨国企业集团激烈碰撞,一场声势不算浩大但意义重大的工人运动展开了,斗争、挫折、斗争、失败、斗争……导演布塞用跟拍的手法,记录着这个虚构却写实的故事,镜头感相当中立和克制,像是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一帧一帧把这个堪称当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范本展现在观众眼前。
同时,观众们也能体验到镜头所传递的愤怒与冷漠、动摇与坚持、退缩与牺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好恶。
影片闭幕那一刻,不由想起耶林那本著名的《为权利而斗争》。
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
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权利人的固有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为他人的义务。
关于罢工的电影,看完心情现在很沉重,一方面同情员工要面临失业,无法维持接下来生活的困窘;一方面又觉得作为“理性人”,生存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当这个工厂的利益达不到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在另一个区域开办无可厚非。
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签了协议,说的是5年内保证正常工作,员工们完成了自己做的,那么企业老板为什么违反契约呢?
为了弥补违约,他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所没有显示的。
所以从企业层面来看,关闭工厂是必然的;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只是想通过抗议获得工作,那么这两者的冲突是否应该由政府介入解决呢?
整场电影里显示的是总统无为而治,只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政府更多的是作协调员的工作。
那么针对这场纠纷究竟如何解决?
还是得针对不同地方的情况。
从中国来看,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居住地无工作岗位时外出务工,也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人说:那就去住在有工作的地方,从生活方式来说,中国人觉得没什么,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很生气,觉得被冒犯了,所以这个提议并不会被接受。
然后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阿让工厂的竞争对手收购这个工厂,但是阿让的总裁不愿意卖,从法律意义讲,他的做法可以。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公司的股票提高35%,却不愿意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电影也是暗含了对这类人的批评。
最后以一人死亡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双方敲醒了深深的警钟。
作为文明社会人,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作为文明人,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评分:真实事件难以评智障度,不打了;总评三星:还可以,从电影欣赏来看我只想打两星,但是题材很好还是再加一星
镜头一直疯狂晃动,就像是有人扛着摄像机挤在人群里拍的,应该是为了营造真实感。
但这样实在没什么电影感,挺乏味的,争执场面很多却难以让人入戏,能吸引人的只有争吵的内容。
以社会主义国民的角度看争吵内容挺有意思,比如政府无法干预,企业权力大,大面积罢工现象,警察的压制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可思议。
最后结局的镜头,就像有人站在高楼窗旁用秒拍拍的竖屏小视屏,模糊、不稳,男主变成火人那一刻,画面明明安静,我却感到心脏被吓了一大跳。
就像看了一个真实的悲惨视频,就像看了一个沉重的社会新闻,不需要喧闹,却有力击中我的心。
1、《纸牌屋》里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世界不是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点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体现的挺到位。
2、弱小的群众无处宣泄情绪,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头脑简单易冲动,可能最后只能打砸抢了。
如果不是男主撑着,这场停工不过就被当成闹剧早就平息下去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伟人领导,群众也就是一盘散沙,或者是破坏性的。
3、资本家(企业主、老板)也不见得有多聪明,必要的时候得让他知道疼他才会收敛。
4、很佩服影片里的男主,工人代表的楷模,不妥协不放弃,为了长远利益不懈努力,还得不停的收拾烂摊子。
不过这是一场拉锯战,工人这边本来就粮草不住,而且头脑武装力量弱,跟敌人(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差距悬殊,基本没有胜算。
另外,我觉得一般而言工会其实只是个摆设,只是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有权力,只是给工人们的安慰剂。
5、西方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高管其实也只是打工的,工厂里的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所有者(股东)、管理层(中产或白领)、基层工人,前两者利益联系紧密,很容易达成一致。
6、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很多,升迁的渠道也很规范(学历、证书),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愚昧无知呢?
因为懒。
年轻时候因懒惰欠下的债,早晚会加倍的偿还,而且跟你亲近的人都将因此受罪。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前5天,我辞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不同于《开战》里工人的被动失业,我是主动失业。
此情此景之下,心情总是相同的。
电影其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场失业工人举行的罢工运动。
这些工人里面,年轻力壮的工人是少数,更多的是已过天命之年的工人。
因为并没有达到股东们预想的目标,大财团决定关闭工人们所在的佩兰工厂。
可令人寒心的是,就在大财团决定关闭佩兰工厂的2年前,工人们为了在5年后享受到集团盈利而带来的工资和福利,已经协议放弃加班工资了。
但是集团还是单方面决定撕毁协议。
用大白话说,这群工人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多的赔偿金,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更想要的,是依靠自己双手去劳动,为的是老有所依,而不是眼巴巴地等着领取失业救济金。
就在我20出头的时候,是体会不到失业以及将要失业的焦虑的。
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和这群工人都是资本家眼皮底下的蝼蚁。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跨国集团下面小得不能再小的螺丝钉。
看吧,其实我和这群失业工人也没有差别,都是流水线上作业的一个机器。
工人们遭遇过的事情我也遭遇过:项目成绩明明排名行业第一,销售额也比上一年翻了20%多,集团却以“没有达到目标水平”为由,拒绝发放奖金。
熬了那么多个夜晚,你的汗水、泪水、辛勤劳动,在资本家眼里,不过只是区区数字。
而且这是一个在财报上面很不好看的数字,让投资者和股东面面相觑。
这群工人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们站出来了,他们敢于对抗这一群手握资本的大财团。
工人领袖劳伦即使失业,也可以卖掉自己的房子拿着钱去乡下钓鱼,更何况他刚刚当了外公。
享受天伦之乐不好吗?
为何要苦苦与这一群有权有势的资本家对着干?
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唯一还在乎的就是大家的利益。
反观我自己呢,一样有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奈感,我还是决定从现有环境里逃掉。
我也曾经试过,去叫醒那些被压迫的人。
被压迫的人被压迫得久了,也已经麻木。
资本家的一些蝇头小利,就能让他们趋之若鹜。
这也是佩兰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内部分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资本家作为一群时刻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自然懂得沉没成本这个概念。
于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会挥刀砍断那些阻碍他们利益动车运转的部分,那些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和螺丝钉,就成为了牺牲者。
如何让这些资本家想要为所欲为的时候有所顾忌呢?
底层人们就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反抗。
孤军作战不能成事,有勇无谋也不能成事。
我又想到了很久以后的我,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终究会落得一个孤苦伶仃、流落街头的下场。
所以,站起来吧!
看了法国电影En guerre,看的时候因为太饿(没有吃午饭)所以头晕晕的,加上是非常写实的罢工镜头,所以晃得厉害让我有点难受。
故事很简单,场景也异常简单,甚至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低成本的影片,但是拿到戛纳特别奖,就是因为写实。
主线就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汽车公司要关闭在小城Agen的零部件工厂,理由是该工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两年前1100个工人给公司签了协议同意每周从工作35小时到40小时,以换来稳定的工作。
但是两年后,公司在每年盈利超过1800万的情况下仍然不守诺言要关闭工厂。
(背后的原因是想转移到东欧的工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以扩大领导层的收益)。
工人有工会组织Laurent为首去找法国的PDG谈判,几次三番被忽悠不得见人,都是下面的小喽啰来挡。
后来还找了爱丽舍宫的顾问帮忙协商,但由于在一次抗议活动中工人情绪太激动导致了一些动手事件以致政府不再愿意介入。
之后工人们坚持要求法国PDG联系德国大老板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德国老板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个好结局。
无奈,谈判无果。
结局?
Laurent居然自己跑去Dimke德国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其他工人争取谈判的机会,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牺牲可以,但是到这个地步,真的值得吗?
记得让我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的“穷人向富人讨个说法”这个故事,也不是在事件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产生的利益冲突、更不是Laurent一声声声嘶力竭的“请问你们遵守你们的诺言了吗?
公平何在?
”,这些,身为观众的我,基于对社会、对世界、对法国的认识,并不意外。
真正让我感觉到真实的是:罢工的工人在艰难持续3个月之后产生了两组分歧意见,一小部分人想要争取拿到更高数额的支票,买断。
但以Laurent为首的大部分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们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工资)”而不是一次性买断。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多都4、50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表面上牵涉到的是1100个员工,背后是4000多个人的生存问题。
电影里Laurent对着一个支持谈高价钱买断的人说,你已经55岁了,你现在可以拿2万5的支票,甚至4万欧走人,但是之后呢,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你还去找工作吗?
Agen附近根本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我们不保住这份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作,我们以后怎么办?
你到退休的那几年,你怎么办!?
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出来想说些公道话,说自己是公司的cadre(管理层)但也要随着工厂关闭而失业,虽然和大家不一样(别人都是ouvrier工人),但是他希望大家理解到领导层最想看到的就是罢工的人自己内部产生分歧(要钱还是要前途),然后一个女的很激动地要他报出自己的工资,男人自然没说,是的,他如果说了肯定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那女的说你不说我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每个月就挣1400欧,我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真的是很震撼,也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回想影片开头的那句bertolt brecht 的名言黑底白字地打在屏幕上: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 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
比如Laurent,他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孙子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你们不想斗,我现在就走人。
可是他最终为了大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值得吗?
我不知道,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血有肉有使命感的人的。
无论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圆滑。
(完)
“看”这电影有好几个层面的体验,首先,片中摄像机频频模仿真·围观群众的个体视角,镜头边缘经常是虚化的其他围观者的脖子或头发,观众跟着蹲在现场一角“看”工人们如何车轱辘地辩论、冗长地争吵、负气地攻击、艰难地说服;然后是整个罢工流程的全景跟拍,如PPT一般的清晰架构:谈判—谈崩—闹(集会、游行、抗议、冲突)—新进人物的谈判—暂且谈和—发现没有新进展—新的升级的闹……间插政客作态、资本博弈、舆情发酵,套用下娱乐节目片名,就像是快速撸完一整季《这!
就是罢工》《这!
就是工运》;最后是作为画外观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郭嘉的光荣一员,观摩下老牌资本主义郭嘉中的罢工为何物,虽不能学习取经,亦可求共同进步。
看完可鼓个掌,写个评:人家一流的郭嘉,一流的权利保障制度下,才可能有一流的工运,进而有一流的工运电影。
然而结尾猪脚的勇敢决绝如历史长河中无数得道却寡助的英雄,让人不忍轻佻地直视。
或许可以深思的是,再“一流”的工运,其述求无非如奥威尔在八十多年前《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所感叹的命题:在普遍失业的危机下,工人们早已不在乎被剥削,唯愿求得一个被剥削得不那么狠的工作机会。
再一流的郭嘉,再先进的权利制度保障,只要保障的是私有制,强化的是等级制,人性所期望的自立自行,自主劳动,就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看哭了,结尾想起全泰壹。这样的电影还有人借此说风凉话,我真。
78。#武汉法国影展2# 全球化的弊端,工会制度的弱势,交谈艺术的失效,理想主义的尊严。喊话突然静音因为声音不被听到,多次突然黑场因为上层选择看不见。手持抖动摄影带来新闻直击的临场感,演员在被采访的表演中也有故意木讷甚至口误,镜头经常被前面“围观”的后脑勺遮挡,仿佛摄影机的存在是扮演一位身临其境参与工会运动的工人。反复且具有节奏感的后摇配乐具有煽动性也逐渐烘托出孤单英雄的形象。内容以单调的谈判拉扯为主但仍然展现了出色的叙事节奏把控和戏剧冲突营造能力,懂得阶段性适时的停顿。省略不少,只展现维权的“结果性”过程及有可能引发的多种后果,在法国是日常而在国内是太稀奇的“社会新闻”反而承担一种科普维权细节的职能。结尾冰冷的视频记录无人上前介入,联想早上反派推送的长节目,以及这场观众的扰人行为,还沉默么
法国还有这样的电影人,是整个国家的幸运。
我,史蒂芬·布塞,“一招鲜吃遍天”。
3#
这样的事情我们这边想也不敢想,虽然看着这些工人有赖上(绑架)德国雇主的企图,但他们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向工会施压,以取得德国雇主(股东们)的对话)进行沟通,这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情。作为电影,从一开始起就吵(讨论)个不停,而且放眼望去都是人头,看得人比较累。但能把这样的电影拍得这么扎实,有着纪录片的真实感,确实很厉害了。
当个体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也不是“集体利益”,而是股东的“个体利益”)发生强烈冲突的时候,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都是对的,这种时候,对错的尺度在哪儿?我以为电影可以在此层面做出更多讨论,但最后的落点还是狭隘的“解决问题”,不是不行吧,多少有点浪费这个开场
作为一部剧情片,几乎没有剧情,大量的采访,还以为在看新闻……如果是根据真实事件拍的,不如直接拍成纪录片。如果是编剧编的,我只能说不合格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
非常棒!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的罢工,每一次谈判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文森特林顿表演炸天,应该再拿一次影帝。结尾赚爆眼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希望拿大奖!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需要这部电影。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各种官腔极有共鸣,很有趣,观影过程中一直多少有点同情反派,甚至是德国BOSS,他也无力左右资本世界的规则。喜欢那个参加罢工会议的管理层胖子。
用镜头记录社运是可行的吗?
如果能把主角的私人生活以及配乐都完全删掉做得更加极端一点,可能会更好?
社会无力感,猜都能猜出底层抗争的酸痛。
三星都给题材。吵得我闹瓜子疼。一些所谓为了增加临场感的镜头晃动和伪手机录像,因为并不新鲜反而影响了观影体验。电影的节奏也不太好,每段之间的切换并不自然。配乐也特别耳熟,好像是和德国电影《一百种方式形容雨》一样,难道是啥免费曲库吗?但电影还是很能引发思考的,比如男主明明可以袖手旁观,为何最后以“匹夫之怒”的决绝进行对抗,因为“信念”吗?他的信念是什么?法国好像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工人运动的国家吧?很好奇这种长时间的罢工如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如何休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结尾挺亮,没想到是个写人物的片。电影通篇的遮罩客观镜头又是叙事者态度明确的主观镜头,始终浅景模糊,焦点准确的聚焦式视觉母题保持地很完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情绪和无产阶级锁链的主题表现的不错,左的有态度。
把前半小时循环播放了三遍,然后开始吐屎。众生相,再接生前报道堆配乐,恍惚间以为在看新闻联播。驱动力是外在的,人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生活化段落或是为了丰满人物,但实质上是在一张纸上糊上另一张纸。所有的配乐都非常可怕,但都没有文森特林顿可怕
说实话我可能是还不能深切体悟罢工对于权益的作用...又或者作为人去斗争的意义...假如没有希望了斗争是给自己个安慰吗...而且最后自焚简直是可怕
与120击相似的剧情结构,但影像更冷峻,内核更坚硬。全片大篇幅展现工人的激情抗争穿插以高密度辩论谈判对话,仅用几张照片和一场探望寥寥勾勒男主人公的个体情感命运,结尾猝不及防,真·暴裂无声。男主演技已臻无形,在有限的私人镜头中,一个温柔凝望婴儿的眼神就具有摧枯拉朽的情感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