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剧透故事地说一下题材,但其实电影观感也算是某种“剧透”。
看电影之前我压根不知道本片到底讲的啥、是什么类型,纯粹是之前听一耳朵本片在台湾上映口碑不错,就直接买票看了。
坐在电影院,看到一开场就什么18岁以下、心脏病慎看的警告,真的咯噔了一下,因为我看不了恐怖片。
但实际上,除了开场有一点点“套路型”吓人,就是不会突然一惊一乍吓唬人,而是你知道这里会出现恐怖画面的那种吓,其他时候都是温情喜剧,我不禁没有被吓到,还因为感动还哭了好一会儿。
哦对,有一点血腥镜头,虽然血腥不是为了吓人,而是喜剧桥段的一部分。
好,下面的观后感就有剧透了,如果对这部电影感兴趣,还是直接去看吧。
————————————剧透预警分割线王净饰演的“同学”登场后,我一度想到了《寻梦环游记》。
也是因为生前的至亲的某个行为,而决定了自己死后是否还能继续存续。
因为这个设定而微微撇了撇嘴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之后马上要进入的“考取厉鬼证”剧情,以及这部电影到最后,居然治愈了我不喜欢高口碑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别扭。
这部电影的主线剧情其实很简单,也很“老套”:自卑的少女,因缘际会结识了几个“好鬼”,在达成某个原本以为绝对做不到的目标时,也与自己之前的人生困境达成了和解。
但“老套”从来不是什么问题或缺点,而且这部片子用来装“旧酒”的“新瓶”,也实在有趣极了。
同学加入团队后,电影用大家合力惊吓一个社畜的情节,来展现他们的“工作”流程,以及刻画张榕容饰演的重要角色。
在经历了后续很容易猜到,也依然看得我兴致盎然的剧情后,到厉鬼聚会的情节时,编导终于点明,这些厉鬼们何尝不算“社畜”呢?
为了不消失,而努力吓人获取名声和收益,证明自己是个“能被看到的鬼”,是个有用的鬼,由此来维持某个“大公司”派发的自己能继续存续的资格。
虽然片中借由陈柏霖角色说了一句金句型台词:死后最好的就是,不用为了他人的看法而活。
(大意)可故事里也用厉鬼们戴着面具社交,努力求“死存”的状态,表明就算死了,也没办法脱离他人的看法。
一直看到这里,加上女主生前的故事——没有费云帆的笨拙“二女儿”,我对这部电影也就是3-4星。
故事主线虽然老套,但设定很有趣,导演技法虽然平庸,但演员演技很不错,尤其张榕容。
直到结尾“双女鬼对决”的高潮戏的来临。
准确点说,直到对决一塌糊涂地大失败,同学在天台大吼一声纵身一跃,气恼自己又搞砸了,追着被吓坏了的人类跑。
陈柏霖一把扯下外套,穿着女装,拉着张榕容一起去追着吓人,这一幕时,我才真正爱上了这部电影。
他们没有任何观众,不为了Kpi,更不是要证明自己是厉鬼界多厉害的大咖,只是,去追,去跑,去发泄而已。
张榕容喊着“都变成鬼了,怎么比当人还累”时,我落下眼泪。
其实前面在同学看到自己死后痛哭的爸爸后,划掉自己永远完不成的最后一个心愿;张榕容抚摸已经当了爷爷的前男友的孙辈玩耍留下的沙子;一直充当背景板的五人团队里的胖鬼打游戏时被网友说“好久不见还以为你死了”时……我就小小哭了几下。
但直到看着他们五个鬼,从画面角度谈不上任何美感地跑啊跑,我更是哇地哭了。
这一幕让我想到《雄狮少年2》的结尾,不是情节或角色情绪有什么相似,而是一种感觉的共鸣。
那个“决胜”时刻,不在万众瞩目的大舞台,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扬眉吐气的爽感,即使做成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奖励。
但和大家一起做成这件事本身,就足矣。
电影最后的结尾,落到“同学”这个角色一直最大的心结,也是全片最“鸡汤”的表达:放下对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执念吧。
电影的片尾我也很喜欢,在字幕都出完后,电影音效出现诡异的变化,屏幕在没有显示的老式电视机画面定格不动,坐在我周围的其他观众小声念叨:别玩这手啊…这是要干啥…我要不随时准备挡眼睛……然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像玩了那个下种子下到MV的梗哦。
最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这部电影,治愈了我对《寻梦环游记》的别扭。
寻梦我不喜欢的理由是,总觉得这部动画电影的“故事内核”歧视单身。
如果不结婚没有后代,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兄弟姐妹的后代,以及再没有朋友,死后就只能凄凉度日随时消失,因为不会有任何活着的人记得你,活人的惦念价值千金,其他狗屁不是。
而《诡才之道》的故事,给出了其他解法:就算活着的人,是毁掉你人生的负心人,你也可以想念他。
就算你已经逐渐被活着的人遗忘,你也可以在鬼界通过做社畜延续“鬼”命。
就算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记得你的人,你也可以遇到你很想在一起的鬼,然后跟ta在一起。
死后的世界当然全是想象的“胡扯”,但我更喜欢这样充满各种可能的温柔。
看得我胸闷气短厌蠢症犯了,理解电影想传达平凡也没事你已经很努力很棒了的观点。
然而,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我一点也没有看到女主的努力,蠢和平凡都不是问题。
关键在于女主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畏畏缩缩没有勇气,每一步都是别人推着走,由于主角光环、金手指和强机缘就可以获得别人梦寐以求的虚假“成功”,凭什么?
从富裕的出生,鼓励型父母,再到一直陪伴的朋友和伙伴,每一步都已经是占尽优势的幸运儿,主人公却一直矫情懦弱,矫揉造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垂影自怜。
如果总要可怜自己的话,那谁也没有办法拯救了。
心态上的自我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
影片里的其他人物也都比较单薄,凯萨琳为什么愿意做一个撑伞者?
杰西卡为什么如此极端?
白衣大佬撑起的是怎样的世界观?
除了形象单薄,人物逻辑链不强,影片的细节也不够真实,到底哪个人会在自己的愿望本里“做个好女儿”??
里面只看到一个个符号化的人和爆点组合——一个失败的人,一个邪恶的人,一个拼命的人,一个叫“主人公朋友”的人……鬼片+喜剧+社畜之痛+平凡而伟大。
观感就像开头结尾那样,是个编剧临近ddl赶出来的不成熟的未经打磨的应急脑洞。
话又说回来,本身“平庸也值得被看见,接纳自己的平凡”这个主题本身并不让人抵触,在这个功利化、信仰和意义缺失的时代是讨喜的。
然而那些故事里,一无是处的主人公动人之处并不在于他们“一无是处”,而是以他接近普罗大众的身份,让人们共情,看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相信自己平凡的努力是可以被接纳的,本质上接纳的是人微言轻仍平凡地努力,而不是纯粹的平凡和平庸。
反内卷、拥抱生活像《走走停停》等就做的很好。
本质上还是这个故事写得太烂或者主人公表演方式太烂,让人反感生厌。
整个故事,一星的观感,如果不是心疼票价看一半就走了。
另外一星给陈柏霖张榕容姚以缇,没有主人公的部分都还算有意思,陈柏霖是真好看啊。
2021年,导演徐汉强和编剧蔡坤霖从一个简单的灵感出发,自掏腰包百万元拍摄了段先导预告短片。
除了陈柏霖、张榕容等明星加盟演出外,这部预告最为出圈的便是它解构厉鬼的有趣设定,借鬼喻人把厉鬼争锋变成了鬼界娱乐,把拍电影和鬼吓人巧妙融为一体。
6分多钟,它便让观众牢牢记住了其所预告的电影片名——《鬼才之道》,也让人记住了片尾“总之会尽快”的潦草上映“时间”。
在想看片单中等待了三年之久,该片终于问世并在2025年惊喜登陆国内院线。
不得不说这是场让人满意的恐怖喜剧之旅,也是意外的自我疗愈故事。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人会死亡三次。
菜鸟新鬼同学已经经历了前两次——死亡和埋葬,现在的她在人世间上做一个活人看不见的孤魂野鬼,和好朋友卡蜜拉一起过着吃吃贡品、四处遛弯的闲鬼生活。
然而想做孤魂野鬼也是有要求的,鬼生前的家人要保留好其至关重要的物品,一旦物品被遗弃,鬼也就会在30天后魂飞魄散。
好巧不巧,同学生前最珍重的一张努力奖状被家人意外搞丢。
30天后,她将迎接魂飞魄散的第三次死亡。
无奈之下,同学只得硬着头皮参加厉鬼选秀。
在鬼界只要成为吓人专业户,按时为鬼委会上缴贡品,厉鬼便能一直留在人间。
虽然表现糟糕,但不着调的经纪人Makoto看上了同学,力邀她与过气鬼后凯萨琳携手再创“旺来温泉大饭店”的恐怖辉煌。
作为导演徐汉强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这部《诡才之道》更像是他创作生涯的首作。
可能部分观众不知道他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因为那是部游戏改编而来的恐怖电影,票房口碑还不错,但后来台湾制作组暴雷就懂得都懂了,那部电影同样也是饰演同学的王净的成名作。
那么离开被原作制约着元素和主题表达的改编项目,徐汉强在《诡才之道》的创作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一部真正能让他从自我出发,讲自己故事的首作。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看到导演和编剧从个人生活提炼出的酸甜苦辣,和其用熟悉的电影元素来解构鬼界的设计。
前者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是同学身上背负着的最大心结。
终其一生,同学都在寻找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
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路子却一事无成,它们无一例外都没带给她能肯定自我的答案。
只有那张父亲打印的努力奖状,成为了她心中唯一认可自我的寄托。
但当同学要以怨念为动力展露真身时,她脑海中回忆的也是父亲。
父亲说的努力要被看见,是她心中的巨石。
如果没有被看见,我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
相信许多人都在心中有着这样的期望焦虑,这也是东亚家庭普遍的。
没成就,没达到期待,就草草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可人的存在不该由他人的目光来决定,人也不该只有特别的存在。
同学在电影最后感受到了活着,她和朋友们抱在一起享受着那刻的快乐。
跳楼都失败的她并没有在这场惊吓夜向他人证明什么,她还是她,只是这次的惊天一跳她不再是被别人推下去的——我们价值取决于自己。
没了父亲的奖状也没拿到金鬼奖,抛开阳间阴间两个世界里他人的认可,同学现在活得幸福快乐。
她回到曾经的家告诉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没关系的。
徐汉强在这一主题上的表达,让我想到的是去年的港片《年少日记》。
怎么都考不好的有杰和什么都做不好的同学,二人的经历以及亚洲家庭的特色让很多人都深有共鸣。
两部电影的视角合在一起也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态度。
爱平凡的孩子,爱平凡的自己,不特别但却有自己的价值。
个人生活带来的情感主题外,导演电影圈的视角则帮助该片构建了一个足够有趣和讽刺的死者世界。
鬼不再是传统恐怖电影中无所不能的存在,他们和活人一起挤公交坐飞机,用各种电影拍摄技巧来达成“装神弄鬼”的惊吓效果,替身、走位、训练,但却还不如活人拍的鬼片惊骇。
贯穿始终搭建起鬼界电影圈的,是两大金鬼后凯萨琳和洁西卡的矛盾。
传统没落和新生代崛起,二人的关系是现实明星时代更替的缩影,同时也是老一辈与年轻人间的观念冲突。
当然这场娱乐风暴最重要的一笔还是凯萨琳对同学所说的:我们把自己搞成什么样子了。
做人做鬼,卷得好累。
谈完剧情,回到该片的其他部分。
首先《诡才之道》虽然是喜剧为主各种笑料不断,特别陈柏霖实在是太搞了,片尾彩蛋疯狂鬼畜,恐怖桥段并没有刻意的惊吓观众,但徐汉强的处理还是相当有趣的,像是回放和幕后的段落都有伪纪录电影的感觉,鬼片惊吓手法的解构也让这些拍片场景变得迷影起来。
同学跳楼的场景更是格外有力,那血腥程度和最后的血女好恨啊完全可以放在一部正经恐怖电影里了。
能在大银幕看到这种场景,只需要无足轻重的收尾补足,我真有《死神来了6:血脉诅咒》同步上映的幻觉了。
而几位角色的服装设计,都幻视到了《富江:无限制》和《未麻的部屋》。
这也让我有个想法,就是日版翻拍《诡才之道》会特别有趣。
毕竟日本都市传说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女鬼都不用原创。
直接裂口女、半身女、妃姬子、隙间女、花子等等,大牌云集加上都市传说胜地的文化解构,就连该片的结局那段第一时间都让我想起来的都是白石晃士2016年《贞子大战伽椰子》。
总而言之《诡才之道》是一部符合我个人期待的恐怖电影,在大银幕上它展现了不错的恐怖视觉设计,有一定的都市传说和恐怖电影解构色彩,整个情感主题的表达也算完整。
而且王净的表演越来越好了,在综艺上被羞辱时的尴尬和委屈,把握很出色。
最后则还是,我想看裂口女评选日本鬼影学院奖 。
《诡才之道》是部值得被看到的电影,但这并不代表质量好到哪去。
虽然和《周除处三害》一样都有爆点和质量摆在那,但想复刻去年《周处除三害》的爆火看来是不可能了。
主要是题材限制,《周除处三害》这种犯罪爽片是有一定市场的,不过像《诡才之道》这类的鬼设定影片市场小,最近一次票房创佳绩,还是去年小火的《鸳鸯楼·惊魂》,票房也才1亿出头。
如果抛开某些片段不谈,那套着恐怖片的皮拍温情喜剧片,这就是《诡才之道》的概括。
创意非常好,好点子特别多,片子本身的设定就十分吸睛。
恐怖片段做得大差不差,能让你在享受B级血腥和jump scare 的同时大笑一场,代入感超强。
前三十分钟差强人意,没啥惊喜,后面逐入佳境。
最后的happy ending也算勉强撑住,全员转变自嗨显得尴尬,反转小惊喜。
差的地方也有,主要还是老套的人设和剧情和煽情戏,刀子嘴豆腐心的前辈,“冥乐圈”撕逼,和王净同学个人成长线的寻求自我价值。
特效做得也差,一股塑料感。
片尾有趣。
《诡才之道》这"诡"字改得好呀。
一字之差,就能过审上映,中文真博大精深。
其实改不改的有啥关系,这哪里有鬼,分明是人间鬼畜吧。
这个借鬼喻人的创意,还真是妙。
只会是二十一世纪后后现代主义的产物。
是对解构的反思和批判,是对意义的重新建构。
虽然笑料很脱线,但绝对带着温情和希望。
成功的恐怖片应该达到帮观众消解内在恐惧的作用。
本片收获一,如果你不接受任何预先设定,不怕让任何人失望(包括自己),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本片收获二,陈柏霖是怎么变成平替金城武的?!
内有鬼图与剧透提前预警我还是蛮喜欢《诡才之道》的,港台这几年的电影带来了不少新意,本片的设定有趣之余也以鬼喻人,拓展性极强,如果还有续集多少要我命由我不由天,推翻鬼委会建立新秩序。
当然有趣归有趣,本片剧情脉络和结构上还是非常正经的,前两幕以目标驱动,完成了第二幕跳楼发电的小高潮,第三幕则铺垫两位明星女鬼合作吓人,喧闹与大吼大叫之间完成最后的收尾。
可第三幕我总觉得差些什么,凯萨琳抛下414转而为同学打下手,前面凯萨琳和洁西卡争风吃醋固然有趣,但闹闹哄哄突然莫名其妙地收束,网红三人组落跑摔坏摄像机,接着就是同学一组人追着网红一路追到撞车...不能说不好吧,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我很喜欢一些结构性一点的设计,尤其是本片人鬼设定之下,如果能像《摄影机不要停!
》,《广播时间》,《遇人不熟》这样,通过对空间与时间的精妙操控营造笑点,看上去肯定会巴适得很。
我水平不高,肯定玩不出机缘巧合冷暖人生,但还是要斗胆微调一下第三幕,看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笑果。
[第三幕上:鬼后争风][前情提要]「同学」的女学生鬼和「洁西卡」的网络视频鬼被「网红三人组」下了挑战书,鬼委会决定让两位女鬼携手一起吓吓这几个网红。
[场景1:414房间内]「同学」因为前一阵子节目上被「洁西卡」嘲讽而灰心丧气,把自己关在房间的衣橱里。
「凯萨琳」(对着衣柜):“「同学」,要准备出来了,马上「网红三人组」就要来了。
”「同学」(带着哭腔):“我才不要去了嘛,我只是个不会说话,也不会做鬼的平庸的鬼,上次要不是你踢我一脚,我甚至都不可能跳楼的呐。
”「凯萨琳」:“你要相信自己,Makoto最开始把你带来我也...”「同学」(捂住耳朵):“走开啦,我不听!
”「凯瑟琳」(叹了一口气,离开414房间,走时门虚掩没有关上)[场景2:旺来温泉大饭店大堂]「凯萨琳」(换上了JK校服,走到鬼委会的镜头前,挺胸):“我正式宣布,414房间的诅咒消失,我现在是「同学」鬼的替身。
”「洁西卡」:“哎哟哟,「凯萨琳」呐,你这把年纪还装嫩,哪有一点学生滴模样惹。
”「凯萨琳」:“不像吗?
”
「鬼委会工作人员」:“两位,「网红三人组」即将到场,请你们各自做好准备。
”「凯萨琳」,「洁西卡」退场。
「网红三人组」登场。
「网红三人组」(嚣张手势):“竹板这么一打啊,嘛也别说啦,听说这,旺来饭店的鬼子,把人吓得叫哇哇,咱就来,看一看,这真鬼,假鬼,到底啥个名堂。
”「网红C」:“老大您这也不押韵啊。
”「网红A」:“我押上了是你给我钱咋滴?
”[场景3:旺来温泉大饭店电梯]「网红三人组」(进入电梯)「胖鬼柯国隆」(蹲在电梯里,向「网红A」兜里放入手机)电话铃响。
「网红A」(拿起手机):“hello,摩西摩西?
”「凯萨琳」:“章文...”「网红A」(挂断电话):“好的观众朋友们,第一个诅咒已经触发了,接着我们触发第二个诅咒”(拿出手机,打开「洁西卡」的闹鬼视频,带弹幕开三倍速看完)(电梯上行)「胖鬼柯国隆」(操纵电梯灯光营造吓人灵骚)「网红B」(拿出战术强光手电筒,打开)整个电梯间亮如白昼。
(此处有强光手电广告1)(电梯停在了五层)「网红C」:“是不是有人在外面按电梯啊。
”(电梯外三个「洁西卡」的女替身正在表演瞬间移动)「网红B」(那手电筒照个一清二楚):“哇,这些女鬼们是有走位的呢,一个进去一个出来,就是体型有些离谱。
”
(此处有强光手电广告2)(电梯门慢慢关上,到了八楼)「胖鬼柯国隆」(按下紧急制动,电梯停在了八楼)「网红三人组」(继续咯咯大笑,举着手电筒走出停摆的电梯,对此不以为意)
[场景4:旺来温泉大饭店八楼]「凯萨琳」(站在电梯门口,准备好了开门吓)「洁西卡工作人员」(冲上前把「凯萨琳」扑倒)「洁西卡」(走到电梯门口,摆好姿势)「卡蜜拉」(「同学」的闺蜜,也冲上去把「洁西卡」扑倒)
(场面一片混乱,切到人类视角,无事发生)「网红三人组」走到八楼大厅。
「Makoto」(把椅子撂倒,但并无卵用)「洁西卡助手」(三秒内搭建了一座椅子塔)「网红三人组」(拍照):“瞧这个,相当机车诶。
”
「Makoto」(使出绝招,拿起盘子悬在半空)「网红三人组」:“靠北,看到如假包换的飞碟了耶。
”「凯萨琳」和「洁西卡」(现身在八楼两侧)「网红三人组」(有点被吓到,摄像机在两位女鬼之间游移):“喔喔喔喔,真的出现了,两个女鬼。
”(为了能让摄像机拍到自己,两鬼纷纷出招)「凯萨琳」(下腰快速行走)
「洁西卡」(瞬移诡异笑容)「网红三人组」(花容失色):“好恐怖,都很恐怖。
”第一轮未分胜负「凯萨琳」(脖子180度扭转)
「洁西卡」(禁忌的多重存在)
「网红三人组」(大惊失色):“还是好恐怖!
”第二轮也未分胜负(为了让摄影机看到自己,「凯萨琳」与「洁西卡」冲上前去厮打并争抢摄影机,打斗中摄影机被打坏。
)「Makoto」:“没事没事,存储卡还没坏,刚才还是拍下来了...”「某人」(不小心把存储卡踩断)(鬼委会看到这幕,大失所望,鸣金收兵)「洁西卡」(看到大半天努力无果,留下嘲讽的言语):“哈,搞了这么久,白费了呢,凯萨琳姐你真是灾星呢,就这个旺来破饭店,就这么永远地被人遗忘吧”(带着团队离开)[幕间广告]
来自红衣小女孩的精彩广告片段(鼓掌👏🏻)[第三幕下:414房也有学生鬼?
][场景5:旺来温泉大饭店414房间]「Makoto」:“凯萨琳,没关系的,我们做事有始有终,那几个网红逃走了,我们还有机会在他们跑到门口时吓他们一跳。
”(然而「网红三人组」并没有跑到楼底,三人跑到四楼后看到有一个房间没关门,就躲了进去。
他们跑进了「曾经被诅咒的414房间」,此时「同学」也还在房间的衣柜里躲着)
「同学」(透过衣柜缝看着外面的「网红三人组」)「网红A」:“呼,刚才真是千钧一发,要不是咱们跑得快,就被那俩疯婆子鬼赶上了。
”「网红B」:“而且她们竟然来抢我们的摄影机呢。
”「网红C」:“强光手电筒也掉了。
”「网红A」:“而且,你们有没有觉得,刚才的学生鬼,好像和之前传闻的不太一样诶?
”「网红B」:“有什么不一样?
我觉得很清纯呢。
”「网红C」:“是条狗穿上校服你都会觉得清纯啦。
”
(衣柜门突然打开,「同学」趴在柜门上一个不小心摔了出来,气氛一时有些尴尬)「同学」与「网红三人组」对视半分钟。
「同学」(稍微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使出了从凯萨琳那里学到的折腰大法)
「网红三人组」:“这个女鬼好像要做铁板桥,她能成功吗?
”「同学」(痛苦地折断了自己的脊柱,撕裂了自己的盆腔,肌肉以及皮肤,最终让自己的头和脚贴在一起,因为剧烈的疼痛她发出了惨绝人寰的叫声,眼睛也直接翻白):“嗷嗷嗷~”
(因为是慢慢把腰搞折的,效果竟然出奇地好)「网红三人组」(完全被吓傻,打开房门夺路而逃)(「Makoto」,「凯萨琳」等人赶到,帮仍在发出惨叫的「同学」正骨)「凯萨琳」(扶着「同学」):“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真的把他们吓到魂飞魄散,来,上顶楼吧。
”「Makoto」:“我们会努力为你们争取时间的。
”[场景6:旺来温泉大饭店四楼]「网红三人组」(跑向电梯):“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觉得离电梯越来越远了,这是鬼打墙吗?
”(「Makoto」和「卡蜜拉」在努力卷地毯)
「网红三人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跑到电梯,按开门,迎接他们的是满满一缸鲜血。
)
「胖鬼柯国隆」(推了下眼镜):“这就是我最后的灵骚了。
”[场景7:旺来温泉大饭店顶楼]「同学」(在凯萨琳的搀扶下到了楼顶,她看向地面,网红三人组马上就要跑到门口了)「凯萨琳」:“你刚才的折腰比我做的还好,这次不用我踢你下去了吧?
”
「同学」(点点头):“看我的。
”(「同学」飞身跃下,但是砸歪了,砸到牌子然后拍到地上,溅了跑到门口的「网红三人组」一身血)[场景8:旺来温泉大饭店门口]「同学」(颤颤巍巍):“好恨啊...”「网红三人组」(发出鬼叫声狼狈逃走)
「同学」(继续):“好恨啊...砸歪了。
”(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同学」依旧久久趴在地上没有起身)「同学」:“好疼啊...明明是鬼了,为什么还是会这么疼?
我好恨啊,我恨我自己...我恨这个活着什么也干不好的自己...我恨这个死了也要拼命工作,不然随时会消失的自己...我恨我那么平庸,但这个世界不允许普通的我的存在...连跳楼都跳不好...”
「凯萨琳」:“谁说你跳楼跳不好的?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一次跳楼。
”(此处接慢动作回放:「同学」在撞到酒店屋檐后一个华丽的1080度大回转,然后让自己飚出的血液一滴不漏地撒到了「网红三人组」脸上)「同学」(在地上歪过脑袋):“真的吗?
但下次可能就跳不出这样的楼了。
”「凯萨琳」:“虽然说我们是可以成为平庸的鬼啦,但我觉得你确实有点跳楼的天赋,下一次说不定能跳出更匪夷所思的姿势呢。
”
[第三幕完][后日谈]1. 和电影一样,虽然没有摄像机,但是「网红三人组」还是做了巨大的法事,几位女鬼的业绩得到认可。
2.「网红三人组」在网上发布视频自述旺来温泉大饭店的撞鬼经历,该视频上了当月的热搜榜,来圣地巡礼的探险者络绎不绝,414房间的传说也重新被人挖了出来。
3. 随着女学生鬼的故事逐渐发酵,网上出现了同款周边:带血的,女鬼学生的黑袜子。
上线即销暴。
4. 饭店阿姨的手机也丢得越来越频繁了。
5. 大家问「卡蜜拉」爸爸给她的手机可不可以不要烧而是直接当贡品送给他们。
于是「卡蜜拉」使用了并不很成功的托梦。
结果她爸爸给她配了个冥婚。
6.「Makoto」发行了他的第一张阴间专辑:【【框住你的爱】】。
随即收到了众多老太婆厉鬼的情书。
《鬼才知道》以一个极经典的演艺圈故事开场,曾经创造过都市传说的“鬼后”凯萨琳被自己一手带出的人气渐旺的新人洁西卡所盖过风头,面临过气的命运。
可见即使是凶神恶煞的厉鬼也无法摆脱残酷激烈的职业竞争,在阴间依然延续着尔虞我诈的生存较量。
王净饰演的同学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没有“含着金汤匙死掉”的鲁蛇鬼因为家人的意外而即将消失,不得不参加海选争取留下的机会,因为背景太过平常而惨遭奚落,误打误撞地被阴间经纪人招入麾下,当上了过气女鬼的见习小生,苦练吓人功力。
二人间的冲突构成本片戏剧张力的焦点。
无才的迷惘和落后的焦虑,两位主角的人设似乎正应和了当下的两种典型的情绪:在优绩主义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普通人甘当庸庸碌碌的“孤魂野鬼”,靠着吃家里人的贡品勉强度日;而真正出人头地的,“努力被看见”的人通过日复一日的苦功终于成就了一番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却要时刻担心后来者居上,被时代所遗忘。
创作者借凯萨琳之口道出了:“只有当你被看见,他人才会觉得你是有才能的”,这不仅是鬼界演艺业的残酷真相,更是每一个平凡个体所面临的普遍处境,社会乐此不疲地追逐每一个用完即弃的成功案例,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普通人的迷茫和失落常常被忽视,“平凡”的价值和美德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来自他人的注视不可避免地。
影片最后所有人一起奔跑的场景正是对这样的成功学的有力回击,每个人都完成了对于过去自己的和解,即便是不被任何人所注视,“我”在场就足矣。
影片一开始并没有交待主要角色的死因,要留到最后才被揭晓,这自然是为戏剧高潮的铺陈而服务:生前一直誓要追赶姐姐却一事无成的同学,竟让奖状柜给砸死了,死前还一直紧握着爸爸伪造的奖状——她生前唯一的“成就”;经纪人Makoto有些无厘头地死在了电视选秀节目上台表演前的最后一刻,两次颇有些象征性意味的死亡概括了角色各自黑色喜剧一般的命运。
两人的交心也制造了本片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共鸣时刻。
“鬼才努力被看到”,努力了却也于事无补。
很有趣的一点是,鬼在消失的时候,身上会出现类似电视的噪点,以及电视关闭的电流声,实际上,从都市传说怪谈、被诅咒的影片,到电视综艺节目、视频网站到经纪人Makoto的古早MTV,创作者时刻强调媒介的在场和更替。
洁西卡利用网络视频获得了比前辈更高的传播度和点阅数,迅速积累超高人气的同时把凯萨琳挤下神坛,最终却也难敌Z世代短平快的网络直播。
或许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鬼故事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也渐渐失去了传播的土壤,我们不再像互联网早期的论坛时代那样,对于这些怪奇故事怀有好奇和求知欲。
诅咒视频会因为快进而瞬间失掉骇人效果,精心设计钻研情节和布景还不如喷洒一身血浆更有传播度。
没有人再听鬼故事了。
再说回到影片的设定上,厉鬼以在阳间吓人为事业来自皮克斯的《怪兽电力公司》;被生前的亲友遗忘则会“魂飞魄散”显然是借鉴了迪士尼的《寻梦环游记》;主人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以解除自身的危机则有太多作品的先例了。
将恐怖、喜剧、家庭等众多元素和议题熔于一炉且完成度尚可本就不易,在嬉笑怒骂之余也同样能做到温情治愈,而在这些类型电影固有的程式之外,《鬼才知道》所做出的在地化创新也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在中元节开办的年会、红衣女鬼和巧妙等极具东方色彩的神鬼元素等等,也巧妙地借助了台湾本地传统风俗来丰富故事框架和人物设定,另一个成功的案例自然是《鬼家人》中对于冥婚的展现。
总而言之是一部相当有趣的片子。
这是一部强设定的影片。
在影片的世界里(不考虑大陆版两分钟的唯物主义外壳),阴间也有业务竞争,优胜劣汰。
无名小辈只能是孤魂野鬼,一旦失去与阳间的联结,就有可能魂飞魄散。
只有持证上岗,才能现身吓人,有机会成为都市传说。
如果把活人吓破了胆,做起法事,才能换成实打实的业绩。
可见,无论在阳间还是阴间,『被看见』才是最大的需求。
影片的主人公卓晓雷活着时平庸,死法也普通,还没有必杀技引起关注,所以拿不到厉鬼证,眼看着就要彻底消失。
幸得鬼界前辈凯萨琳和经纪人Makoto收留,对她悉心培养。
凯萨琳原本凭着旺来大饭店414房间的都市传说平步鬼界,曾是一时传奇。
怎奈活人的注意力难以持续,她的风头已被后起之秀杰西卡抢走。
凯萨琳和Makoto希望借新鬼翻红,可是卓晓雷太过平凡,是个毫无特点的『同学』,完全不具备吓到活人的能力。
谁知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同学,误打误撞暴得大名,引来凯萨琳与杰西卡的终极对决。
本片很好地实现了反类型的目的,它解构了恐怖片的骇人桥段,让你看到灵异场面的背后其实是打工鬼的无奈、辛酸甚至泪水。
你以为它在借此向社畜表达同情,可它又拿社畜开涮,对他们的麻木不仁和唯唯诺诺一通嘲讽。
影片还讽刺了注意力经济——鬼界的卷就是被活人的喜新厌旧和追求刺激给逼出来的。
迷影元素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毕竟是解构恐怖片嘛,观众可以在片中找到许多恐怖片中的经典桥段和造型。
如果能一直cult下去就好了,可惜后面落入了温情的窠臼。
平庸之人也有获得关注、享受被爱的愿望,但大可不必对父女情好一番渲染。
更何况,片中的父亲,究竟是爱女儿还是爱优秀的女儿,是很成疑问的。
特地选了午夜去看这部披着恐怖电影外皮的喜剧片,效果还意外的不错,一个人坐在偌大的电影院里看《诡才之道》的午夜场绝对是最正确的解法之一。
平心而论,《诡才之道》的剧情其实做的比较一般,无论是最后的大决战的处理还是整体的世界观编排都是存在缺陷的,这也让电影仅仅只能落入轻喜剧的范畴,而不能像大鹏的《年会不能停》一样引人深思。
但恰到好处的喜剧元素和恐怖元素,以及借鬼说人、借鬼喻人的叙事手法都可圈可点,为这部电影狠狠的加了一波大分,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福祸相依了。
在恐怖元素上,《诡才之道》奉行着绝不糊弄、认真对待的态度,不因为其喜剧内核就抛弃了恐怖氛围的渲染,不管是被诅咒的房间还是闹鬼视频,都完美的按照都市传说的风格拍得极为灵异,经常是前一个镜头还是闹鬼团队在相互调笑,后一个镜头就进入状态开始jump scare了,制作团队显然深谙吓人之道,效果甩了国内一众科学恐怖片好几条街。
而在喜剧部分中,《诡才之道》又整体体现出一种收放自如的从容感来。
包袱抖的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虽然可能不是每个笑话我们内地观众都能弄懂,但至少在肢体语言上大家是存在共识的。
可惜的地方在于,电影剧本的故事构思在中后期实在太平庸,借鬼说人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可以深深的讽刺和深化电影的主题。
但在结局里,这个“魂飞魄散”的世界秩序并没有改变,长官依然可以随意决定命运,两位女鬼也并没有和解,这就让鬼社会的复杂性无从谈起。
就如同上文所说,《诡才之道》也只能在轻喜剧的范畴里停滞不前。
但至少这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如果在闲暇时间图个乐呵,那选这部总比同期的那几部9.几分虚高,原因你我都清楚的电影要欢快的多。
结束了春节档的喧嚣和激战,内地院线在本月底又将迎来一部前所未有的类型之作:《诡才之道》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在上周的全国点映过后,本片在豆瓣获得了连续评分上涨,目前收获了7.7的亮眼评分。
影片构建的“冥界娱乐圈”世界充满想象力,鬼魂们为了生存需要靠吓人赚取“点击率”,拿下“厉鬼证”以免魂飞魄散,这一设定巧妙地将现实职场的内卷、流量竞争等问题进行了荒诞化的呈现。
“冥界选秀”“金鬼奖颁奖”“粉丝应援”等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更是对当代娱乐产业畸形生态的辛辣讽刺。
本片融合了恐怖与喜剧类型,创建了诙谐的鬼界世界观。
做“鬼”也要卷事业,通过“吓人”完成“鬼委会”的绩效考核,解构了恐怖叙事,形成与当下的互文,打工人看后狠狠共情。
王净饰演的废柴鬼就像无数半躺不平的普通小孩,“被看见”的渴望如同一道萦绕于心的无形诅咒。
在呈现阴阳两界生存法则的荒诞表皮之下,用当代职场镜像重构了异度空间的生存哲学——做人做鬼都精彩。
影片的节奏把控也非常精妙,惊悚桥段与喜剧元素有机结合。
跳吓(jump scare)和血浆点缀带来的惊悚效果,与无厘头笑料相互搭配,营造出“笑中带叫”的独特观影体验。
同时,《诡才之道》不仅仅是搞笑与惊悚的结合,它还深入探讨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存焦虑。
无论是“吓人KPI”映射的职场内卷,还是“流量至上”的行业规则,都让观众在欢笑与惊悚中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结尾处主角们对“何为成功”的反思,更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情,让观众在笑泪交织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堪称出色。
陈柏霖一改往日形象,化身贱萌经纪人Makoto,通过幽默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演撑起了全片节奏;张榕容则将过气鬼后凯萨琳的优雅与冷艳以及喜剧魂完美融合,令人眼前一亮;王净饰演的社恐女鬼“同学”,从迷茫社恐到鬼界逆袭,演技细腻,极具感染力。
他们之间的互动真实自然,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笑点与泪点。
本期导筒也将带来本片两位核心主演陈柏霖和张榕容的独家专访,听他们畅谈《诡才之道》这部在类型融合、表演、节奏把控和深度内涵上都表现出色的电影还有哪些精彩的幕后故事,也希望观众们走进影院,亲自品味这部类型片佳作。
导筒专访陈柏霖正文:导筒:首先想请您聊聊最初是怎样接触到《诡才之道》这个项目,并决定加入的?
陈柏霖: 其实我跟导演已经是十几年的好朋友,可是从来没有跟他合作过,那时候就知道他会有一个这样的剧本跟概念,然后就跟我大概聊了一下角色故事,我觉得我也没有考虑太多,我知道是榕容也会在,然后我想说我们就来做一部就这样的作品。
导筒:您在《诡才之道》中饰演的阴间经纪人的角色性格,在去世之前和之后他有怎样的变化,您是如何理解和塑造这个角色的?
陈柏霖: 我觉得他还在人世的时候,当然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然后非常有自信的一个即将成为偶像歌手的一个人,然后当他变成鬼之后,我觉得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把这个梦想转嫁于可能是凯萨林身上,后来他也知道这个圈子是怎么样的感觉,他就去找到了“同学”,当然一开始也只是充个人数而已,就没想到真的中了。
所以他的心态的调整其实也都是一直觉得说你要哄你要骗人,你要怎么样没关系,可是直到真的遇到“同学”之后,他又重新对整件事情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跟认识。
导筒:您认为《诡才之道》在实际拍摄中,您个人最喜欢哪一场戏?
陈柏霖:我尤为钟爱我们五人最终在雨中奔跑、身着女装,最终紧紧相拥的那场戏。
那场戏不仅展现了角色们释放自我、彼此接纳的温暖瞬间,也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尽管拍摄过程充满挑战,情绪表达要求极高,但无论是拍摄时的投入还是最终呈现的效果,都让我感到十分满意和珍视。
那场戏不仅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也是对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和艺术追求的美好见证。
导筒:与张榕容,王净都有很多对手戏,与她们合作感觉如何?
陈柏霖:这是我与两位演员的首次合作,而榕容则是我相识十余年的老朋友,王净也与我认识多年。
此次能够一同工作,我感到非常开心且体验独特。
拍摄过程虽然短暂,却让我意犹未尽,渴望能够继续共同创作。
角色之间的互动与情感建立,让我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氛围,仿佛一家人般的亲密与和谐。
这种合作体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角色的理解,也让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共鸣与支持。
导筒:您如何评价《诡才之道》恐怖和喜剧融合的风格?
这次参与这样的风格作品给您带来了哪些新的启发?
陈柏霖:尽管这并非我首次涉足恐怖喜剧领域,我已参与过至少两部恐怖喜剧及一部惊悚恐怖片的拍摄,但《诡才之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核心并非单纯追求恐怖或喜剧效果,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核心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因此,对我而言,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剧情片,而非传统的恐怖喜剧。
然而,从表演节奏的角度来看,此次的表演确实与以往有显著不同,尤其是这个角色所带来的全新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突破。
导筒:从《蓝色大门》到如今您已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华语电影作品,到如今的《诡才之道》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陈柏霖:表演艺术是一种心智状态不断弹性变化的过程,然而外在的表演状态却无法回到十几二十岁的模样。
此外,表演与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它既可以是向内挖掘自我,也可以是向外展现;既可以是呈现真实的情感,也可以是塑造虚构的角色。
这种多样性使得表演充满了弹性与无限可能。
在这个时代,电影变得越来越珍贵且独特,因此珍惜每一次合作的机会,将所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传递给观众,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使命。
对于表演的理解,我认为永远无法完全掌握,因为每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以及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
因此,表演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进行“考古”式的探索,并保持弹性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表演在这个时代的呈现方式需要不断调整,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
正因为表演永远充满变化与弹性,且深受时代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每天都在进步。
表演的本质在于其不可预测性与时代性,这正是它永恒的魅力所在。
导筒:您出演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您是如何挑选剧本和角色的?
有什么特别想尝试的角色类型吗?
陈柏霖:在演艺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随缘的心态。
正如我常说的,很多事情都要看缘分。
有时候,即使你非常想拍某个剧本,它也不一定会落到你手里;即使剧本到了你手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的角色也可能并不适合你。
因此,我选择顺其自然,保持开放的心态。
如果有有趣的项目,并且时间允许,我很乐意参与其中。
至于想要尝试的新角色,其实有很多。
比如最近我看了《豺狼之日》,觉得其中的杀手角色非常有趣。
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现在的电视剧制作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尝试这样的角色。
导筒:您曾凭借《我可能不会爱你》获得金钟奖最佳男主角,您如何看待奖项对演员的意义?
陈柏霖:奖项和奖金只是拍摄过程中的附带收获,是一种额外的鼓励,并非拍摄的主要追求。
对我而言,首要任务是用心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享受乐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如果恰好能因作品获奖,那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我也期待未来能获得更多这样的认可。
在我心中,事情的先后顺序理应如此。
导筒:您曾参与过很多两岸三地的影视作品,您觉得不同地区的影视创作环境有什么差异?
陈柏霖:在我看来,拍戏其实不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本质区别。
以大陆地区的拍摄经历来说,每次参与的剧组都风格各异;在台湾拍戏同样如此,每个剧组都有独特之处。
过去在香港也是这样,尽管是香港电影,但不同剧组所带来的感受和需要适应的内容都大相径庭。
我觉得,拍摄的关键在于导演的创作思路以及故事的呈现方式,这才是需要做出调整的核心,而非取决于地域。
当然,从规模上看,中国大陆地区的剧组规模要大得多。
在大陆拍戏,工作人员数量众多,像拍摄现场配备的厕所车,在台湾就没有,台湾甚至没有给演员配备的专用车。
而泰国和欧洲拍戏时是有厕所车的,这对于女性演员来说十分重要。
相较之下,台湾的拍摄环境规模确实小一些。
导筒:您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陈柏霖:最近我喜欢的电影,第一部当然是《诡才之道》。
此外,我最近去电影院看了《完美的日子》,这部电影比较偏文艺风格。
还有一部叫《某种物质》。
其实我什么类型的电影都会看。
另外,我也会看动漫和电视剧,虽然不算频繁,但偶尔还是会看的。
导筒:台湾地区的很多类型片都在大陆收到欢迎和关注,您也参演了很多类型片,可以谈谈你对台湾类型片的观察和看法吗?
陈柏霖:我个人非常喜欢《周处除三害》这种类型的电影,但类型片这个话题确实有点难回答,感觉有点复杂。
我觉得大陆有很多类型片,也有很多很好看的作品。
不过,两岸的电影市场可能不太一样,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能在两边都受欢迎。
关于商业片的定义,我觉得很难明确,因为它的范围很广。
最后,我认为电影制作中剧本和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像《诡才之道》这样打磨多年的电影,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团队的诚意和努力。
导筒:这次的新作品在大陆公映,您觉得大陆的观众应该更多关注本片的哪些亮点?
陈柏霖:这是一部难得的惊悚喜剧电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作品,我深感幸运。
我认为它受众广泛,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观影时,年轻观众能看到当下的自己,年长一些的观众能从中看到未来的人生状态,而影片中的某些情节或许也能唤起人们对父母过去生活的回忆。
所以,推荐大家走进电影院,在欢声笑语中放松身心,享受一段愉快的时光。
导筒:您对未来的演艺事业有什么规划和期待?
还想挑战哪些类型的角色?
陈柏霖:今年我尚未接演任何戏剧作品。
对我来说,接戏更多是基于缘分和感觉。
对于未来将要拍摄的剧目,我持开放态度,静候佳音,期待能有惊喜降临。
我认为,如果过早设定限制,便会失去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因此,我希望能遇到有趣的剧本以及与角色相契合的机会。
现在这些剧本就跟ai生成的一样,好像都有定制的公式:烘托气氛的笑料加上引人注目的尺度再来点感人内核负责上价值,做不出创新就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糅杂在一起称之为新,阴间世界完全是套用现实生活(演艺圈/职场)的框架,驴头加马嘴就是四不像。鬼片+喜剧+娱乐圈+做个普通人就好=恐怖片爱好者觉得不够恐怖,喜剧片爱好者觉得不够好笑,温情片爱好者觉得隔靴搔痒,只能吸引来猎奇者说一句这真没见过。怎么做鬼都要卷,好累啊,真是死了都不让人安生,为什么不选消失啊,消失不好吗。
真的,看这片子有一种“牛马”看个鬼片都不被放过的感觉…找点快乐太不容易了
不吃香菜的人真是“吓死”了………好恨啊………
👍
台湾电影人踏实、认真,把最好的制作用在这样一个项目上,高射炮打蚊子。至少保证了它的完成度。喜剧+恐怖的类型联谊是一种老思维,别的地方都不这么玩了。
好恨啊,都当鬼了,为什么比当人还累啊!哈哈哈😂
反内卷和高潮冲突本身都是对立的,所有的宣言是真全靠喊,浪费了这个好概念 。反倒暗讽台湾当局还有些意思。
可能是影史上第一部女鬼主义电影。什么被看见不被看见,中年男太惨了,连做厉鬼的资格都没有,女鬼霸权。
好看好笑也好哭,前半段讽刺短视频直播时代的流量乱象,后半段表达“你不用成为一个特别的出人头地的孩子也没关系”,女人成为女鬼还在扯头花才能和解的戏有点咯噔,文戏的煽情有点打乱节奏,但大陆院线实在太需要这样娱乐性强且有创意的“恐怖片”了。BTW嗑一秒同学和萨琳……
故事一般,倒是用不高的成本做出了不错的视效质量,和【返校】走的差不多路子
看完此片得出四个地狱级结论:1.领导比鬼更恐怖;2.东亚人即使做鬼也逃不过末位淘汰制;3.女性只有死了变成鬼才能成为第一性;4.土味洗脑情歌比鬼还要阴魂不散🤣
可太难看了。一个小梗使劲玩只会越来越尬,几个转折也是硬来。最后导演放了两张大画幅的自己的照片,这么自恋吗
+ 脱线鬼喜剧。虽然有鬼眼看人的揶揄,和对鬼文化的解构,但大部分篇幅还挺无聊的。主要,你就算叫鬼去卷,去雌竞,去挣流量,去抢金马鬼,去走metgala都好,最后竟然又落在台湾电影永远的陈旧鸡汤内核上,真的鬼甚至只会吓人吗……本来气就不多也都泄完了。哪怕像魔鬼深夜秀那样纯粹点呢。
创意有点,但是要恐怖没恐怖,要笑点没笑点。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说这个好看的到底是笑点低还是怕点低?我都看睡着了。尤其,台湾人那种嗲嗲的说话,啥恐怖感都给抵消了。没意思,超级没意思。
如坐针毡 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可能是我在电影院看过最难看的电影
全片都有股“传媒学院/大学”特有的“味道”。导演有看过近几年的电影吗?
整个片子就和王净演的同学一样,虽然做得很平庸,但就是不忍心再责备她了。
想法真的挺好的 可惜什么都没拍出来 什么都浅浅一笔带过 人物刻画扁平 且生硬 非常刻板化 你看十分钟就能猜到他想表达什么 而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是特别的 拿这个切入点不够准确 像是命题作文 结果没有深挖 没办法做到打动你 最后全体路上狂奔像一群酒鬼喝多了 多好的想法啊 为什么不多打磨下剧本 好可惜喔
不好笑,不恐怖,刻意煽情,像一个巨量加长版抖音短视频。
拍得好无聊好做作,搞笑只有一点点,恐怖完全没有,解读出一些浅显的内涵就打高分e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