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一片森林一台车,一对中年夫妻,一个走失的难搞的男孩。
警察,电话中的母亲,丈夫和孩子,在这片森林里这位母亲终于大哭着讲出了内心深处一直藏起的想法,我恨我的孩子,从而也引出了整个影片最重要的议题,关于“母亲”这个职位的思考和苦痛。
影片里出现了两个母亲,一位是镜头下的女主,一位是电话中的妈妈走丢孩子的姥姥,不难看出的是这位姥姥是一个给她人压力很大的人。
到家要准时,饭要提前确定好,女主说自己不爱吃的过敏的她会固执的要做并不在乎她,后面还要因为他们的迟到持续的责怪,这些单从女主的回复里就能得到答案的压力感是女主的人物丰满:她被严厉的要求,被不够在乎,所以她的概念里或许就没有足够付出的爱,她也会成为一个压力大严格的母亲,也会是一个更在乎自我感受的人。
另一位母亲自然就是女主本人,她从生气,到冷静的找,到无力,到最后的崩溃,情绪的转折非常精彩,节奏也很好。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她的困境,为了丈夫的爱选择的生育,为了生活和陪伴选择放弃事业,在陪伴的过程中男孩的难搞和她的付出无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回馈,积攒下来的就只有怨气。
她已经足够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她说“我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恨我是他的妈妈”是我听过对这种心情最直观也最客观的分析了,她成为了妻子但丈夫是因为孩子爱她,她成为了母亲却无法获得母亲这个角色的快乐,她的冷静她的恨都来的有理有据,却也无法让她背负一个“坏妈妈”的责怪。
母亲这两个字对很多女性都太过沉重了,说生育权在女性手里,实则社会长辈和伴侣的压力常会左右和裹挟一个不够坚定的女性。
拒绝成为母亲需要足够多的坚定和强大的自己,成为母亲有需要足够大的能量和精力去承担这个未知的生命的一切,天平的两端没有一个相对简单的选项时,进退两难。
看到最后她的哭诉时我莫名的泪流满面,大约是因为作为女性从成年后就常陷入这类的思考和纠结,而看到一位母亲从淡定到崩溃的过程和她最后讲出的一切时,我感觉到了很多共性也为自己某个可能的未来感到难过。
母亲明明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最后却好像成为了女性的惩罚,故事开始惩罚的是孩子,最后受罚的还是妈妈。
涉及剧透|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
一开始的简介使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一点设想,但女主的演技真的很棒,一开始孩子丢了的时候她的态度很奇怪,是一个看上去过于冷静的母亲。
而这一切蛛丝马迹随着电影的发展得以解惑,真相如抽丝剥茧般呈现,随着女主的爆发,道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主旨。
“你是在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我爱,我只是不想当他的妈妈。
”“你是在说你也不想当我的妻子吗?
”“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的爆发是终于能将这个事实和丈夫和盘托出,她感受不到养孩子的喜悦,当周围人说到再苦再累当看到孩子的笑容的时候一切都值了时,她说,我只会回想起我牺牲了什么。
那一刻我真的十分理解女主,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为了所谓爱情而孕育生命实属荒唐,她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社会身份都被剥夺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母亲。
女主一直在说自己是个好母亲,完美的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只是没有爱。
她能感受到她的儿子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女主感情的一种投射,女主真正不喜欢的是只能做“母亲”身份的自己。
所以她不想找回儿子,所以她过分冷静。
电影在森林中儿子与母亲没有情感的相望中结束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只感到窒息。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导演对内心的剖析好深刻啊。
这一对夫妻关系算很好,很深入了。
彼此可以谈这么深刻的心灵实话。
所有的行为都在做好妈妈。
而内心却有这样的委屈和抗拒。
太拧巴了。
好多年不能做自己。
作为爸爸。
也有很多付出和陪伴。
也是好爸爸呀。
那么难道错在孩子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呵呵。
完全的剖析和放下之后,获得了疗愈。
孩子找到了。
但是他俩的关系呢?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这部电影和《坠落的审判》一样,都是因为婚姻的无效沟通被孩子放大了。
大部分评论觉得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控诉生育对女性的剥削,但几个细节让这种立论有商酌的余地。
Ana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又怕失去Mateo,所以从怀孕的一刻起,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之后的7年,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带着怨气来扮演一个好母亲。
从和她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看出她更倾向掩饰问题,而不是直面。
最后一幕,她说也许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感知了自己对他的真实想法。
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为了博取关注的途径。
她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机会重来,她会选择生孩子之前就和Mateo分开。
生育,对Ana来说,是错误的。
但她也说其他母亲都认为值得。
所以,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女权主义的伸张,其实更像是在探讨婚姻的本质,即两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否有足够的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
假如这个基础不稳,孩子的到来,短期也许会转移注意力,但一旦有机会,爆发起来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婚姻,孩子不是压舱石,而更像堵在火山口的石头。
本片关注的话题很有意义,在女性主义越来越火热的现在,家庭关系、夫妻分工、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婚姻和生育给女性带来了什么等等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片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直戳戳地把这个问题挑了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女主角在这个家庭中成为了所谓的“好妻子”(其实也就是她自己说的“好妈妈”,之所以这里说是“好妻子”,是说她负责照顾孩子的一切,而丈夫则是甩手掌柜)但却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妈妈”(这里指的是心理层面上她并不爱孩子,并且也并不希望孩子出生,这与一直限制住女性的所谓“伟大的母爱”“背道而驰”),而男主角则是一个所谓的“好爸爸”(因为在孩子眼里,压力和限制来源于妈妈,而爸爸更像是一个“英雄”,带自己玩,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并没有关注到妻子的压力、妻子被迫失去了自我的状况,而是自以为是,且认为妻子所作所为理所当然)。
在这种矛盾中,真正尖锐的话题被激发出来。
虽然片中没有给出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倾向。
不足之处在于,片中矛盾的推动、主题的揭露等,基本上是靠台词来完成的,影像的表达有所缺乏。
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本片拍摄了七遍,最终敲定使用的是第六遍。
虽然拍摄中留有一些以防万一的剪辑点,但最终并没有用上,所以本片是实打实百分百的完全一镜到底。
然而,一镜到底在本片中到底意义有多大,我个人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制片人说这是为了塑造“真实感”,但我觉得在本片这个内容的展现上,一镜到底能否塑造“真实感”、能增加多少“真实感”、这一部分“真实感”到底有多大意义,恐怕不甚明晰。
反而,这使得片子节奏缓慢且拖沓。
不过,这倒是客观上掩盖了一部分故事情节本身内容的简略(对于长片来说略显不足)以及大量依靠台词表达主题所造成的单薄,而使得主题本身更加凸显了。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3.5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Cannes202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