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烈士们的鲜血, 用胜利铸造出一个永不屈服于侵略的民族。
他们正在用一种光荣的归宿, 震撼着人世间所有的罪恶。
一个敢于粉身碎骨的民族, 世界上有何种力量与之抗衡?
为人民而献身的烈士啊!
我们为英勇无畏的您们感到骄傲, 您们的名字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万年。
为烈士而恸哭的人呐!
请把悲愤和眼泪化作力量, 为了信仰的光辉道路, 而奋斗终身吧!
孟凡耀任总制作人、刘星编剧、路奇总导演的《东方战场》,刚刚结束首轮播出。
本剧以全景式叙述展现了“东方战场”这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斗智斗勇,还是历史名人的活动轨迹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都被收入荧屏。
相对于一般的抗日剧作,《东方战场》更将对日战争放置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氛围中,国际巨头们不再是台词中的角色,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丘吉尔等纷纷走上荧屏,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投下各自的关注,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激烈程度与波及范围。
然而让这些著名人物都没有猜想到的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只是他们熟悉的大兵团决战,更有游击战最终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
一群从山沟里出来的中共军队,以最广泛的人民战争在最宽广的范围内坚持到底,并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为大后方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
中国人的最终胜利是全民族努力的结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做出至关重要的担当。
还原十四年抗日战争全貌严格来说,八年抗战只是通俗的说法,它描绘的是中日全面战争的时间。
事实上从全局来看,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
历史学家张宪文在《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系统地论述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部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这血雨腥风的十四年,中国内部各政治势力此起彼伏,国共两党更是恩怨相交。
红军从南方反围剿、长征转移到陕北,并在历史大关口参与全民族抗战;国民党也从最初的消极抵抗到最后顺应历史潮流抗日。
《东方战场》描述的便是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共领导下的游击战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胜利,敌后战场与国军的正面抗战相呼应、配合,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也在日伪占区频繁作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东方战场》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框架打破了一般抗日剧的逼仄格局,将被各种戏说与演义涂抹的五颜六色的历史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从这方面看与苏联系列史诗电影《解放》有着一定的相似度。
《东方战场》的格局充满了历史剧的大气与磅礴,通过大大小小140多个具有影响的时间点,勾勒出了这场残酷绵长的战争的全貌。
在整部《东方战场》电视剧,毛泽东都是作为战略家和领导人的身份出现,他的评价每每抓住战争的关键元素,并分析出于我方有利的条件,这不止是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真相,更是当年缔造胜利基石和率领中共走向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尤其是山高路远的敌后战场,我们会看到那些泥腿子、土包子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中国、东亚以及世界局势的,没有敌后战场,就没有抗日战争的决胜,就不会有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人民万岁”的呐喊!
《论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电视剧《东方战场》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影视剧,没有当下抗日剧的那些雷人桥段——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而是严格地遵照史实,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将矛盾集中在一个个沉重的历史人物之上。
“人是历史的人质”,他们那代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必然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反抗外侮并最终站立起来,是他们自觉选择主动承担的结果。
《东方战场》以人物的命运来牵动观众的心,由人物的“个体”上升到整个国家,那些抗战的普通人,他们中的一民、一兵便是“历史的尺度”。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铁骑隳突南北,大片的国土沦陷,南京被占、国府西迁,“亡国论”甚喧尘上。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毛泽东挥舞如椽大笔,写就《论持久战》,从根本上回答了抗战的核心问题:以弱胜强只有持久作战,在漫长的“相持阶段”有效消耗日本。
《东方战场》中,毛泽东与梁漱溟延安讨论中国的抗战形势,让人印象深刻,毛泽东详细分析了这场战争性质以及敌我双方人力、物力对比等一系列攸关存亡的问题。
在经过精密对比之后毛泽东指出,游击战是战略反攻的前提,在此期间中日双方必定会经历漫长的持久战,然而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心上看,中国最终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对于“亡国论”的驳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持久作战的方式与决心,以及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开辟根据地,奋起反击的思路。
《论持久战》提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纲领,鼓舞了士气,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展过程便是如此。
《论持久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方法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也可以在现实工作中看做是职场生存哲学、人生目标自我实现的思想武器。
在敌后战场,游击战是最为有效的作战方式,不仅与正面战场遥相呼应形成互补互助,而且创造出东方的战争奇迹,树立起人民战争的新式战略概念。
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建立了抗日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夫妇,史沫特莱等国际著名记者的交往,作出了有力的新闻传播。
潘汉年、阎宝航等地下党在敌占区潜伏,也为正面及敌后战场提供了必要、有效的情报。
《东方战场》同时表现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支持,这也进一步凸现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斯大林派技术人员援助中国,白求恩带着团队进入共产党部队,罗斯福与丘吉尔商量对抗日军……在同盟国建立之前,这些国家的国际主义战士已经来到中国的敌后战场中参战。
《东方战场》将中国的抗战与全世界人民的正义战争联系起来,从而在大环境中审视战争的正义性与人性问题。
在《论持久战》纲领武装下的人民军队,不畏惧困难,不怕牺牲,“他们宁愿在抵抗中牺牲,也不愿在屈服中偷生;他们没有做不光彩之事,他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阵地;霎时间,在他们命运的顶点,不是恐惧的顶点,而是他们光荣的顶点,他们就离开我们而长眠了。
”正如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的演讲一样,《东方战场》每一个为了正义而牺牲的人,都承受得起如此的光荣。
游击战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东方战场》是以正视历史的眼光,以还原核心事实的心态,完整地呈现了这14年战争历史的基本态势与作战方式。
《东方战场》讲述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仇恨也不是盲目的复仇更不是狭义的和平,而是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了抗日战场的全貌,就像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它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那份战争的残酷,感受那份捍卫主权的决心。
在敌后战场通常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诠释“这是我们的土地,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从而让21世纪的观众更加理性地思考战争与和平、土地与生命、甚至主权与人权等一连串的社会哲学命题。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日联队就开辟了敌后战场;七七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都成为敌后战场,《东方战场》从东北一直描写到海南,剧集很细致地表现了因地制宜的战斗模式。
以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为例,八路军第129师面对第108师团,果断采取伏击战术,从左、右、前三分形成夹击之势。
日军遭遇狙击后,叶成焕也及时调整作战方针,实施精准阻击。
导演在表现这场战斗的战术思想时,又通过镜头的升降,横溢,全方位地展示出将士们奋战沙场的惨烈。
那倒在地上的一具具尸体,构成了一层层“血肉长城”,散发出令人热泪盈框却又壮怀激烈的悲剧美感,凸显出战争与人的深刻命题。
黄土岭战斗亦是如此,共产党将领杨成武利用敌人的侦察机制造假象,引诱日军上钩。
导演在建构这场游击战时,以共产党士兵伏击时轻松谈论家常,互相调侃的背景来交代战前的短暂欢愉,更加凸显出战争的惨烈。
随着日军进入伏击圈,八路军与日军开始了正面交锋,在这场战争戏中,爆炸时的巨浪将日军击倒,而共产党艰难的合围又将战时的惨烈勾勒了出来。
面对着 “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复仇”,八路军官兵近身肉搏展现出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
这一战斗结尾处虽然成功的打掉阿部规秀完成了“诱敌”、“歼敌”的任务,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
这便是导演通过敌后战场的残酷向我们传递出和平和生命的意义,也是对历史的近距离反思。
日军的残忍使其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家园毁灭,生命遭到了践踏。
军人则承担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他们在面临日军的进攻时要尽可能将当地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微观地理环境进行游击战。
从海南琼崖抗日联队抗敌的处理来看,电视剧并不仅仅关注战术本身,而是在双方对峙的紧张氛围中,深刻表现敌我双方冲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东方战场》为了强调战争的残酷性,介绍了不同阶级,不同出身和不同性格的战士,讲述他们在这一带维护老百姓,保卫家园的艰苦斗争并壮烈牺牲的故事。
不再是单一的伏击与阻击战,以人为本的思路保障了游击战的持久。
与这些成功运用游击战术将日伪军消灭的战斗不同,河北狼牙山五壮士则更加悲壮。
创作者以真实为原则,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把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进行延展,将英雄的气概与士兵之间的情感融为一体,刻画了以少对多的狼牙山战斗,揭示出五位共产党游击队的“亮剑精神”。
亮的是精神、血性、英气,亮的是意志、气势、信心,亮的也八路军士兵的大智大勇、视死如归的抗日精神。
牺牲成为一个悲剧美学的名词,编导利用镜头在告诉观众,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东方战场》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与民族创痛之间的关系,通过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激发观众珍惜和平年代的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东方战场》在表现敌后战场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体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意识与悲剧感。
观众在该剧的高度艺术化的处理中,看到子弹横飞,弹壳如雨,横尸遍野,血溅沙场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厮杀喊叫的力量,以及战场的残酷与维护家国驱除日寇的决心与信心。
“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
历经十四载的风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东方战场》勾勒出十四年的抗战史,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2016年,太平洋不太平,南海那边仍然有事情在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东方战场》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守卫国土。
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片。
还原事实真相,事实说是,中国90%的抗日片,基本都是脑残片,弱智片,小学生都不会看的幼稚抗日,对不起!
说小学生都是对小学生智商侮辱。
要不然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剧情跟历史不符。
喜欢自己骗自己。
胜,败!
都不敢认。
中国自己都不尊重历史。
日本更是可以胡编乱造。
日本:呵呵……呵呵………
网传本剧由90集删改成66集。
遗憾,没机会看未删版,不知到底未删改版是不是正剧。
本人认真仔细地看完了66集全剧,认为最多打三星,即百分制的60分。
现以66集版本谈谈看法:本剧最大优点是从国际二战视野看抗日战争,国际部分再现当时主要国家的态度,但缺乏二战原因与背景,较简单也相对国内部分客观。
国内部分内容较多,似乎面面俱到,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实则复杂无序,明显主观大于客观,这是本剧为人诟病之处。
国际部分最好结合纪录片《一战实录》《二战全彩实录》(弊病:英美视角,忽视中国战场)看。
另外,虽然演员多达一千多人,大多脸谱化,但演员化妆还不错。
鉴此,本剧不能当做正剧看。
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
《东方战场》东方卫视版终于播放完毕,接下来谈谈我的总体感受。
本剧推出的初衷,据导演所说,是为了还原十四年抗战史,在某些事件如七七事变和八一四空战的表现上面本人也看到了这方面的努力。
这部电视剧总体艺术上与以前的主旋律相比有了诸多的进步,扩大了视角,放大了格局,角度不断变换,以前不为不为人知的事件也重新浮现在观众眼前,客观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缺点仍然存在,总体上与《长沙保卫战》有很大的距离。
(1)叙事的连贯度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转换不同视角时速度过快,没有好好打磨剧情的安排,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甚至可能会看不懂。
如淞沪会战那段,激战正酣,视角突然转换到郭沫若,转换到洛川会议;武汉会战那段,战争进行时突然转换到周恩来、毛泽东的讲话,甚至出现了宝山罗店一笔带过,大肆颂扬斧头帮炸出云号的可笑场面,池步洲夫妇离开日本那段大写特写达15分钟却8月23日吴淞口登陆都没提到,如此会削弱观众的兴致。
(2)台词违和感较严重,甚至脱离剧情。
其中口号式的话太多,令人反感,可以考虑将台词与剧情结合。
如载仁在军舰上说的一句“还有中国海域”,香月清司的“武力征服的时代开始了”都属于苍白的废话,坂垣征四郎在分析中国战局,丝毫没有分析宜昌对中国的重要性,没有让人物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特别像松井石根这样的重要将领,表现得苍白无力,不忍直视。
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这二人在抗战初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塑造的精彩完全可以成为一大看点。
(3)对历史事件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详略不当,抓不住要害,缺乏事件转折点的体现,不考虑观众的感受,迎合不了观众的兴奋点。
虽然在伪满洲国上面比较出彩,但是抗战重要战役都拍得非常失败,虎头蛇尾,没有逻辑,一通流水账,让人无法理解接受。
就淞沪会战而言,连8月23日吴淞口川沙登陆、11月5日杭州湾、金山卫登陆都没有具体的体现,淞沪会战的整体过程简直就是一团糊,连宝山罗店争夺战的残酷都没体现出来。
太原会战方面,忻口争夺战毫无体现,作为重要转折点的娘子关争夺战也毫无踪影,娘子关失守对战役影响的突然性与悬念一点都没体现出来,毫无看点。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第21集团军用运动战的方式成功将第13师团牵制在淮河,这一亮点根本没有体现,台儿庄战役的悬念(第2集团军的死守,第20军团包围)同样毫无体现。
而且,战斗场面表现引用其他影视居多,很没意思。
对于战斗过程的分析与深刻性,真的建议多借鉴《长沙保卫战》这样的富有剧情的纪实性电视剧和《抗日战争》这样的书。
<图片2><图片3>(4)演员道具化严重。
在日本的主要角色中,只有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石原莞尔等人的表现与剧情结合较好,较为自然,其他重要人物如松井石根、冈村宁次、阿南惟几、柳川平助几乎是道具,没有真正与剧情融合。
特别是重要战役时,双方指挥官的心理思想变化、战术分析毫无体现,都像木头人一样,这点要多向长沙保卫战学习改进。
<图片4>(5)历史常识错误,四行仓库战斗结束是1937年10月30日,之后中日两军仍在苏州河两岸互相争夺,直到11月8日才开始撤退,11月12日上海才完全沦陷,电视剧却使淞沪会战提前结束,简直贻笑大方。
总而言之,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在于编剧对历史的了解深入程度不足,仅仅停留在表层,对战役的解剖理解水平差,对事件之间逻辑关系认识不足,若想拍的更好,还需再磨十年刀。
<图片5><图片6>
东方战场,是一部历史大剧,看得心情澎湃,热血沸腾,导演,编剧的心血,值得肯定,这部剧真的不一般,看过不少抗日剧,都是些娱乐大众化,干篇一律,缺少深度,中国要多一些这样的好剧。
给你们五星评分吧。
看到赵一曼那段,看到我中华儿女,挥洒鲜血,抛头颅,真的好感动,中国的抗战胜利,离不开赵一曼这样的干干万万的英烈。
看这部剧,好像翻看了一部近代史。
重要事情说三遍,顶起,顶起,顶起。
看了很多评论,都是些变着法装比的。
不说横向比较市场的抗战片,全是想我心里的抗战剧是怎么样。
它没达到,我就要喷。
从来都是这样,评价一个事物,不说出他的缺点就好像不够有水平,装比惯性心理发挥的淋漓尽致。
下面说自己观点:本国演员只能演本国人物;军队士官请的是武警官兵,精气神明显不一样;详细介绍一万四千多人物,有我们熟悉的蒋介石,毛泽东,张学良,杨靖宇。
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马占山,池步洲,杨成武;文戏很赞,武戏的热血激昂下也有文戏的柔情似水,比如池步洲和白滨英子的爱情,高桥宪一妻子的无奈,甚至汪精卫也有苦衷,最后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并没有一棒子打死;特效也比较好(相对来说):只说一个细节,爆炸过后的弹坑很不起眼,但是也做的逼真,能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你要是硬跟大片比特效,当我没说话。
以上是我横向比较的结果。
有不同意见,欢迎来交流,胡搅蛮缠无脑喷的走开。
是一部难得的展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革命史的影片,客观详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卷,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中国力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团结起来,打败德意日法西斯阵营,为世界人民挣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那些发动了邪恶战争的战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东方战场》这部剧看了有一个星期,一开始真的是难以看下去,相较于其他红色题材的抗战剧,这部剧没有感情戏,也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采用碎片化的表现历史,讲述日寇侵华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抗日战士,可以说它是一部完完整整讲述历史的剧。
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不得不说导演的胃口很大,想要完整的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但却兼顾不了小细节,人物刻画和历史事件的讲述也不够丰满,但值得肯定的是可以让观众较为完整的了解日军侵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事情。
看评论和短评,大家对这部戏的评价褒贬不一,就我自己而言,自初中接触历史以来,由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包括老师讲的,也都如课本所写那样,片面化,碎片化,讲的大都是九一八,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革命战士的光荣事迹,再加上看的抗日题材的剧也大都是截取日军侵华的某一时间段,所以自己对日军侵华历史的了解都是碎片化的,而这部剧恰好把自己的的零碎化的知识串联了起来。
单就这部戏的制作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抛却空,陆,海等场景和武器的还原,单就演员来讲,就值得我们为它点个赞。
剧中涉及苏联,美,日,英等国家,导演并没有采用中国人扮演的日军将领,又或是其他国的演员,而是真正的使用外国人扮演,其中涉及英美日法苏联等国的演员,所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并不会出戏,相反正是因为采用这样的演员,使得抗日时期,中国在国际上艰难的处境显得更加真实。
当然真正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也许都是枯燥的,这部剧也摆脱不了这个魔咒,但是仍有其出彩点,比如《黄河大合唱》是如何诞生的,池步洲的日本妻子对日军发表的演讲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演员,才组成了一部精彩的剧。
真正的历史,没有谁是真正主角,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所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贯穿主线的主角,而是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演员和事件共同讲述这段悲痛的历史。
迎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难得全景展示十四年抗战的作品,尽管还是太多东西没有提及了。
只能说比神剧好一些,但是过度瞎说,过度美化,辛苦的作词打战什么的变成了稍微辛苦一下,跟跑100米就捡了块金砖似的。文戏看得尴尬不已,前提是知道一部分文人的为人作为再看这剧就尬尬的。我党运筹帷幄,后知十几年,一点都不慌。总结,不知道评分怎么来的,三生三世这种垃圾都这么高,这部还算可以的也这么高。
像纪录片,五毛钱特效
服装道具点赞
太假了。第一集就侮辱我智商。张学良亲口承认不抵抗是自己做的决定,这都能黑到老蒋身上。从此可见,这部剧又是一部不尊重历史的电视剧
全面啊!
这种电视剧半集都看不下去,满嘴胡说八道
为毛觉得和别的抗战剧不一样?
阵容挺好的…但是好像有点高大全了是全景式画卷。
俞飞鸿真美。
可惜了这么多演员,历史永远是胜利人写的,张学良都承认自己不抵抗,编剧情还说是老蒋下的命令,这也就算了,77事变前拍的还算可以,后面简直是胡编乱造,几次长沙保卫战几个字概括,上高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战役,昆仑关战役,远征军抗日后期的反攻等等基本没提,反而左权死了讲了2集,边区大生产可以讲一集,还有抗日英雄张灵甫连名字都不提,给2颗星都是客气的,要是未删版我肯定给5颗星
记录五年级女儿影评:此片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在抗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吞吃树皮的杨靖宇,女中豪杰赵一曼,来自加拿大却因感染白血病牺牲的神医白求恩等等。同样是国民党中,也有许许多多为抗日捐躯的英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还是赵登禹将军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整整14年,3500w军民伤亡,在这14年中,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团结互助,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不能忘记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事变,国共二次合作。东方的战场上,不同政党合作共同抗日,西方的战场上,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及杜鲁门。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不同社会形态也合作战斗着,直到1945年8月的胜利。我们这些黄河儿女们,更应该牢记历史,不负韶华,勇往直前,努力💪。 8分
还行
池步洲很传奇
2星,不能再多了。历史谁最后赢了就歌颂谁,那么输得先前的功绩就可以被抹杀了。看了第一集,就知道没啥意思了,但好歹给了文字的&#34;历史书&#34;弄了点画面感,整个意思就是,考试了,来,咱把考点串一串,捋一捋。特效什么时候能上档次啊,失望,期待中到绝望,还是重刷兄弟连吧,一寸山河一寸血吧
最为历史剧,真的可以。
连我这么不挑剔的人都看着太别扭了,就权当是来学习历史知识的吧。
2020.168 东方战场私人评分:8.0分东方战场,是相对于欧洲战场来说的,所以这个电视剧很大篇幅给了二战的对战国家元首,包括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整体来说,是区别于无脑抗战剧的。当然,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抗战编年史,事无巨细的将战争的故事讲出来,包括四行仓库的故事。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对于我们来说,对逝去的前辈保持敬畏之心就好,是他们,让我们过着现在安定的生活。#玄子拉片# #东方战场#
虽然编剧和导演的本意是好的,想还原史实,让国人重新认识十四年抗战,也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件,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表现上流水账居多,剧情编排混乱,战役解析肤浅,空话推销居多,逻辑层次不明,让人对战争态势的演变很难理解接受。
你们内心是有多阴暗?提到gd就说洗脑,丝毫不理会其中多方面的展示,并且做到了各国人说各国话,而且其中对国军抗战的肯定可以说甚于其他诸多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