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因为是凯特加一星,否则词汇量这么大的独白可能都看不下去。
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想起孟京辉也是爱用这样的音乐,解释名词的概念,全靠演员演技和台词功底撑起来的作品。
观众肯定没法认同这宣言,因为它就在做着自己所否认的事,可以认为导演是在呼吁艺术家做更多真诚、灵性的作品,批判那些为了赚钱,自命不凡,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伪艺术家。
比起电影确实是适合放在展厅里的“影像垃圾”,但不妨作为一场行为艺术来看,比起没看下去的《歌声不绝》强很多,可以看出拍摄剪辑功力,观众看得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
我理解的是每个角色的转换都代表着语境,有象征寓言意味,即这话的口吻放在这人在某时的场景很合适,但也不能否认是为了拯救电影冗长单调的内核。
就是不知道大魔王为什么要模仿印度口音有点好笑,以及那个捡破烂的直接演个疯女人就好了,声音实在是不符合老头。
有些台词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字幕组翻译后。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大魔王说的话=正确的话)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宣言》(MANIFESTO)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13个同步播放的视频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另一个则是剪辑过的电影长片版本。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50多个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作品在向宣言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在罗斯菲德设计的13个场景中,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塑造了送葬人、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和家庭主妇等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
其中,家庭主妇的场景,是由布兰切特和家人(丈夫,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对展馆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13个屏幕位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要达到艺术家“十三个单屏互不阻挡”的需求,展览场馆现场需花费不少功夫布置。
《宣言》装置作品最震撼的就是13个高清屏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凯特·布兰切特会在每个屏幕上同步开始宣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宣言,你可以体验现场13个屏幕“共同发声”的壮观景象,每一次的体验会随着你置身于不同的屏幕位置而有不同感受。
这种有近远有层次有空间感的观赏体验,是和《宣言》电影长片版本最大的区别。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屏幕上是没有字幕的,朱利安·罗斯菲德不希望让文字来干扰他的画面构图,图像上有一行字幕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你可以从装置里面体会到很多从文本生发出去的东西。
《宣言》,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览现场,2016
《宣言》,上海昊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
出自加拿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导演,全片可以说是非常的有想法,达达宣言、道格马95宣言、未来主义宣言等等串联起来全片的情节。
90分钟的装置艺术展示丝毫不让饱看电影故意的人厌烦,妙在台词上。
在真实的场景之下,然后通过演员的演技,来把这些宣言然后先讲出来。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真实的场景加上虚构的宣言宣布, 好似一个虚无的存在一样。
比如说在一个场景当中是一个墓地的场景,然后墓碑前就会有人上去宣读悼词,对逝者的一些感言什么的,他却用达达主义的宣言来代替了悼词,因为平时就像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也是过场戏的情景,人们不会在意这些悼词的内容,然而他此时确弱化了整个的场景的仪式感,却将宣读的内容突出,因此让仪式本身变得极具讽刺意味,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它新鲜的点主要在于让人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接触到这些前卫的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这些思想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
在这在这之前应该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系的片子,据说是戈达尔之前拍过一部,也是类似于用宣言撑起全篇的样子,我觉得不会有这种力度。
你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凯特来主演这部片子的话,换一个演员来演的话,他会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的主演也只有凯特布兰切特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表现的话,才会有他现在的这种力度,这种力量能够直接传达给观众,直接给传达给所有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7.9分的原因。
除了主角有强大的吸粉能力之外,这部片子在其他的硬件方面依然达到了一般作者达不到的一个美学的标准,包括他的整个画面构图,然后主体主要是突出人物,对场景的一些设计。
包括他整个对演员的化妆的要求,12个角色是12个不同的造型,尤其是那个流浪汉的造型,可以说是非常的磨人的一个造型了,对于演员的形象该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改造,怎样的一个颠覆?
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
无奈的是的是我看的是一个插渣画质,也就是相当于流畅画质的一个版本,然后看了豆瓣里面的一些截图之后,那个对比真的是非常之大的,非常的让人伤心的一件事情。
宣言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
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
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
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
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
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流浪汉:情境主义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工人:建筑化工员:绝对主义,建构主义葬礼演说家:达达主义家庭主妇:波普艺术朋克:神创论,条纹主义聚会组织者:旋涡主义,蓝骑士派,抽象表现主义编舞:激浪派,贫穷艺术(Mario Merz,感谢concis),行为艺术人偶家: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新闻播报员与远程记者:概念艺术,极简风格教师:道格玛95
所有词描述所有词,什么也没剩下。
在有意义的事物里,放大偶发性癫狂,制造苍白,用苍白压制,虚无甚嚣尘上,又反相利用癫狂一把火烧了苍白。
用封闭的导管演示指向性全开放。
一部开上帝视角的片。
“我追求的艺术,是心,送殡的心”,“还有甜心的心,里面装的全是牛轧糖”。
厌恶俗气,同时歌颂平庸。
不要真诚,要真理。
我是觉得,甲乙丙丁是平行排列的,没有互相形成对立面一说。
一部不是电影的话会不那么难看的作品。
Normal weirdo.Medium cold.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
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
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
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
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
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本人完全不懂艺术,就谈谈看了一场电影的直接感受吧。
就是看百老汇办德国的影展,看到票都卖完了,然后就买了最后的票进去坐着。
第三排最边一个座位,在最近银幕和最边银幕的地方,大场景的俯视和全屏镜头,头要抬得高高的,蛮辛苦的。
说实话真想到最后一排的地上去坐着看了,但又出不去。
不过只有一秒钟,就秒呆了,被凯特的阵势,和对白的内容。
我的天啦,震憾。
一边看,一边根据场景写出这些感受的词语:冰冷 空洞 满屏 俯视 愤怒 力量 僵硬 笨重 沉重 死板 空无 复杂 凌乱 空旷 笨重 垂死 老旧 丑陋 伪装 控制 未知 迷茫 梦幻 年轻 希望......一边看,觉得这样满屏的表达,真要考演员的水平啊。
一边看,并把电影的文字翻译全部拍了下来。
前面的那段话,我真是想录下来啊,就是太慢了。
以下是整理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根据拍下的照片做的文字记录,前面部分没记完,从1/4开始记录比较完整,但偶尔会拍少几张。
艺术就是感受,记录文字的感受。
达达,就是虚无。
一如你们的宗教,虚无。
再无宗教,再无共和主义者,再无保皇派,再无画家,再无作家,再无乐师,再无雕塑家,再无帝国主义者,再无无政府主义者,再无社会主义者,再无布尔什维克,再无政客,再无无产阶级,再无民主党人,再无资产阶级,再无贵族,再无军队,再无警察,再无祖国,再无这一切,再无一切,只有虚无,是虚无!
形态不定的变种,如何指望建立秩序呢。
不想冷得发抖的人,就得大步走。
我们和一起大步走的人,看到远方。
正在苏醒的晨曦,晶莹透亮,正发出第一缕光芒,令人欢欣雀跃的第一缕黎明之光,和伟大的艺术乌金,将开始其胜利之旅;今天我们比以往,更相信我们的意志,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唯一的生命价值。
而这个价值就是,永恒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建城市,使它变得,像是巨大喧嚣的造船厂一样,无一处不灵活,机动,有生气在空空如也的未来门前,今天我向你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赏和诗人宣告,艺术不是谈资,而是真正快乐之源向你们宣告我的言行,我已将自己,变形为零的形式,从不良的学术派,艺术泥沼中摆脱出来,物体象一烟雾一样,消失无形,我已摧毁了边界,摆脱了物体的限制,这受诅咒的边界,禁锢了艺术家,并误导他,远离毁灭一切的目标,我们永远有新发现,而我们的发现不可隐藏,强行将我们的年代,融入过去的年代,实为荒谬之至,生活必须纯净,才能进行正常演化,艺术不应趋于简化,而应趋于复杂我在所到之处宣扬堕落,手从天堂指向地狱,眼从地狱指向天堂,人的生命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如泰山,其实是一回事,唯一永恒的,就是“死亡”一词你可能享受生活,别人教你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是那么胆小地退缩到,那些你被迫去想的崇高理想和不存在的抽象龟壳中,所有这些废话,不过是教条,你就会站直了,玩大屠杀游戏你不明白,一个人什么都不靠,也能感觉幸福,我们见识过一切,我们什么都不爱,我反对体制,最能接受的体制是,没有体制的原则,逻辑的废除,记忆的废除,考古学的废除,未来的废除你就象你的希望一样,虚无你就象你的天堂一样,虚无像你的偶像一样,虚无像你的政治人物一样,虚无像你的英雄一样,虚无像你的宗教一样,虚无放弃爱,放弃唯美,放弃智慧,这负累,因为在新文化里,你的智慧荒唐又渺小,只有迟钝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相,不是真诚,为透明,为清澈欢呼吧,为欢呼吧,为水晶,为流体,为优雅,为笨拙,为闪烁,为光亮,而欢呼,为永恒的建筑欢呼,建筑可以很空旷,火红色,质地平滑,坚硬,有棱角,残酷,圆形,精致,彩色,不雅,彰显欲望,梦幻,有吸引力,让人不快,悸动,充满活力或死气沉沉,如果冷,就冷得象块冰,如果热,就热得像烈焰,建筑必须燃烧现代主义者,有完全相同的情感价值,人不是有规律的,人的想法经常跑题,想完一件事再想另一件,而是同时想两件事,断断续续的。
什么逻辑,逻辑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整个世界,就像个见鬼的业余乐队在演奏,是谁对真诚提出质问的是通过个人情感净化,明确我们自己的人呢,还是那些讨好本就不多的观众,不成形队伍的,艺术家们呢我们自己以外,从不可能产生真相,生活就是, 对时不时的雨天,开放的系统,没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在价值之物,其富有的诗意,只在内部维度发展壮大,我们寻求的真理,不在表象,而在思维上,我们必须创造,人类不再模仿,而是发明创造,他在为世界补充事实,人类生于自然,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新的事实,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像,我们必须创造,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强加美学限制,从自己的能力中,不是整合旧的价值观,而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们留在身后的过去,是腐尸,我们将未来交给占卜师,我们要的是今天,不再回顾过去,别再谈什么未来主义,奇迹般照亮着独一无二又对向上升的“我”,异常敏感,永远更新,又永远相同,让我们崇拜先锋派,让我们热爱这个无与伦比的世纪,我们的利己主义,我们的信心毫不动摇,在我光荣的孤寂中,我通电的神经,发出了奇迹般的炽热,我得到了启发一个伟大时代业已开始,精神上的觉醒,不断恢复失去的平衡,对精神播种,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门槛上,一个伟大灵性的时代,艺术,文学,甚至是“精确”科学都在这“新”时代,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它们都将,被这种灵性所征服,我们正在摆脱,各种束缚,记忆的,联想的,怀旧的,传奇的,神话的束缚,我们正在创造,明显既崇高又美丽的,现实形象,不从基督,人类,或“生活”获得灵感,建造教堂,而从我们自己的情感中,获得灵感建造教堂极点就是现在,和浪漫的人来说,它们只不过风景如事,饶有趣味,而富人毫无例外,全都令人厌烦,伟大的艺术漩涡万岁,我们的漩涡,并不害怕过去,它已经忘了过去的存在,“**”是唯一活跃的东西,生命是过去与未来,而现在是艺术,我们代表着现在,这一现实,而非伤感的未来,或是无赖般的过去,未来派如今,对机器飞机等过分赞赏,他们是当今那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之中最为浪漫以及多愁善感的人,如今我们,不想对着汽车大惊小怪,它们像刀叉大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的无意识,人类的愚蠢兽性,还有他们的梦想,艺术直觉永远是原始的,还是爱恋的人,我支持的艺术亲爱的想象力,你那慷慨的品质,“自由”是唯一,我们虽然继承了,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只有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这已足够让我,投身于此不惧犯错,直接相关的事实,我们抛弃 了,所有不合常规 的,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有不合常规的,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考虑和我们经历,只允许我们,目前仍流行的绝对真理,我们仍然生活在,投身于此不惧犯错,提供我生活可能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诸多不幸可至少,仍能使我激动的词语,我最喜欢我们仍然生活在逻辑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把自己交给梦想家看看孩子们,树林非黑即白,梦中人永远不会醒朝着人群开火,让自己入迷,万一你死了,你确信自己,会在死人堆中苏醒对吧,我相信在未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状态,将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在创造形象之时,它隶属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丰富的源泉,蓄满了,为心灵所感知的意象,包容着,构成人的本质的观念,潜意识塑造构成,并改变个体,我相信人在自己所选的,非理性道路上,出发行进,以及抵达目的地时,会感到的纯粹的欢乐,别了,荒谬的选择,梦里的黑暗深渊,形形色色的对抗,以及长期的耐心,别了,季节的飞逝,人为的思想秩序,危险的坡道,以及一切事物的时序,但愿你能下点功夫作诗,今年夏天玫瑰是蓝色的,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斗篷,像幽灵一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活着和不再活着,不过是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存在感在别的地方,要耗费很多时间做日常之事,将它们作为艺术,赶到意识层里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它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蔓延着的线条水生巨兽的强势站姿观念或概念,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一个概念艺术形式时,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施起来,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这种艺术即非理论性的,也不是理论的例证,没有目的性,不管艺术品,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必须源于一个想法,它是什么形式呈现,不那么重要 ,艺术家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认识,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不仅因为他们能轻松地说谎骗人,或是迅速而决然地,或杀害他人新的网络形式是,人类扮演上帝,速度超越了时间与地点,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让虚假信息,让时间与地点,迷失了方向 ,它是一个我们对调整的痴迷,使得我们,腾不出时间或地方回头,如今说什么也太迟了,今天已是昨天,其记忆 已经消失,我们怎么能够向前走,意味着见机行事,双目久久凝视着某物,知识变成了信息,以致言不及义,话语成了观点,你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反省自身就是照镜子,深思熟虑就是说,想着自己如果人类,并非面对黑洞的话,这些或许都还可以解决,他意识到自己的绝对机能,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已被夺走,人类曾具有独创性,与一定的真实性,一切都消亡 了,终结了光能够创造多少种彩虹,会对热浪的差别多敏感,想象一个,充满难以理解的事物,有着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以及不可计数色度的世界,“太初有道”,之前的世界,让所谓的幻觉,进入你的知觉领域,接受梦中所见,不管是白日梦,不必让心灵之眼,能令灵感产生共鸣之处,或是能激起想象力之处,你们可以参考,老电影,新电影,音乐,书籍,绘画,照片,诗歌,梦境,闲谈,建筑,大楼,桥梁,树木,云朵,水体,甚至光影,我希望你们只选择那些,直接与你们的灵魂对话的东西,这样做的话,就算称为剽窃真实性非常宝贵,而原创性并不存在,所以不必费心隐藏,你的剽窃行为,让——吕克戈达尔的话,关键在于你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不能出现导演的名字,一定控制住个人品味,我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我发誓,一定忍住作品创造,因为我认为,这个瞬间比整个永恒还要重要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我创造的人物,和场景之中带出真相,倾尽全力在所不惜,任何高品味,以及审美方面的考虑,事实创造规范,真理带来启发,电影艺术里,有更深层次的真理,还有一种叫做富有诗意,令人欣喜若狂的真理,这种真理神秘莫测,唯 有通过,虚构想象,及因袭才能触及我与我所处的,与一切存在于僵化怯懦形式中的权威,我是数百万,不随大流的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家,没有家人,不奉行教条,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知道何为起点,何不终点,我向所有的偶像,与定局宣战,向所有,利用我自己的谬误,与可悲的恐惧,来束缚我的历史宣战,我只知道一些瞬间,一些如同瞬间的一生,以及一些带着无穷的力量出现,后来又“化为乌有”的, 建造众多世界的人,是一个崇拜肉体,崇拜美妙音乐,崇拜夜幕下轮廓的人,我没法知道你的名字,你也没法知道我的名字,明天我们将携手,建造一座城市!
直觉形式应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不是,对人世间生灵的克隆,但其本身就是灵性之物,自然本有灵性,供我们顶礼膜拜,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我们我们会不屑一顾地说,你们,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可终有一天,是要受到审判的!
我这个非艺术者的对艺术的宣言:感受,感受,感受!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
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
她借助这些,叙述出激烈又平和的宣言。
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的时候那些犀利的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为此多给一星。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这片子好有意思,不要专注于人格分裂,只接受胡话连篇的设定,就全能看完。我最喜欢舞蹈和美术课两个部分。舞蹈部分就像是一个优秀演员的表演说明书一样。美术课的部分“世界上没有原创,全是赃物”是真的啊!很喜欢。
有几段没看进去,有几段太过精彩。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看到片尾冗长的quotes瞬间原谅了看不懂这部影片的自己……又或许这类影片本来就没想让大多数观众理解,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态度。本来也是奔着cate来的,单纯欣赏表演已经很好
努力想理解她在说什么,失败,沦为12段英语视听材料😂形式很有意思,大魔王表现力惊人,气场强到让人忘记呼吸。印象深刻的是饭前祷告和人偶师。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看的云里雾里的 看你们都差评不知所云我就放心了 女神真是接错了戏
看不懂的实验电影,除了凯特布莱切特一人13角的角色变换,还有穿得如同外星人的舞台表演场景,一无印象。
不解就反艺术宣言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8thBJIFF# 当装置艺术确实可能不错,但是用电影的标准来看就实在太无聊了,除了还算有个数据库电影的方法可以谈一谈,不然真的是想弄死导演了。要是都有结尾段Dogma95那么好玩该多好。
为大魔王打call。不管是气质形态还是业务能力。不过。全片话痨式台词,而离不开艺术。
其实美术摄影剪辑什么的都还行,但你一直在说胡话
我…………
我只是個小粉絲來看偶像電影,為什麼這麼沈重?在電影中又回憶了一下20世紀藝術運動史⋯⋯
大魔王凯特变装show,各先锋艺术流派高光时刻高燃混剪(然而现实永远岁月静好),很适合拿来练英语口语,we shit, and we will shit colorfully...
俄语配音太干扰,英文字幕跟不上。阅,没看懂。
装逼
资料馆放映#2024年第一部艺术影院观影耶!久违的大银幕体验真的让总盯着小屏幕的我感觉很爽!这是一场为艺术爱好者拍摄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