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那些从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就伴随着的东西,家庭,财物,权利,身体,和那些在生活中遭受的事情,苦难,但好在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如何面对这一切,我们可以假装一切都不是这样,郁郁寡欢,放纵自己。
当然也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一切,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
既然我的生不能选择,那在被宣判的最后日子里,我要自己选择我的余生。
先感谢奇遇观影团,带给我首次提前观影的机会,感恩。
以下内容涉及深度剧透,请酌情观赏影片主要围绕4个人物展开叙述:失去哥哥的小男孩生生,肺癌末期的莉莉奶奶,即将失去母亲的单身女儿以安,失去儿子的母亲。
四个人物形象,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仿佛多多少少都能从四个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很有代入感。
1.关于温暖。
生生,无论是坐在打烊的肯德基,还是空无一人的家中,最缺乏的是温暖。
看着同伴在母亲的嘘寒问暖中接走,然后一个人落寞地回到肯德基,真的充满唏嘘。
与其说,生生给予了莉莉奶奶陪伴,同时,莉莉奶奶也给予了生生温暖。
生生在帮莉莉奶奶录视频的同时,也一点点地学会打开心扉,理解母亲,学会成长。
2.关于家庭。
早年丧偶,中年失子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晚上在便利店打工,白天在家里补眠,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都是缺席的。
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不能仅凭表面就去下定论,要知道,作为单亲母亲,搬砖与陪伴注定不能两全,不能接他放学,不能给他做饭,不能同他聊天,听他讲校园发生的点滴和成长....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一步难一步艰,艰一步,难一步,走着走着,但愿路就会好起来3.关于需要。
电影里有一幕,是以安的员工吐槽家中的母亲做个小手术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很羡慕莉莉奶奶的独立性。
但在以安视角,可能会羡慕员工母亲对子女的需要感,莉莉奶奶实在是太自私了,无论是带她去台北看病,还是辞职照顾,都遭到莉莉奶奶的拒绝。
连莉莉奶奶平时发生的事情,都是别人通过莉莉奶奶直播后,转告给以安,才知道的。
往深处想,莉莉奶奶作为过来人,知道,女儿有女儿的旅程,她有她的人生,更不希望女儿因她而改变她的航程。
即使,莉莉奶奶也需要陪伴,即使,她也很怕死亡。
4.关于失去。
“如果你丢了什么,觉得遗憾,那才是最重要的。
”拥有时,不知道去在乎,去珍惜,等到后悔,已来不及,有些东西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如岁月,如青春,如健康,如爱你的人。
这部片的主旋律并不是要你知道失去的不可逆,而更希望我们珍惜当下,尽量的学习,尽量的尽力,尽量的开心,尽量的珍惜身边人,人生就遗憾少一点,美好一点。
最后,剪辑,有点乱,时间线得去二刷,但不影响观感。
清明时节,没有扫墓,看了这部应景的电影。
台湾电影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
印象最深的一句“丢了以后会遗憾的,那才是最重要的”,看完发现恰好一张海报上就是这句话。
生生和莉莉,一个在人生的开始,一个在人生的尽头,同样面对死亡这个主题,生生通过哥哥的手机看到莉莉奶奶的直播,机缘巧合下两个人成为忘年交,共同度过了一段珍贵的时光。
活着有什么意义,该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不断追寻和思考的问题。
年纪还小的生生,面对哥哥的死亡,透露着拒绝。
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有何种情绪。
同时他也充满困惑,有点害怕,觉得哥哥去世后回家拿过漫画书。
他的内心应该不愿意相信哥哥的死亡。
他不愿意搬家离开,因为这意味着哥哥的痕迹会随着搬家而被抹去。
莉莉奶奶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癌则抱着豁达的态度,她的选择是独自面对。
她拒绝化疗,不愿意麻烦女儿,为自己设计了直播度过多彩余生的计划。
莉莉奶奶面对死亡时内心是有纠结的,她不愿意给别人(女儿)带来麻烦。
在她的告白里就提到了亲子关系终有一个终点,要学会放手,学会互不打扰。
这也是她和女儿的矛盾所在。
女儿希望自己能为母亲多做些什么,但是母亲一直拒绝。
尽管如此,病危时她说出了害怕,表达了对女儿的需要,两人通过“争吵“最终达成和解。
“好好再见”是电影中人物达成的“共识”,也应该是我们观影后的共识。
电影的bgm同样非常小清新,配乐是雷光夏,高中时mp3里一直装着她旁白过的地下铁,很喜欢她。
整部电影节奏比较慢,尤其大概五分之四奶奶去世后那个地方,当时觉得看的有点困了。
但是,在清明节看到这部电影,把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寄托在了电影里,感觉很有意义。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让观众代入感极强,生死的话题是永恒的,不避讳,不张扬,直面生死。
今年有很多抗癌电影,这又是一部,很有是枝裕和的风格,淡淡的讲述下揭开了生活的必然。
近两年,台湾电影越来越不错。
影片中男孩和妈妈,莉莉奶奶和女儿,他们因为生,因为死,彼此沉默,彼此沉重,最终,都和解了。
影片的主题意义很深远。
来看,只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
节奏慢,又太显得平淡,甚至看莉莉奶奶安安静静的吃完一碗面。
但又是很真实的生活。
当看到了荧幕上的那个老太太,让我想到了已经离开了的亲人们。
面对生死,内心豁达,过好每一天,就是最酷的老太太。
让我最感动的是,莉莉奶奶不让女儿照顾自己的理由。
都说母爱伟大,但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么无私,甚至大多数人的思维还都是“养儿防老”。
其实家人之间不必说我爱你,但这句“我爱你”着实催泪。
一个失去了亲人的少年,参与了一段癌症晚期奶奶的人生。
一个应该会更懂得人生,更懂得珍惜,一个走得少了些许遗憾。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的希望
#时不时的戏#生生#sensen
sensen是生生两个字的广东话发音,查了下导演名气不大,似乎是个台湾人,影片的标题立意让人想到“coco”,但作品厚度全然不及后者,看之前扫了两下豆瓣的评论,中规中矩的比较多,尽管我一直对豆瓣的留言多有三分信,七分鄙视的意味,也没太多放在心上,但看完回忆起来,感觉这也是我对于本片最想给出的评价了。
请了影后出演,想必也是影后为此片的剧本所打动,那一口港味的普通话在我听来好熟悉,在看片前上厕所里,这家影院也是一直在放广东歌,勾引了好多广东的回忆。
剧情是讲一个知道自己肺癌晚期的老年后的各种心情与活动,导演为了让这个作品更符合当下的时代,引用了直播这个概念,但也只是让人感觉共情了时代而已,我始终认为演员只是导演呈现的作品中的陪衬,再好的演员也会受限于各种,这部是最好的证明,导演想尽了很多小清新式的桥段来丰富整个剧情,比如提前录好视频之后上传,比如老人用漫画记录抗争的每一天,老人与小孩打羽毛球的片断,老人留恋自立更生的生活而留的眼泪,其实挺用心的,但又非常让我很难抓住泪点,整个剧情的节奏还是台湾电影的通病,文艺的形式过于大于剧情,如果这个电影浓缩成个15分钟的数码产品的亲情宣传片,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来今天其实因为有事不太想来,但因为剧情讲肺癌,而外公最近也是因为这个事情住院,还是选择来感受下,尾段的时候,看到老人各种回忆岁月与时光,我心里闪过很多的换位的念头,当我的年岁走到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活动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秒吧。
面对死亡,最伤心的人就是身边的亲人。
看着身边的人离去,总是会有磨灭不掉的人伤痛。
如何面对伤口,或者说如何能 让自己伤得轻一点?
爱之深,痛之切。
鲍起静演得太好了,这位老奶奶让人心疼,让人落泪,让人唏嘘,让人感动。
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给人带来什么发人深省的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预计未来,但是可以珍惜当下,好好陪家人,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
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完成度挺低的一部电影,剧情没推动,时间线没处理好,全靠演员演技在撑
3点5星。生老病死,一日千秋。四个人,四份孤独的灵魂,因为相识而改变,适合与《又见奈良》对比观看。
3.5。平铺直叙,但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一看吧。
题材是戳心的,鲍起静的表演是不必说的,影像风格是很台味的。只是线索单一、节奏较慢。。里面那只狗、那只胖猫可爱。
很喜欢这种慢慢悠悠平平淡淡的生活化电影,很真实,也很现实。让人心里平静却又增加更多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不敢去细想的假设,说不害怕死亡是假的,生而为人没有遗憾是不真实的。因为人生充满了遗憾,所以死亡才显得恐怖。很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能够让我热泪盈眶了,莉莉奶奶在摔下病床后哽咽的那一句“我好害怕”令人动容。即便是努力生活,独立到临终都不愿麻烦自己女儿的老奶奶也会在病痛折磨身体时害怕死亡。其实我们并非害怕离开,而是担心在离开之前没有好好告别啊。“有些什么东西 是丢了以后 你会觉得遗憾的,那才是你应该觉得是重要的东西。”——《生生》
新导演首作的话基本上还是该犯的一些错误还是犯了,剪辑没有捋出一个很顺畅的时间线和视角,但演员加成还是不少的。
鲍起静一出,泪腺就不行了。默默流了几次泪。
面对生死之个巨大的话题,人显得格外的渺小,坦然离去,归于平静莫过于是最美好的结局。
太好哭了。
有些什么东西是丢了以后你会觉得遗憾的,那才是你应该觉得是重要的东西。
不如听歌
Only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an touch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ld.
“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你失去了以后会觉得遗憾,那这个就是重要的东西”。两条线的穿插,两个孤独的人,相互安慰!
爱,生生不息。
2.5
“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我们都要学会放手”。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很痛苦。
杂音太多了
人生就是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到跨不动了,就躺下,变成后来人的阶梯,帮助他们跨过去
烂
故事可太普通了,不太适应看鲍起静阿姨演这样乐观的角色,太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