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纪录片的导演在拍摄虚构剧情片时免不了会带入不少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比如冷静观察的视角与纪实的叙事风格,这部出自导演基蒂·格林的剧情片处女作《助理》自然是一个典型例子。
基蒂·格林此前因拍摄乌克兰女性题材的纪录片而名声大噪,这部新作同样以女性为焦点对象。
影片以巨细无遗的笔触描绘一位初入职场的电影公司女助理漫长的一天工作内容,简单重复和无聊乏味的情节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似的。
由于我事前并不知道这是根据哈维·韦恩斯坦事件改编的,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偶有疑惑,不过平淡真实却又细思极恐的情节让我逐渐感受到创作者暗流涌动的控诉欲望。
这是一个被男人掌控的公司,三组重要的男性角色对应着女性在职场环境里的压力来源。
首先是从头到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老板,带来隐形的压力和威迫感,从他在电话里的粗言责骂足以让观众感到阵阵惊悚的效果;同办公室的两个男同事也摆脱不了帮凶的嫌疑,两人不仅将棘手的工作交给女主角完成(应付老板的太太的来电),还在她被老板责骂后,主动教她写道歉信恳求老板原谅(但事实上她根本没做错事!
)最恐怖的莫过于人力资源总监,他明知老板生活不检点,还纵容其对新来助理施加的丑恶行为,甚至暗示并劝导女主角收回对其的投诉,还说她不是老板喜欢的类型……这个公司算是当下男权社会的缩影,女性承受着来自种种不公和刻薄对待,甚至遭遇性侵犯。
作为沉默忍让的女性终于选择大胆发声捍卫自己的权益,女主角在影片后半段的醒悟也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结果并未如人意,但这种女性觉醒的潮流正是前两年MeToo运动在欧美爆发的重要原因。
作为MeToo时代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算是一部另类的恐怖惊悚片。
片中似乎有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在监视者女主角在上班时的一举一动,有好几个垂直俯拍的镜头画面就有类似的强烈意味。
女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更不断渲染这种不知不觉的压迫氛围,而身在其中的她却求助无门,从后半段她身上那件外套也能反映出她缺乏安全感的内心想法。
当作是一部职场新人的恐怖题材来看也许有点乏味,而从平淡的细节里延伸出更多的对比联想,则明显带有着较为严肃的社会控诉意味。
相信这才是影片的真正力量所在。
女主没有受到性骚扰。
女主刚进单位五周,还在实习期,做很多打杂活很正常。
没看到同事排斥她。
女主觉得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可以离开啊,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
老板潜规则女下属,是有独立意志的成年人之间利益交换。
没有伤害女主的利益。
或公司的利益。
总不能说老板私生活混乱,潜规则下属,影响员工工作,公司正常运转吧。
如果老板没有在办公室跟女同事瞎搞,就ok了?
老板真的舍不得花钱开房?
还不就是电影导演故意增加老板的可恨值。
现代社会取消了通奸罪。
老板私生活,别人的私生活是他自己的事。
人力资的处理,很现实,就凭那点证据,想投诉老板根本不现实。
老板确实霸道,不讲理,有时。
女主确实工作压力很大,没什么成就感。
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投诉老板乱搞男女关系。
我觉得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能看个电影,就成了道德洁癖主义者。
匆匆看了下短评,大家原来对这部片子真正主题理解有这么大的偏差。
这片子的标签是Harvey Weinstein movie,它讲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人打工魂,社畜,职场小白什么的,而是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的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
它聚焦于他的私人助理,但这个助理又并不是他的type,而且聚焦于一天的时间(entry-level的职员难以置信的漫长的一天),而这一天正是助理拼凑起了Weinstein性侵证据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必须联系所反映的真实案件,不然对它的理解会完全浅表或者偏差。
从摄影方面来讲,整体的色调非常冰冷,后思极恐,大量的脸部特写和俯拍镜头突出了主角的孤立感和无助感。
在声音处理上,主角的声音也是微弱的近乎被淹没。
本片的高潮无疑是Jane和HR的对话,从体谅到压制到批评,观众也不得不考虑到底Jane应该如何抉择,或者说她到底有没有选择。
那个遥不可及的制作人梦想值不值得一次次卑微的道歉邮件和一次次良心的谴责。
看的时候在想,如果Jane和两个男助理去吃个晚饭会不会好些呢?
她会得到一些support?
还是会觉得大家都知道却心照不宣而更加幻灭呢?
答案似乎是后者。
女主角在一家大公司找到工作,已经在助理的位置上干了两个月了。
本来是想来学点东西的,但其实啥也没学到。
整天就是打扫卫生泡咖啡接电话。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生无可恋了。
起早贪黑的工作,甚至错过了父亲的生日。
女主角通过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发现了老板的秘密,他作为一个已婚成功男士竟然在外面养小三。
他经常把不同的女人带进办公室,至于他们在里面做什么,那还要问吗当然是彻夜研究剧本对台词啦。
最近公司又新招来一个年轻的美女,此人根本不符合助理的职位要求。
她肯定不是大学毕业,而女主角则是名校毕业的。
她以前的工作只是服务员,现在刚来就被老板安排住到酒店去了。
女主角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估计是因为女主角不是老板的菜。
女主角感到心里不平衡,于是去找大魔王投诉。
大魔王听完后威胁女主角不要说出去,否则会丢掉这份工作。
女主角被大魔王吓住了乖乖回去工作了。
很快大魔王就把此事通知了老板。
老板又打电话过来把女主角骂个狗血淋头。
女主角只好发信息给老板道歉。
晚上老板办公室又有女人进去了,他让女主角先下班。
这时的女主角学聪明了选择了睁一眼闭一眼。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女员工应该在入职两个月后怀孕。
让老板知道人世间的险恶。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在六一儿童节这天看完这部片。
说句实话,一开始看这片,我觉得完全就是在刻画着职场底层社畜的工作日常。
女主是一名助理,每天重复着枯燥无味繁琐无聊的工作,打印老板的日程表打印公司资料、点外卖拿外卖、接待来客、清洁办公室卫生、拿快递拆快递。
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忙到忘了家人的生日。
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部片是根据电影公司的大boss韦恩斯坦性侵娱乐圈多名女性的新闻而进行改编的。
又觉得这片有点内味影片没有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样去复制事件。
而是通过女主作为那位邪恶大boss的助理,在知道上司的所作所为后,为避免更多新人遭受伤害而所做的挣扎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制作的。
全片台词很少,大多数镜头都是日常女主的工作行为。
灰色的色调+大量女主枯燥工作的镜头+极少的台词,给了全片一种极度压抑的情感基调。
甚至我觉得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抑郁成分要高于公司高层性侵下属这个主题表达的成分。
后者其实在影片中一直以一些侧面的信息来表达,可能不了解影片社会背景的还会get不到。
比如,公司新招的一个女助理,一来就安排去住在酒店。
再比如,女主去向hr部门述说,却被hr怼回去——“你不是他的菜”
影片在隐晦地透漏出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大boss的恶行,就是没人敢言。
另一方面,女主的工作何尝不是现在社会上职场社畜的现状,工作内容重复性高且枯燥,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丝毫帮助,同时还要忍受着同事的欺压,工作上处处谨慎小心,生怕哪里犯了错,全天候神经紧绷,被上级骂完还得小心翼翼地回复信息道歉和表忠心。
全片看完下来还是很让人很难受的,是那种平静的难受,是那种你所处周遭的高压环境压得你快没法喘息又给你留有一丝空间挣扎,给你希望又不会让你触碰到希望。
愿普天之下的社畜终有扬眉吐气之日,愿职场无pua。
韦恩斯坦案的一角,Kitty Green展现的是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
何种可称谓系统性压迫,主角Jane西北大学,名校毕业,怀揣职业梦想,来为“电影大厂”工作,年轻梦想有为,吃“猫饭”,整日守着电话,处理琐事,包括清洁打扫,还有承接另外两个男同事甩给她的吃力不讨好的烂活——大Boss妻子追问丈夫去哪了。
与此同时母父为她寄予厚望,她却从不知道自己的电影专业何时能发挥作用。
各行各业的精英女性,从名校出走,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成为勤杂助理,在那里消耗,直到发现那张办公桌能提供的价值远低于她真正的需要,它只是把她们固定在那里,一个公司的高级勤杂岗位不能变成电影制片人,好让那个岗位的女孩们“完成打怪升级”,那只是一个座位,不是通道。
对比韦恩斯坦案发后的滔天巨浪,影片中Jane对新手助理的担忧在这群男性中显得毫无重要性——在男性组成的环境中,有毒反而符合男性政治正确。
其他人都在混淆她的价值观和认知,只有一位女性同事给她宽慰。
西北大学电影专业的Jane的职能就只有不住的道歉道歉道歉,当她吃着便利店冷食,走入黑夜,这种系统性压迫,像走入迷雾。
#星期三电影# 第02期 《助理》推荐星:二星关键词:MeToo;效率;纪录片这部是之前风风火火的“MeToo”活动促成的影片,片子聚焦于风波人物韦恩斯坦助理的普通一天。
天还未亮,城市的交通还未变得拥挤,Jane来到办公室给同事煮咖啡,开电脑。
最先到的同事,刚到打声招呼,工作就来了。
发水、清理办公室、分发文件,这些都得在同事来之前完成。
八点了,同事姗姗来迟,他们的第一件事是打闹,然后给Jane安排工作。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间:八点,星期一。
Jane已经在办公室度过周末,周一还得半夜来到办公室准备。
可在别人看来,没出现的时间都不算工作量。
Jane的效率不高吗?
她是名牌大学出身,做事得体恰当,能从几百人当中脱颖而出,进入世界顶级制片公司,她的工作能力已是超常。
可无论什么工作都有琐事,Jane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这些琐事。
GTD道尽了工作效率原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能交给别人去做的,就给别人做。
这些事大部分都是无意义且耗时的工作。
打印、扫描、复印、装订、清理、收发快递、订阅午餐、处理行程、照看孩子等等,都是些看起来轻松,却无比耗时的事情。
琐事占满了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无论他距离世界上最出名的制片人之一有多近,她真正能学到的有多少?
更快的印刷,还是更快的刷杯子?
不仅如此,她的内心还充满煎熬。
你可以说她小白,但有多少人在进入时就油枪滑舌,老板妻子的质问,老板随时的阴晴不定,同事随意转过来的文印、杯子,错的或许永远是你。
在这儿,你不能有声音,你不能有情绪,你只能接受一切。
很多镜头就像监控录像一样,压榨的人无法喘气。
最直接的两场戏,莫过于Jane想去人事投诉,还被当成想挤兑别人,最后还告诉她不是他的菜。
还有片尾的那场,电梯中的女人说,接受吧,她从交易中得到的益处会比他得到的多。
结合“MeToo”运动的发展,一切魔幻又讽刺。
社会是个大染缸,你不染色想怎样,但这样正常吗?
本片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因而这部影片的风格也像纪录片,不那么有故事性,离人物也较远。
片中的老板也永远存在别人的话中,连名字都不敢提。
他从未出现,却无处不在。
而助理却进进出出,空无一物。
大家好,我是天真的二表哥,每周三更新电影,希望你能喜欢!
这个女孩的一天,是女孩们一直在经历与重复的一天。
这个女孩比我小一点。
她刚从名校毕业,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很大的电影公司给总裁做助理。
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做电影制片,她知道那不只是靠底气和运气,还需要很多业内的资源积累。
虽然总裁助理的职位是一份行政工作,但也是一个熟悉行业的好开始——虽然工作辛苦了一点,但慢慢来,好好做,总会有回报的,她已经足够幸运。
电影从助理女孩到公司上班开始。
她把头发向后梳,扎成一个马尾,利落得没有发丝打扰。
穿的是一件粉紫色的线衫,配长裤,算不上活泼却也并不呆板,简单得体。
助理女孩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先去公用厨房煮咖啡、拌酸奶。
快速搞定自己的早餐之后,为总裁和同事们打印好会议要用的文件,装订、分发,摆在尚且空空荡荡的桌子上,整整齐齐。
同事们陆陆续续来了,办公室渐渐热闹起来,玩笑,八卦,吐槽和抱怨作为某种非具象却真切的噪音,填满了打印机、白炽灯、座椅、按键的机械声之间的缝隙。
助理女孩开始打扫总裁办公室。
她很细心,带着一整套打扫工具,跪在地板上清扫桌底,扒开沙发的缝隙清理碎屑。
她在地上发现了一只耳环,在垃圾桶里发现几个用过的针管。
她收起了耳环,挑出针管,把它们扔进生化垃圾专用的垃圾袋里。
助理女孩回到自己的工位,守着总裁办公室的电话。
电话此起彼伏:总裁的妻子暴跳如雷地问她他的去向;项目组费尽心思地向她打探总裁的日程安排以争取更早更多的会议时间;地勤临时通知,需要为总裁出差安排一部专车;财务发来报销明细,特意叮嘱最后两项几千美元的支出本来就没写具体,已经请示过,只管报销就好;前台告诉她,有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来找总裁,说自己和总裁私下订好时间现在见面的,想和她确认一下要不要放女人和小孩进来。
助理女孩熟练专业事无巨细地沟通安排着总裁的工作——台面上的工作,以及,比较模糊的工作。
快到中午了,助理女孩也没有停下来的时间,赶着给同事订外卖。
各种午餐菜单口味要求,最后还搞错了,同事怨怪,她不置可否,一边工作一边咬一口三明治。
助理女孩接到通知,要帮总裁去机场接待一个客人。
接到了她才发现,所谓的客人是一个女孩子,她看上去很年轻,穿得像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说起话来也有些青涩,和她的帆布行李箱一起,有些拘谨地坐在后座。
但所有的这些,都无法削弱客人女孩的,让人惊艳的,不加修饰的美丽。
客人女孩告诉助理女孩,她和总裁没多久之前在另一个城市认识,总裁当即邀请客人女孩搬过来,并为客人女孩在高级酒店安排了一个房间。
客人女孩还说,总裁给她在自己的公司安排了一个职位,随时可以开始工作。
这个职位就是助理。
助理女孩没有说什么,送客人女孩到了酒店,陪她安顿好了,回到了公司。
助理女孩又接了很多电话,安排了很多工作,打印了很多资料,打扫了很多卫生。
办公室仍是热热闹闹的,玩笑,八卦,吐槽和抱怨作为某种非具象却真切的噪音,填满了打印机、白炽灯、座椅、按键的机械声之间的缝隙。
她接到总裁的电话,总裁要她临时推迟所有的工作安排,因为他要去一个酒店开会。
这个酒店,就是客人女孩坐在的酒店。
助理女孩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她穿上外套,系上围巾,一头扎进办公楼外的风雪里。
助理女孩来到了公司在另一个大楼的HR部门,约见主管。
等了一会儿,主管示意她进去。
那是一间很高级的办公室,巨大的木制装潢的单间,整墙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书。
HR主管问她要不要脱外套,办公室里很暖和。
她想了想,说没关系,还是穿着吧,然后解下了围巾。
在微妙的沉默之后,HR主管拿起纸笔,开口问她,是有什么事情要汇报吗?
助理女孩回答是,接着用非常简洁和中性的措辞说了总裁要客人女孩做助理的事情,并且谨慎地分享了她一些合理的推测。
HR主管全程没有表情,也没有落笔。
等助理女孩说完了,HR主管轻车熟路地继续:质疑女孩的动机,否认女孩的想法,嘲讽女孩的操作,威胁女孩的前程:「你知道你这个职位我们收到了多少份名校生的申请吗?
」,「你来公司工作多久了?
」「你的梦想是什么?
」HR主管语气温柔,微笑专业:「那么,Jane,我问你,你确认,要我把你告诉我的这些,记录和处理吗?
」这次见面最终以 HR 主管一句「你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前途无量。
」结束。
「你把围巾给落下了。
」HR主管一面撕掉记事本的纸页,一面提醒。
助理女孩尴尬地走回来,取了之前搭在椅子上的围巾,龃龉出一句谢谢,匆匆离开。
就在关门的刹那,HR主管安慰似地补充了一句,「没关系,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她裹紧了外套和围巾,又一次扎入风雪里。
回到办公桌前,助理女孩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总裁的。
他在电话里把她痛骂了一顿。
她知道为什么。
助理女孩打开邮件,给总裁写信。
同办公室的两个聒噪男同事凑过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指导她的遣词造句,轻车熟路:「我为我的行为向你道歉……以后绝不再犯……谢谢你给我机会……我会好好工作以报答你的信任。
」邮件发出没多久,她就收到了总裁的回复:「很好。
继续努力。
」助理女孩继续努力工作。
客人女孩来了办公室,要她给她过一下助理的工作。
助理女孩仔仔细细地为客人女孩介绍,工作流程、座机代码、注意事项……客人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抖着二郎腿,双手摩挲着办公桌。
「暂时就就这些。
如果没有别的事的话,你可以走了。
」助理女孩说。
客人女孩如释重负,开心地和她告别。
下班时间到了,办公室渐渐冷清下来,只剩下打印机、白炽灯、座椅、按键的机械声。
助理女孩收到通知,今天的工作到此结束,她可以回家了。
天黑了,很冷。
女孩去便利店买了个纸杯蛋糕,找了个空位吃了起来。
她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为爸爸送上迟的生日祝福。
他们似乎听出女孩的疲惫,提醒她别太辛苦,注意身体。
他们不想霸占女孩太多空余时间,说周末再好好聊,匆匆挂了电话。
女孩吃完了蛋糕,走出便利店。
镜头拉开,向上,把这个街区展现给观众。
女孩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准备回到出租房去。
就这样,女孩作为助理的一天结束了,电影也到此结束了。
虽然,我们都清楚,真正「开始」,和「结束」的,不是这一天的事情。
-女孩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作为总裁助理,在在工作上没有任何主体性和控制权;总裁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虽然他从来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过,却无处不在——这本身就是对权力关系的隐喻。
电影在视听语言上一切从简,用纪录片般的方式展示了女孩作为总裁助理的一天的工作。
镜头充满监视感,紧跟着女孩的每一个动作。
色调气质就是纽约冬天的办公室的艺术表达的浓缩,没有倾向,也没有人情。
办公室的环境音被保留(甚至放大),机械的,压抑的工作内容不以任何美感为目的被浪漫化。
年轻演员很专业,对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处理有种主体性收到陌生而强大的威胁下的自发颤动,她的男同事演员们有意无意表露出的自大和特权一次次挑起观者的噬齿性的厌恶——真实,就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没有呐喊,没有声讨,没有立场,没有判断——这些,在电影结束之后被完成。
这个女孩,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一天,是女孩们一直在经历与重复的一天。
-助理有什么投诉抱怨的?
西西佛的喜悦 评论 助理 2020-05-28 19:38:45女主没有受到性骚扰。
女主刚进单位五周,还在实习期,做很多打杂活很正常。
没看到同事排斥她。
女主觉得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可以离开啊,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
老板潜规则女下属,是有独立意志的成年人之间利益交换。
没有伤害女主的利益。
或公司的利益。
总不能说老板私生活混乱,潜规则下属,影响员工工作,公司正常运转吧。
如果老板没有在办公室跟女同事瞎搞,就ok了?
老板真的舍不得花钱开房?
还不就是电影导演故意增加老板的可恨值。
现代社会取消了通奸罪。
老板私生活,别人的私生活是他自己的事。
人力资的处理,很现实,就凭那点证据,想投诉老板根本不现实。
老板确实霸道,不讲理,有时。
女主确实工作压力很大,没什么成就感。
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投诉老板乱搞男女关系。
我觉得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能看个电影,就成了道德洁癖主义者。
评论的评论:布兰姬2020-06-14 16:59:02同意。
权色交易,米兔个屁。
我自己都觉得丧气的是,很多时候,我无话可说,很多时候,我什么都不想说。
但是这次,不得不说:1)电影里办公室耳环暗示的,不是老板在办公室潜规则女下属,而是老板在办公室性骚扰女演员;2)女主角向 HR 举报的,是基于 a)安排助理工作给客人女孩,「空降」办公室,不符合公司的招聘流程;b) 女主角对客人女孩的年龄有疑问,认为她可能是未成年;3)通奸是指婚外性行为:有配偶者与第三者出于自愿发生性行为。
而#metoo 的讨论中心就是职场上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受胁迫下的,「出于自愿」而「接受」性骚扰/发生性行为。
把电影暗示的老板的行为以「知情同意」的「权色交易」粗暴概括,是一种去权力化,扭曲了电影的本意。
不得不快进看完,真是令人气愤。
难不成当这个助理一个月有百万美元的月薪?!
她明显表现出来是卑微,作贱自己啊。
何况那个丑陋老头出名制片人嚣张了几十年了,现在拍出这样的片子,怎么都觉得挺马后炮的。
本片色调灰暗、压抑,确实是恐怖片的基调,但其实一点儿也不恐怖,更多的是来气,为老板服务得简直跟奴隶社会有什么区别吗?
一边被骂一边又被夸,还得不断道歉不断感谢着,还有办公室政治,额,中国俗话说的,弱小者就会去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大多数女的通常被男权社会认为就是最弱小的,因为这就是男权社会常识,不分国籍。
惨死了!
现在很多有性别视角的社会学者已经在研究男权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上的问题,女性也是这个结构的大玩家,毕竟每一个男性都是妈生的,而妈首先就会被塑造定义为女性。
难道生理女性都没得选了吗?
等着中国女性觉醒吧。
社畜的一天
不知道是不是中外的不同,影片中的小助理无时无刻不在“控诉”,太过于人性化了吧!现实中人物应该更加冷峻和机械化才对。
想法非常非常好,但是你光圈开这么大干嘛…要揭露有毒的工作环境还把环境全虚了…整个视听呈现基本就在帮倒忙,韦恩斯坦恰恰就是这套推拉摇移一板一眼的学院派视听的代表。要是韦恩斯坦没有出事,他完全乐意拍这样一部片子去冲奥,哈哈
你看这姑娘自始至终就没真的笑过,这样的工作状态,怎么忍受?内容枯燥琐碎倒不怕,男同事不怎么正经也不怕,关键人与人之间都没有人情,冷冰冰的冷暴力,老人儿对新人、老板对职员,都不当活生生的人看,十分物化。这不是正常的职场,小白绝对不是一定要先面对遭遇/这些,很多职场很温暖。有正义感地去举报没错,但丝毫没有证据啊!“别担心。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那个接受举报的男人说出的这句话真是无耻至极!影片背景介绍说是女导演基于韦恩斯坦公司状况的调查,那就很明白了。真的是“她绝对是获利大的那方”么?with睡得打呼噜引人侧目的肉。我一开始没明白声源找半天发现自己后面…资料馆2号厅。售罄75%开放没坐满。散场不到20点,隔壁大厅也就四成人在看《马蹄声碎》有刘苗苗线上+周夏线下映后交流。百子湾放《女性世界》。
7/10
抛开性别议题仅仅对电影做评,这是一部关于纽漂的电影。电影里所描绘的繁琐跟平淡都十分真实,令人感到有趣。加纳的表演非常出色,十分看好她的未来!除此之外,对于性别议题的声讨属于中规中矩。
无聊🥱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多得是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女主角对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怀揣理想的接受生活的煎熬 熬过最苦的日子也许会忘却一头黑发时的慷慨激昂 片子始终冰冷压抑 在弱肉强食的金字塔顶端 脆弱敏感是精神的灾难 无时无刻的无懈可击可以生存 却变成轰隆机械的螺丝钉 但自由意味着什么 需要攀上高山才能感激一路走来的不负重望
恭喜导演,我确实知道当助理很无聊了,无聊到我看到一半直接弃了…
要窒息了 经历过的会懂那种无能无力
我觉得挺一般的,不大看的下去
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用反高潮的手法拍了韦恩斯坦助理的一天,这种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处理手法真的很高明,因为如何去体现一个工作对人的精神和良心的折磨?那就是把被折磨的一分一秒详详细细的拍给你看。女主从一开始的忍受不了同流合污,到意外被表扬之后却因为感到欣喜而手足无措的设置简直是真实又残忍。
万箭穿心,如坐针毡。
the assistant 这个名字绝不仅仅是主角的职位,语法上 单数名字加the 就是泛指,指所有从旁辅助Weinstein们的人们,剧中甚至包括boss的太太。别觉得这很奇怪,想想刘dd,当时他的司机和助理不都是帮凶么?而且bubble tea 不也是跟这部剧里的太太一样么?结合镜头语言和表演以及音效,打五星其实也没啥问题。
压抑、沮丧、彷徨继而让人感到心酸。三次的电梯 所有人都认识她但没有人想和她交谈哪怕一个主动的眼神接触,无论是麦片圈、披萨、三明治还是士多店的小蛋糕 她都啃得心不在焉了无生气。她也是人啊她也曾在她的世界里当着掌上明珠 然而在这里,被羞辱了却毫无击之力还要勉为其难说着对不起 被一个waitress轻易比下去只是展露出一丝嫉妒就被嘲笑咆哮 最可悲的是还要被攻心计的老板一两句夸自己的花言巧语拖拉着那颗快要崩溃玉石俱焚的心。现实是什么 现实就是最后的镜头里的她 淹没在茫茫夜色中 就跟街上的路人从未被认真注视过一般。
看完我都没搞清楚她是为什么郁闷不乐的,有问题就说啊,去了又闷着不着声,活活把观众憋死!主题是什么,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苦大仇深的看完我依然一头雾水!
结束了一天无聊工作的社畜回家继续看这部社畜无聊的一天,是有多想不开?
角度很棒,平铺直叙下一股惊悚片的不寒而栗。看完真是无比怀念曾经给老王同志当秘书的日子,想念wuli老王!老王最好惹!
在电影院看到预告,宣传语是"向所有人发问的沉重的87分钟"。的确很沉重。在看不见的人和力量面前,籍籍无名者失声失语,累积重复无聊痛苦甚至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