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前最后一夜,突然停电,插着充电宝看完一部近三小时的神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烂,但完爆前面火那个外星人pk地球醉汉。
1.应情应景的印度洗脑歌曲舞蹈,好听好看。
2.巴基斯坦萌萝莉和印度奶爸大叔完美搭配。
3.寻亲主题贯穿始终,少凄苦多温情不累人。
4.宗教以及国家冲突印度电影能升华到破题。
5.冰冷现实和国情下的浪漫主义是真的浪漫。
6.散播仇恨如顺流而下,传播爱需要大本事。
7.结局半小时耶稣受难记神迹出现令人泪奔。
8.摸爬滚打仍褒赤子之心契合核心价值体系。
希望广电总局及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观摩思考,咋还给阿三超了,老娱乐至死是时候谈谈真善美爱了。
最后向罗摩神保证,这电影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观影体验。
依旧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温暖佳作,虽然影片也有不合理之处,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嗯,怎么说呢?
就是把一个印度男人送巴基斯坦6岁小姑娘送回国的简单故事,拍出了“神一般的奇迹”。
猴叔就是个跟阿甘一样的人物,用片中的话来说:这个人不是有病,就是有胆。
在常人眼里,就是“彻底疯了”。
但看完影片,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相信这个设定。
尽管与现实相比,几乎是编导童话般的“一厢情愿”。
猴神兄弟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雄,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观影的二个半小时里,不用去想现实中的利益纠葛、逻辑、可能性等现实主义的盘算。
人类既然造出了爱和无私这样的梦幻的词汇,一定是人性的深处有着这样理想主义的情怀,和人性无法摆脱的自私、仇恨一样。
人也许终其一生,最终可能只是让自己更好的和孤独相处,最终拥抱死亡。
想要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最好就怀抱什么样的信念。
这样的电影,沉浸其中,酣畅淋漓,又何需去想是理想还是现实呢?
才发现竟然是部15年的印度电影现在在中国上映,故事主要就讲印度猴神叔叔帮助巴基斯坦一个不会说话的6岁小女孩回到自己国家的故事。
其实电影前面铺垫很久,小萝莉的背景描述,猴神的情感故事,加上电影的歌舞形式娓娓道来。
印度电影真的表现力特别强烈,真挚,慢放的动作,人物的表情内心的感情都被更浓烈得传达出来。
萝莉是那么漂亮可爱,猴神是那么善良又傻傻的执着,是不是遇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友好和宗教信仰冲突,小萝莉的萌萌哒就让人跟着一起化解了,不自觉得想保护这个可爱的萝莉,不受国家文化宗教的影响,就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爱!
其实最终猴神也是经历了各种不顺又想更好得保护好小萝莉才会一定要亲自把她送回,即使被当成间谍不停被追,但也遇到很多热心的人,宗教不是同一个大家却都互相处的很友善,猴神后来被折磨让人特别心痛,而民众的呼声和力量在最后一刻让一切变得美好,小萝莉也终于克服了不会说话,大声呼喊了叔叔,最后一幕定格太美好了,就让国家之间更友善些吧,让宗教之间也和平共处吧。
之前在宿舍看完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就泪奔了,真的特别感人,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看这部电影。
在一场激烈的印巴板球比赛中,一个女孩儿在巴基斯坦呱呱落地,母亲按场上一位球星的名字给女孩儿起名叫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
时间如梭,转眼沙希达已经六岁了,可仍然不会讲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封朝圣祈愿。
在乘火车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小沙希达在母亲沉睡之时下了火车,随着火车隆隆起动,母女两人就这样活生生生地被分隔在国境两端,虽近在眼前,可又不啻远在天边。
这是电影的开头,由一位母亲开始,很能引起共鸣。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预言了,小姑娘最终一定会回到她自己的国家,并且将带来一个新的国家的和平。
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但导演的意图无疑是非常动人的。
这部影片最值得反思的就是宗教战争,当大叔独自一人带着小女孩跨越边境却遭到拒绝的时候,看见的是战争宗教矛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记者,记者把整个事件记录下来,并真实地反映给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这一事件也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而在爱情上一路坎坷的大叔最终也因为自己的善良收获了幸福。
该片虔诚的印度教徒甚至是一个顽固的婆罗门,最终接纳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伊斯兰世界的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和爱回馈了善良的印度人。
如果主角不是那么固执到甚至有点愚蠢的人,这样的接纳和回馈都不像现在所呈现的这样让人动容。
正因为他的固执,正因为他毫无保留地坦诚自己印度教的身份,才让这种接纳更有意义。
这部印度电影还有着独特的风格。
说艺术的野心,它的高度超越了政治、宗教的分野,甚至创造出了《西游记》里孙大圣一般的宿命感和英雄形象。
按接地气的说法,它也晒出了男神鲜肉和萝莉萌颜,讲出了印度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让感同身受的观众会心一笑,由衷一叹。
还值得一看的就是小萝莉,真的是很漂亮的一个小女孩,推荐给所有人。
对于印度,很多中国人对它的印象是脏乱的环境,污浊的恒河,有着对宗教无比狂热的人民。
记得有一篇新闻说,印度的官员不理解,现在全世界的旅游胜地遍布中国人,为什么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会那么少呢?
我想,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是这部片子,让我对印度有了除了以上印象以外的另一个认识。
这里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各种的冲突:国家的,政治的,宗教的,还有那个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种姓制度。
看完这部片子我查了一下印巴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历史,具体的就不说了,印巴分治,宗教派系之间的仇杀,圣雄甘地也在这个期间被刺杀,形成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互相仇视(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普通平民百姓言语之间看到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一个有失语症的巴基斯坦小女孩阴差阳错地流落到印度,被憨直的猴神大叔遇到并带在身边。
剧情一下子就把人抓住,并且用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展开了:男主猴神大叔不是什么高富帅,他读书不行,搞体育也不行,但就是对自己信仰的神无比虔诚(这里是一个槽点,可以说他后来到处碰壁就是源自于此),说到底就是屌丝一个,被老爸打发到德里去找工作,想不到竟然得到了白富美的青睐(如假包换的白富美,她爸爸说了自己是婆罗门姓的,这是种姓中最高一等),寄居在未来丈人的家里。
本来以为努力工作,辛苦存钱买房子,就可以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的巅峰(想不到印度年轻人也和中国年轻人一样苦逼)。
然而,小萝莉的到来,一下子就把男主的美梦打碎成渣渣了。
未来丈人第一眼看到小萝莉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婆罗门姓的(种姓的冲突,丈人是怕这个孩子如果是低等种姓的,住在自己家里会玷污自己的高贵门风,这一点在丈人之前的言语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出身婆罗门是极其自豪的,并且对隔壁的穆斯林邻居充满了不屑)。
男主自然敷衍说,你看这孩子这么可爱漂亮,肯定是个婆罗门啦。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小女孩不习惯素食,闻到隔壁穆斯林家煮肉的香味,偷偷地溜到隔壁吃肉了,男主怎么拉都拉不回,相信这时候男主心里面已经咯噔一下了,但是还是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至少也是个剎帝利吧。
然后他带着小萝莉逛街,小女孩又偷偷溜进清真寺里面参拜,男主此时彻底晕了,他带到老丈人家的竟然是个穆斯林。
穆斯林就穆斯林吧,好歹是个印度人,能混过去就混过去。
谁知道一家人看印巴之间的板球赛时,小女孩竟然为巴基斯坦队鼓掌,并且跑到电视机前去亲吻巴基斯坦国旗。
这下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了,老丈人大发雷霆,咆哮着让男主赶快把小女孩带走。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小女孩就是一个普通印度人所有最容易产生仇视元素的集合体:非本族,穆斯林,巴基斯坦人。
然而,这么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也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怎么不明不白地就成了人们仇视的对象呢?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孩子的萌和可爱,映衬出这种无端仇视的荒谬。
电影简单地告诉观众,很多时候,人们所仇视的,并非眼前所能看到的。
仇视,有很多时候并不直接来源于你的切身体会,而是来自于你的祖辈父辈,来自于你身边的人,来自于自己的国家,他们告诉你必须去憎恨某样东西,因为他在很多年前伤害过你的国家,伤害过你的祖先,你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憎恨它,并且把这种憎恨延续到你的后代。
所以,你看到了,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种姓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仍然在延续,印巴分治有六十多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民谈及对方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怒气和不屑。
但是作为一般平民百姓,老丈人他就一定受到过巴基斯坦人的伤害吗?
那个巴基斯坦胖警察就一定受到过印度人的伤害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只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普通平民老百姓,一生能接触对方国家的人的机会,肯定是不多的。
但是他们都无不例外地在得知对方是另一个国家的人的时候,选择了恶语相向,即使他们并不了解对方,并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怀有恶意。
所以,小女孩马上被驱逐,男主也被拳打脚踢。
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错什么,遭到如此对待,你敢说,小女孩以后就不会憎恨印度人,男主就不会对巴基斯坦人恨之入骨?
但是,电影就是电影,它是不会让剧情如此发展下去。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不会懂得国仇家恨,所以,小女孩和老丈人的小儿子可以成为好朋友,即使在发现小女孩是巴基斯坦人的时候,小儿子仍会问爸爸,我还能和穆尼(男主给小女孩起的名字,因为小女孩不能说话,只能给她起个名字)做朋友吗?
男主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信仰着自己的神,只懂得诚恳地对待别人,所以即使他身处敌国,仍然可以找到愿意帮助他的人。
电影来到这里,主题已经很明确了,敌对并非不能和解,只要你能保持那份纯真和诚恳。
在最后,还是要提到男主在清真寺里面遇到的那位阿訇的话: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
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
我想,这才是信仰的真谛。
这并不特指某一种宗教。
宗教信仰是为了让人向善互爱的。
而现在很多人对待自己信仰的宗教和对待别人信仰的宗教的态度,却已经和这些宗教创立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二战以来,地球上有很多对世仇国家,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人只知道中国和日本,当然,不少人也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很少有人会将两者之间的仇恨程度做比较。
宽容博爱,和平共处,自然是我们从小所受教育而铭刻在心的“政治正确”,所以很多人看到这种以超越国家仇恨为主题的电影,就会像燃烧起来一样感动,尽管可能会有些人觉得哪里不对味,恐怕也不敢说出来。
一顶“狭隘自私、民族主义、无脑仇恨、被洗脑了……”的帽子扣上来,你就能知道文革时被批斗得想自杀的那些人,并非脆弱。
不知道有没有人提过,假如将两个国家背景改换成中日两国。
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去日本旅游治病,想要通过日本高超的诊疗技术让久不开口的女儿说话,结果病没治好,签证到期,两人只好回国,谁知在机场遇到麻烦,母亲登机了,才发现女儿去走丢了。
接着,一个读了十几年高中才毕业的日本撸瑟,捡到了哑巴小萝莉,本想送去日本警视厅,结果他们不收,然后,在天照大神的感召之下,日本大叔就开始了一段想要将萝莉送回中国的旅程。
一开始,因为中国大使馆的日本籍雇员无法查证哑巴小萝莉的身份,就将两人赶走了。
日本大叔没办法,就只好带着哑巴小萝莉偷渡来大陆。
结果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刚踏上大陆就遇到了解放军的边防士兵,但解放军们被日本大叔的诚实所感动,放走了他们。
但他们一进入中国境内,就受到中国警察的各种刁难,但好在有一些中国人好心帮助了他们。
最终小女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但日本大叔却被中国警方当做非法入境的间谍(没有护照干不了间谍,好吗)关了起来。
而后,在媒体的舆论攻势下,中国官方被迫放了日本大叔,中国人民大受感动,数万人夹道欢送。
从这个版本来看,就能稍微体会一下巴基斯坦人的感觉了,当然,你可能觉得我瞎类比、胡说八道,那我就只能继续胡说下去了。
首先我想请问一个问题,聋哑萝莉一开始为何能得到容身之所?
因为猴神的善良?
不对,是因为猴神对他未来岳父说,这个小姑娘这么温柔漂亮,一定是个婆罗门。
换句话说,要是小萝莉皮肤黑点,丑点,肯定被当做首陀罗,不知有什么厄运会降临。
当然,你会说这些不过就是假设,但我仅仅是想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何其的根深蒂固。
同种信仰之下,阶级壁垒就牢不可破,矛盾深重,你觉得两个因为信仰不同而互相仇杀了几十年的族群,有讲“超越国家仇恨”的基础吗?
就像日本此时,天皇未倒,战犯的家族依然是豪门大族,子孙都是政府要员,甚至还要经常以某些倒行逆施的举动挑衅我国,然后口口声声说我们仇日,要以大爱感化我们,让两国人民放弃仇恨。
这不就是无聊的官方辞令吗?
也就当年恢复邦交的时候说给鬼听听吧。
故事发生的基础是什么?
大使馆的不作为,两国警察的不作为,巴基斯坦警方甚至是胡作非为。
于是乎,一件本该由政府来完成的事情,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传奇故事。
而这种瞎了眼的设定,岂非为了成就一个高级鸡汤故事。
几乎可以说,这样的电影,就是一部政治宣传片,但它又不是真正的政治宣传片,所以一面较为如实的反应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以及印度国内怎样都避不开的种姓制度,但另一面却还是宣扬了印度人在印度教的信仰感召下,如何包容博爱,如何诚实坚毅,如何高尚善良……当然,有良知的巴基斯坦民众还是有的,于是乎,两国在边界这,小范围的和解了。
有人说印度人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作用,比中国人厉害,我却并不以为然,这种作用的电影我们经常拍,可惜你们不爱看。
——————————————————————————2018/5/17 我已经越来越泯然众人,当然,现实中的我一直是大众的一员,只是自己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普通,甚而也渐渐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沉默真的是一件很符合经济规律的事情。
你看我前两年写影评发过的牢骚,随着某影片上映,不就都现世报来了嘛,笑。
说到那篇影评,我还是忍不住想发发牢骚。
有比如说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什么国仇家恨的,又或者说,是我狭隘的,我实在是不想替广大人民群众发言,只是前段时间全网抓精日的时候,某些人大概是断了网,假装不知道什么叫群情汹汹吧?
巴基斯坦能和中国走得这么近,完全有赖于印度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事真的是小道消息嘛?
当然,更有人说巴基斯坦和印度曾是一个国家,同源同种,我拿中日对比不合适,至少应该拿大陆和台湾对比。
这样的人,怕是连印度本是个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这事都没搞明白,就已经开始嘲讽了。
更何况,印巴关系和两岸关系要是能类比,这人是有多低的政治觉悟啊。
影评下的评论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千奇百怪,但还是充分展现了平凡人的普通。
这种普通就在于看山是山又或者听风是雨,全然没有半点自己的想法。
一群人看到有人竖起种种漂亮的大旗,就涌上去,其实和飞蛾扑火一样,基本属于动物本能。
电影里讲什么?
博爱和解,跨越种族、宗教、阶级的一种人性之美,这些能有什么错,又能有什么稀奇的呢?
我实在想不通,这种主题之下,故事讲得稀烂,和空喊口号有什么区别?
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当然,在我写影评的2015年,还没有这种感受,是在上映之后,那就是“被裹挟”。
就像那个美国的笑话一样“特朗普走进一家酒馆,里面正在播放有关特朗普的新闻,底下的群众大声嘲笑着,忽然,旁边一个男人小声地对特朗普说,‘你怎么能不嘲笑总统呢,你难道不要命啦’。
” 当所有人都说这电影立意如此之高的时候,谁能说一句不好呢,哪怕是说这故事讲得不好?
所有抨击我的评论,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这电影里的故事,逻辑缜密,刻画真实,全都针对着下三路,又或者“左右”去了。
我还看到很多人说中国就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但事实上,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上映了相当多表现中日友好,甚而“战争都是政府的错,两国人民心连心”之类的电影。
但现在有人会把这一批电影翻出来大夸特夸,赞美中国电影人气量大,宽容博爱嘛?
真的,我自己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本不该说什么闲话,惹来一堆非议的。
但我总以一种天真的心,担忧着如我一样的普通人们,担忧大家都会循着动物本能,追求光明,却是飞蛾扑火。
导演的一厢情愿,中国观众的一厢情愿,真是一种奇妙的,天造地设,但又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生动体现。
一些琐事,一些牢骚,见谅。
一部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电影。
情节不符合逻辑,立意也并不立足现实。
第一,小萝莉为什么要偷警察手铐没有交代清楚,纯属恶作剧觉得好玩吗,他大叔印度人的身份被警察发现什么后果,阿希达小姑娘不是最清楚吗?
还是导演仅仅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而故意制造这个情节呢,小姑娘偷手铐-警察询问-神猴叔信奉的宗教不能撒谎,所以全部交待出自己没有护照,从边境得到许可过来的事实-这才引发被怀疑印度间谍。
第二,别人边境叔叔那么同情你放你过去,就算你不撒谎也可以选择性的只说一部分事实,这样子出卖一个帮助你的人合适吗。
在被边境部队发现的时候也是,边境大哥都暗示自己离开十分钟了,你可以偷偷过去了,否则回来开枪蹦了你,但是我们神猴叔一定要得到口头的允许才走。
如果那个大哥没有心软,直接抓起来拷问,关一个三五年怎么办。
当然电影有主角光环嘛,所以就是边境警察为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允许神猴叔走了。
估计如果知道神猴叔一遇到警察盘问就轻松供出事实,内心应该会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吧。
不过想到神猴叔轻松供出那几条地道和帮他偷渡的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断人钱财杀人父母啊,大叔,那些偷渡的是什么牛鬼神蛇啊,你轻松供出不怕别人报复啊。
有信仰是好的,但是有信仰也要立足现实啊,真心不赞同那些说印度是一个有伟大宗教信仰的国家。
因为什么原因印度在历史上被征服过无数次,在历史上一直在打酱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宗教呀,有兴趣的自己去了解下印度的历史。
然而印度依旧选择用这种宗教外衣包装着爱与宽容去麻痹自己,欺骗他人。
在电影里,大叔+萝莉真的是绝配哦。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孤胆特工》里的元斌和金赛纶、《白兔糖》里的松山健一和芦田爱菜,在帅气威武的大叔保护下,萌化心的萝莉才能继续甜美可人。
一开始看到片名《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是有点点“嫌弃”的,不过想想《三傻》也是三俗的名字,但一样是神作,于是就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
真觉得看好电影不是浪费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可以再多点时间,每天就能看到更多好电影了。
电影中反应的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实际上有历史原因可寻,印度83%的人为印度教徒,13%则为穆斯林。
印、穆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
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
几十年间暴乱冲突不断,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原本引人向善的宗教却让“恨”的种子生根发芽。
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从而使教徒之间嫌隙隔阂非常深。
小萝莉被隔壁穆斯林邻居家煮肉的香味吸引过去大快朵颐的时候,大叔还在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一定是刹帝利(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种姓制度在现今依旧盛行,人的高低贵贱就以种姓区分)。
当大叔怀着忐忑的心进入清真寺看到小萝莉虔诚的打坐念经的时候肯定差点晕过去,万万没想到萝莉根本不是印度教徒而是穆斯林。
唉呀妈呀,脑补一下你捡了个日本小孩子回家,你家里的长辈和周遭的人会怎么看待你?
由于警察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作为、印度到巴基斯坦的签证又办不到,在经历过被人贩子骗的经历后,大叔决定亲自送萝莉回巴基斯坦。
当然是偷偷潜入,这件事情就上升为国家安全行为,大叔被当成印度间谍通缉,幸而遇见了有人情味又热心的记者,一路过关斩将才让萝莉平安回家。
当神猴大叔被巴基斯坦军方认为是间谍而被捕,在监狱里他受到严刑逼供,官方的嘴脸让人发指,不管他是不是,只要打到他承认为止。
但热心记者在互联网公开的视频却让更多人知道了神猴大叔的故事,大多数人们被他的善良义举打动,愿意相信他,并且支持他。
爱是无所不能的,一路过关斩将保护萝莉回家的憨直的大叔用他执着的信念感动了印、巴两国人民,人性的闪光点战胜了国家、宗教、政治、种姓的隔阂,正所谓大爱无疆。
因为爱,在异国走失的孩子可以平安回家;因为爱,大家可以抛下仇恨、团结起来,送“勇士”回家;因为爱,有失语症的小萝莉也克服了心理障碍发出了声音。
我想如果真有神,哈奴曼神一定会听得到这个声音。
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力量,它给人们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们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愿、行动的根基。
巴基斯坦清真寺里面的老智者说: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
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
这就是一种大爱,每种宗教都提倡的爱,不拘泥于特定的规则和条条框框限制,相信善良,相信有爱的存在。
P.s.虽然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感觉宗教信仰会让人变得虔诚可敬,也会让信教的信徒们更加团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然后,作为一个新疆姑娘,感觉巴基斯坦自然风光和新疆还是有些相似的,若隐若现的雪山,大草原上放牧的牧民,还有蓝天白云。
此时深深感觉到我大天朝地大物博,真是有不同的地貌。
涉及剧透。
这部电影和三傻一样是被名字拖了后腿的电影,导演把阶层、价值观、宗教、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得很好。
这部影片像绝大多数影片一样,有全民歌舞片段,猴神跳舞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猴神大叔善良正直,一根筋,他是虔诚的信徒,但对小女孩纯的爱帮助他破除了信仰之间的壁垒。
他从妓院救出小女孩,眼眶含泪,一手干翻一个的时候,太帅了。
他和女友的相处看得出来,他正直得有些傻气,在偷渡者帮助下边界,又因为信仰不愿说谎,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和保卫队“沟通”,老实人果然吃了拳头。
后半段躲避警察追捕,入狱,舆论施压,逼他承认间谍身份,剧情惊险一气呵成。
在社会阶级压迫下,底层往往不得已做出妥协,庆幸猴神遇到了同样正直的人。
警察瞒着上级放了他,那位记者帮他报道事情真相,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清真寺欢迎所有人”信仰是平等的,自由的。
这世界上有很多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或者宗教歧视。
正如电影里两个国家之间互相对立,给对方打上丑恶仇恨的烙印,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这种矛盾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故事的最后是美好的结局,两国人民聚集边界互送男主回国。
“以后要再来,办张签证过来”“一定”
很危险的意识形态片。印度电影某些方面和国产电影很像
真的很一般,真的很煽情,真的很拖延。
还君明珠。
世间是有这样纯粹之人的,为了一个简单的爱的信念,不惜深入险地,挑战一切恶法与藩篱。在电影里,这样的英雄总是赢得拥戴和荣耀,而真实世界中他们却只能在黑暗中孤独中被伤害被囚禁,连一个发出声音的机会都没有。是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而我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能说。
1.让我在一个又一个慢镜中又尴尬又使劲控制着泪腺,这真是印度片的魔力;2.宗教信仰和国仇对立以很巧妙的方式结合并推动着剧情发展,不枯燥,很有心思;3.影片同样也在告诉着我们,长得好看的人从小就很幸运。你要是长得稍微抱歉一些,呵呵,你最终只能流落街头。
评论超神→满怀期待→不外如是
全程没干货靠主角颜值支撑还特么拍了2个多小时……
很抱歉是我看影片不够认真没有耐性,我只看到了小萝莉下火车和火车开走干脆没人过问,男主因为客车售票员没有零钱无法找女主5卢比一不小心到了她家并且他要找的人正好是他爸爸临终前告诉他去找的朋友…看到此,以至于影片接下来无论怎么演绎都是男主开挂的无敌状态这个就没意思了。看不下去,弃!
不说了,洗脸去了
萝莉赛高。故事意外地平,关键音乐也无甚亮点。又是个用爱发电的理想国,印巴冲突题材看似大胆,背后却是谁也不得罪的小心翼翼。
喜欢大爱无疆的故事。但片子其实并没有讲好。
借用一下友邻的评价:套路咱都懂,故事一眼就能看到结局,但是也不耽误它确实很感人的事实。
既有家国情仇的复杂和艺术高度,又有着人性里善良的光芒,像极了影片里克什米尔一望无垠的沃土森林,让人赏心悦目
电影中一个虔诚信教的印度人帕万护送一个走丢了并且不会说话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巴基斯坦家中的故事主线,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逃不过的宿命感;一切又都这样恰如其分,带着爱和温暖。
无法准确描述当我偶然发现这片在豆瓣top250里的心情 不过还算获取了豆瓣250毫无参考价值这一信息(翻完250的心情就是 豆瓣要完(邓摇.GIF
略微了解过一些南亚次大陆文化种族宗教的复杂性,所以作为一个异邦人不敢乱说话,除非两国人民自己判断。身为异乡人会疑惑,导演创造这个干净天真世界的立场到底是什么,是弥合冲突的希望,还是自吹好人的作秀,导致我没办法评论。短评里硬扯上人性美好的天真无邪令我不适,幻想世界都能看出那种社会暗调的复杂,结果一边感动一边踩一捧一什么“我们有没有”,人家说不定“没有”但是敢拍幻想,我们“有”但是创作者没兴趣拍人性之美。结尾恶心到我了,商业片里“造作又煽情的完美”、全世界小知识分子共通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抛却复杂历史现实,在虚空里喝人性鸡汤,那就不必上升到艺术层级。评分给喜剧性。
这个……瑕还是有点掩瑜的吧……
本质是公路片,印度保护萝莉版西游记。不同于三傻,摔爸,神秘巨星这种天才主角设定,猴神帕万有几分阿甘的味道,看似有点傻,其实有颗赤子之心。哪怕被冷眼相对,哪怕被殴打,也不放弃善良之心。慢镜头太多,剪辑更利落点,质量会更好。用爱超越宗教的限制。对异教徒,心怀理解。对异国人,怀有善意。
【4】这类故事完全打动不了我
印度电影长到犯规的毛病不说,最后小女孩开口说话的那一刻,让我感觉你们信教还不如去学点马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