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Ma' Rosa,罗刹妈妈(港),私法拘留(台),我的玫瑰,罗萨母亲,抢救萝莎妈妈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年份:2016
简介: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详细 >
值一个影后。牛批啊,大师之风,超强烈的纪实风格,隐藏摄影机的技能堪比国师的《秋菊打官司》。抛弃一切滤镜,呈现出黄赌毒俱全、最触目惊心的底层生活。毒品泛滥和警察腐败已经深入菲律宾的社会肌理,直接导致马尼拉成为“世界绑架之都”。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批判力度不可谓不尖锐。
活得好像一群狗
各方面的极尽谄媚,向白人。
24.05.15 2号厅 3.5最后的落点落在了罗莎看着路边收拾推车的一家人,是想到了自己还在警局里的亲人,还是想到了因为jc致贫而即将过上的曾经可能经历过的过去,然后流着眼泪继续吃着丸子,大道至简能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种异常真实的生活质感,不仅仅是一个手持镜头能搞定的,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没有丝毫的表演痕迹,对于业余演员来说,视镜头为无物是很难的,可见导演对于演员的调教功力不一般。东南亚那种潮湿、混乱、处处暗藏阴谋的街道实在太有电影感。两次警察在警局的跟拍,配合着阴冷的音乐,来自体制的腐败在视听语言下蔓延开来。最喜欢的是两次罗莎妈妈对路边家庭的一撇,那种羡慕的眼神实在让人心动。
2017 #BIFF# 4, @红星太平洋。冲着拿过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新片去哒,但看完就是一个大写的:唔??这镜头晃地毫无必要,让人怀疑是不是技术不过关…难道只要是痛斥第三世界、揭露本土黑暗面的,都能获得西方主流世界的赞赞赏?很浅薄的电影;但必须承认为了买饮料,我晚了将近一个小时看。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资料馆# 手持摄影、画面黑暗,有点太无章法;不过对底层的刻画直击人心;这种无力、无奈令人窒息。
人文民俗展现出来了,但拍得真不行
还是那些题材 还是手持摄影 晃的人真有点看不下去了 故事也蛮老套的,最后还确实有点感觉 没了
剧情很平淡 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父母因贩毒被捕 儿女在一夜之间 四处奔走用各种方式筹钱 以满足腐败警察的要价影片表现了毒品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腐败和混乱的社会现状简单 却也犀利 不加一点粉饰/但是影片 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点吧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整个剧情简单,就发生在短短一晚上,警察的意外到来促成了这部电影,生活在底层的人应该是能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的,况且她还是卖毒品的,进了警局有些太被动了。开头就铺垫罗莎妈妈要硬币不要糖,结果出来又坐出租车,我迷惑了,出租车不愿意开到小巷子里也属正常现象。电影以罗莎妈妈为标题,我一直期待她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结果什么都没有,就最后一段出警局长长的背影,当了手机之后吃串的眼泪,我完全认为这是一段没意思的长镜头。
有点粗糙
沒有印象中那麼好,可能是拍攝難度太大,選擇這種形式,某些細節不得不犧牲掉。看完蒙吉再看這部,就明白,同樣是「再造現實」的方法論,成果也有明顯的高低分別。我覺得警察局裡那個小孩用的特別好,以及去借錢時那個罵罵咧咧的阿姨也特別好。有些地方有點廉價,比如不時出現的配樂,比如最後讓媽媽看著幸福美滿的家庭,都有點太套路了。
三星半
底层的世界展现的很好,立意也非常明确,但可惜的是作为一部以人名为片名的电影,完全体会不到人物,没有角色也就难以共情。另外全程手持临场感真的很好,但看完晕乎乎的。。。
#2017BJIFF 10#神他妈手持虚焦摄影,简直行为艺术。人生第一次因为头晕看不下去提前离场……什么菲律宾贾樟柯,只有社会底层和脏乱差共通
影节场。万事皆有根源,主人公该如何摆脱困境,这困境究竟是谁造成的,谁来解救苦难,解救不了人民,人民无法做出选择。评分如此低 不解
社会乱象和制度弊端的反映吧,情节分了三段,贫民区环境和一家五口的生活状态,执法机构的黑暗现状,孩子借钱的窘迫和无力。女主大概是因为最后一个镜头拿到戛纳,其他时候好像也没什么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