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点映去看了这部电影,黄渤和贾玲的卡司确实很吸引人。
电影通过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讲述疫情背后的故事。
黄渤打军体拳真的太搞笑了。
周冬雨特别出演的角色赚了我不少泪点,谢老和厨师的爱情故事更是催泪。
贾玲和朱一龙互动还是蛮甜的,尤其是两个人比赛占领微信步数封面,朱一龙给贾玲念诗,比较有cp感。
所以最后结局真的哭惨我了,感觉导演在为了emo而emo,虽然前面有朱一龙患脑瘤的伏笔,但当时贾玲也说了她有一个亲戚,得脑瘤之后,每天熬夜身体健康。
且朱一龙饰演的角色不差钱但是不去治疗,我分析不出他为什么不去治疗,然后很突兀的下线,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贾玲在长江大桥等他,还有最后载着女儿听说他的死讯时,我哭的太惨了啊。
这部电影的最终寓意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其次,电影的配乐很莫名其妙,就会有一些突兀的宏大的bgm,来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很离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比如高亚麟和徐帆开车去公司那段,配一些宏大的音乐,就感觉很不搭嘎。
然后莫名其妙穿插进了一段墨卫侠的动画,我也不知道在展现什么。
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打不了4星,但是打3星也舍不得。
就这样吧。
1看到朱一龙老师出演以武汉疫情为背景的电影,是意料之中的事。
武汉是他的家乡,是他远隔千里也心有挂念的故土。
记得电影开机时,这部电影叫做《江城子·在武汉》。
江城是武汉的别称,“江城子”类比“武汉伢”,是很巧妙的字意。
“江城子”三个字为人熟知,是作为词牌名。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以,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我就对这部电影心生期待。
甚至几个月后,看到最终的电影名——《穿过寒冬拥抱你》,还有几分遗憾。
而观影后,当我一遍遍回味朱老师饰演的钢琴老师叶子扬,不禁再次想起了这首《江城子》。
苏轼写下这首诗的年纪是38岁,电影中的叶子扬也是相近的年纪。
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但我确实从叶子扬身上看到了东坡先生的乐观和豁达。
2叶子扬的出场是整部电影的气氛转折点。
气急败坏的快递员武哥“砰砰砰”地敲开了门,一句抱怨的话堪堪刹车,尾音生生折在了“美色”里。
而这“美色”的拥有者偏偏还不自知,一边跟学生们道了再见,一边对着武哥连连致歉。
温柔和相貌出众是朱一龙老师本人的“杀手锏”,换成涂了厚厚黑粉的叶子扬同样奏效。
于是,也许准备了“长篇大论”的武哥态度瞬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朱一龙老师和贾玲老师的奇妙搭配,是整部电影的搞笑担当。
喜剧人贾玲老师的表演自不必说,而长相极为周正的朱一龙老师演起喜剧来,真就应了粉丝对他本人的评价——不搞笑但是很好笑。
而这对荧幕CP让许多人捧腹又走心的基础,是互相的欣赏和尊重。
3叶子扬是格外真诚的人。
与生俱来,又或是经历了生活的沉淀,我们无从得知。
一如他的过往,离异独居几个字潦草揭过,再深刻详细一点?
没有了。
然而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是叶老师的过往,造就了他如今这般令人心折的模样。
.平心而论,叶老师具备极佳的品性修养。
温暖善良,君子端方。
弹得钢琴,颂得诗章,谱得乐曲,下得厨房。
对于心向温柔的人,可谓理想范本。
而对于性格直率善良却外貌自卑的武哥,几乎是一击致命。
何况,他还好看。
4但《穿过寒冬拥抱你》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叶子扬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误差为零的完美样品。
跟朋友交流观后感时,避不开的一个问题,“他的妻子为什么要跟他离婚?
”电影里没有明说,但作为观众可以猜上一猜。
或许是少年宫的钢琴老师看起来没那么体面阔绰,或许是有些板正的叶老师没能成为前妻心中“理想的丈夫”,又或许,是因为叶老师的疾病。
电影设置了四组人物关系。
比起其他组的情感稳定,叶老师和武哥的关系是一个刚刚发生的模式。
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因一份药品外送相识。
初次相见就上演了“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是有些浪漫意味的。
爱情的发展始于深入了解。
武哥了解叶老师的渠道是朋友圈,她看到了一个喜欢雪莱、热衷旅行,吃饭要摆盘的——文化人。
而观众通过反差来了解叶老师的憨厚可爱。
看起来一本正经却会在脑门上贴纸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脸写着“诚实”却在和武哥的“步数比拼赛”中用节拍器带动手机轻松取胜。
这是电影的喜剧效果,也是叶老师立体人设的展现。
5不过,可爱归可爱,叶老师的高光时光,却是悲剧基调。
实习护士晓晓的离世,是猝不及防的一把刀。
当武哥在电话中痛哭,向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叶老师第一次眼泛泪光,眉头紧皱。
我突然意识到,看起来积极乐观的叶老师还是有着痛苦的底色。
.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对于生死的认知往往会更深刻一些。
那种生命无常的痛苦不会消失,最好的方式也不过是慢慢淡化。
叶老师安慰武哥,“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在日夜更迭的那几秒钟,我们可以见到我们最挂念的已经去世的人。
”“他去世之后我真的见过他。
”听武哥不信,他又援引雪莱的诗,“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上的云涛。
地狱和天堂,将化为乌有。
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宇宙。
”“你不相信我爷爷的话,你总得相信大诗人雪莱吧。
”“等解封的那一天,日出的时候,我们在鹦鹉洲大桥上碰头。
我向你保证,你一定可以再见到她的。
”叶老师很会安慰人。
一步步地安抚武哥的情绪,用自身的例子、大诗人雪莱的话以及“鹦鹉桥大洲”的约定来缓解武哥的痛苦。
对于成年人来说,阴阳相隔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道理,但叶子扬言辞恳切一再佐证,脆弱如武哥,似乎也可以暂且相信。
6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已经敏感地嗅到了悲剧的气息。
这“得益”于朱一龙老师强大的共情力。
他不太圆满的角色太多,而作为忠实观众的我久而久之也练就了一定的观察力。
电影囿于篇幅,角色的每一次出场都须得精心琢磨。
朱老师塑造的叶子扬,在第一次出场就给我留下“出手阔绰”“病情严重”的印象,是以,尽管被后续两人的愉快气氛所感染,我还是在武哥的这场哭戏里,及时回忆起了前面的伏笔。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一龙老师大概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于是,成功把叶子扬演绎得格外让人心动的他,在电影尾声联合导演狠狠地捅了我一刀。
而“坚强”如我,还是要夸一夸这刀捅得确实好。
7电影没有赘述叶老师离世时的情景,而是用了仍旧带着手机摆动的节拍器一扫而过。
像是叶老师的生命,不疾不徐,生生不息。
.叶老师倒在解封前夕。
是因疫情耽误治疗的病人的缩影。
而由器官受赠者和他的学生一起演奏的遗作、鹦鹉洲大桥上的虚影,无疑是叶子扬“向死而生”的无声宣言。
叶老师不算圆满的一生,也因此在武哥和观众的心里,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存在。
星星是给疫情背后默默奉献的、坚毅不屈的灵魂的,而不是给这部片子的。
这部片子没有沉浸感,也没有代入感。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抽离感,除了周冬雨脸上的压痕,我恍惚觉得影片中的武汉,和那个当时人心惶惶人人想逃离的武汉,不是一个地方。
电影里的武汉居民,安逸又体面,有心思上网课学钢琴,有心思编辑美食视频,有心思弹琴说爱。
不是说这些不该有,也许导演想表现大灾面前人们还有正常的生活,还有爱与希望。
但我当时身处一个感染者甚少的二线省会城市,尚且因为家里没有口罩没有消杀用品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相信武汉的人们,会过着电影里学学琴吃着高档粤菜的美满生活。
剥离电影把那些家庭场景拿出来,我还以为是什么温馨美满的家庭剧呢ORZ 想要歌颂平凡者的奉献与平凡者在这场磨难中的蜕变与成长,起码应当将他们因为这场磨难所受艰辛与血泪表达一二吧,这也是最大的敬意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批评,看不惯的话可以轻易说出,可能是网络的藏匿兴,我并非要为电影正名,也没有资格。
只说说三言两语的感受。
或许我并不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所以没有门票钱亏的感受,又或者我没有太大期待,所以也不会失望。
从前我可能也会和大多数人有一样的感受,悲伤痛苦的现实主题怎么总要去消费。
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现在有了不同感受。
不可否认,电影要获得商业收入,这是必然。
但为什么一部抗疫的主题要背着这样文艺的名字,我也曾嗤之以鼻。
电影称不上多好,但却有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电影中传递更多的是向上,是美好。
如果真实的抗疫有多难,我想不难想象,或者会超乎想象,现实已存在,真想去多了解,那是纪录片的责任。
疫情下的武汉,作为其他城市的我,看到的都是新闻报道中的武汉,而现实中的武汉应该要比新闻更难。
但我想如今我再去接触一个武汉人,大概没有谁会给我讲他们有多惨,他们有多不幸,就像金星说的,在舞台上是展现最美好的一面,你付出的辛苦不是在舞台上看的。
同样的,一个承载疫情主题的电影到底是要拍得悲壮,还是定调美好,都是一种选择。
如若电影真的要拍摄悲壮,让每一个幸存者去讲述,去呈现背景的压抑,我去看纪录片我可以具体了解。
但作为传播量更广的电影宣传,我并不想看到武汉人把自己的伤疤再揭开,呈现给观众。
疫情首发城市武汉有多难,多不好过,毫不夸张,人人都知道。
在不可预料的疫情之下,一城全封,保护其他城市最小程度波及。
这是全武汉人民为我们做的最浪漫的事。
所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看得见。
所以个人偏见,在很短时间里,一个伤痕累累的城市扒开伤疤呈现电影给我,我会遮目不见。
这部电影真的撑不上多好,但公交车缓缓行驶,背景是满目樱花。
清理垃圾苦中作乐救治小猫。
为儿子强逞英雄,为陌生人送医院救治。
欠债还钱理所应当,但生死难料,最后的电话是还钱的遗憾.....这的让我看到了武汉人或者是在武汉的外地人,最为美好的一面。
让我有疫情过后,想去武汉看看的冲动,看看这个在国家危难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市,看看这个樱花布景的浪漫城市。
疫情之下,还有很多幸存者,但幸存的人也不需要将自己的苦难讲出来作为旁听者的下酒菜。
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武汉的美好,就觉得很知足。
(仅个人观点,别怼,怼就是你对。
)
平安夜看了点映。
嘻嘻嘻哈哈哈呜呜呜嘤嘤嘤直到编剧开始发刀。
不是,怎么滴,我们玲玲和编剧有仇怎么滴?
跑腿是我玲玲,救人是我玲玲,捡垃圾是我玲玲,给猫接生是我玲玲,然后我玲玲还不值得一个好对象咋滴?
非得可我玲玲一个人发刀祸害咋滴?
就问你,不把龙龙整死了,是不敢想还是不会写龙龙和玲玲在一起?!!!!
哼,生气
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总是有着女性视角的独特美感。
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人间的惨烈,而是从普通人视角带观众感受环境的冷暖。
快递员,钢琴老师,旅行社老板、医生以及护士等人物的刻画,每一段都非常真实,感情真挚,笑中带着泪,糖里藏着刀,非常好笑,也十分好哭。
我觉得能牵动观众如此丰富情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觉得应该是武汉方言的输出。
我是真的没想到,地道而日常的武汉方言,听起来这么有味道,说起来特别普通的一句话,用武汉话表达出来都会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种烟火气,实在好听极了。
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黄渤老师和高亚麟老师,他们俩都是我们山东人,我们山东话跟武汉话可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们能表现这么好,真的是下了很多工夫的。
让人最惊喜的莫过于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了,简直承包了全场的笑点,我以前知道贾玲的戏很好笑,却不知道贾玲跟朱一龙搭配起来这么好笑!
他们从相遇开始就看点十足,订外卖遇上不接电话不开门的客户,这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经常办这事儿(坏笑),但我很幸运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武哥来砸门(举手投降),叶老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电影院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是朱一龙,不过这样看起来十分符合电影里普通人的设定,给化妆师加鸡腿!
他给小朋友们上网课的样子实在是喜感十足,加上又说的是方言,简直不要太搞笑!
跪求朱一龙去演个喜剧吧!
黄渤老师饰演的勇哥和妻儿之间的互动十分逗趣,尤其是和儿子之间的,太自然了,我怀疑私下里渤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因为我们山东的爷们,总有那么股子侠义在身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组企业家夫妇的表演不会有什么水花的,但没想到薛导这么会拍,俩人的互动也同样很有看点。
尤其雨中那一段对话我听了都有点受不了了,那是每个女性听了都会有共鸣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的女性朋友!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要说前几对是负责逗趣搞笑的,老年组就真的是负责甜的!
我滴个神呐,想想他俩的黄昏恋,丝毫不输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对,是年轻人根本比不了啊!
厨师爷爷真的是十佳男友,太羡慕医生奶奶了,虽然最后那一刀有点疼,但是结果多欢乐啊,最后奶奶那句粤语真好听!
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初投放在我们身边的重磅炸弹,给全世界的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稳,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安乐乐过好我们的小日子,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在中国,真好!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要懂得感恩,也教会了我如何勇敢,以前的我真的很畏惧死亡,每次想到,都会像武哥给叶老师打电话时一样,脆弱而无力,可叶老师的话多么温暖人心啊,真的让我鼓起了心灵的勇气,我觉得,晨光一旦升起,一定可以消融我们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不过都是无尽的宇宙,心中有爱和勇气,我们终会在宇宙中的某一点相遇,续写不一样的人间温暖!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去年最后一天看《寒冬》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电影的开头几乎是写实的,拍出了,疫情当时的情境。
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直击人心。
看开头我就哭了,也许是想到现在还有城市被封城,也许想到当时的医护患者,经历着比拍摄现场更加困难的经历,也就是想着哪怕两年了,当然这样的噩梦笼罩在我们心上的时候,依然会非常触动。
然后我两旁的人无动于衷。
这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出乎我的意料。
果然他出乎了我的意料。
口型不对,剧情散漫,笑点强行而老套,价值上得生硬,很多镜头也不知所云。
相比去年看过的。
《第一炉香。
》虽然很出戏,但起码是帅哥美女,画面的构图和配乐也是大师级别的。
然后到了《寒冬》,全面的拉跨。
黄渤和贾玲的演技被埋没在不知所云的对白,口号以及背诵式的台词中。
但我旁边的朋友笑得很开心。
于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他们欢乐,我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这时候我想到隔壁老乌说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门槛的。
现在豆瓣的很多,平分也好影评也好,确实脱离了很多大众。
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个电影说了什么故事,他们甚至也很少来电影院。
有的人可能只是想着元旦放假了,来聚一聚。
有的人可能是单位送票。
有的人可能是看见朋友圈或者抖音上有人发了短视频就被吸引了过来。
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我如坐针毡的。
观影状态。
我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能把这个电影看出这么多笑点。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如果去看爱情神话,他们会笑吗?
他们看得懂其中的明喻暗喻。
明朝暗讽吗?
这是我又想到了。
当下流行的是当下的视角,无论取得了多高的票房,用了多少的明星?
多么声势浩大的拍摄,都会过去。
只有经典,只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受到大家推崇,经过岁月的磨练反而在放出更美妙,色彩的那些艺术,那些文化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也能感受到他当日的风采。
如果能卖票房又能卖口碑,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觉得疫情这么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一件事情,不能拍得那么儿戏。
正是因为悲欢不能相通,所以这些作品才更加要真实,而诚恳深入又浅出的去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告诉我们卫生管理是否应该加强,疾病防控要如何的改善以及物资的发放,还有那些为了市民送物资的所有快递小哥运输人员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
强行的感人…实在是赶人。
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是纪录片,在电影院两个半小时,真的如坐针毡,几度想要走电影剧情太过平淡,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没有看当时新闻联播来的冲击力大,甚至拍的很尴尬😅电影拍的很生活化,但是剧情却不符合常理,真的看得我脚趾抠地,把每一个故事都拍的过于理想主义,人性过分美好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快跑,跨年那天还是别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了,去吃顿好吃的不香吗
能理解拍摄意图是好的,但是剧本导的实在是太烂太烂太烂太烂太烂了太烂了太烂了🆘烂的程度大概就是观影两小时中我全程都在写要如何diss它的影评。
电影充斥着各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没有完整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挣扎,纯粹是剧本安排下为了完成某种单一的"属性意义"输出的工具人,在所谓正确的场景下说出一些机器人台词,该离开的时候就及时"退场"。
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一定是大年夜不回家,坐在车里默默遥望家里窗户;疫情下旅游业的不景气就是一对夫妻上头爆炒台词输出还要怪妻子太爱钱;医护人员消毒城市街道,痛苦的医院看病乱象,城市标志热干面长江大桥,导演让它们在剧情中体面地露一小个脸就算完成了其应尽的使命。
但是他们和剧情主线的关系是?这可不是up主随机剪辑合辑投稿哇。
在本就荒唐的故事中随机切换伤情bgm并播放以上画面,我看穿了我一定是正在看两部被强行缝合起来的电影吧!而且和前一场高下对比真太明显了我好苦(就要拉踩就要拉踩(ノ`⊿´)ノ有些情节一度让我荒唐到脚趾抓地:(球球了你们吵架先把下巴下面的口罩拉起来啊喂)(45岁高龄产妇怀孕了,丈夫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忧妻子还能不能生,劝生宣传使命1/n)"同样都是离婚组你们为啥整的像毫无来由的尴尬陌生初恋呢";"同样都是几十年老友离开,一个是后知后觉时靠在墙头默默流泪;一个是听闻噩耗下一秒立刻把车丢在下大雨的路上,冲到路中间对天嘶吼,然后夫妻对喷,然后抱头痛哭,这是什么古早狗血剧本吗〒▽〒";披着防疫皮的尴尬青中老全年龄爱情片外加怪味拼盘,快结尾时竟然还出现了完全没有来头的一段动画😰,想拍众生群像却只拍出了导演完全不接地气的一堆刻板印象,一部虚假的片子在每一个时刻疯狂输出我要感动你的意图,结果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可惜了电影这些演员的演技,浪费了我宝贵的两小时ヽ(#`Д´)ノ站在年末我可以骄傲地说这真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2022 bless me!
看得出又是任务剧,看得出导演演员都尽力了,看得出肯定是真实的故事,看得出疫情的苦痛和感动,但就是不觉得好看,是怎么回事?
明明我们因为这三年都抑郁了,有多少委屈,多少害怕想抱怨,有多少压力想诉说。
故事也是听的多的不行,都不知道哪个更感同身受。
当慢慢结痂,好像就不愿意再去触碰,回忆起那些触目惊心。
灾难片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警醒,看完会庆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哪怕挽回一点儿也好。
可这真实发生的灾难片,反而无从下手,怎么拍都不够承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个冬天开始的死神纪元,好说歹说的过去了,尽管大萧条接踵而至,还是想庆祝一下,我们都好好活着。
新冠武汉封城的电影,看到人与人的关系,医护人员的牺牲会感动。
新冠疫情养活了多少烂片
8/10.做了奉献和牺牲的人生就是伟大的人生,就应该被歌颂。贾玲真是个宝藏演员,演得太自然了。
买错票了买成这个,刻意煽情。说的武汉话太不正宗了像四川话,略无语。看着人打瞌睡😪
强扯爱情线大可不必 中年得子也大可不必只喜欢结尾
真的很一般,很无聊,很平淡,很老套
救救我
两位老人那段还行,其他的很难看进去
真的很感动也很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的特别震撼!希望疫情能早日过去。
我认为的好电影:把假的拍出共情感这部电影:把真事儿拍出虚假感每一个煽情点都刻意到类似于抖音3分钟剪辑叙事太烂了,最后那个歌唱出一种逐梦演艺圈的意境,毕导后继有人
明明没有故意煽情,但就是很好哭,在电影院一会笑一会哭的。几个小人物特别是勇哥家里的布景好真啊。刘亚兰说自己全职在家被女儿看不起那段真的是……老年爱情线也很甜。朱一龙和贾玲的戏出来的时候,听到隔壁一大哥说“磕到了”笑死!几个消杀的场面真的很燃,想到这是真实的更加震撼和感动。周冬雨演的小护士牺牲那会儿给我哭啥了,遗照还是长发……“不能饿着咱妹妹”……美中不足是最后的最后小朋友唱歌那段,表情真的太浮夸了。希望不要再让我看到这种小孩装大人表情浮夸的表演,尴尬的抠出故宫。最后的最后,叶老师T.T呜呜呜为什么不能和武哥快乐的在一起呜呜呜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
不提倡打着正能量的名义,做这么差的剧。浪费了好题材。剧情太零碎,没重点。看得我如坐针毡。上一次在影院让我感到这么尴尬的影片,好像是姜子牙。
剧本比较单薄 人物塑造着力点不太够 分单元的多视角的叙事 叠加太过四平八稳的剪辑 让叙事很松散 还有不太着调的台词设计 导致全片即没凸显好人物 又显得比较冗长. 哪怕不错的演技也没法填坑. 更大但没法商榷的问题则是 温馨的基调不能说不好 可空洞的鼓舞 是无法让无力者有力的.
非常有温度的一部电影,小人物尽显大爱
有穿帮跳戏的小镜头 但是爷爷奶奶那里还是特别特别打动我 十分
浪费时间 ,如坐针毡,选这么一个跨年的时间来消费疫情,拍的什么七拼八凑的电影。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狗血而狗血,高龄产妇生孩子,态度大反转,大方捐赠物资。我真不明白编剧导演的脑子在想什么,拍这一段是为了鼓励生育吗?七零八碎的片段东一点西一段,几度想要离开电影院!近期看过最烂的电影
中国人永远吃情怀着一套
感动到我,四星鼓励。就是觉得贾玲与朱一龙的cp有点突兀,武哥的爱有点自作多情的成分,不过蛮可爱滴
是用剪映剪的实习编剧编的宣传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