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真的是流行了好几年的小戏骨,上了好多热搜的那种感觉,这两年感觉风不是很大了的感觉,也不知道这些小戏骨都干什么去了,还在演戏吗。。。
当时他们火了之后看着真的是很灵的一帮小孩子,他们演的角色因为大家都比较的宽松,所以真的感觉比原著很多人都演的平分秋色或者甚至更好,希望他们长大之后能够继续演戏啊。。
前几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个片头版,听着熟悉的音乐,看到小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瞬间觉得又好笑又惊艳,赶紧专门下了个优酷缓存了完整版看起。
扮演白素贞的小姑娘美得不可方物,那一颦一笑,让人看着就不由自主的喜欢;扮演许仙的小演员,在金山寺看着儿子跪在门前,回身关门时那一场戏,演的让人心痛不已;扮演许士林的小朋友,哭戏简直了得,被母亲搭救,与母亲分别时,撕心裂肺,中状元后,雷峰塔搭救母亲,一步一跪三叩首,母亲出来后,仿佛自己被遗忘了,看着母亲父亲相拥而泣,一遍遍的喊娘。
扮演许仙姐姐的小姑娘,演戏老成,活脱脱演出了小小年纪没有的阅历;扮演艄公的小演员,贴着灰白的胡子,唱的那叫一个得劲儿;扮演蜈蚣精的小男孩,真是把个坏人演的淋漓尽致;就连法海,演技也可圈可点。
再者,里面的所有唱段都是小朋友们亲身录制,配在剧里,那感觉太不一样了。
真是被这群小朋友们给震撼到了,看得人泪眼朦胧的,太不可思议了。
想起小时候,一群小朋友一起学白娘子的动作,唱段,偷偷披了床单,手舞足蹈的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喜欢白娘子的发型,巴不得拿根筷子插头上。
这样的致敬经典,真是感觉不同。
小戏骨们棒棒的。
小戏骨这版白蛇是我第一次看小戏骨的作品,因为看到小樱桃的安利,不过当时觉得这个女孩子长得好看,作为小孩演的也中规中矩,但还是不适合白娘子,那几张泪眼动图还是有几分黛玉的神韵,现在看过全集,给樱桃打7分吧,樱桃生活中是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基本功扎实,跳起来非常帅气,还是感觉和白素贞有一点点不搭,但是之后的貂蝉和蓉儿还都是不错的,很灵。
新白娘子传奇特别在其中的唱段非常多,这种演法一不容易就会演的很尴尬,比如之前某剧《新洛神》,看的人一脸懵逼。
不过这种唱段让孩子演起来倒是更贴切了一些。
在小孩子有限的对演戏的理解力上,他们很难做到比成年人更自然,表演痕迹总会更重,我之前看国产剧,一般小童星说话一板一眼,摇头晃脑,孩子气的天真有,但是还是有点让人出戏,这份一板一眼恰恰很贴合新白里的唱段,小孩子音域又高,奶里奶气别有一番可爱。
原版中许仕林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去找许仙的一幕,是我一直以来都特别感动的一个地方,原版叶童老师在这个地方情感处理非常丰沛,bgm的父子不见二十年每次看见也会垂泪。
小戏骨虽然没有用一个演员,但是小仕林的演技真的很优越,看了也能理解樱桃为什么看见了演技差距哭的那么厉害了。
讲真,作为资深新白脑残粉,所有关于《白蛇传》翻拍的消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去了解。
记得小时候有一部港剧画风的《白蛇传》,许仕林是个半妖,脸上有蛇鳞,看得我直想吐,总之是一大童年阴影。
关于那部剧,我想票圈几百个人里也很难找出一个看过的,或者说还有印象的。
再则,原先我并不看好央视翻拍的《白蛇传》,因为从小我就对翻拍有抵触心理,后来看了这个刘涛版的《白蛇传》,发现改编很大,剧情跟新白几乎不同,同样也很精彩,能算得上是经典,毕竟还是央视出品,尤其op、ed也是相当好听。
再后来,是前几年左小青和任泉主演的《又见白娘子》,保留了黄梅戏的部分,但总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我也是看了几眼就看不下去了。
对了,还有地方台有播出的《白蛇后传》,好像小青是主角,男主是邱心志,刘诗诗也有在里面,剧情仿佛过得去,总之人长大了的缘故,也是偶尔遥控按到看两眼就过去了。
除此以外,就是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以及有部新加坡剧《青蛇外传》,情节是完全忘了,但是里面的主角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尤其是男女主,那几张脸一看就觉得炒鸡熟悉,像是范文芳夫妇和焦恩俊。
言归正传,小学生主演的这部剧虽然总共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是致敬诚意满满,无论是服化道还是特效音效以及某些经典镜头,都还算得上是专业cos。
这群演员,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二岁,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演出那种大人的感觉,然而他们确实做到了,至少是尽力做到了。
饰演白素贞的小姑娘,眼角眉梢都是戏,身段轻盈,衣袂蹁跹,赏心悦目,是可造之材啊。
其他,诸如饰演许仙、许娇容、许仕林的几个重头角色的小演员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模仿到位,并且有自己的心思在里头。
可以想见,他们是细心钻研过新白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新白作为一部经典得以代代传承的影响力之巨大。
有人说,让一群小孩子演大人的戏会不会带坏他们影响他们。
我说,绝对不会,难道你小时候就没有披着个被单偷偷扮一回青蛇白蛇吗?
或者说,难道你不是从小就受到新白的影响吗?
观看者都能欣然接受,饰演者反而不能从中受益了吗?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至少比烂大街动辄翻拍经典的那些噱头剧要好得多,比某些当红小生花旦的演技要更能打动人心。
再论剧情和剪辑。
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部试水翻拍剧不能够面面俱到,情有可原,这也使得整个剧情节奏变化相对较快,连接不很顺畅,画面剪辑起来常有突兀之感。
影片前三分之一处,几乎是唱段的堆叠。
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没看过新白只看过许多脑残电视剧的00后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或者难以接受。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小时候看新百不就是这样的吗,好像也不会觉得说着说着就唱起来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甚至非常享受那些悠扬的BGM。
要说这么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翻拍剧让我能够看下去的最大动力在于哪里,我想还是其中关于经典新白的种种回忆了吧,无数的黄梅戏唱段和经典的BGM一个接一个,有时甚至可以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以至于可以让我忽略片中某些粗陋浅白的台词,某些虽致敬但水准还不及原版的特效。
PS.听说导演从选角到培训小演员再到拍摄完成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部剧相比那些两三个月拍完几十集的电视剧要用心得多。
前一阵子不是还传出新白又要被翻拍了么?
还是希望导演和主创们能够用点心思,要么真诚致敬经典,要么就和央视大大一样,整个重来,旧瓶装新酒。
想想很多国产剧花巨资都未必有这个好,演员的认真,导演的追求都体现完美。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演员的每一个表现都让我深深地折服,难得能看看到这么好的剧,我坚信中国的影视剧未来可期!
每一个演员包括群演,都是未来之星, ,,,,,,, ,,,,,,
小的时候是看成人版白蛇传,长大了是看儿童版白蛇传!
看了无数遍的赵雅芝版,以为翻版会是新版红楼,西游记一类败笔,但是错了……故事情节尊重原作,精缩的嫁到好处,处处衔接恰当。
十岁的小孩子可能连词意都不能完全理解 ,却能演义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说没有创意,只有模仿,但是能模仿至此,实属不易!
小白蛇清秀俊美,气质上一直想做到极致,小许仙呆呆的,或许这就是许仙的性格,姐姐不用多说,为人母的心酸让一个孩子表达的真实无比,许士林更是哭的肝肠寸断!
不是苦情剧,是一群孩子努力的良心剧,力挺!
看电视好久没落泪了,却被一群孩子几次带入情境戳中泪点,感谢,感谢最爱的电视被新鲜血液精彩重现!
中国电视未来有希望了~
《小戏骨》是湖南电视剧频道的一个“小孩学大剧”的综艺节目,因为是地面频道,应该只有湖南省内可以电视收看。
除了这次的白蛇传,我还跟着我妈看过小朋友演的洪湖赤卫队,也是一板一眼很有意思。
在小戏骨之前,我想很多家在湖南,且家中有中老年长辈的年轻朋友,都有跟我一样的困扰,那就是家里的电视机永远在湖南台的地面频道打转,白天锁定电视剧频道的生活伦理雷剧(专挑雷剧、不雷不播,够雷就重复播、并且把原有的剧名改的莫名其妙),晚餐到8点左右晚上换到湖南都市看完社会新闻和寻亲记(几乎永远都在调解第三者插足和手足为拆迁款反目的事件,巨毁三观,我老公家一个很亲的富亲戚居然还上了节目,据说是引发了全村收看的场面),8点半过后如果谁敢换掉湖南经视的抗日神剧,家里是要出大乱子的,我有一个认识的叔叔曾经发表感概,一定要写一封感谢信给湖南经视,因为经视永远只播抗日剧(对,就是那种一颗子弹可以打死好几个鬼子,但是一百颗鬼子的子弹也打不中男主的神剧,并且我妈对这样的剧情深信不疑),绝对是中国最爱国的电视台了。
朋友们,都动了写感谢信的念头绝对是真爱哪。
这样的轮番轰炸,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看见湖南台的芒果标志都怕,客厅里只要开着电视,我就躲到卧室,我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母亲不满,她总是唠叨我不能和别人家的女儿一样和母亲共赏神剧,畅谈八卦。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妈一个人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发出啧啧啧的称赞声,突然孝心大动决定闭着眼睛也要陪我娘亲看上十分钟。
没想到,这一看,就看到了小戏骨,这真的是湖南广电地面频道的一股清流呀。
都是特别朴实的小朋友,爱好戏剧,一板一眼的学戏,老师们帮他们抠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突然觉得特别感动,这样一群孩子,并不受很多人关注,或者关注他们的受众群体并不会给他们过多的鲜花和掌声,他们却乐在其中。
看他们翻拍的白蛇传,很多人说小演员们举手投足间神韵十足,我想这都是认真执着反复练习之后深刻入骨子里的气质,就是要靠演技征服观众。
回到小戏骨白蛇传,我本来是抱着儿童搞笑剧的期许去看的,没想到人家是正正经经当成一个正剧在拍的,看过之后,我为自己把他们当成小朋友而不是专业演员的想法感到羞愧。
虽然采取的戏剧表演方法略显夸张,但是演员的诚意十足,情绪充沛,不论从唱腔、表情和身段都是可圈可点,尤其是许仙,哭戏十分动情,我居然跟着泪目。
许仙和襁褓之中的士林分别之际的唱段,我丝毫不觉那是个女孩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和儿子分别的许仙。
第一次觉得有可以媲美叶童版的许仙。
我真希望一些小生、小旦都可以看看这个剧,看看这些认真、敬业的孩子,对比自己拿的片酬和拍出来的作品,好好反思,从此能扎扎实实的学演戏、认认真真的演好戏。
作为一个特别爱看电视的湖南人,见证了电视湘军的异军突起和如今激烈竞争中的多次尝试,十分佩服恰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广电人。
除了小戏骨之外,还有很多本土剧集和本土节目,虽然受众可能就是我妈这样也许不会多花一分钱给他们的大妈,但是他们都非常认真的坚持着。
陪着我们长大的越策越开心我已经很少看了,甚至年年必追的一生一世合家欢也有两年没追,但心情不好的时候一看就觉得特别的韵味,奇志大兵的双簧到现在也是只要一看就可以笑得没心没肺。
我一度也认为地面频道的节目逐渐的太过三俗,大有变成泥石流的趋势,现在看来,生存不易,但他们坚持求新求突破的初心没有变,湖南人的拼搏精神也还在。
当然,小戏骨白蛇传可能很难带给我们曾经的辉煌,但是至少给了我们希望,尤其希望还是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真好。
一般来说,我是一个颇为迟钝的人。
《小戏骨白蛇传》最初在微博传播时,我就看了片花。
当时只是心中微微一笑:这群小孩子蛮认真的嘛。
之后便不再放心上。
直到昨天午饭时,在B站上闲逛,想给自己找一个下饭视频,忽又想起这部片子,于是点开了大小许仙对比视频。
不想,我大为惊艳,忙去企鹅观看全片。
反复看全片,看花絮,看剪辑,沉迷到现在,无法自拔,只好克服惰性,来写影评了。
腾讯视频的弹幕质量不高,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不对应时间的缘故,很多弹幕看着颇为奇怪,不似弹幕似评论。
昨天我初看时,还能看到很多负面弹幕,今天再看就少了些。
就我自己而言,《小戏骨白蛇传》至少有以下优点。
1. 新小戏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
平均9岁的小朋友演绎经典,事前想想都会激动,寻思他们能演成什么样子。
事后,则是喜出望外。
《新白》原作风格,配合小戏骨们流畅自然、自带萌萌哒的表演,别有一番风味。
有弹幕指责《小戏骨白蛇传》完全cos《新白》,没有创新。
我想说,成功的经典新阐释,这是成人都很难做到的事。
若人人都是徐老怪,《青蛇》何能成经典?
何苦为难小孩子。
2. 精服化道本不必说。
大到选景,小到适应小演员身高的桌椅,正可看出剧组是在认真地做这件事。
而小演员的认真,足以让“武戏找武替、文戏有文替、台词123”的一众流量汗颜。
有体验,有调教,一个月时间,小戏骨们完成拍摄,配唱群演也诚为惊喜。
导演组不易。
3. 简以新白原剧50集的大体量,指望小戏骨们全翻拍完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这80多分钟,不枝不蔓,正角必要,反派集中,完整讲完全剧主线。
删掉明显不适合儿童的戏份,将全剧重心稍移至亲情。
这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精简改编。
那些喊着要小戏骨们拍完50集的人,见好就收啦!
说到小戏骨们在戏中的表演,综合戏份、配唱等而言,我还是喜欢小仙哥。
唱得极好,声音清亮又饱含情绪,地府RAP和辞别儿子的唱段百听不厌。
表演初时虽然生涩,却很好地把握住了许仙的神韵。
后期强赞,金山父子相见不见和雷锋夫妻重聚两段戏,我不禁拍案又拍案,反复循环。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小许仕林即钟奕儿的表演。
我承认奕儿哭戏很好,但是李正康唱得太好太好,给许仕林这个角色加分不少,相应地我就要给奕儿减分了。
而且我对演员表演有一个生熟的看法。
很多时候,演员的演技足以驾驭角色,驾轻就熟反倒不能讨我欢喜,因稍嫌匠气。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生熟参杂,方有张力。
奕儿的表演,只说一处缺憾:被王道士迷惑的仕林来到金山寺门前一段,咬牙切齿,质求法海,奕儿有些小女孩的跳脱,眉毛耸动,不期然我就跳到《刘三姐》。
最后再说几句吧。
那些喊着小孩子怎能演成年戏、会早恋的,我想说,大清已完;那些喊着小白超越新白,小戏骨超越老戏骨的,我想说,省省吧,何必捧杀?
更何况,不对比就不能欣赏了么?
水准自在人心。
正有这次机会,我又重新感受到了叶童的演技。
人常说,看过叶童演的许仙,再难直视她的女装。
我想说,看过小芷莹的大脑门,我再难直视她的齐刘海了。
哈哈,我果然已成“红豆粥”粉
十月有一部神作几乎刷爆朋友圈,不是好莱坞巨作,也非新朝雷剧,而是一帮小朋友饰演的《白蛇传》。
此剧片长90分钟,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是一部电影,也算不上是电视剧,是将原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情景还原。
片中截取了白蛇下山、断桥相会、行医施善、黄泉救夫、水漫金山、被压雷锋、状元救母等经典桥段,拼凑成了一部90分钟的情景剧。
平均年龄在导演的编排下,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爱情神话故事。
按理说,一帮小P孩装腔作势的出演成人剧,虽然讨巧,但终属闹剧一类,不至于好评喜爱一边倒。
就拿拍摄此剧的剧组《小戏骨》来说,此前已拍过《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剧目,虽然小朋友的演绎可圈可点,但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与当下火爆全国的《白蛇传》可说云泥之别。
所以,《白蛇传》成功,并非偶然,我认为这部作品,兼具了触动热点的三大要素。
其一,大IP。
二十年前,《新白娘子传奇》播放,火遍大江南北,在之后的岁月里,更是与《西游记》、《还珠格格》两部电视剧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三大神剧之一。
其二,满满的回忆。
当《千年等一回》的旋律响起,网络媒体主力军70后、80后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赵雅芝那风姿卓越的影像,以及儿时无数个与追剧时的美好日夜。
其三,神曲入脑。
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在电视中,儿童无论如何生动饰演一个角色,都很难使人入戏,甚至有过于成人化的反感。
但是,唱戏则全然不同。
没错,是唱戏。
这就要简要解释一下,唱戏和电视剧的区别。
电视剧,是一种场景还原艺术,需要以服装、道具、言语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场景,然后给观众演故事。
稍有一个因素做得不到位,就会让观众出戏,使人感觉“好假”。
戏曲则不然,其他所有的因素只是辅助,真正的核心是“唱”,唱戏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是,他是和观众说故事,让观众在听曲调的同时,不直觉的入戏。
入戏,说白了是带动一个人的主观思维能力。
比如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你的脑海自行会脑补出林黛玉的形象,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幅双鸟嬉闹树头的画面自然呈现。
我们熟知的京剧大师梅来芳,七岁登台等演大人,六十岁能演绎少女,每一个觉得都惟妙惟肖,让人赞叹。
很多演员也经常拿此来激励自己,大佬,你搞错了,那是唱戏,不是演电视剧和电影。
经典反面教材,刘晓庆奶奶在一部电视剧中,六十多演十八岁少女,那形象实在不敢恭维。
《白蛇传》中有大量的唱段,虽然台词皆有不同,但基本曲调全部是我们最熟悉的《千年等一回》、《渡情》、《纠缠》等入脑入戏的神曲。
如果当年《新白娘子传奇》的播放时有神曲一词,那简直就是神曲大杂烩。
《小戏骨。
白蛇传》有几个桥段,小朋友用唱的方式演绎,观众一下子入戏其中,进而忘却他们实际年龄。
小青与船工联袂的《渡情》,然我们想起了三月天西湖上的宿命之恋,许仙地府中自唱的“九天之上你成仙,九泉之下我为鬼”,让我们感叹少年夫妻的劳燕分飞之怨;许士林得知父母之冤后,唱道“见锦囊,泪潮涌”,让我们不禁为之心酸。
这些神曲在看完后,几天之内都还时不时在脑海中弹现。
所以,《小戏骨.白蛇传》,作为2016年的一大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影视创作者们更应好好深究。
环顾整个2016年,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出产的精品,真心少的可怜。
各类小鲜肉在卖萌耍宝,什么耍大牌、替身、天价片酬屡见不鲜,实实在在的佳作少有呈现。
《小戏骨.白蛇传》可以说狠狠的甩了他们一个巴掌。
一个嘴巴子是打不醒他们,他们现在正忙着圈钱呢。
就像网友点评的那样,我们在这些00后身上看到中国文艺未来。
未来有多远,走着瞧,就是了!
从剧作呈现的效果来看,这批孩子肯定是倾情演出,至于演技是否流于浮夸做作,是否止于模仿尚待精进,这些对于起步阶段的演员来说,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这部mini剧是成功的,孩子的演技值得肯定。
有些人认为孩子就该在学校好好读书吧啦吧啦,凭良心说,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对于那些真的不爱读书的孩子在校是如何感受、如何表现,我有很深的感受。
人生几十年,需要的是存在的意义。
当年我们这一批80、90后做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今又有人跳出来这样给新一代的孩子们上枷锁,何其可笑。
能参与倾情演出的小朋友们,肯定是热爱演艺事业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与其在学校里无所事事地荒废青春与生命,为什么不可以尽早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
中国人太喜欢道德绑架、意志钳制他人了。
如果我将来有孩子,在养育ta成长的路上,只要有意义,不违背法律与道德,我不会去干预。
希望这一批热爱演戏的孩子们不会被网上某些言论困扰,潜心表演,走好人生路。
孩子们的演技是在线,但看着孩子演爱情戏真心接受不了
女主太做作了
这故事改的也是不能再残了,小盆友不多要求,但传说中演技真没有,只是有些真挚罢了,纯卖萌,无他…
好可爱的小朋友,mini版白素贞演技到位,许仕林也演得可好了,别看那许仙他姐,也就八九岁、忽然演得很到位啊……全程我居然看哭了好几回.....真的以一种新的视角让我重温了经典。导演水平我给101分👍
迷之好看,迷之感动
过家家的一个全新思路
确实不错的小演员,演的惟妙惟肖,前途未可限量
真好看
模仿得挺像的。
我稀饭小许仙
恶心坏我了
看不出此片意义何在,如果要怀旧直接去看原版不就好了吗?让孩子演这个干啥呢?就是为了说他们的模仿多么惟妙惟肖吗?
小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还原度很高,勾起儿时的回忆。
好玩,但并不好看。更谈不上演技。三星鼓励。
许仙是真心棒。
我就是生不逢时,小时候玩过家家都想演小青姐姐。
许仙几处落泪,很煽动人哇
饰演许仕林的小孩儿演技真不错,自然灵动。
小白蛇演技可圈可点
赶紧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