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2019-03-18 20:05:09
张律最好的一部,因为没有自己的风格了。。
梦的抚慰与无助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词语放映·张律作品展】纪录片,采访亚洲各国在韩国打工者,拍摄他们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请他们描述自己的梦境。原本期待的是现实主义的深刻,没想到是梦一般的诗意。心理落差蛮大的。梦境大同小异,不是与家人团聚便是鬼魅噩梦。东北打工小伙念台词一般的语气很出戏。两星半
FFF08.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纪录片果然没什么张律感。。。。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风景 纪录片的英文介绍有这么一段话: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作为彼此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这荒凉的景色带给你一定的感觉。随着时间在寒冷的街道上重叠,你会被困在一个更深的洞里。可以说整个纪录片下来没有一个画面能让人感觉到美丽,只是简单不过的画面,平凡的工人、雾蒙蒙的天、脏乱的市场、机器化的高级工厂以及人工造布的手工作坊……每一个受访者都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难忘的梦,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梦。这些梦的叙说最后转化为“梦的影像”(组合长镜头),摇晃着不真实的人世间。
可见的影像与不可见的梦境相互交织,前者对后者的具象化与后者对前者的暧昧化,令风景存在于有/无、实/虚之间,“罅隙”与“刺点”因之而生,指向了幻想与反思,主动的观看随着变为被动的转化,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本雅明那个凝聚情感的辨证意象,静止辩证法带来了救赎力量。结尾摇晃的长镜头,在空荡的梦境与喧嚣的实景之间穿梭:谁在做梦?谁被梦见?谁在凝视?谁被凝视?谁是谁的风景?谁在风景中缺席或被抹去?若先入为主地将其化约为“劳工乡愁”或“社会批判”之类的陈词滥调,既会错过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又会失去一次被转化的机会。张律以他的电影语言诠释了影像的力量,诠释了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以迥异于萨特的方式去介入现实。如果说大卫·林奇是布莱希特,那么张律就是本雅明,他们都不是卢卡奇。
kimchi cheese whisky 世界大同
移民打工者的外在风景和梦的内心风景。令人惊讶的是梦的内容如此相似。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看得犯困。没有记录真实的困境,反而是堆砌了他们的梦。各人的梦,都是回家去,和亲人或者爱人在一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2019-03-18 20:05:09
张律最好的一部,因为没有自己的风格了。。
梦的抚慰与无助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词语放映·张律作品展】纪录片,采访亚洲各国在韩国打工者,拍摄他们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请他们描述自己的梦境。原本期待的是现实主义的深刻,没想到是梦一般的诗意。心理落差蛮大的。梦境大同小异,不是与家人团聚便是鬼魅噩梦。东北打工小伙念台词一般的语气很出戏。两星半
FFF08.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纪录片果然没什么张律感。。。。
最后那组第一视角的镜头蛮有意思的,其他部分就乏善可陈了。@大路放映SuZhou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风景 纪录片的英文介绍有这么一段话: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作为彼此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这荒凉的景色带给你一定的感觉。随着时间在寒冷的街道上重叠,你会被困在一个更深的洞里。可以说整个纪录片下来没有一个画面能让人感觉到美丽,只是简单不过的画面,平凡的工人、雾蒙蒙的天、脏乱的市场、机器化的高级工厂以及人工造布的手工作坊……每一个受访者都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难忘的梦,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梦。这些梦的叙说最后转化为“梦的影像”(组合长镜头),摇晃着不真实的人世间。
可见的影像与不可见的梦境相互交织,前者对后者的具象化与后者对前者的暧昧化,令风景存在于有/无、实/虚之间,“罅隙”与“刺点”因之而生,指向了幻想与反思,主动的观看随着变为被动的转化,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本雅明那个凝聚情感的辨证意象,静止辩证法带来了救赎力量。结尾摇晃的长镜头,在空荡的梦境与喧嚣的实景之间穿梭:谁在做梦?谁被梦见?谁在凝视?谁被凝视?谁是谁的风景?谁在风景中缺席或被抹去?若先入为主地将其化约为“劳工乡愁”或“社会批判”之类的陈词滥调,既会错过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又会失去一次被转化的机会。张律以他的电影语言诠释了影像的力量,诠释了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以迥异于萨特的方式去介入现实。如果说大卫·林奇是布莱希特,那么张律就是本雅明,他们都不是卢卡奇。
kimchi cheese whisky 世界大同
移民打工者的外在风景和梦的内心风景。令人惊讶的是梦的内容如此相似。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看得犯困。没有记录真实的困境,反而是堆砌了他们的梦。各人的梦,都是回家去,和亲人或者爱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