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7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很好看很轻松的影片。
哈里斯夫人是一个伦敦的小时工,每天给几处家庭打扫卫生。
她的丈夫在二战中失踪,她却相信丈夫迟早会回来。
所以她十几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
她的唯一爱好是喜爱美丽的衣裳。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哈里斯夫人偶然得到了一大笔钱,于是她动身前往巴黎,去著名的迪奥时装店去购买她心心念念的衣服。
在巴黎,以她的朴实和善良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这当中有流浪汉、侯爵、会计、当红模特各色人等。
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哈里斯夫人工作之余。
唯一的兴趣就是喜欢高档的时装。
许多人弄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个。
沙萨涅侯爵认为:“它会唤起当年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日子。
”哈里斯夫人立即反驳说:“喂,我的青春还没过去呢。
”她的闺蜜薇更是疑惑:“你要那条裙子做什么?
你什么时候穿呢?
”实际上,哈里斯夫人并没有什么目的,甚至不是为了将那时装穿在身上,她仅仅就是喜欢。
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她是一个梦想者,并且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想得到的衣服,价值500英镑,相当于她一年的收入。
为了攒够这笔钱,她玩体育彩票,去跑狗场,再就是寻找更多的主顾,一先令一先令的赚取更多的收入。
其间,无数次的兴奋和失望,仍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她虽然并不看重金钱,也并不把金钱看做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却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得到更多的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去圆自己的梦。
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爱好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为追求的理想。
集邮的人有了猴票,就要寻找稿字四方联,甚至圭亚那帆船;音响发烧友有了HIFI音箱,就会去追求胆机845;喜欢攀岩的人,在征服无数山巅之后,想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
如果得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结果,他们当然会非常喜悦,可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个结果,而是那漫长和遥不可及的过程。
最后的得到,不过是“本次列车终点”,短暂的喜悦之后,也就平静下来。
于是有了张伯驹的捐献《平复帖》,山口百惠的息影。
到最后,他们留在自己生活中的,只剩下对这美好之梦的记忆。
影片中,富维尔说:“是啊,我们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美好,但不真实。
如今还有地方留给梦想吗?
”当今的社会太残酷,无论是穷人富人,都会感受到生活给予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迅速的成熟迅速的世故,变得越来越实际。
以赚钱为最大快乐,以车子房子为最高信仰。
无暇去品味美好,无暇去感受真实,无暇去做梦。
可仔细想来,无论这世界怎样纷乱无章,无论我们身处哪里,无论我们腰缠万贯还是一文不名,都应该给自己留一个梦,“做梦没有错”,尽管这仅仅是个梦,有梦的人生才是美好和完整的。
哈里斯夫人到巴黎后,她在车站的认识的一个流浪汉送她到迪奥,临别时对她说:“祝你好运,英国女士。
你是一个高贵的人。
”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不是虚荣,不是服饰,不是高高在上的举止,更不是丹特夫人和“垃圾大王”夫人的那股土豪像。
而是她的正直、善良和自尊。
对待权贵她没有丝毫的自卑。
当别人给她介绍迪奥公司的总裁时(或许他真的是总裁,而不是演员扮演的),她戏谑的说:“他长的像我们那里的送奶工”。
当她和沙萨涅互相自我介绍时,对方说:“我是伊波利特·德·沙萨涅侯爵。
”哈里斯夫人说:“我是艾达·哈里斯。
巴特西来的寡妇。
”这个介绍中很有意思。
沙萨涅侯爵中的“德”代表他是法国贵族,哈里斯夫人的“艾达”是她失踪的丈夫的名字。
“侯爵”是贵族封号,“寡妇”是哈里斯夫人的身份。
互相是对应的,也是平等的。
正是因为哈里斯夫人看重这种平等关系,她才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沙萨涅侯爵恩赐般的求爱。
这也正是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之处。
最后一场戏,哈里斯夫人的老友阿奇(这演员实在太像德尼罗了!
相貌做派都像)看到一身盛装的她从台阶上缓缓走下,对她说:“和这裙子无关,当然这裙子是很漂亮。
我说的是你,你很美。
”如果影片中没有那么多迪奥公司的软广告,剧情也许会更好。
有时候,高贵也要向金钱低头。
本人评分:6.5。
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很轻松,很有趣。
真的很爱这种为了一件事情努力实现的故事。
可能会有人想,为什么非要那么贵又不实用的高定裙子呢,有那个功夫,改善一下自己生活不好吗?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活着的,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
作为一个失去心爱的丈夫,独自寡居的老女人,她就不能喜欢,想要一件漂亮的裙子吗?
在这样的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人生显得不那么平淡呢?
一生很短暂,死亡也许随机到来,在这之前,追求一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酷啊。
想到,很久以前的看的一部电影《亲爱的伽利略》两个高中女生从泰国到巴黎、伦敦旅行,他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争吵。
但是这段经历,将是她们这一辈子的财富。
我很羡慕这样想做就全力以赴的去做的人,不考虑得失、不考虑效益、不考虑是否真正的“有用”,只是因为我想,我就去做了。
想了一下,这样的事情,我很少做到,最近的一次,可能是那天想喝杯咖啡,不是点外卖,而是直接出门,独自去一家小众咖啡店,点了杯咖啡坐了一下午吧。
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开心的一天。
电影的结尾,在酒吧的舞会上,没有什么上层名流,哈里斯夫人穿上了那件高定裙子和朋友们跳起了舞,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去找这个片子,完全是中了衩姐的毒。
在他的发图中又看到了《喜鹊谋杀案》、《名姝》的大女主。
今年似乎是莱斯利·曼维尔的幸运年,新片不断。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是用华服琦念造作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一群老戏骨使出浑身解数去挽救低幼廉价的情节,泡沫“梦想”撕毁甜蜜假象,反讽意味的成人童话。
还是衩姐智慧仁慈,只说影片画面美~
豆瓣评分偏低,网友普遍猜测莫非Dior宣传片。
并没有来自官方渠道的认可,以其财力影响力,挑选剧本的资格总是有的。
服装赞助或许有,是创作团队自发的趣味偏好也未可知。
不妄论。
品牌文化故事历来是影视灵感,与CHANEL有关的电影作品最多:《Coco Chanel》、《时尚先锋香奈儿》、《香奈尔秘密情史》、《香水女王》。
PRADA有梅姨《穿Prada的女王》,Tiffany有奥黛丽·赫本《蒂芙尼的早餐》,《瞒天过海:美人计》则是安妮海瑟薇盗取Cartier钻石项链的故事。
珠玉在前,Dior就是想给自己拍个电影玩儿也很正常。
不要扣女拳帽子,我无心立场之战。
但在《哈里斯夫人去巴黎》的漂亮镜头里,我仍然看到了女性现状:职业女性与中年女性。
英法两大名角飙戏,饰演反派的于佩尔戏份不算多,但她还是演出了法国女性的骄傲气质。
她的骄傲不在红唇犀利的工作室,反而是在洗尽铅华的家里,那才是摆脱身份标签之后的自我坚持。
影片中于佩尔不讨好,是阻碍大女主爽剧的反派角色。
然而一个高管的素质,不就体现在尊重游戏规则、维护专业形象吗?
职场女性能够“站着”,并且站到高位,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定力,是不可想象的。
职场不相信恋爱脑以及冲动脑。
于佩尔遭人恨还在于她维护老客户的利益,优先满足老客户的需求。
2:8法则忘了么?
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获新客的成本要高出十几倍于熟客,她很专业。
影片试图中年玛丽苏,却陷入失去生育价值女性的尴尬。
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中老年版灰姑娘,结果侯爵只是把她当作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莱斯利·曼维尔瞬间清醒,眼中带泪。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至老都相信爱情,可是爱情只属于青春萝莉……哈里斯太太即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高定时装,也还是只能去跳广场舞,和她的穷闺蜜。
追求她的,也还是那个人生失败的油腻大叔。
影片改编于同名小说,发表于二战后的50年代。
50年代是个物欲的年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审美就是优雅体面,Dior廓形的高定是标志。
真正的逆流不是一个清洁工脆弱的穿衣梦想,而是当时Balenciaga推出的反优雅、反物质的成衣,是波伏娃倡导的女性去工作,摆脱《优雅的束缚》。
哈里斯太太给于佩尔画的饼是:南拳主导的社会,都需要背后隐身的女性。。。
喜欢女主的还是可以去看看,中年女人的演技也确实扛打。
终于在影院看到它,喜欢的卡司们,哈哈哈!
la grande maision Dior.. 看得到穿那件高定的人的风采,这才是真谛. 我觉得电影可能不一定都需要什么拔高的主题,当然我相信每个电影的诞生都带有自己的意义。
如果这部电影在影院公映的时间久一点,我大概率是会二刷去看的。
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英文原版的,很薄的一本,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了。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哈里斯夫人对Dior裙子的渴望,还有她的巴黎之行为周围人带来的好运。
毕业论文选题之时,就以这篇小说为主题,写了3000多字的论文。
今天打开某视频网站刚好看到这部电影,记忆中仿佛真有那么一位善良、淳朴、可爱的太太在向我招手,遂观看电影版的《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电影并未让我失望,情节起伏不大,除了那个弄坏裙子的not good girl演技生硬之外,其他演员演技在线,选角也非常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形象,观之使我心情愉悦。
省吃俭用只为一件不适合自己的奢侈品并无不可,哈里斯夫人靠做钟点工维持生计,她的丈夫很久之前牺牲于战场上,她还有什么盼头呢,那件白月光一样的裙子就是她的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
尽管那件裙子可能会被某些人冠上“消费主义”“资本与工业”“资本家与工人”等等名称。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是因为人类一直在追求,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便利。
或许人只要有追求就够了,不管是一件裙子还是一个伟大理想,因为每一个追梦者都值得被尊敬。
哈里斯夫人在会场门口被于少女反复羞辱,但凡稍有自尊的人都会马上离去。
在男爵出现帮忙解围之前,至少被羞辱了三次:被十几个富人无视插队;被于少女认为没资格入场应该去百货公司;被认为便士没有资格买服装。
就算退一步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可以暂时放弃尊严,哪怕这个“梦想”再微不足道,但是细看下来这其实也不是哈里斯夫人的梦想,哈里斯夫人排第一的“梦想”是雇主家中的紫色“妩媚”,排第二的“梦想”是被“垃圾女王”抢走的“诱惑”,她付出所有积蓄去追求的仅仅是一条妥协得不能再妥协的“维纳斯”。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喜欢Dior这个品牌,但这部电影我只感到对Dior的厌恶。
最后结局哈里斯夫人穿着一条别人不要的,Dior顺手施舍而来的“诱惑”在那里耀武扬威,仿佛取得了什么胜利,打败了某些敌人一样,我认为这已经不只是被大店PUA的问题了,这是脑残。
哈里斯夫人既没有尊严,也没有脑子。
评分给演员和画面吧。
本着找鸡汤喝的心态看的电影,结果疗愈没有,倒是再次受到了现实的重创。
首先毋庸置疑,梦想当然是值得被尊重的,包括心血来潮的梦想。
但实现梦想的基石——经济,在这里获得方式不是日复一日的积攒,不是厚积薄发的成就,甚至不是一时兴起的“彩票”,因为赛狗也致使女主丢掉了好不容易得来的钱财。
而最终天外飞来的,是战争牺牲的丈夫的抚恤金。
而这笔抚恤金的由来,居然是女主多年来坚守感情不愿打开的事实,在有了礼服这个梦想之后就被闺蜜轻易的说服。
随着剧情发展,到了电影中段,哈里斯夫人有了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感情戏,逛花市、看演出、下午茶,本以为是灰姑娘终遇王子的桥段,最后却在侯爵的一句你让我想起了年少时的清洁女工中戛然而止,并且此时侯爵注视的,已逝妻子的画像,真正的美貌贵妇,实实在在的揭示了阶层和婚姻的壁垒。
而剧终哈里斯夫人第一次真正穿着dior的礼服出席退伍军人舞会,和男人跳舞的时候,男人最后的夸赞,最让我不适,即使她配一个普通的门当户对的男人,也还得要依靠外在的装扮,奢侈的礼服,惊艳的出场,来获得他的认可,而不是她的品行、性格。
整个电影看完,对来找鸡汤喝,看梦幻浪漫电影的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三连重创。
实现梦想还是得靠意外之财,靠自己是不可能的。
美好的爱情都是别人的,灰姑娘是不可能遇到王子的。
即使你配一个条件相当的男人,也还得依靠外在才能推动前进。
也就是说,电影里Dior之家得到了宣传发展,会计和模特得到了爱情,甚至侯爵也得到了短暂的抚慰,而女主,除了一件礼服毫无所得,连最后的那支舞,也仅仅是似是而非的暧昧罢了。
求仁得仁,她的初衷也仅仅是想要那件礼服,可在我看来,围绕着礼服的,或者说渴求礼服所表现出的,更可能是她对现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可能的浪漫幻想,而最终,她在毫不浪漫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件礼服,仅此而已,这就是被糖果外衣裹挟着的现实,冰冷、骨感,又讽刺至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编的很工整,伴随着一个女人的梦想,其实从头到尾在写一场革命。
从英国到法国,一进巴黎就看到肮脏的街道(因为工人罢工。
迪奥从高级定制走向大众市场,意味着阶层被打破。
最后哈里斯太太更是果断讨薪,表达出工人阶级的勇气和决心!
不过在巴黎,故事很微妙的,描写了哈里斯太太爱情的破灭。
看到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老年版的“灰姑娘故事”,结果侯爵竟然说哈里斯太太像他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难道唯有爱情无法跨越阶层?
真是讽刺啊!
感觉长大就是一个逐渐建立自信,然后又一点点击碎她的过程。
原先以为,随着阅历和能力的成长,我终将成为穿Prada的女魔头里无所不能的米兰达,但是,马上就要26岁生日的自己终于愿意承认,我就是个普通人。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平平凡凡都很不容易了,毕竟疫情的一粒沙,实在是太重了。
原来总感觉,成长理应如此,放弃过去虚幻的,回归现实,认清普通。
但是看到哈里斯夫人的时候,真的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的我能量满溢到治愈身边,但是现在真的,只能勉力维持自己不要处于负值的心理状态,工作好难,我现在看到一年前自己的照片都感觉恍如隔世。
工作两年之后,我已经忘了怎么做一个dreamer,现在只想着怎样能不要打破已有的平衡。
dreaming 是要冒险的,我想要找回making moonlight的能力。
哈里斯夫人代表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一个诗意化了的追梦者。
她是幸运的,初到异国他乡后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流浪汉欺骗,还获得了对方的友谊(算是友谊吧),或许同为贫苦农民就不为难你了的惺惺相惜吧。
反正我是不信固定蹲点在机场门口的流浪汉们是多么地义薄云天的。
之前说流浪汉可能是出于同阶级不伤害同阶级的心理对着哈里斯夫人做了一次好人,其实这一点差不多是整个影片的核心了。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先生小姐们其实也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人,于是迪奥的员工们都愿意为哈里斯夫人服务,不仅因为这位夫人带着现金远道而来看她们的秀,还因为他们之间其实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一开始不适很明白这种一看就很时尚的电影要找一个“老妇人”来做主角,找一个光鲜亮丽正当红的美女来拍不是更“稳妥”吗?
随着剧情推近过半恍然明白,虽然这部电影差不多也是迪奥的宣传片,但是迪奥本身的比例占据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巴黎的浮华奢靡仅仅在一场秀的场地里就展示过了,同迪奥相比,导演更想说一些底层人互相帮助以及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如果女主太美,观众的注意力反而就完全倾斜到迪奥身上,变成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了。
而结尾哈里斯夫人身穿迪奥礼服出现时,她是那么美,迪奥也只是个陪衬而已。
说起来,一开始对于哈里斯夫人在法国的艳遇我以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事实证明阶级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即使两个人生命里会偶然交汇一次,结果还是注定的分道扬镳。
而回国后的哈里斯夫人也总算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另,跟《喜鹊谋杀案》是一个女主,看来英国人今年很喜欢她啊。
过于童话了,这种故事你敢信?
這部電影是給所有平凡的好人的一封情書。
全日空东京飞上海的飞机上看完的,节奏舒缓的轻喜剧✈️(≧◡≦)
轻松美丽 两位中老年女演员都贡献了挺突破的表演 春节看部这样的电影真好
后半段总算有点爽片该有的氛围,但是前半的铺垫真的很让人昏昏欲睡,本质上是Dior广告片 感觉还不如一个短片有意思些
可以看作是成人迪士尼电影了:灰姑娘撞了大运得以去巴黎实现自己的梦想,所有人的帮助让她兜兜转转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裙子,夹杂着作为女性和作为工人的觉醒意识。不过为什么这个角色不让人生厌呢?大概是因为她确实是一个美丽、优雅、勤劳、善良的女性吧,几十年来还一直爱着自己音信全无的丈夫,这样的女性谁不喜欢呢?还好电影保留着现实的意味,回家后她仍然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伯爵也并没有爱上她,所有的一切都像一场梦。当她最后穿上裙子下楼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她靠自己的种种努力历经波折得到了这条裙子,一切都因为她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幸运(当然还有迪奥的完美的品牌形象加持),"She deserves all this"。
没看懂
广告。迪奥哈哈哈,道歉了吗就。
感人 热血 梦想
现实残忍又无聊,现在的我喜欢看童话故事了。
Lesley Manville演技太牛了 竟然什么角色都能驾驭
女性爱美无关年龄、穷富、职业、信仰。
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上上下下都是长得漂亮说话又好听的人。人有虚荣之心实乃正常,但借此就将虚荣提升为信仰,升而华之,就荒谬至极了!于是,在垃圾遍地的巴黎,在左翼思想激荡的街头,一个底层妇女被华丽的上层建筑爱抚并打开人生格局:哈???如此消费主义“苦中作乐”的童话,真的可怕。
中年玛丽苏片,不是,人老还是要追梦啊~于佩尔把法国人那个劲劲儿的劲儿演的很好~
这种编剧居然也有饭吃,没天理了
挺欢乐的片子 感受到了女主的人格魅力。各种巴黎风光宣传片,搞到18区就是为了让圣心出镜吧笑死。最后找好自己的定位非常真实。啊 又见帅厨子。嘻嘻 我已经开始听法语原音了
‘Alan Rickman loved the film when he read the script, and Rima Horton is one of its executive producers.’
我的天,尬死了……折磨人啊,什么神仙(都不是童话)故事,做梦都能做这梦了?12岁前小孩的梦是吧……
在飞机上看的
8/10.1957年的伦敦,丧偶的清洁妇女主为了一套迪奥的高级时装决定去巴黎,并顺手拯救了处于低谷中的迪奥公司。女主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最终善有善报,有了一个好结果。影片的基调很和谐,善良应该被看到,美丽的服装也应该被看到,如果说迪奥公司没赞助本片,那我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