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第一届青葱的前五强,其他的头衔很难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当然会带着这种眼镜去看,但是看完我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真的非常好看。
首先,这个电影提供了一个我们通常情况下难以见到的“武林”世界。
导演把这个故事放在了武校,一方面是源于自身经历,使故事的可信度更高。
其二是为我们也提供了一个窥探视角,一睹内里之精彩。
但是导演一定没有海上渔船生活的经历,我作为外行人也能看出,这一个情节非常硬,除了衔接上“游泳”的情景之外,没有任何海上生活的阅历感,只是作为一种幻想,一种内心热忱的展现。
这一点若是更深入的进入生活化,就会显得更加真实了。
电影里一直提到“鲶鱼效应”。
对于主任来说,或许陆有鸿达到了,但实际上,小潘老师才是这里真正融入的那条鲶鱼。
编剧里在描绘这两个角色时,给予了充分的对比效果,从初入场的小潘给人感觉亲切外,此后再没有任何能让人亲近的感觉。
反而是一种鲶鱼的圆润。
刚开始,会让人误以为是另一个陆有鸿,但实际上,小潘比陆有鸿更机灵,他在英语课堂上讲段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将生活融入了课堂。
反倒是陆有鸿的两次举例显得很生涩,一是讲游虎教练与手枪的关系,招致一拳。
二是蝙蝠侠的故事,没有引起共鸣(只有张萃山理解到了这个点,微微一笑),让陆有鸿倍感受挫。
这些点都能让人深刻理解故事中的点,明显的对比思维,让故事情节得到极大强烈的冲突,增强故事里的戏剧效果。
除此之外,电影里的风筝一戏,让我印象颇深。
江秦这个角色身上有极强的两面性。
生活中,他是一个失败者,除了和陆老师聊会天之外,其他时间就是在武校瞎混。
直至捡到被隼扯掉的风筝后,又恢复了生活的动力,特别是他房间里有各种新潮的海报,再联想到他飘然的长发,很有可能是一个被现实生活打垮的文艺青年(这一点和安澜医生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海报补好的风筝,却又一次被父亲的隼折落。
可这一次,似乎意味着父亲开始急转直下了,当失去隼后,武校似乎走向了落寞。
陆老师看见了校长的自私(迁怒学生,体罚),转而正面面对校长,似乎陆老师站了上风。
此后,张萃山背诵《木兰辞》一戏,更是进入全片的高潮段落,陆老师面对这一群学生,说了发自肺腑的话,原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却被窗外听课的江秦打倒,这一点又恰巧和校长的迁怒一戏形成了绝妙对比,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的,电影里有若干值得回味的细节,都能看出黄璜作为一个编剧极强的叙事功底。
作为叙事里常用的寓事于物、寓景于情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如,香烟和口香糖在一起食用,能带出别有一番味道,这二者虽“香”但却是极反之物,口香糖是外在的神清气爽,香烟却象征了内在的颓废,颇有一种内外发力之功效。
此外,陆老师发现王处一数学优异却为了融入同学里,故事擦掉正确答案的做法,也暗示了王处一和张萃山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从传统意义上说,这两人都是学习优异者,但为了成为鲶鱼,王处一在极力融入这个团体,相对应的则是张萃山在不停的疏离这个团体,以致于王处一不停的用“纸团”发泄内心的不满,在表现上形成了内心矛盾综合的统一。
这一点设计十分巧妙,值得赞赏。
另外,这部电影的标准化同样值得关注,影片分为秋分(2分钟)、寒露(31分钟)、霜降(53分钟)、立冬(1小时14分钟)、立春(1小时49分钟),几乎是每半小时一个小高潮,使整体故事的节奏更加契合,达到叙事与节奏的同一性。
这样的方式,在别的电影里很少见,值得学习。
除了以上的优点,我个人以为,张萃山这个角色的脸谱化过于严重。
导演为了凸显这个角色的异处,在表述时,用了大量笔墨展现他的怪异,但事实上,这个角色本身有着自己的优点,却总是被大家否定,以致于导演过分展现了差异,那么,这一点在我看来似乎有失偏颇。
总体来说,能在影院公映这么一部用心的电影,实属不易,希望导演可以不忘初心,更多的导演出像这部电影一样动心、动情的好作品。
期待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看完真的很棒,导演未来不可估量。
很高维度的电影。
镜头的处理,叙事的方式,细节的处理,对于一个导演处女作来讲,带来了很惊喜。
四星以下的评价我都没有看,看也觉得是浪费时间,导演不用在意这部分观众,他们是选择不懂,装睡的人叫不醒这句话我怕说出来会有人不怀好意的!
好久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了,上一次还是看姜文的《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我愿意去院线观看!
能看懂的人就会为你👏鼓掌!
为你喝彩!
第一时间看完,特意来豆瓣登陆,给你竖起大拇指!
一位已不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的中年大叔留言。
感觉评分太低了。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预告,就一直很想看。
今天专门充了某平台的会员,就是为了看这部《武林孤儿》。
看的时候,老有弹幕评论“看到张翠山就想打他。
”或者“这个语文老师真是个娘炮!
” 哼!
没有共情心理的人,关了弹幕继续看!
看了一些评论,大家说的比较大,我更多的关注点,其实在主角身上,他的情绪,他的行为,他的反应。
在学校里,如果你不随大流,你就是个异类,你就是“焦点”。
大家会嘲笑你,在背后说你坏话。
作为一个敏感的女孩儿,我从小到大做了很多讨好别人的事,经常让自己难受,但是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明明可以改变的,但是因为怕成为异类,我并不敢反抗。
就像王处一,把写好的数学答案擦掉。
所以我觉得张翠山其实很厉害,他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他有勇气去反抗,虽然他改变不了。
说来惭愧,我到现在依然不敢反抗。
有鸿推着自行车离开时,张翠山一边望着他,一边打拳,手臂胡乱笔画,毫无力气,像一个溺水的人放弃了挣扎。
看着让人心疼,他真的待不下去了。
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张翠山最后到底是学会了游泳,还是溺水,不得而知新来的英语老师是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骑着比有鸿的二八贵很多的赛车,一口气骑到山顶不费劲那种。
最后,他代替了有鸿的位置,和校长儿子相谈甚欢,而有鸿成了之前走掉的数学老师,头也不回。
我初入职的时候,做某些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同一个科室的姐姐有天好心把我拉到一旁,说我太扎眼,同事会不喜欢,太过于创新,领导会觉得你不乖。
我默默点头,嘴里不停道谢。
我现在的工作,很稳定,家里人都很满意,但是对于个人成长,几乎没有。
总之,就是你老老实实,听话,让你干嘛你干嘛就好。
我虽然不情不愿,但是还是遵循这里的法则,沦为平庸,虽然不甘心,但也不敢改变。
我确实蛮怂的哈,但是这也是我的处事方法啦,所以张翠山和有鸿真的很勇敢!
我甚至连逃跑都怂的不行。
今年新来了一个男大学生,我俩学校都还不错吧,他的稍微好点,家里也比我富裕,工作能力也在我之上,我就像电影里的有鸿一样,偷偷听课,学习别人,但是效果哈哈哈,比有鸿要好点。
写到最后有点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也算是一种宣泄吧。
因为不善言辞,我看电影从来不怎么评论,因为翻来覆去脑中只有几个字,好看和不好看。
虽然给不了专业的评价,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好看!
知道在这世上有和自己类似情绪的人真的还蛮能给我安慰的。
虽然不懂电影,但是在看的时候认为某些镜头的处理上好像还差了那么一丢丢味道,让我觉得有点生硬,导演加油啊,期待你的下一个作品。
最后,黑板报上竟然有一拳超人哈哈哈,可爱
记念武林孤儿公元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就是《武林孤儿》上映的日子。
我不在国内,在明斯克电影节的第二场放映的影院外徘徊,收到微信,有人前来问我道“导演可曾为《武林孤儿》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
她正告我说“导演还是写一点罢,须知现在的新片上映,导演都要写些文章的。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这两年所见的新导演作品,大概是因为流行的宣发策略之故罢,一定都要创作者出来讲述心路历程。
然而在这自白码字的艰难中,有毅然奋笔疾书的,当然寥寥数语也是有的。
在下技痒,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票房毫不相干,但在个人,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 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宣发效果”,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随缘而已。
可是我实在突然有点有口难言 。
尤其是觉得自己没在国内,似乎像在逃避。
(其实就是赶上了)四十几个白俄罗斯观众还在等我交流,翻译女孩的中文蹩脚,必然使我艰于表达,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言语?归纳总结,是必须在盖棺论定之后。
而所谓的真情流露和自我剖析,只会使我觉得不好意思。
我本已无更多奢求幻想,心态平和而淡定。
只想深味这电影市场带来的残酷;以我最大的诚意接受教训,使它们让我深省,就将《武林孤儿》作为新晋电 影人的微薄的祭品,奉献于中国的观众。
二真的电影人,敢于直面惨淡的票房,敢于正视扑面的差评。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我却做不到。
产业常常为大众服务,以娱乐的姿态,来固宠经营,仅使留下一点点“文艺”的空隙和“独立” 的边角。
就在这“文艺”空隙和“独立”边角里,我也觉得过于广阔,足够维持身为文艺工作者的体面。
哈,为了这模仿这行文我真的开始不知在讲啥了。
三在我写过的五六个剧本里,《武林孤儿》是我的本命。
本命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它奉献过我的才华和汗水的。
但它不仅是“用作品当敲⻔砖”的我的本 命,也是所有参与到其中的创作者和工作者的本命。
《武林孤儿》的构思 ,虽然源自一些个人经历。
但主要缘起却是本科毕业拍摄的《缚鸡之地》。
直 到后来,某日王红卫老师告知我青影厂有准备做些低成本电影的计划,我三天写完剧本,去见谢晓晶老师。
我平素想,我入学就专业尚可,又是在这BFA导演系里是一个“吉祥物”的存在,老师应该可 以给个机会让我一展所长。
我便微笑着登门拜访,老师也态度很温和。
虽然我当时的剧本可能是有 些桀骜和锋利的。
待到后来这件事慢慢的因为合作方缘故不了了之,我又有些怅然。
但老师们依旧是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劝我不要着急。
毕业后老师曾说,如果有一天觉得离电影远了,可以回校考研。
当时觉得怎样也不至于此,但是16年我果断考研了。
四16年考研的同时,也去参加了青葱计划。
当时得到很多前辈的指导指引。
苏小卫老师、冯小刚导演、付佳老师、王红卫老师、侯晓东老师还有我的监制李少红导演等等都给了很多指点和建议,而我有时候执拗起来,需要时日才能把他们的真知灼见消化。
想来收到我这样的学员,也十分给老师 和其他工作人员添麻烦。
在青葱最终进了五强,拿到了扶持金。
然后居然在北京电影学院和青影厂的“长片计划”里,也获得 认可——可以获得学校的器材和资金的帮扶。
可这之后要做出抉择选边,学校的老师也依然没有强 求。
更不会因为我的决定有不满。
谢飞老师更是长者之风,虽然我身为他的研究生,最后却没有参与他主持的“长片计划”里,但谢老 依旧是在之后持续的帮助我,促成我完成了《武林孤儿》。
我向来是抱有最大的善意,去揣测师长的。
有时候会露出小儿女的撒娇姿态。
然而还是不料,竟有 如此多的人愿意容让我的任性。
而我有时却似乎习以为常,不知感激。
总是把很多该及时表达的感谢咽了回去。
沉默呵,沉默呵! 不是在沉默里矫情,就在沉默里顾影自怜。
五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还有很多人的付出,我没有亲见。
有演员为了某场戏肌肉状态好,拍之前跑了好几公里;有工作人 员从高台上掉下来,险些摔伤的(据说之后在医院里玩了一个星期的王者荣耀,导致手指僵硬); 有小演员为了参与演出,多挨了很多教练的训斥...... 亲眼所见的,敬业的现场工作人员、迅速进入角色并专业演出的表演者、从最初奔走联络,到之后 努力保障生产的制片人和制片部门、包括后期一些老师们的加持,比如声音部门处处给到的惊 喜......可见和未可见的努力合在一起,就是现在的结果。
始终贫弱但倔强的《武林孤儿》的确是诞生了,这是真的,有新出炉的DCP为证。
当初忽悠每个合 作者说要去A类电影节的承诺勉强实现了。
本已无其他奢求,而今,居然还能上映,庆幸之余去想, 这里肯定又有我未看见的贵人在背后相助。
然而既然有了上院线的情况,当然也希望可以更多人看到。
如果没有也无妨。
院线有了,想必去网 络上也不会太远。
希望它可以让亲族,师友,伙伴们觉得尚可入目。
陶潜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倘能如此,也就够了。
六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抱有最大的善意,去揣测师长们。
如今这个师长的范围要继续扩大,把那些“亦师亦友”的伙伴也装进来,把那些教育教诲教导教训过我的人都放进来,甚至可以包括豆瓣里没共情的网友们。
虽说排片不多,忘却的救主估计很快就会来临。
曾经的付出可能只留下不轻不重的记忆痕迹,并将会在 人心中慢慢消解。
但我会铭记,虽然就说凛冬已至,但我辈仍可守望,至死方休。
不怨埋、不放 弃、不随波逐流。
不戴宝冠,不争荣宠...... 最近时差加之天气变化,身体略有不适。
咳,我先搁笔——但以此记念下武林孤儿。
十一月八日。
黄璜噗,如果您坚持看到最后,赠送个彩蛋……
再赠送一个
看完我只能说,虽然看着无压力,但也看不明了。
毕竟只是武术学校内一方小天地的故事,不复杂,但几乎人人都透着神秘,每个人的过去都朦朦胧胧,每个人想做的事更扑朔迷离,就算意图最明显的男主叔叔,看着是想借侄子让这方小天地再“活”起来,也许起到了一点点效果,但对他一个主任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男主也是一个离奇的人(那无处安放的双唇也很离奇),照理来说社会上不如意的人,身上反过来应该也要有点“脱俗”的味道,男主是个特别“正确”的人,经常觉得这不妥那不妥,用着正确的方法,在课堂上一次次当众处刑张翠山,自己为能改变一切,但在最后无能狂怒的时候,扯出了正确但最俗的话“学功夫没用,学知识才能成功,你们完了”。
县里来的老师相反,深谙“俗”的处世规则,教学用着“不俗”的手段。
武校内的世界和外界相反,但用着相同的规则,学生,医生,教练需要在这小社会里,外面的社会对他们不友好,翠山不适合这里,外面也却没有他的容身处,走到最后一步也属实无奈。
不论校内校外,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们中华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擅长“做应该做的事”的民族了,从进学校的那天起,该做的就是上学,别的不论什么都是不学无术,无法容忍,知识在武术学校里就是无法被容忍的。
剩下的每逢节气就找老头比武的老头,校长儿子,校长,留守儿童等等,也不想过分解读了,毕竟国人另一项特长阅读理解我也不是很在行。
不知道是被什么吸引着去看完这部烂片,看完后又觉得这2小时值。
特别是结尾让人看到希望,不至于太过压抑。
浮夸的表演却又那么真实。
90年代与现在,30年前后又有什么不同?不寒而栗,光明与黑暗总是一样多的。
隐喻不是很明显,但也算是大尺度的了,只要你敢发挥想象。
8分给编剧,影片本身不够自然,刻意痕迹明显,如果不经意间或者更自然完成故事,会更为震撼。
我是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阿尔及尔晚上十点钟看完的这部电影,颇有几分感触,需以文记之。
结合海外国人当下受困的情形,还有上海及其他城市正在发生的故事,这个电影的情节很容易被理解并引发我们的思考,呈现出了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从这个层面而言,我觉得是部好电影。
故事的隐喻很妙,浅显直白却不露痕迹。
这类文艺作品如果是孤独的,那么这个世界无疑是悲哀的。
片尾驶向南方的火车貌似给了观众以希望,但又不尽然,列车会开动吗?
乘客会到站吗?
新的生活会开始吗?
一切又都交给了未知,意味深长。
看完真的感觉很棒,导演未来不可估量。
很高维度的电影。
镜头的的处理,叙事的延续性,细节的把控,对于一个导演处女作电影来讲,很是惊喜。
阐述过多,或许在导演看来,大众的接受程度没有到那个维度?
总体感觉,意像化事物展示太过浓厚,且观看时视觉留存效果有些差,估计是剪辑卡点的问题,而且最不舒服的是电影整体画面构图问题,隐性镜头该添的有没有添到?
无用的镜头含有特有的意义?
牛头与马嘴?
看完片子过后,开始思考近年来所谓的文艺片的含义,难道小众边缘化人的诉写就是文艺片?
是不是忽略了些什么?
想要诉说,想要表达!
但是请不要披着文艺片的噱头,做着散性新闻的叙事,最终去嘲讽观影者的无奈。
电影就是电影,文艺就是文艺,生活的可塑性太难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还是说一句导演辛苦了,一部片子能拍出来,就很幸福了,当然这对我来说哈,毕竟我还是一个弟弟。
拍得不错,立意狭隘,这么多非主流圈子,多元化发展,怎么学武就没用了?各行各业都有人成才,怎么都非得往科技圈子凑了?影片里隐射的并不是大范围的现象,我瓣评论里总有些别有居心的人硬往国事上扯,什么叫“通过本片了解战狼国”,那怎么不说“通过《小丑》了解美国”呢?
3.5
本来故事和小演员表演可以到三星,但是直男气息过重,略感不适,“这里只有我一个女人”“外面女人太多”之类的词实在是听不下去
太普通了,近乎白开水味的故事。像是去体校住了一年根据日记拍出来的。最后的十分钟叙事层的叠加也无法遮盖片子缺乏组织结构、太过松散的问题。对于想要叙述的内容提炼、把握得不是很好。主人公作为一个新人教师,更多的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而缺乏介入的能力。这一点有它的坏处:这部影片太缺乏行动,也缺乏谋划,看不到进展,而停留在描述零散的现象,以至于到影片的后半段还在写主人公发现校长体罚学生这种事情。但这一点也有它的好处:不同于好莱坞九十年代电影中富有反抗精神的、善于领导众人的理想教师,主人公得以成为一个非常真实的普通人,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这种环境中的自然状态,他对学校的漂亮女老师有欲望、想帮助学生却无能为力、无法处理课堂的乱象。这种无法和解和无能为力很现实。这部片子并不好看,但至少它的不好看很真诚
阴冷潮湿。
小男主选得好,也很风格化,非孤儿的孤儿意旨,对符号化成人世界的讽刺和冷眼相看。一些意象和冷幽默的点很微妙,但或许是创作历程拖太长的缘故,要说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够凝了。
对于不少知识分子来说,太残酷了,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
最大的问题还是两个人物的互动不够导致叙事的松散
电影就是高光时刻的合集,这话一点没错。这部片,其实没有武林,也成立。美学上太像导演系了。还是谢飞老的评得好!
有点遗憾才美丽。
我得想想其中给出的很多问题。
3.5
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注定是没有大资金,名演员以及优秀的后期制作以及宣发团队的,所以讲故事则成为了最根本的基础。用武校反讽了社会,极权,教育,制度和时代,处处都可见导演的别有用心,是一个很稳的作品,甚至看到了第五代导演们擅长的叙事方法故意模糊的时间不仅在表象上讽刺了那个尚武轻文的90年代,又在骨子里再次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了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鲶鱼不会成为锦鲤,鹰隼也会沦为炒鸡,男人堆里的女人最吃香,会武术也干不过用手枪。3星,6.5
有些镜头非常好看,有种独特的风格,我很喜欢!
还得努力,看看韩国都发展什么样了
当成最后一部片拍所以表达很多确实能看出来,比如迫不及待埋进去无法掩盖的油腻
有种乔治奥威尔的诗意。
这个小成本国产片看过后没想到还挺惊喜的,里面的讽刺和情节都很有趣,能让我看的下去,武校里的生存状态,以一个新来的没上过师范的老师来展开。
反过来,道理却是一样的
真的挺搞笑的 一场什么都不合格的闹剧 剧情和讲故事的方式我不敢评论 但技术层面的东西如果你做不好你有什么信心花投资人的钱 第一次觉得我导都能比这个好五倍 最后还有主创见面 甚至想问他们为什么拍得这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