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悲剧,都有美丽的开端。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这么做的。
男主的仁慈大哥离世,造成了男主短暂悲伤的爆发。
但悲伤和悲剧的区别,就在于悲伤是短暂的流泪,悲剧则或是长久禁闭的麻木不仁。
当一段悲伤往事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那么这就是悲剧真正的开始。
《海边的曼彻斯特》,以美国一个曼彻斯特海边城市为悲伤开始的舞台,却以欧洲性冷淡一样的慢调性运镜,加上阴郁的弦乐和钢琴的安排,为我们撕开一个人悲剧的创伤。
影片的前半段,凝视着男主行尸走肉般的现状,从中洞穿了他不慎用火,导致骨肉分离的悲往岁月,连带了婚姻的粉碎。
悲剧发生时,男主有想过在警察局做个自我了断,虽被拦下,但过后男主并没有再次选择了结自己,而是选择关闭了内心所有的门窗,自虐般把自己锁在悲伤的深海里。
在他的字典里,格式化了所谓的幸福,未来,经营人生等字句,展开一段与悲伤之神共生的关系。
悲剧无外乎两种,出自他人之手扔出的悲剧果实,亦或是自己埋下的悲剧种子,显然男主承认的是后者。
男主选择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小空间,从而不想面对阳光,不想面对地面上正常的生活。
偶尔在悲伤深海里透不过气的他,偶尔会浮出水面,深呼吸几口,也就是影片中展现的,男主把自己的悲伤,转换成暴力的发泄,毫无缘由的和别人干架。
而他这么做,为的是别人最好能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之后再把自己沉入暗无天日的永夜。
以痛为肌肤之食,以封闭和麻木为自我赎罪。
大聪特别喜欢影片的插叙剪辑手法,来展现男主过往部分,像是男主的回忆,也很形象的告诉观众,在男主的内心,时不时能想起那段悲伤的源头。
男主大喜大悲的性格,通过剪辑传递,能让观众看到男主内心转折的弧度,是如何从一个略带痞气的美国工人中产阶级典型,变成了一个负能量黑化的“丧尸”。
《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不是同情,我们留下的眼泪不是同情之泪,而是共勉,共勉悲伤无处痛击。
影片的后半段,侄子入侵式的加入他的生活,以及前妻试图融化他们过往的伤疤,成为了男主之后心路历程的两盏微弱的灯塔,这也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说的故事。
叔侄之间的相处,年龄之间的代沟,监护权的责任,以及观念之间的拔河,每一个层面,都在让男主重拾为人父的信心,哪怕这个信心男主从来没有打算过拾起过。
而前妻和男主之间不期而遇的对话,成为了全片悲伤的爆发点,以其说男主不是没有原谅前妻,不如说男主只是没有原谅自己。
这个悲剧的发生,不是一中有二,而是一分为二,从此两人在悲伤的两条路上,只会越走越远。
这个结局男主清楚,他前妻也明白。
前妻想把男主从悲伤的死亡漩涡中拉出,却不知道如何安放和安葬他们曾经共同埋下的悲剧之种。
而男主知道,找不到安葬悲伤的坟墓,就意味着你我都走不出这个悲伤漩涡,放不下,就只能怀抱着。
但值得欣慰的是,起码男主通过影片后半段的这些事情后,麻痹自己的麻醉剂,正在慢慢的被他人稀释,然而内心的悲剧内核,从来没有得到冷却。
感知悲伤和沉淀悲伤很容易,如何面对悲伤,甚至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未来,却比悲伤本身更艰难。
这正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讨论的议题。
男主在影片的最后,悲剧的种子有没有入土为安,感性看待的话当然有,但理性之处,或许男主的悲剧造成的悲伤,不需要拯救,不需要救赎,不需要度过,更不需要治愈。
因为悲剧一直在那,虽然可以看到男主将来的生活,并没有止步不前,但也算得上止步违艰。
这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结尾高明的地方,影片试图告诉人们,深沉的悲伤,不会有一剂吃了就好的药方,而是尽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要试图闭上眼睛,去看见那些曾经的伤痕。
文章前面鲁迅的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其实还有后半句: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和喜剧就如同一双面对面的镜子,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但如果你沉溺于喜剧之中,那就是悲剧。
影片中的男主,大聪觉得他是站在悲喜之间弥留,静静的等待,等待自己变老。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基调是冷色调,铺天盖地的雪,呼出来灰蒙蒙的冷气还有走不出痛苦的的Lee。
其实整部片子都是比较抑郁,看完也没有看到传统的happy ending,所以才更真实吧。
就像一篇豆瓣影评所说的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
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
我在洛杉矶一家偏僻的小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
电影院里人很少,准确来说算上我只有八个人,但在电影正片结束之后没有一个人离场,白色字幕在黑色背景之下滚动,直到完全消散。
临走时我想偷偷看一眼一同观看的人的模样,但最终还是独自走开。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Lee在哥哥去世之后所面临的抚养侄子Patrick的难题,以及回到曼切斯特小镇所勾起的与前妻Randy之间悲伤的记忆和误解。
导演采用闪回的手法,将回忆与现实拼接从而创造不同纬度和时间点中矛盾的共鸣,最终聚合到人物间情感的和解和对生活不幸的妥协。
鲜有美国电影能给我带来如此的压抑之感,但细想一下,这又与东方电影营造的压抑感不同。
导演没有放大演员对于自我的感知,也没有让其背负某种特殊的时代特质,换句话说,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普通而克制的,如同曼切斯特这个海边的小镇。
而这种普通消解了电影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极易代入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是如此致命,仿佛在向所有荧幕前的人宣判:你们并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多,你们也无法承受生活的悲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如何选择,不懂如何陈述自己的想法,甚至无法清晰地致歉,但你们都会变好,你们会一直过下去。
这部电影的压抑不在于抑制了情绪,或是放大了悲哀,而是真真实实地将一切呈现出来以后告诉我们,你看,这就是一切的可能,你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消沉与绝望并不意味着输给命运的悲剧,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是战胜了自己的悲伤,甚至这一切情绪的转变都并非源于主观意志。
生活是缺乏动词的,更不用说附加任何形容词去修饰。
它就是一个过程,如同一道伤口被划开然后慢慢自行愈合,所谓的毁灭或重生是相当少数的(但被艺术作品和新闻过度放大了),毕竟普通的我们是如此无能,甚至连自杀都不知道怎么开枪。
但我们还是结结实实地被摧毁了。
摧毁与毁灭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面,后者是一个点,后者更容易进行艺术加工,因为容易把握重点,而这部电影则成功地展现了前者。
导演对于时间叙事的把控自然功不可没,但我认为真正达到效果的是影片中充斥的生活的噪点。
我们总是对直接的原因最为敏感,而导演则将其小心地掩藏起来,然后正面描写那些琐屑的稻草如何一步步地累加。
他把Lee的火灾这个中心的悲剧事件塞在闪回的思绪中,而在正向的叙述中则放入如找不到汽车,开错路,多嘴的路人,尴尬的聊天,刻意放大的噪声等等鸡毛蒜皮的烦心事。
这些偶然且无意识的小不幸在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会被隐去或者只引出一两个作为诙谐的插曲,因为它们无关紧要且缺乏艺术性,而在这部影片中则被导演当做的了主食。
将其解读为使影片生活化或添加讽刺的幽默不无道理,但我觉得还是狭隘了。
在影片中我所看到的是这些噪点如何相互编织成网,并在中心悲剧的牵引之下将人物拉到一个浑浊,僵滞,无处着力的境地。
如果说我们的无能将我们从毁灭中拯救,那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其所吞噬并困在一片毫无诗意的阴霾中。
Lee也尝试爆发过,他咆哮,打斗,哭泣,试图挣脱“被摧毁”的状态,但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甚至爆发本身也不过是众多的网眼中的一个。
人无法自救,只能等时间渐渐给我们松绑。
我们不会永远完整,也不可能一直处于“被摧毁”的状态,这两者都太过浪漫。
而在一个充满噪点的生活中,这两者总是相依相存,如同曼切斯特海边的浪潮,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最伤感的悲剧不过是以“今天早上父亲去世了”开头,而最美好的喜剧不过是以“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但这两者都太轻。
而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在里面遇见了更加温暖而坚实的画面。
在影片的结尾,Lee将路上捡到的皮球丢给Patrick,Patrick 没接到,当他捡起来丢还给Lee时Lee也没接到。
于是Lee说了声“Let it go.” 但Patrick依旧跑到一旁把球捡了回来并丢给了Lee。
这次Lee接到了。
我不想说这个画面意喻了什么,也许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画面,但我愿意为它再次安静地坐着,直到影片完全结束。
恭喜《海边的曼彻斯特》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实至名归,撒花!!!
大家还记得电影《火星救援》里那个在火星上种土豆的马特呆萌(马特·达蒙 Matt Damon)吗?
这边由他主演的电影《长城》刚在北美首映影评人就不留情面地表示:看这部电影就像一直用头撞墙!
那边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热搜的题目是:卡西·阿弗莱克「很感谢」呆萌放弃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背景知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故事原型是呆萌先看上的,他本来想自己执导并主演,但因为档期已经排到了两年后,于是找来了老朋友肯尼思·洛纳根(Kenneth Lonergan)编剧并执导,而男主角敲定了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自己则只担任了制片人。
扮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凭借此片已经摘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英国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现在看距离捧回小金人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求马克呆萌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好啦,八卦讲完,赶紧进入正题——《海边的曼彻斯特》!
温馨提示:下文有严重剧透,但更多的是知识分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重要的是,越读越精彩哦 (●'◡'●)ノ♥30%的人不知道的事电影名字里的「曼彻斯特」,到底在哪里?
一般提到曼彻斯特,大家先想起来的都是英国北部的工业城市、英国曼联的大本营、英国摇滚的诞生地。
但「Manchestet-by-the-sea」实际上是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一座沿海城市。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它距离波士顿33.5英里,开车大概需要1个小时左右。
在电影开拍之前,主创人员把麻萨诸塞州北边好好地走了一遍,他们去了格洛斯特(Gloucester)、埃塞克斯(Essex)、罗克波特(Rockport)、塞勒姆(Salem),最后决定在东临北大西洋的Cape Ann拍摄这部电影。
而Manchester-by-the-sea,正是Cape Ann上的一座城市,隶属于埃塞克斯省、麻萨诸塞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DUSTIN LUCA/Sraff photo这里冬天的最低温度是零下5度,降雪最厚时能达到103厘米。
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Manchester-by-the-sea只住了5136人。
笔者猜测,之所以选这里的理由,大概是它表面平静,冬季严寒,人际关系简单,小到人人都能喊出对方的名字。
因此,这里才让人无处可藏啊!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40%的人不知道的事什么是会讲故事的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作为今年的一匹小成本电影黑马,被提名各大奖项200多次,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男主角的扮演者卡西可以说是拿奖拿到手软,不过「最佳原创剧本」撞上了《爱乐之城》,在金球奖上与奖杯失之交臂,好在又在英国学院奖上扳回一程。
目前还不知道奥斯卡会把这个小金人交给谁,不过真的很想投《海边的曼彻斯特》一票!
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肯尼思·洛纳根,绝对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
《海边曼彻斯特》的剧本,肯尼思写了两年。
他用克制而细腻的笔,描述着现实中无法和解的悲痛。
他的作品看起来结构松散,由无数个片段组成,但每一个片段都是抽丝剥缕,就像一棵老树的枝丫,那些越长越多的细枝末节,让它更具有生命力,也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叙事」。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前三十分钟,我完全不知道这部片的走向。
我们只能看到男主角Lee每天一沉不变的工作:修水管、修墙、通马桶、铲雪、倒垃圾……观众很快会发现,他是个「无聊」的男人。
他没有表情,常常摆出一副局外人的样子。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房客们在他修东西的时候,依然做着自己日常的事情,好像Lee真的是一个透明人一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排斥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呢?
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简单,Lee的哥哥Joe因为心脏骤停去世了,他从波士顿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后事,并且照看他未成年的侄子Patrick。
围绕着这个故事主线,就在Lee一步步靠近他的家乡——海边的曼彻斯特时,这个男人的故事才渐渐浮现出来。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现实穿针引线,往事就循着线头,慢慢地展开。
这一切就像是我们的记忆,它并不是阴魂不散,常常只是触景生情,却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你比较细心,应该会发现导演在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埋下的伏笔。
第一处:Lee赶到医院,得知哥哥已经去世。
他说:「还得有人打电话给我老婆。
」医生才不好意思地提醒他,不是「老婆」,是「前妻」。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一个线头:这意味着在Lee的心中,「老婆」这个角色一直存在,那他们为什么分开了呢?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第二处:Lee到冰球队去找Patrick,教练问Patrick的朋友站在那儿的男人是谁。
Patrick的朋友说出他的大名后,教练说到:是那个Lee Chandle?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二个线头:这个男人一定做了什么,使得小城里人人都听过他的名字。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第三处:Joe确诊心脏病后,Joe的妻子因为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当场发飙。
在走前她撂下了一句狠话,对Lee说:「每个人都该像你一样无所谓算了吧。
」因此我们得到了第三个线头:Lee想要甩掉的到底是什么?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导演先寥寥几笔,给我们展现了Lee的过去。
比如他和妻子Randi一起生活在一栋漂亮的房子里,他们有三个孩子,而Lee非常疼爱他们。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比如Lee爱着自己的家乡,爱着这座海边的小城,因为这儿有他的生活,有他的朋友,还有它热爱着大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这段闪回用尽了全剧最明亮的色彩:浅绿色的墙壁、黄色的衣服和床单,还有家里五颜六色的毛巾、玩具等等。
这吵吵闹闹温馨杂乱的家,看起来就像个天堂。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正常的叙事时间线中,Lee去找Joe的律师查看遗嘱,却惊讶地发现Joe指定自己作为Patrick的监护人。
Lee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就在这个小小的房子里,时间好像停住了,往事一股脑地向他袭来,就像是海水涨潮,没有一点犹豫和停歇。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原来,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里,Lee的房子着火了。
消防员只救出了他的妻子,但三个孩子却葬身火海。
着火的时候,Lee正步行前往离家20分钟路程的小卖部买啤酒,而起火的原因,正是他走前往壁炉里多放的几根木柴。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那个夜晚,改变了他的一生。
因为是无心的过失,警察表示并不会惩罚他,但正是因为没有惩罚,他才陷入了漫长的自我惩罚中。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这段闪回中,回忆与现实不断地交替重演,观众能看到Lee坐在律师办公室里不安而痛苦的神情,也能看到那个伴着忧伤的挽歌,痛彻心扉的悲剧之夜。
至此,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这一切的谜底终于揭开:这个男人是谁?
他发生过什么?
他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Lee的那些看似赘述而无聊的日常行为,至此突然有了意义,也有了力量。
—— 也许,他现在过得有多差,就证明过去它多伤人。
除了良好的叙事节奏,《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展现人物关系上也很有一套。
剧中的核心人物关系,是Lee和哥哥Joe以及侄子Patrick的关系。
在电影一开始,Lee和还是小孩的Patrick一起出海,他们开玩笑地聊到:「如果去孤岛,想带谁一起去的问题。
」Lee给Patrick的评估条件是:① 和这个人在一起最安全② 这个人懂得如何生存③ 你们可以幸福地一起生活④ 这个人懂得如何让你开心Patrick毫不犹豫就选了自己的爸爸。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Patrick和爸爸的关系其实很好,他信任他,并且觉得他很厉害;另一个则解释了Lee为什么认为自己无法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那四个成为他监护人的条件,现在的他一条也不符合。
在整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风景的空镜镜头。
有港口的飘雪、安静的水面、夕阳的流云,以及许许多多开车时沿途的风景。
一些风景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一些风景是透过窗户看的。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事件本身,与发生这件事的地方,是绑定在一起的。
风景在变、季节在变、人在变,但已经发生的事件本身,却不会再有变化。
春去春又来,只要我们没有到达生命的终点,故事就不会有结局。
熬过了漫长的冬天,不一定就是春色满园。
而春色满园,也不意味着就阳光普照。
我们只能等,用自己的方式度过、遗忘、度过、遗忘那些酣畅淋漓哭过一场的人,也许会得到一张安慰的纸巾;但那些从未与过去和解的人,也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只能钻回到自己的保护壳里。
当然,如果整部片子都只是伤情,那它永远也无法跻身一流。
可以看出,在Lee和Patrick的相处中,他一步步地器械投降,认为自己也许能重新回到这里。
他们的相处小心翼翼又「没大没小」。
Patrick常开些叛逆青年爱开的玩笑,而Lee也经常一针见血。
看到两个大老爷们这样斗嘴,就好像在一杯苦咖啡里加上一勺糖,的确回味无穷。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50%的人不知道的事除了男主角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扮演侄子Patrick的演员卢卡斯·赫奇斯(Lucas Hedges),以及扮演Lee前妻的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也都提名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
卢卡斯是一只出生于1997年的小鲜肉,曾出演过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和《布达佩斯大饭店》。
△ 《月升王国》电影剧照
△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剧照他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表演确实也可圈可点,和Lee凑在一起,有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
在影片中,Patrick就好像是Lee的反面:Patrick喜欢「群居」,有朋友、有乐队、甚至还有两个女友;Patrick聪明、沉着,懂得如何处理悲伤,他选择转移注意力,理解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也明白无论如何,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扮演Randi的米歇尔出场次数并不多,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也只有不到20分钟。
但Randi和Lee在影片最后的那段对话,确实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
那段对话太真实了,甚至感觉不出在演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虽然米歇尔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打扮一直都比较朴素,但别忘了,她可是主演了《我与梦露的一周》的女演员啊啊啊!!!
△ 《我与梦露的一周》电影剧照
△ 《我与梦露的一周》电影剧照80%的人不知道的事文章的最后,当然要留给本片的重头戏,饰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
很多人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卡西,但却知道他的哥哥——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欸,这哥俩的画风是怎么回事?
欸,这张怎么也怪怪的……
咳咳,三个人一起才是正确的画风!
别好奇呆萌(马特·达蒙 Matt Damon)怎么又乱入了,其实呆萌和卡西的哥哥本,是发小兼死党,他俩还一起自编自演了《心灵捕手》。
△ 《心灵捕手》电影剧照两人也因此片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除此之外,哥哥本还主演过《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逃离德黑兰》、《消失的爱人》等作品。
OK,关于哥哥就先说到这里,卡西因为哥哥对表演产生兴趣,但同时也因为哥哥的光环,一直生活在他的阴影中。
再纵观卡西这么些年出演的作品,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说《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个角色,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2007年,卡西出演了哥哥执导的电影《失踪的宝贝》,饰演一个站在道德十字路口的私家侦探。
△ 《失踪的宝贝》电影截图剧照同年,他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神枪手之死》中,饰演了性格懦弱,一心崇拜着布拉德·皮特的19岁男孩。
△ 《神枪手之死》电影剧照从此,好莱坞记住了这个有点娃娃脸的男孩,它沉默而忧郁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但截止至《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他还并没拿到任何重量级的演技奖项。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让人感觉不出他在演戏,甚至他就是Lee,那个麻木、沉默、不愿意表达悲痛的男人。
他的情绪看起来很少有波动,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那是因为他处理得非常细腻。
比如在太平间与哥哥Joe告别的那场戏,在等待的短短十几秒里,他的眼睛一直在不安地转来转去,写满了害怕、怀疑和不安。
比如火灾发生之后的日子,平静下来的Lee便真的「平静」下来,眼神如一潭死水。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Lee的手臂上,常常会有几道并没有解释出处的小伤痕。
或许这些痛对他来说什么也不是,但就是这个活得像行尸走肉的男人,会小心翼翼地用毛巾包好三个孩子的相框,生怕他们碰坏了。
卡西在采访中表示:因为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爹,所以才感觉能驾驭这个角色。
如果没有这两个娃,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卡西版的Lee了。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我无数次期望着一个好结局。
但当Lee发现,那些犯过的错并不会因为已经发生过而不再出现,他还是决定离开这里。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所以,这应该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最残忍的隐喻。
就像是Lee对Patrick说的:「Joe的葬礼必须安排在春天,因为冬天地太硬,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行。
」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该发生的总要发生。
其余的事,也只能成为缓冲。
影片的最后,Lee和Patrick,又像以前一样一起钓鱼。
我宁愿相信这个视角来自正在开船的哥哥「Joe」。
海水占了大半个画面,好像沉浸在心底的悲伤。
也许它不会过去,但我们只能往前走。
彩蛋来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隐藏着一枚大彩蛋。
还记得那个穿着蓝色羽绒服,多管闲事,说Lee不会教孩子的路人大爷吗?
△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截图他就是本片的导演兼编剧肯尼思·洛纳根啊啊啊啊啊!!!
虽然只出现了半分钟,但蓝色羽绒服实力抢镜啊!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
△ 图片来源于网络:Claire Folger最后,请不要问我蓝色羽绒服的同款链接,我也在找!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随手点一个小小的喜欢,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ノ♥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关于摄影、旅行、电影、艺术相关内容,欢迎移步公众号:小墨与阿猴(ID:xiaomoyuahou),等你哦
父亲心脏病猝死,时值寒冬,土层冻得梆硬,难以开掘埋葬。
儿子跟叔叔提过几次 想找个挖掘机挖墓坑,但被告知钱不够 从而放弃。
父亲的遗体就一直冰冻在殡仪馆,计划等开春暖和了再下葬。
之后,儿子该吃吃该喝喝,泡妞一点也没耽误,一副 I am fine的样子。
某天晚上 儿子开冰箱的时候,掉出很多冷冻肉食,儿子把肉都塞回冰箱 捡拾过程还被冰箱门磕到头,几次试着把冰箱门闭严都闭不上。
他开始慌张 恶心,直至崩溃痛哭。
叔叔很不放心 想带他去看医生,他说 他只是不希望父亲待在冰柜里。
对人情绪点的把握很精准 很真实,绵里藏针。
李·钱德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波士顿无休无止的做着各种杂活。
但这似乎只是他为了逃避过去、隐藏悲痛所找的借口,甚至当收到挚爱的哥哥乔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消息时,他严肃阴沉的脸上也没有增加更多的悲伤。
在他回到摒弃多年的家乡曼切斯特后,发现自己被指名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李·钱德勒不愿搬回这个有着太多回忆的家乡,而侄子帕特里克则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李远走他乡。
这部电影是纪实风格的作品,故事本身和演员的表演,本身就具有足够张力了。
在某些情绪释放最强烈的时刻,我们从氛围与表演中,可以感受得更为真切。
这样一个故事,固然无法令观众放松,但它有另一种“释然”效应,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看了兩遍Manchester by the Sea 覺得是近年來少有的優秀劇本 真實 幽默 克制 感人 但是寫了半天寫不出什麼影評 就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十組戲————————————嚴重劇透分割線——————————————10房客對質Lee給一位中年女房客修水管 只想quickly get things done 他告訴房客 不知道什麼原因會漏水 希望能讓她洗一下澡 看看漏水的原因 房客敏感多疑 不懷好意地質問道 你居然敢讓我在你面前沖涼(你不過是一個修水管的 好大的膽子)?
Lee的憤怒被瞬間點燃 為什麼人會這麼自戀?
憑妳的姿色 誰想看你沖涼?
於是兩人就不可開交的吵了起來 事後老闆讓Lee道歉 Lee說我又沒錯 有誰的活幹得比我好?
老闆無語 說 行 我去道歉(真拿你沒轍)9I’m alrightPatrick想和女友have sex 讓Lee和女友老媽聊天拖著她 Lee不善言辭 女友媽無論問什麼(Patrick是個好孩子哦 你渴嗎之類的) 他都一句話回應回來 典型的conversation killer 女友媽實在忍受不了尷尬 結束了Patrick和女友的session 事後Patrick十分憤怒 泄憤到 為什麼你就不能聊聊成人的bullshit interest rate AAA membership啥的 Lee不說話 只是接著開車8My Heart was BrokenLee巧遇前妻 前妻的朋友見到他仍然擺脫不了偏見 有些憤怒 前妻想和Lee單獨聊聊 說 我一直很想見你 我知道我當時對你非常狠 但是我的心完全碎了啊 我也知道你的心也碎了 我們能和好嗎 我們能吃個午餐嗎 我很想你 我還愛著你 面對前妻一系列的懺悔之辭 Lee完全招架不住 因為這把他也帶回了那段心碎的時刻 他也還愛著前妻 但是現實就是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了 後悔又能怎樣 雙方仍然愛著對方又能怎樣 生活仍要繼續 仍要move on 雖然他也是這麼想的 回絕了前妻的請求 但是糾結 懊惱 憤怒 無助 一樣不缺地都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他在酒吧裡 又打了一次架 打得頭破血流7警局審問在警局審問期間 Lee生無可戀的敘述著悲劇發生的經過 門外坐著陪了他一整夜的哥哥 當警察通知他可以回家的時候 他十分驚訝 因為良心也讓他覺得自己的罪過不可饒恕 無奈之下他突然間奪過警察的槍想自己了斷餘生 然後命運讓他存活了下來 等待他的贖罪之路還很長6Why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Patrick一直對Lee執意要搬去波士頓不肯忘懷 終於 就像在預告片裡看到的那樣 他爆發了 I’m in a band, I have two girlfriends, all my friends live here, you are a janitor in Quincy, why the hell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 這是本片中最撕裂的一次爆發 不成熟的Patrick終於一吐他的不快 想必Lee也意識到他在Patrick心底裡多少是有些被輕蔑的 內心也是十分痛傷的 但他依然保持著沈默 說時間不早了 你先睡吧5添置傢俱哥哥和Patrick來看搬到新家的Lee 家裡空空蕩蕩 哥哥說 我們去買些家具 被Lee拒絕了 氣氛變得有些無奈 但是哥哥還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Let’s go 不是命令 也不是懇求 而是哥哥對弟弟的最普通的一句關懷 4I can’t beat itLee因為自己的又一次過失爾決定放棄監護權 他說出這個事實 有些必然 但是想必沒人能夠接受 叔侄倆人經歷了那麼多 從父親和哥哥逝去的痛苦中互相攙扶著走了出來 眼看就要過上正常的日子了 生活卻又來了這麼一出 此時才更能體會到Lee所說的I can’t beat it的意味3屍間送別Lee 走入停屍間 時間被刻意拖長 他注視著被拖出來的哥哥的屍體 眼神裡含著無限憂傷 他慢慢走到屍體前 有些不知所措 最後低下身來 抱著哥哥 一時間 完全不想鬆開手 只想時間無限延續下去 這是這世上最愛他的哥哥 在自己遇難時給了無限關懷 陪自己到天亮 幫自己的破房間添置傢俱 然而他現在真的走了 有多少個不捨得啊 他終於深情的給了哥哥最後一吻 然後黯然離去2Panic attackPatrick在某夜午夜突發Panic attack Lee在安慰他的同時調侃他 如果每次見到冷凍雞肉都會Panic attack 那就真的要去看醫生了 但當Patrick說出真相後 Lee對自己的不合時宜的玩笑有些小小的自責 他陪著Patrick 直到他漸漸睡去 屋外下著小雪 也在安靜祥和的陪伴著叔侄倆人1不忍直視父親的葬禮之後 Lee陪著Patrick走了一段路 隱約間有點像自己陪Patrick的最後一段 其間 兩人玩著棒球 裝著不經意的聊著之後的打算 Lee告訴Patrick 他留了一間屋子給他 希望他上大學的時候能來住 Patrick告訴Lee 他沒有想上大學的打算 Lee強忍著淚水 苦笑到 那我只能在那間房放我自己的垃圾了 他往Patrick那邊看去 Patrick避開了他的目光 兩人在離別之際不忍直視 只有棒球的拋接仍訴說著兩人之間的情誼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部男人電影。
影片裡聚集一切「男性」電影的元素:性,暴力,酗酒,「哥們」情懷,魯莽,粗心大意,不善溝通。
所有出名或不出名的「男性」電影,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這些。
《海邊的曼徹斯特》也都有,但是導演非常非常高明的地方是:他完全低調處理。
電影中有性,但是沒什麼誘惑性。
有暴力,但是看不出血性。
有酗酒,但不帶情緒,喝了酒就打架,打完了也沒發生別的事。
而「哥們」義氣,也不是摩拳擦掌幫你討公道那種,只是該做的就去做,不言語。
故事淡到沒有故事,情節平到幾近婆婆媽媽,但這卻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劇本。
奧斯卡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導演和原創劇本。
我看完影片後,感覺奧斯卡評審諸公的確有在「看片」,這六項提名全都實至名歸。
故事背景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曼徹斯特小鎮。
這鎮非常小,居民只有五千多人,在海邊。
非常冷,非常無聊。
從影片看,就只有一家小酒館,一群男人窩在吧台邊喝酒,酒保也是個老男人。
彼此粗聲粗氣打招呼,忽然一個不爽,或者喝多了,就揮拳打人,於是拉架的,助威的,打成一團,之後各自帶傷回家。
凱西·艾佛列克(他是班·艾佛列克的弟弟)飾演的男主角「李」,是所謂的「粗人」。
影片沒演出情節,但可以看出他就是個尋常人,在小鎮裡唸完高中,可能把女同學肚子弄大了,於是結婚,婚後生一堆孩子。
跟著哥哥在船上工作。
工作之餘喝點小酒。
有了醉意就去「盧」自己的老婆,「盧」自己的孩子。
行事有點沒輕沒重,老婆管他就像是他媽似的。
他會裝乖,跟他說什麼他都說好,但其實把老婆的話當耳旁風。
老婆發飆他就道歉,但是背過身去照樣我行我素。
導演(也是編劇)很厲害。
這些細節,他都只一場戲就交代了。
李在家裡「盧」孩子「盧」老婆那段,看得出他原本生活幸福,人也滿開朗的。
有一場戲很有意思。
李跟朋友在樓下打台球,一群男人嘻嘻哈哈的,老婆出來斥責會吵醒孩子。
幾個大男人,乖的不得了,馬上低著頭,沈默。
李則跟老婆道歉。
可是老婆一轉身,連沒回到房間,他們又鬧起來。
蜜雪兒·威廉絲(她演李的老婆)立刻氣沖沖又走過來,要李趕大家回家:「都半夜兩點了。
」李的哥們離開了。
在門口,對沈著臉的女主人說抱歉。
這場戲裡呈現男性的某種本質。
在玩鬧時,他們就跟小孩一樣,什麼也沒想到。
等女人來提醒他們「現實」是什麼:半夜了,小孩要被吵醒了,你們該回家了。
於是他們就「切換」到「成人」,有禮數,似乎體貼。
不過任何跟男人有過長久關係的女人都明白,那就是個表象。
不過應付我們而已。
完全不表示他們會改變。
導演用很多細節表現男人的「神經粗條」。
哥哥死了,李在姪子派屈克面前跟殯儀館通電話,直到派屈克的女友斥責他:「你不該在他面前說這些。
」他才走開。
他不想做姪子的監護人,當著派屈克的面,就開口問好友夫妻:「你們能不能監護他?
」氣得派屈克問說:「你就這麼快要把我推給別人?
」哥哥的前妻打電話來,李聽到是對方,立即掛電話。
後來派屈克斥責他:「你為什麼不讓我跟我母親說電話,你甚至不告訴我她打來過。
」李對這事做解釋:「我掛電話是因為我不知道要跟她說什麼。
我沒告訴你,是因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
」他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沒什麼更多的思考更複雜的心眼。
但是完全不表示他不深刻,不表示他感受不到悲傷和痛苦。
他神經粗條,但是那些他全有,他只是表現不出來。
凱西演得太好了。
他從頭到尾面無表情。
在他身上的那件悲劇發生之後,他照常過日子,表面上,除了不笑之外,什麼也看不出來。
過去的他,有妻有女,有朋友,有家人親情。
但是後來的他,讓自己活在孤獨裡。
他從事卑賤的工作,拿最低工資,忍受不合理待遇。
下工後喝酒喝到茫,之後,或許找個人打一架,或許自己回家去。
電影裡交代了男人是如何處理事情的,他們直來直往,粗暴而直捷。
就像冰球隊的教練對待派屈克。
練球時派屈克被教練罵,似乎對他不滿。
但知道他喪父之後,教練把他叫到辦公室去,說他需要時間適應父喪,可以暫時不參加訓練。
原本是要表達溫情,但是派屈克說:「我希望訓練可以幫我分心。
」教練立刻回答:「冰球要求你全神貫注,不是幫助你分心的。
」看似不近人情,其實全是實在話。
假設一下這教練如果是女性,她的表現一定很溫暖,很撫慰,夾雜擁抱與淚水。
而最後,最後她可能就會同意讓派屈克繼續訓練,好「分散」他對於喪父的悲痛。
同樣的,李後來與前妻蘭蒂見面。
蘭蒂一開口道歉,自己先哭了。
而李一滴淚也沒有,只急著想離開。
兩個人生命中發生了同樣的悲劇,女人是訴說又訴說,許多的淚水,懊悔,斥責,憤怒。
男人卻幾近沒有反應,一昧想脫身。
李的傷痛在後面表現出來,他跑去喝酒,喝完找人打架。
在好友家裡,對方妻子為他敷傷時,他埋在女人懷裡,依舊一言不發。
就只是停留著,無聲哭泣。
一個小細節。
李的哥哥的船,是女人名字,後面交代,那是兩兄弟已逝的母親的名字。
男人是這樣表達情感的。
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重要的地方,他只是做了,可是永遠不會講。
導演肯尼斯·洛勒根出身是編劇。
這劇本編的真是一流的,事實上,除了李,其他人的戲份都很少,包括女主角蜜雪兒·威廉絲,但是雖然三言兩語,全是要害戲,編劇把人物寫的這樣立體飽滿,難怪這些演員全都被提名。
我認為這是一部拍給女人看的「男人」電影。
導演表現出的是:沒錯,男人就是你們想的那樣,但是,又不完全是那樣。
有時候不是他們肯不肯表達,或有沒有能力表達的問題,而是,那就是他們的方式。
如果千年以降,我們看到的男人都大多數是這種樣子,那麼,或許要同意,這就是「男人」這種物種的原貌。
文明社會已經讓男人做了許多改變,變得更為善解人意,體恤,細膩,敏感,樂意溝通,成為「新好男人」。
但是,在某些時候,他們的「本質」還是會顯露出來。
就像在生活裡喘口氣。
全片最令人心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就是影片后段,Lee和前妻在街角的偶遇。
这场戏非常关键,对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而且从技术到情感,难度都很大,对演员的要求也高。
从剧本来看,两个人的台词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各种停顿和省略。
而且Kenny是以“synchronized”同时进行的方式分栏并列写出来,所以具体两个人台词的先后顺序和节奏,都需要演员的高度默契。
更不用提对两个人情感和动机的理解和把握。
刚刚看完剧本,小米就对这场戏格外重视,也一直在做着准备。
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直期待着拍摄的到来,可以早点完成高难度的挑战,但临近拍摄时,又特别紧张焦虑,特别担心这一天。
而对于这一天的拍摄,小米自己说因为太过重视,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楚。
毕竟小米戏份并不多,用来展示角色的机会也不多。
而且她并不是常驻剧组,所以每次进组,都要临时进入角色,达到和其他人同样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反倒Casey并没有对这场戏特别在意,毕竟他几乎每天的表演,都要在这种纠结抑郁的状态下。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场戏非常难于理解。
后来又看了很多相关分析和采访,这里就借着剧本台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下两个人的心理和情感。
首先,先回顾下这场戏的背景,以此分析两个人的动机。
Randi这边,她其实已经move on,再婚同时也生了小孩,总之就是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当她看到Lee这么多年还依旧没有改变,背负着重责,她想要帮助Lee走出来,所以她要接近他,同时也为自己当初对Lee的责罚道歉,告诉Lee他已经获得自己的原谅,以此告诉Lee他也可以原谅自己。
所以她是主动开启对话的一方。
这里Randi非常的小心谨慎,不敢多说,怕他会拒绝,所以开始说“don’t have anything big”,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放低姿态;同时“I know you been around”,来解释自己没有更早来找Lee的原因。
接着,她先避开重点,从Patrick来聊起。
而反观Lee,其实这场戏之前,Lee已经达到了在发生意外后,个人情绪的最高点。
刚刚卖掉哥哥的收藏枪支,给船换上了新马达,带着侄子和小女友出海,甚至流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可能是影片中“意外”后的唯一一次)。
可能在那一瞬间,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罪责,放宽了自己获得快乐,享受生活的权力,甚至对未来有了信心,觉得自己真的可以走出阴影,重新开始,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以此纠正之前的过失和失败。
但再次见到前妻,其实反而又在提醒他,将他从飘飘然中拉回现实,所以对于这次对话他是被动的,抵触的,想早点抽离,但又怕伤害到对方的好意,所以都还是礼貌性地回复。
她也接着解释自己和Joe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这里侧面体现出两个人这几年应该都没有任何交往,而Lee也很少再回到Manchester,所以Randi完全不了解Lee的近况(以及Lee知道她和Joe保持联系)。
同时也可能Randi在暗示Lee,自己并没有一直记恨着Lee,而是和Lee的家人保持的很好的关系。
当然这里Randi也说自己在Joe去世后都没有再看到侄子,这也是暗示她知道Lee在这里,怕打搅到Lee而做的选择。
Lee也马上说Randi可以来看Patrick,不用担心自己。
这里两个人还是互相试探,非常小心客气,毕竟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交流。
同时也都避重就轻。
借着Lee的友好,Randi更加主动,邀请Lee吃午饭。
注意这里是Lunch,不是随意的coffee或者正式的dinner。
明显Randi想更深入的交流,但又不想给Lee压力,或者传达错误的信息。
Lee这里的疑问,其实和最初对他有好感的业主有异曲同工之处,明知故问,或者选择不愿相信,其实表现的就是内心的拒绝。
接下里Randi直入主题,但又怕旧事重提给Lee刺激,所以各种省略和停顿。
后来看过Kenny的访谈,为了让演员更理解角色,所有的省略他都给演员讲清楚了,尤其这个模糊的”terrible things”,其实就是Randi当年指责Lee是“murderer”(凶手)这样的话(访谈中提到的,Casey和导演就这方面沟通过)。
Randi可能认为当初自己的指责,是让Lee陷入了这么多年的自我封闭与惩罚而不能走出的一大原因,也是她想解开Lee心结的突破口吧。
但这些对于Lee都是无济于事的,Lee目前的状态,他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苛责,他自己无法原谅,也不愿原谅自己,所以才故意放逐而离开小镇,过着最基本而艰苦的生活,最小程度地他人交流,保持这种封闭、孤独、抑郁的精神状态,这是他给自己精神上的无期徒刑,与Randi和其他人并无关。
所以他一直否认Randi的道歉。
但Randi的出现和一番话,又提醒到了这点,甚至让他联想到自己在Patty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对逝去子女的亵渎。
这里Randi的“表白”,“I love you”很容易给观众误导,包括前面的邀请吃饭,而后面被拒绝的崩溃,至少我一开始理解为Randi对Lee还有着爱情。
这里两个人为了不刺激到对方,说话都小心翼翼而不完整。
但后来重看电影,包括一切访谈,才觉得这里的“爱”只是相对于之前Randi的“恨”的反义词,她想清楚的告诉他自己不恨他,而是关心担心他。
而说出来后,又立刻道歉,也是怕勾起他们之前曾经的爱情回忆,再伤害到他。
Lee为了顾及Randi的感受,嘴上还说着“没关系”,但心里早就波澜汹涌,痛苦难当。
他已经无法想之前礼节性地回复,而是试图赶紧结束对话,抽身离开。
所以面对Randi的再次询问,他给出了确定的回答。
他知道,现在的他,还不足以承受与Randi的交流。
这是这段最难的地方,剧本其实就是这样分栏呈现出来,但电影中两个演员处理得格外自然合理,感情掌控得也很到位。
Randi在这里点出了关键,她不想看着Lee就这样行尸走肉般,再也享受不到生活的阳光,永远现在死结中,在自我惩罚中死去。
Lee也能够体会她的好意,也为她能走出来感到欣慰,可是他自己不能够也不可以(这里can’t两重意思,表不能够,而不愿意)走出来。
“there’s nothing there”,这是他全片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感情和心理,之前一直是逃避在封闭,不能够明确说出,欲言又止。
这也是他最终接受自己永远无法与过去释怀,无法完全地走出来,将带着罪责和痛苦一辈子的开端。
他已经心如死灰,这是他无法接受Randi道歉的理由。
他这么说对于Randi也很残忍,Randi真的关心他,希望他能好,也是下了决心再回顾过往,来道歉,为了解开他的心结。
Lee却在告诉他,一切都没有希望,Randi的努力终于事无补。
这让Randi难以接受,但Randi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她也曾经痛苦懊恼,愤怒悔恨。
这时的Lee已经濒临崩溃,一直以来压抑着的痛苦与罪责都被掀起,难以遏制。
他无法顾及Randi更多的感受,只好决然离去,否则可能再也无法控制自己。
这个离去,就是他处理痛苦时一贯的方式,看过删减片段,对于孩子的葬礼,他也是这样逃避的,也包括哥哥去世后他的反应(纠结于葬礼和logistic的细枝末节)。
与前妻的这次相遇,包括后来的烧焦引发火警,让他意识到继续在这个镇上生活,故人旧物总会不时地提醒着他的罪孽,唤起难以回首的过去,让他陷入自责痛苦无法自拔。
这他也明白,过去的一切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放下,这份罪责他必须也将要始终承担下去。
于是他不再纠结于赎罪和宽恕自己的矛盾,接受了自己无法beat it的事实,也做出了离开小镇,将Patrick托付给George的决定。
关于这段的表演,我还是觉得小米演的有点过。
毕竟就像之前说到,她太重视这个角色,尤其这段戏,这让她会用力过猛。
可以说,这场戏是我见过小米显得最不自然的表演,当然这和电影克制的基调有关,而这个基调又是Casey的表演所决定的。
Casey的角色太过压抑克制,表演又如此自然真实,使得任何激动的表演都显得有些刻意(包括George和Patrick各自的breakdown)。
不过好在,这场戏的重点是两个人地位的不对等,一个已经走出,一个无法走出,一个想要道歉,另一个无法接受,一个主动想要交流,另一个被动只想赶快抽身,所以两个人表演强度的不统一反而加剧这种矛盾感和割裂感,达到了电影索要表达的效果。
(首发于“虹膜”公众号2月)一个无法走出悲伤过往的人,这样的故事在电影中是很难讲述的。
悲伤没有实体、没有颜色味道,如何让观众感受人物的悲伤?
《海边的曼彻斯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描写悲伤很好的范本。
电影如何表达人物的情绪?
这个问题,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比如你想表现一个悲伤的人,最糟糕的剧作手法可能就是让他借酒消愁、痛哭流涕。
但电影永远需要讲故事,所以用视觉直接呈现人物的悲伤状态是非常无效和乏味的。
理想方式是把悲伤放置在一个情节构架中,将不可见的悲伤变成一种有感染力的情绪。
一个被伤心往事摧毁到近乎绝望的人,他无法面对生活,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更没有勇气去开始一种新的人生。
《海边的曼彻斯特》将这种彻骨寒冷的内在悲伤加以外化,创作者用各种形式手法,层层叠叠,建构起一张几乎密不透风的网,银幕外的我们,无一例外的被悲伤击中,像男主角一样被困住,无可逃脱。
这个形式之网,由叙事结构、闪回、音乐和空镜几个层面的精心设计来达成。
这有些接近雷蒙德·卡弗的那些底层的日常悲剧——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不应该放纵的表达情感,而需要克制,当然,克制的前提是,要通过叙事建构起一个足够充沛的情感内核。
本片的叙事结构,不动声色的带来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
影片采用过去与现在两条故事线穿插、并行的叙事结构,过去的事件(火灾丧子)作为主角李·钱德勒的伤痛记忆,影响并决定了李现在处理哥哥后事时所采取的行动。
这个结构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一个访谈中,导演提到,这样的双线叙事结构是经过反复纠结,最终选择的一种最有力量的结构。
导演写作的剧本第一稿是按照线性时间发展的,从男主角的过去一直讲述到现在。
但这种顺时结构,让导演感觉非常枯燥和无聊。
他几乎全盘推翻了第一稿的故事模式。
直到导演从他最喜欢的铲雪场景切入故事,开始重新建构叙事结构,故事才具备了形式的情感力量。
导演把人物的故事线从中间切断,变成过去与现在的双线并置。
过去不是被直接呈现,而是被埋藏在人物的记忆深处。
最终的叙事结构,也确实使观众产生一种好奇心,这个人物的行为为什么这么古怪孤僻,在他的冷漠、暴力和难以接近背后,有着怎样的伤痛往事。
闪回的双线结构,将人物日常生活平静的海面下潜伏的伤心往事,一点点的揭示出来。
仿佛邀请观众,从外部慢慢进入人物内心的深渊。
记忆一旦被召唤出来,人物的悲伤就无所遁形,也让银幕外的我们被击中。
而两条线的结合方式看似松散,实在不然。
回忆与当下的穿插依赖严谨的叙事逻辑,形成一个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的对应结构。
两条线都有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
向前推进的现在时间线是李处理哥哥后事并做侄子的监护人的过程,过去时间线则是一个幸福家庭毁灭的过程。
记忆的依据是人的感知和意识活动,因此并非物理的、线性单向的。
一个人的真实回忆,必定是打乱时序的零散片段。
然而,为了形成结构的对称,影片对过去时间线也采用了线性顺时单向结构,记忆依据人物的情感逻辑递进的顺时展开。
双线结构的另一个好处是,这是一个无力行动的人物,而无力行动对于主流叙事电影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当人物面对每件事情,都只是承受,而不是采取行动,人物行为就无法推动情节走向,建构故事流程,主流叙事建构原则就失去了作用,导致叙事的推进变得很艰难。
但闪回的使用,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叙事难以被推进这个难题。
因为回忆总是淬不及防,在开车时,在一个人独处时,像一个吞噬快乐的巨兽,侵入人物的当下,人物无力抵抗,就这样被回忆推着向前走。
而闪回的结构化运用,也在最大程度上召唤观众感受人物的悲伤。
影片对于闪回的节奏控制非常精密,每一个剪辑点都轻巧,似雪花一样的柔软,然而,在剧情不疾不徐的推进中,却在我们内心形成了如同雪崩一样强大的情感力量,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累积的结果。
闪回在主流叙事电影中往往用得比较保守,这是因为,大部分主流电影,更倾向建构一种让人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幻觉,因此,这种打断当前叙事流程的闪回,有可能使我们游离、走神,由此打破此时此刻的幻觉。
所以,观众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前几次闪回比较突兀,李开着车,似乎没有太多情绪铺垫,就直接从人物的当下跳回到过去。
然而,当观众逐渐在脑海中建构起人物的一生,闪回就变成了一种特别有力量的手法,仿佛一个人与你分享了他哀而不宣的伤痛过往,这就在观众与人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秘密的情感共谋。
火灾是全片最重的音符,是人物所有伤痛的根源。
因此,这一段闪回依据情感和思维逻辑,而采用了一种细致入微的剪辑方式。
这一场戏,用很短、被剪切的极碎的闪回,更接近一种明灭不定的意识流,表现了这段往事对于人物而言是多么难以触碰的记忆。
李在律师办公室,回忆起他当年无心引发火灾导致三个孩子丧身火海的往事。
这段戏只有十二三分钟,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切换了十四次,闪回跳切的速度由快至慢,镜头与场景的时长越来越长。
尤其是开头短短三四分钟的回忆,却用了十几次闪回,有几个镜头甚至只有一两秒的长度,一闪而过,由此可见这一段闪回节奏控制之精准。
这是因为,李一直将这段回忆埋藏在内心最深的角落,不敢触碰,也不愿进入。
当他开始回忆起这一段,是抗拒和痛苦的,因此闪回部分不断被打断,跳回现在。
叙事结构的精心设置与闪回的系统运用,都是技术层面高度理性的设计。
影片巨大情感力量的形成,还依赖一些更抽象更诗意的手法,比如空镜头的运用,这也是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
影片几乎没有采用特写镜头,也很少长时间的盯着主角的脸。
镜头很像是观众对人物的一种观看方式,特写更接近一种凝视,是对人脸的逼近。
导演在镜头景别的运用上,非常冷静克制,极力避免情感的过度铺陈。
在大银幕上,脸部特写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但导演始终站在一个安全、没有侵略性的距离来看着人物。
比如李去告诉侄子哥哥的死讯时,就用了一个大全景镜头,仿佛这个场面太过悲恸,让人不忍心靠的太近。
即使是影片中最令人心碎的两场戏——李与前妻的交谈、李对侄子说“I can’t beat it”,摄影机也没有给李一个特写,始终采用中近景别来表现人物。
通常很多导演在保留中近景别时,往往会设置一些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但本片导演舍弃了外部动作,也没有将镜头推向人物悲伤的面孔,这种保持距离的景别更像是一种悲悯吧。
镜头小心翼翼地与人物拉开距离,但这种悲伤如此巨大,似乎要满溢出银幕。
于是,在一个个绝望的场景之后,镜头仿佛是不忍直视人物的哀伤,而将目光转向了风景,转向雪中岸边的房子、码头、飞翔的海鸥、冬天清冷的海。
很少有影片如此系统性的运用空镜头,不是将风景作为背景,而是用空镜头中的风景来表现人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必须与人物产生内在关联性才有意义。
柄谷行人认为,风景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只有内心孤绝之人,才能发现风景的千言万语。
影片中的所有风景,都如同李的情感外化,承担叙事作用,而非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
影片中,美国东部海岸曼彻斯特这个小城的风景,就具备了言说的力量。
镜头始终是清冷的色调,冬天的海和天空是浅灰的蓝,沐浴在冬日阳光下泛白的教堂与房屋,还有那些雪中安静停泊的船只,在一种静默中展现了风景无声的力量。
再来看音乐。
一部叙事电影,应该用情节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情感,滥用音乐是叙事能力不足的表现。
也因此,电影音乐常常是文化偏见的对象,电影理论家把它比做壁纸,以强调它的程式化、装饰性和冗余性。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对音乐的使用过度频繁,有煽情之嫌。
对于这一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影片的音乐运用恰到好处。
《海边的曼彻斯特》中,音乐是作为视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备剧情功能,也具备审美功能,最终,音乐成为人物情感结构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这个人物本质上是无力的,除了找茬动手打人,影片几乎没有设置其他外部动作来表现李的内心感受,他的悲伤无力宣泄。
所以,音乐就成为人物内心声音的一种替代物,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这是音乐的剧情功能。
此外,音乐还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通过声轴的连续形成一种绵延,使叙事和情绪的连续性不被回忆打断。
李在开车时的闪回,就用音乐贯穿构成一种视听蒙太奇。
那些温柔庄严的管弦乐、明亮肃穆的人声合唱,将观众带入李的伤痛过往。
而火灾闪回段落中,如何能保持情感的强度不被高度支离破碎、复杂跳跃的剪辑冲淡,就要用听觉来建立一种稳定性,平衡视觉的散乱。
在巴洛克风格的G小调柔板中,李的美好世界在他眼前崩塌,管风琴、大提琴和小提琴,似乎在如泣如诉的抚慰着这个被击垮的伤心人。
描写如此绝望的一个人,又用各种形式手法精心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观众拖入人物的深渊,感受这种无处可逃的悲恸,好电影当然应该具备这种感染力。
但更好的一点就在于,能让观众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有思辨和观照的空间。
在故事中,创作者的悲伤并不总是严丝合缝、压得人透不过气,总有一些闪现的幽默细节(侄子好友讨论星球大战、侄子总是不成功的性、葬礼后午餐会上难以沟通的对话),这些带有日常生活质感的幽默,像是一种轻盈的力量,企图把李从日常的沉重中拉出来。
同时,我们看到,救赎并非没有可能,宗教、新的家庭、工作与生活——救赎的路径不止一条。
哥哥前妻从酗酒中挣脱出来成为虔诚的教徒;李的前妻兰迪组成新的家庭怀孕生子,用新生来抵抗死亡;侄子继续玩乐队、谈恋爱;叔叔到另一个城市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对抗悲伤的方式,对他们的淡忘我们无法指责,毕竟,普通人是没有力量去抗拒救赎的。
但李选择不遗忘,他不愿意被救赎,他将悼亡凝结成无比坚固的结晶体,随身携带,他无力挣脱,只能与悲伤共处,与悲伤同生同灭。
忽然觉得,这个人物之所以让人如此心痛,并不仅仅是因为命运对他恶意的推搡,而是,他面对这种巨大的力量,选择一个人承受。
这个原本开朗乐观的男子,选择放弃所有快乐,投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承担,可能比命运的力量还要大。
美国人拍文艺片还是不大行。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评分这么高。
Lee说话是不是美国周杰伦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电影很寡淡,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的难过的迷失的人物性格和过去,各种镜头的隐喻,更多的都是观众自己后期加工和解读上去的。阿弗莱克两兄弟说话真的永远一副要死不活的调调,这次也面瘫式演技,只不过符合了这个从火灾阴影走不出来的人物。
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尽管不幸赚了我的廉价眼泪,男主那种先喳呼后死相的衰样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音乐略满,阿弗莱克妥妥的影帝提名;作者应该受过女性伤害,女性角色都有点怪。
惨得太精致了点。
困顿的声线 凝滞惰怠没有一丝想好好活下去的行尸 在过去那道坎儿前啃噬裂缝化脓的僵死感官 萧瑟的海际实在伤怀 寒噤中孕育足以穿刺柔软心窝的坚硬凿子 冬天太冷了 甚至无法摆出一个像样的表情
剧本实在太屌了吧。有些事有些人本来就走不出来,慢慢来,。走不出来就走不出来吧,总有些病是治不好的,总有一天会带我们走。你觉得很消极吗,我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觉得这片子无比的积极!还有什么比拒绝自我欺骗更积极的!?
怎么回事,这么难看的东西,没法共情男的,更加心疼里面的女性处境,真的服了,男的真会矫情
。。。。。。。。感觉浪费了一个晚上。奥斯卡个屁啊就这样?
就像曲洋刘正风对莫大先生的评价,一味的凄美哀伤,总归落了下乘;总之 不够高级。
生活中的一切悲欢离合都已经和我无关,在曼彻斯特凛冽的寒风中,我就这样艰难的支撑着需要我做的一切,早在卡壳的那一发子弹中,我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虽然看下来也没有那么艰难。但完全不明白要表达什么。因为没有什么故弄玄虚也没有任何炫技,所以也不惹人讨厌。只是觉得没啥意思。
丧到爆炸。无法摆脱的过往和不想面对的自己,无论别人的生活如何前行,他始终停留在最破碎的那页。夺枪自杀便已给自己判了死刑,余下日子只是在一个破碎的驱壳和冰冷的世界里等着自己名字被刻进家族墓碑上那个空白位置的一天而已。曼彻斯特的雪就像他选择的人生,永远不会消融了。影片风格很像日影。
看出来了,奥斯卡就是集五福,俗到没朋友。这种丧不出来非要丧的东西,竟然还有人说这是生活
2017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一个人在Williamsburg的一家小影院看完的。因为是午夜场,无字幕,昏睡了一半的时间,几近绝望且漫长的两小时,即便是这样,在散场之后也清晰记住了几个异常凌冽的孤独片段,在电影里看到了比自己更惨的人生,也没有得到释怀,淋着雨走回了公寓。
很精致,但更无聊,精致的无聊就是比无聊更无聊。
难得的很自然地沉浸在尴尬中的片子,演员不错。然而只是慢慢地揭示了一个起因,表达了一种情绪。头尾相衔,仔细一想中间也确实没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