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9因为是十七世纪的电影,所以义无反顾的看了!
觉得男主长的真是丑到家……女主很有气质!
但看了影片一半后,觉得男主,也就是那个医生,还算是略有气质!
至少身材是好的……然后觉得那个国王,真是,确实脑子有病一样,是缺少别人发现他的闪光点,外加指引!
不过医生你和王后也闹的太大了!
从一个区区的小医生升到了亲王,真是野心十足!
最后还和王后生了孩子!
你这举动能不招引别人嫉妒恨吗!
什么都不要闹太大!
要给自己留后路啊!
名利场果然是害死个人!
你和王后那叫真爱?!
在招供的时候不也低头认罪了!
可最后不还是被杀死了!
然后,再说说他们互相对上眼的时刻,能够有一位理解自己,和自己聊得来的异性,也算是可遇不可求了!
先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再发展到肉体上,这个才叫真正的爱情!
会是刻骨铭心的!
永垂不朽的!
这样的爱,往往是追求刺激而得来的!
看了豆瓣影评,有一点漏了说,医生最后上断头台,看着台下那些起哄的民众,多少会心凉,因为他的变革,他的野心,也是在为他们谋求福利!
而他们却浑然不知!
不过也是!
政治这个东西,永远都是在少数人手里掌控着,我们普通民众也玩不起啊!
只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了!
所以说,有的东西到头来,追求的只是自己的不满足而已!
“Man wa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Jean-Jacques Rousseau.The Social Contract.国王和王后都是孤独的人,一生不由自己,被婚姻和皇室规矩锁住,被内阁与太后控制。
她们遇到了医生,第一次觉得不孤单,他接得上莎剧的台词,他也追逐“禁忌”的自由,他们也许都遇到了爱情,三人一起做了有益于人民的勇敢变革,是互相成就与救赎的一段时光, the very best of time。
医生是一介平民,淡漠的背后是渴望改变现状,推行启蒙运动的抱负。
我喜欢他尚未获得实权前的疏离、克制与小心知进退,惊于他获得实权后的大胆、冲动和欠考虑,伤于断头台前他的惊慌、害怕和哭泣。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着篮子里好友的头颅,想起了对Caroline动心的那一刻,骑马、雨天、树下,是否后悔,不得而知。
他确实失败了,是一个有抱负但不够心计的人,那些弱点让我惋惜,但他的形象却更光亮,虽然是冷的微弱月光,一个笨拙的普通人心系天下,困于人性局限,陷于爱情。
这个故事最大的成功是国王这个人物,鲜明而饱满,最大的失败也是他,因为他并非第一主角却这样明目张胆地鲜明而饱满。
编剧偏爱他,让他长期处在大冲突的风口浪尖上,把最意味深长的细节都用来塑造他。
医生和王后都很不幸地因他而显得单薄了。
王后脾气不好,每一次发怒都被国王忽视,再因为国王的戏谑态度而又被观众忽视,我们都要刻意回想一下,才会稍微提炼出她的一些性格以及她在那次并不风流的爱情中的表现。
刚入宫时,她说她只好认命,不再奢求争取什么,结果她就真的不再争取奢求什么了。
这便是她面对第一次渴望破碎之后的行动:放弃。
真的不是很主角。
然后,医生出现,她有了新的渴望:真正的爱情,却又得到得太过顺风顺水。
无论是在餐桌上舞会上眉来眼去,还是在城市的暗处设立一间偷情用的小卧室,也都不算是一个人面对极大困难时的竭力克服。
这样疲软的起伏,无法使观众过瘾。
我本以为,面对突发的爱,医生会先矛盾克制一阵,先拒绝她,令她痛苦伤神,然后她再因为这痛苦而有所作为。
谁知医生还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然,如我所愿的话会有些狗血,然而在那样逼仄的情境下狗血最容易突破升天。
再来是最后,王后面对私情败露、医生被国民声讨的大难境地,她照样没有作为,照样虔诚地认命、咆哮两声之后继续接受惩罚。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是不是不应该坐在第一女主角的位置呢。
至于医生,他在与王后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情,还没有他与国王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半多。
他也顺风顺水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受人之托去博取国王的喜爱与信任,然后干涉政治,激励国王,改变国家,与王后相恋,直到最后死在断头台上,他一直想要完成的理想与半路绽放的爱情始终就只有唯一一次劫难:政敌利用他与王后的私情和民众来摧毁他。
然而他的挣扎也如蝼蚁一样微弱。
这便是两个悲剧主角的悲剧命运。
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迟钝与无所作为让这个悲剧毫无悬念。
不知道这种悬念的缺失算不算是一种新的狗血。
要知道,再古典的悲剧,无论人物的结局成败,倘若缺失了人物的竭尽全力的抗争就等于缺失了故事之躯的最有力的几根肋骨。
这应当是令人敬畏的铁律。
按照常规,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
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叙事节奏也无可挑剔。
没有野心。
唯是主旨有些含糊,缺乏利锐与坚韧。
故事发生的时代处在人类思想的转折点,可惜的是,宗教,启蒙,自由,变革,伏尔泰,这些名词在整个故事里都显得尤为跳脱。
如果它们是主旨,那么本片的重点就断然不会在一对染指禁忌爱情的恋人身上,而片名的中心语也不会是风流史这三个字。
那就只能把它当做爱情故事了,就会再次回到之前说的: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小镇医生,因为遇见国王而找到出路,一个被禁锢在命运中的女人,因为遇见医生而找到出路,然后两个人联手,分别用僭越王权与追求爱情的方式来体现出各自的反抗以及对自由的渴求。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两者都不够蓬勃热烈。
况且,在他们的理想与爱情的自由里,还生存着一个无辜的人。
谈起这个无辜的国王就让人严肃不了了。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塑造出一个如混沌一般即复杂又单纯的人物。
当你以为他是病态的时候,你又会同时看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合情合理。
以为他只是单纯的顽劣,又发现他一直都满怀那种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急切愿望。
以为他是懦弱的,却又忽然看到他为了保全医生,在议会上吼了一句震惊四座的‘我才是国王’与‘解散议会’。
那便是他面临极大困境时的一次突破自我的抗争。
还有,也千万不要以为他愚蠢,哪怕是在医生让他签署那份‘部分文件不再需要国王亲笔签名’的文件时,他最后利落的一笔‘同意’,也仅仅是因为那个始终如一的唯一理由:医生懂得他的孤独,他需要他。
所以他才会微微低头,会刻意笑称医生为普鲁士国王,好掩饰自己眼神中的警觉与心中的一闪而过的不安。
只是因为他太需要他了,才甘愿放手一搏。
而这份需要一直很直接。
正如国王每一次说的,他要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开心。
这也体现出国王的孩童秉性。
这秉性是无罪而且无重量的,不懂得背叛。
看一看,国王在发现医生与王后的私情时,没有因为背叛之类的事情气恼,反而质问医生:一直以来,你真正需要的就是她吗。
后来国王在餐桌上发泄,气愤地喊出小杂种的生父是普鲁士国王,然后离席。
医生跑出去劝阻他,说的话是:难道你又想孤独一个人吗。
于是国王便消气了,还主动与医生拥抱。
就是这样,编剧不遗余力地明示着国王的渴求与行动,以各种正面、侧面、直接、细节的方式,从而令他这个人物鲜明且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无辜的单纯的、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却一路执拗地追求着爱的年轻国王,谁还忍心指责他什么呢。
所以,为了这个人物,多给一颗星吧。
讲述的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事件,在约翰和卡洛琳支持下的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改革,最终还是被一场玛丽王后领导的政变所摧毁。
约翰被杀,卡洛琳被流放,王子被扣留,国王被软禁,议会继续当权,玛丽继续专政。
卡洛琳写给儿子的信,其实是在召唤新的一代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而起来革命。
约翰和卡洛琳的失败已经说明改革不可行。
于是,武装夺权势在必行。
开头以女主角卡洛琳的口吻讲述了这个故事。
时间回溯到1776年,那时候的卡洛琳在英格兰生活,还没有同未来的丈夫——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结婚。
那时候的卡洛琳风华正茂,青春靓丽,对未来充满憧憬。
她从未离开过英格兰。
这时候的卡洛琳是一个十足的懵懂少女。
听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对艺术、文学和表演感兴趣,是个非常迷人的男人,随着她到了适婚年龄,未婚夫要迎娶她了。
卡洛琳担心未婚夫不喜欢自己,母亲安慰她,并告诉卡洛琳,如果丈夫新婚初夜来找她,就表示成功了。
于是,卡洛琳告别父母,离开英格兰前往丹麦。
一行人风雨兼程,经历了一番旅途颠簸之后顺利到达了丹麦边境。
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正在等着迎接他的新娘。
当侍女路易斯搀扶她见过国王的老师雷文之后,卡洛琳见到了疯疯癫癫,有点不正常的年轻国王,这让她心生不安。
进宫后,卡洛琳带来的书被查扣审查。
那是一个思想控制严格的国家,天主教由不得异端邪说的存在。
在大型宴会上,卡洛琳第一次见到了丹麦王室的众多成员,这些人在她日后的生活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玛丽王后和她的儿子。
在英格兰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卡洛琳的行为举止开始在保守的丹麦王宫受到限制。
就连卡洛琳想要弹钢琴都被国王无情地禁止,她要哭泣都不能,只能默默承受委屈。
新婚之夜,年轻的国王和她的洞房之夜也不如人意。
国王不顾她的感受,强行要和她发生关系,她本能反抗国王将他推下床。
被激怒的国王更加变本加厉,强行和她行了夫妻之事。
卡洛琳又一次感觉到屈辱。
此后,国王在寝宫里对卡洛琳的举止越发变态,她需要极大的忍受能力。
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折磨卡洛琳还不够,生性风流的他经常流连于众多女人之间,寻欢作乐。
当卡洛琳目睹丈夫和别的女人荒唐的一幕幕之后,她开始越来越恨她的丈夫。
不幸的是,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随后,她生下了儿子弗雷德里克,而国王自己此时却去了欧洲准备待一年。
电影中的另一个男主角这时候出场。
地点是阿尔托纳,1768年,这里当时是丹麦在德国境内的殖民地。
医生约翰是一位同情人民疾苦,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人。
自孩童时期就性情多变的国王,大臣们估计他是自慰过多导致的阴晴不定,便为他遍寻良医,约翰受到邀请来给兰曹伯爵治病,兰曹伯爵推荐他去给丹麦国王当私人医生。
约翰赴约来见国王的大臣,在被国王面试的时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投其所好,以他热爱的表演控制他,竟赢得了国王的好感。
一年后,国王带着医生约翰回到了哥本哈根。
约翰此时深得国王宠幸,不仅仅只是为其治病,还参与到帮助国王审批案件和处理公文的事务中;同时,国王还经常带约翰医生陪他逛妓院。
面对王后卡洛琳的责问,国王反而嘲笑她,认为王后生病了。
国王命令医生约翰去给王后看病。
约翰给王后卡洛琳看病时,王后借走了他的那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开始从约翰传播给了卡洛琳。
接下来,电影展示了约翰和卡洛琳的交往。
在德国的高斯坦,他们一起游玩,卡洛琳对医生越发产生好感。
他们一起骑马,遇到下雨,归途中目睹了被刑罚处死的农民尸体,倍感震惊。
医生和现实的双重影响正在逐渐改变了卡洛琳。
当丹麦爆发天花时,约翰查看了疫情。
他说服贵族和大臣给小皇储接种了疫苗。
王后卡洛琳趁热打铁,向法院提议通过在全市接种疫苗的法案,可惜被延后了。
这是新思想影响下的行动第一次受挫。
约翰还给王后寄来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王后已经迷上了启蒙思想。
约翰和卡洛琳私下经常讨论启蒙思想。
同时,约翰主动劝说国王行使权力,不要听命于议会。
而国王则是一位好演员,非常听话,高兴地在贵族和大臣面前表演了一番。
国王在约翰的鼓动下,建议议会增加城市垃圾回收站的数量,获得了通过。
这时代表启蒙思想的第一次胜利。
化妆舞会上,约翰和王后在共舞中产生了情愫,他偷吻了对方。
到了晚上,她派人送了纸条给医生,两人开始偷情的生涯。
一切都在顺利当中进行,无论是政治上的变革还是私人情感的美好,约翰和卡洛琳现在处于热恋时期。
约翰白天帮国王对付议会,晚上睡人家王后,如鱼得水。
王后出轨之事成了一场启蒙运动作祟的浪漫爱情事件。
这一系列新政触及了贵族和保守派的利益。
于是,有大臣找到玛丽王后,向她告密说约翰其实是一名启蒙思想份子。
议会通过表决要将约翰强行驱逐出丹麦。
这惹恼了国王,他直接下令解散议会,并且准备和约翰等人重组内阁。
大思想家伏尔泰还给王后写了信,而此时的王后又一次怀孕。
很明显,这个孩子不是国王的。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国王已经很久没有和王后同房。
为了避免丑闻暴露,约翰开始劝国王回去与王后同房,这导致了王后的猜忌和疏远。
约翰唆使对他言听计从的国王变政,为了减少垃圾污染,从那些靠吃地产的人身上压榨抚恤金,用以增加垃圾废物收集者的数量。
所有被这场变革波及到的阶级王孙都对此十分厌恶,他们聚集起来将矛头一致对外指向约翰,要将他铲除。
意想不到的是,国王已经完全依赖约翰,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的留下他,并免职了服务他多年的侯爵。
为了自己提倡的解放农民变革施行,约翰开始过多干政,甚至要求国王签署代签法令,国王得到了更多自由,但他渴望的仅仅是和约翰在一起。
当初推荐他的兰曹伯爵此时陷入了债务危机。
他找到约翰希望他能够废除法令,减轻他的负担,约翰拒绝了他。
正在算计如何对付国王和约翰的玛丽王后意外发现了约翰和卡洛琳的丑闻,卡洛琳生下一个女孩,那是约翰的孩子。
抓到把柄的玛丽王后和议会成员密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她还将约翰和卡洛琳的丑闻散布到了全城,很快国王也听说了自己戴绿帽的传闻。
不过,这位国王还是对约翰有所依靠,发了一通火气之后,他居然原谅了这个给自己戴绿帽的男人。
到了1772年1月16日,正当约翰邀请王后参加舞会之际,玛丽王后收买了卫队。
卫队举行游行示威,逼迫国王签署了逮捕令将约翰抓了起来。
而王后卡洛琳被驱逐到德国,王子被扣下留在国王身边。
最后,约翰被判死刑处决。
约翰死后的11年后,远在他方的卡洛琳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弗雷德里克。
丹麦的历史在弗雷德里克的手里发生了决定性变革。
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弗雷德里克武力夺权,他年仅16岁。
野心勃勃的玛丽王后和保守派的阴谋家们全部被驱逐。
后来,弗雷德里克成了丹麦国王,统治丹麦长达55年。
他几乎恢复了约翰当初制定的所有法令,并且做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民。
丹麦的历史因此得以大为改观,走上了现代文明之路。
在一本历史杂志的强烈推荐下,我观看了这部名字略显坑爹的丹麦电影。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可以用历史课本中最常见的句式来概括这部电影,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不断传播,深受伏尔泰影响的德国医生施特林泽用精湛的医术成功控制了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丹麦国王,并将其权力架空,成为了丹麦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可由于执政后期存在改革过快等问题,触犯了顽固派和旧贵族的利益,又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国王,被以通奸罪处以极刑。
施特林泽执政是丹麦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丹麦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其执政时期颁布的法令令民主观念、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国王的儿子,在其上台后继续延用并改进了施特林泽时期的政策,使丹麦的思想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像安徒生、克尔凯郭尔这样具有启蒙思想武装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政策对后来的丹麦社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施特林泽的改革成功了。
历史还原非常真实!
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佳作。
在欧洲电影一贯的压抑基调中,沈默地看完了这部和名字一点都搭不上边的电影。
历史的变革从来都需要残酷的牺牲为代价,要充满贪欲的灵魂放弃权力,更谈何容易。
医生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刻,瑟瑟发抖的他意识到,再伟大的思想者到了面对宿命的时候,也一样的贪生怕死。
当人们唾骂讥笑,看着他摔倒在楼梯上,是多像曾经耶稣受难的场景。
欧洲人很善于刻画这样的场景。
他绝望的大叫:"我是你们的一员!
"不无讽刺,他也不过是凡人而已。
他要解放、要救助的人民,也不过是凡人而已。
他不可能看到自己像耶稣复活后那样被歌颂,他能借助的,不过是国王的爱,没有了国王,他什么都不是。
可他爱上了国王的女人,而国王呢,他又是如何欺骗和利用了这个无条件无原则爱他的人。
国王抱紧医生,鼻涕粘在肩膀上的那一刻,我居然潸然泪下。
"我只想像以前那样。
"自由和爱,有时候不过是一个借口。
单纯的爱仅仅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和不讲条件的原谅。
人活着不能评判自己,也不能评判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掌握的真理是不是上帝的真理,只有上帝能评判你。
人性,本来就有他丑陋的一面。
也许我们中的一些人改变了历史,但我们终归都是凡人中的一员。
故事感觉看来恶俗,不过不知道为啥,过了至少一个月后我还偶尔回想起这个故事。
所以我想这个故事应当有可取之处。
就此我做个总结。
那年时代。
那个时代。
我想这个故事还是很深刻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在恶俗的外表下。
那是启蒙主义兴起的时代。
如今启蒙主义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课本上的名词。
而回到那个时代,由电影中可以看到启蒙主义在与旧封建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说实在这一段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震撼。
当国王因为收到签名表扬信感到激动不已的时候,我也有一种非常被鼓舞的感觉。
类似于追星成功后,但事实上感觉更为让人激动。
其次,有启蒙主义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封建主义,故事中也较为详细的讲解当时封建主义在丹麦的运作,以及对于普通市民的影响。
那个黑暗的时代,对于自小学习人本主义的现代人是相当难以想象的。
再来是丹麦国王,显然这不是一个有人望有能力的国王。
但由角色的塑造上而言倒是合情合理又相当的成功。
起初你觉得他粗鲁无礼,后来发现他的单纯,你才意识到那是由于他的生长环境使他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
当到最后时,当他自知无法成为一位伟大的帝王,反而支持自己的儿子时,我忽然感到一种欣慰感。
一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为一个健全的大人。
至少不会辜负医生对他的期望。
事实上那位公主也并不成熟。
无法适应自己的丈夫,无法在一开始对他施加影响力,无法认清自己的丈夫。
要知道有这样的丈夫又是国王是多少权欲强劲的女人的梦想?
武则天只能在中宗手里夺权,但绝不可能有李世民的手里得到权力。
事实是这对夫妻各有问题,而使他们产生问题的是当时的社会。
再说说狗血的偷情。
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作为一个向有大作为的人而言,你知道自己必然要处在风口浪尖上,多为人诟病。
那时候一定是避嫌都来不及,医生居然真的偷情偷到国王的床上去了。
不是,外国人的想法有时候真的是搞不懂,因此我想也没必要一定要套用中国理论吧。
偷情一截是整个故事走向狗血的根本。
说到宫廷剧百姓想看的不过是那些达官贵人的不干净历史,类似于张家长李家短唠嗑,有了这些百姓也就觉得皇家也不是那么神圣的,再神也是一群人。
不过看完片子,回头来看这倒是挺有意思。
医生死前叫嚷着:我是为了你们啊。
百姓们根本不想听,反而仅仅为了一段丑闻就将医生送上了绞刑架。
到这里开始时的八卦嘴脸,和最后快刀斩麻的痛快淋漓反讽的揭示:人本主义的医生不懂的人。
他不懂的下层百姓,他不懂得小贵族,他不懂得皇家。
世界上的人除了启蒙运动中形而上的人他懂得,每一个形而下的人他都不懂。
因此他的改革遭受了完全的失败。
但人文主义在这次实践中依然播撒了种子。
最终从未一条心的皇后与皇帝一个以一封信另一个以自己的支持实现了医生的遗愿,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告慰吧。
北欧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冷冽干脆,虽然由于偷情合理化减弱了这种意味,但片尾干净利落的处理还是体现出了北欧电影的这个优点。
总之作为有个有机整体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有革新的想法,奈何力量尚弱,明知自己螳臂当车,在法院和日常装疯卖傻保命。
认识医生后知道他是人才能堪大用,所以让他随侍左右。
即使在知道医生与皇后有染后还能原谅医生,是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主儿吧?
实际心里还是过不去的,抱住医生时留下的那滴泪。。。
最后还故作随波逐流姿态扮做受胁迫忍痛签下逮捕令。
解决完一切,韬光养晦,保住性命再说。
要不儿子怎么在16岁能够成功政变?
还照常实行了医生的法令。
医生或许是四分之三吕不韦,皇后不会是赵姬,皇帝更加不是嬴异人。
看片的时候天气有点冷,凉风阵阵。
以为是什么美女配大叔的情欲戏,于是美美的坐下一边吃饭一边看。
结果事与愿违,屡屡被北欧的冷冽风格和演员细腻的表演打断,看完都没吃完饭。
原本感觉节奏确实慢,但演员的表演功力让我多次停下来细细品味。
电影的叙事手法很北欧,简单,冷,细腻。
主角的改革注定失败,不是因为他上了皇后,是他单枪匹马,还是一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以为启蒙主义的理论就可以改变国家。
最后他踩着同伴的血上断头台,还摔了一跤,就义全程没有一些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只有不停的泪水和鼻涕。
这种冷酷的现实处理很有说服力,虽然主角本意是好的,但改变国家需要的可不只是伏尔泰的书和信。
主角因为浪漫的改革而死,也因为像兰斯洛特那样浪漫地爱上皇后而死,为如此浪漫的北欧历史感动了一番。
不过有个疑问。
启蒙运动这个是后世给当时的思潮冠的名吧,处于当时的人们知道自己在启蒙运动时代吗?
就像文艺复兴,不会有人在文艺复兴时代说,这是文艺复兴的思想。
同样道理启蒙运动分子会直接说,启蒙思想应该怎样怎样的吗?
求鉴定。
1. 变革永远是痛的。
一个疯国王、两个启蒙主义者的生命、一个王后的一生,形成了一个新颖而奇异的组合。
一个封建根深蒂固的国家的改变,却似乎只能从这样的诡异中开始。
2. 只要酷刑存在,民主和自由意志就永远无法真正发展。
3. 人民,永远是Mob,从罗马的斗兽场到今天的网络平台,人民所做的只是为其所谓的“正义”振臂高呼。
真正为人民做事的人,永远只能被忘记,唾弃,甚至戮杀。
影片最后暗示新思想新力量的诞生。
让人欣慰。
但改革和启蒙何曾容易。
我们依旧在抗争。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BJIFF14 英嘉(🐳💗)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