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剧版婚姻生活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奥斯卡·伊萨克,妮可·贝哈瑞,寇瑞·斯托尔,托芙·菲尔德舒,迈克尔·阿洛尼,苏妮特·玛尼,莫瑞·金斯堡,苏珊·波尔法,雪莉·拉米瑞克,丹尼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婚姻生活》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婚姻生活》剧情介绍

婚姻生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改编自Ingmar Bergman的1973年瑞典迷你剧,《婚外情事》联合主创之一Hagai Levi负责剧并执导。凭《继承之战》获得艾美奖的导演-摄影师Andrij Parekh将担任本剧摄影。 故事将聚焦在一对当代美国夫妇,重新审视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婚姻及离婚等题材。 Jessica Chastain和Oscar Issac主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土狼湖三个绑匪七条心PT-218的叛军五亿元的人生无懈可击之高手如林奔跑的调查官穴界风云我的不和我做的费洛蒙男友大卫·查普尔的街区聚会温蒂灵偶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老幸运风云ⅡStandBy致命录像带99沙堡蜡笔小新外传外星人vs新之助红酒俏佳人小心肝儿湘江1934·向死而生完美的她牙刷与女友动物侦探事务所悬崖K-POP:猎魔女团危情营救挖掘人质

《婚姻生活》长篇影评

 1 ) 对于出轨本能的憎恨,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

如果想了解婚姻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一面,可以看看《婚姻生活》这部美剧。

关于婚内生活的沉重和压抑、那些固化的相处模式、隐藏的情绪以及两性权力关系,在这部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

看完之后,我对最后一集的内容很不解。

确切来说,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还是会不自觉地进行道德审判或者站队。

影视角色或小说人物,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呈现,单纯地用好坏对错等二元论去下判断,其实不有利于我们思考。

对于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我们可以更严肃地看待。

在看第二到四集的时候,我是同情男主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女主出轨。

出轨,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出轨本能的憎恨,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总是倾向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给予同情。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剧中男主的形象是温和和隐忍的,显得很“加分”。

可是我错了。

看了最高赞的分集评论,我看到了很多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我肤浅了,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现在只想说一句:男权真是可恶!

在父权体制下,果然男女都是受害者。

然而同为受害者,女性受到的伤害依然比男性要多得多。

剧集和评论分别看了两天,引发很多思考。

被出轨蒙蔽双眼的我,再次感受到女性在婚姻中的艰难和被动。

剧中对二人沟通问题的呈现不是直接和明确的,而是藏在他们的每一次对话与互动之中,需要我们慢慢发掘和体会。

妻子的无力和压抑,是因为丈夫的回避和忽视。

这种状态在婚内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被意识到的,直到某个临界点。

在婚姻中不被看见,是亲密关系里很严重的问题。

妻子一直迁就和忍耐,无法提供情绪价值的丈夫,却只看到了表面的和谐。

沟通问题带来的压迫感令妻子透不过气。

她的内心充满挣扎,尝试寻找出口。

出轨不是她的本意,但出轨带来的缓解作用,让她得到了暂时的释放,于是她借此决定逃离。

可是她还是慢慢意识到了,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

丈夫面对妻子出轨的事实,从一开始的无法理解、愤怒和伤心,到后来开始尝试寻求心理治疗。

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好的开始,但也止步于此,他依然没有能力触及到这段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妻子后来开始试探是否还有复合的可能,但此时丈夫已经逐步抽离这段关系,忽视妻子发出的信号,并始终把主要责任推到了妻子身上。

一段关系出现裂缝,以及是否还有机会修补,始终关乎两个人。

人会本能地避重就轻,这一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剧集在第五集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

维系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很难,更何况是走进了婚姻。

其实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例如他们有一个五岁的女儿,以及第一集的堕胎。

大家可以去看“段雪生”的分集评论,真的分析得很好。

 2 ) 看完以后,我对婚姻生活有了希望……

我一开始对《婚姻生活》这部剧感到强烈的焦虑,是因为我看不清他们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

虽然同样写的是婚姻,但《婚姻生活》里的美国中产显然跟《坡道上的家》里的日本人大相径庭。

对于日剧里的那种婚姻,任何人都能指出里头的一堆常识性错误——太明显了,疲于育儿的全职主妇,擅长PUA的丈夫,你知道那是错的,所以你相信自己绝不可能踏进这种显而易见的陷阱里。

但《婚姻生活》有什么错呢?

正如豆瓣上一个评论所说,他们有爱,有钱,有耐心,有沟通,有相互尊重,有心理咨询师,可不行还是不行。

这才是最绝望的。

然后我看到第三集。

应该是第三集吧?

女主去别人那儿寻求激情了,而男主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他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每天都写一段发自内心的说话。

女主知道了这事儿以后,就要求男主念给她听(看到这儿我冷汗涔涔,我觉得正常人不会同意这种事——就是说,你可以主动想要念给别人听,但你不太可能应着别人的要求念给她听吧)。

总之,男主还真的念了一段儿,很诚恳,说到了自己严厉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说到这种组合给自己留下的爱无能,也说到年轻时和女主相爱,女主一度将他从童年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因而曾经认为这样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女主在沙发上一边听一边默默流泪。

看到这儿,我的内心真是万马奔腾……不对啊你们外国人不是很擅长沟通吗,都在沟通什么啊,为什么当男主说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女主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样啊?

而男主为什么一副重新认识自我的样子啊?

这……这不是在第四次约会就要谈的话题吗?

等等啊,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谈过的话,你们是怎么在第一集好好谈论是不是要小孩的话题的?

你们看起来那么亲密、平静、理智,合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

男主都已经有了一个小孩了,还要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原来我内心的渴望是再来几个小孩……但剧里真是为了让他要小孩而要小孩啊,他的心理活动几乎没有展示出来。

事实上,男主那种疏离型的父母组合是最容易让人成年后缺乏生育信心的:我小时候没有感受过父母之间的爱,也没有感受过父母对我的爱,那我要怎么去爱我的小孩?

看到最后一集我已经不焦虑了。

我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所在。

虽说具体的表面的问题一大堆,但本质上不外乎就是那些东西:我是谁?

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原生家庭给予了我什么样的性格?

我的过往经历如何塑造我的亲密关系?

我对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

我是否感到当下有所缺失?

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望?

人并不是由社会建构的那些东西,比如月薪多少,房子买在哪儿,脖子上有几条皱纹所组成的,而是由这些问题和它们的答案组成的。

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但答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有变化。

思考这种变化,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是第一步;跟伴侣保持有意义的沟通,最好能够一起探索和寻找答案,这是第二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起两个人的亲密空间和规则,世界说什么也不用再管,这是最后一步。

在这个层面上,美国中产其实并不比腐朽的东亚人好多少……美国人可能拥有更文明的社会建构,但同样也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也不能轻松建立起与伴侣共享的生活秩序……这可真是古怪呀,古怪。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这部剧的设定是性别互换,虽然它的性别互换让剧情有点儿生硬,但这部剧才不是关于性别议题的呢。

这分明是人类在亲密关系中——或者说,人类在生活中——的共同困境,困境分什么男女啊!

每个人都想被爱,都想沟通,都想和另一个人互相拯救,都想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得以前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都希望能够珍惜和维护这样的关系。

这有什么男女有别的。

在成为男人或女人或别的性别以前,先作为人存在和感受吧。

 3 ) 简单真实的对婚姻诸多内容的探讨

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探讨婚姻的电视剧,第一集中就已经讨论到了男女双方财政平衡、养育投入、开放式婚姻及二胎等诸多话题,适合中年已婚人士不过对年轻人也很适合,至少可以提前看一下婚姻意味着什么。

其实婚姻里很多决定都是十分个人化的,也就是婚姻与养孩子一样,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秘方和程式,而是要自己去摸索,制定自己的规则。

很多事看起来是约定俗成,但其实并不适用于每段婚姻。

剧中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戏剧化内容,就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像是在家里夫妻二人的对谈,但内容很现实。

无论是一夫一妻或开放式婚姻,还是二胎,都是需要两个人同意的。

假设没有人被逼迫,但一段时间内讨论的结果,也不代表以后不会反悔,不代表两者中没有一方觉得妥协。

婚姻其实就是反复的协商、合作的结果。

杰西卡·查斯坦与奥斯卡·伊萨克出演一对模范夫妻,他们之间任何事都是“有事好商量”,客气温和的很,甚至可以感觉出奥斯卡·伊萨克出演的丈夫 是真的相当克制、隐忍又温和的人,是好丈夫典范,但不代表两个人没有任何矛盾。

其实大部分能坚持很久的婚姻,都不是因为没有矛盾,而是两个人都是好人,道德准则很高,懂得忍让,把作一个好人、好家长放在一切问题之上。

关于开放式婚姻的讨论,我个人是很保守的观点,完全没办法接受,觉得如果不想一夫一妻就根本没必要结婚。

我更喜欢片中关于二胎的讨论。

这对夫妻原本都打算留下孩子了,但最终还是去做了流产。

有很多时候,双方说的话不一定代表内心的真正想法,决定反反复复是十分正常的,只能说最终还可以手拉手走到最后并面对结果就真的是好夫妻了。

里面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是,一个研究生问他们婚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们说:“才结婚十年算成功了吗?

门槛儿有点低?

”那个学生说:“美国的婚姻平均只维持8年。

” 我在婚礼上面听到老年夫妇分享婚姻秘诀就只有一个:Happy wife, happy life

 4 ) 说的太多,做的太少

看了第一集。

象个谈话节目。

很真实。

我支持开放婚姻,人的本质就是贪得无厌第二集就是性转出轨。

女方说不要二胎是怕再也离不开了。

完全理解 虽然只是呈现了一段婚姻,但基本上婚姻中的心理都说出来了,包括朋友那对开放式婚姻的问题。

结局也是开放式的。

看了原版,听说导演结过四次婚,是他自虐吗?

他是在体验生活的艺术。

上次看《婚姻故事》时我不太喜欢,更知道看事件观感在于自己的心境。

女性确实道德感强于男性,其实不必要。

美剧《傲骨之战》里利兹的男友德尔说女人总想和别人达成共识,想以理服人,其实不必,就该利用权势。

我觉得有道理,但是不是就是因为是处于弱势没有权势才要讲道理的呢?

希望对方能够心服口服这是不是一种PUA呢?

作为一个女性,我真的没有谴责男性的欲望和时间,人活着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是得失平衡自己负责。

(佟晨洁讽刺王秋雨没有拥抱朱雅琼的时间却有骂她的时间)很多人非要分个对错,过后说得出都怪自己当初眼瞎了能即时止损的我也佩服,非说错的都是对方就还指望对方改正的我觉得还是先知己知彼吧。

(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就是TA的生活质量。

一直都在想改错和想帮别人改错不能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

教父说尽量站在身边人的立场思考,你就会知道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背叛)。

谁不是为了自己呢?

但得有方法,强按头是不行的。

人际关系的本质都是交换,婚姻更是,所以知道自己有什么,对方有什么,愿不愿意交换才是最重要的吧

 5 ) 围城无处不在,逃离则愈发迫切

经济学把婚姻定义为“资产的重组”,强强联合大于强弱联合,婚姻的本质昭然若揭。

不过,每个人心里都有缺口,渴望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爱好上得到“救赎”。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婚姻生活》这部剧把本质上乏味的婚姻生活搭建在彼此救赎的soulmate基底之上,生活的乏味也许一层不变,人却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情绪是变化的,一纸婚书不会保障婚姻和谐如初。

此后种种,出轨、离婚、逃离等不过手段,即便是偶尔的留恋往日温存,也不过是类似于犯罪嫌疑人习惯返回案发现场。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 剧照01.Mira(女主)和Jonathan(男主)双方都确认对方是彼此的救赎,甚至在某个时期是彼此唯一的微光。

在他们反复确认彼此的重要性的时候,下手伤害彼此的时刻却又毫不留情,颇有些双方盖章认证过的soulmate大原则不能丢,而后半生情断、往事再难回首的模样。

在剧中,很多人认为Mira是婚姻的背叛者,而Jonathan是受害者,具体表现为Mira出轨Poli。

其实,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两者并不矛盾。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 剧照第二集Mira提前回家告知Jonathan她出轨Poli,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是理智的,Mira是心怀内疚的妻子,Jonathan是不明就里的丈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Jonathan压根儿就不知道Mira对这段婚姻已经忍无可忍,亦或是Jonathan同时在自我欺瞒,试图屏蔽他们两人婚姻出现的裂痕。

不管是Mira首次生育遭受的生育之苦、产后抑郁,还是Jonathan忍受产后抑郁的Mira施加给他的情绪暴力;还是Mira第二次怀孕后两人先决定留下,然后再决定流产。

他们感情的裂痕早就出现,也在越变越大。

Mira与Jonathan在一起12年,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婚,婚姻没有突如其来的变故,平静之下波涛暗涌,Mira并非完全的背叛者,Jonathan也并非完全的受害者,两者身份皆可扭转。

对于另外两个角色Poli和Eva,我倾向于他们充当了一个工具人角色,Poli充当了Mira打破婚姻僵局的工具角色;同理,Jonathan则利用他们两人的女儿Eva则充当了婚姻粘合剂的工具角色,站在道德高地企图维持婚姻;两个工具人像块砖,哪有需要哪里搬。

02. 此外,这部剧还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即我们终将不知不觉成为自身想要逃离的人,或者说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第一集交代了Mira与Jonathan的成长背景,后面几集逐一再做了细节补充。

两人是同校同学,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毕业后偶然的机会开始这段感情。

这部剧给Mira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高管,同行Poli称她为“全美最棒的产品经理”,业务能力强悍。

Jonathan是一所大学的教员,目前在休长假带孩子。

Mira成长于婚姻破碎的家庭,母亲多次再婚,自15岁开始Mira谈了大量恋爱,按照她的说法是基本上没有大量的独处时间,整个人向外发展。

原生家庭导致Mira对婚姻没有信心,但她还是走入了婚姻,她觉得她有机会成为和母亲不一样的人,最后依旧离婚收场。

Jonathan则是犹太裔背景,成长于父亲强势母亲懦弱的家庭,认为自己的母亲是父亲暴政下的受害者,一生唯唯诺诺、受气惶恐的母亲形象让他多年来为母亲不忿,同时也无法像母亲倾诉,整个人向内发展。

Jonathan绝对不会想到他在与Mira的相处中,时而扮演者自己的父亲,时而扮演着自己的母亲。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 剧照03. 本剧中存在的观念冲突不止一处,值得玩味的是男女职能反转、生育观念的冲突,男女传统职能的反转会为这段关系带来相处压力,表面上Jonathan在这段关系中丧失主导权,但拥有主导权的Mira也并非全然轻松。

他们的第一个观念冲突是男性女性传统职能的反转,Mira高管的身份为家庭带来更多收入,所以他们家是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女研究员进行社调采访时Jonathan有点小吐槽的样子,Mira也佯装配合。

第二个观念冲突是生育,具体在Mira第二次怀孕,Mira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的,Jonathan有些摇摆,Jonathan去医院陪同Mira药流的时候迟到,再就是买可乐的时候都是恍惚的。

Mira以堕胎的姿态来挽救自己的婚姻,避免第一次生育后的痛苦相处模式,后来他们每次吵架Mira都提出Jonathan因为堕胎的事情怪她,一是她自身潜意识的痛苦,二是她确实感受到了Jonathan的责怪。

再就是Mira出逃那天被塑造为情绪大幅度波动的“疯女人”,同样的塑造出现在离婚签字当天,反观Jonathan则冷静的多。

同时,两人的态度是有转变的,Mira从决绝到挽留,Jonathan从挽留到决绝,两场戏都出现了部分肢体冲突。

Mira出逃那天的情绪是逐渐失控的,绝情的妻子,失职的母亲,道德上的劣势,丈夫压抑的愤怒,Jonathan层层加码到Mira身上,一个在职业上无往不利做到副总裁的女性破防了。

至于Mira为什么要快速逃离,没有相似经历的人可能不太好懂,懂的都懂。

对比签字离婚那天Mira更想挽留,绿沙发的事情,一次暧昧,在两人肢体冲突后Mira果断签字,再也挽留不了了。

04. 都说最高端的猎人往往是以猎物的姿态出现,表面看Mira这个猎人当的太好,然而Jonathan这个猎人也不过是披了层猎物的皮。

他们也许都不否定对彼此的爱,大部分时候也相当真诚,但时过境迁,伤痛愈合,不该再走下去了吗?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 剧照

 6 ) 婚姻是一场冒险

关于爱情、婚姻、亲密关系探讨的片子不在少数,刚看到这个剧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2019年斯嘉丽主演的《婚姻生活》。

这部五集的电视剧,更多的是以谈话的方式展开。

说实话,就离婚这件事情,我个人感觉相比单纯的撕扯,能够谈话已经很不错了。

为什么说婚姻是一场冒险。

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场赌注。

倒不是说要赌这个人是不是会爱你一生,而是你们能不能一起度过婚后的柴米油盐种种琐事,能不能在危机中幸存。

剧中Mira跟Jonathan说,如果我们在走进婚姻的时候就能知晓以后的痛苦会不会更好,如果我们能够被告知将有可能去面对离开彼此的痛苦能不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显然,没有人会这么做。

至少我不会。

恋爱脑巨大的人更容易飞蛾扑火。

爱就爱了,谁会想到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而这些痛苦是日积月累的,是每一次退步和忍让累积的后遗症。

这个离婚故事开始的十分典型。

Mira和Jonathan是一对相处了十二年,结婚十年的夫妻, 有一天Mira告诉Jonathan说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都感受不到生活的激情,在不久前遇到了一个让她重新感受到生活激情的人于是她出轨了。

整部剧跨度五年,光是离婚他们就花了三年。

Jonathan开始进行心理咨询,Mira和他的新男友Poli搬出去住,Mira和Jonathan商量好了哪天谁来带娃等等。

这个故事放在这个时代,确实一点儿也不新鲜。

人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但最可怕的是:I don’t have feelings about you anymore. 在这场离婚故事里,Jonathan显然是被告知的一方,他甚是还是没发现他们的婚姻出了什么问题就要介绍Mira要离开的事实。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去看心理医生,甚至重新开始祈祷,祈求能够让Mira再次回到他的身边。

有一集讲的是Mira 面临一个升职的机会但是需要搬去伦敦,所以她过来和Jonathan商量想让他带着娃也一起搬去伦敦。

两人聊着聊着又旧情复燃了(BTW,我感觉这时候Mira其实已经想回到婚姻里了),两人搞到床上去的时候,Jonathan 当时的约会对象来电话了。

Jonathan跟这个妹子说; 拜托你不要连环夺命call,对,她(指Mira)还在,她现在在我床上,我们分手吧。

你看,只要你还对一个人有感情,要多卑微就能有多卑微。

时间又来到了几年后,这次Mira到访是来跟Jonathan签离婚协议的。

这部片子的关注点并没有放在两人对于协议内容的撕扯,斯嘉丽的《婚姻故事》则把这段撕扯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次到访,两人先是来了一炮,然后开始谈话,谈着谈着开始吵架,吵着吵着Mira说自己被解雇了,也跟Poli分手了,她不想离婚了。

然而现在的Jonathan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卑微的他了,他对Mira说:我很抱歉你被解雇。

内心有一部分我想要大骂你的老板甚至想如何去报仇,但是现在我对这件事完全没有感觉了,我只希望你赶紧把协议签了。

爱可以有很多种存在方式,但创伤是不可弥补的。

他们终于是离婚了,Jonathan后来又组建了家庭,Mira当起了顾问也有了新的职业机会(还是Poli推荐的)。

两人后来因为Jonathan父亲去世,又有了见面的机会,再次旧情复燃。

Jonathan躲在厕所跟他现在的妻子和孩子通电话,然后又搂着Mira入睡。

Jonathan说,现在自己放下了那个高尚的自己,在重组家庭之后有过几次出轨。

半夜惊醒,Jonathan说起了自己的噩梦,说起了小时候,说自己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一个人,也不会得到爱。

Mira说:I will always love you in my strange way, and you will always love me in your complicated way. 片子结束了,我觉得两人都成了奇怪的空心人。

也许,HBO的这部短剧想要探讨的,就是当今社会可能存在的多种情感关系吧。

毕竟,感情这玩意儿确实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它是好还是不好。

我常常在想,如果把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分成几个篇章或者几集电视剧,那会是怎样?

毕竟,当下才是最难的部分,三年后,或者五年后回顾,也许会发现,也就这样吧。

I just don’t have feelings anymore. And I found that I still have the ability to love someone. It seems to be a good sign.

 7 ) “爱是常觉亏欠,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折腾消耗”

最初她/他作为完美夫妻被男方指导的学生采访,女方的不情愿全在行为和语言里,男方钝感视而不见。

然后她突然告知他明天就要搬去国外(特拉维夫),因为她出轨了。

他恳求她留下,她毅然决然。

这个阶段甚至是性别倒错。

他伤心隐忍她奔向出轨对象。

再然后她和出轨对象搬回美国,但他俩没有离婚,他幻想她回来复合,但她只是偶尔跟他因为共同抚育女儿再续前缘。

依旧是性别倒错感。

仍感到男性的深情款款。

再再然后他们要搬家,在一场性爱之后,他逼她签离婚协议,最终她说不想离且失业,他说一定要离因为想和其他人要一个孩子必须离,最终两人大打出手后,她失望的签了离婚协议。

最后,他和别人生了儿子(和前妻只有一个女儿),但他已经不止一次出轨,甚至专程带前妻来旧房子过纪念日,他们赤身裸体睡在一起,勃起困难再无性爱,但他们却可以心平气和说一些正常婚姻生活里不曾说过的真话实话浪漫话……对,这就是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婚姻生活》的全部。

可以身体爱着很多人,但在旧爱面前依旧一副深情款款小傻x样。

“爱是常觉亏欠,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折腾消耗。

 8 ) 甚至是非常羡慕,他们怎么这么有空去讨论个体、婚姻、生育、自由的意义啊?

(声明一下,本文观点有时间局限性)因为Hagai Levi的《婚外情事》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所以本并没有很高的期待,结果一口气看完非常喜欢,比英格玛伯格曼的原版更喜欢。

人在现代生活里要面对的问题要比70年代复杂太多了,能把所有的冲突一点点推进掰开揉碎讲清楚常不容易。

我觉得每一集都像一部电影那么好看,几年之后再看可能理解又有不同。

看到有很多人说是婚恋育劝退片,我倒不觉得,大多数人恐怕并不会经历这种在其他基础条件都不值一提的情况下这么的纯粹又复杂的爱情,光是柴米油盐就消耗掉所有耐心了。

我甚至非常羡慕,他们怎么这么有空,有空讨论个体、婚姻、生育、自由的意义啊,他们真的好闲啊。

 9 ) 婚姻无法解决存在意义的问题

我还挺爱看这种又长又臭(不是)的对话体的;感觉这种剧本对演员的考验也很大,无疑两位主演都得以出色地完成。

我觉得这部剧讨论的不一定是如何才能维持一段可持续的、健康的关系,而是婚姻的意义,并不包括帮你解决人生危机。

当你已经感受到漂泊/恐慌/不适/无意义等存在危机,就如同女主每次从一场失败的关系中脱身之后,就宣扬自己喜欢 be alone(这个地方我赞同男主说的,确实很像是一种 defense mechanism),也如同男主因为强势的父亲、懦弱的母亲、以及宗教,而无法真诚面对自己真实感受、时时“不在场”的问题,那么爱情或婚姻,顶多提供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或看问题的 perspectives ,可能可以帮你分散一些面对生存危机的注意力,但很难真的帮你解决。

女主,可能因为母亲本身就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因此对婚姻的信心更早动摇。

她率先发现与男主的婚姻并不能解决自己对生活感到无意义的问题,应对的方式是出轨,想着可能是对象的问题,想着换一个人就好了。

但最终证明仍然是失败的。

男主,相当于是被迫进入反思,反思女主对他人生带来的改变,和女主并不能帮忙改善的部分。

男主穿插还介绍了自己父母的婚姻,我觉得这一部分也很好。

可能在男主看来,父母的婚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无疑是一场不快乐的婚姻。

但其实父母的人生并没有存在危机,父母一生中并不常常被无意义感拷问。

他们的关系并不承担解决人生危机这样重大的责任,因此反而能够进行下去,直到死亡。

就其实,也不是说婚姻不好。

想结婚的人,还是可以去结婚。

但不应该对婚姻赋予那么大的责任吧。

无论是原生家庭、宗教、创伤事件所带给你的人生危机,可能最后都要你自己面对,也要做好准备,是终其一生也无法解决。

企盼婚姻,或爱情,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很大可能只会失望。

 10 ) 挽留与出走之间,谁已伤裂丨细说《婚姻生活》第二集

第二集:波利一、楼下·坦白第二集也是从跟拍演员入场开始,这次捕捉的是饰演乔纳森的演员进场的一些琐碎。

首先看到的是所有剧组人员都佩戴防护用具,让人一眼得知是在疫情期间的拍摄,一下拉近与观众的现实触感。

乔纳森接过道具手机,在入口处和大概是导演的人聊了几句,说到73年原版《婚姻生活》的女主角非常有表现力,我双手赞同。

乔纳森倚在床上,很快就入了戏。

这是一个静静的烦闷的夜,在轻音乐中也无心阅读。

这是一个典型的乔纳森口中描述的米拉离家不在的夜。

乔纳森还要安慰也在想着米拉的艾娃。

在孩子的床头,永远搁着一个平板电脑,大特写画面中,是一片枯燥的电子雨幕,发出潺潺的电子雨声。

这样的生活,就像一所中产阶级的小纸房子,精心营造着一种幸福的假象。

那些真实的、残酷的,都被非自然的假象笼罩着。

然后乔纳森来到了自己那间逼仄的小阁楼工作间,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艾娃侵占了他的活动空间,米拉说应该将这里改造一下。

透过玻璃窗外面是大雪的天气,更添苦闷。

乔纳森也无心工作,随手打开了一个色情主页,荧光照在他呆滞的脸上,这苦闷的夜需要被打发一下。

小我地怡情过后,懒散地哼着歌,下楼吃一碗冰箱中剩下的意面,一个独居家中的中年男性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出来。

看到妻子提前回来,乔纳森露出惊喜地将身子摆动过去,仿佛上了水汽的木柴被点燃起来。

可米拉的兴致却不像他这么高,声音中透着疲惫,总像在叹息。

当她握着水杯犹疑地望了一眼丈夫,问他拿出红酒时,这个漫长的夜晚才算是开始了。

一点悬疑既起,紧接着又来两笔,先是凯特突如其来的短信,再是皮特不知为何闪避乔纳森。

而且也点出自堕胎事件后,已经几个月以上了,这样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变故。

接着再重重来一笔,说装修房子的事。

这件事是在医院时米拉提出来的,但现在她突然不关心了。

乔纳森对米拉存在着彻头彻尾的误解,因为此事的起因只是想起到一个安慰,所以一开始它的意义就不在于一件事本身,可乔纳森就是不明白妻子的用心,而如今这件事中断了,也是因为米拉的心态已经变了。

这件事对米拉只存在抽象层面的意义,当乔纳森那样漫长、细微地找她商榷时,无疑只是一种折磨。

从中也可见,两人一个感性思维模式,一个理性思维模式,撕裂得很厉害。

同时二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分歧也仿佛一个隐喻,米拉心中想的是整栋房子的问题,乔纳森只是在那儿说小阁楼的事,可是房子已经朽坏了呀!

随后米拉展现的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行动态势,这里的动作设计也很有心理学的况味。

因为当一个人启齿难言时,她做的下一件事却是咀嚼吞咽。

仿佛张开的嘴如果不能言说,就势必要被替代物所充填,以平实涌起的冲动。

此后当然终究是再次张嘴,言说不得不言说的事,米拉的外遇。

很快,就出现了这句话,我觉得很糟糕,这已经是米拉至少第三次明确说到类似的话语,第二次在流产后,第一次在睡前聊天那里。

几次的共性都是,这个女人在愧疚自责,在否定自己。

伴随着的,是她多次遮挡住自己的脸,在她人未对其审判之前她已经先行审判了自己,她感到蒙羞。

单说眼前这一次吧,她是感受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快乐,既然如此,这就不是糟糕的事。

我们也都能看得到米拉在婚姻内所历经的,所匮乏的,我们知道道德意义上的出轨指控对她是绝不可能成立的。

乔纳森的眼神是那种一如既往的伤心眼神,这种眼神也至少明确出现过三次,与米拉那三次自责如榫对卯,一一对应。

外遇的事情早已发生,可是米拉的被动性一直延续到此事,她无法亲口说出,她在等待乔纳森自己发现,这也可见一个长久被压抑的人真的会丧失自主行动能力,即便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还是难以跨出那一步。

而乔纳森还是一如既往地钝感,忽视,这么久都无法发现妻子这样大的变化,这足以证明他对米拉的忽视是长期的。

当然我们也已经发现了,他的忽视往往不是无法意识,而是一种自欺式的钝感,对他不想面对的事,他会不让自己往那个方向去想。

乔纳森在剧中第二次哮喘发作,草蛇灰线来了,记住这前两次,米拉都是紧急为他处理,那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米拉非常地惯熟。

乔纳森问你还要继续和那个人进行下去吗,米拉下意识地说,我不知道。

但就连她自己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大脑不受自己控制地逃避她的自主意识,缓一缓神,坚定了语气,没错。

持续的点头是迫使自己习得自己内心化声音的仪式性动作。

在持续性的盘问和交底之中,事实呈现得越来越多。

米拉之所以今晚来说明,是因为今晚已经是“deadline”了,真正的死亡期限,明天她就要和她爱上的男人波利飞去异国他乡。

然后我们应该留意到它的拍法。

虽然乔纳森并不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但不代表他没有攻击性,他是一个读书人,他的雄性弊病都是以相对柔性或者可笑地说——以文明的方式表露出来的吧。

还好影像语言可以让我们更能意识到这段对话的审判意味。

从始至终,乔纳森是坐着的,像一个法官,坐在那个代表正确和主动的位置之上,而米拉只应该站着似的,好比当庭陈述、声辨的嫌犯,当她处于这个位置,她身上的污点已经沉淀在胸襟,无法洗却。

可是我们不妨想想,米拉注定只能站在自我辩护的位置吗?

莫非她没有理由处在乔纳森的位置?

如果二者易位,那个去聆讯、去审断的人变成米拉,有何不妥吗?

或者至少,米拉是否拥有一个被任何律例或道义保护的地位,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做的,由我们来为她辩护,甚至发出控诉。

这个情节中不仅有站与坐的讲究,还有小与大的比对。

从下面我附上这张图可以明确看出,坐在椅子上的乔纳森高度与站着的米拉齐平,而且他的身躯无疑显得大很多。

可能一方面两个演员身高体型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椅子也很高,而且乔纳森是靠近镜头的那一个。

米拉的坦白虽晚,但好歹是坦白了,可乔纳森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最终的结语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拒绝理解,选择性的钝感,再次出现,显露无疑。

乔纳森竟然还在冀图维持表面的平常,自己收拾这收拾那,让米拉先上楼,可米拉手机上“叮”的一声消息提示音,就足以毁灭他所有荒谬的努力。

这持续十年的相处模式,在今晚必须被打破。

二、楼上·挽留1、你背上有淤青场子换到楼上,那是更私密的空间,两人的卧房。

当关系已经濒临决裂,如同两半玉珏的两个人却要仿佛仪式性地合并一晚,这种剧场的内在冲突感多么强烈。

这一集视角偏移到乔纳森这边,我们看着乔纳森心事重重地走上楼梯,会想到第一集米拉同样心事重重地走下楼梯。

在乏味、翻复的配乐中,忽然掺入风铃般轻灵的声音元素,此时乔纳森是走到了艾娃的房门外。

这两种声音,前者是乔纳森与米拉的婚姻主基调,后者是牵系、调解、缀饰这段婚姻的功能性旋律。

是后者在淡化和遮掩着前者,如果没有后者,这段婚姻会硬性裂解,而不会像稍后呈现的那样纠缠、撕连。

并且这段轻灵的旋律从乔纳森的镜头中响起,也提前暗示出稍后的剧情,孩子将会是乔纳森与妻子bargin的关键砝码。

当乔纳森步入卧室,米拉正在换衣服,他正向清晰地见到了米拉背上被胸衣勒出的深深伤痕。

这个镜头与第一集洗漱后展现米拉更衣的镜头是应和并延伸的。

它们同样事关痛苦与忍耐,隐蔽在胸衣底下的伤痕是长期束缚与压抑的结果,这种压抑根源于结构性的外力,同时也是被自己内化和巩固了的,正如胸衣很大程度上是男权规训的表现,但也是借由女人之手为自己栓扣上去的。

这一集米拉背上的淤青比上一集明显许多,说明这八个月来,她所承受的内心煎熬之剧。

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尤其是当乔纳森这个丈夫的视角被引入这一桥段时——痛苦与忍耐的另一面是冷漠与忽视。

显然乔纳森长期地漠视了那些隐性地附着在米拉身上的痛苦,当然他更不会想象到自己也是痛苦的代言者与传导者,因为结合乔纳森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自己就是一件被父权制淬制出的精美产品。

所以即便当乔纳森终于看到米拉身上的伤痕,它体现出的仍旧是深深地忽视,因为它被发现得太晚了,也太表面化了。

但也要承认,发现是一切的开端。

乔纳森的醒悟极其之晚,但他慢慢开启了反思,其结果在第三集会展示得很清楚。

经乔纳森提示身上的伤痕之后,米拉带上了更衣室的门。

这个动作,显示米拉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濒临决裂的关系中,遗存着的异样的亲密性,其中的冲突感经由这一个带门的动作带出来了。

2、你想过艾娃吗稍后,出走与挽留的漫长一幕正式上演了。

乔纳森不出所料,迅捷地抛出孩子这个大招,这本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招式了,但米拉确实很难招架这一点,艾娃是她最感愧对的人。

但从米拉的回答来看,她当然对这个层次已经深思熟虑数十百遍,所以她摆出了一套细致详实的流程。

但她还是自乱阵脚,因为她确实“过不了自己这关”,乔纳森的话温温和和地,递出的却都是软刀子,那样准确地刺在他最了解的人心窝上。

当米拉失控发飙时,乔纳森缓缓起身,锁上房门。

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解读为他对孩子的精心呵护,但它同时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煽动力,并迅速构成它背靠的权力来源。

这一举动再次表明,在养育之责上,谁承担起了职责,谁一直在失职,谁拥有正义性,谁处于道德洼地。

当乔纳森贴身在门后,我们都能想象得到那未出现在画面中,却已经出现在画面中,并出现在夫妻二人心头的,是穿过那扇门后的走道,不远处的艾娃的房间,是艾娃的婴儿床,是艾娃反射着荧光的小脸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分析并不涉及人物的主观心理动机与道德意志,而只是析示出影像自身辐射出来的动机和意志,当然影像也是为人所操控,但操纵它的是影像外的人——创作者们,而剧中人物本身也是影像的一部分,他们也是被操纵的。

3、我们从来没聊过那件事 焦躁难安的米拉则被调度到窗口的位置,坐在窗边,艰难地应对丈夫的责问,艰难地表露内心长久的挣扎与答案。

在这段争吵之中,米拉频频朝向窗外张望。

你会意识到,这段压力感极强的对话和内心戏,如果不在一个有气孔、有出口的所在进行,是根本无法宣导出来的。

这是一个忍受了十年的慢性自杀,又忍受了八个月的激烈自耗的女人;这是一个自我快被抑制到极限,却终于忍无可忍极度渴求自由的女人。

这扇窗,就是她此刻定要攥攫在手的喘息之机——我甚至无法将之称为“自由的可能”,因为这事实上何等卑微、自怜。

虽然自我的恢复如此步履维艰,从她的呼吸与喘息之中你就能感受到那种西西弗斯无法间断地推举巨石的无力感,但至少她已经在努力寻回、重建自我。

这一切,从走出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

从米拉的倾吐和乔纳森的反应之中,这空缺的八个月得到了重要的一笔补述。

流产一事,对他们各自而言,有着巨大的认知差异。

米拉认为在这八个月中,乔纳森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愤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

而乔纳森认为,在决定流产之前他们已经把事情聊清楚了。

可是从他们第一集睡前的聊天方式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是不可能将问题聊清楚的,乔纳森的回避与遮掩,米拉的牺牲和惭愧,才是他们交流时的主旋律。

在决定流产时,米拉给自己建立的理由是流产是为了维持婚姻,可是好友凯特一语戳穿了这个荒唐的理由,什么样的婚姻竟然沦落到了需要靠打胎来维持呢?

米拉承认,她深心处的理由是她害怕生下了这个孩子之后她再也无法逃离。

一对夫妻,两个人,一个不愿承认自己在生气,一个不敢承认自己流产的真实意图。

一对人,两颗心,在十年如一日的交流缺失或者说无效沟通中,在一次爆发性事件中,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4、我们现在来好好聊聊 在裂痕已经崩折、塌方后,乔纳森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坦诚交流的主动性。

二人的心理势能发生翻转,却与先前同样错位。

先前是米拉试图交流,而乔纳森封闭交流,现在反了过来,但无法交流的局面照旧,因为心态的错位照旧。

此时的米拉只想不顾一切地逃向自由,她已经不想再多花功夫复盘婚姻中那种种一经提起就注定纠结、怨怼、耗损的无休无止的细节。

简单化是最合乎心境的解释方式和解决方式。

而且关闭交流的选择也有关于过往的不良交流模式。

这个模式在采访场景中最先出现,当时他们正在回答有关养育的问题,米拉说,我们就像在互相道歉一样。

互相揽责,不过是一种表态,交流依然是零,而且有时候一味地揽责更是一种消极指责的方式。

更何况,在第一集睡前的交流场景中,我们也看到了,交流和表达的结局不过是米拉成为最终的过错方,最终还是要由她认领错责,迎合对方的好恶。

米拉不想再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之中。

乔纳森猛然呈现出的超强交流欲,并非真正的交流渴望,而是面对失控的强烈不甘,他内心的渴望不是交流,而是挽回,只有挽回才能导向重新掌控,回到他能接受的平和之中,即便那平和之下是荒谬的翻涌。

但假都是仿真的,当假性的交流已经开始,真正的交流就有可能最终出现。

同理,强烈的拒斥体现的也是内心的渴望与匮乏。

因此,这段婚姻中真正的交流,就在他们一方假性的交流中和一方强烈的拒斥中,悄然展开了。

5、就像不能呼吸,你懂吗 米拉描述了自己透过感官幻象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概括起来就是,没有心跳,没有呼吸,没有感觉。

这正是困在男权制幽冥中女性的典型感受。

乔纳森能懂得这种感受吗?

他觉得他懂,因为他有哮喘,多么讽刺。

病理性的窒息感与自由和自我被抽空的窒息感,是可以类比的吗?

米拉的形容唤起的依旧只是乔纳森的受害心理,当米拉说自己没有感觉时,他对等的是米拉对自己和孩子都丧失了爱意。

米拉无疑是爱乔纳森,爱这个家的,只是那种窒息的感觉窒息了爱意,没有氧气爱意无法呼吸下去。

这氧气就是自由。

出轨是从一扇窗口重新获得了氧气,补充的是自由。

因此米拉离开乔纳森,无关爱意,结合新人,也无关爱意,关乎的是自由。

米拉提到了激情。

事实上激情这个词是凯特引入的,虽然米拉反感这个词,但是从这次提及,我们可以发现她被凯特的爱情观念影响的痕迹。

口头上的反对代表的是旧有那个难以推翻的自己,实际的行为却又表明了新的认同在内心的滋生。

但这里应该提出一个质疑了,激情是导致米拉婚姻问题的决定因素吗?

要注意,台词从属于剧中人,反射的是剧中人的认知,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判断他们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认可。

尽管米拉描述出了自己的感觉,但是其实她还没有达到理性分析和正确认知的地步,所以她才会将祸因归结到激情丧失的层面,却看不到激情丧失的深层,是自我丧失,自由丧失。

6、他是谁 剧情到此转入下一段落,从结构上来说,也是从婚内宕至婚外,从外部视角反观婚姻内部。

乔纳森开始穷追妻子出轨对象的情况,他是谁?

他长什么样?

他多大年纪?

他做什么的?

他高吗?

他结婚了吗?

你们怎么认识的?

你们怎么发生关系的?

这些问题的潜台词似乎都是含着比较级的。

他比我年轻吗?

他比我高大吗?

他比我有魅力吗?

他比我更有经济实力吗?

我到底是哪里比不过他?

你是因为这些离开我的吗?

虽然对事实的追究是一个人的权利,这样的事情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但普遍性却不代表可以合理化。

在乔纳森身上,我们看到他的自卑和自虐反映的是偏执,而偏执的内在是控制,或者说失控。

在米拉对出轨过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听出她极度压抑之下的的失常、夸张、纵情、释放。

她在公司的轮船聚会上跳舞,而她很久没有跳过舞了,以至于乔纳森都不知道她曾经会跳舞(或许当初在话剧社米拉是会跳舞的,乔纳森只是忘了)。

这段婚姻对米拉的抑制是无可置疑的。

舞动是生命性的旋转,因此舞蹈在此既是现实层面的,也是隐喻层面的,一个女人失去了生命的舞动,代表她失去了生命力。

但和波利的相处唤醒了她的生命力,她向他纵声狂笑,她同他彻夜畅聊,她与他在房间厮缠了两天两夜。

米拉强调自己爱上了波利,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她呢?

其实米拉自己也不相信波利讨好她的那套关于美国女人的巧语,而且米拉回来后又和丈夫做爱了,却又向波利隐瞒自己还爱着丈夫,说明波利对她而言没有到多么独特的程度。

从而可见出轨不代表遇见了真爱,出轨的意义在于缓解了婚内问题。

再看米拉的一个表述,“我想结束这一切,但他不会让我走”。

这两个分句都不是她的意志。

首先,她并不想结束这场外遇,她想结束这一切是以一个失德妻子的口吻在发言,实际上代表的是乔纳森的意志;再者,是否与波利结束关系,也并不取决于她自己,这里体现的又是波利的意志。

可见米拉始终还是深陷在男人的意志之中,她在这一集崭露头角的个人自由意志依旧像夹缝的花朵,显得异常艰难,异常微小。

如果米拉无法在经历这段婚姻危机之后,建立具有完整主体性的自我,米拉就会不断重复她过去的感情经历,先深陷情感虐待,后引外水解内火,再度深陷,再度投入新的怀抱。

受困于感情内部,于是寻求外部救援,仍然是一种依附模式,是自我无法站立的体现。

其实,米拉强调自己多么爱波利,多么不能离开波利,多么想现在就离开乔纳森,离开这个家,这样的过度表达表达的其实不是爱欲,而是对窒息般的生活决绝的拒斥,对自由垂死般的饥渴。

7、你疯了乔纳森的挽回仍在继续,但挽留的方式愈发自我讽刺起来。

乔纳森用命令式和道德式的语气说,我希望你能倾听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知道你是疯了。

当一个男人用自己的意志取代一个女人的意志时,他绝不会希望这个女人倾听自己的想法。

但是当一个女人开始倾听自己的想法时,他又会否定这是她自己的想法。

而“疯子”真是一顶无比经典传统、源远流长的污名桂冠,凡是与男权产生张力的女性,都共同荣享此顶桂冠,因为它的容积广之又广,连一点轻微的逆反也是要扑杀在内的。

身为一个女性,就要注意了,当你越多展现理性,你就会遭遇越多非理性化的指斥。

乔纳森穷尽努力,试图将米拉拉回她过去所属的秩序之中。

他说,你不是这样的人,表明现在的米拉已经不在过去那套观念秩序和行为秩序之中。

最后,依然是抛出孩子,同一个战术连用两次,是否既可耻又可怜了一点呢?

但乔纳森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知道这样做真的有用吧。

米拉很难走出对自己母职缺位的过度责备,乔纳森已经将自己是好爸爸,你是坏妈妈这一点深深刻在米拉心里。

米拉在做出今晚的决定之前,已经和凯特深聊过,上一集凯特也说到,她认为夫妻为了自由和幸福而分离,长远而言,反而会给予孩子巨大的能量。

米拉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对此她不够坚定,她还是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又加上她由于工作奔波,与孩子聚少离多,她的愧疚感极深,这就导致她更难做出离婚的决定了。

从目前剧情所展现来看,米拉无法离开乔纳森的最大原因,是孩子。

但是究竟是否如此,有没有更深刻更复杂的转折出现,还要看它的下文。

8、我不该经受这些 话说到这里,情绪抵达顶端,密度性的对白消失。

米拉已经被击溃,她扑倒在床上痛哭。

但是你注意到了吗,乔纳森也捂着脸在一旁徘徊呢?

乔纳森此时的情绪是什么呢?

很有意思的,从他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他相当隐忍和克制,他承受了很多,当她的妻子说出离开会对自己和孩子更好的话时,他都没有勃然大怒,他只是伤心,深深地伤心,但是他忍住眼泪和剧痛,自行消解着这种无助的情绪。

与此同时,我还走到了床边,安慰那个深深伤害了我的女人,我依然像过去那样爱她,我愿意原谅她的一切错误。

我感受到深深的讽刺感。

当米拉被击倒,当米拉的罪孽感重生,乔纳森那双厚实的手掌也就重新获得了久违的权柄,他温柔地摩挲着,将这权力的光泽抹遍这个女人的发顶、肩臂、脊柱,流被全身。

就像一个昏庸腐朽的帝君,重新抓住了他险些丧失的权杖,在流亡途中的小朝廷,对他唯一的臣民继续扮演着他那宽恕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接着乔纳森做了一件前后矛盾的事情,被他一开始否决的婚姻治疗,现在由他主动提议了。

前后区别在于,当婚姻治疗是为了更好地分开时,拒绝。

当婚姻治疗成为挽留/束缚妻子的手段时,主动提议。

但米拉的心是真的枯槁了,看来如何用言语挽回也改变不了她只能分离的认知,因此她才说出了这样的话,这段感情很久前就结束了,一种枯竭了的绝望之感。

当乔纳森听到这句话时,手摸烙铁般缩回了,他意识到倒下的妻子并没有重归驯顺,他重获的权柄瞬间破灭了。

无计可施的乔纳森最后只有苦苦恳求一途,这里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对白。

乔纳森说,这太残酷了,I don't deserve this.米拉说,不,You deserve so much more.这里显然用了一次意义偷换,“deserve”既有“应受”,也有“应得”之意。

嵌落在两人的对话中,体现出两人不同的心理,一个认为分离是受罪,一个认为分离是解放。

而且这两句话迅速碰撞,还会产生具有讽刺感的歧义效果,因为乍听上去米拉仿佛在说,不,你就该受到更多惩罚。

9、你不要替我感受 米拉真心认为两个人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她同样发现了,乔纳森在这段婚姻中也压抑很久了。

当然,这样的婚姻不可能有一方会感到快乐的,这在之前的剧情已经充分显现了。

概括而言,就是男女双方虽然所承受的有轻重之别,但是二者事实上都处在同一个被压迫的结构之下,因为父权体制的压迫性不会仅仅只对女性生效。

乔纳森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他可以口若悬河地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但他却对父权制没有反省能力,他的行为表明他在不断复制着父权文化对他格式化输入的一切。

在米拉仅仅是说出他内心的实情时,他却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认为米拉是在替他思考和感受。

乔纳森说,你不要告诉我,我在想什么,你不要替我感受。

可是一方面,女性被男权体制压迫的内在逻辑之一不就是女性要想男人所想,还要认可这是自己所想吗?

乔纳森难道意识不到吗,在这段婚姻中,你享受过多少次这种她为你着想,以你的主见为主见的红利?

另一方面,男权体制下的男人最常做的事,不就是理所当然地代替女性思考,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方的想法吗?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的话从乔纳森口中说不来,是多么讽刺。

10、谈话的毒药 说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僵局。

乔纳森所有的挽留都失效了,而米拉所有关于出走和分离的解释也都失效了。

这场漫长的对谈/撕扯,是乔纳森一定要求进行的,一开始米拉就并不想聊,而现在她的结束语也是,我们所说的这些,除了增添痛苦,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她一开始就知道会是这样,所以她一开始的选择是避免开始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米拉能够预知这样的结局呢?

为什么米拉无法进行这样的对谈,一进行就会这样痛苦呢?

因为——或许米拉未曾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过程,但是米拉已经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逻辑。

因为这永远不是公平对等的交流,男权的训诫、教导永远充斥在对话里,无孔不入,折磨损耗着女性的神经和大脑。

这样的对话,解决的不是问题,它解决的只是女性的主体性,女性的个人意志。

它像融入血液的毒素,毒不至死,却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你已经死去了,以一种活着的样态。

当这种男权的逻辑抵达顶端,如同《甄嬛传》所呈现的,那么,一个女人要想肉体地活着,便只能灵魂地死去。

如果她想灵魂地活着,便只能肉体地死去。

死与生混淆了,重叠了,无论生还是死,对一个需要身体和灵魂并存才拥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言都意义匮乏了,因为你的自由只剩下,选择怎样地死,肉体地死,或灵魂地死。

当一个人只拥有这样的自由时,自由尚只是一个负值。

这个夜晚的终结方式是这样的:男人眉头拧结,勉力伸出手掌,摩挲着女人身上的织物,发出噪耳难听的声响,与此同时,女人哽咽吞声,说,我好羞愧;男人收回手掌,转过身去,沉默地伤心,却发现女人缓缓却紧紧地从身后抱住了他。

在剧痛的撕裂之中,他们仍然取得了某种平和,你仍然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爱。

如果没有这般相爱,问题倒是简单了,毕竟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有感情问题可谈的必要,否则那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问题。

正因是相爱的,正因不洒狗血,正因它探讨人性与社会,而非只是要拍出一系列刺激的事件和情节,这部剧才变得那么严肃有价值。

但是就目前而言,乔纳森和米拉的问题,在共识上还停留在原地,没能往前推进,但意识的落后,也阻挡不了人们在行动上的迈进,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大变的关头。

当再度拍摄室内的空镜时,与上集相比,表面的清洁、和美已然丧失,此刻是通体暗调,衰颓气象,那些凌乱的局部和被污染的角落,却已遮掩不住。

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夜,别离的钟声仍在催响。

三、楼下·出走 次日天亮,新的一天到来,这段婚姻也不可避免地翻开新的一页。

焦虑凝结在乔纳森的眉间,他支起身体紧张地观察着妻子的动态,他的情绪依然与昨夜相连。

而米拉却暂时忘却了她此行的目的,微微沉迷的嘴角停留在过去的婚姻线索之中,还伸手温柔地抚摸了丈夫的脸。

乔纳森紧张的情绪因此缓解,觉得妻子或许已经转变心意,这才重新躺下,双眼仍关注着妻子。

但这片刻的甜蜜如同瓶底未及摇起的沉淀,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失去稳态的旧时情态中散逸无踪了。

清转过来的米拉,即刻起床,着手出逃。

本集再次出现二人同框的洗漱情节。

与之前相较,这次没有了交谈,一个动作懒散,仿佛不想时间往前推进,一个动作仓促,仿佛只想让时间快些流逝,这也反映出他们一个欲留一个欲走的心理,而空间中显著的声音元素只有电动牙刷的电流声。

乔纳森的牙刷是同一把,但第一集时有意没有加入电动牙刷的声音元素,而这一集特意加入了,目的就是产生差异效果,从差异中生成意义和表达。

电动牙刷滋滋嘎嘎的声音听上去就像锯子,暗示二人关系上的一次切割。

在之后收拾衣物和厨房争吵的情节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那些之前我们已经见惯了的东西,夫妻二人的种种对比依旧如此鲜明。

米拉惊慌失措,将东西堆得乱七八糟,乔纳森一丝不苟,将物件码得齐齐整整。

米拉想要拒绝帮助,此刻就开始分割,却被乔纳森一把推开,继续操持着米拉的事务。

米拉闭着眼睛撂下狠话(你对我丧失吸引力了),对丈夫的哮喘也不再照管,横下一条心只为迅速撤离。

乔纳森不断要求交谈,交谈,一味拖延,试图以常态化的态度应对顽疾。

从中可以再次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婚内状态和心理境况的对比。

米拉惊恐,压抑,没有自主性,急于出逃;乔纳森严谨,控制,掩耳盗铃,而且自虐。

但有一件事米拉却下不了决心,昨晚米拉说她会亲口向艾娃解释自己的决定,但是她终究没能做到。

或许你看到的这是一场匆忙而草率的出走和分离,但是这也恰恰证明了一段漫长感情和婚姻切割时的参差艰难。

我们可以看到,乔纳森的挽留方式经历从精神到物理、从深层到浅层、从实用到形式、从有效到无效的过程,他的挽留过程其实也体现出男性强权在整个事件中逐渐崩解、失效的过程。

当乔纳森最后的挽留只剩下身体的紧缚,他也只得接受自己已经失败的事实,目送爱人离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乔纳森还没有放弃,他的挽留仍没有停止,他将电话打给了米拉的密友凯特,米拉提到过她和凯特讨论过自己的婚姻。

但凯特和米拉是同一个阵线的姐妹,而且米拉的决定本身就受了凯特的影响,所以凯特怎么可能支持乔纳森呢。

最后这完全不起作用的一次挽留,除了表现出乔纳森有多么不知死心,有多么难舍难离之外,从结构上来说,它是一笔余波。

写小说编故事,高潮过后,戛然而止是一种选择,而余波演漾,是一种自然和逻辑的处理,因为人的情绪、行为仿佛抛物线,而非断崖。

另外,这次挽回是一个只有乔纳森独自面对的困境空间,我们得以看到他更为本真的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乔纳森完成了一次情绪宣泄,这是在面对米拉时不可能有的。

但同时我们更尖锐、清晰地看出他对自身的压抑多么深,这从他在暴走和剧痛之际,猛然啃咬手掌的举动中强烈展现,从中可见他在情绪和性格上的极端克制,他对自己的过分苛刻。

而这样的性格展现,也预留了一个空间,让剧集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出身背景与他的人格形成,与他的婚姻和关系模式之间的关系。

最后孩子的意外出现,艾娃以很糟糕的方式得知了父母的婚变,也成为乔纳森与米拉这次沟通交流的一个注脚和缩影,因为他们处理得真的很糟糕。

与上一集对应,仍是一组以房屋为主体和核心意象的空镜头作为一幕的终结,使用的音乐也是同一段旋律,但是旋律的色调已经发生嬗变,它变得更为幽深,更为冷寂了,就像画面中所展现的这个时令,这一幕幕冬景一样。

配乐的嬗变对应的正是故事和关系之间的嬗变,上一度仍是潜在的变换,这一回已是清晰的割裂。

群鸟翔集和春色蔓延都消失了,生机消失了,凋零和死亡统治了一切。

天上一双鸟,在冷噤中寻觅,不知何处才能寄身同度,双双捱过这场大雪。

地上一只松鼠,已经只能独自忧虑着如何越过这个冬天。

悬疑、冷寂的旋律,经历微变、复沓、缠绕,仿佛为这个家所在的一幕一幕垂祷。

空旷的尺度,大幅雪景,湿冷黑枝,黑与白色彩上的突兀对比与氛围上的高度融合同时发生效力,真有几分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中的冷郁、肃杀。

地上一串小脚印,从家中奔跑出来,一直蔓延到画面之外,强烈的不安挟制着每一个观众。

影评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段雪生细说婚姻生活豆列合辑

《婚姻生活》短评

每一集的人物都是在突变,纵使前四集设置入戏也于事无补,整个五集看下来每一集都对应婚姻中的碎片,但是这五个碎片在这里是绝对不可能拼出一个完整的图像

6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还行

都是同一个人,婚内和婚外相处却不一样……人性真是“贱”,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才想挽回

8分钟前
  • LOVEYOUMORE
  • 还行

女主最终把男主变成了像自己一样的人,不受约束,追求享乐,即使男主二婚后有孩子有稳定生活,也还是与女主或其他人多次出轨,唯一不同的是男主出轨后会受到良心谴责。

11分钟前
  • 公因式
  • 很差

这是一个恐怖片 这是生活。。。五星演技和剧本,一切都真实的让我不想看下去。

12分钟前
  • 啊呜
  • 力荐

就结尾的空镜还挺好看的

16分钟前
  • Zoe
  • 较差

台词效率的差距 确实有优秀和天才的鸿沟。如果没有看过原版,或许这是部迷人的剧,但原版的魅力太大了。

17分钟前
  • 不是很妙阿森
  • 推荐

性别对掉的现代化做的还挺有意思的,复杂性也呈现了。

21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耐着性子看了半集,就知道这片子跟9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丽人』一个路数,在那之前,每年的奥斯卡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那之后,好莱坞逐渐没落,奥斯卡总感觉是在矮子里拔将军,鲜有佳作。一句话总结这类片子:当婊子,也要以“我懂婚姻真谛”的名义立个贞洁牌坊,你们这些不同意的人就是不懂婚姻。

22分钟前
  • Armong
  • 很差

最安全时最危险,安全麻痹了警惕性,也麻痹了爱意,渴望感受存在的灵魂在死本能的牵引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直到真的跌落,才明白安全是内心最深的渴望,抓住悬崖一角努力挣扎想爬回过去,但过去就是过去了,最终,累了,接受虚空,安然放手跌落于虚空。

2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看不下去这种全是对话的剧……

30分钟前
  • 咕噜
  • 较差

当女主说出离婚的一个关键词“passion”时,我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34分钟前
  • 波躺瓦
  • 还行

婚姻没有公式,没有输赢,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婚姻。

36分钟前
  • carrie柔光
  • 力荐

很期待吵架,想看看婚姻的不堪,结果出乎意料。E3还很无聊,E4终于吵架,但女性困境忽然而至,完全打破了前期强弱对比。(男的是不是真的繁殖癌😰)E5两个人还能搞,就不太懂了。她的形象也变了,不好看了,感觉整个人灰扑扑的,没有了光彩。然后男的还是婚外出轨……🙃🙃omg还有ons(怎么会整个家都租出去呢……无法想象陌生人翻东西睡床,想起之前看《含光》的愤怒💢阁楼的布置者要崩溃了,为此再扣一星)

41分钟前
  • 蘭澤
  • 还行

抱歉我看不懂

43分钟前
  • Y
  • 较差

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愿再看第二遍。

44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虽然婚姻确实容易一地鸡毛,但这女的真的很bitch啊

47分钟前
  • 嘉禾甜🍊
  • 还行

没有一丝烟火气但可真实可残忍又可温馨

49分钟前
  • EE
  • 力荐

什么狗激霸

52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很差

看完三集,我不理解。演技是真好。

57分钟前
  • Orangedietc
  • 还行

一开始你以为两个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后来你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伤害你;往前先走一步的那个人,走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摆脱旧人,完全不在乎身后的人要怎么收拾一滩废墟,想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你。可怜又可悲。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赞叹,我的妈,简直是世另我

58分钟前
  • YoursBenn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