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被极度压抑的童星朱迪·嘉兰,不健康的节食、靠药物保证睡眠,造成精神上的痛苦,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伤痛。
中年的她因为精神问题和对压迫的反叛而口碑大跌失去工作机会,但内心对于舞台和表演又有着极度的渴望与热爱,种种内在情绪叠加,感谢女主的演技还原了朱迪生前纠结、矛盾、挣扎、痛苦的人生。
饰演朱迪童年的杰西·巴克利的颜出场时惊艳到了!
查了下跟人物原型朱迪小时候神似,清纯、干净、有灵气,这样美好的女孩连尝尝汉堡的味道都不被允许,在畸形的压迫下人格和精神很难健全,进一步导致5段婚姻的悲剧,人到中年已饱经风霜。
建议看电影前了解一下人物原型背景,才能在结尾演唱over the rainbow时感动得无以复加。
p.s:Lady Gaga的《一个明星的诞生》翻拍原版的女主就是朱迪·嘉兰,一生起起落落令人唏嘘。
撇开朱迪的真实经历来说,与Gay一起吃晚餐以及最后Over the Rainbow那一段时是打动我的,但是情感的共鸣是浅的。
如果不了解LGBTQ或者朱迪的人生,其实是很难共鸣的。
不了解朱迪生平的人可能在看2/3的电影甚至有点难受,因为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朱迪会这么“草率”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排练、迟到甚至回怼观众,而一闪而过插入的朱迪童年剪辑也没有让人切骨地感受到好莱坞童星的悲哀。
可能作为在今天见惯明星轶事的观众,甚至会觉得享受着优质生活光环的明星或许就应该如此,正如开片经纪人所说“你难道想成为千千万万那些普通城镇里的普通妇女吗”。
在这个时代如果想要获得光环,似乎就应该承受非常人所能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影片的叙事其实并不优秀,但是演员的演绎让人感觉是真实的。
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但每一样都是浅尝则止,整个片子让我唯一感受到的是人生的一地鸡毛,人性的脆弱和脆弱中本能的挣扎。
回到开头说的两个场景,也恰恰好是体现脆弱中挣扎的场景。
朱迪和自己的gay歌迷在各自糟心的生活中相遇并抱团取暖,在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站出来唱完那首充满愿景和希望的歌,人性的微光也在于此。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和乔伊,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
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被经纪人看中,而进入好莱坞,唱歌,拍电影。
成名给她带来带来名气和财富,但也给她很多痛苦。
比如她失去童年,不能吃很多东西,不能正常谈恋爱,还有要拍很多疑似满足恋童癖的电影,比如她的很多对手戏是和成年男性搭戏的,有很多动作是有性暗示的感觉。
所以这也影响了她的人生,她很有才华,但也神经质,中年的时候,经历婚姻失败,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最后真的很不济,把孩子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打拼,而这个过程,电影是把她呈现的挺不堪的,酗酒,磕药,逃避练习唱歌,和小鲜肉谈恋爱和观众闹翻。
但是当她上了舞台,她又绽放光彩,因为好莱坞的打磨,深入她的骨髓。
这个电影没有什么逆袭,励志,成功学,就是呈现一个不太合格的歌手/母亲。
最近你好李焕英很火,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李焕英多于朱迪。
我现在懂了,因为我还是喜欢一个完美的母亲,这是我要反思的,我觉得影视作品要多点呈现一个与主流要求不一样的母亲。
她不一定是一个道德模范,不是一定是一个成功者。
我们要呈现更多不一样女性的不同的境遇并且作为观众要去看这些不一样的女性。
1.特写脸部开场。
2.先是在经纪人“你不会被忘记对吧”然后随后就到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现实和梦想的对照。
40岁的朱迪回到了一部戏都接不到的状态。
3.在现实和过去中跳转。
4.但朱迪为啥不好好排练?
5.长久的休息不好、精神问题。
6.人生就是独幕剧,所有人都一样孤独,做我自己吧。
歌词。
7.女主真的演技好好啊。
演技太好了,救命。
8.睡不着(回到过去的切入点)9.朱迪被压榨时间。
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吃药。
跳水这里好有意思啊。
10.哇年轻的Judy好美啊。
11.come on get happy.唱着get happy却开始哭。
明明成功却很孤独的Judy.12.可怜地瘦身的朱迪。
13.每个人都不能让我犯错,仿佛我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14.从来没有吃过蛋糕的Judy。
吃蛋糕这个细节太好了。
14.朱迪真的精神问题好严重啊。
她觉得她只是别人的下酒菜。
15.小时候成为商品的朱迪。
5555可怜的Judy16.“帮助她成长”和“把她当成商品”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17.也是一样的思路,亲情友情社会情的离开。
18.LGBT女神 朱迪。
19.555孩子们决心离开她的时候真是哭死了20.搞出了一种live aid的感觉。
21.害主要是歌一般般。
22.LGBT女神啊!!!
虽然大家起身给她唱歌这个地方有点土,但确实很感动。
23.你们不会忘记我的 对吧。
答应我,你们会一直记得我。
这个结尾。。。
该片讲述了1968年冬,朱迪与管理层的斗争,以及与音乐家和歌迷之间的关系故事。
2019年12月1日,该片获得第2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BIFA)技术类最佳妆发奖,蕾妮·齐薇格凭该片获第2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
1968年冬,朱迪参加为期五周的演唱会,故事将讲述偶像朱迪与管理层的斗争,以及与音乐家和歌迷的关系。
该片由鲁伯特·古尔德执导,汤姆·艾吉(《王冠》)操刀剧本。
影片中也将会收录朱迪·加兰的著名歌曲
心里有四颗半的星,开始一直担心她的嗓子是否会在第一首歌的时候出现问题。
以至于没有好好的欣赏她的第一首歌。
最后一场表演忍不住的眼泪,少年时的巅峰状态,习惯了观众的瞩目和掌声,拼尽自己最后一口气也要为上场的失误向观众道歉,向自己的职业生涯道歉。
那样灰暗的日子里,要花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唱出那样享受舞台的精彩表演。
也许是职业艺术家的操守,也可能是她们程序化锻炼后形成的职业习惯。
尽管我真的很不想这样说,这样冰冷的话语不想用在如此深刻的女人身上,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层关系。
在观影过程中,唯一一处老少两个朱迪的真实碰撞是在那对男性崇拜者的家中,当朱迪在身后环抱住的演奏者时,目光停留在了自己的画像上,那当然是她曾经巅峰时期的留影。
如今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这个落魄女人,我想不到曾经的她曾红极一时,是那么的骄傲和万众瞩目,拥有无尽的掌声和喝彩,无数的追随者和才华横溢的爱慕者。
我想不到那是怎样一种神坛上的日子,而如今只剩下寥寥二人仍在剧院门口守候。
作为女性我想去抱抱她。
开场:年轻的朱迪·加兰青涩的面部特写加上制片方的旁白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出现了制片方的人影,站在朱迪身后,一股压迫感袭来,接着镜头往上摇出现制片方的面部特写,嘴里喋喋不休的劝说和洗脑。
翠绿色被他说服后,朱迪开始了试镜。
她站在画面的中央,周围人的目光非常灼热,镜头缓缓拉近,她的表情紧张迷茫。
片名一出,画风突然转变,中年的朱迪和孩子们在一间破旧的后厨房候场,演出费仅150美元。
这个厨房阴暗潮湿,她们笼罩在草绿色的色调中(翠绿色到草绿色的转变)。
草绿色但在排练厅的朱迪,却像孩子般抱怨空气太潮湿不适合排练,她站在空旷的冷色调房间内,久久不肯开始排练。
两个远景镜头一正一背,显得她有些渺小落寞。
最后,她提着包离开了。
酒店房间的整体色调同样是冷色,走廊豆绿色的墙面和走廊尽头穿着睡衣有些虚弱的她;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中的浴室和坐在右下角的她。
舞台上,掌声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交错,热闹非凡;而回到化妆间后,她被鲜花簇拥着,背景音乐是轻轻的钢琴声,配合着情绪的起伏
有一段快剪我蛮喜欢,当朱迪开始唱《电车之歌》时,画面快速闪回到年轻的她,经纪人在她床头放下药片,她吃了之后躺下,醒来时又回到了年老的她;闪回到年轻的她在排练厅排练,又回到舞台上年老的她,短短几个镜头交代了她成长之辛苦,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像是被制片方操控的摇钱机器。
大量蓝色调
跳入泳池挣脱束缚
短暂的自由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太好哭了,把全片再次推向高潮,喜欢这颤抖地声音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黑场后的音乐也不错,建议慢慢听完hh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朱迪》,我几乎都快忘记Renée Zellweger到底有多好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如果让我评选心中最精彩十个的cinematic moments,其中一个肯定是《BJ单身日记》的结尾,Zellweger踩着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副歌的鼓点,穿着内衣在大雪中奔向科林叔的场景。
2001年,《BJ单身日记》横空出世,这部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现代畅销书版的英式喜剧,为Zellweger挣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在那之前,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和阿汤哥合作的《甜心先生》。
在男人喜剧中担任女配,我们都知道这类角色留给女演员发挥的空间多么有限。
而在《BJ单身日记》中,她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
她塑造的大龄单身女青年Bridget Jones虽然丧但是善良,虽然酗酒但是有责任心,虽然无法控制体重但是却能以一片真心感动达西先生。
并且,来自德州的Zellweger奉上了近二十年内美国演员能达到的最完美的英国口音之一。
紧接着的第二年,她又带着《芝加哥》席卷归来。
这部曾经被认为是《红磨坊》跟风制作的电影,却成为近些年来最为经典的音乐剧改编歌舞片。
导演Rob Marshall是百老汇出身的导演,《芝加哥》在原音乐剧的基础上,对编舞进行了符合歌舞片特色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开场的All That Jazz一鸣惊人。
在《芝加哥》获得奥斯卡奖的十年后,2013年的奥斯卡舞台上,Catherine Zeta-Jones被邀请重新演绎了一次电影中的开场舞。
在《芝加哥》中,Zellweger一改《BJ单身日记》中那个胖胖的善良女孩形象,减肥化身成为想要出名却一事无成的女演员,Roxie和Nowadays两首歌再次惊艳全场,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芝加哥》在当年奥斯卡所向披靡,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桂冠。
至于Zellweger,很可惜的是,她当年的对手是百年一遇的《时时刻刻》中的Nicole Kidman,因此也与影后的宝座失之交臂。
虽然如此,但是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足以让她成为好莱坞最炽手可热的明星。
2003年,《冷山》。
她与去年的对手Kidman搭配Jude Law,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美国南北战争爱情史诗。
当年这个组合有多火,或许可以贴上我看过最棒的《冷山》的短评:“那一年妮可基德曼拿完奥斯卡正直颜值巅峰风头一时无两,那一年瑞妮齐薇格是最卖座的女演员演女配角拿和女主角一样的片酬,那一年裘德洛刷屏好莱坞奥斯卡颁奖礼都要揶揄他两句。
后来,这些风光都散了。
终于,那年的学院没再让Zellweger失望,给了她一尊最佳女配角奖。
奥斯卡一直有个说法,叫补偿颁奖。
有人说02年Kidman拿的奖是补偿她01年没拿到的《红磨坊》的那尊,11年Colin Firth拿的是他10年《单身男子》没拿成的,12年Meryl Streep拿的是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没拿成的。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冷山》这一尊应该是学院一次性奖励她连续三年出色表演的奖。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外,Zellweger还是传说中的男神收割机,维基上有一个她前男友的列表,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利·库珀、金·凯瑞都在榜上。
然而,正如短评所说,那些风光后来都散了。
当年奥斯卡还没有那个“保障演员五年饭碗”的说法,而是让人事业与爱情走下坡路的奥斯卡魔咒。
04年的《BJ单身日记:理性边缘》,05年的《铁拳男人》和07年的《波特小姐》虽然口碑都不错,但是已经比不上当年风光无限的气势。
2013年的奥斯卡,Zellweger和《芝加哥》剧组的几位演员重聚登台,为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颁奖。
多年未见的Zellweger让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可她的声音仍然很动听,带着BJ那标志性抿着嘴才能发出来的音色。
2016年,《BJ单身日记3》终于来了。
戏内,BJ需要面对高龄产妇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挑战;戏外,Zellweger也失去了BJ最标志性的圆脸。
我记得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我一直很喜欢《BJ单身日记》系列,它们陪我走过了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能在电影院再看一次Zellweger和科林叔总是很开心。
我能感觉到,Zellweger多少有寄希望于这部电影来为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与愿违,无论是Zellweger本人还是曾为她打下天下的英式喜剧,都已经不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了。
2019年,Zellweger出演了《朱迪》。
和所有讨巧的传记片一样,《朱迪》没有费力地去展现朱迪·加兰的完整人生,而是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演出,伦敦演唱会期间发生的事情。
开头是年轻的朱迪在片场的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就是中年的加兰为了一百五十块的演唱费唱歌,在被酒店拒绝入住后投靠到前夫门下安顿两个孩子。
那一年,朱迪四十七岁了,而现实中的Zellweger也已经五十了。
电影给了朱迪很多的面部特写,而Zellweger有一双令人无法抗拒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胖瘦之间摇摆那么多次却仍然能捕获人心的原因。
同样地,大量的特写也在时刻告诉观众,告诉我——她的粉丝,她已经老了,我想起她曾经在科林费斯和休格兰特之间摇摆可爱,想起她在漂亮的镜子布景中摇曳生姿妩媚动人,想起她在美国南部的山村里为Kidman守夜时的坚毅果敢。
当朱迪最后一次拿起麦克风,唱起Over the Rainbow这个代表作的时候,那一瞬间,她不再是朱迪,而是Zellweger本人,或者说此时的Zellweger和加兰合为一体,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
当她唱到中间语塞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唱完整首曲子,银幕外的我也想告诉她,我们仍然记得那句经典的“Titspevert”,那条丑到极点的老奶奶收腹裤和那本惹事的日记,我们也想为她唱一次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让她能够再一次跑过下着雪的伦敦街道,朝着更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加兰插着腰,泪光闪闪地对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那就让我再对你说一次:“我们从未忘记你,Renée Zellweger。
”
恭喜Zellweger拿下金球,离奥奖更进一步了,分享一下她在金球奖领奖台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the top doesn’t matter.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and the work that matters.”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年2月9日晚,杜比剧场,Renée Zellweger在凭借《冷山》拿到最佳女配角奖的十六年后,凭借《朱迪》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不是Judy Garland。演得很费力
整容脸看得很难受,为什么你们对国外的整容脸宽容度这么高?那丰唇看得我尴尬,看她嘟了两个小时的嘴😓
硬生生把一个想过平常日子的人、想做贤妻良母的女人逼成了明星。从青春期起长期吃药造成生理的情绪化和焦虑,强压的管理造成自卑和孤独的心理问题。娱乐工业下的悲剧,而并不是什么天生的艺术家性格。/很不喜欢年轻的Judy的部分,包括演员和剪辑。尤其是把这个演员的部分放在片子开头,真是太扫兴了。/touching moment: by myself,转蛋糕,“我喜欢看Doris照顾她的狗”。/看的时候想到很多明星情侣,也想到去年去东京查夜生活spot的时候,意外看到中岛美嘉在某夜总会演出的消息。另外,未来,又有谁能演出Michael Jackson呢?/(1080p)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wish Judy rest in peace.
更像是《催朱迪通告的五个星期》,但也达到了一点看一生的目的。终于不再是百科式的人物传记拍法了,蕾妮·齐薇格加法减法一起做,让巨星回归一个失魂落魄的母亲。配得上10s的最后一座影后小金人。
撷取童星加兰生命最后一段来演绎。齐薇格神了,把个饱受娱乐圈摧残的迟暮美人演得形神兼备,潦倒而不失大气,作死又惹人怜惜,告别演出那段舞台上下的共鸣让人哽咽。而除了梅耶,终究片中的每个人都是温柔的,特别是那对gay。看完立马重温了明奈利《歌厅》里的最后一曲,简直就是在唱她母亲。
陈词滥调的剧情依然可以这么让人心碎的范本之一,齐薇格向奥斯卡影后进发吧。了解到Judy在石墙运动爆发前一周突然去世惊到了我,才更明白那对可爱英国基佬的用意
很無聊
一点也不感动 但音乐还是很伟大。
朱迪·加兰被硬生生的演成了芮妮·齐薇格...
她的痛苦被放这么大
唉,不喜欢看。— 2020-2-4 Guangzhou to Tokyo flight
糟糕的动人的最后时光,齐薇格的表演值得一个小金人。
现在这些人物传记电影都一股矫情的模版式蒙太奇。几个时间点无序的来回穿插一下啥都不用介绍,连人物生平最重要的事情都不用提到
有些人确实在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心的评判不以你爱人多少,而以别人爱你多少”,我的观点与此完全相反。
Renee Zellweger精彩细腻个人秀;朱迪加兰的人生挫折太过浅显和美化,却又不得不提年少往事,因为只能依靠如鸡肋一般的童年部分反衬当前自我困扰的局限的故事性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说着it is about hope 却唱的如此心碎,晚年的经历太过唏嘘,跟着如此强烈诉说感的吟唱我哭的稀里哗啦,想一想,曾经的成名曲到现在的一塌糊涂。是啊,it is about hope,little hope for the hopeless
献给一代gay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