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我热泪盈眶。
比起一路热血沸腾,贵人相助的主角陈冕,我更喜欢内敛细腻的向北。
陈父的偏心最后的解释难得的不牵强,心疼陈冕,所以舍不得让她走竞技体育的道路,心疼向北,所以想帮她摆脱原生家庭的困境,女儿徒弟他都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
向北拖着受伤的腿划向重点的时候真的看哭我了,她从来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李教练让陈冕给她陪练起跑她没有觉得理所当然;夹在启蒙师父和国家队教练中间左右为难的时候她不想让任何人失望,只能自己加倍努力;当陈冕对护滑一时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向北没有心生芥蒂,而是鼓励陈冕,只要能夺冠,是他们俩谁都行;受伤的时候没有怪任何人,即使我当时都有点替向北不服陈冕的主角光环,我以为两人友谊的小船要翻了,结果,向北用她强大的内心包容了这一切,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责怪陈冕;最后的最后,陈冕以一敌三站上领奖台上的时候,向北是真心为她感到高兴。
明明一直一直,向北更努力更优秀,但是,一次又一次,命运跟她开玩笑,让她一次又一次的失去。
心疼向北。
以前看过很多体育题材的作品都很成功,甚至称得上脍炙人口,比如说足球的《一球成名》,棒球的《点球成金》,还有我最喜欢拳击题材的《百万元的宝贝》。
春节在家的这段时间,我看了电视剧的《超越》。
本来不太看好这个作品,因为马上就要开始冬奥会,很明显这是一部应景之作,国内以前类似的影视作品都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而且很多剧情都很狗血。
另外我国的职场剧也好,侦探刑侦剧也罢,很多都会夹杂一些无关主要剧情的内容,其表现核心就是谈恋爱。
我就是带着以上的偏见看了《超越》这个短道速滑题材的电视,没想到从第1集一口气没停看到了大结局。
此剧情节之波澜壮阔和人物命运之跌宕起伏,双线并行的结构很完整的向观众呈现出我国短道速滑的历史和那些可爱速滑人的群像。
看过《灌篮高手》的人都知道虽然樱木花道被人称为外行人,但是身高马大,弹跳惊人却是个真正的运动天才。
纵观《超越》里所有的人物都是经过选拔的人才,不是所谓天才。
从人才到天才必须要经过刻苦的训练,但是谁说经历过刻苦的训练就会成功的,尤其是竞技体育。
因为冠军只有一个,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谁又会怕谁。
有人成功,必然就有人会失败。
陈冕那条线里的罗竹君何尝不是,本来以为她是流川枫的设定,孤傲,刻苦,天赋异禀,在国家队老大哥的嘴里“这是一个做事业的女孩”,但是在国家集训队里同样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最终选择了转行。
在89三剑客的故事线里,最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陈敬业,一个有责任心、品格优秀、训练刻苦的人。
他本是最好的队长,最好的兄长,但是纵然再怎么努力也练不过那些天赋异禀的队友。
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江宏,三剑客里的开心果、气氛制造机,命运造化弄人让他在一个并不重要的比赛里受了重伤,从此离开了心爱的冰场。
他从轮椅上爬下来,偷偷亲吻冰面的那场戏非常感人,谁说最弱就不是最热爱的,他对滑冰的热爱不亚于三剑客里的陈敬业和郑凯新。
无独有偶,就在这次冬奥会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结束后,范可欣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告别了自己曾经流汗流血的战场。
催人前进的号角永远是那么让人亢奋,而并不美好的结局却也无法让人消沉。
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里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因为热爱这项运动,罗竹君去了更适合自己的速滑队(大道)。
陈敬业成为了黑龙江队的教练,而江宏则成为了国家队训练馆里的制冰师。
他们都未曾离开,因为热爱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守望这片场地。
最后说一下,江宏传授陈冕用吹泡泡掌控呼吸的方法,使我想起了在华山之巅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的风清扬。
这是一个没有奇迹的故事,后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前人一点一滴的积累,马丽饰演的吴庆红教练曾说过:“没人能滑一辈子冰,我呢,到下场时间了,只要你们仨站在冰场上,师父啊,就没输!
”
剧终陈冕最后回到了青岛队,那些苦练的小队员都是通过看她比赛开始喜欢上这个项目的。
中国速滑队取得的成绩就是前人努力的水到渠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计得失的前进。
速滑队是如此,那些王者之师,比如跳水队,乒乓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冬奥会这几日激战正酣,看到运动员们摘金夺银十分过瘾。
但是再漫长的比赛,总会有冲线的那一刻,运动精神却不会结束,还会在一代又一代运动员身上传承,永不服输、挑战自我、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前进,这大概就是人类薪火相传最终的秘密!
1989和2014两条时间线来回切换,两代速滑人的心血在北京冬奥会绽放。
第一条时间线:青年胡军和沙溢在黑龙江队相识相知,他们拿了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三,但好兄弟江宏的受伤让他们发生了嫌隙,两人进入国家队后沙溢天分高于胡军,胡军一直做陪练陪跑,为了国家将长野冬奥名额让给了沙溢,然而沙溢折戟长野,胡军退出国家队和青年梅婷结婚,沙溢被退回黑龙江队后状态大不如前,也选择了退役,胡军心里有恨,结婚女儿满月都没请沙溢,沙溢大闹满月宴两人反目,后来胡军从规划局跳到省体工做教练,沙溢本在深圳做托尼老师,听闻母亲去世又回到家乡做体育老师,后来为了从小带大的两个孩子,在师傅马丽的引荐下组建了青岛队。
第二条时间线:中年沙溢带着14年才成立的青岛速滑队,要场地没场地要冰刀没冰刀,还带着从轮滑转过来的胡军女儿陈冕,急功近利的领导却要三年出成绩,只有锦标赛得牌才能保住青岛队,中年胡军(黑龙江主教练)给了机会让青岛队过去合练,为了给罗竹君出气,两队比起了接力,没想到大师姐被黑龙江队冰刀划伤后背送去急救,罗竹君在七台河站拿了块铜牌保住青岛队,陈冕在17年中华杯冒着低烧和队友在女子3000米接力战胜黑龙江队,拿到队史第一个冠军,马丽看着小孩们铲雪安详地去世,陈冕罗竹君入选国家集训队,中年江宏进了国家队浇了三年的冰,陈冕罗竹君通过测试入选三十人大名单,随队到云南参加夏训,向北陈冕参加洲际锦标赛,中途韩国严秀晶使小动作向北受伤,向北带伤冲线保住了中国队参加平昌的满员名额,但状态大不如前,后出国留学,罗竹君停滞不前接受教练建议改练大道,陈冕在跟严秀晶的对决中四次都输给了她,于是回青岛队和胡军一起特训,沙溢继续北冰南展到贵州任教,走之前教了她入弯加两刀的绝招,向北也回来当她的陪练,在洲际联赛首尔站中,陈冕削发明志,面对韩国三人包夹的不利形势下夺冠,最后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演员马丽,现在身上有两个标签,“中国票房一姐”“成功的喜剧演员”,谁知道她演起正剧中的女教练,也毫不逊色。
票房一姐来到电视剧,在冬奥剧《超越》中,马丽演出了传奇短道速滑女教练的精气神儿。
她热血,对待不服管理的年轻运动员,有勇有谋能激励他们。
她温和,对有压力的受伤运动员,她指引人生路。
看马丽带队短道速滑的时候,从让人想起曾经的大热军旅剧《士兵突击》,她身上有着连长的严格和班长的爱护,还有国家的荣誉感,更有几分东北人的生活气息。
巧的是,这部剧里还有七连连长高城参演马丽的队员,仿佛剧和剧联动穿越。
不如和怡儿一起看看冬奥剧《超越》中,马丽演绎的吴庆红教练,和《士兵突击》的史班长有何相似之处。
1 吴教练“野冰”接地气选人,想起史班长农村挑兵《超越》一开场,时间来到1989年,马丽饰演的吴庆红教练,穿着厚厚的滑雪衫,一个人推着自行车来到人们滑野冰的冰场。
“谁能两圈滑进30秒,这个随身听给他”只见她挺着大肚,让徒弟帮她先摆好摊,笑呵呵吆喝等人才“愿者上钩”。
她要找到有天赋的短道速滑人才!
很多人争着来滑冰,都想拿随身听。
有个头发长长,像小流氓的小伙子,拼命滑,居然赢了吴教练的大徒弟。
吴教练说话算话,把随身听给了这个叫郑凯新的年轻人。
马丽的第二场戏,是她找到这个年轻人,劝他加入体工队。
只见她温和地和年轻人说着加入体工队的好处。
谁知年轻人一心想赚钱,根本不想去。
吴教练挡住了大发脾气的男孩母亲,“等孩子想明白再说。
”慢悠悠的吴庆红,看着一点也不急。
其实,她太急了!
她有一个任务,组建黑龙江第一个短道速滑队,为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做准备,压力非常大。
可她依然语气自然,很为他人考虑。
她说话的样子像小学班主任,还像带新兵的老班长。
看看军旅剧《士兵突击》的史今班长 ,当初也是寻找参军的好苗子。
性格和善的他,遇见了许三多,原本认为这个年轻人资质太一般,不适合当兵。
可是因为拗不过许三多父亲,就让他再表现一下。
最终他决定花更多的力气带好这个不太聪明的年轻人。
他在后来的日子也确实遵守了诺言。
从职场,到运动队,到部队,第一个为我们指路的贵人,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等自己走得越来越远,猛回头,他们多么可贵。
这样看,马丽扮演温和亲切,办事很有章法的教练,和张译扮演的,温和善良有责任感的班长还真是有点像。
马丽刚出来的两场戏,就让人觉得太亲切了,好像我们身边熟悉的小学班主任。
2 调教新人,吴教练通情理,史班长磨人心看《超越》,新人不好带,教练有方法。
郑凯新不情不愿来到体工队,马丽让他穿上滑冰鞋,和队长赛一场。
比就比,年轻气盛的郑凯新冲在了前面,谁知不一会儿,队长就凭借过弯的硬实力和基本功,远远把郑抛在后面。
这是激将法,对自尊心强的人很管用。
只见郑凯新不再张扬,低着头跟上大家跑步。
还有一次,新人来了,老队员看不惯,两人差点打起来。
马丽一看,你们不是有劲么,这样吧,有什么不满意就比一场。
两个吵得很凶的队员,服服贴贴做静蹲,谁坚持时间长谁就赢了。
这是惩罚,锻炼还是上规矩,也许都有。
吴教练两句话,就化解了矛盾。
还没忘记,做个热血激励。
“你的静蹲比他强,没错,可他天赋比你好啊,你们就不能看看别人长处,互相学着点?
”“你们可是第一批有可能代表国家进冬奥会比赛的短道速滑选手,好好加油”不一样的人,她用不同的调教法。
思想工作,《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也很会做。
看那边,许三多刚入伍,来到很有荣誉感的钢七连,他就是一个扶不上墙的异类。
许三多急,副班长急,班长也急。
班长史今,让副班长带他练正步,自己和许三多说着钢七连的光辉历史,培养他的荣誉感。
班长温和讲连史,也狠狠地大吼着让许三多振作,教他轮锤。
这次抡锤修车的现场教育,简直有心灵史诗的效果。
许三多的血性被彻底激发。
他开始迸发出优秀并网的特质。
木讷的许三多和张扬的郑凯新不一样,他们一个没天赋,一个有天赋。
但他们都遇见了贵人。
教练马丽,沉稳懂心理帮有天赋的郑凯新去火,班长史今,温和负责有血性,激发许三多的火。
他们共同点,都很用心对待年轻的“兵”,他们终将因为遇见贵人飞得更远更高。
3 一个退伍,一个离世,史班长吴教练的退场都让人动容如果说,从招兵到后来给新兵鼓劲,马丽和史今都表现出职业素养和责任心。
那么当他们面临低谷,给予新兵们的人生指引,更让人深深折服。
看过《士兵突击》的观众们,恐怕不会忘记,史今班长退伍的那场戏。
史今班长为了配合部队的整合,他把许三多培养成优秀的士兵,自己却面临退伍。
他在退伍前做了三件事,先是擦了一下部队的车,满心不舍。
他让连长带他看很久来不及看的天安门,看看看着泪流成河。
他对抱着行李不撒手的许三多说了最后一句话,你可以自己拔草了,你心里就开着花呢。
班长无私,为了新兵和部队未来,选择退伍。
他很有荣誉感,看天安门激动不已。
班长更充满人性关切,他让许三多振作起来,从内心激发他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优秀的士兵。
再看看我们的吴教练吧。
她同样很有魅力。
她最得意的三个徒弟,在参加冬奥选拔的时候,出事了。
郑凯新用自己的招数,伤到队员也是他的好朋友。
这件事的严重在于,三个队员,一个伤重退役,另两个仇视如敌人。
最心痛的是他们的吴教练,她做了两件事。
先安慰受伤严重的队员,人一生不能如自己心愿。
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冰场,你离开的早一点,好好活下去,你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再一个,她自己为弟子承担了责任,调离省队,去少年冰校教孩子。
她问心无愧,用行动告诉队员,在赛场上,除了输赢,还有信念和人生。
吴教练的最后一场戏,和班长退伍一样震撼人心。
冰雪天,大徒弟陈敬业和师父一起坐在少年滑冰学校的长椅上,看着滑冰的孩子,聊着天。
徒弟问师父,你这样一直带着小孩子,有没有后悔,毕竟以前在省队啊。
头发花白的吴教练,淡淡地说,我没觉得自己失败,我带出了你们这些优秀的队员。
你看看这些孩子,他们未来也会出现在冬奥赛场上。
为了队员,为了国家,吴教练牺牲了己的前程,这一点和史班长很像。
她还随遇而安,在当下的生活安之若素,是队员们最坚强的后盾。
能有机会去吴教练家吃饭,是老队员们最幸福的事。
教练在和徒弟对话的雪夜后,离开了人世,她心满意足,很安详。
吴教练的魅力在于她很无私,为队员为滑冰可以牺牲自我。
她能抗起重担,也安于平淡的生活,活得自在坦然。
马丽,把吴庆红这个看似高大全的教练,演得很接地气。
她嬉笑怒骂,会训人,会伤心,会吐槽臭小子,也终有一天会老去离开。
写在后面看《超越》最出乎意料的就是马丽的吴庆红教练,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搞笑,又充分发挥喜剧演员的接地气。
她紧紧把握住了这个角色的精神特质,无私干净、热血又温柔。
当她坐在长椅上安然离开,就好像身边有一个人离开,让人舍不得。
上次有相同感受的就是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
也许这就是人物的人格魅力,当你对一个人有说不出的喜欢和仰慕,也许是被这个人身上的人格特质所吸引。
他们眼中透着明亮干净,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有爱和光。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侵删。
今日话题你有没有像吴教练这样难忘的贵人?
@怡儿话书影,用故事力,给生活加点能量。
有多久了,体育题材的电视剧,都是披着运动热血皮的青春偶像剧。
实话实说我也是从陪你逐风飞翔遛弯过来才看到这个剧的。
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冬奥会,没看过一次短道速滑比赛,我的关注点永远都在奥运会射击我们枪枪首金,跳水我们牛逼,乒乓球我们无敌。
短道速滑是啥?
不了解。
没看过。
看不懂。
如果说飞翔是青春帅哥靓妹,嘻嘻哈哈,特别明显的摆pose+替身的拍法我也一笑了之,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体育,那只是个偶像剧。
可是看了这剧之后,我有些小激动了,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在用艺术化的方式描绘短道速滑,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运动界的故事。
我原以为可能这种正剧会有很重的zz宣讲色彩,而事实上,他只是慢慢给我们讲了一个三代短道速滑人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感人的,不是强凹出来的励志,也没有刻意煽情或者热血,只是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泪,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吴妈是第一代,她可能没有名气,也没有获得任何利益,有的只是对短道速滑的热爱。
无论是省队教练,还是发配做少年宫教练,无论是大腹便便,还是已然白发苍苍,吴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冰场,她手把手带出来一批又一批的短道速滑人,替她延续她在冰场上未完成的事业。
陈郑江三兄弟,我觉得就是那个时代所有运动员的缩影,甚至不仅仅是短道速滑这一项运动。
老陈是老大,刻苦却缺乏运气和天赋,第一年被人黑受伤,第二年名额有限加上意外都没能进国家队,等第三年终于进了,可是年龄大了,腿伤拖累,进去了也只能给优秀队友做陪练,即使他再认真刻苦,成绩提升的再快,他也只能做一个优秀的陪练。
小时候我也练过体育,我比的那年高手如云,我连个奖牌也没摸到。
第二年因为年龄锁不能比了,参加训练我也只是个陪练。
而我的队友却在那年拿了金牌,即使他的成绩还不如我当年。
即使我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都还忘不了当年上面来挑人围着我队友转的样子,而我站在边上对他们来说透明的像个空气,即使我手里拿着的奖状上成绩比他还好,区别只是上面写的不是第一名。
我懂老陈的痛,懂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却不一定能收获荣誉的痛。
我为老陈的食古不化不肯让女儿练冰而恨的牙痒痒,也懂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辛苦一辈子最后走了自己已然失败的老路的良苦用心。
老郑又是另一种人,有天赋,有成绩,原本是街溜子的他身上有种不顾后果的江湖草莽气,也可能是这种经历和性格使他的决定最终都让他后悔和自责,前面是误伤队友,后面则是在冰场上想要冒险尝试超越失败出局,这些都给他留下终生的遗憾和阴影。
在那个年代,国家和队友把希望全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而你却搞砸了,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片尾的真人教练也说了,那年我们拿了5块银牌,一块金牌都没有。
我懂的,没有金牌,在那个年代,可能等于什么也没有。
我想到了刘翔,想起了我们总指指点点他的两次退赛,尤其是他在家门口退赛让国人失望了,丢脸了,却忘了他是第一个在竞赛场上超越人种优势,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他是我们的骄傲。
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别让金牌再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每一个努力付出的运动员,都值得我们的喝彩。
开心教练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教练,和他师傅一样,将勤勉而热爱冰的孩子们培养成才,他没做到的,他的徒弟替他超越替他完成。
江是着墨最少的人,看到现在大约只能记得他受伤了,失踪了。
可他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辛苦训练,但是成绩不是拔尖的,一受伤就只能被淘汰。
一个项目,举国多少人在练,最终能拿金牌的只有一个人,而其余的大部分人就是江,什么都没得到,没名没利,只留下一只跛脚。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第三代到了小陈,刚刚从雪中悍刀行跳车过来的我完全想不到那个毫无亮点的公主丫头,居然跟这剧里肯吃苦,不服输的假小子是同一个人。
我只能说,是运动让你发光发亮了吧。
属于小陈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看看吧,看她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极限。
突然很期待这届的冬奥会了,祝福所有的运动员都加油,为我们热爱的努力奋斗,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突破和荣耀。
超越 好看的最后夺冠的时候汇聚了那哥仨所教授的东西 好浪漫 但其实相比于陈冕这一part我更喜欢老一辈的故事 马丽沙溢以及另一个老演员他们真的演出了对体育的热爱与传承 太顶了 并且也有竞技体育的残酷 再努力也没办法超越的无奈 天才的陨落以及无法逃避的伤病 甚至国家队也会练废人的现实 处处可以折射到很多运动员身上 还有高至霆真的演的好好 拜托下次给孩子一个意气风发的角色吧别虐他了😭然后bug 集中在陈冕身上 无关乎演技just「新时代」人设 1一开始他专业教练的老爹判定他家闺女没天赋不行 结果后来行了?
并且很顺利从青岛队到国家队到绝对主力 中间他经历了什么困难的事吗 没有 经历了瓶颈期吗 没有 唯一的瓶颈期是在他成为主力以后 excuseme?
这不是没天赋这是个绝对天才型选手 你老爹得承认他眼瞎并为他没早点带你入门鞠躬道歉 2那个啥向北受伤以后为了帮女主克服心魔重回赛场帮他护滑 首先他大伤以后还能有国家队主力的水平吗(设定是没有不然也不会放弃他培养女主嘛 其次国家队怕不是就你俩人吧 3顶级的运动员心理素质一定是过硬的 就算不是也断不会在决赛前一个小时被对手刺激到耳鸣头疼然后扇自己两耳刮子剪个头发就王者归来了…等等emmmm女主身上的主角光环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重了 所有人所有事都在为他让道的刻意是对竞技体育的不尊重 但是也能理解吧 新时代宣传片嘛最后 竞技体育是天赋和努力的集成just不吐不快
虽然人物关系和矛盾性格就已经可窥一斑了。
两条时间线平行推进,不同时代的运动员们有着相同的热爱,喜欢体育项目的故事,不光是因为“燃”,更是因为可以看到一群人对一个事物的痴迷和热爱。
有人努力拼搏、有人逆境前行、有人曲线前进、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怒、有人闹,但没有人放弃。
以“超越”为剧名,不光是超越别人,更多的是克服困难超越自己。
单从这一点来说,是特别正能量特别抓人的。
吴庆红最老一代的短道速滑教练,拿自家随身听招新,怀孕7个月穿着防滑鞋上冰,单单这一个场景,足以说明她对短道速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她的那种热情最后言传身教的传给了后来成为教练的陈敬业和郑凯新两人。
陈敬业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现代线中,以教练身份登场的陈敬业简直是惊艳!
监督队员训练时,20几个服装相同的队员,迅速里点出谁肩膀高、谁腿力不够、谁第几圈后表现不好……寥寥几句,演绎出一位干练精明的教练,在他身上,能看到从吴教练身上学到的教练功力,和稳扎稳打多年沉淀下来的基本功。
从89年的运动员到14年的哈尔滨教练,陈敬业对短道速滑的感情是执着而热烈的。
郑凯新他是和陈敬业对立的存在。
他们两人总是明里暗里各种较劲。
从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到国家运动员,他曾站上奥运赛场、也不得不面临退役的心酸。
从东北到深圳再到青岛,兜兜转转之后,他还是回到了他热爱的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中。
和陈敬业比起来,他的经历更为曲折。
步入中年的郑凯新变得老练圆滑,他懂得爱队员、懂得疼老婆,也懂得自我牺牲。
不变的是他对短道速滑的执着。
他的这份执着里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成绩,,还有他对于自己经历的不认命。
陈冕陈冕是一个心中有理想并愿意去为之付出实践的少女,相信她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追逐自己短道速滑的梦想。
在外人看来,轮滑和短道速滑差不太多,但作为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可谓是天差地别。
简单说,同样是冰上运动:速滑和花样滑冰冰刀长度就完全不同,刀的长短和腿部蹬力有直接关系。
更不用说速滑和轮滑了,冰鞋也好、平衡感也好,完全是两个世界。
并且短道速滑的服装是特殊材料——防切割的训练服,可见短道速滑危险性不小。
陈冕身上有着敢闯敢拼、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她的磨练与成长应该十分有看点。
小姑娘也特别可爱,期待她的成长!
最后陈冕妈妈和郑凯新的那段谈话,想必郑凯新已经知道了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期待陈敬业和郑凯新这两个角色后续的故事,期待更新。
太喜欢了,所以决定写点什么首先,《超越》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理想主义作品。
有血有肉在于,展现出了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而理想主义则在于女主及女主身边的“贵人”的塑造。
但不得不说,《超越》的确是一部好作品。
也许有的人本就是为短道速滑而来,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在看完后对短道速滑这一体育项目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那么,这部作品的目的便达到了。
对这部作品的背景,不太了解,大概知道的是,里面的人物并不完全和现实的短道选手一一对应,我国实际也没有延绵两代人的短道传承。
但无可置疑的是,剧本,确实写得不错。
上一代人的艰苦、一心为祖国荣耀;与这一代人的韧劲,实现自我超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运动员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上的精彩画面。
还是来聊聊剧里的人物吧,排序全凭个人喜好与“想起来了”。
首先,向北。
全剧我最喜欢、也最心疼的女孩。
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又因陈教练的提拔而对陈冕有着一丝愧疚。
温柔坚韧又小心翼翼、把笑容留给对方,胆怯存在心里。
对为她护滑的陈冕说“如果最后一圈我们是一二位,你能冲就冲,千万别让我”;为了争取平昌满额参赛机会,即使受伤摔倒也坚持冲线;为了挫败的陈冕,传上韩国队服护滑。
向北,真的是小天使啊。
陈冕,我们的女主。
李庚希把她演活了。
虽然强给她加了“从小喜欢滑冰但爱而不得,错过最佳年龄才转项”的人设。
但毫无疑问的,她是幸运的女孩。
如果不是看到她脖子上的项链,我想,郑凯新也许不会再给她机会吧。
她是不会被打败的女孩,是可以温暖身边的人的小太阳。
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有着自己坚持的“自私鬼”。
不轻易被质疑动摇,有着自己心中认定的东西,她相信自己有实力,并很想发挥出来,所以才不甘当护滑。
虽然最后导致向北受伤,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她的原因吧。
但在我看来,她是鲜活的,真实的。
陈冕某种意义上是80年代三兄弟技术的集大成者,陈敬业的耐力、郑凯新的弯道超车、江宏的呼吸大法。
她,带着那一代人的愿景与希望,走上了奥运的舞台。
80年代三兄弟,陈敬业、郑凯新、江宏。
演员的演技实在太好,三个演员我都很喜欢。
80年代的剧情应该是我最为触动的部分,也为此多次掉眼泪。
最心疼江宏,第一次参加选拔赛,没有守护好敬业的冰刀导致他摔倒,第二次选拔赛前夜就死死抱着三个人的冰刀睡觉,嘴里念叨着别碰别碰的江宏;韧带断裂,再也无法上冰,回到冰场不小心摔倒,担心敬业看到马上爬回轮椅的江宏;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不久,就被迫和自己从小的梦想说再见的江宏。
是我最最最心疼的江宏。
这一部分第二触动我的,是香港回归那一段,闹矛盾的敬业和凯新在烟火绽放时重逢,站在高处诉说着要为国争光,让国歌在异乡唱响的梦想。
那是,好纯粹的一段爱国之情。
罗竹君,张浩宇。
21世纪剧情中唯一可能有感情线的cp,最后一集还以为会安排他们走到一起,但是没有,很好。
罗竹君,很酷一姐,我相信她一定曾有被触动的时刻,但不喜欢便是不喜欢,才不是将就的女孩子,即使张浩宇确实是个好人。
最近开播的电视剧《超越》拍得真的不错,值得一看 ,而且演员阵容太给力了 !
全是老戏骨我好喜欢,主要不是那种打着滑冰的幌子谈恋爱的偶像剧。
尤其是能把短道速滑这个冷门项目拍得这么真实,从挑选队员到训练、比赛,都不虚写,有一定的考究。
剧组和演员应该下了不少功夫!
电视剧聚焦于备受瞩目的冰上运动项目——短道速滑,讲述了短道速滑小将陈冕(李庚希 饰)凭借热爱和意志,一路从青岛队走向国家队,最终代表国家站上国际赛场,在不断超越中成长,在冰雪速度间燃烧青春的励志故事。
开播第一集,电视剧就带观众重返中国短道速滑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光。
演员阵容让人震撼,细节处理上都很生活化。
2014年的陈冕和郑凯新缔结了师徒缘分,而在过去的与现在的两条交叉时空线里,他们又都是刚刚叩开专业短道速滑世界的新人。
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
个人特别喜欢马丽在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人设,虽然是一个教练,但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教练。
全剧的一开头就是她推着二八车,去松花江上的野冰场用小游戏的方式选拔天赋出众的短道速滑苗子。
面对小混混的挑衅有理有节,看到了天赋异禀的“郑凯新”两眼放光……短短几个场景,马丽就塑造出了一个爱惜人才,和蔼可亲的优秀教练员的形象。
也从马丽这个角色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用汗水与意志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而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从吴庆红到陈冕,一以贯之的是怀揣着对短道速滑的热爱,身负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燃情逐梦,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气质。
看到当时的训练环境,以及人们执着坚持的精神状态,更是让人感叹,我国短道速滑的前辈们是怎样被历练出来的。
尤其是每集结尾都很用心地采访了现实中的运动员、教练员,看得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运动员们都太不容易了!
《超越》描绘的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群像,还刻画奥运精神、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体育强则中国强”, 在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烈氛围中,这样一个热血励志的体育竞技故事,它的后续剧情更加让人期待!
这片拍的不错,但是89年至91年当时有谁穿的那么时尚哦,那羽绒服看起来就是现在我们所穿的款式哦,那时不是穿棉衣,棉袄么。
这剧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现场的布景不真实,没有还原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真实的状况。
正午阳光的电视剧 "山海情" 就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央视播出的剧还是要得好好把关。
冬奥前有《超越》预热,竞技气氛提前燃起来了
巨热血。中途看哭好多次。
编剧们,拜托别再写外挂女主了,这种女主一点都不讨喜,还显得做作。那些向北罗竹君侯思源一样的运动员才值得当女主好吗,女主这种关系户太让人下头了!这种建立在牺牲队友上的超越真的应该宣传吗?!没有女主,我愿意多给两星。
超长冬奥预告片……
主要是三个老大爷太招人稀罕了,前半段的情愫后本段基本消失了,传承的故事严重断档其实有点影响观感,后本段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没什么大亮点,表达的运动员精神也跟前半段无差甚至停留在表皮。不过该说不说拍短道的运动分镜确实很好看,热血漫画式的运动场面表达谁能抵挡得住啊?
短道速滑是我最喜欢看的冰上项目,没有之一,速度与激情并存。但是,这电视剧拍的什么啊,简直浪费了神仙阵容,看的时候又可惜又无语
李庚希演的痕迹太重,看了15集果断弃剧
坚持了三集 央一的剧都这么无聊吗😭李庚希真的是长在我get不到的点上
女主是蠢货吧
强行冬奥献礼
旧时代的剧情可以打四星,新时代剧情严重拖了后腿。
竟然真的挺不错的我一向不喜欢运动题材,而且短道速滑是我完全没接触过的项目,但还是看得很过瘾。剧情很燃又很勾人。虽然女主从人设到演员都不喜欢,但还是挺好看的每个人都好可爱,最可惜的是师母,三个得意弟子都没拿到成绩,前面的时间线真的很讨厌队长。但还好两个人都当了教练,都培养了弟子。向北真的太爱了!可惜了,都怪陈冕!还有罗竹君,大师姐,那个躁郁症师兄。童谣的师母和梅婷的妈妈,外加马丽的师公,还有做饭的王妈,太暖了!陈冕不愧是女主,爸爸练耐力,教练练转弯奇技,江宏练呼吸……太牛了!但莫名不喜欢女主,宁愿向北和罗竹君拿奖一直双线叙事开始有点讨厌后来也习惯了,最厉害的是片尾采访,每集一个关于速滑的一个核心问题,很现实很真切,能感受到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现实李庚希剧里演技还可以,但真的不要再演古装了
题材新颖,很少有速滑运动员的剧。
估计正好开幕式前播完,无缝衔接冬奥会。马丽这次转型挺成功,终于不再局限于那些尴尬无比的喜剧。
一般般
我会怀疑我自己…真的好看吗…
3.5,因为冬奥会看得片子吧,黑龙短道,金牌闪耀,80年代的三人组拍得很有代入感,后面陈冕就有点开挂的赶脚了。最好的是后面的真人访谈,体育人啊!
很好看,演员选的合适,人物塑造平实不做作,最重要的是剧情不胡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狗血桥段,给个赞👍🏻
双线剪辑,双线剧情互有照应,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戏,没有夸张的金手指,能看到人物的成长,能看到这项运动的发展。而且我挺喜欢每一集结尾有一个主题的对从事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采访。
有些问题但不妨碍它很好看,在样板戏里高质量完成,值得夸奖!以及,朵朵好像土屋太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