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周洲
主演:池韵,孟令伟,王美莉,池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简介:本片是周洲继《美丽》后的第二部作品,同样由池韵主演。主角是患有癫痫的女孩,追逐舞蹈的梦想,她在爱情、亲情和梦想间浮沉,走向绝望的同时又给予她新生。详细 >
跳拉丁和癫痫在一起确实有观点,最后一个镜头给我看的快吐了。这种极度个人化的电影消化起来有难度,但好在切入点还是够新颖。
#IFFR 2020 两星半。相较于美丽走向毁灭,这一次走向自我的救赎。依旧是大女主戏,但摄影和节奏上相较美丽过于日常化,或者说有些低成本的尴尬感,和池韵的演技形成强烈对比。
池韵太强了,我好爱她,这是今年我最喜欢的女性表演。我想起看到过误入写字楼的鸟,一遍又一遍撞向透明的玻璃。很多透明的墙挡在女人的生活里,但还是要去撞破它,因为外面有舞鞋和真正的海盗船。刚映后导演说,有朋友劝他,为了池韵好也不能把她的名字放到编剧里,因为女演员就是要听话啊,你这样做别的导演觉得这个女演员还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改剧本,这谁敢跟她合作啊。你这是害她。这就是身兼女演员和编剧的池韵要面对的透明的墙,而写下那个身患癫痫的池立,就是她的舞蹈。这一切如此有力。#2020first#
受不了了,烂到开场半个小时我就打开豆瓣差评//看完补:除了池韵正确输出了差不多55%,其他都白瞎。
女性电影,女主想要突围传统式的评判,逃离男性表达自我,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等,女主的表演十分具有张力,情绪把控也很到位,剧本中规中矩,爱情,生活,工作,经过不断的挣扎,最好还是勇敢的自我尝试。
更像是一部情绪电影,从头到尾几乎都在用近乎特写的镜头表现女主的痛苦、挣扎、释放等一系列的情绪宣泄。失去亲人、失去梦想、失去健康最后失去爱情,这些因素的叠加其实足以把人物逼到绝望境地,但女主毅然在痛苦中选择挑战和反抗,不是那种失真的乐观主义,池韵演技太绝了。另,其他角色太扁平了。
全片80%的时间镜头的中心都是池韵,但《美丽》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部依旧无限放大,第一部也许奏效,第二部就会显得庸常。周洲和池韵两个人的合作太过于局限性了,以癫痫病犯为例,全片3处癫痫病发作时都没有展现过多她身体的部分,而依旧将镜头对准了池韵的脸,第一点自然的是因为池韵在癫痫病的肢体表演方面不太细腻,第二则是他们选择展现痛苦的方式并非肢体和“人”的整体,而是痛苦的面部表情,或者是中心只有“池韵”,镜头此时以池韵为服务,并非这个故事。但高级的展现病痛情绪和乃至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可以参见SP中郝蕾瘫坐在泳池的一场戏,彼此镜头的运动轨迹完全相反。他们两人虽说在创作过程中看似是你中有我的紧密关系,但分开池韵会有更好的发展,继续捆缚在一起是要涛声依旧吗?
肉眼可见的成本低,还不提供信息量,虽单薄,但镜头调度可圈可点,总体视听完成度还算不错。最后一个镜头很有力,镜头老是怼脸上难为演员了,好好打个光能增色几分。剪辑策略倒不错,不过效果时好时坏。这样的题材难得有轻盈的笔触,情感的流入让单薄的影像蓬荜生辉。
導演和女主看了梵高《渴望生活》而創作的,講述受制於癲癇之下「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想反映和關懷患者,卻呈現了一部非常自我作品,全戲大半都是女主倔強面孔的特寫有些過猶不及。痛苦放大過度,並不有助理解。// epilepsy personality
没有池韵做女主的话这部可以算作烂片
摄影是挺不错的,可惜影片想要展现的“独立女性”的形象似乎并没有立住。甚至在有些时候的表演会显得很刻意。摄影方面在女主展现痛苦的一些片段用了长镜头来展现,感受到了想让观众更加沉浸于这个场景中、与女主共情所做出的努力。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有些不对劲,或许是表演和剧作方面的问题。
我很喜欢导演这种碎片化、个人化的表达,台词写的太好了,特别有生活气息特别接地气。对生活片段与人物内心的呈现,池韵演的很不错。
与自身对抗 癫痫的抽搐与拉丁舞的曼妙形成鲜明对比 同一个身体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一般俗的命运与梦想
三星半,主要是给女主角,故事内核与结构都比较传统,去年的《送我上青云》也是类似。
人真正有魅力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魅力。
不太行,像电影学校里的导演系学生作业。剧情刻意台词不自然,导演想拍得纪实生活一些,却功力不足,没高级起来。女主锁骨挺好看,种草了她的碎花长裙。(很遗憾,抢到的唯一一张北影电影票,还不太满意。)
池韵真的太棒了!和上一部同样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
这种片子拍得完全是主创用来满足自己的,我不认为这是好的电影,文艺片当然好,但刻意追求文艺甚至卖弄就适得其反了。池韵演技还是不错的,很稳,业余男主就太令人出戏了,这种搭配简直是对电影的不敬。
池韵的表演状态《回南天》的演员们可以学习一下,教科书。整个片子感觉是对的,手持,现实主义,女性题材,各种元素都到位了,就是该冲击人心的东西没做出来。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跳拉丁和癫痫在一起确实有观点,最后一个镜头给我看的快吐了。这种极度个人化的电影消化起来有难度,但好在切入点还是够新颖。
#IFFR 2020 两星半。相较于美丽走向毁灭,这一次走向自我的救赎。依旧是大女主戏,但摄影和节奏上相较美丽过于日常化,或者说有些低成本的尴尬感,和池韵的演技形成强烈对比。
池韵太强了,我好爱她,这是今年我最喜欢的女性表演。我想起看到过误入写字楼的鸟,一遍又一遍撞向透明的玻璃。很多透明的墙挡在女人的生活里,但还是要去撞破它,因为外面有舞鞋和真正的海盗船。刚映后导演说,有朋友劝他,为了池韵好也不能把她的名字放到编剧里,因为女演员就是要听话啊,你这样做别的导演觉得这个女演员还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改剧本,这谁敢跟她合作啊。你这是害她。这就是身兼女演员和编剧的池韵要面对的透明的墙,而写下那个身患癫痫的池立,就是她的舞蹈。这一切如此有力。#2020first#
受不了了,烂到开场半个小时我就打开豆瓣差评//看完补:除了池韵正确输出了差不多55%,其他都白瞎。
女性电影,女主想要突围传统式的评判,逃离男性表达自我,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等,女主的表演十分具有张力,情绪把控也很到位,剧本中规中矩,爱情,生活,工作,经过不断的挣扎,最好还是勇敢的自我尝试。
更像是一部情绪电影,从头到尾几乎都在用近乎特写的镜头表现女主的痛苦、挣扎、释放等一系列的情绪宣泄。失去亲人、失去梦想、失去健康最后失去爱情,这些因素的叠加其实足以把人物逼到绝望境地,但女主毅然在痛苦中选择挑战和反抗,不是那种失真的乐观主义,池韵演技太绝了。另,其他角色太扁平了。
全片80%的时间镜头的中心都是池韵,但《美丽》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部依旧无限放大,第一部也许奏效,第二部就会显得庸常。周洲和池韵两个人的合作太过于局限性了,以癫痫病犯为例,全片3处癫痫病发作时都没有展现过多她身体的部分,而依旧将镜头对准了池韵的脸,第一点自然的是因为池韵在癫痫病的肢体表演方面不太细腻,第二则是他们选择展现痛苦的方式并非肢体和“人”的整体,而是痛苦的面部表情,或者是中心只有“池韵”,镜头此时以池韵为服务,并非这个故事。但高级的展现病痛情绪和乃至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可以参见SP中郝蕾瘫坐在泳池的一场戏,彼此镜头的运动轨迹完全相反。他们两人虽说在创作过程中看似是你中有我的紧密关系,但分开池韵会有更好的发展,继续捆缚在一起是要涛声依旧吗?
肉眼可见的成本低,还不提供信息量,虽单薄,但镜头调度可圈可点,总体视听完成度还算不错。最后一个镜头很有力,镜头老是怼脸上难为演员了,好好打个光能增色几分。剪辑策略倒不错,不过效果时好时坏。这样的题材难得有轻盈的笔触,情感的流入让单薄的影像蓬荜生辉。
導演和女主看了梵高《渴望生活》而創作的,講述受制於癲癇之下「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想反映和關懷患者,卻呈現了一部非常自我作品,全戲大半都是女主倔強面孔的特寫有些過猶不及。痛苦放大過度,並不有助理解。// epilepsy personality
没有池韵做女主的话这部可以算作烂片
摄影是挺不错的,可惜影片想要展现的“独立女性”的形象似乎并没有立住。甚至在有些时候的表演会显得很刻意。摄影方面在女主展现痛苦的一些片段用了长镜头来展现,感受到了想让观众更加沉浸于这个场景中、与女主共情所做出的努力。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有些不对劲,或许是表演和剧作方面的问题。
我很喜欢导演这种碎片化、个人化的表达,台词写的太好了,特别有生活气息特别接地气。对生活片段与人物内心的呈现,池韵演的很不错。
与自身对抗 癫痫的抽搐与拉丁舞的曼妙形成鲜明对比 同一个身体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一般俗的命运与梦想
三星半,主要是给女主角,故事内核与结构都比较传统,去年的《送我上青云》也是类似。
人真正有魅力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魅力。
不太行,像电影学校里的导演系学生作业。剧情刻意台词不自然,导演想拍得纪实生活一些,却功力不足,没高级起来。女主锁骨挺好看,种草了她的碎花长裙。(很遗憾,抢到的唯一一张北影电影票,还不太满意。)
池韵真的太棒了!和上一部同样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
这种片子拍得完全是主创用来满足自己的,我不认为这是好的电影,文艺片当然好,但刻意追求文艺甚至卖弄就适得其反了。池韵演技还是不错的,很稳,业余男主就太令人出戏了,这种搭配简直是对电影的不敬。
池韵的表演状态《回南天》的演员们可以学习一下,教科书。整个片子感觉是对的,手持,现实主义,女性题材,各种元素都到位了,就是该冲击人心的东西没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