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提赵导在电视剧圈里的名声在外啊。
这么多年,赵导确实拍了很多流行一时的电视剧。
如今来转战电影,却遭到普遍诟病,颇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
当然了,看完这个电影,我感觉,不算经典,但不至于这么差吧。
诟病一,电影类型不定。
首先,电影类型其实颇为确定,就是一部遭受战争磨难的爱情片。
谍战只是背景之一。
如果非要说谍战,那就是为了反映一个谍战人员战争时期痛苦的爱情。
其模糊不清的是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定位上。
这是一部文艺的商业片,也是一个商业的文艺片。
用文艺片的方法来整合商业片元素。
这也导致了很多观众的不认同。
票房难以坚挺也在情理之中。
诟病二,叙事节奏缓慢,不起不伏。
开始我对这个指责颇不以为然,不过后来也确实感觉,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这种叙事风格是致命的。
作为一个商业片,叙事节奏上过于平伏,过于克制,而现在的影迷大多数都喜欢直白一点的剧情,可以很傻叉,但不能太克制。
这也是为什么“触不可及”只有5000万左右的票房,而同期上映的“一生一世”却有2亿多的票房。
说到剧情没有起伏高潮,我宁愿保持现状。
要是像“一生一世”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高潮结尾(911恐怖袭击丧生),不要高潮也罢。
平静之中自起波澜。
只是有一点,赵导用探戈来代替动荡中的浪漫爱情,也并非无可取之处,这也是一种浪漫,我个人颇能接受。
但是故事与之冲突的另一支主线,孙红雷的使命感并没有得到过多体现,与浪漫的爱情冲突不够,造成很多人就感觉这个影片不温不火,味同嚼蜡。
如果在孙红雷接受任命时,来一个刻画人物心理挣扎的场景,可能在之后故作轻松与桂纶镁分手更为平滑,而又不失冲突感。
要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克制,也要让观众感受到他克制的痛苦的过程。
片子里,每一次分手过于轻松,就像学校放寒暑假,很有一种无大所谓的感觉。
诟病三,有一篇报道,是批判这部影片中演员失控。
主要针对点在于孙红雷饰演的地下组织者与桂纶镁饰演的宁待第一次跳舞时的小动作。
这一点,我也颇为费解,如果要表现一见钟情的纯真,直接跳舞就好了,何必加上这些小动作呢。
是为了体现人物之间暧昧到爱情的转变期么?
转变从那一刻牵手起更为可信,也可以给一个梦幻接触的场景。
这确实不甚了解,但从观影的角度讲,没有这一段,可能更能让人接受。
诟病四,这里不得不提到桂大美人了。
台湾电影的当红女星,怎么看怎么都有些突兀,这里由不得不提到“白日焰火”里桂一口国语,让那个充满东北腔的哈尔滨略微有些梦幻,好像又回到了不能说的秘密里,那个从过去走来的女孩。
在这部影片里,口音已然是硬伤。
比口音更严重的是,她确实不适合演这个角色,不过一时也没想到什么合适的成名女演员,一个颇带忧伤的天真却又不失坚定的女孩。
不过,看在是美女的份上,原谅她了。
喷完了这些,该说一点孙红雷了。
老戏骨,已经远远不能形容他了。
他在影片中的从容,丝丝入扣,都让人感觉到无比舒服。
但明显孙红雷的号召力和高圆圆还差着几个等级。
不过还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孙红雷。
这个平静之下自有万钧之力的汉子,把每一个角色都尽全力演到极致。
在这一个脂粉气偏重的年代,还是需要一些柔情铁汉的。
冲着孙红雷,我也不会说这部片子差。
看着一部部青春影片如火如荼的席卷票房,连那些脑残到颇为恶心的电影都能过亿,确实让我对观影群众的口味和内地电影的不振颇为难过啊。
《触不可及》和女伴去看电影。
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片子,一看主演孙红雷和桂纶镁,那么好吧,就是它了。
主人翁只有那么大猫三四只——孙,桂,方中信,还有蒋勤勤,其他连小猫都算不上。
看到一半,觉得很无聊,开始开各种小差。
看到三分之二,莫名感触。
看完了,觉得实在什么可讨论的,却引得我思绪万千……背景是极其现实的战争,主题却是极其浪漫的爱情。
剧情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不必猜就知道下面要演什么。
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它看上去有种莫名的滑稽感。
只是有两个情节让我感怀至深,以至于忽略掉了所有不适。
宁待与经年两人,分离7年后再次相见。
在长达几乎一分钟的镜头里,看到的只有他们两人的表情。
灿烂的笑容和痛苦的哭泣同时迸发而出,却又夹杂着深深的思念、相逢的庆幸、浓烈的感激。
满是眼泪的脸上,溢满最耀眼的笑容,哭得那么丑,却笑的那么美……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孙红雷的木板脸上,竟然也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表达…… 宁待,是宁愿等待的意思吧,宁愿等待经年,于是真的等待经年。
明明当初莫名而发的感情,在经历了7年的等待之后竟发酵的如此醇厚醉人。
突然想起多年前,有人曾念《红磨坊》台词“the great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love and be loved inreturn”给我听,还不到7年,如今love and be love已不知道在哪里,只是,这个镜头,却真的再适合这句话不过……经年向秋漪求婚。
大庭广众,毫无来由的求婚,其他人惊诧惊喜激动,秋漪只表情平平朗声应了一个字:“好!
”。
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心中佳人,她不知道他为何会向她求婚,可她不假思索,坦然应下。
蒋勤勤戏份不多,表情不多,台词更少,可是却让我由衷钦佩喜爱心疼。
回来的路上,始终忘不了那个字和那个表情,原以为多么多么复杂的事情,或许其实原本只有一个字—— “好!
”其他,没有太多可说了,只是思绪如潮,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给它打多少分。
就其本身,或许只够7分。
可是就这两个镜头以及我的感触,9分绰绰有余。
导演真贴心,中间还交代了俩人是怎么看对眼的,要不然我还真没看明白……还是觉得方中信的几个试探还不如去掉,又不是玩推理游戏,怀疑了还不赶快干掉……桂纶镁的声音不好听,电影里好多人说话都像嘴里含着热茄子……总之把我看得眼泪哇哇的,可是我有一个疑问,导演是男的吧,男的会爱看这样缠绵的战争爱情故事吗?
我也想找个男的一起看啊,蛊毒
无意间被那支探戈舞步吸引,特意找电影来看,我觉得还行啊,不至于像吐槽的那么糟糕。
先说说的优点吧:镜头语言优美、古典。
哪怕是剧中出现的那些女子,一个个也是裁剪合身的旗袍,曲线玲珑,将中国东方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徐、蔡少芬、蒋勤勤,算民国画里的东方美人!
镜头下每个景、物,都考究而唯美。
孙红雷和桂纶镁的探戈,在那首《一步之遥》响起时,两个人就进入状态,心醉神摇!
激情澎湃!
看得我是热血沸腾、心襟荡漾啊!
故事以战火连天、生灵涂炭为背景,国共激烈谍战、日军侵略残杀等等这些都被忽略,只为成就男女主谈一场轰轰烈烈、缠缠绵绵、旷日持久、偷情式的恋爱!
缺点:整个故事漏洞太多。
宁待为何会爱上傅经年?
傅经年不是与宁待的姐姐有情,怎么转头就爱上宁待?
宁待这么如花一般的女子,在那样的乱世中在没有任何庇护的情形下怎么生存下来的?
傅经年在国民党内的潜伏太容易了!!!
那一场暗杀,太容易得手也太容易逃撤,随后日本没有追查?
宁待还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安然无恙的生活?
傅经年这种暗杀被抓后,应该会被处决吧,日本人还会在监狱里养他7年?
他出狱后舞馆居然还在,也没有人占用!
神奇的是,那台留声机居然还能放出音乐来!
更神奇的是,这时候,宁待那么完美依旧的出来了,丝毫变化也无!
接下来,整个剧情更是狗血到无边!!
傅经年获得批准退休后,宁待围着他转着圈的跑了三四圈那是几个意思啊?!!
这段看电影时我也是笑喷了!
太过太假了!
本以为他们俩就这样修成正果了,没想到突然再砸天雷,为了善死善终的革命事来,傅经年抛下宁待,另娶高参之女,1948年,把老婆送去台湾后,傅经年转头又能在人海中重新遇上一直呆在原地的宁待!
两人再度进入高潮模式。
再说重庆,傅经年这已是明伏了,本以为方中信那天晚上请他喝酒会有意外和转折,谁知道接下来镜头直接转到他在大街上,转头就看到宁待!!!
重庆的街头巷子,即将分离的两个人,在没有舞曲的情形下,还能销魂的跳起探戈!
还给他们配了三个现场观众,真真是醉了!!!
再说宁待都走了,又为何突然跳船?
跳就跳吧,拜托,你也至少要在水里划啦几下才能上岸啊!
那么浅的水,还需要船?!
最后的最后,白发苍苍的老头,不可能还是孙红雷那挺直的脊背啊,他在墓地舞动起来也太年轻了,能不能稍微佝偻下腰身?
总归,就把这电影当MV舞曲言情片来看吧!
那么多人说赵宝刚就应该好好拍电视剧,说这部电影怎么砸了他招牌。
所以上映时就忍着没去看,虽然很期待。。
不过,今天在家庭影院频道偶然看到,还是被孙红雷和桂纶镁精致优雅的造型和性感的探戈舞吸引了,演员是喜欢的,造型是雅致的,画面是低调优雅的。
赵宝刚的作品总是精致的,不论是演员挑选,造型,还是故事本身和画面风格,总是看起来很舒服很成熟,有一种简洁优雅成熟的韵味。
从孙红雷和桂纶镁跳第一支舞开始看的,看完我觉得还行哦,还蛮喜欢这个故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关于等待和错过的故事。
三次等待的失落,并没有让这份爱随着时间而流逝。
女主虽然最后不再等待(有后人,不知道是抱养或另嫁,剧中没有交代,大约也觉得无需交代,其实也真的无需交代,看完都不会计较,有的爱就是可以超越俗世),可是依然深爱着男主,而男主何尝不是一直深爱着她,每一次离去都是决绝的告别“别等我,重新开始你的生活“。
却自己心中一直惦念着她,深藏着她。
很古典的爱情故事,很优雅的平淡,很隽永的浪漫,还是很有味道的。
其实电影怎么拍,没有一定规范,赵宝刚只是把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了,有情怀有风格,故事优美动人,纵然不能说优秀,也并不算十分差劲。
看《触不可及》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清楚我和方菊之间真正的关系。
先来说下《触不可及》。
豆瓣上对它几乎一面倒的差评让我非常震惊。
我成长的岁月里,出于对电影的喜爱,看过的电影也不算少。
在我看来,看过的所有电影里,《触不可及》可以排进前百位,甚至排在靠前些的位置。
对人心、人性妙至巅毫的刻画和对细节炉火纯青的把握,赵宝刚在我心目中也上升到与昆汀·塔伦蒂诺、王家卫、娄烨一样鬼才级导演的地位——尽管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无数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反复思量。
对于我而言,还有更大的意义,就是顿悟方菊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为什么是这种地位的原因。
相识五年两个月零八天(我和方菊是2009年8月2日于人人网相识)以来,无数的日日夜夜,方菊和我都存在一个疑惑,我为什么爱方菊?
这个答案与傅经年(孙红雷饰)为什么爱宁待(桂纶镁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这个问题,豆瓣的差评大多集中在搞不清楚傅经年怎么就爱上宁待了?
还两人一生不离不弃?
那林月颖(徐静蕾饰)算什么?
那“五年一个月零八天”(傅经年与林月颖共事的时间)的肝胆相照算什么?
“刚才翻窗进来的那个人,他比我的命还重要”算什么?
网上很多人为这些问题纠结和愤慨,但傅经年爱宁待是基本都认可的。
傅经年怎么就爱上宁待了。
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时代和人物背景先解答其他几个疑惑。
“冷子”傅经年和“影子”林月颖是我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也就是间谍。
谍战片大家都看过,间谍过什么样的日子无须赘言,我以为我们现实普通人所经历的所有看得见的痛苦与他们相比都是云淡风轻,他们是真正活在地狱里的人。
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对傅经年所谓“高富帅”的生活嗤之以鼻,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对“高富帅”与“白富美”神经质、无厘头般的爱情故事。
我所看到的是,他在每一次高级宴会上内心深处的厌倦及愤怒,喝每一杯酒时感受到的痛苦与挣扎;对奢华糜烂生活的鄙夷和蔑视;在每一次面对“共匪”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志惨死眼前的无助、绝望和悲伤;特别是与挚爱分离时刻以及之后的难舍和煎熬。
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要掩饰在符合外部环境的表情、动作里。
赵导答记者问时说这是部爱情片,我个人觉得这是赵导应对影迷的通俗说辞。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都是信仰!
如果能和我观点一致去看这部电影,那么网上大部分困惑都迎刃而解。
傅经年爱不爱林月颖?
我认为爱!
在地狱里共事、生活五年三个月零八天,除了彼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敌人,朝夕与共、生死同心、肝胆相照、不离不弃,如果这样都不算爱情,那我也无话可说。
林月颖问傅经年:“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
”傅答:“孤独,恐惧。
”林回:“不,是感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回声”(黄磊饰)叛变之后,特务确定抓捕林月颖时,傅经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迅速前往林月颖的家里,要带她走。
从信仰和组织纪律而言,这一刻,傅经年被他最大的敌人“感情”打败了,他理智分明知道他带不走林月颖,可是依然冲动得不顾一切想要一起走,这是爱情的力量,也是没有理智的行为,这一刻,爱情是傅经年的敌人,他败给了它。
还好,林月颖打败了它。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至柔,可是在耐力、坚持和理性这块,女人所能表现出来的至刚也是男人比拟不了的。
我敬佩林月颖,我敬畏女人。
林月颖死了,傅经年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心智在“感情”这个敌人的强烈打击下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个时候,他还有两个敌人要面对,“回声”和宁待。
叛变了的“回声”是个变数,所幸他招到了报应,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宁待,即将走上刑台。
很多影迷对宁待上刑台这段表示愤慨,他们觉得这是少儿不宜,残忍得过分逼真。
其实这段如此有张力的眼球刺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释傅经年为什么爱上宁待。
不要被赵导安排的傅经年和宁待相互告白的那段骗倒,宁待牵傅经年的手并不是傅经年爱上宁待的时间,只能说是傅经年发现自己爱上宁待的时间。
傅经年于楼顶看到林月颖蒙上白布之后去医院开证明,再之后他做了两件事:带好枪以及将毒药放在袖口!
这两个细节的刻画,表现出赵导天才级鬼斧神工的功力,只是简单的两个动作,就将我党杰出地下工作者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林月颖虽然死了,但是宁待被带走,而宁待看过傅经年,尽管林月颖对傅经年说这个人没问题,可是宁待毕竟不是我党人士,她没有受过残酷的受刑训练,在当时的傅经年看来,一个普通人是无论如何都受不了这个刑罚的。
更何况,宁待没有信仰,她没有誓死保护他的动机和能力。
所以,傅经年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受刑是傅经年亲自操作,一来是存了不到最后一步决不妥协的坚定信念——就算和林月颖共事开始是傅经年地下党工作的开始,那也是“五年一个月零八天”的地狱修行了,这种不到死那一刻决不能死的信念已经成了他灵魂的一部分;二来也是希望在宁待受刑细节中把握最后的机会,不论是自杀还是临死前多几个垫背的,总之亲自操作可以争取临死前的反扑以及自己死亡的时间,也就是最后的主动权。
这是傅经年当时的想法,其实寄托在这个想法背后是无数日日夜夜灵魂炼狱坚持下来如铁的心。
如果是一般人,爱人林月颖死了估计自己也就崩溃了,就像“回声”。
然后傅经年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宁待没有把他供出来!!!
此处省略三千字。
我实在无法也无力述说傅经年当时的感受以及宁待没把他招供出来这件事的伟大之处,一切语言和文字在造物主赋予人类极其繁复的智慧和情感以及所能经受的巨大痛苦面前都苍白异常。
就在这三千字间傅经年爱上了宁待。
其实,与其说傅经年爱上的是宁待这个人,不如说爱的是宁待身上这种天然与他们信仰一致的品性。
忍无可忍之下还去忍,就是信仰。
宁待不懂什么是信仰,但林月颖事实上就是她的“信仰”。
宁待轻描淡写的一句“十年前她把我领回家,没有她,我早死了。
”就表明了林月颖就是她的天。
有这一句话,我甚至不用去看电影里她那些对林月颖的死极具张力的悲伤和愤怒。
所以在林月颖对她说出“这个翻窗进来的男人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后在她面前自杀身亡,活着的傅经年顺理成章取代死去的林月颖成了她的天,成为她所不理解的“信仰”,她以为的爱情。
傅经年爱林月颖,也爱宁待。
毫无保留、心无旁骛地爱,都是基于他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
林月颖、宁待身上都有这种让他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的气息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后来的岁月里,傅经年能“绝情”的三次与宁待绝交,而又三次复合——当宁待与他的信仰冲突时,他一定会选择他的信仰。
就像在卢秋漪(蒋勤勤饰)和宁待之间,他毫无疑问选择宁待的原因。
他的身上没有浮萍的爱,只有如磐石般坚定的信仰,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信仰为前提,这更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当信仰需要他去台湾继续战斗的时候,他再次毫不犹豫与宁待分手,而娶卢秋漪的原因。
电影最后,白发苍苍的傅经年得到宁待于1949年临别那夜就去世的消息后,说了一句“真好”。
这句话是神来之笔,整部电影的点睛之处!
共产主义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未来的饼、远处的梅,而宁待是他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的寄托和存在。
宁待因为自身独特的经历所产生对傅经年不论如何都会存在的天性依恋,让她爱他一生,也让傅经年因为这种与信仰相似的品性爱她一生。
可是心理上的依恋并不是信仰,所以在为数不多的相处当中,傅经年和宁待的矛盾激烈得异常,做不到傅经年与林月颖的水乳交融。
宁待在每次傅经年“绝情”离开时都非常疑惑不解,说到底,就是她自己说的那句话“你们的事我不懂”——她不懂信仰,也就永远不能理解傅经年对她的情感。
然而傅经年懂她,懂她的困惑,懂她的无助,懂她对他的爱,却无可奈何。
在傅经年几十年的革命岁月中,他一直为他的信仰而战,而他的信仰却没有给他想要的一切,为了信仰他愿意在地狱里战斗,却还要忍受着挚爱的女人对他的相思之苦。
那句“真好”是傅经年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恩他的女人不用像他一样,忍受几十年常人不能忍耐的相思煎熬和痛苦。
爱别离,本就是至苦,宁待说到底只是个普通的女子。
说完《触不可及》,来说说我。
从小我就是个有野心的孩子,总是不知天高地厚想着理想国的日子,希望自己是普度众生的圣人,可是受限自身的悟性和外界的环境,所以缘木求鱼,浑浑噩噩数十年。
2001年至2009年这八年时间里,我居然“一事无成”!
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最基本的家的影子都没看到。
八年时间,执着一件事而不可得,找无可找还得去找,失望绝望还得希望,在看不见光的黑暗里前行太久,微光也就格外地亮。
2009年8月方菊的出现就是那一束微光。
就像傅经年在宁待身上找到他坚持多年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后以一支激情至极的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样,我在2009年10月与方菊见面后回去的火车上歇斯底里大哭半个小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方菊身上有我这么多年苦苦寻找的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与我的追求相关的品性。
说了我爱上方菊,再来说说这份爱到底爱的是什么。
就要分析方菊身上那束初看微小,其实炫目的光。
方菊是苏州常熟人。
苏州是人间天堂、鱼米之乡,古来富裕,常熟在我们生长的年代也是苏州的富裕之地。
而方菊却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方菊身上我最看重的品性,淳朴、率直,就是基于这样的环境而得。
在富裕之乡的人们普遍都勤劳向上,方菊的父母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们日日夜夜勤劳工作、省吃俭用、养家糊口,始终让自己过得与周围人没有多大差别。
所以方菊的童年也是在这种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包括她的小学、初中,她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从小她的老师就称呼她“小方老师”直至今日,就是对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能为老师分忧解难的肯定。
然而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中华大地,随着方菊年龄的增长,环境对金钱和物质的肯定超越了学习和品行,成为了现世普世价值标准。
对于方菊这样聪慧和优秀的人而言则尤其敏感。
过去的优等生、人杰在这样的标准下变得黯淡无光,自身现有的条件又让她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从而日益焦躁、沉沦乃至自暴自弃、惶惶不可终日,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
这段外部条件压迫和内心纠结、煎熬的岁月锻造了方菊对强大和优异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执着,而我的个人条件和从小立志“画的饼”恰恰是她苦苦追寻的,这类似于常年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国穷苦大众一旦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毛泽东,就会靠拢共产主义信仰。
初相识时,我和方菊是彼此的“宁待”,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寄托。
这就能完美解释我和方菊这些年发生的很多事情。
为什么遇到方菊之后,我立刻对母亲发信息起誓,“如果方菊不是我人生的终点,我终身不娶”;为什么在广州方菊已经触碰了我的做人底线后,我内心对这段婚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之后依然跪求她地原谅;为什么这么多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在一起有矛盾,不在一起又格外思念,任何时候都将“执菊之手,与菊偕老”挂在嘴边;为什么方菊对我的浮夸极其不满,而我又觉得她过分苛责;为什么这么多年很多陋习父母说了无数遍旁人说了无数遍都置若罔闻,却最终在方菊的影响下改变了,譬如吸烟、赌钱、撒谎、对异性不加掩饰的好感流露等等。
因为我就是方菊的天,我就是她要改造世界的武器,我就是她的信仰,而如果我做不好,她就会毫不留情。
敌人无比强大,她别无选择。
因为方菊就是我的天,她就是我的信仰,所以不论现实如何,我都会对她忠诚无比,从一而终。
即便是说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人还是不好理解我开头的那句“除方菊以外我所追求的一切是‘宁待’”的意思。
“宁待”和“信仰”,“除方菊以外我所追求的一起”和“方菊”,到底是什么以及是什么关系呢?
举个例子吧。
我的梦想里有一块是对物质的追求,我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而这也是方菊认可的,这件事属于方菊信念的一部分,是实践我和她最终信仰的方法和目标之一;就像宁待身上让傅经年看得见摸得着与信仰相符的坚韧和不屈的品性,那么追求建立商业帝国就是我爱的“宁待”;而假使这件事与方菊相悖,譬如她觉得她并不想要那个商业帝国,她希望可以通过别的形式达到人生之巅,那么虽然对我而言,我依然心怀帝国梦,然而我会执行方菊的想法和实践她所希望的道路,放弃我的“宁待”。
我爱我的事业,我更忠诚于方菊,我的信仰。
有人会问,那如果方菊错了呢?
那如果方菊让你失望了呢?
或者她并不想要什么,一切还是原样,那怎么办?
那就要回过头来看看我党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战士的,他们的战士又是如何去想他们的信仰的?
这个共产主义信仰今天在哪?
怎么样?
首先,就像组织一而再再而三让傅经年经历崩溃边缘而萌生退意,每到需要他的时候,傅经年都没有理由、义无反顾、放下一切——组织有没有错,让不让他失望,都不重要,对傅经年来说,忠诚是唯一的选择。
方菊错不错,方菊让不让我失望都不重要,我相信她!
我相信她的聪慧和经历,我相信她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我因为这些直觉的相信愿意为她去做一切。
(关乎信仰,推荐大家去看电视剧《潜伏》,第十三集,左蓝死后余则成反复诵念的《延安文集》里面那段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看完我写的这篇文章,会纠结诸如“信仰是组织,不能是个人”这种类似于“《触不可及》里的路面是水泥砖,民国怎么会有那个”这种让我无法解答的问题。
其实我就是个大学毕业生,不是学究,也不是专家,不是来写史书传记的,不会用严谨的字眼词句。
如果非要去想这些问题,我会说,“其实所有真相都是月亮,我们所有试图描绘这个月亮的语言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我们的手指。
”这才真是“触不可及”!
我和方菊严肃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冷暖自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的未来在历史中有答案。
方菊是我的信仰,终此一生,我只愿,执菊之手,与菊偕老。
2014年10月10日汪梁于北京亦庄
1.孙红雷狙击准备开枪的时候说“擦汗”2.在重庆重逢的时候,俩人激情热吻,紧接着传来桂纶镁的喘息声,镜头一转,原来是孙红雷在他妈的在给她看受伤的脚!!
3.撤离重庆的雪夜,俩人跳TANGO的时候,来帮他们撤离的共产党同志估计也是看醉了。
4.桂纶镁撤离重庆的的时候,从船上跳了下来,以为她是要殉情,结果水深不及1米……5.桂纶镁被炸飞的时候,后期“毫无PS痕迹”。
6.BUG:突袭日军,围攻舞蹈教室,一片枪林弹雨。
然后过了N年之后,孙红雷回到舞蹈教室,那个留声机居然没坏!
这不科学!
7.最后一幕是鬼片其他有待补充。
(我知道,这样说会招来很多骂声,可是不犯法,我敢说。
)不管以前获过什么奖,这次的角色诠释,简直好糟糕... 表情是没有表情... 声音是僵硬和造作... 好好的一个角色,不得不在后半程看着字幕脑补一个女主演上去..相比之下,戏份并没有很多的蔡少芬和蒋勤勤,演得抑扬顿挫得多...在蓝色港湾看的首映... 又要下载注册某APP,又要关注某微博,还要转发若干条围脖艾特好友三个三个三个... 好一通折腾,然后得到了名额... 第一场放映结束之后,影院工作人员说还有二三场放映。
外面的红毯已经搭好,可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 于是钻进放映厅,又看了第二场...然后有了三分钟的见面会.. 若干“小镁脑残粉”举着大牌子四处蹿... 痴心绝对!
导演看上去人很好,问“好看吗?
” 大家答“好看!
”导演说“哎哟哟,放心了放心了...多嚷嚷嚷嚷...(抱拳)”导演看上去人很好啊!
怎么就选了这么个演员阵容...印象最深的是孙红雷给桂纶镁脱丝袜的时候...嗯,就是她假装用他的话说“半个中国脚丫一步步从上海走来重庆”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我地理不好么.. 上海到重庆都是半个中国了,那东西向横穿一下黑龙江省,是不是能算“横穿了整个中国”。
跑题... 重点是,镜头里出人之前,先出的是声... “啊啊啊”好像叫床声啊.. 原来是皮肤破了,血凝在了丝袜上,脱丝袜的时候疼得桂纶镁在叫... 笑喷啦!
那个疼是那个叫法儿么?
然后电影院里就有人模仿起了刚才的“啊啊啊”,我忽然觉得,这是一部喜剧!
绝对是喜剧!
还有那张大黑胶片... 桂纶镁把它给了孙红雷,期间他们在孙红雷的小房间又见过一次它,然后是她夹着它走回舞蹈教室,然后是片尾它回到他手里... 多次出现和回忆的那句她说给他的“xxx给你xxx”,怎么说成了那个调调和腔腔... 频繁露脸的演员没选好... 全片受拖累... 看过片子回来就翻了豆瓣,忍住没写。
回了个帖子,这几天还能看到楼主被喷的回复... 决定还是说一说... 还是挺喜欢赵宝刚的... 这么大岁数,还能再尝试没做过的事儿,令人敬佩!
一部戏没搞好,不代表实力全无... 期待以后的作品,无论是什么形式。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给了这部片子差评,作为一个单纯的看者,我觉得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遗憾的结局最是让人印象深刻,觉得只是再差一点点,他们就可以走到一起了,所以才更加让人难忘,画面也很唯美,探戈本就是一种透着暧昧的舞蹈,我觉得孙红雷和桂纶镁诠释的很好;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战争带给人的往往不仅仅是血腥混乱的场面,更多的是家破人亡,连一对小小的恋人在一起也可能是一种奢侈,因为他们随时面临分离...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一直很喜欢孙红雷的片子,电影,电视剧,演得都很到位这次看预告片就知道,红雷有段跳舞的戏·很是期待果然没让我失望。
红雷跳的太好了,我都想去报名学探戈了这部电影绝对是全名星阵容不过觉色的划分,总觉得不应该让小镁演女主,让蒋勤勤来演,会效果更好在今年全线红色电视剧的炮轰下,【触不可及】是一部比较唯美,比较好看的电影了去华星看的巨幕,场面很华丽,很震撼仿佛让人觉得,自己已生在民国时期了。
电影美女帅哥很多,美女们的妆也都很漂亮
1.为什么找桂纶镁来演一个根本就不适合她的角色?2.这片子有很多细节都在提醒我这其实是部喜剧片。
金字奖闭幕影片,放映时有人大骂也真是醉了。主创交流基本在讲演员导演的失误,薛晓璐曹保平老师直夸剧本,没看过不好评价只能从成片来说。原本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却能让观众不时跳戏发笑只能说是失败,歌舞谍战爱情乱炖,赵导电影思维可见,求继续拍电视剧。假到跟看科幻片式的特效看得我也是醉了。
原来是爱情片啊,可惜少了些动作
国产片的诚意之作,为了组织,为了工作,个人爱情只是云烟。触不可及的在特殊时代下的个人选择。
孙红雷还是对自己的影片负责的,但是女主角虽然已经付出所有去演戏,台湾腔仍然出卖了她,整体感觉出戏了。
很好看~
时间距离于我,咫尺天涯 遥不可及。
当观众是傻逼吗?“一步之遥”要听吐了,随时随地莫名其妙跳舞,还跳那么下流毫无美感,跳你妹!闻香识女人里男猪是瞎子,这片就要给男猪间歇耳鸣?尼玛当观众是傻逼吗?各种做作各种恶心,啐!ps,蒋勤勤大美人风采依旧。
这么多年了,感觉桂纶镁还是像个拉拉。
姐姐真是白死了
闻香识女人和真实的谎言里的探戈~
横店影视电影城 2014.9.21 20:08 11*2
还是很不错的,关键是两主角都是我的菜,孙红雷就不多说了,这种角色驾轻就熟,依旧那么有力度,而女神桂纶镁的自我突破也不小,正在逐步进入各种人物的状态,说不上她哪好看,但就是舒服,很邻家的可爱女孩,让人怜爱的那种。赵宝刚的电影处女作,剧情方面也就算可以了,各路演员都是大牌,客串的不错
我觉得很好看啊!
文艺,但感觉刻画没入味。…
给桂纶镁的星星
一个万年备胎的故事……
还可看,但太文艺,是没把握住火候的文艺。舞曲一起,鸡皮疙瘩顿起。感情如儿戏。
好烂好么,,,没事就跳舞,又不是歌舞片,它又像谍战片,但是却是个爱情片,四不像
如果换个女主角,如果男主角不是设定为共党,我会给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