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多废话】Crazy Rich Asians的书很早就看过了,觉得情节和人物都有点平淡,不太能吸引我。
Rom-com也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来看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觉得应该支持全华裔阵容的卡司,另外也是书里描绘的南洋old money很令人向往,想看导演怎么在视觉上展现的。
看完了发现还是整部电影还是很给我惊喜的,从最开头响起何日君再来的旋律,到中间车里放vava的歌,美漂七年的人这种时刻还是会有点想哭又想笑。
除了男女主下飞机被带到夜市那一段,配上bgm让我有一瞬间恍惚,以为在看西虹市首富,其余都不算出戏,还是能隐约感觉出好莱坞的痕迹。
取景也漂亮,书里花上三四页描写一个房间多么金碧辉煌,可能电影里只有一个镜头展现,但也还算是表现出了old money的气派。
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著,非常平淡,在我看来在rom-com里也只有及格水平。
真正支撑这部电影的,也是真正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卡司里竟然有这么多熟悉面孔。
Crazy Rich Asians Cast先说女演员吧。
女主Constance Wu在美剧Fresh Off The Boat(初来乍到)里扮演三个小孩的妈妈Jessica Huang,和韩裔演员Randall Park搭档,讲述一个台湾移民家庭95年搬到奥兰多后的故事。
算是很难得的亚裔为主角的喜剧了。
里面反映的很多问题也是亚裔移民真实遇到的,只能说it's funny cause it's true.
Constance Wu & Randall Park's success perm
Constance Wu饰演Rachel Chu跟Constance Wu对戏的杨紫琼不用多说了,饰演男朋友的严要求妈妈。
卧虎藏龙过了十八年还是那么美。
饰演女主的side kick,好朋友Peik Lin的Awkwafina,上一次见到还是不久之前的Ocean's Eight里像是diversity hire的小偷Constance。
虽然也是喜剧,但八人(不)平分秋色,Awkwafina的角色还是无足轻重。
这次几乎是个女二点五分量的角色,虽然造型有点雷人,但是真的很惊喜很好笑,百分之八十的笑点都在她角色一家人身上。
她是本片第一个让我觉得惊喜的演员。
有点像看土创的时候终于被给了镜头的妹妹,让你眼前一亮,觉得“哇塞,原来这也是个宝藏女孩啊。
”的感觉。
“给我一百万离开你儿子” “We do that in here.” 真的是太好笑了。
政治正确大合照(Awkwafina右一)
Awkwafina as Peik LinGemma Chan在电影里饰演男主的表姐Astrid。
原著中,Astrid的故事线几乎和Nick/Rachel故事线分量一样。
Astrid是时尚icon,自己有设计的品牌,也是old money家庭长大。
为了照顾IT行业老公的自尊心(...),买了贵的珠宝首饰都要藏起来,也从不披露自己名下的财产,换来的却是老公出轨。
电影里Astrid很霸气地决定离开她老公后,说,“我不会为你觉得不像个男人而道歉,我家的钱从来都不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的懦弱才是问题。
”说完潇洒转身。
她老公问,你要搬到哪里去?
她说,“我名下有40几套公寓楼,去任何一套都可以啊。
”哎,有钱真好。
不过这个演员,好几个特写很眼熟,回来搜了一下,发现是神探夏洛克S1E2里面倒茶的亚洲姑娘。
几年前看神夏的时候就被她惊艳过,这个片子里能看到,真的很惊喜。
她也出演过Doctor Who, 可惜我没看过。
Gemma Chan as Astrid
Gemma Chan in Sherlock她也出演过神奇动物在哪里,可惜出场太短了,二刷的我都没太注意过这个角色。
Gemma Chan in Fantastic Beasts接下来就是饰演新娘Araminta的Sonoya Mizuno。
这个电影里大秀身材(图二金色连体裤)还拥有梦幻婚礼的女同学,谁能想到会是拉拉蓝里为了配色而存在黄裙子。
她还在机械姬和今年新片湮灭里出演过配角。
左一
Sonoya Mizuno as Araminta就连饰演奶奶的Lisa Lu,也是二十五年前,上一部好莱坞全亚裔电影《喜福会》里饰演苏安梅的卢燕。
不得不说这个选角用心良苦。
Lisa Lu in the Joy Luck Club
Lisa Lu in Crazy Rich Asians再来说男演员。
男主Henry Golding非常奇妙地长了一张很西方化的亚洲帅哥脸,又毫不违和地带着一股东南亚的热带气息。
因为是新人,所以其实对他的作品并不熟悉。
不过他也出演了很快上映的A simple favor, 还和我们Queen S Blake Lively演夫妻。
真的非常期待了。
Henry Golding in Crazy Rich Asians
Henry Golding & Blake Lively韩裔演员郑肯Ken Jeong在本片饰演Peik Lin的爸爸。
这个演员应该不用多说了,出彩的作品很多,宿醉,废柴联盟,这张脸也是实在让人过目不忘。
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应该都对这个面相比较熟悉。
看过Fresh Off The Boat的人应该知道,郑肯在剧里演Jessica Huang(Constance Wu饰)的小叔子。
这片里直接变成了Rachel Chu大学室友的爸爸。
这个年龄差本身就让人想想觉得很好笑了,而且两种设定都没有违和感。
果然亚洲人年龄是无法目测的吗。
Ken Jeong & Constance Wu in Fresh Off The Boat另外说一个比较少人知道的,郑肯还是BoJack Horseman里Dr. Hu的配音。
另外一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就是Jimmy O. Yang. 他在美剧硅谷里出演了英文不好,处理活鱼,室内随便抽烟,抄袭其他人想法的中国程序员Jian Yang,形象一度逼近种族歧视的边缘,引起争议。
不过本片里他依然饰演一个asshole,Bernard。
没办法,可能人家就只是长了一张dick face。
不过这一次至少是个有钱多金,独立自主,在自己的地盘,不代表任何人形象的asshole了。
也算是提高吧。
推荐大家看他的脱口秀。
Jimmy O. Yang in Silicon Valley
Jimmy O. Yang in Crazy Rich Asians虽然这么说有点煽情了,但是这些演员,包括很多没有提到名字的配角演员,有些是移民,小时候被父母带到西方国家长大;有些是国外出生,不会说自己父母的母语;有些是混血,从小接受东西方双方的教育,但是都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因为长着亚洲脸,有着亚洲姓,而导致只能饰演不起眼的小角色。
他们是无数次看剧看电影的时候角落里代表着你的种族的存在,让你一眼看到的“那个亚洲演员”,却够不上有自己的姓名。
这部电影,让一些观众多熟悉了一些人的名字,让大家多一点可能性的希望。
另外,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是麦辣鸡腿堡。
麦辣鸡腿堡是中国麦当劳菜单里独有的商品,美国麦当劳并没有。
有些人认为麦辣鸡腿堡不能代表中国,因为餐厅是美国的,品牌是美国的,连汉堡包这个概念也是美国的(虽然有人说是汉堡包起源是肉夹馍之类的,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一个由内到外的美国产品是不会因为贴了中文的包装就被当成是中国菜的。
有些人觉得不论国籍,麦辣鸡腿堡本身就是不健康的食品,只配给一星,绝对不会去吃。
而还有一些人,比如我,在美国的麦当劳里吃到“来自中国的麦辣鸡腿堡”这一口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就觉得值得眼泪汪汪地给五星了。
所以一个三星情节,四星演技的故事,我心甘情愿打五星。
作为亚洲人,阳光终于照过来一点,与有荣焉。
《摘金奇缘》(疯狂的亚洲富人) 是一部2018年的美国浪漫喜剧电影, 讲述了一位美籍华裔教授去见她男朋友的家人,惊讶地发现他们是新加坡最富有的人之一的故事。
这是自1993年《喜福会》以来,好莱坞主要电影公司拍摄的第一部以亚裔为主的现代电影。
尽管受到了赞扬,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在某些角色中使用了混血儿而不是华裔而受到了一些批评。
更多的批评指向这部电没有将非华裔新加坡人群体——尤其是马来和印度演员——作为角色。
电影获得了评论家们的好评,包括它的表演、制作和服装设计,在全球票房超过2.38亿美元,成为十年来票房最高的浪漫喜剧。
然而,在中国评论聚合网站豆瓣上,这部电影的得分只有6.1(97454人参与评分)电影风格明亮、活泼、搞笑,任何有电影历史感的人都会被了不起的杨紫琼所感动,在《卧虎藏龙》中她扮演渴望爱情的战士,也是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对好莱坞的许多人来说,疯狂的亚洲富人看起来可能是一场冒险的赌博。
这是25年来第一个全亚洲演员和亚裔美国人主演的现代故事,一部迷人的浪漫喜剧,偶尔也有一些夸张的、逃避现实的豪华幻想。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对经典爱情喜剧的“清新空气”的“迷人的回归”,值得与其他使用亚洲演员阵容的著名电影相比较,包括《艺妓回忆录》、《硫磺岛来信》和《喜福会》。
杨尼克(亨利·戈尔丁饰) 出色地表达了亚洲父母和他们孩子之间的独特关系,错综复杂的爱、内疚、奉献和牺牲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吸引力超越了当代社会关于财富的习俗,触及了几个世纪以来“无尽的奢侈”文学中所探讨的主题,成为狡猾而吸引人的老式风格的一部分。
《疯狂的富裕亚洲人》没有流露出任何明显的怀旧情绪,它把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向后看,同时也向东看,以一种唤起人的方式,召唤出一个由等级和规定角色定义的世界。
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斯科特指出,这部电影的吸引力超越了当代社会关于财富的习俗,触及了几个世纪以来“无尽的奢侈”文学中所探讨的主题,他说这是...这部电影狡猾而吸引人的老式风格的一部分。
《疯狂富裕的亚洲人》没有流露出任何明显的怀旧情绪,它既向东看,也向后看,以一种令人想起经典小说和电影的方式,召唤出一个由等级和规定角色定义的世界。
它最强烈的浪漫冲动与其说是尼克和瑞秋平淡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无尽奢华和王朝权威的诱惑。
我想这毕竟是相当现代的。
电影巧妙地平衡了不可估量的财富的丰富性和主角的务实、理性;电影的视觉风格和色调与巴兹·鲁赫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以及《妈妈咪呀!
》(2008年)中的婚礼序列可以进行对比。
为《福布斯》撰稿的斯科特·门德尔松(Scott Mendelson)发现这部电影低于平均水平,情节不均衡,带有做作的幽默,类似于他对2002年电影《我的大胖希腊婚礼》的看法,他说:“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可能会认为《疯狂的亚洲富人》的核心缺陷在于,这部电影决心成为传统好莱坞浪漫喜剧的亚裔美国版,以至于它成为一部非常传统的浪漫喜剧,充满了不好的、好的和一般的比喻。
它的表演很好,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特性,但是配角很少,并且需要具有普遍性,这阻碍了它的戏剧效果。
《环球邮报》的凯特·泰勒(Kate Taylor)也加入了他的批评,她写道:“当大量亚洲和欧亚演员扮演他们许多愚蠢的角色时,财富的淫秽性不断积累,笑声的来源变得令人不安。
”电影也许没有消除陈规定型观念。
反而强化了它们。
这里没有什么微妙的地方——标题强调了亚洲人的富有、粗俗、无知。
电影也因为让角色讲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而不是新加坡英语而受到批评。
此外,这部电影因几乎抹杀了非华裔公民,从而拙劣地再现了新加坡的真实面貌而受到批评。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政治学家伊恩·钟评论说,这部电影“代表了新加坡最糟糕的一面”。
抹去少数民族,消除贫困和边缘化。
你得到的只是富有的、享有特权的华裔。
这部电影所依据的书“意识到[缺乏少数民族代表性,实际上暗示了新加坡某些社会圈子的封闭态度”。
一个家庭成员因为嫁给了一个马来人而被否认了。
”但《疯狂的亚洲富人》不是为本地新加坡人制作的,而是“一部对东亚裔美国人有最大吸引力的高度幻想的好莱坞电影”。
神奇的是,这部电影我实在新航飞机上看的。
然后每次重刷,也是在飞机上,因为我每次坐新航,我都会再看一遍这部电影,好像磕鸦片。。。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工作。
看完之后拖着一个英国姐姐陪我去电影里的路边摊中心Newton Food Center 吃烤黑虎虾喝啤酒。
过了3年,我搬来了新加坡,居然就住在Newton附近,可以天天去吃。
不知道这算是怎样的缘分。
第一遍沉醉于Rachel 的生命力,她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ABC里面最有顽强的生命力的那群女生。
她毫不为自己母亲的出身感到羞愧,她对于白手起家感到十分自豪。
她是那么的自信,漂亮,不装。
她不知道,她即将回到亚洲的文化,那是一个和美国完全相反的文化世界。
然而,后来经历的种种,她即使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后来还是用她的自信和善良,赢得了她的幸福。
无论几遍,我都永远沉醉于那场婚礼。
如此的美,以至于我后来飞去了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好友的婚礼,我请了一个artist 做了一段婚礼的视频,用的配乐就是Wise man say... 而且我指定要用Crazy Rich Asians的这个歌手的版本。
到了新加坡不久后,我也参加了另一场婚礼,就是在同一个场馆,但是没有人造的小溪,没有萤火虫,没有水边的兰花,没有那几乎让人心醉的氛围。
这是所有电影的婚礼里,最梦幻的一个。
第二遍,我沉醉的是杨紫琼经历岁月沉淀的优雅高贵,和Gemma Chan的那种上流社会的气质。
据说杨紫琼在剧中的珠宝都是她自带的。
她在里面的每一套服装,都是那么的完美,她的举手投足,除了Elegant,我不知道如何形容。
她在这部剧里的那张老钱的舒适感,和对于来自不同的阶层的Rachel 的客气和疏离,还有她每一套品味优雅至极却毫不炫富的衣服和珠宝,都如此让人赏心悦目。
Henry Golding 太假。
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男主角。
简直不能演的更假。
但是比他更有英伦贵族气质的亚裔血统的男演员,我还真想不到第二个。
每次看到party的场景,尤其是单身派对,帆船酒店顶层的派对等,我都觉得,这不就是天堂里才有的开心,每天都这么的开心,新加坡的蓝天白云海岛,给你全世界最好的酒吧,还有身材曼妙的美女,简直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
杨紫琼批判Rachel,说她一个美国人,根本不懂华人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
最后打麻将摊牌时,看到Rachel 很骄傲的对杨紫琼说,我把你儿子还给你,不是因为我争不过你,而是我不想让他失去你这个母亲。
最后杨紫琼把家传的珠宝给了儿子,表达了对这个美国媳妇的认可。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美国人看了肯定老爽了,这就是美国价值观输出的胜利。
事实上,华人的老钱是不会认同Rachel 这一番天真的言论的。
不过我还是喜欢杨紫琼,喜欢Constance Wu,喜欢Gemma Chan,喜欢电影里的生活,喜欢新加坡老钱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部多么令人开心的电影
我自己都很惊讶,竟然在一周内连看了两遍《摘金奇缘》,先在Netflix看了英文字幕版,后来又看了中英字幕版。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是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我开始看英文字幕电影了。
中文字幕翻译的并不好,甚至把“两女一杯”,翻译成了俩女孩儿共吃一碗儿面。
看了两遍之后回想,这部戏最吸引我的是真诚—没错,它是个剧情烂俗的商业喜剧,但从每个演员身上,我都看到满满的诚意,每一个小细节,Nick优雅的伦敦音,Rachel 大方自信的纽约口音,新加坡新贵老钱们不同的英语口音设计,都非常认真。
那短短几分钟的新加坡夜市小吃扫街,剪辑高超,简洁明快。
可以做旅游宣传片。
Constance Wu的表演自然天成,毫不做作。
尤其是婚礼那场戏,两对儿人都演的那么真诚,触动人心。
这是成熟的,认真制作的商业片带给观众的感受。
和英国的《摘星奇缘》(Norting Hill)一样,是少有的引人回味可以再看的电影。
剧情的主要冲突时东西文化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尤其是女性价值,杨紫琼演的Elenor最后放弃了将“代代碗”传统继续在儿媳身上延续下去,表达了西方对女性个人价值的肯定战胜了东方的妇德。
好玩的是,这一超越是在非常东方的麻将桌上完成的,那一出麻将戏也非常精彩,Rachel拿到好牌(通杀),犹豫再三,把牌打给了Eleanor,让她和了牌,然后对她说,我没有答应Nick的求婚,不是我怕了你们家族,我爱他,我不想让他再次失去妈妈(因为Eleanor觉得自己地位不稳,把孩子拱手让出,早早送给祖母培养)。
有一天,当他和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你们接受的女孩儿结了婚,你们一家三代再围坐一起看昙花开放,希望你会记得,这是因为我—-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身世普通的女孩儿成全了你。
这其实是本片中东西文化的第二次对决(也是决战一役),第一次对决是在二人第一次见面时,Eleanor仔细的询问她的身世,Rachel直率的作答: 你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吧?
没有,我妈妈来美国时不懂英语,但她努力自学供养我读书,现在她常说自己是纽约金牌房产经纪。
说到自己时单亲家庭长大,读了哈佛,进纽约大学成为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Eleanor说,你妈妈一定很为你骄傲吧?
Rachel答:我妈妈很开心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能听到兵器交接,叮当作响。
影片通过几场大的Party,蜻蜓点水一般,略略表现了一下这个东方大家族,正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般,有贾母,有王夫人,甚至有非常会揣摩人心思的薛宝钗(Amanda),树大有枯枝,这个大家族也并不尽是优秀的后裔,也有不少薛蟠。
还有Oliver,一个自知并不受宠但非常聪明的找到自己位置和存在感的后代(有点像“庶出”)。
有妯娌之间的表面和平背后拆台,还穿插了那一家新加坡新贵,作为佐料,夸张,搞笑,绘形绘色。
电影为Rachel定制的背景是教博弈论的经济学教授(纽约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她的性格和整部戏的情节发展也围绕博弈论展开,冒险--放弃--失而复得。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东方人理解的美国精神:不管不顾,勇往直前,不认输。
尽管也是用策略,但用的坦坦荡荡。
自始至终透着一股自信,一种真诚。
不顾一切的付出以及选择之后毫不犹豫的决绝—我觉得这是非常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爱要爱的热切,不要就干干脆脆”。
当你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全情投入,什么也不要算计,跟着你的感觉不要计较什么。
当你决定放弃就不要再想不要再留任何余地--人间最痛苦的其实是纠结,犹疑不决,爱的时候,战战兢兢,放弃时又愁肠百结,求不到幸福,只会让人生病。
另一个我最喜爱的是电影配乐,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流行曲,《给我一个吻》《我要飞上青天》《我要你的爱》《人生就是戏》还是翻唱的《流星》《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都和电影场景配合的天衣无缝。
当年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从头到尾都不能投入,本片原著作家深受菲茨杰拉德影响,电影很多场景也是直接从盖茨比copy过来的,一样的爵士乐主调,数百人的奢华派对场面,看得非常过瘾。
不得不承认文化隔膜的存在。
整体感觉上,富豪世家只是个背景版,导演并未刻意突出而是把力量放在人人都能共鸣的爱情发展线上,加上纷纷出场特色各异的人物,一波三折的剧情,浑然天成的配乐。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一部成熟认真的商业片就是这样,牵动人心,让人在一个多小时里,逃开现实,做个美梦。
华人财富的上升不一定意味着美国人财富的减少。
与其说此消彼长,还不如说双方的差距在缩小。
美国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步调,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塌方。
不过刚看过的电影《疯狂的亚洲富人》(Crazy Rich Asians)里的调侃似乎仍然建立在此消彼长上。
其中一个新加坡富裕人家用餐的场景中,父母教育孩子要珍惜每一顿饭,尤其考虑到美国仍有很多儿童根本吃不饱的时候。
观众显然不以为忤,电影院里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在美国属于相当体面的工作,她懂”博弈论”(Game Theory),尤其是约束未来婆媳之间关系的”懦夫博弈”(Game of Chicken)。
电影中却将灰姑娘的形象与其捆绑,虽然生硬,但为喜剧效果计,我们也无需深究。
当今华人财富的上升态势接近美国的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那已经是100多年前。
当今的美国富人如盖茨、巴菲特等致力于慈善,索罗斯、科克兄弟力图影响政治运作,贝佐斯投入到太空旅行。
真正以组织派对出名的还要追溯到盖茨比,我听到过的美国人给出的办派对的最高评价就是“如果盖茨比来了也会羡慕”。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出版于1925年。
我猜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或许受到了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响,跟1974年版不同,这部新式改编部分融合了歌舞剧样式,重在夸张的场面铺排,大家可以看看1920年代美国富人能穷奢极欲到什么程度。
但如果盖茨比有机会观摩《疯狂的亚洲富人》中接连不断的派对场面,他可能羞愧到要对自己位于纽约长岛、看着像宫殿的房子实施定向爆破。
盖茨比只考虑以自家游泳池为核心组织歌舞酒会,亚洲富人谋划的时候则以西太平洋为核心,格局差异可见一斑。
电影中的新加坡富人不会以朴实无华的白宫作为模仿的样本,他们盯上的是凡尔赛宫。
事实上某些场景里烧钱炫富之张扬已经远远超过法国王室,给我的联想更像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的灯光焰火表演。
华人在办派对上可以超过盖茨比,但无法创作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级别的作品,连接近也谈不上。
这是一部亚裔、主要是华裔面孔的好莱坞通俗剧,派对场景中弥漫的拜金以外,人物大多为单向度乃至脸谱化,故事安排上也看不出力求挣脱俗套的明显努力。
不过能有一部华裔班底的通俗剧不算坏事,如果没有类似的台阶,未来的华裔科波拉、伍迪·艾伦、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难登场。
我也乐于看到熟悉的面孔,女主角出自电视连续剧《初来咋到》(Fresh Off the Boat),几位男演员也都经常在电视上亮相,包括晚间脱口秀。
说英语的华裔喜剧演员其实寥寥无几,但凑成一个剧组总还是比从10多亿人口中挑出一支能踢世界杯的球队容易。
《疯狂的亚洲富人》故事讲得俗套,音轨选择其实相当不错,从开场由爵士大乐队伴奏的《何日君再来》,到婚礼上翻唱的猫王情歌《坠入爱河》(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还有粤语翻唱的麦当娜《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以及改编自酷玩乐队、与画面比较合拍的《黄色》(Yellow)。
在我看来,它还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种减少麻烦的可能性。
海外华人如果一直将《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之类的歌曲挂在嘴边,无疑将模糊外籍华人和中国公民的界限,进一步引发所在国对华人移民面临国家忠诚等考验时的深刻忧虑,就跟《纽约时报》最近关于新加坡的报道一样。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806/singapore-china/)但全球华人有没有共同心声需要唱响、有没有热烈情感需要抒发?
《疯狂的亚洲富人》中有一首歌值得考虑:《我想要的就是钱》(Money, That’s What I want)。
电影中出现过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当初将这首歌唱出名的是披头士。
电影版本的中文核心歌词包括:美好的事情都不挑请你帮我把这些都甩掉我需要钱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的你的爱让我怕人嫌多你的爱无法为我满足我需要钱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就是我想要的
被同学拉去看该剧,多半时间还是蛮逗乐的,小部分时间强抑身上泛起的鸡皮疙瘩,最佳状态应是将其作为轻松紧凑的浪漫喜剧,不要过于分析其背景内涵。
话虽这么说,可仍忍不住留下几句随感:1. 美籍华人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离奇古怪。
南洋的老钱家庭,有几个不是三妻四妾的,怎会留给尼克来单传,又怎会冒出位一口京片子的贾母,带着大家包饺子呢。
2. 室内装潢走苏丝黄的高端妓院风。
让人想起了倾城之恋里,姑妈家开的花园派对,可姑妈再怎么想讨好西人审美,也不会把祖宗象摆在正门楼梯上方吧。
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去过张弼士故居的人,也可以体谅编剧踵事增华的心态,只是开餐馆长大的,又怎能知道热带仆人们该穿白色dinner jacket呢。
3. 编剧涉及狮城的段落,都还比较到位,瑞秋选在来福士入住,在组屋吃大排档,让人觉得该剧有当地旅游局的参与。
婚礼场景放在圣安德鲁堂,也拿捏的不错,只是堂内布局太奇特了(也不是Methodist),选该堂成礼的家庭,一般都会循规蹈矩,将钱留到Reception上撒。
4. 还是缺少有层次感的男角。
真正代表父权威严的尼克爸爸,全场一直没有出现。
其他男性角色,基本上均为脸谱类的表演,稍有些看头的凤凰男段落,给的篇幅也远远不足。
这其实也不仅是该剧的问题,而与亚裔男性在美国文化的尴尬位置有关。
5. 至于津津乐道的打麻将片段,将其与色戒的麻将戏一比,便可知熊猫快餐与中餐的区别了。
6. 全剧将追求个人passion与维护家族体面对立起来,乍一看反映了两地文化的差别,只是由美籍华裔作为美式追求个人passion的文化代表,不免有些好笑。
那么多华裔的经济系教授,那么多牙医,大家千奇百怪的个人passion,怎么都落到这几门职业了啊。
7. 美国不少亚裔,将该剧捧为提升亚裔影响力的剧目(开篇隐指伦敦的Savoy Hotel,也不知是作者的哪门子暗气),而以该剧为代表,也蛮有趣味的。
这里非裔选的是一部科幻剧为族群翘楚,而亚裔则选了一部浓妆艳抹的炫富剧,画眉画得也太深了点儿罢。
Rachel和Eleanor打麻将那一段很耐人寻味。
乍一看Rachel为了Nick的家庭关系放弃了爱情是一种自我牺牲,(同时打破了Eleanor对美国人的stereotype),其实这恰恰是她独立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很喜欢她那句“I’m not leaving cuz I’m scared, or because I think I’m not enough...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know I am.”
《我的超豪男友》新版红楼梦?
作者:石琪这是近四分一世纪以来,首部全由亚裔演出的荷里活片,在美国旗开得胜,登上票房榜首。
上一部是王颖导演 1993 年的《喜福会》,改编谭恩美小说,描述三藩市四个经常一起打麻将的华人妈妈,以及她们的女儿,在代沟、文化差异中的亲情与爱情,这部喜剧成本一千万美元,收入三千多万,相当卖座。
现在《我的超豪男友》成本三千万美元,开画首周票房已经超过。
《我的超豪男友 (Crazy Rich Asians) 》改编关凯文 (Kevin Kwan) 的英文同名畅销小说,原名《亚洲疯狂富豪》,显出风水轮流转,现在亚洲富人越来越多,金碧辉煌,穷奢极侈,反而嘲笑美国多了穷人。
其实题名改为“疯狂有钱的华人”更贴切,因为片中人物全是华裔,包括剧情中心的新加坡超级富贵家族,祖先从中国跑到南洋发达,他们和香港、台湾、上海、北京的富豪同种同源,都属“炎黄子孙”。
此片英语对白,偶有国语、粤语和闽语。
配乐用上连串中文旧歌,特别多国语时代曲,例如《何日君再来》。
亦有粤语歌和一首英文歌。
女主角吴恬敏 (Constance Wu) 饰演美国经济学教授朱丽秋 (Rachel Chu) ,与英俊男友杨力一起前往新加坡,才知道情郎原来是新加坡首席豪门望族杨家的继承人,非常富裕,不单是钻石王老五,还堪称超级白马王子。
收入有限的美国女教授立刻变为灰姑娘,初入皇宫式豪门见家长,吓得呆了,面对杨家大批高窦炫耀的亲友,更被评头品足当作“掘金”贱人,非常难堪。
此片把新加坡拍得像富贵天堂,单是朱丽秋旧女同学的家庭,奢华程度便很离谱,但比起杨家只是小儿科。
原著者关凯文和导演朱浩伟大概知道《红楼梦》,片中杨家就等于《红楼梦》的大观园现代版,亨利高定 (Henry Golding) 演大少爷杨力是新世纪贾宝玉,杨紫琼演他妈妈,卢燕演家族最尊长的祖母,等于《红楼梦》的太夫人贾母。
至于女主角朱丽秋,当然就是来自穷家的林黛玉。
美国华裔导演朱浩伟 (Jon M. Chu) 拍过《非常盗 2》,加入周杰伦和澳门背景,增添了中华元素,今次更把亚洲富裕社会搞得很夸张,润绰情景简直超现实,好像全无穷人,我们知道实际上绝非这样。
现在无疑涌现到处惊人挥霍的华人豪客,但穷苦人家更多,别说中国大陆了,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华人也贫富悬殊。
剧情又强调豪门富族很注重中国传统,必须孝顺长辈,家庭至上,反对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
那是《红楼梦》以至《家春秋》时代的情况,今日华人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百年剧变,大反儒家传统,普遍西化了。
何况大陆以外的华人,很多入了外籍,不再认同是中国人。
此片夸张炮制,显然为了迎合西方口味,乘机搞出华洋“文明冲突”和新旧世代的矛盾,加强戏剧性。
妙在另一方面,此片及原著小说亦抓住西方对中国崛起、华人在世界各地财大气粗的关注。
同时反映了一种有讽刺性的实况,就是尽管海外华裔不再是中国人,台湾和香港亦有不少人要和中国脱离关系,然而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仍是 Chinese 。
此外,新加坡虽然不是华人国家,很注重各族平等,然而家长式保守管治可以说接近儒家,长期由李光耀父子一家执政,远远不及台湾和香港自由开放。
因此,片中杨家的大家长传统,有些新加坡特色。
不过,新加坡不崇尚浮华奢侈,片中美食也只是大牌档,至于卖弄穷奢极侈,那是影射大陆暴发户作风,不是新加坡实况。
此片又拍摄杨家的家传包饺子,那是中国北方习俗,看来也非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的东南亚华人传统。
说回《我的超豪男友》,仿似《红楼梦》的廿一世纪英语喜剧版,新加坡杨家就像贾家至尊老祖母,宠爱贾宝玉,女主角则像林黛玉加刘姥姥。
虽然没有薜宝钗和王熙凤,但杨家不少女角像她俩,亦有烂滚的男性败类,也有入赘“驸马”与“公主”婚姻破裂,弄出不少宫闱剧式豪门恩怨。
可算戏剧性丰富,众多亚裔男女演员亦生动多采。
男主角亨利高定并非华人,他是英国父亲与马来西亚土著母亲的混血儿,俊健爽朗,形象甚佳。
女主角吴恬敏不是大美女,好在表情自然细致,惹人好感。
很老牌的卢燕仍然稳健,杨紫琼照例好戏,由序幕少妇时代在英国顽抗种族歧视,到后来成为严母,与准媳妇斗法,是片中性格最复杂的一个,始终保持“杨门女将”台型。
整体来说,此片很夸张卖弄,好在全无冷场,亦证明亚洲人,尤其是华人越来越受国际重视。
至于豪门大家长反对男女主角的婚姻,当然牵强搞戏,女主角身为有才有貌的美国教授,华人富家怎会歧视她呢?
相信就连很注重门当户对、传统习俗的印度豪门,也会欢迎她嫁来,不会拆散恩爱鸳鸯!
总之看戏还看戏,凑凑热閙,不可信以为真。
================================《大公报》:《我的超豪男友》很“疯狂”《我的超豪男友》在美票房告捷,23日终於本港公映。
这是荷里活继1993年的《喜福会》之后首部全亚裔演员电影。
这几天,诸如“电影真实反映亚裔身份认同问题,为亚裔正名,让亚裔扬眉吐气”的影评排山倒海般湧来。
这是部爱情喜剧,故事发生在新加坡。
基本可以总结为亚洲传统精英家族和“香蕉人”新媳妇之间的鬥争。
但即使套了一层海归寻根、异乡文化的皮,内核还是《壹週刊》狗仔看豪门混搭知心故事会的套路。
荷里活嘛,玩套路比谁都驾轻就熟,这回换汤不换药的把主角全变成了亚裔。
如果看这戏图的就是“无他,唯爽也”也就算了。
但非给它戴高帽,说它真实反映了亚裔生活和新加坡社会,那基本上和说《花边教主》代表了美国社会,《小时代》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差不多荒谬。
电影男主家有万呎豪宅,但新加坡80%的人都在住公屋。
东亚裔是亚裔,南亚裔也是亚裔。
新加坡15%的人口是马来和印度人,可整部电影里一个影子都没有。
荷里活精通美国的种族政治,想藉捧亚裔演员洗刷自己“太白”的形象,但没有意识到,超豪新加坡华人就是新加坡社会裏的“白人”。
这也不能全怪荷里活。
毕竟,亚洲人太爱面子。
《变形金刚》当年只不过拿上海弄堂当了一下背景,都能被狂批白人就是专爱盯着我们的缺点看。
如果让荷里活拍《桃姐》,拿到亚洲只有赚骂的份,没有赚钱的事。
为什么亚裔在美国扎根了这麼多年,到现在还觉得只有戴上劳力士,坐上头等舱,自己才值得被尊重?
为什么所谓的民族自信只能靠奉行消费主义来实现?
电影原著直译为《疯狂亚洲富豪》。
一解重“巨富”,另解重“疯狂”。
到了今天,亚裔还在用力过猛的靠追求热闹扎眼的浮夸生活,试图在白人面前扬眉吐气,这本身也很“疯狂”。
在美国的吃瓜群众们,你们吃过P.F.Chang没?
看Crazy Rich Asians,感觉就像吃了一顿美国餐馆里的假中国餐,高大上的摆设,精致的摆盘周到的服务,四六不着的口味。
其实看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国所有的影院院线都在上,基本满座)出现全是亚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题歌,还是非常有自豪感的。
一直以来,亚裔的声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产业更是沦落为边缘的花瓶。
但是看完后,像我一个小朋友说的,“觉得并没有被代表到”。
何止是没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
首先,你讲一个文化隔阂的故事,那你应该让个白女嫁去亚洲啊?
女主虽然是个黄香蕉,但还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啊?
既然你在电影里反复强调她的美国人属性,那找个典型的金发大妞不是更好吗?
其次,作者和电影反复强调的“old money”,你真当美国观众的好欺负的听见老钱就浑身打鸡血啊?
亚洲哪里有老钱?
亚洲的老钱早被鸦片、殖民和长枪洋炮或者中国文革给消灭了好么?
除非男主姓赵,否则现在亚洲的权势阶层不是当年的南洋民族资本企业家了。
作者还要非把亚洲人排出个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华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们被殖民的时间长一点,西化得更彻底一点而已。
说到底,不还是你们西方的价值观输出吗?
都二十一世纪了,电子竞技都入选亚运会了,我们就别生生给读者造出一个老钱的梦境好么?
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获成功,彻底战胜了杨紫琼的“family first”,说到底不还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吗?
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来商榷一下。
抛开你们西方的二元论觉得二者必选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谈,为什么追求自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确呢?
另外,美国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国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价值观在美国才是压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呢。
除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失败,其他情节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电影里的一场麻将就说服杨紫琼阿姨的狗血戏码,就不算太过分,小言桥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记》也这么拍,男主饰演的角色不是号称亚洲的威廉王子嘛。
电影正是在触及基本价值观的地方暴露了短处,不如老老实实当成一部小言拍,起码主演都是亚洲人,还有一千四百万美金的婚礼可以看,看着开心。
下次再拍亚裔电影,我宁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这才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价值观冲突,用非结构化的剧本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
如果是结构化的剧本(好莱坞式的梦境制造),我宁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齿鲨》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会》,也不愿吃这假中餐。
有感于最近在北美火爆的亚裔电影Crazy Rich Asians(中国大陆国内翻译为《摘金奇缘》)在国内公映遇冷,被讥笑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的“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这个“梗”据说是来自于华人为迎合洋人对中餐的想象而专门设计给洋人吃的那些“中餐”招牌菜之一。
这种作为西餐“他者”所吸引洋人的“中餐”,让洋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在华人心目中的中餐谱系里面并无地位。
那么,把亚裔(北美华裔)拍摄的电影《摘金奇缘》讥讽为“左宗棠鸡”式的假中国文化式赝品,在这部分观众的脑子里面,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题所问——“左宗棠鸡”的味道是在谁的嘴里呢?
北美华裔生活也是值得好好讲述的活生生的生活。
《摘金奇缘》就是亚裔(北美华裔)来讲述自己的生活。
这部电影,对北美华裔自己来说,绝不是来为他人烹饪的“左宗棠鸡”。
那么“洋人”(其实主要是指北美社会的以西方各族裔为主的非华人)从这个电影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吗?
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关于“中国”或中国文化的故事,而是觉得这是关于(about)亚裔的故事,而且是被(by)亚裔自己讲述、为(for)亚裔而讲的故事。
到底是谁从这个电影里面“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呢?
个人觉得,这部分观众,大半是生活在大中华区(大陆华人、台湾华人、新加坡华人等)的华人自己。
越是以在地华人为主体的观众,越有可能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
下面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味觉”会如此不一样。
——根本原因,是因为大中华区华人国族国家、地区的华人的头脑中对华夷之辨的图式,其实和一两百年之前区别不大,把人分为华和洋两种。
这很符合华人为主体的人群的立场,很正常。
但对于洋人和亚裔来说,则不然。
所以我现在出于分析的方便起见(也就是说不去顾及北美社会人群的更多族裔、种族参数了,而且亚裔也剥离开,我们只说华裔),在华与洋这两大群体之间,需要放进去华裔。
所以是三个人群:与中华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传统无关的人(简称洋人)、华裔(北美社会里面的中华后裔),和具备政治自治实体的华人政权的大中华区的公民(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
这个电影首先是北美华裔(新加坡裔为主)为自己而做,自导自演自编自看。
然后才是北美洋人和主权华人政体里面华人的事儿——这两种人是从旁围观的观众。
再来说说该华裔电影与华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的华人)的关系问题。
其实大中华区里面也分为好几块儿。
该电影从主创人员、故事,到言谈,刻意避开了与地广人稠的中国大陆发生紧密关系,而主要放在了新加坡。
除了主创者多有来自新加坡的华裔背景之外,这可能也是出于各种原因。
一则是想把故事讲得无拘无束——让故事在新加坡展开,万一造出了新加坡本地观众心中的“辱新”感受,也总没有“辱华”那么严重。
毕竟,新加坡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关系,比中国大陆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要更丰富、久远,而且新加坡本地亦相当多元。
二则也是因为不想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跑题。
北美华裔(具体到电影里面的女主和她妈妈),和大中华地区里面的家族、社会关系网(具体而言是新加坡南洋华人社会那个富豪一家),其实在价值观、自我认同上面,已经很不相同了。
这里面可以做出好几种类比。
一是类似于近现代以来美国建国前后北美移民与英国人的关系——虽然两者的骨子里面有完全相通的东西,但确实又不一样了。
二是类似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里面比如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一个主题——天真质朴的美国人,回到老旧世故的欧洲,吃到苦头,觉得里面的水很深。
说到这个份儿上,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出来了。
这部电影,相当于完成了华裔在美国的身份建立大业。
(不是“建国大业”,是身份建立大业,因为北美华裔,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其本质价值观是美国人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不是大中华区的中国大陆人、台湾人,或新加坡人。
)这部电影比较丰满地回答了北美华裔“我是谁”。
这个“我是谁”问题,与如下的三种情形,终于区分了开来。
一、故事情节不再是白人、黑人的配角、调料(那种情况下,才是左宗棠鸡)。
(其实觉得,甚至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才是大中华区自己出产烹饪的左宗棠鸡。
但因为大中华区的民族、国族自豪感,使得大中华区许多华人竟然吃不出他们特别过敏的左宗棠鸡味道来。
)二、《摘金奇缘》这个故事,也与过去的《喜福会》等等也有本质的不同了。
那些是讲述从母国的创伤早期经历到加入美利坚之后的惊魂未定并被母国的梦魇所缠绕,总之自己的主体性还没有建构。
各种身份纠结,各种自卑,并挣扎于“拼命融入主流社会”的神话中。
三、也不是从属于北美的政治正确多元化,在里面跑跑龙套。
上面三个方向的故事(自甘做亚洲特色的异域族裔配料、被母国梦魇所折磨的惊魂未定零余者、政治正确多元化族裔的亚裔展示),都不是《摘金奇缘》的故事。
过去很多演员,比如刘玉玲、陈冲,甚至这个电影里面演准婆婆的杨紫琼,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赶上北美华裔主体性得到充分确立的这个火候,演的都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故事。
这回是由北美华裔讲述北美华裔是谁。
这个火候,应该说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是到了。
这部小说原作和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在身份讲述上不矫情,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北美亚裔(女主)的真实,后期移民到北美(男主)的真实,以及新加坡本土亚裔的真实,不自卑不纠结,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
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各种背景的人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都特别得到凸显,非常明显,冲突也不容忽略,不存在谁压倒了谁。
故事里面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互相尊重彼此的self-identity。
事实上,北美票房认可的就是这一点——身份(self-identity)确立。
而我们这边票房遇冷,就是不认可这一点。
其实事情是很复杂的,我这么说也仍然很粗糙,也会招来异议,不仅来自大中华区域的华人,也来自于北美华裔自身。
华裔内部,由于其祖先、父母,或自身来自大中华区域的不同地方,以及移民北美的代际、年代、经历上的差异,所以在感受和身份认同上也很复杂。
对于我说的这些,很多人也未必认同,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说。
大中华区域很多华人对这部电影的“左宗棠鸡”式的烦感,也完全可以理解,实属正常。
这就如同当初历史上的英国人搞不懂美国人,美国建国前后北美殖民地的很多人也相互不理解一样。
既然这个故事是北美华裔以独立姿态来进行自我表述,那么里面的人物形象就要足够清晰。
你看女主的身材、做派,完全不是亚洲本土花瓶那一套,还矮了一头到半头。
她的体形没有她在新加坡碰到的待价而沽的名媛交际花那样好,似乎也不太如亚洲的华人那样平常看重美白保养,是没有经过美白的北美亚裔脸,很真实。
要想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对文化底蕴的把握也需要足够深,辨别力要足够敏感。
它做到了。
你可以想象,剧组也特别默契。
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共振出鲜活的真实感,因为大家都有或多或少与大中华区域家人、家族、社会的关系的切身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也。
整个制作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于是也就“道”出来了。
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如同《傲慢与偏见》,是在微妙的地方体现出北美华裔与大中华区域的本土华人在价值上的差异,或者说异与同的两个方面。
这种刻画,不是摆在了外在的表面,而是在内心深处。
——电影里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社交,但脑子里面却并不一样,已经不是高度重合的一类人了。
婚恋问题是最能体现上述微妙的地方,不仅有男女婚恋双方在认知、价值、情感、背景等各方面的微妙,也牵涉到家族、社会、生意圈、名利场的各种展现。
而在体现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相同、相似性,这就更带劲、不容易了。
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
你看,北美华裔来到新加坡华人圈子,很舒服地就能够迅速融入,如同回老家一切似曾相识一般。
而且,抛开大中华区域各个自治国家或实体地区的政体、社会状况的表面差异,我觉得实际上的本质共性被这个电影抓到了,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那些参数——大家生活在以家族关系为纽带、链条的圈子中,个人的发展,生意、生计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基于血缘、姻亲的远近关系和基于此而扩展开去的相似秩序上面。
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在待人接物上面丝毫不能忘记自己是谁。
关系网是需要终生参与维护的,须臾无法脱身,自古而然,直到永远。
而且我感觉,当我们把华裔华人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则让我觉得人种学意义上的华人华裔,与“洋人”在认知、情感表述、沟通方式、人生追求诸方面,确实不同。
这也使得这部纯粹的北美华裔电影与主流美国电影在画风上截然不同。
不论华裔还是华人,大家基本上就是求得过日子,虽然比洋人更爱奢华、享受,更加鲜衣怒马,更“酷”,但不是特别具备攻击性、神经质、独立性。
当然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讨论题目。
我不想陷入各种二元对立的言不及义里面去。
至于整个电影完全是在说英语,我觉得也并不是有意要招惹观众发出“左宗棠鸡”之叹。
这里面有生活习惯上的原因,也有上下文语境的原因。
而且也不用担心北美华裔一旦习惯了说英语,各种的文化基因(北美华裔必然有强烈的华人文化基因)就会消失或“不纯”了。
纯还是不纯,正宗还是不正宗,也许不是个真正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我总是从人类多少千年的文化经验里面去想事情。
比如犹太人,严格说来即便是在旧约时代也很难说谁是“纯粹”、正宗的犹太人。
新约时代,从犹太人故土到地中海东岸,撒布着各种复杂情况之下说亚兰语和希腊语的犹太人。
文化基因的强烈设定,其长久的或隐或显的作用,完全超越患得患失的人种学焦虑之上。
纯粹性是不存在的。
我又想到了拉丁语、罗马时代和中世纪各个蛮族,还有基督教,都在迁徙和跨越中得到壮大,其烙印永远不会磨灭……人向来需要在多方的环境之下来多方界定自己。
华夷之辨是一种二元对立。
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人”,北美华裔,则至少能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多的参数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我们就会更爱自己的可爱之处,也更能够发现自己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们是谁。
比如我们爱买iPhone和各种电子设备,喜欢鲜衣怒马和奢侈品,在古代爱穿丝绸现在穿法国名牌,吃娃娃鱼,讲排场好面子重关系而不尊重隐私和独立意志,但我们不是发明AI、iPhone和原子弹的,不会咄咄逼人地去干涉和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威胁到全人类的生产、再生产、吃饭过日子的方法。
我们也嫌贫爱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特别会在资本主义体系里面做生意和钻空子,但我们不太可能出于某种在吃饭过日子、嫌贫爱富甚至谋财害命之外的信念而去一心一意搞恐怖主义、冷静地以折磨人为“志业”,或设计出科学高效的奥斯维辛……所以,我很爱我们自身,但没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虽然我的思路也很混乱。
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盘左宗棠鸡,预期也可能会收到“太平洋又没有加盖,你怎么不游过去啊”之类的评论。
对此,我也完全理解,毫无不满和怨言。
各种尺子本来就各有各的道理。
求知与求真,本来就不该有品评别人或党同伐异的附加功能。
再补记:这篇文章的一个缩写版本,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纸和网页(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81224-918240)2018.12.24:
要是这片子能浓缩浓缩成20分钟的地产广告,那应该还挺好看的了
我要是杨紫琼,我也不喜欢女主角,浑身是莫名其妙的美式优越感,没有传统,就是不知敬畏
这么好看的电影却只给了6.2分,我想说,没有长期居住过美国的人真的很难get到其中的美。
很奇怪,一个新加坡华裔以自己家族原型写出来的故事竟然被一群说不定连这个群体都没接触过的人打上了“丑化、误解、刻板印象”的标签。不就是一部爱情喜剧么?故事到最后说到底还是“个人”和“集体”的悖论,没太大的惊喜,但麻将对峙和果决离婚两场戏加分不少。Ps:彩蛋作弊,竟然有点期待第二部了…
本来以为是那种“我们小黄人扬眉吐气一把”的电影,没想到核心思想是America fuck yeah。
白人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为何要苛求这部片去represent亚洲文化的所有复杂性?男女主确实是路人般的感情线 以及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亚洲文化 但是 《喜福会》后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卡司的major studio电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亚洲人才能理解(我还向同事解释了麻将那一幕的隐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以及制作方对多元尽量的表现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动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暂时停一停 先来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亚洲故事
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给普通老外观众捧着爆米花可乐猎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皮毛还是可以的,结局收得如此潦草,大概是主创也没料到这片子会成为三周冠军黑马,烂番茄90%+高得跟《黑豹》一样不可思议,也难怪会被称作《黄豹》。
飞机上看的。第一个安利此电影给我的人是UBS某台湾MD,这还可以理解,第二个安利的是高盛新上任的证券经纪部亚洲老大,犹太人,也许是她见过的crazy rich Asian太多?但我最后还是没好意思去电影院看,反正国泰飞机上迟早会有,果然。以美国拍Romantic Comedy的水平和套路来说,这片的完成度不错,亚洲人的形象也并不让我们这些亚洲人觉得不舒服,可以打三星半。至于南洋到底有没有这种家庭,基本上是urban legend,这大概也是背景在新加坡而不在香港的原因,谁让香港的豪门早就被扒的底掉了几层,不适合再被用来编这种故事了
这是Kung Pao Chicken,不是宫保鸡丁啦
一个纽约客跑到新加坡参加华裔聚会,结果不仅被泼天的富贵弄得晕头转向,还被一群画着烟熏妆的村鸡戏弄(不知道服化对现在东亚女性服化有什么误解),你纽约摩登女性领头人Carrie Bradshaw要用她一柜子的鞋和包把女主角砸醒了蛤!
说明了几点:1.顶级华人富豪处于全球鄙视链的顶端,他们鄙视西方的个体主义,鄙视他们的文化经济;2.成为富人多是蝴蝶效应的产物,与你的智商才干没多大关系;3.在稳定的秩序下,你的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会被严重限制,而秩序和赋权会赋予你强大的力量来取得远超越个体的成就;4.本片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折衷的产物,有文化差异的折衷,更有个体性的折衷;
脱离全亚阵容这就是个很普通的爱情喜剧啦。最喜欢的可能是姐姐和好朋友以及基佬(?)设计师的组合,好朋友一家子太可爱了,充满了中国人(。的恶俗和善良wwww 然后发现还是有钱好(ntm 哪怕丈夫出轨都可以马上甩门净身出户毕竟自己也有四十栋楼想干嘛就干嘛马上在表弟订婚舞会上遇到第二春。男女主角的设定冲突也老普通了,特别对看太多国产剧和欧美喜剧的人来说,真是个常规矛盾组合了。不过打麻将的那段真的很中式解决方式了。
以后别忙着骂国内观众了,美国观众也同样浅薄啊。
【UA Berkeley 7】2018.8.23.4pm 据说已是华裔在好莱坞能见度上的突破,却依然要采取这样一种自我想象和自我书写。而这类“颠倒”恰恰是对由“全球化现代化的历史暴力造就的、财富阶级铭写的”的种族阶序的最忠诚的复制。可以管窥,美籍华裔(或者说在美国生活的chinese)身处的文化困境逼仄到何种程度。(当然中国也不外在于这类逻辑,只是倘若能够赢回历史、赢回自我,就能稍多一些腾挪空间。)
对这种左宗棠鸡式亚裔片还是接受无能...美国人你们开心就好🙄
用“小时代”的审美讲述了一个泛亚洲语境里“灰姑娘”的传奇故事,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美籍“自由派”向亚洲传统富豪俯首称臣的故事。就像所有灰姑娘的故事一样,王子的个性和人格并不重要,他们想探讨的只是穷苦女孩与豪门之间的恩怨关系。最后女主角征服婆婆的武器居然是一张“八条”。
這是…流星花園?完成度很高,故事流暢,畫面、笑點、表演都不錯,選的音樂我喜歡。被全亞裔的gimmick搞得對影片討論的問題和思想期待值很高,結果是一個20年前的台劇瑪麗蘇模板,窮姑娘和有錢惡婆婆,弱雞男友,還有幫惡婊前女友什麼的,然後女主有骨氣又聰明和那些妖豔賤貨不一樣,最後婆婆突然就接受她了…所謂中美價值觀衝突,就是提了一下,真的是讓婆婆出來提了一下你們美國人怎樣怎樣,完。不過我是看得滿開心的啦~看到高潮位時我在想,如果最後女主分手了,就是神作,我敢給五星。
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全亚裔的主流美国好莱坞电影,加一星。男主侧颜杀。女主颜值如果在亚洲演电影是不能当主角的。但是每个演员都那么卖力,女主被求婚时候,她妈妈激动得脸都红了。很好的喜剧。还有各种搞笑桥段,对于中国传统家庭的理解,女性自主的意识觉醒,对于婚姻和牺牲的理解。每次试图买票都几乎满座,连第一排都坐满了人。走出电影院,看到观众什么种族都有。好莱坞这回应该知道了,原来全亚裔电影也能这么卖座。题记用了拿破仑波拿巴说的中国是睡师。95年的时候杨紫琼去伦敦高级酒店,被人赶出去冷嘲热讽说应该去唐人街,现场观众很震惊。结果人家买下来这家酒店,扬眉吐气。
不好意思,我真没觉得这个片哪里好。全亚裔卡司,但是所有人都是受过西方教育。好像中国人就只有受过西方教育,讲了流利的英文才算是“上等人”。南洋“贵族”基本上就是给殖民地风格唱赞歌。剧情老套到无以复加,人物单薄套路化,几乎所有桥段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用过几百次的。这种电影在好莱坞热卖,我觉得其实是华人之耻。
也太难看了,真诚为亚裔感到难过,这都能有认同感,太惨了,我反正没有;有钱人也太太太撒逼了;还有倒插门怎么可以出轨,没王法了,这说明还是包办婚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