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50载的感情却不抵一个月的短暂相处。
it is life 本身就很荒诞,何况爱情。
Grant看着Fiona和Aubrey打着桥牌,心里不好受的不只他一个,还有屏幕前的我。
对爱的誓言和忠贞,是需要背负岁月的累积的。
如果我们都失去了记忆,同时我们身边又出现了另自己心动的人,我们将如何选择?
电影毕竟不是现实,它可以无限的美好,但Marian说,这就是生活。
A little pretend,足以使一个心冷的,寂寞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烈火。
Kristy (那个护士)说:“谁都想做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可如果没有了感情的载体,那又为了什么而坚持呢?
本片的音乐又是一大亮点,Jonathan Goldsmith 尤其 片尾曲 “Helpless,”更是突出。
由the sound of K.D. Lang singing Neil Young’s 制作。
Here’s how good love can be — even with a broken heart. 就像《away from her》的宣传语说的那样:It's never too late to become what you might have been
很长时间里 都在去掉常字的日常里兜兜转转 又回到当初最熟悉又很陌生的地方 也是自己梦开始就已经结束的地方 一次次提醒自己不要被过往迷乱了心思 只怕自己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 是的 今晚思绪万千 洪水猛兽 千钧一发之际 我想在这里宣泄一下文化素养 至当初看完姜文主演的《本命年》到现在 今年真的是我的本命年 穿着红色小内内 在这清爽的夜晚 我坐在COMPUTER前 一字一句的敲打着我的文化素养 本命年已经过半 前几天刚过完大暑 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却在昆明的雨天里过成了秋天 喜欢昆明的喜怒无常的天气 也喜欢它的风土人情 一碗不怎么样的过桥米线 加上那个无比尬尴的传说 总觉得还不如一碗菊花村小锅米线来的干脆 来的实在 对于实在 我确实有很多话要说 人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 再一些时日就要进入人生的加速期 结婚生子 步入中年 发胖秃顶再到 挣钱养家 经济危机 婚姻危机 政治危机 生化危机 最后子孙满堂 恐怕日子就像洋葱 一片片剥开时 总有那么一片让你泪流不止 很实在的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虽然周围的朋友孩子都已经会叫爸爸 但是自己不急不慢的享受着当下生活 小女朋友也是不慌不忙的给我立着规矩 操着心 对于我的小女朋友 还是有点话要说的 和她一起没有细水长流 也没有轰轰烈烈 偶尔拌拌嘴 偶尔小吵小闹 小北方人总是抓住芝麻忘记西瓜 小女生嘛 总不会眼光看高点 没有经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醍醐灌顶 就总藏着一点小怨妇的气息 有时候还是那句话 习惯就好 别太死心眼 想到昨天、今天、明天 还是觉得明天最有吸引力 虽然自己会一天天在岁月的长河中缩成一个小老头 过程有点艰辛 有点你残忍 还有点浪漫 但是想到你 这个还是小北方人的小姑娘 总是还是盼望着 期待着 自己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可能会晚上躲在被子里哭 在KTV唱着《男人最累》在酒足饭饱之后 摸摸自己高高隆起的将军肚 日子嘛 虽然相差不多 但是总会有点惊喜 惊恐 惊奇 我就是一个市井小民 没有多少鸿鹄之志 去掉一点激情 去掉一点活力 去掉一点抱负 只剩下一点柴米油盐 斤斤计较的流水账 说一下对你的感情吧 在有生的日子里能遇到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 到今日才发现 曾呼吸过空气 呸 俗气!
难得先看了原著后还觉得不错的改编电影,不愧Sarah Polley!
在前一个半小时前都非常尊重原著,只是交错着时间线,把现在Grant和Marian的对话作为线索穿插着回忆进行着。
关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真的很怕硬化加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或者高潮,这个片子还好,除了有几处让我稍感有些讶异不过也不能全说是不好:一个是Grant愤怒上头一把上前按着Fiona的肩膀说”我是你丈夫…”,这个冲突太刻意为之了,更喜欢原著的处理,Grant一直是somehow保有着爱和愧疚,一边身处其中一边又抽离的在看待事情的发展,也许或一定有愤怒的时刻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 只是在Grant自己的描述里也许被回避了这一点,这么说这个设置也可以说是合理呢);一个是增加的桥段,沙发上和Grant交谈的哥特女孩(或者玩儿死黑啥的吧反正显得很重型很typical teenager就是了),这样的女孩儿怎么会为和一个老人搭话而摘下耳机,并且认真聊了两句还表示“很高兴和你说了话”还给一些鼓励,变得瞬间温良,拜托这样的人造温情糖精请不要加;另一个是原文其实Marian打了三次电话,描述里语气语调尤其有意思的变化着,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这般表现,不过改的也还好,意思到了。
看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结尾会怎么演,毕竟门罗的结尾都蛮难表现出来的,这个也一样有太多隐而不言的内容结合着转折或是只有结果,但在最后十五多分钟里,结果的过程被演出来了并且恰到好处,合理的拓展但没有过分的画蛇添足或drama。
另外一个电影改编带来的巧妙之处就是,原文都是以Grant的角度在叙述,于是其他的人,都是Grant眼里的人,以及可以看到Grant如何看似合理的、睿智的,又对自己充满了开脱般的包容的思考,连带着在这样的思考里也丢不开性(ironic!
)的充满男性视角的在合理范围之外堪称可笑的思绪。
换到电影里,其他的角色都立体并且独立起来,好像变成了Grant世界里跑出来的不服从安排的牵线木偶,反而Grant 显得讨喜了一些,关系又显得迷离了一些,可能性又变得多了一些。
不过因此带来的丢失就是那些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描写,当然也不算丢失吧,那就是只有看原著才能体会,觉得尤其是Grant写他对Marian的“认识”或者他认为的对“Marian这一类人”的认识,摘抄如下:“他根本没料到她会以那种方式考虑问题。
令人郁闷的是,他对这种交谈并不陌生。
这让他想起,他与自己老家人谈话时也是如此。
他的叔伯、亲戚,也许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也都像玛丽安这样考虑问题。
他们都认为,人要是不这么想问题就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一一这些人或是生活轻松又有保障,或是是受了太多教育,他们生活在空中楼阁里,变得愚蠢了。
他们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受过教育的人、文人、某些有钱人(譬如格兰特岳父母那样的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该归其所有的横财,要么是天生就那么傻气。
至于格兰特,他猜想,他们必然认定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她选中奥布里的时候,肯定是怀有一些希望的。
他英俊的相貌,推销员的工作,有望进入白领阶层的大好前程。
她曾经一定深信自己最终会拥有一个更加富裕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这种事情,也往往会发生在那些实用主义的人身上。
尽管他们精打细算,尽管他们有生存的本能,但他们却可能走不到自己合理期望的那么远。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演员选的都挺好的,尤其是Fiona,简直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在Grant和看护的对话那场戏,看到那个护士Kristy我恍惚间以为是染了黑发发胖的Anna Paquin!
另外不太理解这个翻译的中文名,“away from her”也许是个太过直白的名字,但是“柳暗花明”是啥意思…花明了吗,没有吧…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依然爱丽丝》啊《照护》啊这些作品,关于阿尔茨海默,每个人每个家庭要经历的都真的太suffer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诗句一样的悲伤,随着影片的展开一点点渗透在情绪里,缓慢的,是老年人的节奏,和Grant的情绪一样,没有丝毫激烈的起伏,也没有暴躁抑或愤怒,只剩下伤:写在眼睛里,写在行动间,写在那被遗弃的回忆中的伤。
故事很简单。
换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Fiona,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深爱着的丈夫,而把感情寄托在另一个病友身上,而丈夫在一天天的默默观察等待之后,最终选择了成全妻子。
Julie Christie饰演的妻子已经荣获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这个“老年痴呆症者”是高贵而优雅的,她用各种各样的眼神表情述说着遗忘和遗忘所带来的痛苦与恐惧。
她仿佛从一个梦里进入另一个梦里,而梦醒之间,一片空白。
Grant在影片中两次提到:“我第一眼看见她就爱上了她,从此再也没分开过。
”哭了一次。
Fiona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会议从她口中倾倒一样的流淌出来,她说,哪个时候我们真可笑,我们以为每天都可以得到爱。
又哭了一次。
眼泪从此不止。
她转身, How do I look? 他说, Just like always. Just as you always looked.她对他说, I'd like to make love. And I'd like you to go. Because I need to stay here. ……go now, go now.她用最后的清醒,将爱人推出了自己的梦境。
然而,从此殊途。
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所深爱着的,那个灵魂,那颗心,那身体,用同样清澈的眼神盯着我,同样温柔的手势抚过脸颊,同样充满感情的声音轻轻说:“你一直对我很好,是不是咱们以前是认识的?
……” 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悲凉,是否如同观众。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片子出自一个27岁的女孩之手,在《狗男女》、《No Such Thing》这样的作品之后,却是这样一部沉的压弯了心窝的作品。
始终记得片中的一个画面,Grant对着镜子整理衣装,镜中出现了年轻时的他们,她从背后揽住他的腰,然后镜头摇回现实。
一秒钟,我们可以失去所有。
Neil Youn在唱: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I wanna see you dance again 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on this harvest moon
人类最坏习惯是被习惯欺骗 要跨过稻田 才明白我能抛开所有经验便遇上我也很嚮往的睡莲 柳暗加花明 何止眼前 其实最坏习惯是被习惯差遣 要走得出这露台才望见心花 开遍靠着窗 微风它吹在我的脸上 失落它赏我一个耳光 让我把眼泪赶紧哭光 路漫长 往后的路途显得灰暗 灯火把前方照得更亮 它使我变得更加勇敢 仰望了彼岸 走过崎岖路段 柳暗花明还在等着我来访 伤心总让人觉悟 相信的人不怕苦 每个人都想要幸福 有方向就要追逐 经过让我看清楚 窗外它不曾谢幕 只要我能打开窗户 让清风微微吹拂。
当你发现你爱的人出轨之后,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菲欧娜发现她身为大学教授老公出轨了,是和他的女学生。
该怎么做呢?
他说只是一时失误,他会带她离开这里,到新的地方开展新生活。
该狠心地与他分开,让他后悔一辈子么?
人谁无过,只是一次出轨而已,需要如此反应过激么?
若真的分开了,反倒是顺了那位自杀的婊子的意了,再不用说自己也深爱他,为了一时错误放弃自己所爱,怕是自己也会后悔一辈子吧。
她爱着他,他也爱着她,为了一次出轨,何必呢。
但有的东西丢了就是丢了,怎么样都弥补回来。
他真的按照他的承诺,带她来到新的地方生活。
生活十分温馨,幸福,但是每当她望着他笑,看着他的睡相,看着他充满爱意的眼神,心里总会不由的刺痛一下,想起了当年他出轨的事情。
该大吵大闹,该得理不饶人么?
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她又能说什么呢?
不幸福吗?
当然不是,幸福极了。
没有必要抓住过往不放。
他们谁也没有在谈到当年那件事。
她得了老年痴呆症。
她开始不记得事情了,不记得今年是第几年,不记得回家的路,她甚至还觉得自己都快要不记得自己是谁了。
但是当她看到他,还记得自己对他的爱,也记得当年那件事。
真可笑,那么多事情不记得,却任然记得那件事。
为什么,为什么?
想必是自己对他的爱吧。
正因为自己的对他深爱,才放不了手,才会记得那件事。
之前也认命了,觉得自己一辈子大概也会这样下去了,因为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他。
可是现在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这是不是上天给的机会,让她忘掉他,忘掉爱,忘掉幸福,忘掉背叛,忘掉痛苦,重新开始呢?
她下定决心要把他忘记,她也做到了。
她开始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自己昨天做过什么,但她却记得每天都来探望她的他。
当她说不认识他推到她面前的男子时,他脸上的表情让人心疼,她害怕他会离开自己。
于是她用手抱紧他,抬起头,问他是否爱她,求他不要离开她。
爱情很脆弱,一旦破坏便无法弥补。
若没有老年痴呆,怎能忘记背叛,则能忘记锥心的痛,怎么能忘记他/她?
更别谈什么重头开始,重新来过了。
我们有一栋大房子,那是我们温暖的家。
清晨我们一起醒来,看太阳照亮山峦;晚上我们相拥而卧,听你为我读书;冬天我们一起上山滑雪,春天我们一起森林漫步。
柳暗花明 (2006)8.02006 / 加拿大 英国 美国 / 剧情 / 莎拉·波利 / 高登·平森特 斯泰西·拉贝格柳暗花明 预告片 美好与遗忘在电影《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的故事里,退休的大学教师格兰特和他优雅可爱的妻子菲奥娜就这样悠然从容的生活着。
然而随着菲奥娜老年痴呆病症的逐渐发作,她记忆中的美好渐渐被忘却,这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着共同走过了44年时间的夫妻,他们的婚姻也开始遭受侵蚀。
在某个夜幕降临的街头,格兰特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菲奥娜。
他叫她,她礼貌的回应他,那一刻她不仅仅是忘记了回家的路,甚至也忘记了他。
菲奥娜决定入住疗养院,深爱妻子的格兰特只好妥协。
按照院方规定,在菲奥娜住院后的一个月内家属不能见面。
当格兰特再次出现在菲奥娜面前,发现她已经忘记了自己,与疗养院的病人奥布里相爱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令格兰特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候,奥布里离开了疗养院,菲奥娜十分难过。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试图说服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
虽然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但玛丽安还是被格兰特的真情打动。
不忍妻子难过的格兰特把奥布里重新带回疗养院,而此时的菲奥娜似乎又记起了格兰特。
爱与救赎在徐徐讲述的故事中,导演直接质朴的展示了生活的残酷。
她不仅刻画了婚姻中的“爱”,也冷静的将婚姻中的“罪”和“救赎”一起呈现。
当格兰特开着车送菲奥娜前往养老院时候,已经记不起在这里生活多久的菲奥娜,却还清楚的记得丈夫曾经出轨女学生韦罗妮卡的事情。
这是20年前,格兰特对于自己婚姻犯下的“罪”。
背叛伴侣的罪恶感引发了格兰特道德意识及精神世界自我完善的“救赎”行为。
所以,他辞去大学工作,选择和菲奥娜回到这里平静的生活。
面对菲奥娜在疗养院里爱上奥布里的事实时,格兰特体会到了被爱人背叛的心痛和无奈。
在无法接近妻子时,他像个旁观者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她。
为了能让妻子高兴起来,格兰特竟去请求奥布里的妻子,将其送回疗养院,甚至为此接受了她的勾引,和她发生关系。
格兰特用忠诚的背叛和忘我的挚爱,去实现妻子的精神出轨,这看似矛盾荒诞的行为,正是格兰特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和女学生的出轨是格兰特“罪”的缘起,那么和玛丽安发生关系,就是他自我“救赎”的完成。
他放下了尊严和自我,一切以对方幸福为目标,对菲奥娜的爱,成了格兰特自我救赎的力量。
真正的Lady《柳暗花明》的故事,改编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女性导演萨拉·波莉(Sarah Polley),遵循着门罗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内心的思索,将故事搬上银幕,塑造了“一位真正的Lady”——对生活积极勇敢,对世界充满热爱的女性形象,实现女性意识的表达。
在森林里,菲奥娜把手伸进百合花瓣,对格兰特说“你应该把手放进卷曲的花瓣里面,感受花朵的热量……”。
60岁的菲奥娜依然保持着天真烂漫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来源于她身上蕴含着的,对大自然的挚爱,对万物温暖的善意,这是人类永不停歇的生命激情。
所以,格兰特说,“我离不开她,她是我生命的火花”。
面对自己患病的事实,菲奥娜选择勇敢面对,做出去疗养院的决定。
在菲奥娜离家前,她对着镜子涂上口红,然后转过身问格兰特自己看起来如何。
在格兰特的眼中,她依然那么自然、甜美。
导演也通过大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一张布满皱纹,但依旧眼神清澈、神情镇定、优雅甜美的脸庞。
借助疗养院工作人员克里斯蒂之口,创作者们表达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她是位真正的Lady”。
的确,当18岁的菲奥娜以玩笑的口吻向格兰特求婚,“你觉得如果我们结婚会不会挺好玩的”;当60岁的菲奥娜因无意中提起韦罗妮卡而向格兰特表示歉意,真正的Lady已不仅仅寓意女性的勇敢,两性平等的意识也在菲奥娜这个女性角色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对万物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对人生的勇敢、对两性的平等,这些奥菲那身上所表现出的女性的特征,成就了她迷人的灵魂,成就了真正的Lady,这正是格兰特无法离弃的生命的火花,是格兰特自我救赎的终极力量。
在尼尔·杨(Neil Young)《中秋之月》的旋律中,即将分开的格兰特和菲奥娜面颊紧贴,翩翩起舞,屋角的圣诞树斑斓闪烁,那一刻,浓稠的情感激荡人心。
END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t go of what you can't live without。
这是一则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淡淡的诉说,却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情曝于纸上。
加拿大冬天寒冷的白雪如同菲奥娜逐渐消失的记忆慢慢冰封,而丈夫的细心温情似乎也不能让她回想起相濡以沫50载的点点滴滴。
所谓温情,大概就是当爱人平静地站在你面前却仿佛看待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你还能一如既往地每天不厌其烦的唤起爱人的记忆,虽然脸上不露声色,但那份压抑着的心却每天盼望着得到爱人的回应。
所谓感动,可能就是静静地欣赏,却不时和会有一丝丝内里的暖流流遍全身,提醒你,他们的感情正在慢慢融化着你的心。
一如既往地喜欢温情小品,喜欢那种淡淡透露着的浅浅的忧伤。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概比较单纯,文艺,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号称短篇小说女王。
看到有她的小说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改编的电影Away From Her就看了。
凑个热闹。
电影是2006年拍的。
一开始还挺吸引人的,但没想到是讲老年问题的。
虽然拍得很好,配乐也挺好听的,但是我对老年问题没有兴趣,那个很有名的电影《爱》也不想看。
有时候碰巧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觉得让人绝望,真是提不起兴趣,有点抗拒。
反正我也不想活到老年那么老,不用去思考那些问题。
人老了真的好可怜好麻烦。
电影开头很不错,那个男人在给别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他说她问我们结婚会很有趣吗?
别人问他那你说什么,他说我把她抱起来了。
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她。
她是我生命中的火花。
然后是她年轻美丽的容颜,占据了整个画面,微笑着,很动人。
可是这个电影名字是Away From Her,不知道汉语名字为什么是《柳暗花明》,看完之后也不觉得这样的名字有什么道理。
有一些情节挺好的,他们会在一起读书,一个读给另一个听,有时候那本书太熟悉了,另一个人也会接上一句。
还有一起去游玩,看那些花朵。
菲奥娜很喜欢花,有一次看到一些大朵的黄花,她说:我看着别处的时候,忘记了黄色的含义,但我可以回头再看一次,有时候花里面有些有趣的东西。
想象一下把手放进卷曲的花瓣中,然后感觉它的热,我不能确定,我不能确定我感觉到的是热,还是我的想象。
热吸引着昆虫,大自然从不邋遢,总是浓妆艳抹。
大概就是这些读书,看花的情节让我坚持看下去的吧。
没想到她得了老年痴呆,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渐渐地大概什么都会遗忘,也会忘记了这个相濡以沫44年的男人吧。
她看了有关老年痴呆症的书籍,发现随着记忆的丧失,会越来越给家人带来困扰,于是决定去疗养院。
格兰特不同意,但她很坚持。
出于对她的爱和尊重,他只好妥协了。
他反复地对菲奥娜说,我想你不会喜欢那里的。
可是她说,我想我们不能去寻找我们喜欢的。
我想我们永远找不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能期望的就是尽量把这件事处理得体面一点。
后来只好送她去疗养院,路过看过黄色花朵的地方,她竟然记得前一年他们一起来过。
到了疗养院,去了她的房间,他再次说这里不适合她希望她能够改变主意。
在这里为了让病人适应环境,不受家人影响,规定一个月之后才可以探视。
格兰特很苦闷,菲奥娜说三十天对于四十四年来说很短。
她说:有些我们从来不谈的事情,我还是希望说清楚。
你会爱我吗?
你不管周围的种种限制依然和我做爱。
我想和你做爱,然后让你离开,我要呆在这里,而你的停留让我感觉更加无法承受。
我说不定会痛哭起来,无法停止。
然后他们做了爱,她让他离开了。
好像以前看过的老年题材的电影没有做爱这件事情。
他们一直都很相爱,还像年轻人那样有激情,不过电影并没有表现欲望,只是让人感觉很有爱意,这样更好。
生活中充满了变数,一个月之后,他带着名贵的花去看望菲奥娜,但是他却不再认识他,更要命的是她已经陷入和另一个老人奥布里的热恋中。
每当他试图让她回忆起往事时她就变得很害怕,她说和奥布里,他没有使她感到困惑,一点也没有。
看着他们两个在一起亲密的情形,格兰特心痛极了,但也没办法。
他还是每天都去看望她,看到她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很煎熬。
有一天他带了一本《冰岛来信》给她,他说以前他们说过要一起读这本书的。
——冰岛在哪里?
——冰岛是北大西洋中部是一个岛国。
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不断被纠缠着火山,地震,总是震颤着。
——来自年轻的国家真好啊!
——他说,你就是从那里来的,你们民族就是从那里面来的。
他们是十八世界移民到这儿来的。
那就是你的故乡。
Fiona,我教过,过去教过,那里的神话,北欧神话学。
——我一定去过那里。
我去过那儿吗?
——没有。
——噢,我明白了。
我是不是很好奇。
——非常好奇。
你总是说世界上有个地方,你不只是了解,还思念着。
甚至魂牵梦绕,但却从未见到过。
——我说过吗?
——是的,你说过那个。
当他们这样对话的时候,我很希望她能够灵关一闪,突然想起来以前的事情,想起来眼前的这个人是她深爱的的人。
但是奇迹没有发生,她突然就想起来现在爱上的奥布里,于是丢下格兰特去找他了。
后来他来看她的时候,看到她穿着一件俗气的条纹毛衣,一改以前优雅高贵的样子,变得就像其他的病人那样臃肿,普通。
但是她穿着那件毛衣,和奥布里在一起却显得很幸福开心的样子。
穿着别人的毛衣,推着奥布里轮椅远去的变得臃肿的背影,真让人难过。
有一次他去疗养院的时候,遇到一个探望病人的很不耐烦的女孩。
他和她聊天,他说那个很美丽优雅的女人是他妻子,女孩问那你为什么不和她坐在一起。
他说她爱上了她身边那个人,忘记了他是谁。
女孩问那他来干什么,他说:只是学着多给她点空间,她爱上了和她坐在一起的那个男人,那就是我能做的全部。
就像为了看看她而来,确保她过得还好,我想我看上去肯定很可悲。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用他想要的方式,让他过得开心,幸福就好了吧。
很久以前,我觉得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毁掉,不让别人得到。
后来渐渐懂得了成全,那样虽然失落,但也不会痛苦煎熬。
其实,退一步想,你也没有那么想要那个人,只不过是因为得不到才会愤怒,心有不甘而已吧。
真正得到的时候或许一切变得索然无味,不想要了。
如果日子就这样持续下去,不知道会怎样,或许还可以维持吧。
但是变数太多,那个老头被家人接回去了。
看不到他,菲奥娜变得很痛苦,消沉,每况愈下,瞬间老了很多,病情也越来越严重了。
以前那个优雅美丽的老太太不见了,变得很邋遢,头发蓬乱,病怏怏的,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为了让她振作起来,他去找那个老头的妻子,希望让他回到疗养院,让他们在一起。
那个女人拒绝了他的要求,说如果不把他接回来,她就要失去房子,房子对她很重要,她只剩下房子了。
他们谈到了孤独,他说人们确实会孤独,尤其当他们不能见到关心的人的时候。
这个电影很多场景都是在冬天,皑皑白雪几乎堵住了道路和房门,冷冽的阳光没有一点温度,让人倍增凄凉。
看着他在铲雪,然后颓然地扔下工具叹气,真是觉得好孤独。
大概在寒冷的地方,人们更容易悲伤,孤独,绝望吧。
爱情,变得更加重要,必须有人相爱,依偎着取暖。
有时候,格兰特会和一个看护聊天,她说做这份工作,每天见惯了生死离别,对于死亡她的经验是,也许死亡本身并不是错误。
改变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另一种人并不太迟。
她说:你知道,什么都不能带走已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那是个很难忘的经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即使不知何故那些消失了,你还是在那里,你还是原来的你。
他也给看护讲他们初恋时的事情,说现在回想那时候,觉得一切都很残忍,不过到最后,发现所有那些事情和现在的结局相比,都是那么肤浅。
奥布里的妻子也说过:将一种人和另外一种人区别的惟一的事,是一些人燃烧着怒火,另外一些人接受现实。
当她讲了自己的遭遇之后,格兰特说真倒霉,她却不那样认为,只是说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生活,多么悲哀的一句话啊,任命,不再有期待,不再有希望,就那样放弃,逆来顺受。
难道生活就是去适应,去接受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吗?
在他们都很痛苦很无奈的时候,他们上床了,但也安慰不了彼此的痛苦寂寞,一切还是很无奈。
人在困顿中,在痛苦的煎熬中,最好不要随便做什么,那样或许会让以一切变得没法掌握,不知所措,陷入尴尬的局面。
如果能够潇洒面对一切,不会感到困扰,再去随意吧。
后来那个女人终于被格兰特的深情打动,同意格兰特带奥布里去疗养院,让他和菲奥娜见面。
格兰特给菲奥娜说要给她一个惊喜,问她还记不记得奥布里的时候,她说似乎记得有那么个人。
这时候,格兰特一直希望的事情发生了,菲奥娜像一个孩子似的投进他的怀抱,让他不要抛弃她。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想起来他是谁了,但我觉得她没想起来,只是对于奥布里的记忆渐渐淡化,痛苦也消失了。
同时被天天出现在身边的格兰特产生了信任,依赖,有了安全感。
这一切根本就不像电影的中文名“柳暗花明”,一切还不是越来越糟糕。
人生到了暮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身体的病痛,精神的孤独寂寞,死亡的恐惧。
感到就要被生命遗弃,一切都不会回来,只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未知的世界。
就连记忆都会丧失,回忆的慰藉都不能够享受。
人老了真是可怜,可悲,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大概这个电影,那个男人的爱,会让很多人感到温暖,觉得老有所依,看到希望。
但这一切,这个电影,更加坚定了我在变得没有意识,还能掌控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就结束它的想法。
但或许,人到了那种时候,就会不想死了,会害怕。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样的觉悟,在不能享受生命的欢愉的时候,决不能贪恋生命,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而是要及时地结束它。
我离时政的距离比文学近很多。
你问我最近闹出性丑闻的中国高官,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出10个。
你问我最近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全都不知道,除了去年的莫言。
去年莫言的得奖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疏离感,他到底靠什么?
诺贝尔奖究竟看中了什么?
我猜测,比较起对《丰乳肥臀》的兴趣来,评委和读者对丰乳肥臀的兴趣要强烈得多。
今天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跟文学沾上了边,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名字并不陌生。
略感得意之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如果她的作品没有改编成电影,我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
即使她的作品改编成了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如果是个长篇,我也很难坚持读完。
机遇加巧合,根据她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远离她》(Away from Her)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最近这些年一部难得的低成本佳作,作品上映的时间是2007年。
人一天天老下去,观念会跟着变化。
20年以前,我几乎不能想象,女人到了30岁,该衰变成什么样子?
将女人排进化学周期表以后,她们应该算世界上半衰期最短的元素。
20年后,我开始认为,女人的魅力其实与年龄无关,60、70岁也可以很美。
如果是茱丽·克里斯蒂,那就更不一样。
她主演《日瓦戈医生》的时候才20来岁,却已经能够阐释拉娜这么一个复杂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大半生。
克里斯蒂今年已经66岁,仍然惊人的优雅。
她在加拿大电影《远离她》中扮演菲奥纳,一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逐渐陷入失忆的老年女子。
所有样式的媒体都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故事很难讨巧。
谁会有兴趣拍摄老年痴呆的题材呢?
加拿大女导演Sarah Polley当年才28岁,她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为蓝本,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症状在于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还相对稳定。
具体到菲奥纳这里,记忆中关于丈夫格兰特最近这些年相亲相爱、悉心照料的那一部分相对弱化,几十年前的一次不忠倒栩栩如生。
菲奥纳病情加重以后,两人共同做出决定,安排她住进了一处设施完备的养老院。
这是远离她的开始。
按照规章制度,菲奥纳住进养老院的头一个月,格兰特不得探访。
夫妻俩一起生活了40年,其间极少分离一个月以上,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
两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做爱。
导演Sarah Polley这么年轻,偏偏选择了相对缓慢而且没什么变化的节奏讲述。
片子开头的叙事并不特别, 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直到这场告别戏以后才建立起来,Sarah Polley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控制着电影的进程。
我知道,通过这部片子,观众有机会进入到老人的世界,发现很多原来印象中没有的事情。
比如,和年轻人一样,其实老人们也有活跃的情感生活。
即使失去记忆,世界开始暗淡下去,人们的情感需求仍然很强烈。
对格兰特来说,妻子追求情感却未必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一个多月以后,当格兰特有机会去养老院探视的时候,菲奥纳已经和另外一个病友难舍难分,他的素描也贴上妻子的床头。
一桩美好了几十年、仅稍有瑕疵的婚姻,此时已经彻底解体。
即使肌体仍然健全,感情并未破裂,纯粹的精神衰老已经足够摧毁一切。
格兰特的反应相当感人,起初他无法接受妻子对别人的依恋,更多地理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生活以后,他开始促成菲奥纳和偏瘫病友的亲近。
电影从格兰特的角度展开,观众跟着他一起游走于正常人的世界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之间。
茱丽·克里斯蒂的表演—她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经常会诱发观众的迷失感。
我会问,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和格兰特一样,我不能百分之百确信,到底是阿尔茨海默导致了菲奥纳的移情,还是菲奥纳在借此惩罚格兰特年轻时候的一次不忠?
电影中还安排了一些起调节作用的人物和情节,以免故事过于沉重,这些设计很聪明。
在养老院的大厅里,一个老头可以跟着电视,完整地解说体育比赛。
很难相信,他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观众会笑,但笑过以后,镜头也许会显得模糊起来。
画面的焦点没有虚掉,只是观众的眼睛恐怕会略微潮湿。
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电影界,也极少有人尝试这种题材。
《远离她》中安排了几句台词表达菲奥纳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她拒绝美国电影,说跟垃圾差不多。
我理解她的观点,大部分作品确实如此。
但另外一方面,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不管出自欧洲还是加拿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美国电影市场支撑。
这部加拿大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为670万美元,美国市场一家占据了近70%的份额。
本片的病患居然可以忘记相守44年的丈夫,移情别恋?!
看完原著马上搜来看,完全没法耐着性子看下去啊
人生始如初见
"烂番茄"07上半年最佳电影TOP10!女主角还演过《日瓦戈医生》啊,那时候20来岁多年轻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老无所依”……类型不喜欢、题材守旧、剧情拖沓冗长、故事要温不火、演员老气横秋、演技也不能认同…(当然影评人眼里的闪光点我也没看出多少来,或者说我不喜欢、眼光不专业吧)总之该
大爱。必须顶导演,对爱情很有想法,浪漫主义诗篇。两位戏骨也相当精彩,内敛深沉而又富含情感。这样的爱情难得可贵。
整个很干净
好歹是颁奖季的影片,怎么看过的人不多……
原来,在生活面前,我们只是个婴儿。
节奏太慢。
今年最伤心又最温馨的电影
加拿大描写老年人感情的影片,很细腻。
老无所依
每一次凝望,都记得你已经忘却的点点滴滴。
我被这剧情简介骗了,一直在等最后菲奥娜最后的反应,以为剧情上有什么小悬疑,不过是重新爱上格兰特,有点失望。释然之后再回头想想剧情,淡淡的温馨,这种情感片被我当成悬疑来看,果然是毁了
很感人 这一辈子牵一人手是那么难
要优雅的老去
讲老人痴呆症,但结尾变成大团员反而不好
大家瞬间都在看了
当她已经不记得你她是否仍然爱你。
淡淡的诉说,却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情曝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