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
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
段落和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
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
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泛着深蓝的铅色。
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6821/?start=100#comments 这也能翻页《告白》所有海报里,最棒的一版还是港版,最显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脸和右下角的三级标志,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简介:“初中生妄杀4岁幼童,女教师课室落毒复仇。
”我10月份看到这幅海报以后立刻去买了小说来读。
看过电影之后,可以说,中岛用非常细致的改编,拍成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
我个人觉得,《告白》的原作小说红的比《嫌疑人X的献身》合理的多。
要点不在于它是推理小说,而在于它选择了这种全第一人称的极端体裁,以及作者始终在感性和理性间强悍的掌控力。
在书中你可以通过每个人第一人称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最强的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
校园的问题在哪里,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地狱,更像一个大家都走错门的尴尬集散地,每个人都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
中岛哲也是当代日本最好的视觉系导演,《下妻物语》《松子被人嫌恶的一生》如此乖张的画面风格却被表现得流畅合理。
在电影版《告白》里,却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光暗对比,用心叙事。
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改编《告白》最难的是,小说选用第一人称,且叙述紧凑,这份真实的力量吸引读者读下去。
普通照搬并非不行,但无法重现这种单向的娓娓道来,很容易改成特别闷罐的恐怖片。
中岛的办法是用视觉来经营,不排除一些话外在发生的氛围戏(如开场一段楼顶的欺负戏)非常技术活,镜头量极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处,刚好满足第一遍就吃饱的需要。
另一方面,小说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这成了整部电影的指导思想,而且活学活用做的不错。
导演仅用了一些视觉化很强的场景来表现校园本身的氛围,其它则重视了剧情的完整表现,这是中岛的好习惯。
总体来看,电影可称得上2010年最好看的悬疑电影,也算得上近年来主流日本电影抬头的代表作,值得去奥斯卡炫耀一回。
不过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笔者想给你跟小说做一些对照,让你了解一个完整的《告白》。
不过你如果打算直接去读小说,请务必忽略下面的内容。
第一章:神职者。
1.电影版为了前文节奏迅速抓人,拿掉了一些原书中森口老师告白的细节。
这些细节都非常精彩。
例如LUNACY事件除了是为了服务少女C在后面的出场,还是为了引出老师的弱势处境;说到同性老师才能去接同性学生的事,其实是为了说明少年B不负责任的行为等。
2.如果说后文是抽丝剥茧地开始分析每个人在教育失败中的责任和位置,这第一章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在于引出事件,更在于地图炮一般瞄准家长、媒体、老师、社会等所有目标,刻下整页问号,这对于理解后文的一些细节非常有效;第二章:殉教者1.第二章是讲俗称少女C的北原美月。
电影版里对她的描述没有小说中细节丰沛,但重点突出。
这段视觉化、华彩较多,有些小清新的章节,也适于展现一些小说中的美月不能窥见的内心世界。
2.在书中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这封美月写给老师的信,因为书中其实美月并没有跟森口老师见面,我们甚至可以猜测,森口老师最终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读到了这封信。
3.有关毒血,懂化学的美月在课后立即拿走了两人的牛奶盒,拿回家里用试纸测试,结果没有血浆成分。
所以后来美月立刻就说出自己知道修哉没有病。
4.美月在信中提到的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关于维特老师的,我们可以看到美月还拿森口老师和维特老师的带班风格做了对比。
这些细节反应出维特老师的不成熟、爱表现的一些争议性。
重要的是,这里可以看到美月在教职委员会面前指责维特,是完全发自真心的行为,电影版容易给人一些误解,貌似是修哉授意所为。
5.美月把少年B直树称为小直,并且不是像电影中一样,每次去直树家都十足地勉强。
事实上,是勉强中有些不忍。
因为从小学起只有直树不叫她美蛋而是叫美月,所以“喜欢他的理由只有这样就足够了”“这大概就是初恋吧”。
美月喜欢直树。
6.第二章里还提到直树的二姐问杀了母亲的直树,为什么杀妈妈,他说自己想被警察捉起来。
这是直树的谎言,实际上还是错手杀害。
第三章:慈爱者1.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少年B直树母亲的日记,电影里她一直在记的那篇,日记就写到电影里那段。
不夸张的说,这对刚刚为人父母的许多读者来说,应该是最为震撼的一章。
最有必要读原作。
2.母亲在日记里反复思考直树的行为,非常感性,始终认为儿子是善良的,思想毫不肮脏的。
东方国家孩子和父母羁绊更深,所以“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大家都知道这是偏见。
这一章让我们明白,纠正这个偏见有多么难。
3.直树母亲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家里蹲和尼特族,认为这些都要归咎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结论居然是“直树当然不属于家里蹲”。
一位纠结而可悲的母亲。
4.直树母亲最尖刻的一个观点是,单亲母亲怎么能够教导正处在敏感脆弱期的中学生呢?
5.在最后母亲决定和儿子同归于尽,确实是出于发现真相后强烈的罪恶感。
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羞耻感——儿子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人,是“失败的作品”。
到了最终,这位母亲仍然没有教会自己的儿子责任的意义。
6.这一章另一个隐藏的角色,是直树的父亲,这位在直树母亲口中工作很忙的人,究竟忙到了什么程度?
孩子这样都完全不露面。
所以说直树母亲讨厌单身母亲,也是因为实际上她自己的处境就十分接近。
而她用近乎变态的浓郁的爱,爱着这些没有善待自己的人,作为对自己的保护。
还是可悲。
第四章:求道者1.第四章是少年B直树的日记,这一段电影里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小演员的长相也非常适合原作中被妈妈一直称为“善良”的直树。
2.比较有趣的是直树在修哉家看的录像,电影里是少女偶像的演唱会,书中则是女人拿机关枪打僵尸的CULT片。
后来直树留长头发,产生了“生命的源头不是心脏,而是头发”这样的错觉。
后来母亲把头发剪短,直树才会异乎寻常地恐惧。
甚至拿电推子把头发剃光,还奇怪,头发剃光了我怎么还没死。
联想到录像看到的僵尸片,哦,原来我是僵尸啊。
这些描写对电影的批判很准确,不过身为电影工作者,中岛可能接受不了吧。
第五章:信奉者1.第五章是少年A修哉的“遗书”,因为小说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补充修哉的行为,所以这段细节很多很多,有些已经突破了第一人称原则,有些其实电影版做得更好。
2.修哉在犯罪现场是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森口的女儿,觉得有些嫉妒的感觉。
这提醒我们,这可能是他选择这个目标的潜意识原因。
3.修哉写到美月的情节,最让人寒心,比起电影版里用“无聊打发时间”来定义他们恋情的说法,小说更写出两个人感情之幼稚。
幼稚之外,修哉还带着罪恶的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是令人恐惧。
4.修哉去见母亲,这是几乎导致了安装炸弹的高潮前奏,书中是修哉在遗书中就说明自己没有见到母亲,而且很丢人的真相。
电影很聪明,把这段完全用修哉得意洋洋的语气描述,让修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渴望见到母亲,但十分理性,有魅力的罪犯。
而后在下个部分,又通过森口老师的嘴拆穿修哉的谎言,彻底撕破修哉羞耻的自卑感和被母亲忽视的耻辱。
第六章:传道者1.第六章就是森口老师打给修哉的电话。
这一段在书中和电影中存在一些不同,可以理解为比较本质的区别。
在电影中,森口老师是在学校附近打来的电话,在书中,森口老师是在爆炸现场附近打来的电话。
2.书的结尾,老师是在电话中反问:“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并且是你全新人生的新一步么?
”森口的残酷令人惊心,复仇来的干脆到位。
电影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戏眼,都是为了高潮这场戏服务,一个是“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一个是“开玩笑”。
前一个戏眼,成为电话中内容的高潮。
最终森口老师出现在学校,才用到原作的结尾,她拍拍修哉的肩膀,换了立场说:这是你新人生的第一步。
画面黑掉后说出的“开玩笑”,则彻底推翻之前的一切说辞。
果然,森口的复仇心还是占上风的。
3.另外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书中的森口老师对于复仇十分决绝,书中的老师只有开头结尾两段戏,而电影增加了她和美月对话和在街头崩溃痛哭的戏份,就是为了削弱森口的复仇家形象。
书中的森口甚至说出“我也想过自己干,但是达不到效果”这样令人误解的话。
4.有关毒血,书中的森口老师一开始就确实注射了血浆,但是被樱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替森口换了牛奶,导致里面确实没有血,而非电影版中在抽血时被樱宫老师发现,因而事实上没有注射的设计。
事实是否发生,对于视觉上认识森口的正面程度有关,电影版的处理略柔一些,结尾的推翻才更有力度。
从最后一章的表现来看,我个人认为电影版更好地完成了警世的任务。
毕竟这是原作最可贵的精神,文学在咀嚼文字中体会,电影则需要更通透的表现来传达。
补:赞某J。
624的观点(请看楼下她的评论),我们可以认为,电影版通过对人物,尤其是森口和美月,做了和小说差异化的处理。
让电影的目标上升到更具普世意义的,有关人性之矛盾的探讨角度。
补:经懂日语的童鞋(via 瓦拉几亚之夜 from Stage1st)指教,なーんてね一般表达“我前面都是胡说八道的”的意思。
因此对于电影版的结尾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已经做了修正。
对于电影来说,“形式”占有几成重要性,这一直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跟电影题材有关,跟导演风格有关,跟影片受众有关,做好了叫惊艳,搞砸了叫装B。
与“形式”相比,好电影要有好“故事”,这倒是一个更容易激起普遍认同的观点,而“故事”和“形式”也并不是矛盾了,特别在舞台话剧上,两者的有效结合更是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特质。
而技术上具有更高自由度的电影,却常常反倒没有技术限制更多的舞台剧那样,在形式上有更大胆的突破,而“故事”和“形式”都让人感觉新奇的更是少见,所以说,日本电影《告白》是一部让我想赞的电影,它有一个充满悬疑和紧张感的故事,有别具一格的展现形式,有反转不断的节奏掌控,还有直面社会现实的批判性,难怪成为年度日本佳片,虽然冲奥未成,也依然不减其优秀。
故事的剧情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母亲复仇记,但是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导演却能讲的百转千回,迷局不断,这就是影片的“局”设置的不一样了。
整部影片的结构就是舞台话剧式的分幕形式,每一幕有一个核心人物,一个核心故事,一次高潮烘托。
因为一种话剧式的结构,让整部影片从表演的风格上,也倒是如同舞台剧一般,显得更自由和超现实主义,而日本电影本身也擅长以这种显得非现实感的表演和仪式化的语言及画面表现主题。
于是,开场,课堂上,下面学生们打闹不断,老师超然的口述,还有屋顶学生欺辱的场景汇于一幕,已经给整部影片风格定下基调。
开场的悬念即营造了神秘气氛,同时凶手身份的显现,让整部影片似乎已经真相大白,没有太多可说之处。
但是接下来,影片由走出两个分支,时而讲述两个孩子性格成因,时而又跟踪他们事发后的种种举动,接着又可能回到事发当日的点点滴滴,而这种将时间线索玩弄于股掌间般的调度,伴随的又是层出不穷的慢镜,歇斯底里的嘶吼,安静无声的杀戮,壮观绚烂的爆炸,可谓将形式主义风格极尽张扬,但是却始终将故事层层推进,没有迷失于形式中,在这方面,中岛哲也在《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曾经有过出色发挥,但是当时的形式化表达虽然绚烂,但是也没有《告白》这般张扬。
而中岛哲也没有迷失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他始终把握了故事的核心,同时以一种不断反转的叙事节奏,让观众被紧紧抓住,紧跟剧情。
影片的开场,让两个冷酷、懦弱、残忍的中学生的形象迅速被塑造出来,加之对一个女孩的怜惜,对两人的憎恨情绪也随之被激发。
但是,接下来影片却又不断反转,将剧情引向更令人纠结和深思的主题。
这出悲剧的成因也有太多变数,两个孩子成长路上也有太多抛开惨剧而令人心生同情之处,他们都因为家庭的残缺而在内心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特别是那位“天才少年”更试图以轰轰烈烈的反社会行为来引起出走母亲的注意,这一退,先让观众本来简单直白的痛恨心情犹豫了一下,原来可恨人也有可怜之处。
同时,中岛哲也还让故事继续前进,两个孩子遭受了重重的惩罚,一个心理愈加自闭失常,一个心理愈加扭曲疯狂,搭进去的却都是他们母亲的生命,甚至更多人的生命,而那个开场令人同情的老师,失去孩子的母亲,却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继续推进这个报复的进程,这一进,让观众本来简单直白的报复心理踌躇了一下,原来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
没有快意恩仇的畅快,这部常常弥漫着超现实主义虚幻感的电影,给人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冤冤相报无止境的自我毁灭感。
你的立场和情绪,随着每一幕的展开,都可能发生动摇,就如片中人物的命运一般,强势与弱势,可怜与可恨,可悲与可耻,死亡与生存,都在疯狂的节奏中难以捉摸,让人感觉悲凉,悲剧,而又悲伤。
《告白》的风格是很日本化的,势必也会引起各方观众的两极化感受,不要说这个故事很变态,因为影片呈现的就是一种变态的社会病症。
暴力冷冷的伤害我们,又可能深深的吸引我们,心中一刹那的暴力念头,最终可能引起的是暴力连环的失控的摧毁力,所以说,老师看似最终掌控了局面,实际上,沉迷复仇不顾一切的她已经失去了一切。
中岛哲也本来喜欢以浓墨重彩似的色彩铺陈于他的镜头,而这本片中,镜头下的画面却始终阴暗,这个跟过去不太一样的中岛哲也,也带给了我们更具震撼力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阴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1578554a15bcb0a3b2935c6.html
日片《告白》目前引爆口碑不在话下,这个描述女星松隆子饰演女教师森口悠子,因爱女被班上国中生杀害的故事,从小说到如今搬上大银幕都受到好评。
然而,《告白》不论小说或电影都不纯然只是推理故事,电影没有花时间去讨论是37名学生中的那2名杀人,戏剧结构中没人办案,也没人去分析森口老师与学生有何冤仇。
它是犯罪书写,“告白”类似所有“后911电影”一样,它期待的是认罪及偿还,在戏剧时间中偿还,就是剧本写作中所称:主角必受的苦难。
所以,不要问为何是那两个学生?
为何《盲流感》里的人会瞎眼继而又复明。
《告白》的戏剧时间是滑动的,它不是《罗生门》的众说纷纭却共同指向单一事件,《告白》是描述一个偶发事件前后,相关人物牵涉在灾难中的酝酿和余震。
它描述一个“邪恶”发生后,牵涉其中的人如何回应加诸身上的邪恶,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它们选择“复仇”。
先讲戏剧时间,电影不是《非常嫌疑犯》,戏剧时间大约应是4月到7月,森口老师在班上发表惊人告白后,从理应万花齐放生意盎然的春季到期末结束,插叙修哉对母亲的回忆。
再来是角色关系,电影中的登场人物,难道不是为了找出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爱美的凶手吗?
其实不全然是。
这几个角色本来就有关连(师生及家长),与其说它们在时空上参与或执行了这个谋杀,倒不如说是因为谋杀,而让观众认识到这些人,如森口老师、北原美月、渡边修哉、直树母亲、寺田老师、樱宫正义。
我们在《告白》里看到他们的说法,认识了这些角色,宛如皮蓝德娄名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如同剧中他们都参与了“糜鹿王国”的演出,在《告白》里, 他们真正的共通点在于,他们内心所怀抱的,对另一个人的“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当这个爱被剥夺之后,他们也就失控,或步上不归路而因此牺牲。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告白》是六个爱情故事,串起变成一个复仇故事,电影更是如此。
此外,如同《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荒诞剧场的先驱,《告白》也绝对不是写实的,不是诉求反应日本社会或教育问题,它是个荒谬的复仇剧,只是犯罪舞台是校园犯罪,串起很多常见的校园问题,但手法是形式主义的,就爱与 复仇的主轴来看,也不是纯然专属日本的。
(较有趣是渡边修哉,容后叙述)可以说,电影《告白》是部惊人改编,超完美复仇的故事!
在导演中岛哲也极致更胜所有司迪麦广告总和的高明镜头下,所有角色都像松子一样有着令人讨厌的理由:那就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当这份爱被剥夺,让人见识到恨跟爱一样,可以无条件地极端,并痴心信仰穿过火焰后能找到希望的光,而酿成片中重重不可挽回的悲剧在中岛哲也的眼中,这些角色都像《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所有人从森口对爱美、美月对修哉、修哉对母亲、母亲对直树、寺田对樱宫,它们都出于一种指向单纯强烈的爱。
《告白》不是最早拿HIV开玩笑的,墨西哥导演Alfonso Cuaron早在1991年处女作Sólo con tu pareja,就描述一名花花公子被护士前女友恶作剧体检HIV阳性,拿来描述《告白》里的角色们都很适合。
当然日片《告白》的影像完全不像拉丁美洲热情狂放,它极为冷洌黑暗,像雨夜的恐怖故事。
《告白》电影改编最厉害的当然包括中岛哲也如万花筒般高超且精致化的影像,它忠于原著用《罗生门》式角色段落,将影片分成多段,像万花筒或拼图的碎片,让观众自行去组织时间,这个手法前后呼应非常高竿。
《告白》的角色明显有不合理或夸张的戏剧性,如前所述,尤以天才学生渡边修哉为例;这个角色极度偏执,对于熟悉日本电影及哈日观众不难理解,但西方观众不知何如;这种年纪轻轻却意外获得极大毁灭力的角色,出现在大量日本近未来动漫作品中,如《新世纪福音战士》。
作者笔下这角色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选中的非凡人物为了新世界的成长,有超越现行社会规范的权力。
”不晓得《告白》原著作者对动漫文化深入多少,或者她关心的只是阿修对母亲所怀抱“无条件的爱”?
不过尽管这天才小发明家多不合理,它却是全书中燃烧最剧烈的灵魂,与森口老师对应着母与子的主题。
导演中岛哲也除了擅长的影像处理外,改编概念上也很掌握原著精髓,除了美月角色及直树姐姐角色的两大浓缩外,比较突出的手法有三,一是遵循电影的线性时间限制,从森口老师的告白时,小说里的A(修哉)和B(直树),都在镜头下开场即现形,披露了叙事主角(小说则可以非线性重读跳读,比较松绑)。
第二个突出之处,在片末大爆炸特效,在这个遭诟病稍嫌冗长的片段,我倒认为中岛哲也运用得极为恰当,它置入倒转时钟这个设定,去突显伤害的不可逆转,以及全片如用破碎拼图去重组原图的影片结构,这些角色的牺牲与伤害,都来自这份无条件的爱。
至于特效则是相当惊人。
第三则是片尾黑幕时的最后一句阴森恐怖的对白“开玩笑的”。
原著小说的森口老师同时是“神职者”也是“传道者”,如果你将《告白》当成圣经《乔布记》来看也可以破题,在神的眼光中犯意和动机都不重要,除非是天生的 恶(通常称撒旦),真正重要的是信仰和忏悔。
原著中最厉害的,莫过于修哉对母亲的爱,伤害了一个母亲;但相反的,它终究逃不出另一个母亲的掌心。
《告白》如同其名,人生爱恨嗔痴,喜怒哀乐,都是自找。
观众则是在一个更完美的复仇计划中,逃脱了歇斯底里的学生,看似战胜了恶,由另一个母亲失去的爱,而战胜了恶。
总之,《告白》绝不仅是企图反映或讨论日本师生教育或社会问题,它所有角色都偏执得狠,甚至有点异常,异常地爱着异性同学同性同学,爱妈妈爱着有艾滋病的丈夫,其实它是非常霹雳火的组合,我相信所有看过的观众都觉得够味又过瘾。
总之,《告白》是很棒的电影,但不要用单纯推理或日本社会的眼光去看它。
试着想大一点,如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
这其实是最强烈最歇斯底里最无神论却又最有血有肉的情感,或者情欲。
今年一定要看的电影,如果你一年只看一部日片,今年就是它了。
老师上课讲到《告白》这部影片,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找来看看。
但是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想用文字记录下。
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实在是收集了太多优秀的镜头,所以很想来与大家分享。
开场建立镜头:影像与音乐形成了反差。
整个画面呈现高反差,明暗对比强烈,且使用了冷色调,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
但与此同时,背景音乐却十分欢快,夹杂着嘈杂的人声。
两者好似格格不入,反差极大,但又给人一种很讽刺、戏谑的感觉。
因为导演在用一种轻松热闹的口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悲剧。
而且除了开头之外,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的告白前都有着这样一段。
摄影机的观点:导演的解释性镜头。
第一张剧照并不是主要剧情线内发生的事,而是平行时空中另一个被霸凌的同学的动作,但却暗示了主要剧情线里,像小蝴蝶一样脆弱单纯的老师的女儿被杀害的事情。
第二张剧照没有选择直接拍人物,而是拍了人物动作的结果,来间接表现小直内心的崩溃与煎熬。
场面调度:视觉元素由区域空间表现人物关系在影片的最后,森口老师触碰并碾碎了修哉同学深埋在心中的阴影时,在人物关系中已完全占据上风,导演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是间接主观镜头,观者被代入到被凌驾的感觉之中,一个是客观镜头,更加强了这种感觉,展现强势与弱势对比。
除此之外,影片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
②对比女同学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导演将之与他人区隔开来,突出主体。
在演员面向上,其他人的背面与主角的正面形成对比。
在光影上,明与暗也形成对比。
③表演位置森口老师从一开始面向同学们告白,到背对着同学告白自己的报复行为。
在未知真相前,我觉得将人物形象树立的很丰满,至少作为老师是不忍告诉同学的。
在知道真相之后,我觉得是编造谎言的心虚?
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不对,但觉得这个镜头很有意思。
④形式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镜子来间接表现人物的行为。
第一和第二张剧照,我觉得是通过镜子来表现人物的阴影面,第一张是两人的密谋,准备杀掉老师的女儿,第二张是跟在老师后面的本爱的密谋,准备给维特下药使他慢性死亡。
第三张剧照是通过镜子看到这个母亲惊恐的表情,而不选择直接拍,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到底是多可怕,表情会这样惊恐?
⑤镜头角度老师上课是用这张剧照来讲人物距离,但我觉得还可以从镜头角度来看,使用大俯角镜头,一是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来说,可以清楚看到修哉与周围同学的对比,男生被周围所淹没,无处可逃,不可抗拒,以及男生最在意的成功感也被生生挫败。
二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以旁观的角度,俯瞰人间闹剧,越戏谑,对观者的冲击力也更强。
剪接①跳接这两个镜头,违背了180度原则,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拍摄,一下子将观众抽出来。
但这场戏是在修哉与本爱矛盾爆发并杀死本爱之前,这样的跳接增加了紧张感。
并且从右侧看,光打在本爱的脸上,心中藏着可以压倒并激怒修哉的秘密。
从左侧看,光打在修哉脸上,是不在乎生命的人对珍视生命的人的碾压。
看起来不分伯仲,反而更紧张后面的剧情了。
下面两张剧照都是用跳接的方式,来表现暴力的杀戮现场。
使用同样的构图,却在时间上大跨越,省去杀戮的过程,最后呈现结果。
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相比直接的暴力现场,这样的跳接好像更让观众心有余悸。
②镜头转换方式下面这三个镜头,都是很好地用到了配切!
第一张剧照,第一幕小直扑向桌子,第二幕小直抬起头来,通过不同时空里动作的连贯,进行镜头切换。
第二张剧照,和《2001太空漫游》的配切很相似,通过物体的运动,被抛上空,然后接住,镜头之外的空间就进行了转换。
第三张剧照是我最喜欢的配切,因为它发生在剧情最紧张的时候——本爱被修哉杀的时候。
在一个时空里,森口老师抓住本爱的手腕,本爱拼命挣脱。
在我认为可能要挣脱掉的时候,时空突然切换,转到本爱被杀死后,手无力地垂向地面。
这个真的好赞!
反应镜头老师在告白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两个反应镜头,一个是远景,俯拍下,同学们睡倒一片,一个是特写,两位女生窃窃私语,讨论老师口中那件事。
无论是哪个镜头,大家都是满不在乎,一来是表现了这个班一直以来的氛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同学们的散漫与戾气。
二来是和后面发现樱宫正义是老师的前夫的惊讶之态形成对比。
《告白》搜罗了当今社会存在于现实及网络的扭曲畸形的心理百态。
以初建人生观社会观的风华少年为聚力点,合并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展现未来社会支柱的成长危机,透视人们的心理。
它的惊艳不单单在选材的勇敢上,还有电影过硬的质量。
无论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在对事件本身的推进中,成熟缜密的思路成就了犯罪片。
全片除了主要角色,群众是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展现的,即便有为“良知”群起而攻之的一面,最慑人的恐怕还是轻易被利用,轻易被迷失方向而沦落为乌合之众所能造成的灾难。
纵观我们现在的网络暴力,不就是这样?
所以告白是部能够震慑人心的影片。
不寒而栗、令人颤抖这是我看这部片时最常出现的感觉。
这部片整体来说,是真人化推理小说中,我觉得最棒的一部,甚至有超越原著的感觉,一个部份是演员(女主角)在片中的表现,另一个我觉得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所产生的感觉,明明是个残酷的故事,拍摄的方式却相当唯美浪漫,都让人在观影时,感受到一种战栗感。
特别是当中有一幕,每次回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真正的不寒而栗。
是其中一名学生,将女主角的女儿抛进泳池的那一幕。
特别是小女孩一度醒过来,但凶手还是将她抛进泳池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
后来分析了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可能是凶手的形象(学生、弱不经风、不起眼、年轻)跟他当下的反应(看到小女孩眼睛睁开还是将她抛下去),让人感觉到一种「杀人」的轻易感,原来,杀人的那个瞬间来得如此轻易。
原来,杀人是如此轻易地,让人害怕的。
一点个人见解少年A可以说真的是已经病入膏肓,那扭曲的心理已经从小深深扎根发芽,,漠视生命到这种地步。
难道还真能指望被简单地感化教育或者说教什么的来扶正吗???
他对于唯一理解支持他为他好的美月都能毫不留情,眼睛也不眨的下毒手,,还一点不知反省,,这一刻,我是真的对他绝望了对啊,A不是说:‘生命什么也不是 ’ 吗, 不是准备随随便便就结束学校上百人的性命吗,,既然你对待生命就是这种态度那我只不过是把你自己亲自做的杀人机器,你自己的恶果转移了一下对象而已,,好,,最后你哭了,,崩溃了,,你不是认为生命微不足道的吗?
难道除了你那不负责任的妈,其他人都是可以随便践踏随便玩弄的随便就可以杀死的啊??
老师转不转移炸弹不重要,重要的是A如果不真正醒悟不真正被震慑一把,,这炸弹迟早也要祸害别的人,,也许v不是现在,,只要A还是那种漠视一切的态度,未来他绝对会随随便便就杀掉更多更多的人。
还不如就让她那不负责任也有点心里扭曲的娘自食恶果好了。
毕竟A就是她漠视和逃避一手造就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绿趣同学提醒我,看完后可能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或许很久才能走出阴影。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开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针对《告白》,而是关于电影这个东西本身。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一部电影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我们会遭遇一箩筐的电影,有些电影是为了功名利禄直奔冲奖的目的,有些电影是纯走文艺,然后豆瓣上的朋友们借用后者们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品味格调。
还有一类电影希望在内涵之余,也能站着把钱也赚了。
看完《告白》后,我没有能够明白它卓越的地方,但是很清楚它最终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
虽说奥斯卡只是洋人的玩意,并不是评判好电影的风向标,但近几年来美国人的口味开始变得温和起来,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都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积极向上的味道。
不管是《对他说》还是《卧虎藏龙》,在悲剧色彩笼罩的情况下,它们其实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坚定感,它们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
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一种柔中带刚的质感,能循循善诱地令人思考,而不是大喇喇地把一切阴暗面铺垫在你面前,然后双手一摊说,那你看怎么办?
那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电影,叫纪录片?
好像没口味那么重的纪录片。
叫陈述片?
好像没这个名词。
《告白》的故事是个值得看看的故事,但不代表电影是个好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清楚原著宣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
用一个词来点评电影版,那就是暗。
失去女儿的教师为了向作为杀人凶手的两个学生复仇,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法。
分别抓住犯人A和犯人B人性上的弱点将他们先后击退。
A和B这两个13,4岁的少年都具有中二病的特质,寂寞空虚,希望被认同。
B更轻一点,而在A身上这种中二病被夸张地放大,以一种病态扭曲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终,B少年被强迫症逼到失心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以极致的方式赢得了世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却是A少年处心积虑却得不到的。
最终电影以一场疯狂的毁灭拉下帷幕,音乐声响起,烂木头一声叹息,不是为了死去的小女孩和少年母亲,而是为这部电影。
烂木头认为,即使是表现“暗”也需要有一个法则去约束它,揭露人性需要一个底线。
我并没有被电影中那些麻木不仁的初中生吓倒,实际上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关于初中是怎样一段混沌的岁月,敖分,群架,早恋,欺凌,攀比,排挤,对抗老师,经历过这些的你们心里都应该跟明镜一样。
这并不是一个时代病或者区域病,放至过去的岁月或者中国,美国,五湖四海之内皆准。
当松隆子在电话那头说出:为了让妈妈拥抱自己的成就,所以回头就走,这种恬不知耻的话你也讲的出来。
我顿时有一种对《告白》的失望之感;虽说片名就叫告白,最终把少年A的遮羞布剥落得一点不剩,把他的念想摧毁得支离破碎,把他的欲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地逼到绝境。
但我还是抱着一丝期望,宁愿有些话不是从松隆子的口中说出。
传统的悲剧=故意撕开伤口让人看。
如果松隆子不这么撕开少年的伤口,那么就不符合电影表层的复仇主题。
与其说把这部电影看成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法,更大程度上我还是想把它当成《中二病病发案例》。
它完全没有给我去探讨电影中的人性,这样的兴趣;如果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只是这样一个没有抑扬顿挫的传统悲剧,想深刻深奥却流于形式;想文艺却荒腔走板,那它最终只是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中二病案发病例》。
中岛哲也的《告白》有着非常精致的剧本,结构精巧,毫不单调,尤其是借鉴了日本侦探电影的套路,再复合上导演一贯的华丽色调,立马就变得与众不同。
《告白》大致上是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忍不住让你联想到《处女泉》和《杀人不分左右》,但中岛哲也绝不会用那么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竭尽心机营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精神摧毁,没错,如我们的陈大导演所说,“最狠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平静面孔下有一颗毛骨悚然的灵魂,极度隐忍的背后,是为了获得旷日持久的狠毒复仇。
复仇的主题,经常在电影中被上升到仪式化的高度,就像《处女泉》中的父亲仰天怒吼,女孩身下成了汩汩清泉。
《告白》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这种基调,低饱和度和冷色调既增添了诡谲的气息,也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这种“冷冰冰”和中岛过往的“金灿灿”虽然对比鲜明,但对叙事的贡献则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承认本身的真实性,不做过度阐释和说教,留足了空间让你体味和思考。
《告白》这部电影绝非是单纯地关乎青少年教育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一个无形枷锁捆绑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成人控制的世界里,孩子们单纯的念头永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反抗,他们也永远不是大人们的对手,倘若孩子们想反抗这个秩序化的世界,那只能如飞蛾扑火一般灰飞烟灭。
所以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修哉和直树并不完全是被谴责的对象,即使他们代表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某个阴暗面,那个促使他们犯罪的环境更应该被批判:亲情的缺失、周遭的歧视,游离于关怀之外都让他们倍感疏离,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讨得瞩目,甚至不惜为之高扬起罪恶的屠刀。
犯了错当然会忏悔,也就是片中个人的“告白”,这种忏悔录式的独白与画面同步推进着故事发展,促成了电影本身的张力。
电影于此亦被解构着,每一个人的告白不仅叙述着真相的某个侧面,也发掘着各自阴暗的一环,而这些阴暗也相互交织起来,将故事推向最后的涅槃。
中岛哲也熟稔地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各种手段,也丰富了电影的文本结构,高速摄影让故事尽可能地碎片化,慢镜则展现着无穷无尽的诗意与张力,此外还有镜中反射的影像,共同成就了这个超离现实的万花筒般的世界。
不过这些都只是故事的一个衬底,《告白》的核心部分还是关乎爱与恨、罪与罚、善与恶的交代,即使导演对善恶并未作出明确的判断。
看似温婉的森口老师并非善类,她纵然可怜,却也狠毒,不急于求成,而是构造了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
对比起来两个孩子就显得单纯得多,直树是被认为窝囊和娘炮的那一类,他的自卑让森口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命门,最终在人为制造的压力下举刀弑母;修哉的心智要成熟地多,亦不易对付,但美月的一次谈话让森口看破了玄机,暗里设局,终于斗得他一败涂地。
森口的阴暗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她的复仇直接摧垮了两个孩子的意志,让后者承受了于自己十倍的煎熬,而这种煎熬也会像HIV病毒那样寄居在他们的生命。
电影末尾的爆炸无疑是高潮的顶点,带着火花的碎片如雨点般地坠落,这对森口来说是璀璨的焰火,却是修哉绝望的挽歌。
这部电影的主题自然是沉重的,但又完全不乏味,应该说中岛哲也对流行元素的把握度非常之高,Radiohead的背景音与电影非常和谐,正太、萝莉这些词汇亦可以准确地来形容片中的小演员,甚至还时不时蹦出“妈妈控”这样的词汇,或者大张旗鼓地植入当代青年们喜爱的AKB48海报。
中岛哲也的电影掌控力依然是炉火纯青,轻重缓急都处理地恰到好处,足以让本片成为他继《松子》后的又一部代表作,很庆幸把小说《告白》搬上银幕的是中岛哲也,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华丽丽的复仇故事。
牛奶与日本的阴暗文化密切相关。
开场便是一年B班全体学生以各种姿态表情喝牛奶的镜头。
缓慢的动作流,冷色调,低回的光线,耳畔是旋律欢快单调的小清新,夹杂森口老师语调平淡的陈述。
围绕牛奶展开的开场,窃以为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不言自明的绝妙隐喻。
阴暗,秘密,变态,复仇,极端。
与我对这部电影的预先印象达成完美的一致。
牛奶是牛以精血所化之物,用于哺育初生牛犊。
精血是生物体内至阴至寒,所化生的牛奶也是性味阴寒,只适合初生婴儿饮用,因为婴儿是纯阳之体,能消化牛奶的阴寒,并将其迅速转化为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物质。
人长大后若持续饮奶,必对身体有所贻害。
很多人探讨过为何日本有如此多的阴暗文化,与岛国恶劣气候有关,与贫瘠的生活环境有关,与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与二战的失败有关。
但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的饮食结构。
大量海鲜,以及近现代大力推广的牛奶,他们长期习惯的食物都性味阴寒,这些食物被一个民族长期坚持摄入,阴寒在体内凝滞,负面的能量导致负面的情绪,这个国家出产大量反映人内心阴暗面的文化也不足为奇。
【二战以后,日本开始了大面积的牛奶推广运动,“每人一杯牛奶”,意在增强体质,提高身高,强壮民族。
而且,他们生完孩子以后,政府还会免费补贴给他们牛奶。
1964年开始,日本政府要求每一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自此,日本的牛奶消费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如今,日本人对牛奶的消费从过去的12千克增长至62.1千克。
对于普通日本家庭来说,牛奶就像白开水一样平常。
几乎家家的早餐桌上都少不了一杯牛奶。
放学回家、下班回家后,打开冰箱先拿出牛奶喝几口。
说日本是泡在牛奶中的国度并不为过。
】以上是笔者查到的资料。
可见至少最近五十年以来日本人都是从小被灌下大量牛奶,再加上所谓的“吃苦”教育,大冬天也必须穿短裤短裙去晨跑,长期暴露在冷风中的腿部,风湿、关节炎在所难免,更可怕的是,腿部的各种穴位,受风邪寒邪的侵害,邪气循经络走遍全身,落下各种生理心理疾病的病根。
从某些方面看,日本教育确实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成功教育,它培育出了团结坚毅、不怕吃苦的国民,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或许它也是最失败的教育,因为提高体质、强壮民族的迫切愿望,它大刀阔斧地改革,实行与民族传统体质背道而驰的所谓“先进做法”,在获取其利得同时,也为国民的身心埋下隐疾。
注入病血的牛奶、砸向少年后背的牛奶、自由落体向地面的牛奶……意象之中,或许也是制作人员无意识的外现。
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本身的感受。
非常巧妙的叙事方法,从四位主角的视角分别讲述,大量独白使复杂曲折的情节变得易于理解,观众不用费太多脑筋便能一次性把握整个故事,观看过程却是如抽丝剥茧般缓缓从人物表象走进内心,到最后一回味,才发现自己不觉中绕了好几个弯。
轻松的观看却收获了复杂的故事与思考。
导演功力确实深厚。
最后个人吐槽 ╮(╯▽╰)╭一开始便以波澜不惊的语调陈述的森口老师,向全班的告白和在牛奶中注入病血的谎言,只是她复仇的第一步。
而通过四个月的一系列活动,逼疯少年A和B,达到她“活生生的地狱”的效果,使两人都体会到“最重要的东西消逝的痛苦”。
好变态的内心啊全剧的大BOSS啊和以冷静贯穿始终的她相比,三个少年……真的好弱……囧美呆你死得好冤= =桥本爱的发型我好心水 o(≧v≦)o
中岛哲也做的到底是导演呢还是美术指导呢?他能一直用这种方式拍片其实还是不错的,只是他的风格配上本来就很做的故事,整体就会做到极点。真受不了日本人的演技,实在太傻了。
2.5 劇本這么弱還能用畫面扯這么多。一堆鏡頭抒情是流行趨勢?
像一部107分鍾長的MTV
病态
这么精彩的小说改编成这副鬼样子劳之也就算了,竟然还尼玛改人物性格和台词!绝对麻痹毁了原著啊!!!!!!
这部电影的反响是两个极端,独特的叙述方式造成截然相反的评论面,日系电影小说热衷擅长于走的悬疑心理斗争在此部影片中尽致发挥,从《松子》到《告白》,中岛哲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MV导演,开玩笑的。
重看觉得拍得真做作。
故事还是很单薄的 但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电影 还有导演你到底有多爱拍MV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仁慈从来都不是用来宽恕罪恶的理由
能把这种残酷的片子也拍得这么唯美的,也只有日本了。不觉得晦涩也不觉得沉闷,反倒出奇的好看,每个人的告白,都用清清淡淡的声音,可是做的事却这么残酷。
比较刺激。喜欢。
又一个分数虚高的 不能这样全照MTV拍的
早八年我应该觉得『哇好牛逼好震撼』,但是现在觉得所谓残酷青春一般就是中二病,日本人确实很会也很爱讲中二的故事。反正我变了:『多大点事啊』是现在的想法。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还好吧。。不是特别的shock。。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
真变态啊,不过少男少女们都真好看啊~
很好的还原了原著,基调好
MV手法很受不了
各种心理扭曲,表达方式也很扭曲,宁愿中岛弄些奇怪的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