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们的世界》后,想起不久前的《声之形》,同样的题材,后者的影响力数倍于前者,原因?
也许是《声之形》中施暴者的反省行为的表现力更足,而施暴者与被施暴者间的感情更能激起话题、勾起人们心中猎奇的部分吧,但个人觉得《我们的世界》更佳,相对石田,李善与其说在世界中醒悟了,不如说是在世界中迷惑的前行,用孩子的方式选择了最成人的方法,毕竟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弥补这种无谓的挽救,打破霸凌怪圈需要不卑不亢的正直,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是最好的开端。
在成人眼中,孩子是这世界中最纯粹美好的事物,做出的事情皆是无意而为之。
可谁没有过童年,回想一下,童年的我们在好恶的选择上,近乎本能的趋利避害,脆弱的心灵在自我保护的时刻残酷的不能自已。
就我本人,在霸凌这件事上也是一个可耻的旁观者。
对,在霸凌与被霸凌的中间,正是这群人的漠视才会有那么多的孤立中心,我们更多的是恐惧被划入学校群体的底层,心底又是非常清楚霸凌者的可恶,处于两者之间的人,选择透明,这些透明的土壤给霸凌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被欺凌的孩子们在这样的透明土壤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看见世界的形态是扭曲的,没人可以听见他们浸溺其中的声音,也没人可以看见那窒息世界的形态,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想到的是,这不是长大了就可以愈合的伤痕。
愿世界没有霸凌!
1、电影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相当不错的了,老师不以成绩对学生偏爱,学校反对暴力……这在国内是少有的;2、电影中李善的家庭也是相当不错,有那么一个好妈妈,甚至让人艳羡,穷只是白璧微瑕。
现实生活中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群体里人缘蛮好的,也很多人见人爱的,穷实际上并不是不合群、被孤立的原因,只是n多借口之一。
3、李善并不懦弱,也不低自尊。
现实中常有那些表现懦弱的、低自尊的孩子往往被欺负被孤立。
可见在群体里被孤立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鼓励孩子,不要因此而自责,每个孩子都不完美,也并非都快乐,包括那些在群体里风光无限的,他们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快乐,比如宝拉……你只是被击中了而已,理解为自己的幸运吧。
4、李善是那种在家里特别懂事的孩子,赢得大人的赞赏和关爱。
现实中也确实这种在大人眼里“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孩子群体里不受欢迎。
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毕竟大人的观念和孩子还是不同的,大人认为满意的行为方式和孩子认为的好也不同,孩子还是比较讨厌那种特讨大人欢心的性格。
长到这个年龄有些是精神上脱离父母,极力寻求群体认可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的。
5、通篇看来,李善确实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会说话,在一些敏感时刻说出来的话、做事的态度方式,让人感觉不舒服。
比如韩偷彩笔的时候,李善表现出来的“不该偷、怎么能这么做呢?
”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的。
郊游的时候,李善主动找到韩,那番对话,看似诚恳,但是于对方来讲这种直接说出来的方式使得韩很没面子,甚至是感觉到自尊被伤害,这其实真的只是思维方式和说话技巧的问题。
李善好心做了坏事。
惹得韩生气,很正常了。
再有看到韩戴着自己送的手链时,主动上来搭话,说出口来的也是感觉这孩子真是太不会说话了,说了还不如不说。
等等 电影拍的接近现实,孩子的表演也可以说很到位。
让人有很多反思,回想自己小时候……那么多泪水、孤独、痛苦、无奈、迷茫、伤心、尴尬。
庆幸终于长大了。
长大了谁再对我不好我可以说句“去你妈的!
”然后啐他一口唾沫扬长而去,劳资才不在乎你是否喜欢我呢。
但是小时候真的不敢,被孤立简直就是坠入深渊一样。
谁说童年美好来的?
让他变回小孩儿去吧。
6、可见,被孤立是客观存在的,偶然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刺碰巧长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然后大家就都躲着你了。
当然更多人的并不是因为收到你的伤害而远离你,他们和你还没有什么接触,他们更多的是懦弱,害怕被人另眼相看、害怕自己因接近你而被群体不接纳,才远离你的,他们就像墙头草。
无辜的大多数也是懦弱的大多数也是平庸的 大多数。
所以,当你被孤立时,至少说明你不属于那个大多数。
你是有个性的,很可能在将来你会超越他们。
学校环境好、家庭气氛好、经济条件好……等等都不是决定因素。
7、反过来换个角度来看,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留下的是揪心的痛和深深的害怕“被孤立”的恐惧。
相信有过被孤立经历的孩子和被孤立恐惧的孩子,都能感到深深的揪心。
如果让我们站在那个操场上当一回李善,恐怕仅仅是十分钟,都是很煎熬的。
被大家孤立的那种痛苦,带着耻辱感的痛苦,真是无以名状。
如今当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时,真心心疼李善这个小女孩。
人性之丑恶,群体的丑陋卑鄙懦弱……让多少无辜的孩子被欺凌被孤立被冷暴力深深伤害。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以及老师曾经给我们看的她的毕业设计短片,同样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片子,感受颇深,印象深刻。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给《我们的世界》打了五颗星的评分。
其实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很喜欢李善,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会主动亲近的人,如果我是李善的同班同学的话,就这样,我也成为了,本片想讲的校园冷暴力中的罪犯之一。
说上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是李善,看到片中的那个她就像看到了我自己,所有的情节都与我经历过的相似,我不愿意去回忆,却在屏幕面前一一的赤裸裸的回放,所以才让我不怎么喜欢李善,像躲避球一样去躲避,害怕出局,害怕再也进不来这个我想进来的朋友圈子。
但,李善不应该被讨厌,李善没有错,相反的要谢谢李善。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长镜头,一直停留在李善的表情特写上,同学们正在猜拳选择玩躲避球的队友,李善虽然面带微笑,非常认真的注视着正在猜拳的两个同学,时不时也看一下被幸运选中的同学,眼里却真实的透露着尴尬,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同学被选走了,自己却还没被选中的尴尬跟焦虑,最后一名同学也被选走了,剩下自己只能无奈的归入猜拳输的一方,对方还传来了不情愿的语气。
而玩耍的过程中,也被同队的伙伴极力说是踩到了线必须出局,被出局。
真诚的心想融入这个圈子,最终还是被出局了。
独自站在外围的李善,很孤单。
接下来以为终于得到大姐头一般的宝拉的欢迎,甘愿代替她一个人打扫了卫生,又精心手工制作了一条手链以此作为宝拉的生日礼物,宝拉非但骗了李善,还故意给李善一个错误的家庭住址。
其实在李善打开宝拉的生日邀请的时候,就知道李善最终不可能成功去到宝拉的生日会的,宝拉在邀请卡上面写着“礼物一定要超过5千元哦!
”,假使李善真的顺利去到了,宝拉在看到一条于她而言很普通的手链,又怎么可能不讥笑李善呢?
手链跟凤仙花还有凤仙花染色的指甲一样,是片子的线索道具,没有成功送给宝拉的手链,最终送给了喜欢它的智雅,李善开始不是一个人陪一个人玩耍了,刚转学而来的智雅成为了李善的好朋友。
但,联想起前面老师说暑假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刚好在一个暑假里相遇的李善跟智雅,想必这段友情也不长久,猜到了后面的剧情一定是智雅跟宝拉一群人一起玩而撇开了李善,果不其然是这样,虽然有点无奈自己会去负面的想一段友情不会长久。
一开始从指甲的改变看出了李善和智雅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在补习班安慰哭泣的宝拉, 李善以为在即将失去智雅的时候,能重新获得与宝拉的友情,她甚至看起来不计较之前宝拉欺骗她的事情,主动递了手帕给宝拉,甚至还跟她说了一些小秘密,李善就是那么单纯,她没有想到的是宝拉会将这些秘密当做利器,去刺伤智雅,只因为智雅的成绩比宝拉好,成为班里瞩目的第一名,宝拉借李善刺伤了智雅,更加激发了李善跟智雅的矛盾,之前李善种种主动求和的举动,变成一种假惺惺。
两人在班里打架,用武力对对方造成身体伤害。
观影的前半部分我觉得李善是不是自作自受,自己不懂得交朋友,后来觉得智雅也太过分了,伤害了李善,其实是我自己的错误,误解了她们,没有看到实质的校园冷暴力,越看到后面,并且知道一些人物真相,心疼李善,理解了智雅,越觉得自己的没资格。
宝拉很像我的一个初中同桌,初中的时候我也像李善一样一直想融入大家的圈子里面,而我们班也有跟宝拉一样的小团体,小团体一共有四个人,包括我同桌,在班里比较受欢迎,为了融入他们的团体,主动示好也积极的跟他们一起玩耍,也跑腿,即便有什么本来是他们的错误,他们推卸在我身上,虽然我很难过,但也咬着牙承担。
其实一直都过得很不快乐,有一次音乐老师要我们自由组合准备音乐表演节目,我于是跟她们一起组合,因为平时也在一起玩,下午放学后我们都会在班里自己彩排,有一次其中一个女生的朋友上来找她,那个朋友认识我们里面的每个人,我刚好被门外的同学叫出去,刚踏出班级门的时候,听到那个朋友说:她的风格跟你们很不搭啊。
其实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跟她一起组合呢?
这样子多别扭啊!
而我的同学都尴尬的笑了,什么都没说。
而智雅的家庭经历也跟我相似,只不过我的要比智雅复杂的多很多,父亲外遇,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离婚,跟爷爷奶奶生活,拼命的想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很好,家境和父母都很好,自己很幸福,小时候的自己真傻。
那时候却决绝的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保护罩。
校园冷暴力其实是父母都看不到的方面,只有孩子自己清楚,所以李善的妈妈其实能看出来李善不开心,并且也说了“只有你告诉妈妈,妈妈才能知道”,孩子要是没有告诉父母,父母永远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同样很难看出来,这样一点一点的藏在孩子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祸。
等到那时候父母知道了,也太晚了。
影片的结局也正如整部片的节奏一样,虽然有波澜,但总体还是比较缓慢的在跟每一个人讲述一个故事,大家还是在玩躲避球,李善早早出了局,摊开手看着每根手机都被自己咬的起皮了,而其中一根手指还留有跟智雅一起用凤仙花染色的痕迹。
智雅则跟李善最初的时候一样,被队友坚决认为踩线要出局,智雅也像李善一样反驳,李善主动站出来,作为躲避球对手的一员,替智雅讲话,说看到了智雅并没有踩线,智雅逃过了一劫,最终伙伴还是故意把球丢在她身上,使她出局,智雅与李善,大家根本不欢迎。
两人并排站在线外,时而看着玩耍的同伴,时而看着地板,时而看一下对方,眼里还是有一些不好意思,然后,两人互相对视了。
李善与智雅对视”我们和解吧!
”李善的手指还留着象征两人友情的凤仙花的染色痕迹。
很喜欢影片节奏跟结局。
长篇大论的说了一大堆,有些方面还没有提及,但我想看过这部片的人都能悟出来。
看到很多豆友都说很真实的,很刺痛的,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了,没有特效没有复杂烧脑的剧情,最重要的是,在片子里面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就足够了。
还有,电影海报,真喜欢。
动物凶猛,尤其在未被驯服时。
大人的世界讲究利弊,孩子的世界追求对错。
---我们的世界。
The world of us .在大人们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吵闹对于儿童来说却比天大,在动物凶猛般的校园里她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微小的生存环境做斗争. 每个烦恼都无比巨大,而一个朋友就可以填满整个世界。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
一如这部电影,小学或者说少年时,是一段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的岁月,有的,只有多余的敏感和过得特别慢的时间。
即便到了今天,去看别人的演绎,都会感到一阵窒息。
人类的可怜在于一辈子都在寻找归属感,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总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独一生不可治愈,爱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只能学会与孤独相处。
有的人,一辈子试图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孤独的避难所,最后伤痕累累。
一部完整流畅的电影,首先儿童视角已经难能可贵,质量赛过主竞赛。
上海入梅的第一天坐在闷热的黑匣子里感觉把磨人的童年又过了一遍。
与其说是儿童片,受众想必是曾经经历过敏感,被排挤童年的成年人。
一路揪心与胸闷。
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真实的足以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平淡的就像我们都捱过的特别漫长干燥不透气的童年时光。
不可理解的不可认同的想得而不可得的时光。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
拍得好像是枝裕和,細膩得不得了的故事。
似乎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的故事,敏感的心包裹起來的心事。
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
电影中李善的父亲说:“孩子除了上学、放学还能有什么事呢?
”其实成人想的是绝对的错误的,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还要残酷,成人慢慢有了抵抗这个世界的力量,可孩子没有。
而家庭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而大多家庭的不予理解、放任自流,让孩子的心千疮百孔。
其实孩子很想呼喊的,但他们做不到。
而家长常常疏忽了他们除却成绩之外的事情。
电影本身的情节都是点到即止,成人世界的影响和划定都被淡化,唯一永不停息的是作为孩子她们内心的思绪。
始终认为站在边缘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望见下面的深渊,此时又恰好有了求生欲望,兵戎相见,便把自己彻底淹没了。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的任何一刻,我都会轻轻的说声做你自己,成为自己。
--2018.1.9 豆瓣点点点
从来不觉得小孩子就是天真无邪的。
但是,如此不善交际的我,感谢那一年,有人愿意和不会跳绳体育超级不好害羞腼腆自卑的我一起玩,你们都是小天使。
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个人一生性格的奠基石,之所以不说家庭环境,我还是很善意地去想家庭环境是不能决定的,而家庭教育是可以选择的。
虽然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不能要求一个工作不如意与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失意到喝醉酒的爸爸能够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其实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再去理解四年级小朋友的想法。
四年级的小朋友可能已经谈恋爱两三年了,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只会觉得哦天哪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懂什么。
可能你已经忘记了你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小男孩,比你21岁的时候还要更认真。
感谢导演没有简单化小孩子们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而残酷地反映了他们。
也许你会说生活没有那么残酷,那你肯定很讨人喜欢也很幸运。
事实上那些刚刚开始理解成人世界又缺乏家长正确引导的孩子是最容易以恶意来对待他人的,班里那个最不好看最肥胖成绩最不好最矮最不讨人喜欢的那个人就成了他们恶意的宣泄点。
你可能会说那些带有恶意的小孩子也很无辜,他们甚至也是自卑敏感的,缺乏家长的爱,没有安全感,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可是,我们不是耶稣,无法用爱来给每个人渡劫。
恶意就是恶意,即便有各种背后的故事,也无法被忽视,并难以被原谅。
影片最后并没有交待清楚两个小姑娘会不会和好。
我猜不会吧,毕竟有些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像那个夏天的凤仙花汁一样只能留在过去的回忆里。
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强行煽情与和好,像那些个失去联络的小时候玩伴一样,并不知道现在的他们过得到底好不好。
他们的世界也曾是我们的世界,即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和难以理解,也愿每对父母都能更多地去尝试了解自己的孩子,至少从完善自己开始做起。
这部电影的海报很美,色彩鲜艳,两个孩子在凤仙花的簇拥下坐在一起捣花汁,凤仙花在碗里绽放,大朵大朵绚丽地围绕在孩子的身边,美好如初。
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没有多少情节是明媚如花的。
片头的猜拳分队;无缘无故被出局;独自留下值日......李善的处境从一开始就是被孤立。
而原本与李善关系不错的转校生智雅在新学期开学后,也成为了孤立李善的帮凶,一点点向李善捅刀子:班级初见的故意无视;要回所谓”借“给李善的彩铅;不和她说话;和新朋友一起大声吐槽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几乎构成了作为一个小学生李善除学习外的全部生活。
那时候,好像友谊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全世界。
这或许,也是李善会说比起妈妈更喜欢智雅这样的话的原因。
片中的大人,对于孩子的变化都是后知后觉,甚至于毫不知情。
大人们,在女孩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过程中并未发现制止,只在彻底闹翻后对孩子进行了训斥。
大人们,看似都很忙碌:李善的母亲因为爷爷的事情忙前忙后;李善的父亲在工厂忙到夜不归宿;智雅的奶奶不管智雅的意愿直接把智雅送进补习班;智雅的父母离婚,双方在电影里几乎无镜头,只有孤零零的智雅单方面打电话给他们;而宝拉呢,宝拉的家人从未露面,只在宝拉失去了第一后,与补习班的老师通电话了解宝拉学习情况......然而,与大人的表现不同,孩子却要因为大人而承受同伴的压力。
李善因为父亲是酒鬼而被嘲笑;智雅因为父母离婚而被孤立;李善还因为家人的缘故要照顾弟弟,而弟弟却一再弄坏自己“朋友”的东西,或者成为自己交友的羁绊——在和智雅和好时走失;宝拉因为丢失第一就心生妒忌,开始疏远智雅,打破与智雅的“友谊”;智雅提议让父亲出钱给李善和自己一起上补习班......这些都与大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大人带给孩子的影响,其实早已悄无声息地在孩童的世界投下影子,成为所谓“合群”的资本。
这些细碎的瞬间,也许就是尚且10岁的李善的梦魇。
李善的指甲经历无色,染上橙红,到褪色,染上蓝色,红蓝混杂,再到最后的几乎全部褪色,只剩下一只指甲上残存的红色。
每一次变色,都伴随着李善与智雅等人的关系变化。
疏离,一点点接近,互相敞开心扉,慢慢疏远,又接近,纠缠不清,乱成一糟,再到一个可能的重新开始。
又或许,只是可能。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是看完后仍会觉得心里有丝丝缕缕的难过。
可能是导演的镜头太细腻了,就像一开始镜头追着小姑娘的面部表情刻画。
从喜悦、期待、甚至是祈求…再到最后的失望。
从大人的角度看向那个孩子的世界,有回溯的心惊,又有身临其境的心痛。
如果我的手可以透过屏幕,真想去抱抱她再陪她好好玩一场。
可能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会揪着观众的心。
从开场到结束,一直很怕很怕她们之间有过度的不可挽回的伤害。
还好,应该感谢导演手下留情了,不然这电影又成鞭子了,抽得人心痛不已。
女孩子的成熟过程可能就是从单纯的心理上构筑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
好写实的风格,还好没有出现无可挽回的戏剧化冲突。
来谈谈我看了之后部电影后的我的个人感受哈,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第一情感细腻入微很写实,我在剧中看到了我年少的影子。
第二我很喜欢这种结局,没有非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到底这段关系是和好了还是怎样了,因为故事本身就还没有完。
还有就是真心觉得这个小主人公演的很棒,小小年纪把情感诠释的很细腻,非常有感知力的小演员。
小孩子的那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融入,遭受小团体排斥之后的落寞、郁闷和无助,或许都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学校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是成人所想的那么无邪,或许在我们少不更事经历了这些以后,在成长过后的成人世界,我们才不那么害怕失去。
就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去想要融入,可是长大之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
可能我相信看到中间或者一大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愤愤不平,说为什么小女主心里还是不放弃那段关系,别人还是对她的好置若罔闻,甚至是欺负了她很久的一个同学,在别人哭泣时,她还是愿意上前去递上纸巾。
其实在现实很多中,这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那就是人性,因为我们不愿放手幸福,我们还是无法在别人痛苦时置之不理,我们渴望一段关系,我们渴望朋友,渴望爱,渴望被爱,即使可能那个朋友还不够好,因为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一群人说是时,我们没有说不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
也许经历了这些,长大后我们才会尽可能正确地选择和对待每段关系和情感。
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些,我们的感知、看法、态度和行为,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东西,那才是你,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你才是你。
生存在这个世上,我们面临各种情感各种选择,每样事物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或许经历了人世的炎凉、美好、丑恶,我们才会更懂人生的意义何在。
说完了感悟,我在说一下这部影片我觉得另外一个好处,对有小孩的家长很好,有小孩的家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及时地去引导小孩,发现小孩的问题。
小孩子的世界一样存在成人世界的阶级概念,存在排挤,比较,等等这样的东西。
而且小孩的行为可能比较极端,因为她们的不喜欢(讨厌)就会去直接去表现出来,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长期受到排挤,也会对小孩的身心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不是每个排挤的小孩都会遇到朋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敢成为受排挤小孩的朋友。
这部电影导演的角度虽然只是写了一群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很值得深思。
真的建议每个有小孩的家长可以去看看,这样你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感谢大家读我的影评,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比较主观,不认同的也没关系哈。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
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
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
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
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
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
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
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
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
那时候我很自卑。
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
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
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
我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
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
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
很羡慕,又有些嫉妒。
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
我一两周后才知道。
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
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
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
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
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
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
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
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
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
因为我的性格。
我觉得很辛苦。
很累。
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
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
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
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两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从李善和智雅的眼睛里几乎能感受到所有的情绪变化。
看到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脏被什么击中一般,谜一样的“普鲁斯特时刻”袭来。
就像妈妈一直问李善“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智雅”,李善只会笑着说“智雅”。
大人们永远不会懂朋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对于李善来说,智雅大过一切。
看到李善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智雅染红指甲时,忽然想起大学时期的室友,她的家乡也有用花染红指甲的习俗。
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代表着独属你我的深厚的情谊,就像我送你的手绳,你爱不释手。
然而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涂上了蓝色的指甲油,就像我们之间被第三个人的色彩覆盖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被剪断的手绳一样,活生生切断了。
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变成刺向彼此的冷箭,也许,我们都没想到会给彼此带来那么大的伤害。
指甲上残存的凤仙花染红的痕迹,预示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智雅撒谎说母亲在国外工作,大概是不想让孩子们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又或者想避免和孩子们讲母亲的事,然而李善和母亲的亲密刺痛了缺失母爱的智雅,友谊就这样有了裂痕。
就像李善的父亲说,“小孩有什么,不就是上学,玩耍,吃饭吗”,他不会懂孩子的苦痛,大概除了孩子自己,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友情里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以击溃她们。
李善被单方面断联时,她被刺的何止是手,她的心也被完全伤透了。
一度不理解她一次又一次地靠近伤害她的人,一次又一次原谅伤害过她的人。
后来才明白也许是太孤单太寂寞了吧,母亲不会认真听她倾诉,被从小认识的同学一直霸凌,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友谊突然拥有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下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男女生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从未替孩子想过。
我看到有人赞颂李善的母亲对李善的教育,穷人当然只能教育出一个善良的孩子,不然怎么会有一个心甘情愿的血包呢?
爱李善吗,也许是爱的,但更爱那个儿子。
只想说穷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她们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没必要和你一样过那种无能为力勉强活着的生活。
如果给不起他们想要的,就不要生。
买不起色铅笔买不起手机进商店都会和弟弟说买不起玩具的李善,会容忍别人打自己的会懂事地说自己只看不买的弟弟,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时时刻刻在她们面前念叨家里没钱的父母。
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被人霸凌的惨痛经历,可是为什么处于同样困境的我们,却依旧彼此伤害。
坏的人明明自己也会难过,却依旧那么理直气壮地霸凌别人。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里难以说明的事实。
但那又如何?
你望向我的瞬间,我也把目光投向你,我们已然明白:此后,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彼此伤害,而是永远选择彼此,支持彼此,做彼此最好的朋友。
这种程度的勾心斗角放在孩子身上也显得幼稚。
想起“第七大陆”里的萝莉
想起小学时被学校的“大哥”欺负,凭着不怕死的精神打赢了一场,可又能怎样,我依然没有成为“大哥”,接下来还是要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不停地被挑衅,冲撞,扔石子,不记得怎么过来的,但却清楚的记着欺负我的人!
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期,那个时期我们生命中都有那样一个她,时光荏苒,纵使记忆中的画面模糊,依然记得有一个女孩同我笑过哭过冷战过和好过,最终天南地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曾经的同桌,愿我们彼此安好
平淡、舒缓、克制、乏味……
一段经历,而不只是个故事
能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共鸣,这几位小演员真的演的很棒,那种初见的生疏,友情产生裂缝后的尴尬,甚至是情感的爆发都拿捏得十分棒
影片细节处理比较细腻,情节也很完整流畅,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回忆起我的青葱岁月,那时候的胆怯,回避,缺乏勇气,演的太真实了!
不同于爱情的初始阶段,没有了荷尔蒙的庇护,友谊就是那种靠得太近就会发现,所谓的“我们”毕竟是两个人,从而在环境的趋势下,做出利己的选择。当然了,爱情也没好到哪里去,在交往结合繁衍以后也会失去荷尔蒙的庇护走向一样的结局。只有祈祷着上苍开恩,不要将我们至于那样的抉择之中。
「一直打来打去 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啊?」
想起“第七大陆”里的萝莉。女孩演得非常好,从开始心疼到结束。小孩的事情真是特别的“小”。不过还是觉得整个故事太着重“现在”,我其实更想看到的是“将来”,时过境迁她们会怎样?
哪里的世界都很复杂。
调动好小演员的表演确实很不容易了,但文本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电影语言可言
小朋友莫名其妙的撕逼戏
20_31。真是复杂又单纯的电影。感觉所有事都似曾相识,好些事在自己还没懂有哪里错时就已经发生了。作为站在事情外面的人会觉得怎么就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欺负人呢,是的就是这么单纯地因为这些小事而欺负人。电影没有安排一个大人去做坏人,母亲和老师都是关心小孩的,但事情就在眼皮底下发生了。小孩为什么不说,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说出来又怎样呢,这些事,人生当中一直在发生,只是在于你在不在意而已
弟弟太可爱了
拍得很细腻,两个小女孩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因为在群体中被排挤而变得小心翼翼。最后一幕拍出了校园霸凌中想要靠近群体以及不断被排挤的循环。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