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情感的激变,是一切爱与恨的源动力,好可呈现伟大温情,劣则滋生可怕犯罪。
正如影片中,黄克功的情感遭遇,说是“负心女”的过激行为挑战其罪恶底线也好,说这位老革命本就粗大线条,不懂如何处理感情纠葛也罢。
总之,情与法,甚至情与人性的几番激烈较量中,常常处于被动的态势,而最终令黄克功走上了至少是瞬间泯灭人性的邪恶之路。
而其身边人中,无论是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还是深受日寇灾祸而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以及死者难以面对惨痛现实的亲朋好友们……也都在情与法、道德与人性的权衡中,不停纠结,难以自拔。
自古就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的说法,但面对老红军、革命功臣犯下杀人之罪时,想必任何执法者皆难一言清断。
影片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呈现了这段我党自成立以来的首个“打虎”大案。
平铺直叙的手法显然也是对这起不是谜案却是影响巨大的要案最好的表达方式。
然而,影片之于情感的营造与宣泄亦可谓功力不俗。
从案起时的雨夜抛尸,到侦破过程中的几番求证取证,从边区法院庭长几次和黄克功谈话,到上有毛主席下有边区百姓的或难为或惋惜或坚定或处之的态度走向,以及从共产国际的反应到蒋介石对待爱将的前车之鉴,足以展现出如此“黄克功案件”对于边区新政府、共产党以及所有边区人民的巨大影响甚至压力。
编导的节奏拿捏亦可谓到位,本是无战争无浪漫的剧情片,在每每大银幕展现出陕北草原的全画幅美景时,两骑红军的身影奔跑其中,如此画面总能引来观众们的啧啧之声。
而当对命案的反复询问和取证之时,紧凑的节奏又立刻将观众的心揪起。
事实上,这部以一定的艺术手法着力表现案件史实又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前我党我边区最早的法院所办理的第一个大案时所呈现出的法网恢恢的铁律大于人情之态度的电影新作,可谓力道十足、别具匠心。
而影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谓上演了一出不折不扣的“双雄”戏:犯案者黄克功与法官雷经天两大主角,在并不是很多的几场面对面的对戏中,针锋相对、情法交融。
一个是因爱生恨、迷途难返,一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王凯版的黄克功,与史实资料里的记述不二,典型的老红军,线条粗犷,不善柔情,但却是死心塌地地革命到底的忠诚战士。
成泰燊的表演则依旧不温不火,总能在四两拨千斤似的状态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
尤其是他与长征时的救命恩人黄克功讲述自己的革命爱情的经历时,掏出自己用生命珍藏的老照片,平静似水的表情中,眼角微现泪花时,一句“这才是爱情!
”顿时情感奔泻而出。
而毛主席的一句“边区的几千红军有哪一个不是黄克功的战友!
”也充分点出了影片“情大法大人心最大”的主题。
观古看今,史实可鉴!
最近在毛中概课上看了这部《黄克功案件》,王凯的演技确实不错,而电影的其他方面就……但今天我们不谈演技,只谈内容。
首先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场景。
一个是黄克功的战友起来说黄克功“死要面子”’,说完镜头就切给了黄克功。
一直说黄克功是因为逼婚未遂而杀了刘茜,但是根据电影,第一枪是走火,第二枪是难道不是因为刘茜大喊着“黄克功杀人了”,慌乱之下,怕事情败露而开的枪吗?
不开这一枪,至少在人格上我们是不能说黄克功如何如何,最多说他在爱情面前控制不住他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这不才是黄克功枪杀刘茜的主要原因吗?
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人诚不欺我。
第二个,在审判进行中,学生一派支持严惩黄克功,而当那位大爷讲完了,战士一派全都高呼着特赦黄克功。
刘茜作为学生的一份子,被枪杀了,其他学生不免有唇亡齿寒,兔死狐悲之感;而黄克功作为战士的一份子,战士们则认同他的功绩,以及大爷的演讲带动了气氛。
在这其中,不免让我看到,禁锢在一种身份之中,会让思想产生多大的局限性,学生只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战士只站在战士的角度思考。
你看雷经天的“不是一碗水 而是两碗水都要端平”就很有灵性。
第三个,雷经天的“三个死刑”,遇事,我们习惯于按照固有章程去做,无论其是对是错,不思进取;我们看事做事带有个人情感,而且很多事这种情感强大到你无法避免它;我们面对大事时,不愿意自己做决定,不愿承担责任。
雷经天能克服这三大心魔,不得不说他确实不一般。
黄克功的死是必然的。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必然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心所向。
一旦不代表了,这个法律可能就要做修改了。
法与情,难道是分割对立的吗?
要求法外留情的地方,必然是法律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聊城辱母杀人案,引起了社会对法律相关方面的质疑,法律就需要在这方面做出修改了。
人言有多可畏,很可畏。
人民群众的力量确实很大,但是大多数时间,人民的大多数能量都内耗了(不内耗请参见《V字仇杀队》)。
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杀黄克功,丢失了人民和青年学生的信任与支持,无异于亡党之举。
不得不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比较弱势的一方,正是依靠人民才走到了今天。
以当时中共的人员配置,又怎么会干出丢帅保车的事呢?至于毛主席,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小试牛刀,。
(除了最后那篇信有些诡诈,显得气魄小了点)每个时代,都有小部分人能被称之为智者。
但是有这个魄力做出决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很多时候,情况复杂到你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真正佩服毛主席的地方,是他敢于做出这种关键性决定的魄力。
以及邓小平所做出的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想出来的人可能很多,但是敢于做这个决定的人可就不多了,因为稍有不慎,就要背上很大的责任。
伟人之所以伟大,其背后不是没有其原因的。
还有些杂七杂八的感悟,主要的也就以上几点了,就写到这吧。
#黄克功案件##主旋律电影#此片胜在立意新颖,角度另辟蹊径。
从反面人物的事例去警示世人,而不像那些通篇“红本本”一样描写伟人的角度来歌功颂德。
可见创作者们的态度从最初就是相当用心的,真诚的作品自有他的可爱。
我上一次看这类非大制作主旋律片还要追溯到初中——那时候看#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哭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也是另辟蹊径的片子,从雷锋牺牲后,他的战友用一生缅怀他,贯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完成自我救赎的角度来写的故事。
主旋律电影最怕的就是 假大空 ,小人物出彩就贵在真实。
戏剧艺术需要的是矛盾来制造故事,在错位中营造气氛。
雷锋是,这部也是。
#黄克功案件#是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沦为“杀人凶手”的可悲故事。
#真人真事#就是创作的基础。
这里的红军英雄不再都是完人,不再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思想斗争。
他们一样会怕死,会哭,会偏袒,会痛苦,会犹豫……像普通的师友,普通的同僚朋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多元素地加入“人性”的真实正是主旋律在慢慢贴近生活的力证。
演员的多元化也丰富者作品的风格气质。
#王凯#的黄克功是惊艳的!
因为他长得太正,太不像一个杀人犯了!
但是正是这个眼睛里闪烁着战狼一般桀骜不逊光芒的“少年英雄”干了最残忍最让人不齿的事——这让人错愕,让人看着他突然流泪突然服软时会忍不住想放过他……但是法不容情!
如果杀人不偿命,那么死者何安?!
所以,摆在审判长面前的一切观众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了。
这部的里最重的戏份落在了审判长的演员身上,而那位老师也成功地演出了那份矛盾深刻和不舍决绝。
四两拨千斤——如果王凯演黄克功是铆足了劲拌狠,那么杨老师就是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浩然感。
劲瘦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张一弛,构成了片子最美好也最残忍的画面。
总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看故事,看演员表演。
值得一试。
#好电影看完要安利##好电影推荐##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电影#[/cp]
翻了很多评论都说王凯的脸扭曲了自己的三观,还有说王凯的颜颜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
首先我的观点是否决这些观点!
我确实是因为王凯才看这部电影的,这点我丝毫不否认。
但是后来我百度了一下黄克功本人也很帅的。
刘茜之所以会拒绝黄克功,是因为性格及观念上的不和。
好吧我承认,这种主旋律电影不是我的菜。
但是我真的有很认真的看这部电影,王凯的演技确实没话说。
电影确实没有很出彩,我确实是个看脸的人,不过我的三观还是很正的。
看完电影后依然很正,谢谢!
战马嘶鸣,人寂无声,匆匆流水畔,一声枪响,二十六岁的红军战士倒下了。
他就是黄克功,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他曾屡建功勋,却一朝沦为阶下囚,皆源于他因逼婚不成而枪杀了进步女青年刘茜。
这一当时轰动一时的案件,如今被改编成电影,并被搬上了大荧幕。
单单是看到这种题材,其主旋律色彩便一目了然。
但是,《黄克功案件》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在抽丝剥茧地还原女青年被杀一案真相的过程中,也在拷问着参与此案的各方人士的心灵,审视着他们的选择。
一场情与法的较量,人性与规则的博弈,就此展开。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黄克功作为一名战斗功臣,在抗战时期要求上阵杀敌戴罪立功也是情有可原。
但杀人偿命的朴素理念与依法治党的严明要求又怎能被置若罔闻?
正因为有了这场情与理的冲突,影片也充满了内在的情感张力,带给观众深深的思考。
然而,如果一味板起脸说教,指责黄克功的行为,刻画雷经天等人的铁面无私,并以此树立法律的权威,那么这部片子就会流于一般了。
但在主创人员的匠心独运下,人性的复杂在双方情与法的冲击和对撞中得以描摹,法制的观念渗透其中。
例如,审判大会时,无论是勤务兵恋恋不舍却又斩钉截铁的陈述,还是老大爷声泪俱下却无法实现的愿望,无不激荡着情与法的纠葛,扣问着每个人的心灵。
还有雷经天对那片姜念念不忘,后来用姜汤为黄克功擦背,这些温柔的细节都闪耀着脉脉的温情。
但同时,情感并不能取代理性的判断,雷经天心痛战友的错误,扼腕他的结局,却依旧选择坚持自己的判断。
他将黄克功的申诉信交给毛主席,也并非是碍于私情,而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给予他申辩的权利。
在最剑拔弩张的五人小组裁决时,他对法律公正的维护,坚持红军不搞特殊化以正风纪的态度,更是让人信服。
依法行事,是这部电影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它同时探讨了人性在情与法的纠结中的种种问题,发人深省。
身为女性观众,黄克功的逼婚行为实在是令人愤慨。
“我这么爱你,你怎么能不爱我”的思维,无异于绑架女性的恋爱与婚姻自由。
在这个问题上,韩翠翠的协议离婚案可谓是神来之笔。
她从一开始控诉丈夫移情别恋,到不愿委曲求全而选择协议离婚,并被判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无不体现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特别是在杀人案公开审理时,她朴实无华的发言掷地有声,要求法律为女性“撑腰”、保护女性权益的诉求,让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风尚,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同时,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婚恋关系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依旧有启迪作用。
接下来浅谈一下黄克功的悲剧。
身为一名志在疆场的战士,不能马革裹尸确实令人心有不甘。
但这不能掩饰黄克功的性格缺陷,也不能粉饰他犯下的罪行。
这个案子,看似是一桩激情杀人事件,却反应出黄克功偏执的心理状态。
正像导演所说,历史上的黄克功不擅长与女性交流,有“异性交流障碍”,刘茜这样的进步女青年的所思所想,他并不能真正了解。
爱情是平等基础上的两情相悦这种道理,他也无法参透。
(当然,这也有时代的因素)在他的意识里,刘茜对他的拒绝就是对他卓越军功与英雄气概的否定。
对于一个“好面子” 的男人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
可是,从在他带着满腔怒火举枪杀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冷酷杀人犯,这份罪责,不可饶恕。
从导演刚刚放出的删减片段可以看出,最后一刻他以两枪抵两枪的要求,以及眼角那滴未及坠下的泪,便是悔悟的体现。
他开枪杀死了刘茜,也杀死了内心坦荡的自己。
此外,想简单谈谈王凯的表演带给我的感受。
我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他的迷妹,言语之间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爱护之意。
但站在观众的角度,我认为他对黄克功的演绎是真诚的,不过分渲染人物的悲情,也不掩盖角色的傲气。
有几位网友珠玉在前,我一个门外汉就不多言了。
只聊一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那一滴泪吧。
当毛主席的信在最后一刻被当众宣读,死刑判决下达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眼眶红了。
他抽抽嘴角,把泛出的那一滴眼泪轻轻拭去,眼神里满是不甘。
而他又是倔强的,挺直腰板,坦然接受最终的判决。
这一幕演员没有一句台词,仅凭眼神和动作,勾勒了一个虽不能完全接受法律的铁面无私却选择镇定地面对公正裁决的战士形象,令人在叹息其性格悲剧的同时也不免深思人性的复杂。
作为一个被阿诚哥圈粉进而跟进了靖王、李警官戏份的迷妹,我不得不被他驾驭角色的能力所折服。
在观影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不同于阿诚哥八面玲珑、机智骁勇,区别于靖王刚正不阿、赤胆忠心,王凯饰演的黄克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那种红军战士久经战阵的英气和一名青年将领的傲气。
从导演的访谈和微博也能看出王凯在拍戏时的敬业和努力,也感激导演对他表演的肯定。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淀和戏路的拓宽,他定能展示给我们很多惊艳的角色和传神的表演。
优秀的影片,离不开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也感谢你们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独树一帜的影片,启迪我们以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主旋律电影的突破之作,不同于以往教条式的说教,将历史事件背后的矛盾表现的较为充分。
独特的叙事手法增强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可观看性,并且绝大部分尊重史实,为观众还原了一段曾经敏感的历史辛秘。
一众演员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
将我dang的一众历史人物塑造的也算鲜活生动,尤其是几位主角,将角色本身内心的矛盾与纠结表现得很到位,较容易引发观众的内心共鸣和思考。
但毕竟是主旋律电影,各种限制颇多,有些背景情况问题不适合放到电影明面上来讨论。
变不免使得缺乏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的观众不能深入当时延安大环境,从而对女学生拒绝“英俊”高官求婚产生不解。
其实豆瓣的另一篇影评“《黄克功案》:延安炮龄青年的悲情人生”就将这背后的环境因素背景知识讨论得很到位。
带着镣铐跳舞,舞得还算精彩,特别是最后那封迟来的信,其中隐藏的政治意味颇令人玩味。
第四颗星献给这最后的神来之笔。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国企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一系列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生死抉择》、《大雪无痕》、《黑洞》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
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后,一度沉寂许久的这一题材又重新成为了主旋律影视创作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黄克功案件》便是其中的翘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延安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为求婚不得,杀死了从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
一面是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青年干部,一面是原本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意外身故的花季少女。
一道事关法理与人情的难题摆在了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的面前。
究竟是考虑抗日大局,念于战友情面,选择刀下留人。
还是顺应边区民意,不顾旧日私情,依法依规审判。
在最后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让雷经天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黄克功案件》的核心矛盾是伦理片与律政片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经典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
而当故事的背景被放置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边区,被审判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曾经立过战功的红军干部、共产党员,这个故事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一层意味。
影片的主要情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黄克功该不该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而展开的。
认为不该杀者,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黄克功在长征中立过战功,又与毛泽东和贺子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是当时共产党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杀人是一时冲动过激所致,并无强烈的主观恶意,况且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之际,从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角度,理应给黄一个悔过的机会,将功赎罪,抵御外敌。
而跳出影片情节来看,可作为参照的另一事例是,国民党军中怒杀妻子的名将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特赦,得以继续在沙场上为国效力。
一个是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军人,一个是懵懵懂懂尚不经事的学生,天平两端的生命重量能否仅仅因为其个人贡献的大小便发生偏转?
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尽管出于个人情感,一度陷于纠结之中,但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需要法律挺身而出,用公平正义来维系人心。
正因如此,黄克功没有成为共产党的张灵甫,反而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挥泪斩马谡”。
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对于革命事业固然是极大的损失,但倘若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有悖于法理的决断,失去了共产党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所树立的良好口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在重压之下,雷经天并未轻易被个人私交以及边区群众中惩治凶手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从法律出发,从纪律出发,判处了自己“三个死刑”,最终对黄克功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让广大群众通过这样一场审判充分意识到,这是一支讲原则的队伍,这是一个讲法律的政党。
回望过去,聚焦当下。
《黄克功案件》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纪检监察工作从业人员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黄克功式的难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许多犯了错误的同志,许多被问责的同事,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对于中国银行的事业做出过各类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他们的光荣历史,面对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面对他们被问责后可能对自身职业通道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在执纪问责过程中,是否也能如雷经天一般敢于先判处自己的“死刑”,把功过可以相抵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给人民给组织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都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从审判者的角度,《黄克功案件》向人们揭示了监督执纪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视为对广大共产党员的一次有力警醒,让人们对“党员”二字背后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知。
正如毛泽东在片尾给黄克功及雷经天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与红军,对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求是》上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个人用来炫耀的政治资本,不是用来打着旗号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可以拿来抵罪的“免死金牌”。
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必须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维护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响彻在延河边,处决黄克功的枪声已经距离今天足足有八十年之久,然而那场著名审判的回响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耳畔。
十八大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两大方略陆续提出。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或许无法亲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正义。
因为故事非常真实,电影并不花哨,却可圈可点,也让我有很多个人感受。
政治其实并不在乎处决是否公平,只在乎顺从民心,是否对达到最后的胜利有帮助。
最后审判长的劝说,从判决死刑与否的得失利弊出发,而把黄的死活与组织的得失放在了对立面,这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了。
但也无可厚非,政治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从电影的艺术层面来看,配乐颇具以前看的经典老电影的味道,节奏和停顿也有老电影的感觉,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But,黄海波饰演毛,真的不像啊啊,我尴尬症犯了,总感觉导演都不太敢给正脸。
“这必须是一场在阳光下进行的审判。
”这部电影揭示了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对受害者和犯罪人都要公平。
由于当时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雷经天提出组建五人审判团,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审理此案件。
最后这场戏导演为了升华主题,真是做足了煽情。
最终的结果,也随着毛主席派人加急送来的信,一起尘埃落定了。
“这必须是一场在阳光下进行的审判。
”这部电影揭示了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对受害者和犯罪人都要公平。
由于当时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雷经天提出组建五人审判团,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审理此案件。
最后这场戏导演为了升华主题,真是做足了煽情。
最终的结果,也随着毛主席派人加急送来的信,一起尘埃落定了。
《黄克功案件》:功不抵过,法大于党!
文/列文《黄克功案件》不仅仅是一部再现我党延安时期军队干部的一起刑事案件那么简单,在当前党和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大背景下,颇有点以史为鉴、呼应现实的意味在其中。
这也是贺岁档第一次出现一部“党员警示大片”,除了有主旋律的政治宣教功能之外,在整体上也堪称年度主旋律电影的一流水准。
我党历史上可以拍成“党员警示片”的题材众多,之所以选取“黄克功案件”,相信也是考虑了商业效应方面的因素,毕竟主旋律影片也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入场嘛。
而这一案件也恰好具有足够的吸引眼球的噱头,更多细节的曝光也具有历史揭秘的意味。
黄克功是江西南康人,16岁就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委。
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大功。
延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15队队长、第三期第6队队长,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决定由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此案,最终经过公正公平的依法判决,判处黄克功死刑。
当时,此案在延安轰动一时,国内外一些报刊把它当成是共产党的”桃色案件”大肆报道,而这也成为影片先声夺人的商业元素所在。
《黄克功案件》先是以悬疑凶杀探案的类型片模式开场,女学员刘茜中枪身亡,开枪的黄克功身负嫌疑被捕入狱,但杀人的原因和过程还未明朗。
此案性质恶劣,且影响已经波及中外,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由刚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此案。
院长不在,重任落到审判长雷经天身上。
在审问过程中,黄克功辩称自己同刘茜因为恋情纠纷意外走火将她打死,影片用回忆的形式再现了“意外杀人”的过程。
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黄克功是故意杀人的情况下,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审判长雷经天并未排除意外杀人这种可能。
但随后新证据浮出水面,刘茜身上发现了第二处枪伤,“意外走火”之说不再成立,黄克功才对雷经天说出了故意杀人的真相。
悬念戏到此结束,法庭戏正式展开。
黄克功的犯罪事实已经清楚,但如何定罪、是杀是留,影片用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情与法的冲突持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虽然“杀人偿命”是中国社会天经地义的传统,也有法律支持,但“网开一面”同样有着足够的理由支撑。
首先是黄克功个人的态度,他深知自己犯了死罪,但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作为师团级干部,他希望能在战场上戴罪立功,宁愿死在杀敌的战场上,也不愿在后方被枪毙,他也专门向毛主席写信请求赦免。
其次是已有先例的外部因素,国民党高级军官张钟麟也曾犯下杀妻大罪,但被蒋介石以“抗日用人”为由加以特赦,他也因此而改名叫张灵甫。
而毛主席手中也掌握着特赦黄克功权力。
第三是审判长雷经天等与黄克功有着深厚感情的老红军的个人情感因素。
影片专门将黄克功设计成雷经天在过草地时的救命恩人,5人陪审团中也有黄克功的一位老战友李兴国决意阻挠陪审团的死刑判决。
第四是法律因素,当时无论是根据陕甘宁边区的法律还是中华民国的法律,都可以判处黄克功死刑。
但李兴国拿出一本红军在江西瑞金颁布的中华苏维埃惩治反革命条例,指出其中有红军指战员犯罪可以有功从轻的条款,在陪审团的内部讨论中向审判长雷经天据理力争。
而最终克服重重障碍,让黄克功被依法定罪的两大决定性因素,一是审判长雷经天,二是毛主席。
在黄克功案件历史记述中并不太显眼的审判长雷经天,在影片中则成为男主角和整个审判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法律至上”、“依法判案”的法治精神和信念。
当中央领导把黄克功的案件交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时,他先是以“边区法律法条还不健全”表示自己的顾虑,当领导决意要让他主审此案时,他也不再犹豫,全力以赴,而且决定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对黄克功案进行公开审理。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仅要一碗水要端平,两碗水我都要端平。
”意思是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他都会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他一方面没有因为黄克功杀了人,就像一些党的领导人那样将其视为“堕落坏分子”,而是充分尊重他的法律权利,另一方面,他同样没有因为自己身受黄克功的救命之恩,且黄克功曾经立有大功,就对他网开一面、从轻处理。
而是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公平的法律精神进行审理和判决。
在陪审团中,雷经天是力主死刑的,这就同力主从轻的李兴国产生矛盾,导致陪审团迟迟未能统一意见。
这其实涉及到公正公平的法律,同论阶级、讲出身、搞特权的苏区旧条例之间的矛盾,而雷经天最终以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深入分析解释,让李兴国明白了在法律上“搞特殊”会给党和军队带来的危害,以及法大于党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死刑判决书上摁下了自己的手印。
而毛主席派人送达审判现场的亲笔信,不仅没有让黄克功看到赦免的一线生机,反而以鲜明的态度,支持对黄克功的死刑判决。
信中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对全党有着格外的警示意义,他告诫全党,党员干部身份绝不是法律的挡箭牌和减刑理由,相反,党员干部犯罪是“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就让毛主席的这封信来作为这篇影评的结尾吧!
雷经天同志:你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
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
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
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体恤。
毛泽东1937年10月10日
主旋律影片拍出来美剧的感觉,也是醉了~~出乎意料的好看!解密,青春,悬疑,说实话比某些所谓大片强,踏踏实实本本份份的讲了一个故事,通顺、抓人。这点儿要求真的不高哇,某些名导为什么就越来越做不到了呢???
我凯眼里都是戏。以及深刻理解导演觉得我凯太帅硬加一道疤上去的无奈……然而更加分了=-=
黄克功作为军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死在战场上,私生活一个大写的直男癌晚期!但是王凯这张脸让我的三观难以上线!全程只觉得那绿茶婊死得活该。。。我深刻检讨!我对不起党,对不起红军,更对不起延安妇女啊!【配角个个尼玛一脸的大义凛然纠结煽情真是够了】
这部演技在我看来是爆的,我喜。
what?zmz我***(fine)
冲着表达去看的,比期待少,尴尬的配乐和镜头需要,观影有点痛苦
没有办法零星,所以只好勉强给1星了,无亮点,烂片
我就①星,怎么了嘛,咬我?
不说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说电影本体:1色彩一塌糊涂2服化道加录音特效剪辑全都不合格,贺子珍涂着闪亮的唇彩、主席一口港台腔、后期配音太明显环境声根本接不上、唯一的两个特效镜头依稀可见扣像边缘,一到关键台词就是人物正面对着镜头的大特写噼里啪啦一顿说不带停的。糟蹋这么好的题材呀。
王凯在黄克功中的表现可谓是一大亮点,眉宇间就把人物亦正亦邪,居功自傲之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凯演的不错!对于不熟悉这个历史事件的观众来说值得一看,对于了解这个事件的观众(比如我)来说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东西,剧情推进有流水账的感觉。有的台词掷地有声。
不容易的电影
为什么要选这种故事,根本不适合拍电影啊,omg
这片子选角一个大大的败笔……另外,我居然还看过这种电影?!
根本就不是这样 陈复生自传自己看吧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豆瓣评分也太偏颇了。。。深刻反映了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方针。戏剧冲突强烈,节奏紧凑起伏有序,男主颜值太高了。。。。。。
看完#黄克功案件#豆瓣看影评,第一条就是--他们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电影拍的其实很不错,不是一般主旋律电影的假大空。黄克功案件的背景交代的很完整,第二次国共合作,国际舆论压力,战功赫赫的杀人犯,被害女学生作为革命接班人的象征意义,新政府制度未来得及建立下的司法流程。情节流畅,人物
你们处决了延安最帅的男子啊qwq…不!三观要端正…杀人要偿命…希望现在的人也能以此警戒…
就不说剧情了,台词简直呵呵哒。法庭上,后面群众五分钟之内集体表态两次,一次非要死刑,一次非要特设,这样墙头草,真的好么。镜头色调不统一,有个别跳轴镜头,作为一个非常随便的观众,我也觉得十分糟心。好歹是个电影,不能走点心么。另,大部分演员都不太适合角色。要不是kkw,谁要看这些正能量
毛概课老师放的 也许事件本身是很好的 但是电影表达了完全相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