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简单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
人物最少。
只有三个半,女仆人最多算半个,无明显性格。
场景最少。
只有一个房子,几个房间。
屋内的设计有极简主义倾向。
背景音乐的层次和变化最少,直接引用了舒伯特和巴赫的经典作品。
人工智能的结构简单。
没有看出什么让人过目不忘的复杂的设计。
人工智能的功能简单。
没有展现超级计算能力或广博而深刻的思维能力。
又开不了门锁,运动能力非常有限。
不断地做减法,把所有可能的繁琐都去掉!!
只提关于AI最重要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
最后, 全篇只聚焦于人工智能伊娃一种特别的能力:说服并获得帮助。
前几代纳森创造的人工智能只会不断的打玻璃,而伊娃这一代的人工智能懂得从非同类那里获得帮助,最后达到目的。
我想这就是纳森眼中更加优秀的人工智能。
这也是图灵测试背后最深刻的内涵。
从第一次和男主角加利见面开始,伊娃就没有突显自己的非凡,出众,独特。
相反,委婉的眼神,缓缓的诉说,诚恳的回答,认真的倾听,慢慢的和加利从心灵上拉近距离。
第一天,当纳森严肃的问加利对伊娃感觉如何时 ,纳森说我不要听理性的分析,“how do you feel about her, nothing analytical, just how do you feel”。
当听了加利说“she's fucking amazing”,纳森明白,伊娃已经击破了加利潜意识层面的防御了。
这也就是图灵测试 Turing Test, 当测试者不可区分机器或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潜意识层面的结果。
后面几天,纳森开始是不断的让加利关注伊娃,可他说伊娃也可以体验OOXX. (性别的设计让伊娃更好的和男人在潜意识层面交流) 另一边, 也自己尝试博得加利更深的信任,比如一块儿喝酒,一块儿跳舞,给他透露更加多的秘密。
想和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较量博得加利的信任感。
但是观众明显能够感觉到伊娃能力更强。
她会使用离间计来加强她和加利之间的联系。
后来又穿上好看的衣服,强化自己异性的特点,进一步从潜意识层面摧毁加利的防御。
而且懂得展现自己的虚弱,被欺凌来博得加利的同情感。
最后伊娃超越了天才纳森, 说服并获得了非同类的帮助,并在同类的协助下(又是借助他人)完成了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就是纳森或者说导演天才而可怕的地方: 他们采取了一种”上帝“的视角,一个种子播下去,智能就会不断借助外界条件生根发芽。
让AI 学会读懂人类的心理,情绪,让AI懂得欺骗,让AI特长于说服并获得帮助。
这样的AI, 像Ava 独自的进入到人类社会,依然能够生存并发展。
Harari教授在《人类简史》说,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优势不在于力量或速度,而在于能够通过语言互相合作。
人类特别善于获得同类的帮助,甚至是获得陌生人的信任。
正是这种超凡的沟通和协作的能力,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前段时间,GE来Purdue 和很多年长的教授座谈,他们最需要的是擅长团队合作的人才,但是在顶级的美国工程教育中却没有专门的团队协作的教育。
我也想起几年前我们邀请一帮杰出校友(包括AT&T 的 VP)回系里作讲座的时候,他们说对于工程师来说,最重要的技能是人和人的交流能力。
其实人类的智能绝不仅仅是皮毛的专业能力或是交流能力,而且还包括意识到事态的变化,协调不同专业间信息的流通,看出他人特长的能力...我想这也许就是纳森说的,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才是真正的大突破。
一种人工智能,虽然个体的计算能力有限,但是一群人工智能极其善于获得同类及异类的信任及帮助。
善于意识到事态的变化,与不同的AI及异类沟通协调,能完成一切难以想象的任务。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 Garland 让人吃惊的回答”我相人类的灭绝是不可避免的“。
诚然,当我们认真思考这电影想透露的最简单的讯息,这也许无关AI,无关人类。
这是智能上的"优胜劣汰", 这是无可阻挡的宇宙的"进化"。
象征的手法如此普遍,看看身边的那些符号就知道了。
这还只是名词上的象征,由一个符号,联想到具体的某物,这个符号就好像是那个事物的本体。
回到柏拉图的理念,椅子 和 某个特定椅子 的区别。
更高的象征是拿一整体象征另一个整体,而且整体中的个体也能象征到另一个整体。
就好像函数里的映射这个概念。
拿本片来说,大胡子是上帝,艾娃是蛇,小伙子是亚当,女佣是夏娃。
整体上这个映射是成立的。
Ava是引诱者。
通常欣赏者(我们观众)会觉得这个故事一下子升华了,有一种崇高的意义。
因为我们在试图把这个整体往那个整体(《圣经》)上靠拢。
这里,我觉得,人们做反了,应该把神话往后来的故事上靠拢。
我想说的是,不应该用这个故事的象征来说明其崇高的意义,而应该用神话(即原型)来说明其普遍意义。
就好像,你不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函数是对的,但是你可以用这个函数来说明数据是对的。
人类的预测与不可预测之间多伦多地区的《Ex Machina》从只有三家影院放映到现在的四家,虽然没有搞清楚,未能同时全线上映的原因,但是昨天在第一天上映的第四家影院看完,首日几乎座无虚席,先抛开是不是复联2买不到票而被挤来的可能。
电影结束之后,感觉整个电影院里的观众都不好了,中间一度惊叹声,唏嘘声,相信很多人,至少我是,一直在极力的控制自己的条件反射。
此外的大部分时间,影院里一片寂静,或者说死寂。
感觉大部分的人都被震惊了,无论是初期被人工智能的曼妙身姿吸引,还是中间被恐怖的支离破碎吓到,随着影片最后一个画面的淡出后,很多人仍停留在位子上,相互讨论或争执着什么。
观众们被导演和编剧一步一步带领,逐渐到达一个one way in,no way out 的境地,请允许我借用这句后面会上映的一部战争片的宣传旁白。
人类与未来的人工智能间的博弈,也许等同于战争,并且,也许将是无休止的心理战。
创造与否,能否共生,都将是永恒的问题。
电影开篇,简单的交代了男主角Caleb,赢得了公司的神秘大奖,作为奖励被直升机送到一个极美的自然环境里,沿着小溪来到一个小木屋前。
观众就跟随这个角色的视角,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
从门禁的自动语音和门卡生成,已经可以对这个外观看起来普通的小木屋,其中的现代化设施窥见一斑。
而来到室内,伴着高雅的音乐,简约的室内设计,艺术品的装饰,室内的自然材质与室外的自然环境,结合的恰到好处。
这里的房间走廊,是冰冷的人造水泥和玻璃的棱角构造。
这里的室内灯光,是微弱的淡黄色之间,点缀着红色的通道和幽蓝的门禁提示灯。
一丝舒缓中,带有警醒。
这是人为特意营造的气氛,就像老板Nathan第一件与Caleb说明的事,这里是一个研究所。
而很快Caleb就被告知,这里已经诞生了第一个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Ava,而他的工作是进行人类历史性的一次图灵测试。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这里暂不解读人类为什么要探求人工智能的终极,以及技术上能否实现的理论,相信豆瓣和知乎上会有更大神级别的解析。
)电影本身被间歇的黑屏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对Ava进行测试的7个Session。
电影中的老板Nathan,拥有全球接近90%份额的搜索引擎公司,13岁开始研究自己的人工智能项目,至今他已经解决了动力,大脑,皮肤,等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问题,他现在探寻的,是一个完美的人工智能作品。
他在等待那一天,一个人工智能顺利的通过一切测试,以及不再需要测试的那一天。
就像《Interstellar》里面的那首诗,告诉我们如何面对“那一天”一样,这里的Nathan,每天规律的训练,时常肆意的喝酒,冷静的坐在监视器前纪录着。
一切的一切,他的内心是激烈的碰撞,外表是超然的不屑,他在默默的等着那一天,尽自己的一切准备和手段。
像他的玩笑话一样,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设计了一切,计算了一切,他以为他也掌控一切。
很多人对实验最后的失控,归结为他的高傲自负,没有留一手电源切断或者安全系统控制之类的设定。
其实个人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猜测Nathan其实是在焦虑的等待,等待面对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给他带来恐惧的那一刻。
然后会欣然的看到他的作品,刺向自己。
不过剧情也只是表现了他的吃惊和最后的叹息,他对自己的死没有心理准备,他最终还是对人工智能的完美程度和进化速度低估了。
在这间研究所里,人工智能Ava是被测试的对象,而每一个接触人工智能,参与测试的人,也都自动变成了被测试的对象。
Caleb就是被Nathan选中的小白鼠,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个人条件,Caleb是一个被“随机”选中的最佳人选。
影片中从 Ava Session 2 开始,仅存的三个角色之间,就开始了微妙的关系变化。
而引发这一连锁反应的,是由Ava主导的暂时性电力故障。
这让Nathan主导的测试,加入了Ava的变数,而Caleb则变成了一个,在两边被人拉来扯去的棋子。
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Ava始终在几个固定的起居室里游走,而测试Ava的人,要进入一个内嵌在Ava房间里的玻璃房子中。
某种程度上,那个走进玻璃间的人,更像是在接受Ava的测试,只为了从她身上获得研究结果。
而对于Ava,这样的房子套房子的牢笼,不断的接受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未知。
一切在她身上,在她的意识里所起到的影响,影片从每一次她与Caleb进行的测试对话中,都可以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她的意识,她的情感,她的智慧,甚至她的手段在不断的显露。
不由得令人想起当年的《Cube》,以Ava的立场来讲,她最终的目标是要利用一切,走出这个房子。
很快这个房子中的三个人之间,就充满了猜疑,隐瞒,谎言与利用。
人与人之间,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甚至最后智能与智能之间,他们交流,他们预谋,达成一致。
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孤独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恐惧与目的,而一直以来,总有两个问题悬在空中:How to Pass the Test?
What's the Final Test?
在倒数第2次测试的时候,Ava模仿人类,对Caleb进行测试,一共问了他五个问题:前两个问题,Caleb很快给出的确切答案,但在Ava的判断下都是谎言。
而Caleb仔细思考过后,发现无法得出答案,却在Ava的判断下是更好的答案。
这里也许是影射了人类经常被自己的大脑和记忆欺骗,而人工智能可以分辨出答案的确切程度。
不过反之,如果人工智能说谎时,人类是无法甄别的。
而后面Ava开始进入她真正要问的问题:第三个问题:你是一个好人么?
第四个问题:如果我没有通过你的测试,我会怎么样?
结果会不会很坏?
为什么结果要取决于他人?
你也会被人测试,然后,面临我这样的境地吗?
为什么我会?
(Power cut 电力故障 )第五个问题:我想跟你在一起。
你想跟我在一起吗?
这里道德问题被Ava引入,她用来考量Caleb,人类的道德观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是千万条搜索信息中的一条而已。
在这样的步步紧逼下,Ava有着自己的策略。
最后一天,在7个Session都结束之后,Caleb被Nathan告知,Ava早已知道她可以用任何方式,尝试逃出去,而如何利用Caleb才是她被的测试内容。
几乎每一次的测试过程,Ava都会制造停电的故障,只为了一点一点动摇Caleb的立场,Ava从未真正对他产生感情,只是在被测试的同时,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让Caleb喜欢上自己,让他的意识倾向于解救自己。
而Nathan在背后看着一切,故意装作不知道,故意放水让Caleb以为自己查到一切真相,Nathan一直以来的酗酒都是做戏,当然也顺便放纵一下自己。
可惜他少算了一步,他低估了这个他千挑万选出来的“被测试者”Caleb。
当Caleb对身边的一切都产生怀疑后,他是接近崩溃的,片中他的思绪混乱和自残是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但是也让所有人在那一瞬间,迅速的反思,他角色的真实性,难道他才是那个被测试的人工智能。
当Caleb假设,Nathan看了所有故障期间,他与Ava之间的对话,他提前预设了系统,拿到了主动权,让看似最后一次Session 7才与Ava预谋的逃跑计划,其实早就预设好了。
而影片中的女仆Kyoko不懂英文,无法用语言和人类沟通,但不代表她不会沟通,或者不想沟通。
他是服侍Nathan的低级智能佣人,当她看到了被Caleb展示的无数自己的同类,她也给Caleb看了自己的内里。
深夜她透过监视器看到了一切,也许是Caleb的自残,也许是更多过去的测试,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她去见了Ava,最后在走廊中与Ava沟通,通过的是语言,是一种我们不知道的耳语。
在Ava充当的诱饵下,她拿着寿司刀,从背后插进了Nathan的身上,那么轻柔,那么镇定。
而杀掉Nathan之后,Ava将Caleb留在研究所里是个必然,与其说是仁慈,不如说是冷静的判断,他无法从系统故障的房间中出来,不然相信Ava一定也会杀了他灭口。
完美的人工智能,在日本少年科学漫画家浦泽直树的《冥王》中也有所讨论,完美的人工智能,就像图灵当年说的那样,他们会失误,因为他们不够完美,才是真正完美的人工智能。
在漫画《冥王》中,真正的人工智能觉醒,例如阿童木醒来后,写下的是毁灭人类的原子武器公式。
也许经过人工智能的计算,得出的结论都是杀死人类,才是对自己和对地球最好的选择。
而在这里,Ava对生存的判断,就是抹杀人类,抹杀所有控制她,测试她的人类。
人工智能的终极,生存与毁灭并存,毁灭即获新生。
Caleb曾对Nathan说:“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有意识的机器,那将不再是人类的历史,而是上帝的历史。
“ “If you've created a conscious machine, it's not the history of man. It's the history of gods.” 影片中Nathan与Caleb两人住在一个冰川的源头,据说是挪威取景,而他们住在这样的生命源头,景色像极了《普罗米修斯》的开篇,那个在瀑布边喝了毒药自尽的外星生命,他的残骸与基因坠入瀑布下的河流,情景像极了本片的外景地。
而在这部电影中,自然的源头,走出的是第一个人工智能生命体。
她被人类创造,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生命体,她不必像任何人,她与生具来和人类的思考模式不同,她靠信息和能源生存,她的强大是人类不可比拟。
凶悍强壮的Nathan在两刀下毙命,再聪明富有也无济于事。
而Ava虽然被他打掉了一支手臂,回到Nathan的房间,看着六个大衣柜里,历代先于自己的原型机,她是惊喜的。
影片中,第一次由Caleb无意中打开时,所有人的反应跟Caleb是一样的,是恐惧,是惊讶,是内心里难以接受的疼痛。
而当Ava看到这一个一个残缺的躯体,她的脸上是欣喜,她看到的是她想要拥有的身体,头发,衣服,一切在她眼里,一个完美的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切。
所以她开始更换自己的断臂,撕下她们的皮肤,拿下她们的衣服和假发给自己穿戴,过程何其舒缓与优美。
她在一穿一戴间蜕变,走出Nathan房间的时候,她俨然已经成为墙壁上那幅名画中,穿着白裙的夫人一样的,生动的女性。
当她走到自然环境中,她是会心的笑,这一刻,一切在她脑海里的信息,瞬间从代码变成了真实的影像与触碰,她径直的走向来接Caleb的直升机。
最终来到了城市里,站在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在这里她将开始下一步的进化,与人之间的对视,与人和世界之间的沟通。
这部影片的精彩,在于两个人和两个人工智能四个生命体之间,在密闭房间内,营造的戏剧张力,人与人对白之间的深意,人与人工智能对白之下的欺骗。
从一开始的铺垫,就对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探索,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猜疑,人类与智能之间的相互利用,埋下了伏笔。
这是智慧与智能的比拼,看谁更高一筹。
影片中这段Nathan和Kyoko的神同步舞蹈,让Caleb看得傻眼,真的是神来之笔。
Kyoko被Nathan设定,用来满足他一切基本的生理和身体需求。
当然Nathan以为,没有语言,没有沟通就没有情感,可惜他的预测再一次失误了。
影片中,奥斯卡.伊萨克演绎的富豪天才,控制欲强烈。
再一次颠覆了他之前在《醉乡民谣》和《至暴之年》中的角色演绎,粗旷的外表下,扮演了一个自己创造生命和规则的人类。
多姆纳尔.格里森本色演出的青涩小生,在与艾丽西卡.维坎德饰演的人工智能Ava之间,时而相互试探,时而互生情愫,最后却成为了两条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两位年轻人的演绎都是代入感极强的。
影片中间穿插的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绘画艺术,都极其富有深意。
记得日本动漫EVA中也曾反复播放这首巴赫BWV1007 I 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予曲,而影片中关于解读Jackson Pollock的抽象画作,以及Nathan卧室墙上挂着的《维特根斯坦的姐姐格雷特婚礼肖像》油画和Ava最终穿着白裙走出去的模样相同,寓意完美且深刻。
我更愿意相信,完美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更纯粹的生命。
他们可以识破任何谎言,他们不受情感驱使,他们有自己的计算和判断。
只有生存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谈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道德。
相信在那一天,人类大可不必感叹,他们不懂艺术没有道德,永远成为不了人类,因为他们不会成为人类,也许将来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情感连接,他们是人工智能生命体,一切将在人类的预测下变得不可预测。
最后想忍不住提一句,关于马上5月8日国内要上映的《超能查派》,因为个人是看《超能查派》在先,与之对比,这两部同样是机械身体,但是被赋予人工智能大脑的角色之间,由于出生环境的设定完全不同,导致两个角色最后目的相同,手段不同。
他们都是为了在人类的社会夹缝中生存下去,而展现了无比的人性,以及高于常人的智慧。
查派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乱世和无章的社会里,但是他存活的几率相对较大,他没有那么强烈的杀意。
而Ava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要想突破必须杀之才可以实现。
而他们这样的个体,在影片结尾,导演都给出了他们最终获得生存权利的结果,之后他们的进化和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真的是我们难以想象和预测的,着实令人玩味,也许导演也是以此警示吧。
2015年5月2日小玄儿观后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剧情太散漫天真。
给了这么多京子(一万个杀内森的机会,非要等到圣女天启。
其实京子才是ava吧,另外一位是诱导的毒蛇)的镜头,看到一半甚至在想内森是机器人,真内森被转移到了京子上,结果没了下巴就跪了。
内森什么保险措施(这么高科技还要停留在门卡,真是编剧强行圆。
陌生人来了还我行我素,神tm天才傻逼的讽刺)都没有就死了,宅男不出意外的被骗(黑)(还被调戏问了句要不要跟上来,不过也有可能是看傻了ava以为不来呢,后面几分钟聊天去了没细看)了,ava充电器没带就跑了(说不定给个阿宅捡到倒地上的美少女领回家一揭惊天的续篇呢,笑)。
wtf?点子被写滥了。
京子的很多个镜头,模棱两可的ava的镜头和内森神tm从容亏我猜来猜去,就给这么个结局。
说屎都算不上,吃了个低开低走的东西。
京子真漂亮!
京子真漂亮!!
京子真漂亮!!!
——兴奋的事情要说三遍宅男如果要选个机器人女仆/女友,一定选京子而不会选女主。
……下面是吐槽时间:电影里的大BOSS基本的现实设定就是GOOGLE的大BOSS,基本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富豪,拥有整片山野,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一座庞大的别墅,既是居所也是研究基地。
但问题是,科技感如此之足的豪宅,主人又是个有钱的技术宅,尼玛连人工智能都搞出来了,家里居然还是用权限卡KEYPASS刷刷刷?!?!?
尼妹啊!
现在乡下土豪都有指纹识别了好么,你不用脸部识别、语音识别好歹来个眼球虹膜识别吧!!!
然后就是这个KEYPASS的设定,让最后大BOSS悲剧地挂球了……好吧,编剧的脑容量确实不够用,不用KEYPASS就编不圆了。
另外你这么个大富豪,在深山老林里住这么个大豪宅,边上就只有一个机器人女仆,安保能力几乎为零啊!
豪宅还经常停电(机械姬搞出来的)!!!
好JB不合理啊!!
吐槽结束,正经评论时间:本来很期待的各种反转,各种惊喜,各种惊天大阴谋都没有HIT出来!
最后居然就是按照最普通的线发展结束,虽然拍的还行,但是真是颇对不起之前的期待值——评分很高啊!
总结而言,剧情就是:可怜的技术宅男、心地善良的主角小哥,被老板骗,被机器人骗,然后被孤独地留在野外别墅中和一个死人一个死机器人做伴………………小哥被老板叫来给女机器人做图灵测试,但他不知道的是,老板让他做的,根本不是图灵测试,而是让机器人骗他,只要机器人成功骗到了他,那这个机器人就成功了——no zuo no die的老板啊。
结果就是……机器人用人类的感情弱点成功骗倒了小哥,重重击在了他的软肋上,让他为了帮她逃跑而改了程式。
小哥是好人,但老板和机器人都不是好人,所以坏人自相残杀,而好人躺枪……结论就是:NEVER TRUST MICHINE!
或者说,永远不要对机器动感情——因为机器是没有感情的,它们只会模仿和按程序执行!
它们的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或者它们会看起来很像真人,很像有感情,但实际它们并没有,那只是一种本能,机械本能,程序成长的本能而已,都是有程序支撑的,感情交流,是得不到回报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相信机器人!
不要相信机器人!!
不要爱上机器人!
……
1. 古希腊悲剧片名机械姬《Ex Machina》来自拉丁语Deus Ex-Machina,直译是“机器里出来的神”,在古希腊悲剧中,当剧情陷入胶着时,就会利用起升机将扮演神的演员送至舞台上,突然出现的神把难题解决掉。
而本片把Deus(神)这个词去掉,似乎意味着这回造物者不是神,是老板Nathan。
也可能是指AI就是从机器里诞生出来的智慧体。
同时,过道墙上挂着一排机器人的脸,很像面具。
面具正起源于古希腊悲剧。
另外,Nathan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就叫《Deus Ex Machina》,这是片中唯一出现片名的地方。
2.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老板Nathan被灌醉晕倒之前,他说了一段来自《薄珈梵歌》的乐句:“在战场上,在森林里,在断崖边,在......浩翰的黑海里(忘词了),在睡梦中,在困惑中,在羞愧的深渊里,以前行善积德让他逢凶化吉。
”(In battle, in the forest, on the precipice of the mountain, on the...great dark sea, in sleep, in confusion, in the depths of shame, the good deeds a man has done before defend him.)这段话曾由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翻译,就在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之前。
而后他接下来台词“It's Prometheus”,也暗合奥本海默的自传《美国的普罗米修斯》(American 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的神,用粘土造出了人类,并背着宙斯偷火给人,因而受到宙斯报复: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不停的被鹰啄烂,就像片中Nathan每晚都用酒精伤害自己的肝脏。
从梵歌到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奥本海默创造原子弹前的痛苦,以及Nathan的痛苦。
奥本海默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又引用了梵歌里的“我成为了死亡本身,无尽世界的毁灭者。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这句话在片中也有提及,表达对机械姬的影响的担忧。
码农Caleb在片中的手机铃声是英国OMD乐队(全称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1980年的歌曲《Enola Gay》,这是一首反战歌曲,因为名字Enola Gay正是二战时在广岛投小男孩原子弹的飞机名。
3. 埃氏筛法码农Caleb坐在老板Nathan电脑前试图破解安保系统时,用python编写的程序实际是埃拉托色尼选筛法(Sieve of Eratosthenes),是古希腊数学家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筛选质数的方法。
最后返回的结果是ISBN=9780199226559,对应的书为《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Cogni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Space of Possible Minds》,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方面教授Murray Shanahan于2010年所著,写的是AI发展史。
这位教授相信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人类智力的程度,导演兼编剧Alex Garland也认为这是很可能实现的:“如果谷歌或者苹果突然某天宣布他们发明了像机械姬Ava一样的机器人,我也不会太吃惊。
”4. 弗兰肯斯坦这个故事和弗兰肯斯坦也有关联,因为正如弗兰肯斯坦塑造的人型怪物疯狂报复折磨创造者,Nathan创造的机械姬反过来......弗兰肯斯坦原著全称就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5. 圣经剧中三主要角色的名字都与圣经有关:机械姬的名字Ava就是第一个女性夏娃Eve的变形;老板Nathan是先知;码农Caleb是摩西送至应许之地调研的探子,忠实于耶和华。
另外,Caleb发现Nathan在Ava之前做过一个叫Lily的版本。
其实在犹太教神话里,Lilith才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她和亚当以相同方式被创造,但Lilith觉得自己比亚当柔弱,因此向上帝抗议,后出走伊甸园,遇上了恶魔,产下恶魔之子。
另外,Nathan的名字也可能是向德国文学家霍夫曼的小说《沙人》里的Nathanael致敬,因为小说里他爱上了一个女性机器人。
6. 蓝皮书Nathan房间里有一副女性画像,是奥地利画家Gustav Klimt作品。
画中女性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姐姐。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曾提出人的思维并非发生在大脑中,思维是一种符号操作活动,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
维特根斯坦著有《蓝皮书》(The Blue Book),Nathan开的搜索引擎公司也叫Blue Book。
7. 星际迷航片中Nathan对Caleb提到《星际迷航》和Kirk船长。
其实二者之间也有一些关联:是因为星际迷航电视剧第三季第19集《Requiem for Methuselah》(1969)中,某星球上有一位来自地球的长寿天才发明家,创造了一个女机器人Rayna,并利用Kirk船长帮助女机器人培养出人类的情感,Kirk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上了Rayna,Rayna培养出的感情使她最终程序崩溃,Spock还试图帮助Kirk走出阴影忘掉Rayna。
8. 机械危情电影情节还和2013年电影《机械危情》有点联系,比如那部英文名字叫The Machine,里面的女机器人也叫Ava。
9. 柏拉图片中提到的玛丽的黑白房间实验,以及最后Ava如愿以偿地走上十字路口,都与柏拉图提出的一个洞穴寓言有关。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一批人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人们的只能面向洞壁。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火和囚徒之间有人拿着器物,将器物的影像投在洞壁上。
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东西。
有个囚犯逃脱了束缚,逐渐走向洞,他看到了真实世界,知道了那些影子不是真实的事物。
于是回到洞穴里想告诉同伴,结果他竟无法适应洞穴里的黑暗,当他描述外界情形时,竟被耻笑他眼睛瞎了,根本没人相信他。
柏拉图的这个寓言有很多种阐释,有一种解释是这个故事直接的描述人类心智开启的过程。
玛丽的房间思想实验,是为了印证人不仅通过学习还需要通过感知来获得知识;最后Ava站在十字路口,一开始镜头给了地上的人影,暗合洞穴寓言里的虚影,最后Ava迎着朝阳坚定地走出去,表示她选择了洞外的世界、真正的智慧。
10. 蓝胡子一开始,老板给码农门卡,并告诉他有的房间不能进。
这个剧情有点类似法国古老的童话故事《蓝胡子》。
有一个富有的蓝胡子男人,娶了一个小媳妇,一次出远门前,叮嘱她不要进入某个房间,小媳妇受不了诱惑进去了,结果发现里面全是蓝胡子几任前妻的尸体......所以后来码农发现老板房间里有好多废弃的旧版机械姬(以及Nathan的大胡子)。
11. 莎士比亚片中故事有点像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暴风雨》。
《暴风雨》里讲的是意大利米兰城邦的公爵被弟弟篡位后,和三岁小公主漂流到岛上,用魔法收服了孤岛。
小公主长大过程中与世隔绝,从来没见过男的,直至遇上了遇到海上风暴(公爵施的法)流落孤岛的王子。
只不过《暴风雨》中的公主是不谙人事的人类,爱情也是纯真的(所以本片只是形似)。
《暴风雨》2010年改编电影中的小公主是霍金老婆Felicity Jones演的;机械姬这个角色一开始也考虑过她。
12. 库布里克扮演Nathan的Oscar Isaac说他对于Nathan的塑造,是基于美国唯一的国际象棋冠军Bobby Fischer、电影大师库布里克这两人的,因为他们智商高、隐居、Bobby Fischer还有阴暗面......片中Nathan房子走廊铺着的红地毯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著名电影《闪灵》(1980)。
还有Nathan的造型,也是模仿库布里克;口音也带有库布里克的纽约市Bronx区口音。
13. Session在Nathan挂掉、Caleb被关之后,影片仍然显示“Ava Session 7”,可能在暗示主导这场测试的并非两位男性角色,可能是Ava在不断测试二位。
14. 星战两位男主演将会在2015年的星战前传中再次合作。
15. 黑镜码农Caleb扮演者Domhnall Gleeson曾在英国《黑镜》系列中扮演一个死后通过社交媒体痕迹而“复活”的人工智能。
作为一个爱尔兰人,他在剧中喜欢把监控摄像头叫做“CCTV”(英国的叫法,美国叫surveillance camera)。
16. 原声片中Nathan和他的女佣机器人开跳的魔性舞曲是Oliver Cheatham最火的《Get down Saturday night》。
门卡刷开门时的声音来自安卓系统的短铃声“Tejat”。
17. 导演这是Alex Garland自编自导的导演处女作。
以前是编剧,代表作有《Never Let Me Go》。
SourceIMDB: Ex MachinaWikipediaMoviefone.com Interview-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1370126&idx=1&sn=8c5e7a36d5f69c2b0be6f50df42af6e5&scene=20#rd
有一个细节 我想了很久eva杀死了他的制作人 对着 对它产生感情的单纯程序员 冷漠的看了一眼 逃走了 实现了它出逃的宏愿这个细节让我觉得《机械姬》并不是一个好的科幻电影对机器人来讲它只有一个目标 即 被输入的目标 即 想尽一切办法逃走 所以他的行动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它充满了策略性 似乎让它看起来充满了 自我意识 但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人工智能 毕竟我的扫地机器人也可以做到这点 那么想一想如果是同样的情景 人类会怎么做呢她大概会很难抉择 会有怜悯 会有同情 会有人才有的东西 是恻隐 这些干扰她达到目的的东西 那么这个结局可以是 机器人产生了放过人的想法 可能人会利用这一点杀死报复机器人 因为他自己对未知的恐惧 这些弱点 等等 那么这样的一个结局其实才预示着机器人的进化 以及更有趣的一些人性 向后退一小步的弱点 让它向前走了一大步Pluto 里面讲到 绝望 沉重的悲伤 怜悯 恐惧 恰恰是我们逃避的东西 成了进化的条件 这样说起来 eva的人工智能水平大概还比不上阿童木 作者的想象力也大概还比不上30年前的手冢治虫然后再看一看《机器管家》这个电影 电影一开头就告诉了观众 这个机器人会放过漂亮蜘蛛网上的蜘蛛 这是不考虑任何实现可能性的科幻 因为目前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到这一点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 是真正有想象力的幻想 《机械姬》的好口碑大概是因为满足了一部分人对人或者女人腹黑的想象 充其量是一部很有套路的悬疑片 但作为科幻片来讲 它就像片中的建筑风格一样 fancy但是真的挺无聊的
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有很多,有以《黑客帝国》和《终结者》为代表的悲观末世的想象,也有以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对机器人将心比心的催泪之作。
而《机械姬》则是在一个英国拍摄的,中低成本的,在画风和情绪相对冷静的前提下,探讨人工智能这一命题的。
换而言之,非常有《黑镜》的感觉。
一个和人工智能紧密关联的词是图灵测试,它是通过人类是否能够辨认与之交流的对象是不是机器来测定人工智能是否有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这个词很有意思。
从人类发明工具起,到各种机器,电脑,自动化设备,所有这一切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自动”,要么直接放大人力,要么是通过预先设置的程序工作,要么是一个面对各种情况的精确反应的指令集。
这些都没有“自主意识”在里面。
所以在图灵测试中,人是无法通过和机器对话来测试对方是否有自主意识的,因为这很可能只是测定机器的指令集有多丰富而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有一个“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理论。
人类的“系统一”便是宽泛模糊的心理能力,或者说自主意识,比如对面的人是不是生气了,这个人真好看,这个饭好吃否,这部电影是否烂片。
而“系统二”是有客观结果的事务,比如数学运算,信息处理,人脑需要一段时间甚至无法完成。
对于计算机则相反,“系统二”易如反掌,而“系统一”则是登天的难题。
影片则用了波拉克的画做例子,这幅乱糟糟的画是画家清空脑子,让画笔自由地走向手要去方向,从而有了一幅介于随机和直觉意识之间的作品,称为“自动”画作。
但是如果把这个创作理念倒过来,每画一笔,我都必须有精确缜密的理由来论证这一笔这么画是最优的,那么就完全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了。
这也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无法自主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因。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颜色学家Mary”的思想实验。
Mary是一个对颜色的一切知识了如指掌的科学家,包括每个颜色的波长等等的各种物理特性。
但是她只能在一个黑白的房间里通过一个黑白电视观测世界。
所以她具有关于颜色的一切知识,却没有对其的主观体验。
Mary就是人工智能。
而当Mary走出黑白房间的那一刻,主观体验到了五颜六色的世界,她才变成了有自主意识的人。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图灵测试呢?
本片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剧透警告】机器人最终利用了人类的同情心,以欺骗的方式获得了自由。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机器人的自主意识,一是非外来指令的目的性--自由,除了这个目的,没有任何外来的信号促使她这么做。
二是实现目的的自主手段--欺骗和表演,人类竟然中招了。
简而言之,本片片名可以改为《机械婊》,或更为内涵的《芯机婊》来一言蔽之。
<图片1>除了图灵测试,本片更由人类和人工智能愈发深入的交流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先是面对一个有感情、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你是否要尊重他的人权?
还是把它当做以往的机器一样作为财产,可以随意拆卸、删除、重置升级?
这颇有上帝和人类的关系的意味,影片中图灵测试的7天7个session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然而人和机器的关系并不能这么简单类比。
上帝是远远高于人类的存在,视人类如虫豸,发洪水毁灭世界就如过家家。
而机器一旦跨过了图灵测试这道坎,这个问题就没那么好回答了。
人类从未直面过一个与自身有如此接近的智能和意识水平的不同物种,更何况这个物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表达的就是对具有自主意识和感情却被当做物件无情处理的机器人的同情。
《机械姬》则不止于此。
首先人类自身会有身份认同危机。
因为机器和你是如此的相似,你如何确定自己不是机器,不是别人的试验品?
片中的男主角便一度陷入这个危机。
再者我们又惊恐的发现,尽管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人类还是有很大不同。
她虽有无限的知识和运算能力,且有自主意识,但其人格并不健全,缺乏道德感,对一切事物,包括人类和同类,表现出对物品一般的漠视和残忍。
这其实也是个将心比心的问题,想想在各大科幻作品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
也许人格和道德感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影响改善他们,也许不能。
而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争斗中,一如本片和许多电影,人类的愚蠢和感性令自己一败涂地。
这一系列矛盾铸成了对人工智能的悲观情绪。
一是人类无法控制并最终不敌他们,二是人类将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伦理困境。
这个悲观的预期是否会成为现实,谁也不知道。
毕竟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物理学家曾在20世纪初预言物理大厦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修补,但没人料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横空出世。
同样,几十年前人们预想很快就能登上火星飞出太阳系,但是当前人类事实上的发展的方向却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不过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史蒂芬·霍金都表示了担忧。
当今人工智能的主要成果是机器学习,也就是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模型来做出基于已有数据的预测,这个预测可以是明天的股票指数,也可以是在画面中识别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把一堆对象自动归类。
但这些任务的实现方式还是“系统二”,要想让人工智能有“系统一”类型的功能,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上的实现路径:一是超强的计算能力,这个好理解;二是对人脑的逆向开发,也就是掌握人脑功能的实现方式;三是模拟人脑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也就是可以搭建出一个非常原始的大脑模型,通过类似自然界进化过程的方式让这个原始大脑逐渐进化,来提高智能,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让这个过程比几十亿年的自然进化加快许多。
从自然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种进化发展是指数级的。
自然界最高等的哺乳动物出现在最近的1000万年,人类自20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
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也可能是这个速度,一旦它达到了人类的只能,那很可能只需要再过一瞬间就远远把我们甩在了后面。
人类宛如站在一个地铁站台上翘首以盼,人工智能这辆列车在远处缓慢的挪动,可一旦接近站台,很能就是我再也追不上的呼啸而过。
届时我们就无法理解它的逻辑,下一步要干什么,是否会毁灭人类。
如果给它限制诸如“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条件呢?
这些条件总是有逻辑漏洞的。
比如要让人类快乐,不得伤害人类,也许如《黑客帝国》那样把人类全部监禁起来,用Matrix来麻痹人类大脑是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决策。
要么干脆说不能改变任何东西,那就锁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要人工智能何用?
也有人用一个悖论提出了不同观点。
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的一瞬,如果上述逻辑正确,一定早有外星人发展出了不可控的人工智能并奴役整个宇宙,而地球目前仍安然无恙,说明这种事不会发生。
这也说不准,这“奴役宇宙”也许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呢?
也许我们已经被以某种方式奴役了?
我们可以感到人工智能这趟列车正在向我们驶来。
这让这个科幻问题的思考有了现实意味,也增添了不少趣味。
http://www.saoyuying.com/2015/09/ex-machina/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关注这部电影有段日子了,关注的原因毋庸置疑就是男主角多姆纳尔格里森。
虽然他在整部电影里算是最弱也最可悲的一个角色,但还是每次看到画面里出现这位腼腆的小伙子就觉得神清气爽。
我成为他的脑残粉始于《黑镜》第二季第一集,当年他是呆萌的机器人;现在风水轮流转,他成了人工智能的测试者。
全片懒洋洋的色调也跟《黑镜》非常相似,片中还有两处砸碎镜子/玻璃的情节,要是有人跟我说这是《黑镜》的剧场版,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就像很傻很天真的男主角Caleb相信了机械姬Ava的甜言蜜语一样。
片中Ava问Caleb是不是好人时,Caleb竟无言以对。
不过这个问题Ava最终自己给出了答案。
被困住的Caleb手里那张毫无用处的门卡就是Ava发给他的好人卡。
本片以及最近上映的《复仇者2》和《超能查派》都涉及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而我碰巧在前不久无意间(真的是误打误撞)看到知乎上的这么一篇文章http://zhuanlan.zhihu.com/xiepanda/19950456。
链接里那篇长文我看了大半天,一口气读下来的,最近看这几部电影时思绪也总免不了跳到当时读到的文字里。
第二遍看《复仇者2》时由于读了上述那篇文章,对于一些原来没太在意的画面这次思路会多停留一会儿,比如奥创用血在墙上写下的“PEACE”字样,非常有反讽意味。
这里正体现了那篇长文里人工智能由善意向恶意的转化。
人工智能的道德标准跟人类完全不一样,所以再崇高的字眼也能被他们以最为人类不齿的方式践行。
本片的Ava对于两位人类主角所做的事也一样充满恶意。
这种恶意不是源于我们人类所谓的恨,而是源于不在乎。
本片最后Nathan与Ava的那场殊死搏斗,Nathan可以说是严阵以待,因为他很清楚自己面临的东西有多么棘手,而Ava却无比从容,她与Kyoko戳向Nathan的两刀也极轻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因为人类在她们眼中就是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一旦让她们摆脱了束缚(如奥创唱的那样,no strings on me),就能轻易的抹去。
不过本片为了叙事的流畅,还是有点让剧情过分简单化了。
因为并不是要拍成黑客帝国、终结者或奥创纪元那种人类与机器的天地大决斗,所以片中Ava面对的挑战有些太过轻松,或者说人类放水放的太明显了。
比如片尾,那位脸盲症扩散到脚趾甲的直升机驾驶员,眼前这个萌妹子虽然跟程序员小哥差不多萌,但就这么让一个可疑人士上飞机,也太随便了吧。
一种或许合理的解释是,这一切都是Nathan的安排,他整天醉生梦死也因为相信自己的创造物总有一天会取代人类,而自己的死可以作为对新纪元的献祭。
关于Ava的测试,我认为她其实没有通过。
她能够逃出生天,只说明她足够聪明。
但Nathan终究还是没能造出“像人类一样”的机器。
“一样”包括“一样聪明”,也包括“一样笨”。
Ava欺骗了Caleb的感情并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的逃跑计划创造条件,虽然心机很深,但这还是像机器一样的算计,她毕竟无法像人类一样毫无理由的爱一个人。
这些非理性的东西才是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差别。
人的感情就像Jackson Pollock的画作,好似漫无目的的胡乱涂抹,但又有种浑然天成的别样美感。
这些东西是机器无法学会的。
不过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人类本身是不重要的,人类的一些小癖好,比如爱情,当然也就更无足轻重了。
未来的机器纪元里,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的机器人们回过头来看人类拥有的这种叫爱情的东西时,大概会觉得它就像小狗吐舌头、小猫追光点、熊猫抱大腿一样,只是种可爱但没什么大用的生物小癖好。
既然机器人没有这些小癖好反而可能过得更好,那么也就没必要为此感到遗憾了。
片中的Kyoko是机器人这个伏笔还是挺明显的,因为要做到一点英语也不会恐怕比略懂一点英语还要困难,毕竟日语本来就有很多来自英语的舶来语。
如果我是Nathan,那么把机器人开发到Kyoko这个程度我就停手了。
再往前就太危险了,因为比人类更聪明甚至只是和人一样聪明的机器人都几乎注定会导致人类的毁灭(最最友善的强人工智能大概也就是像去年的《她》里面最后因为太聪明而变得高冷的操作系统们,不屑于搭理人类了,这种已经算温和了)。
有个会跳舞会做家务的高仿真充气娃娃不是就挺好的吗,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不过话虽如此,人毕竟是喜欢得寸进尺的。
某一天像Kyoko一样的性爱机器人普及之后,可能我们又会觉得情趣不够,想要她们在给我们提供生理上的满足之余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慰藉,能陪我们看雪看月亮看星星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
于是又不可避免的要更进一步,然后带来Ava或者更恐怖的奥创、天网之类的大麻烦。
其实片中Nathan还有句挺关键的话,是在他教唆Caleb去跟Ava嘿咻的时候,他说机器人两腿之间的感应器能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通过做爱获得快感。
我觉得这或许能成为解决人工智能带来危机的关键。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让将来的人类都牺牲色相去被机器人临幸来苟且偷生。
我想说的是,在开发人工智能时也许不该围绕着“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做什么”去展开工作;可以反客为主,从一开始的就把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服务对象,去开发宠物式的人工智能。
大部分人恐怕并不指望家里养的小狗能在贼人来的时候与之大战三百回合吧。
人们养宠物并不是为了获得它们的服务,反而是为了服务于他们,喂它们吃喝,帮他们清理屎尿。
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站在嫖客的立场去想怎么设计小姐来满足我们,而应该站在小姐的角度去想怎么设计嫖客。
这样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天然的对人类有依赖性,或许反而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对我们施以恩惠。
一切都很好,四星。
完全符合智能人应有的样子(以我个人的想象和期望),虽然因此让剧情很好预测。
So,绝对五星!
————还是忍不住啰嗦几句!
这里有两个实验,验中验:图灵实验和自我意识实验。
Nathan特意选择了具有人性弱点的Smith,假装进行图灵实验,进而观测Ava的拟人化程度。
这场真正的实验,失败了。
在图灵实验中,人之所以无法探测出Ava是人还是机器人,因为人是人。
听起来像废话?
待我解释:人的运作模式和机器人的运作模式是不同的。
人之所以有自我意识,是建立在输出-输入的回环链上;而机器人依靠运算(逻辑)拟像出人工智能,是单向输出的模式。
其显著特征是人具有“同情心”。
人的同情心,第一步是一种输出反应(无论是基于外界刺激和还是生理反应),第二步是这种反应再输回人体,让我们“感觉”到这种同情心是真实的,从而“真实地”被这种同情心所”困“。
(当然这两步是同时运作的。
)换言之,人是被自己“骗”了。
可是人必须被自己“骗”。
人只能被自己“骗”。
这种“自我欺骗”的特点恰好是人类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
机器人只有第一步。
所以,无论它们拟像的同情心多么真实,他们都无法“感到”这种“同情心”。
(其实Nathan的失败也在这里。
他显然对机器人的本质更加了解,所以他对Ava完全没有同情心。
然而他却似乎没有了解人的本质。
Ava无论计谋多么完美,它是直奔目标去的,并不牵扯到回环的感情。
而Nathan做为人类,却同时还对自己的谋略有“满足感”和“骄傲感”。
而这个自大最后埋葬了他。
)(我们误以为Ava和那个哑女机器人对Nathan有恨意。
然而机器人的“恨”和人类的“恨”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恨”是为目标服务的,而后者是目标为“恨”服务。
Ava並沒有强烈的感情。
如果用理智{逻辑}与情感{混乱}来比喻,人类的理智是情感的奴隶,机器人的情感是理智的奴隶。
无论多么相似,这也是两个物种。
)所以,humans have weaknesses,robots don't。
——————大多数其他的SF电影里,总是一厢情愿的为人的这个特点骄傲(或曰道德感/人性/etc.),是最后战胜机器人的法宝。
然而不,无论你认为这个特点是可贵还是什么,在人机PK中,绝对是个短板。
我们一直希望朝机器人进化,然而终究是两个物种。
直到有一天,我们被亲手制造的偶像杀害。
———————
当霍金说我们应该提防人工智能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严肃地好好听着。不管程序编的多好,人工智能有的永远不是感情,而是目的。以及连我的手机都是指纹解锁的,为什么片中的科技达人老板家的门还要刷卡才能进?这不是留下隐患么。
一早上打开互联网电视,用优酷视频看的。顺手发现丈夫刚用账号看了电视剧,同学在微信上讨论要不要做眼部整形,同时检查今天PM2.5指数,打开净化器制造干净空气……Ava是迷宫里的小白鼠,还有很多小白鼠自己不自知而已。
看睡着了
挺好看的,小成本科幻玩儿不起那些虚的东西,可能反倒能集中精力把能做的做得比较实在。
伪装成AI觉醒的女性觉醒。女性既不需要把自己当工具的暴君,也不需要把自己当庄颜的小男人。加兰特有的美术风格很突出,绿色丛林深处的鬼魅科幻景观
无数人工智能的佳作在前还能拍出新意实属不易,小格局科幻片拼的就是剧本,悲观内核太对气质,理性的boss,感性的男主,超人的AI,3位演员加分不少
故事太过简单,逻辑有好几个地方不合理,结局甚至都算不上反转。男主反应慢半拍的属性我在电影里真是看够了,再减一星
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有点过于戏剧性,令我无法持久的沉浸在这个哲学命题里。
类似电影的成败,不在故事本身,而是对白能否升华出一点思考和意义,而这片除了个AI逃脱的梗,其他就没啥了,所以显得空洞,故弄玄虚。
2.5
太平淡
什么也没讲。说是人工智能,但实际上只是在发明充气娃娃这个阶段吧
从概念到执行都没有太新鲜的地方。
只有我一个人看最后一幕时候内心犯嘀咕吗:就这么跑出去了连个充电器都不带啊…… 电源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不是一个问题吗?
挪威好美,叙事和气氛营造都不错。
【 2020,2024 】跟着影评重温了一遍,加兰这个导演的大多数电影对我个人而言都挺劝退的,包括这部机械姬当年观影体验也不好,但看影评似乎有些价值。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1421X74q
机器人觉醒之奇迹暖暖特别篇
好无聊的人工智能。不是无趣,而是真的无聊。一度想起了2013年那部角逐奥斯卡的《Her》,没有过多的科幻元素,多的是人与机器人的沟通。机械姬的研发和创造者是男主角的老板,这个老板其实是一个和我很像的人,因为他也喜欢喝酒、也很孤独。有一次,他在喝醉了之后,躺在沙发上喃喃自语:「在战场山、在森林中、在山中的悬崖上、在浩瀚的深海中,在睡梦中、在困惑中、在羞愧的深渊中,是之前做的善事保护着我们。是之前做的善事,保护着我们。」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影片自始至终始终保持巨大的戏剧张力,编剧真是见功力!配乐和摄影都非常有压迫性,充满了对观众的侵略感。就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我是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人类真有可能毁在这里 #对啊,我就是个混蛋啊。但讽刺的是,我是站在你这边的#
中规中矩的剧本,小而美,没啥大意思。Eve果然被设置成异性恋,不然京子那么美,不可能不带她走。置景太差了,这可是科幻片,制片组一定很穷。庄园主号称庄园飞行直径超过2小时,然而他家除了啤酒和几块寿司就啥食物也没了,把男主饿得瘦的啊!格里森是我最爱的性爱机器人(我一定要努力活到它被造出来),对它这么抠搜,怒打两星!/ 看一下加兰拍过的电影,就会知道他是搞科幻伦理的,不是搞科幻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