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录像带1并列我心中最佳鬼片。
恐怖,刺激,其实也还在我的承受范围内。
但是当时看完坐到床上,准备发消息给朋友讲观感的时候突然感觉位置下面(床底四周是封起来的)传来奇怪的呼呼声音,像风吹的声音,但节奏感和分贝真的很像这部电影里鬼快要登场的诡异音效。
直接把我吓得不敢动了,发消息让朋友来接我。
那个声音中间停过后来又响起。
我朋友到门口了敲门,我都不敢开(电影里有这个情节),跟她视频确认是本人才开的。
我经常坐在床上那个位置玩手机,以前没怎么听到过这个声音(我对声音不太敏感),后来我也没听到过,甚至晚上还专门去那个位置坐着寻找,也没听懂。
从此咒怨在我这儿是加了buff了。
然后平复心情,暂时不怎么敢一个人看鬼片了,和朋友一起又看了几部,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看录像带2的。
现在已经过了两周,才敢来评论。
希望今天晚上别出现怪声。
博一曰:02年的电影,视觉效果一般却用音乐和突转的视角让我失魂丢魄了三次,那种发自内心的撕心裂肺的尖叫,跟玩蹦极从数十米自由落体感有增无差。
两次砸凳子,一次冲出寝室。
我全身缩成一团,蹲在凳子上,用包挡着眼睛。
受惊后,我眼睛发直,大脑空白,几十秒回不过神来,真的是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
>_<闭眼闭眼!
欧美的恐怖片善用恶心血腥暴力镜头,配上几丝悬疑。
恶魔出现让我们这些未熟悉基督教的人很有距离感,见《寂静岭》。
香港的恐怖片多为一条线索到底,如阴阳路系列,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勿作恶,否则遭鬼神报应。
而日系的恐怖片,善用惨白带血的死尸和洞黑的瞳孔,也明白不了任何人生道理,反正出来的人物终究一死,正如日本被形容为“被诅咒的国家”一样,多灾多难。
剧情更是有《穆赫兰道》的梦境风格,你的死是为下一个做铺垫而已…《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中讨论了为何日本鬼片盛行。
日本的地铁站阅读栏总会放一些灵异恐怖的书,当人们挤地铁时,封闭的车厢弥漫着各个人的汗味体味,唯有看灵异书时能够忘却周遭糟糕的环境。
另外,炎炎夏日坐在空调带劲的电影院,一部恐怖片能让人迅速忘却室外的酷暑。
原因大概于此吧。
这类片,将来还是少看为妙,伤身伤神毁三观T_T
披头散发的女人或是短发的小孩,苍白或是惨绿的脸孔,面无表情,眼白上翻,常做蜘蛛般的爬行……日系恐怖片里鬼的造型大抵都是如此,更在日后为亚洲各国的导演们所沿用。
《咒怨》也是走这种模式,但是它有一个很不错的母本,然后将现有的几段故事往这个母本上套,造成的恐怖效果以及剧情的充实程度就都是令人满意的。
这个母本可以认为是大石圭所著的伽倻子的相关故事,电影《咒怨》系列则通过讲述伽倻子一家死后的情节来一点点地渲染凶宅里的咒怨的可怕之处。
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杂乱的,整部电影看下来,也许会被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吓得不轻,但依然搞不懂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往往需要重新感受一次恐怖,将各种细节理清。
不过我个人便没太大兴趣感受第二遍了,不是不敢再看,而是不愿再看。
日系恐怖片的一点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就是情节推进太慢,以至于这部让很多咒怨迷看得大呼过瘾的电影在我的眼里却显得平淡得叫人难受。
在我看来,《咒怨》就是一部恐怖片手法的大合集。
不像《午夜凶铃》那样是一个有着完整的故事线叙事恐怖片,《咒怨》更多的是在一个基本的故事和环境背景下“炫”恐怖片手法的炫技电影,是恐怖片制作者的教科书式的狂欢,其中很多设计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巧妙,看下来真是大为过瘾。
就像上面说的,本片没有一个所谓的故事或情节线,在开头用文字的方式介绍了一下咒怨的传递性,接下来就直接一个个地开搞!
片中俊雄和伽椰子害人的方式类似于广为流传的“吵闹鬼”,吵闹鬼的概念也被温子仁直接应用在了他的《招魂》系列中。
所谓吵闹鬼就是先用各种诡异的方式吓唬受害者,在受害者因恐惧而精神力下降之时便可现身害人。
这样的设定对于恐怖片导演来说堪称完美,用它可以理直气壮地吓唬人,下面来细数一下《咒怨》中经典的恐怖片设计桥段。
一、构图在《咒怨》中,一个经典的上楼梯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多次。
场景设计是在俊雄的家中的那个台阶前,受害人听到响声而准备上楼,镜头随之上摇的过程中发现,俊雄就躲在画面右上角的围栏后面。
这种手法的设计有三个要点:1.局限视野,通过缩小景别或者俯拍仰拍局限观众的视野,让观众不知道场景中究竟有什么(或者后景有什么)。
2.边缘构图,让恐怖或反常的物体处于画面的边缘,与受害者(主人公)通常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3.摇镜头,以上两点营造的紧张感通过缓慢的摇镜头来揭示,产生惊吓。
这里还有画外空间的运用。
比如里佳和老奶奶那场戏,老奶奶的视线一直看着画面之外的地方,暗示那里可能有什么东西,随后里佳也意识到老奶奶可能在看着什么,然后转头过去吓你一跳。
二、闪过(掠过)在受害者看不到的地方一闪而过,通常处于后景并且虚焦,配合快速的剪辑或者受害者回头之类的动作,加上加强的音效。
虽然是跳吓的一种,但是具有很强的“危机潜伏”的感觉。
之前在《我们》中分析过的技巧运用就来源于此。
三、监视器(沟通障碍)在仁美受害的段落中出现了三个我非常喜欢的设计。
其中第一个就是仁美在监视器中看保安遇害的场景,首先监视器的画面带来恐怖的基调,然后让受害者发现监视器中的人物被冤魂迫害。
这里有两点营造了恐怖感,第一是人们相信监视器或镜子之类的间接视觉媒介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第二则是监视器所带来的沟通障碍所导致的,我们明知道画面中的人物将遭到威胁,但是无法提醒他。
四、电梯第二处是仁美坐电梯回家时的场景。
电梯从里面往外拍仁美,仁美背对电梯门,这时随着电梯上行我们发现,俊雄正在每一层楼的电梯门外注视着仁美!
这里既融合了闪过和边缘构图的技巧,同时利用电梯这个场景突出了诡异的氛围——他怎么能在每层都出现?
他缠上仁美了!
五、猫眼第三处是仁美在家中听到哥哥敲门,经历过一系列诡异事件的仁美已经有了戒心,在开门之前她先从猫眼中向外看。
猫眼中,她哥哥一副很正常的样子站在门口,她这才放下心来开门,结果门口什么都没有!
六、录像和照片日本恐怖片一贯喜欢使用现代媒介来当做恐惧的载体,其理由我在黑泽清《惹鬼回路》的影评中已经做过了分析。
这种对于屏幕、照片等媒介营造恐怖感的方法已经成为了日本恐怖文化的一个特色,他们把自己对于新时代科技的恐慌和对于肉眼容易被蒙蔽的古老传说结合,发展出了新的表现形式,我们中国古老传统中的恐怖元素也需要这种程度的挖掘。
七、其它不知是不是资源的问题,本片的声音制作与《午夜凶铃》完全没法比,虽然有很多不错的音效创意(例如气泡音),但是声音的空间感和质感都不是很好,反正我从耳机里不能明确地感觉出来那些诡异声音来自于什么方向……不过也有可能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声音从各个方向压来。
配乐也显得更加刻意,甚至有点戳到我的笑点。
每次在恐怖桥段出现之前,配乐会准时响起,因为本片中的恐怖桥段密度很大(炫技嘛),所以听多了之后,这种音效反而成为了类似于“前方高能”的弹幕式警告。
就像清水崇所说,这部电影与那些全片鬼都不露面的恐怖片不同,就是要让鬼怪出现次数多到让人想笑!
虽然导演嘴上这么说,但是逗观众笑的想法真的是一点没有呢。
恐惧的主要来源是未知,所以这种让鬼怪直接出现的设计就要来硬的了,这也是本片我不会给到比《午夜凶铃》分数更高的主要原因。
猛鬼露面的场景,导演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瘆人的特效化妆、跳吓的音效、倾斜线条、还有鬼脸往摄影机前凑的大特写……这些手法都成为了之后三流猛鬼片的惯用手法。
虽然这些手法略有扣分,但是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整体的评价,我也不是说用了这些手法就一定是低级(但是也注定不会太高级)。
我认为恐怖片比起其他电影来说,更讲究节奏,因为观众对于恐怖片有着明确的情绪诉求。
在《咒怨》中,你能明显感觉到导演对于节奏的控制,如果观众一直处于恐惧之中,他们就会麻木……这个过程很像放风筝,只有掌握好收放线的节奏,才能让风筝一直盘悬在空中。
想要看恐怖片的力荐!
前几天朋友让推荐恐怖片于是想起了看过的咒怨,只想说三遍:胆子小的千万边看!
胆子小的千万边看!
胆子小的千万边看!
虽然里面的细节不的了,可是依然记得特别吓人,编剧真是无脑洞什么都想得出,写的过程中自己有没有被吓晕!
当时和朋友看的时候是极度崩溃的,为了证明自己胆子比较大,虽然盯着屏幕但是目光不敢聚集,从此再也不敢看第二遍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人的怨恨积攒到一定程度,终会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生为恶人,死为恶鬼。
评分:7.20丨影库榜:127剧 情 简 介理佳(奥菜惠饰)是社区服务院的一名义工。
她被派往一户叫德永的人家去照顾一位老婆婆。
这是一幢阴森的大房子,里面东西乱成一团,随处可见的垃圾。
老婆婆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坐着。
理佳见状,便开始打扫卫生 ,她发现地上有一张被揉成一团的照片。
展开后,是一家三口,只是看不到女主人的脸,那一部分似乎被不知什么人撕去了。
在收拾阁楼的时候,理佳听到壁橱里面好像有声响,可是柜门被人用胶带封着。
理佳思索了一会,还是将胶带撕掉。
打开门后,她发现里面有一只黑猫,更恐怖的是,角落里竟然坐着一个小男孩。
理佳被吓得不清,她急忙跑下楼询问老婆婆,可并没有得到回应。
理佳回想起这个小男孩的样子跟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可是家里没有大人在,老婆婆又不说话,她只能打电话给社区报告。
电话挂断后,理佳准备安排老婆婆入睡,然后自己等德永夫妻回来。
可就在这时,房间里发出一阵奇怪的声音,只见一团黑影向她扑来。
就这样,理佳昏倒在地。
第二天,社区服务院见理佳还没回去,便派人上门查看。
来人进门后,发现老婆婆已经去世,而理佳瘫倒在一旁。
他连忙将理佳叫醒,并报了警。
警方来了之后,发现现场除了老婆婆的尸体外,在阁楼的夹层里还有德永夫妻俩的尸体。
理佳告诉警察,房子里应该还有一个小男孩。
可是警方声称,德永夫妇俩根本就没有孩子,而那张照片上的一家三口早在5年前就已经全部死亡……影 片 浅 析所谓咒怨,就是指怀着强烈怨恨死去的人留下的诅咒,被积蓄在那些死去的人生前所接触过的场所,触碰到诅咒的人丧命后,将会生成新的诅咒,这个系列的影片正是围绕着这个诅咒展开。
没有看过这个系列的朋友想入坑的,我建议从2000年的《咒怨录像带版》两部开始看,然后是2002年的《咒怨剧场版》,和2003年的《咒怨剧场版》第二部。
而其他包含美版咒怨的一些衍生作品,我认为不值得一看。
主流恐怖片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种是凭借着暴力、血腥,让人感到反胃,类似《电锯惊魂》系列,这一种在我这恐怖级别是最低的;一种是营造阴森恐怖的氛围,渗入到人的心理,类似《闪灵》,这一种我认为是比较高级的,但并不足以让我做噩梦;还有一种则有鬼魂出现了,类似《鬼影》,这类恐怖片非常吓人,因为它利用人类对未知的想象力,塑造出一个个骇人的形象,如贞子,楚人美等。
不过一般恐怖片在观看过程中都会有喘息的时候,因为大部分的鬼魂,凶手都是有理由出现的,比如他们会针对一些特定人群,或者根本就是复仇,但是《咒怨》这个系列不一样,它的恐怖来源于,影片中所有中诅咒的全部死了,没有例外,且不管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跟这件事有关系,遇到就是死,没有任何希望、反转,这是我认为最恐怖的。
如果你敢一个人半夜关上灯看完这个系列,我敬你是条汉子,我自己可能做不到。
在悬疑片栏目下放上这部电影,一是因为之前有朋友留言,二是大部份恐怖片都是有主悬念在的,除了加以恐怖这个元素外,它本身都可以归属于悬疑片,只是怕吓到胆小的朋友,所以才写的少。
这部文章中的《咒怨》是2002年剧场版第一部,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部,但是因为与录像带版有所联系,我先简要叙述下之前的剧情简介。
伽椰子从小性格孤僻,暗恋同学小林俊介并写下日记,与丈夫佐伯刚雄结婚后诞下一子佐伯俊雄,其中俊字就是因为曾经暗恋过小林俊介而取的。
因佐伯刚雄想再生一女,而妻子一直怀不上他就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的精子存活率非常低,很难生育。
于是佐伯刚雄怀疑伽椰子有外遇并看到了她的日记,佐伯刚雄大怒,他甚至怀疑佐伯俊雄也非他亲生,于是将妻子杀死尸体裹起来存放在阁楼之上,自己还去小林俊介家杀害了他的妻子和腹中胎儿,而自己在路上被伽椰子的鬼魂杀死。
伽椰子死后产生了极大的怨念,之后凡是进屋之人都会被她伤害,无一例外,包括她暗恋的小林俊介。
《咒怨》的故事就发生在伽椰子死去的五年后,很多人说看不懂,因为导演用了分段式的叙述,且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
我根据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列了几个问题点,以下内容包含剧透,建议看完电影再往下阅读。
影片主线人物死去的顺序:胜也→仁美→远山→理佳→小泉。
其中可以确定的是小泉是最后一个死的,因为远山出现的时候她还是小女孩,且她在世的时候电视里说发现了理佳的尸体,以及她父亲的遗照,而仁美死在理佳晕过去那一天,也就是胜也死后第二天。
胜也的行动线:被佐伯刚雄附身,从他的自言自语中可以看出,其次他还将和美的尸体搬到阁楼,但是佐伯刚雄杀了伽椰子之后也是将尸体丢在阁楼。
被附身后的他偶尔还是有自己意识的,所以他才会让妹妹仁美离开,因为他知道很危险,但之后他还是被伽椰子的鬼魂所杀,因为佐伯刚雄就是死于伽椰子鬼魂之手。
理佳为什么后来才死:导演用佐伯刚雄附身胜也就已经提醒我们,影片中埋了一条暗线,就是鬼魂都是可以附身的,那么理佳没死的原因就是她晕过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被伽椰子附身了。
所以俊雄的鬼魂一直跟着她,因为在俊雄的眼里,她就是妈妈,伽椰子也借她的手杀了仁美,就是在被窝里钻出来那一幕,而理佳最后也死于佐伯刚雄的鬼魂之手。
最后还是要建议没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不用看这个系列的电影,因为说实话,这电影除了极度恐怖外没有任何营养,它不讲道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思考,如果真的硬要强加一个主题,那就是恶鬼之所以会成为恶鬼,一定与她生前遭受的不白之冤有很大的关系,凶残的伽椰子不就是她变态的丈夫佐伯刚雄创造出来的吗?
停止欺凌弱者吧,或许人家地上干不过你,地底下就不好说了。
伽椰子:虽然我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但凡侵犯我领地者,必死无疑!
哎,要不是为了作业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看这种日本恐怖片吧。
为了分析配乐和音效是怎么营造恐怖氛围的,我竟然看了三遍,而且是在晚上。。。
于是现在上厕所时总是觉得伽椰子就蹲在里面。
虽然是外行人,但还是总结了一下此片的音乐和音效的作用。
有这么几个感觉:(1)音色:电影开始时就是一段钢琴,音色颇冷。
之后贯穿全篇的BGM也主要是靠小提琴、钢琴、鼓点和某种金属音色很重的乐器(难道是传说中的“waterphone”?
)。
除了鼓点外,其他三样都有很刺耳的金属音。
据科学家研究,不和谐的非线性声响会使人感到不安和焦躁,大概这种音色就是属于非线性的吧。
(2)音调:哎呦喂呀降调半音神马的太多了,听着就压抑。
还喜欢用巨低的鼓声衬着高到不科学的小提琴声,对比太尖锐了。
(3)节奏:除了片头那段钢琴,其他的地方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每当危险靠近时,配乐就渐强,而且每个音都拖得老长老长。
如果没事发生,那么音乐减弱,观众白紧张一回;如果Toshio或者Kayako出现了,那BGM就会咚地一下爆发,节奏突快,力度突强,就算你早就被之前慢悠悠阴森森的音乐提醒鬼快来了,也还是受不住它这一下,小心脏被吓得扑通扑通乱跳。
(4)音效:大部分时间电影都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才会出现。
其他的时候电影会非常注意强调一些生活中较为细小而不为人注意的声音。
比如说鸟叫、翻书声、开门声、风声、高跟鞋声,等等。
这种强调会让人感到非常诡异,毕竟这些声音只有在一个人独处于寂静的环境中时才会突出,而导演却让它们一直非常突出。
这就使得观众被暗示,镜头中的人物事实上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况之下。
咒怨有两大特色音效,一个是伽椰子死时脖子被扭断的“咯咯”声,另一个就是小盆友出现时自带的猫叫声了。
它们总是和两只鬼杀人联系在一起,到最后一出声音,观众就觉得有人要死,心里凉飕飕的。
最后表示咒怨的BGM做得其实很一般,感觉这个套路很老很单调,而且单独拎出来听会很无聊。
最后的最后,果然我讨厌日本恐怖片,>_<, 人家以后再也不要看了,泪目。
这是一篇恐怖片吗?
我一点也不觉得。
我倒是觉得这只是一出人间悲剧。
有人会在生前想象自己死后变成一只厉鬼吗?
我认真的想过。
我甚至在百度里搜过,如何死才能变成一只凶狠恶毒毫无感情的厉鬼!
为什么会这样?
正常人不会想到要去死,更别说要死的怨气冲天。
我呢?
大概人只有到了某种地步才会明白这世间多少不可理喻的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
很多人说伽椰子恐怖就恐怖在无差别杀人,不分好坏,不辨是非。
谁说这一切没有因果的?
她活生生的被人肢解,亲眼看着锋利的尖刀慢慢刺破自己的眼球,你告诉我心中可能没有怨念吗?
不管曾经发生了什么,是对或是错,在临死的一刻经历血腥的暴力,换成我,也会恨毒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有人说,自己枉死就应该是残害别人的理由吗?
当然不是,可我就是要这么做,你能奈我何?
世人对受苦受难的人总是十分过分的刻薄,要求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德报怨,否则,到头来一身腥臊的还是自己。
凭什么呢?
我就是要拿起屠刀,遇人杀人,遇佛砍佛,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又有人说了,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杀了别人你又能怎样呢?
我觉得可笑,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世间如此冤冤相报的事还少吗?
怎么到了我这儿,你们就突然大义凛然起来了?
龌龊的事情你们这些说这话的人谁又少做了?
至于我能得到什么?
那可就多了!
我可以得到报复的快感,我可以释放被逼迫的压力,我还可以得到主宰别人生命的权力……哪一样不够有说服力让我成为一只毛骨悚然的魔鬼?
有人说,你说了半天都是把自己放在被迫害的弱者身份上,如果你是那个无辜被残害的人呢?
你还觉得你能这么大言不惭说都可以吗?
对不起,我没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不可以。
绝对有人想,我这人绝对是个疯子,怎么可能去认同被人无辜残害呢?
我只是想说,认不认同跟你会不会被人伤害有关系吗?
那些新闻里少了这样的案例吗?
谁不是活的好好的,突然天灾人祸的,我倒是想不认同,有什么卵用?
闯上了只能说都是命。
就像我曾经也一心热爱这个世界,然而还不是被残害的遍体鳞伤,我找谁说理去?
除了自己调整心态努力面对,还有什么办法?
当然,我也不是说鼓励大家都成为一个杀人狂魔,只是这样的恐怖片理解了背后的由来,觉得真的没什么恐怖的,说白了,伽椰子只是一个悲惨的女人,俊雄更是可怜,他招谁惹谁了,小小年纪遭此厄运,谁看了都是于心不忍。
看到伽椰子满脸血污,一点点爬下楼,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我,那一刻我其实很想抱一抱这个女人,给她一点温暖,给一点安慰,也许无济于事,但是我还是愿意这么做。
我当然希望这样的悲剧能够越来越少,大家都能相对理智平和的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冲击,但如果这世界不让你好过,你也没必要对谁那么客气!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悲惨世界》,冉阿让一心要做个好人,可这个黑暗恶毒的世界却时刻逼迫他变成一个坏人,他最终还是抵制了整个大时代邪恶的侵袭,我相信有这样的人,也想你们都成为这样的人,但很可惜,我不是!
我也永远不会改变主意,这是我的自由,也是你们的自由。
超越现实的恐惧——评恐怖片《咒怨》系列如果说单纯的运用血腥与暴力、亦或是单纯地把一些恐怖元素呈现给观众,那这部恐怖片绝不会成功,因为荧屏上呈现的种种意象虽然恐怖刺激,但离观众的生活非常之遥远。
即使观众观片后内心极度的恐惧,但在这种恐惧背后,又能给观众留下多少反思的空间呢?
作为世界第一的恐怖片,《咒怨》系列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部恐怖片的境界,让观众在极度惊吓过后,可以安下心来思考人性、思考人生、思考着这个混沌的世界。
《咒怨》系类电影是由日本知名恐怖片大师清水崇先生导演的。
在日本提到清水崇先生,好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这位曾经给他们带来恐怖回忆的导演都有着颇多的怪罪与喜爱。
怪罪他曾经让观众深陷恐惧的乐园不能自拔,喜爱他的电影能让平淡无奇三点一线之间的生活多了一份刺激。
的确,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恐怖片,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喜爱恐怖片的人都是那些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压力很大或者生活平淡无奇的这一部分人群,他们渴望通过电影中的视觉冲击力,给他们单调的生活一击震撼。
但这样的人群毕竟还是算是少数,大多数人则是惧怕而不敢看恐怖片,所以恐怖片本身受众很窄,一般情况下很难登峰造极全球知名,可《咒怨》系列就可以完美的做到了让非常多的人熟知并喜爱,可见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创造恐怖意境的手段是多么的能打动人的心灵的啊。
《咒怨》系列打破了商业片的规律,用着纪录片的手法赢得了比商业片更高的票房。
恐怖片一般都是属于商业片的范畴,在观众的心目中,商业片有着很多特点,比如在色彩的应用方面,商业片总是习惯运用了大量绚丽的色彩来取得观众的青睐,复杂的镜头运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特效的运用,这些元素无疑都是一部商业片的标签。
可《咒怨》系列不同。
导演看出了现阶段恐怖片不能与观众引起共鸣的原因在于与观众的生活太遥远。
于是,导演就运用了一种新的类似于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阐述这则经典的恐怖故事。
在镜头运动方面,导演多使用长镜头拍摄,长镜头多出现在纪录片中,为了减少镜头的组接带来的人为痕迹,《咒怨》中的长镜头则使影片更加的生活化,真实化。
在颜色照明方面,咒怨就好似用家庭DV拍摄的生活片段,与自然状态下的颜色没有什么区别,导演多用自然光、散射光,甚至让观众觉得根本就没有刻意的调色、打光。
所以这部影片一播出,就有人说这根本称不上一部电影,连小成本影片都称不上。
其实,导演是故意用平实的手法拍摄,当观众观影时,眼前的场景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就像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了这等可怕恐怖的事情,即使观众观影结束,回味起来,那种超越现实的恐惧依然存在。
这也许是《咒怨》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清水崇先生在恐怖元素的设立上拿捏得非常的精妙。
观众在看咒怨的时候,最可怕的时候并不是厉鬼出现的时候,而是厉鬼出现前,而观众已经知道鬼将要出现的时候。
历史的恐怖片中,观众总是被片中的鬼的不经意间突然出现或是恐怖的外形所吓倒。
清水崇可个玩弄观众心里的大师,他所追求的是观众心理上的恐惧,这恰恰其实也是观众的潜意识里所追求的。
《咒怨》一旦主人公到了一个阴森的地方,观众会马上知道厉鬼要现身了,这时观众的心理会有很重的防备意识,防备着鬼突然现身把自己吓倒。
可清水崇并不急于把观众吓倒,当主人公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紧张的处境是,观众同样也是精神紧绷不敢做声。
时间长了,当观众的警戒心理慢慢削弱,清水崇导演就用强烈的恐怖元素将观众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一击必杀。
这就是《咒怨》独到的妙处!
但是,《咒怨》虽然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的恐怖片,为将来恐怖片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虽然导演在费尽心思为观众打造一个恐怖的乐园,但是在影片中不难仍能看出《午夜凶铃》的影子。
但这并不能影响《咒怨》系列在恐怖片乃至世界电影上的地位。
中国的恐怖片并不是那么的优秀,但这更有发展的空间和上升的空间。
希望中国的一些励志拍摄恐怖题材电影的导演可以多学习《咒怨》的拍摄技巧,使中国的恐怖电影得到发展。
一部剧情片,必须要做到某种程度上的文学表达,否则它只能是一部功能片,或技术片,类似于A片,里面可以有剧情,但是剧情并不重要,观众看的是刺激眼球的东西。
像咒怨这样的恐怖片,和致命弯道、死神来了、昆池岩等一样,就是让一群人去送死,没有文学上的因果意义,也不会带来任何思考。
为什么我看个恐怖片还要求它必须要有文学意义?
是我矫情吗?
我认为电影作为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它是创作者思考后的劳动成果,如果剧情不是100%的纪录真实,那它就是人为加工的,其剧情设计的目的性可以解读出人文意义。
电影之所以与广告片、MV、小品、教学视频不同,是因为我们早就认可了一些专属于电影的独特气质,如果仅从字面上去广泛地归纳,是在否定电影本该有的艺术属性。
那为什么A片不需要人文意义呢?
它只是作为满足观众眼瘾的一个物件,只具备功能性,没有人想要去A片里找寻优秀的剧本创作,体验思想性的收获。
这就是我要问这些恐怖片们,你们让这些主角去死有什么意义,除了取悦观众还有吗?
我从来都认定恐怖片都需要有一定完成度的剧情,要不与角色内驱力共情,要不被剧情吸引看得有代入感我才觉得恐怖,如果只是因为这些人就是不幸,就是作死,那我没有任何共情,也不觉得恐怖。
再说到咒怨,完成度可以说非常低,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故事性几乎雷同,还有比这更偷懒的电影创作吗?
死亡在文学意义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当这些恐怖片刻意让年轻的生命们没有理由地付出不对等的代价后,也不给于有关的思考,那死亡就被消解为工具性的娱乐产品,这种对生命的不屑不仅没有价值,也是对文艺的不敬
之前看完恐怖片害怕,睡觉把被子蒙上就安全了,看完这个,被子都不敢盖了……感觉小可爱们无处不在啊!
咒怨始终是我看过最可怕的恐怖片 有一年都想起来就害怕 orz
清水崇的日式恐怖片杰作。故事被拆成了多个怪谈新耳袋式的短片故事集,每个散片只包含破碎的线索信息,让观众自行拼凑完整的拼图。无数殿堂级的名场面,橱柜里/被窝里/床头边/桌底下/淋浴间/楼梯上的伽椰子+俊雄,让人汗毛直立。视听声画技巧玩得炉火纯青,小空间内的景别压迫,固定镜头和安静画面被突然打破,阴魂不散的气泡喉音和刺耳难听的猫叫声。故事设定把怨鬼拔高到了无法降服的程度,只要靠近或与之关联的人,都会遭殃,丝毫不讲任何武德,仿佛仇恨和怨念一但产生,就会在某个地方经久不散,不讲道理的传播下去。
恐怖、喜感与文艺并存,亚洲鬼片就是恐怖片中的一朵奇葩~
恐怖片真的是用來磨時間的吧。
完全没什么情节,觉得有模仿David Lynch的痕迹,一个擦了粉的小男孩在不同的故事里出没,穿成了一部电影。恐怖多是靠突然出现的黑影、人物的尖叫以及各种音效营造出来的。没有对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失望。
挺一般,看的没兴趣-。-不过女人都好漂亮口牙
日本恐怖片拍得真的很厉害,和朋友一起看才敢看,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鬼片不讲究事实逻辑就算了,至少剪辑要有逻辑吧,而且伽椰子每次出来都是浓厚的气泡音,我真的怕她下一秒来句宝~~~贝~~~~儿~~~~~~~……
伽椰子姐姐的声音印象深刻,还记得有个学生的下巴突然消失了。
吓银吗?还行吧?……
这孩子本身长得好看,怎么就拍这戏了。吓惨我了,2个月都做噩梦
这么恐怖的就不推荐了吧,@晕不拉几 你就是我这个怂人看恐怖片的守护神啊!!!
这部影片极度的惹到我了。。
电影没多吓人,晚上偷偷跑学院教室看的,看了15分钟两次有人来检查门有没有锁好,心虚得要死,是我看本片最紧张的部分,主要在听门外有没有人来,最后极度紧张还是跑到外面拿iPad看完的,之后部分整个人就心如止水了🙃
这尼玛还恐怖片,搞笑的吧,全程面无表情差点睡着
日本的恐怖片不讲究因果,人死的都毫无缘由。
我看过最恐怖的了!恐怖在两点:一是咒怨的不讲理,无论你平日如何行事,只要处在传播链条上,伽椰子的关怀都会来到。打破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安全感。二是桥段上跟日常生活细节的高度契合。恐怖效应会持续很久。
不敢看第二遍。下巴掉了那个情节真是很有阴影,还有垃圾桶套着塑料袋就爬出来了。。。不敢回忆了
那时候几个人一起看的啊?8个人?貌似。。。“俊雄”变成了好玩的关键词 影片自然成了搞笑片~ 不过几个恐怖场面我还是把头放到了人家背后 所以至今也就觉得封套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