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美美果然是聪明的。
知道马达和牡丹的爱情不会在自己身上重复。
即便她有着和牡丹一模一样的脸。
即便她真的是一条美人鱼。
有红色的鳞片和金色的长发。
日日坐在苏州河畔勾引过往的船夫。
即便牡丹坠入苏州河前跟马达说。
我会变成美人鱼来找你。
男人总是欺骗女人。
然后寻找女人。
到最后和女人一起死去。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
女人一直都那么爱男人。
坚定不移啊。
坚定不移。
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摄影为生,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一些特别的东西,老板比划来比划去,他才明白原来是为了招揽生意,让他拍在店里游泳的美人鱼的形象。
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美美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送货的黑道邮递员,他骑着从盗贼那里买来的摩托车将来历不明的物品从城市的一头送到另一头。
一次,有人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
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
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
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
牡丹从此不见踪影。
为独占钱财,男绑匪杀死女绑匪挟巨款逃走,但被警方围捕,最后跳楼身亡,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
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
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
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美美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她接近。
摄影师知道此事,感到马达在抢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打手将马达痛打一顿。
马达逐渐明白美美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请求摄影师利用他与警察的关系帮助他找到牡丹,摄影师答应了他。
不久,摄影师接到一瓶寄来的带有野牛草的伏特加酒,从信上得知马达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便利店里找到了牡丹。
摄影师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接到公安局的传唤,要求辨认在车祸中死去的人,摄影师来到事故现场,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伏特加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
美美也来到现场,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
最后美美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结果摄影师并没有再去找美美。
十年前的周迅清水芙蓉,是镜头里,那个扎两根马尾,穿红白相间运动服跃入苏州河的牡丹。
那一年她摘到人生中第一个影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十年后的周迅已经是各个颁奖礼的常客,红地毯上风姿绰约,没有人能否认她的出现要谋杀掉多少胶卷。
岁月只给了这个女人能够用粉盖住的细纹,她的率真和坦诚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十年后又是周迅一次华丽转身。
《画皮》里的小唯、《李米的猜想》里的李米,以及还有没上映的《女人不坏》,三部电影的集中上映无疑又将她推至镁光灯前接受万人瞩目。
苏州河是周迅与第六代导演娄烨合作的片子。
讲爱情,讲沦陷,讲轮回,讲重生,讲灭亡。
马达一直在找牡丹,各个城市,各个角落。
他找到美美,跟她说她就是她要找的牡丹,也跟她讲他跟牡丹的故事。
美美不信。
直到后来,苏州河上出现了马达跟牡丹的尸体之后,美美才发现原来马达并没有骗他,他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爱情故事里才会发生。
“这样的故事。
连我都能编。
”高中那一年,还没看过这部片子,却早就已经听过这样的对白。
一名女生上课时将它写在白纸上递给我。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当时的我像电影里的摄影师一样问道:马达是谁。
那个女生不再回我。
如今的周迅,已从当初的小美人鱼化为今天追光灯的寻找对象。
从最开始让人念叨的贾宏声、到那时花开里的朴树,再到如今的大齐,周迅自己说:20岁的我年轻,就像小唯,不懂爱,知道的就是占有。
30岁的我对待感情,就像小唯学会了爱。
从不懂爱到懂得去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为此马达耗尽一生,为此周迅花掉八年的时间。
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当年被女生写在白纸上的那段岁月,是她要等我的誓言。
(勿对号入座)
马达是上海苏州河边上一个整天骑着摩托车送货的小伙子,他利用经常接牡丹去姑姑家的机会,接触上了这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可爱女孩。
在与马达短暂的交往过程中,牡丹爱上了沉默寡言、会带自己出去喝酒兜风的马达。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马达受人利用绑架了牡丹。
牡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从苏州河上跳了下去,从此成就了苏州河上一段“美人鱼”的传说。
多年之后马达出狱了,他一直在寻找牡丹,却在酒吧巧遇了跟牡丹长得一模一样的美美。
于是马达想和美美将当年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继续下去,但是这一切却显得有些似是而非和扑朔迷离。
牡丹和美美,犹如维罗妮卡的双生花,一个扎着一对可爱的小辫子,背着学生用的双肩包,经常拿着一个美人鱼形状的芭比娃娃;另一个则是酒吧里进行人鱼表演的奇女子,涂着深色的眼影和口红,在风尘的“大上海”歌声里嚼着口香糖吐着烟圈。
起初观众们会跟马达一样,困惑于美美究竟是不是几年之后长大了的牡丹,直到牡丹和马达的尸体被从苏州河上打捞出来,观众们才和美美一起,看到了童话被狠狠击碎之后残酷的现实。
《苏州河》用高超的叙事手法,不停地在童话和现实的疆界上游走着,不但观众被暧昧与含混的叙述迷住了,连剧中人都必须在探寻和真相之间苦苦挣扎。
首先,出狱之后的马达误以为在酒吧里表演人鱼泳的美美就是当年的牡丹,他不断地在向美美述说着自己和牡丹当年的爱情故事。
然而,美美并不是牡丹。
但是她却被马达讲述的如童话一般迷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她甚至想要扮演牡丹,在自己的大腿上贴上了牡丹图案的帖子,去迎合马达讲述的这个爱情故事。
与其说美美最终爱上了马达,不如说美美爱上了马达纯真的爱情童话。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美美却被迫保留着一丝清醒,她不断质问着男友“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在每次都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她却下了斩钉截铁的论断“你撒谎”。
这种对现实中爱情的怀疑和猜忌,更反衬出都市年轻人对童话中爱情故事的迷思和神往。
导演娄烨突破了传统的剧情片那种一成不变的叙事视角,完成了一次成效卓著的大胆颠覆。
娄烨首先以“我”这个视角人物讲述“我”和美美之间的相遇和恋爱,之后用报纸新闻这种载体交待出马达和牡丹这段曾轰动全城的爱情传说,最后电影又变成了全能性的第三人称视角,只是偶尔还要插入“我”的见闻和感受。
这种频繁而灵活的叙事视角的转变,在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范畴中,都是及其罕见的。
电影不断在用“这种爱情故事到处都是,我也能编”、“也许故事背后还有别的事情发生”、“也许马达可以自己继续这个故事”等等,来不断地提醒观众故事的讲述进程,这跟传统剧情片中试图完全消磨掉叙事者的声音不同,是一种对于叙述本身的高度自觉。
电影中有一个从未被观众看见,但是却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就是摄影机背后的“我”。
而“我”在电影中又扮演着一个宣扬着“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摄影师。
他既参与着故事,同时又是故事的见证者;既扮演着电影中的角色,同时又是持摄影机的导演本人的强大隐喻。
配合着“我”这个视角人物,电影使用了超大量的主观镜头,这些主观镜头不断摇晃着在模仿人眼,仿佛“持摄影机的人”真的就是这个“我”,从而使虚构和真实之间变得无比暧昧。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即使在一部爱情片里,依然可以看出娄烨对于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牡丹的父亲靠走私酒发大财、老B因为想独吞赃款对萧红拔刀相向、开心酒吧靠露骨的人鱼表演招揽生意,等等这些点缀性的情节都在不断地拷问着人们关于生存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美美出走之后,“我”还可以“等待下一次的爱情”,而马达和牡丹那从苏州河里打捞上来的尸体,却是青春永恒的祭奠。
每次看娄烨的电影都很纠结。
一方面惊叹于他才华横溢的影像表达,另一方面又一直不太喜欢他所表达的内容。
他的大多数作品似乎都带有“厌女症”的嫌疑,这部《苏州河》也不例外。
然而这部影片过于魅力四射,除了一如既往“晃成狗”的肩扛摄影,更有叙事手法上的实验与创新,周公子迷死人不偿命的惊艳表演,附加深沉文艺男低音的大段独白与旁白......这一切的一切,让人由不得不喜欢。
《苏州河》是从一个摄影师“我”的视角切入的,电影开头那些有关苏州河的零碎的晃动镜头承载了作为上海人的娄烨对于这座城市全部的热爱。
这不是什么风景如画的宣传片,事实上,“近一个世纪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得苏州河成为一条最“脏”的河。
在导演看来,这里的“脏”并非一般意义的脏,而是现实。
无论是河流上漂浮的垃圾还是河边废弃的楼房,都是生活真实的原貌。
娄烨意图通过这样的开始,强调“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影片并非简单的顺叙结构,视角在叙事过程中也一直在切换。
首先是摄影师“我”和美美相恋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以“我”的主观视角持续着,我们所听到的也都是“我”的独白。
直到另一个主角马达的出现。
马达一直在找一个叫做牡丹的女孩,而牡丹和美美长得很像。
他怀疑美美就是牡丹。
“我”从美美那里听说了马达的事,觉得马达是在瞎编,这时“我”的独白一变而为旁白,开始作为第三人称虚构或追述起马达和牡丹的故事来。
“我”先讲了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最后马达和牡丹相恋了。
但是很快“我”否定了这个结局,阴谋与残忍的元素加了进来。
马达背叛了牡丹,牡丹跳进了苏州河。
故事回到了最起初,马达一直在找牡丹,却发现了很像牡丹的美美。
马达怀疑她就是几年前消失的牡丹,但美美却是“我”的女朋友……马达最终在24小时便利店找到了牡丹。
两人双双坠入苏州河。
没过多久美美也不见了,但“我”并没有去找她,而是选择等待下一次爱情……没有理由认为娄烨是在玩悬念,像张元在《绿茶》里所表现的那样。
美美到底是不是牡丹,从结果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尽管在过程当中,观众甚至可以设想,美美会不会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的女人A那样在不断的暗示之下认为自己就是牡丹?
片中其实一早就预告了,人们从苏州河里打捞上来的有两具尸体。
马达与牡丹/美美的重逢,算是导演给予观众的某种安慰。
这并非一个闭合的结构,人们可以对它做出任何令自己满意的读解与猜想。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达窥视美美换装的那个长镜头。
牡丹在跳入苏州河之前,告诉马达自己会变成一条美人鱼来找他。
而美美的职业就是在酒吧里扮演美人鱼。
马达亲眼目睹了美美变身牡丹的过程。
如果套用精神分析和那一套,这个场景算是典型的窥视癖的展现。
马达将美美控制在自己的凝视里,用窥视的目光专注她的身体和性感,如此她便成为他所投注的客体,他以这种方式完全的将她所占有。
当然是暂时的。
美人鱼这个意象也有所指,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却是冰冷的鱼尾。
当她只在水面上露出半个身体时,像极了《苏州河》里的爱情,浮在表面上的是诱惑,沉在水下的是危险。
牡丹化身美人鱼,明明是因为她想逃离,逃离那令自己感到绝望的爱情。
可是马达却分明听到她说她会化身美人鱼来找他。
这是马达可怜的幻想么?
幻想着在无力的寻找中,牡丹恍惚就在眼前。
古往今来,诸多故事之中都会有一条河,这当中又以爱情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被以不同形式不断演绎着。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于洧水和溱水河畔;
又如,《探清水河》所描述的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故事,被人编成小曲四处传唱;
再如,大家都熟知的潘长江的春晚小品《过河》;
2008年,贾樟柯直接拍出了一部叫《河上的爱情》的短片,借助片中四位角色缅怀了一下青春时代。
河上的爱情 (2008)6.52008 / 中国大陆 西班牙 法国 / 剧情 爱情 短片 / 贾樟柯 / 郝蕾 郭晓东借用北岛的诗句便是:“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与贾樟柯同为第六代的娄烨,则将目光对准了上海。
住在苏州河岸的摄影师在一天接了个拍摄世纪开心馆的活,在这里他遇见了表演美人鱼的美美,一来二去两人开始交往起来。
美美有个习惯,总是突然失踪一些日子,还会莫名奇妙的伤心。
因为美美总是扮演美人鱼,这让摄影师想起了一则他在报纸上看到的美人鱼故事,是一则在苏州河上每一条船工都知道的传说。
故事的男主角叫马达,典型小镇无业青年,某天偶然得到了一辆摩托车,他说他要骑着这辆摩托车到很远的地方,做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不过这辆摩托车并没有载他去到远方,却载来了故事的女主角——牡丹。
牡丹是一名单纯天真的花季少女,父母离异,与父亲同住。
父亲每次叫来一位女友上门,便叫牡丹去姑姑家过夜。
这次,载她去姑姑家的是用摩托车拉活的马达。
也许是坐在摩托车后座吹过来的风让她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愉悦;也许是她第一次收到男生送他礼物——一个美人鱼玩具;又也许是从未经历过的被系鞋带的关心触动到了她的心;就这样,缺少家庭关爱与安全感的牡丹接触过几次马达之后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可没想到,这位在牡丹心中位置越来越大、几乎要成为全部的马达却骗了她,马达与几位同伙将牡丹绑架,向她的父亲勒索钱。
心思单纯的牡丹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拿着马达送她的美人鱼一跃而下跳入苏州河中,并说出:“你骗我。
我会变成一条美人鱼来找你的。
”
马达也随着跳了下去,警察赶来,上来的只有马达一人,牡丹就此失踪。
之后,苏州河岸边的人都声称自己见到过美人鱼。
马达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后离开这里去了外地。
这则流传于苏州河的故事就此结束。
可没想到,就是这则摄影师在故事中听到的男主角马达接下来闯入了摄影师的现实生活;更没想到,就是这则摄影师在故事中听到的女主角牡丹竟然与他扮演美人鱼的女友美美长得一模一样。
马达最近回来了于是,就此,这则在苏州河岸流传的、并登上过报纸的、关于美人鱼的爱情故事,又继续发展了下去。
马达来到世纪开心馆,恰巧与美美撞了个满怀,马达看到美美样子的一刻愣住了,眼前的,就是牡丹!
他要告诉牡丹,他当年没有骗她!
于是马达总是去找美美,世纪开心馆、美美自己在船上的住处、摄影师的家,都让马达找了个遍。
可美美根本不相信他,像他这样假装深情的男人自己在世纪开心馆见得多了。
直到一天,美美问起马达,牡丹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马达说牡丹腿上有一朵牡丹花。
美美告诉马达,此时她腿上也有。
紧接着,镜头一切,马达与美美上了床。
其实,美美是缺乏爱情的,或也可说她是不相信爱情的,在娱乐场所表演的她见过太多卑微的爱情;听过太多下流的情话;遇过太多无耻的男人。
与摄影师的恋爱,不过也是玩玩而已。
但她同时又是渴望得到爱的,上天叫她遇到了马达,顺便,她利用了马达对牡丹的爱,而让自己觉得暂时也得到了真爱。
所以后来美美又再在腿上贴起了牡丹花。
但短暂过后,牡丹还是不能相信马达所说的话,又把自己的铠甲武装了起来,她仍认为,马达在骗她!
知道了美美不是牡丹的马达,决定把美美还给摄影师,自己再次出发去寻找牡丹。
不久摄影师收到了马达的一封来信,信中马达说自己在一家卖带野牛草的伏特加的便利店找到了牡丹。
可紧接着,苏州河里打捞出两具尸体,是马达与牡丹。
摄影师与美美去认领,美美见到二人尸体失声痛哭,原来马达口中对她讲述的话都是真的,马达没有骗她!
过后,美美问摄影师:“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摄影师回答:“会。
”美美反驳:“你撒谎!
”
第2天, 美美离开,并留下纸条,写到“来找我吧”。
摄影师并没有去,他继续站在阳台上看着窗外、望着苏州河,等待着他下一段爱情的来临。
在所有娄烨导演的作品里,我个人最喜欢这部《苏州河》。
在看到摄影师同美美去认领马达和牡丹尸体之前,我一直猜测美美到底是不是牡丹。
在摄影师与美美、马达与牡丹之间,创作者故意设置了一些相似的点将其连接起来,同时也用此来迷惑观众。
如,恰巧美美与故事中的牡丹长得一模一样;恰巧二人都与美人鱼有关系;恰巧美美此时腿上也有一朵牡丹花。
还有在服装上,牡丹总是穿着红色运动服,而美美总穿的皮夹克也同样是红色。
而且美美在发现二人尸体后说了一句“原来马达没有骗我,从来没有骗过我。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牡丹跳河前对马达说的“你骗我”。
牡丹和美美都认为马达在骗她们,马达对她们二人也都想证明自己没有撒谎。
最后说一下在后半段美美与摄影师提出手后,突然从一名陌生的女孩唱歌到一堆人吃蛋糕再到一对新人结婚这一段落我的理解。
看到这的观众我想都会懵一下,唱歌的女孩是谁?
是谁过生日又是谁结婚?
导演拍这段是什么意义?
唱歌是对着镜头唱的,同时我们知道摄影师是个薄情的人,所以这女孩其实就是摄影师与牡丹分手后去KTV找的新女孩,她就是对着摄影师在唱歌。
而接下来的过生日、结婚就是摄影师接的活,开头交代过摄影师什么活都接,借着欢快的歌声与别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反衬刚分手的摄影师的落寞,也交代一下分手后摄影师的生活。
美人鱼这个意象也有所指,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却是冰冷的鱼尾。
当她只在水面上露出半个身体时,像极了影片里的爱情,浮在表面上的是诱惑,沉在水下的是危险。
牡丹化身美人鱼,明明是因为她想逃离,逃离那令自己感到绝望的爱情。
可是马达却分明听到她说她会化身美人鱼来找他。
这是马达可怜的幻想么?
幻想着在无力的寻找中,牡丹恍惚就在眼前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长江支流的俗称,它又脏又臭却沉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记忆、苦涩和过去,在娄烨的电影中苏州河更是一个象征的载体,在其开头的剪辑中就奠定了其想要表达的基调,所有人在河上、河周围忙碌、河岸上喷广告,好像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上海,河水很脏,可人们不离不弃、依然留在周围,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仿佛影片只是在表达苏州河本身。
《苏州河》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无论是影片的叙事节奏还是视听语言都在表达着假定性,娄烨摒弃了第五代导演经常运用的全知式叙述,而是采用了亲历叙述的方式。
影片不再讲究大远景再到特写的蒙太奇,也少有客观视角出现,而是选择了从主观角度来说叙述故事。
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从摄影师“我”的角度来拍摄,正如苏联纪录片奠基人吉加·维尔托夫所实践的“电影眼睛”理论--摄影机式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他把场面调度、剧本、演员称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统统加以排斥,主张采用实况拍摄。
我们在《苏州河》中看到美美的秀发贴在镜头上,美美的嘴唇在镜头上。
但观众却只能看到我的手,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鲜的视觉感受而假定性体现在以“我”的视角来看外部世界,当我不在场时,所有发生的事情只是“也许”只有我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
这样,影片运用视角的变换,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和视觉,使得影片更有一种假定性。
尽管电影中充满了假定性和对爱情的怀疑,但是不断晃动的镜头又在传递着某种真实,影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人物上,片子中提到的所有人物都是大环境下被遗弃的边缘人物,他们在现实中不与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也是为何影片大量采用了画外音来叙述故事,喃喃自语的氛围更能体现人物们封闭的心理,加大边缘性,影片所传达的这种真实性更来源于生活的现实。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90年代上海,那本该是一个繁华地方,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堪比纽约一样的大都会,而是只有一条流淌的小河、阴霾的天空、破旧的房子......只有短暂雾霾下若隐若现的东方明珠塔才能让观众想起这里是上海,影片有意营造这么一个远离“主流”的地方来更好的表达边缘的性质,而透过这层边缘的性质我们看到的是对爱情的追寻。
从我和美美分手的台词来看,“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做爱之后分手”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爱情存在,马达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起初的利益关系早已使他蒙蔽双眼,牡丹也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她从小缺爱只是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美美也不懂什么是爱,知道她真正的看到了牡丹和马达,她才给我留下了那个纸条,上面写着:find me if you love me,一切都在追寻,而令人玩味的一点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感情都是单向的。
牡丹追求着马达的时候马达还没悔过自新,马达和美美在一起只是因为美美和牡丹很像,而美美则一直以为马达是为了追求自己而编造了牡丹这个人,到最后留下的纸条,也是美美认为我会去寻找她。
影片一直在表达这种追寻情结,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在工业发达的环境下,很多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很多人处于一个“无根”状态,他们喝同一个牌子的饮料,穿同一个牌子的衣服,人没有了特性,为什么他们喜欢喝酒,他们希望找到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证感到困惑,仿佛都是“飘”在这个世界上的。
或许一切都只是我的幻想罢了,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牡丹和马达的悲情的爱情故事,我和美美也并没有我想要的那种关系,我常常一个人在屋子内,透过窗子看在外面的人们,又常常为生活所忙碌,美美只是内心的一个寄托,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故事只是我麻痹自己的一个借口罢了。
虽然《苏州河》在制作上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可影片的结构却十分标准,视角转换,情感分布还是复调叙事都能够很好的运用。
在应聘啊长度一般是,叙事视角一分为二,由我构造马达的爱情故事与马达完成自己故事的临界点,在此之下,马达逃脱了我的叙述控制,成为另一个生活在苏州河周围的人。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导演在影片中变换的视角不仅顺利满足了叙事结构特殊的需要,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主题的建构,将虚构的本质通过不同的视角而构成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
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讲述人的出现最终所依附的仍旧是导演本身。
用昆德拉的话说,就是作者的统一意识赋予了他们的独立,形成一种视角转换的“复调 ”“复调”来源于音乐术语,指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巴赫金借这一术语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特征。
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巴赫金着重强调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平等。
”热奈特在细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将“复调”理论由“内在的理论基调”发展至叙事技巧的范围。
他将叙事视点的转移所造成叙事体式的变异称为复调。
《苏州河》的诞生似乎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文本,无论无论是在叙事上还是视听语言上。
在某种程度上,娄烨用《苏州河》完成了他对杂语空间的构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体验。
影片实录了一些“底层人物”的生活,这是一部分不可忽略的人群,他们之中有着不规范以及丑陋,也有着我们大多数人所共通的东西,透过这些淹没在正常生活表层下我们所不易见到的活生生的故事,我们领略了世界的多彩,也领略了生活的艰辛和宝贵,更能悟到一些值得珍 惜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一直相信周迅有着不俗的演技。
虽然没有十分喜欢她,却因为牡丹和美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而感动。
那是两朵摄人心魄的花,一朵含苞透亮,清丽纯净,一朵妖娆绽放,妩媚纵情。
牡丹的两只辫子,清澈的大眼睛,娇小的身子里面,藏着滚烫滚烫的爱。
主动又有点的淘气的女孩,娇嗔天真,她的爱情,炙热诚恳,于是你不忍心责怪她孩子般的任性。
她在下雨的天气去找马达,湿湿的脸上有泪水,她说你是喜欢我的,委屈的腔调叫人心疼。
当她得知马达为四十五万绑架自己的时候,失神的表情,心痛的表情,小周演得真好。
一路狂奔,我真便宜,喊得声声入耳,撕心裂肺。
红色的运动衣,球鞋,长长的辫子,凝成一个清晰的背影。
马达追到苏州河边,她说,我会变成美人鱼来找你,接着竟将身子倾了下去。
从此不知所踪。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美美在镜头底下,漂亮而自由。
散乱的眼神,惊艳的金发,闪亮的眼影。
也许她很复杂,也许她很纯粹。
绿色的吊带裙子,红色的长袖外套,居然那么华丽。
不化妆的脸在夜色里,有少女的气质,但是孤绝而不温柔,头发遮在脸颊上,隐约有种堕落的美。
马达来找她,给她讲牡丹的故事,而她,与牡丹一模一样。
这种老套的故事谁相信,更何况是她。
不过是一场眼角眉梢的误会,她还是不知不觉陷了进去。
像一个诱惑的魔咒。
有一天,马达说,牡丹身上绣着牡丹花,你有吗。
小周笑笑地说,我怎么会有,我又不是牡丹。
可是马上,小周又用低低的声音说,我也有,你信么。
镜头切换,小周轻轻地问躺在身边的马达,我是你要找的牡丹吗。
但是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美美不是牡丹,马达还是去找真正的牡丹了。
而且,他找到了。
马达和牡丹死在苏州河边。
美美从船上冲出来,很仓皇的一个转身。
小周脸上的表情,那么不可思议。
头发被打湿了,颊有泪水,喃喃自语,直到昨天还以为他在骗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牡丹。
一直以为……一直以为没有那样的爱情?
苏州河,他说,那是一条很脏的河。
但是你从中会看到很多东西。
有爱情诞生,有背叛降临。
有人意外地死去。
但是,看见了再多,破碎的声音也只是响一下就停。
不在心上划下任何痕迹。
因为岸上的人都如此匆忙,都在为生计奔波,都必须在现实世界里,活得像个人样。
他是个自由摄影师,只要有钱赚,没什么不拍。
所谓的艺术与追求,只不过是开在泥土下面早已谢下的花朵。
即使他有发现美的眼睛,也已经没有太多类似的心情。
不过,他还是可以记录一些片段的故事,他说,你看到了,可别信。
但是他还说过,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这是个爱情故事,从他的旁白开始,虽然他不是故事的主角。
你可以看到两种爱情。
一个是童话,一个是真相。
牡丹追求爱情的勇气,决心,宁为玉碎,义无反顾。
马达对感情的救赎,等待,痴心不改,至死方休。
这个,也许,是童话。
而另外一边,美美移情别恋。
提出分手时他轻佻的出言,美美愤怒的表情。
以及美美一遍一遍的询问,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你会马达那样去找我吗?
他的回答,一定会。
而当美美真的离开,他却没有任何行动。
他说,与其漫无目的地四处寻找,不如迎接下一次,新的爱情。
这个,可能,才是真相。
正如安妮所说,有谁会用十年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又有谁会在十年的远行之后,依然想回头找到那个人。
你相信童话吗?
偶像剧《王子变青蛙》里,乔恩说,我相信,因为相信的话,会比较幸福。
最终她得到了幸福。
但是我不相信,因为不相信的话,会少一些期待,而如果不期待,就不会太失望。
“我一直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
这条弯弯曲曲的河一直刻在城市的中央,人们管它叫苏州河。
时间像船一样从河上缓缓驶过,祖辈父辈的目光和风吹雨打全都浸在这条河里,一年一年,我看见很多高楼在河边建了起来,富贵和昏黄在人们勤劳的脸上日益张灯结彩。
有一天,人们抹去脸上汗水的时候,我发现这条河已经不再平静。
”故事是从苏州河开始的......娄烨镜头中的苏州河没有上海的繁华和潋滟,昏暗的光景,混沌的河流,苏州河永远被一层朦胧笼罩着。
妖娆的苏州河没有往昔的喧嚣,有的只是颓废而又阴暗的蜿蜒。
马达和牡丹,摄影师和美美的爱情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导演故意用这样的环境来烘托主人公漂泊,无序的情感,迷茫,无奈的人生,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之外还有一个破败的角落,滋生出一段凄美的爱情。
“这一天,我认识了这个女孩,她叫美美。
”“我的职业是一个摄影师,我的工作就是扛著我的摄影机在这个城市整日走来走去。
就在这一天我看见了美美,她就像一条美人鱼,晃晃悠悠地游进了我的生活。
很快,我发现我的世界已经不可自拔。
”每一段爱情都是从不期而遇开始的,在陌生的都市中,谁也不知道和自己擦肩而过的那个人能和自己有怎样的联系。
正如摄影师和美美,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共同拥有了一段故事。
相信宿命的人总会把这种相聚和分离成为命中注定,不相信宿命的人只是把这段故事当成偶然。
“他走进来的时候,我正在补掉脸上的最后一点妆。
我是一个酒吧的舞女,每天我泡在水底,为那些花钱的人表演美人鱼。
我知道我很美,我也认识很多男人。
我在镜子里看见他的脸,那是一个男人的脸,像这样的男人哪儿都是,唯一不同的是,他扛著一部摄影机。
我爱他,我爱这个男人,我爱他对准我的焦距,因为我知道,我的时间会随著他的摄影镜头一起消失。
我和他穿梭在这个城市人群的来来往往中,坐在他的阳台上喝酒聊天看苏州河流逝,在夜晚的黑暗中与他疯狂做爱,在天亮时分起身离去。
他对我依依不舍,每一次他都要问我下次什么时候回来,我知道,他爱我。
我也知道,我不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同样,对我而言,他也如此。
”“我是这个城市中一个送货的人,我叫马达。
我还曾经是一个混混,我有一辆摩托车,我以为有一天我会骑著这辆摩托车流浪远方,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直到今天,我的生活就是每天骑著它从城市的这一头到那一头。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接货,不同的是这次的货是一个人,她叫牡丹。
她是一个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很有钱,我就知道这么多。
以后每天我都用我的摩托车后座把她从家里接出来,穿过缓缓淌的苏州河,送到她姑姑那里。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的关系变了,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之间发生了一种叫爱情的东西。
爱情?
爱情是什么。
我不知道。
有一天,我绑架了牡丹,为了向他富有的酒鬼父亲敲诈一笔钱。
这是我的生活。
牡丹疯了,我对她说我用她换了45万人民币,牡丹消失了,她跳进了苏州河”“当我从监狱出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了,我的牡丹不见了,我要找到她。
我走过了很多城市,到过了很多地方,向所有的人打听她的消息,我必须要找到她。
日月星辰还像昨天一样在苏州河中闪闪发光,但是我的天空已经失落了。
我在大街上奔跑著呼喊她的名字,没有人理我,我疯了。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清楚一点。
如果找不到牡丹,我全部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马达看见美美的时候,他的两眼发直,他口里叫著另一个女人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是谁。
我只知道,一阵旋风闯入了我的生活,我没法再继续抱著美美憧景我们的爱情了。
我看见整个城市在尘土飞扬中瑟瑟发抖,我就缩在最小的一个角落。
奇怪的是,周围的人对它无动于衷。
他们说,马达疯了。
”“像马达这样的男人,我见得多了。
他说我跟他的牡丹长得一模一样,我对他说,这样老掉牙的伎俩早就过时了。
不过他倒是很执著,每天来看我的表演。
他被酒吧的老板打得鼻青脸肿,在灯红酒绿的雨水中像狗一样喘息,但是他依然抬头看著我。
渐渐地,我被他打动了,但这并不表示我相信他的话。
我开始害怕他,害怕他的身影,害怕他的眼神。
我知道,这样一个男人是可怕的。
我开始妒忌那个叫牡丹的女人,如果她真的存在的话。
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她,我是美美。
”“有一天马达对我说,他不会再来找我了,他用砖头砸碎了酒吧的霓虹灯,因为那不是属于他的东西。
他说他找到了他的牡丹,他对我说了抱歉,他说他知道了,我不是牡丹。
不是。
”“再后来,我在苏州河的码头上看见了两具新鲜的尸体。
我认出其中一个是马达,躺在他身旁的女孩,跟我长得一模一样。
原来他说的一直都是真的。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疯了。
”“马达死了,和他的牡丹一起死了。
我松了一口气。
美美走了,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
走之前,她问我,如果有一天她像牡丹那样不见了,我会不会像马达那样去找她。
我会的,我回答说,我的声音在发抖。
美美终于不见了。
我忘了跟她说,我是骗她的。
阳台下的人群仍然拥拥挤挤,我坐在夕阳下看著他们,我知道,用不了多久,我的下一次爱情就会从人群中钻出来,扑进我的怀里。
”“在跳下苏州河之前,我对马达说,我会变成美人鱼回来找他的。
但结果是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杂货店的售货员,藏在了这个城市中。
我知道,如果他是马达,我是牡丹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找到我的。
后来他果然来了,虽然我等了很久。
”“我如愿以偿地跟著他向苏州河中走去,走进黑暗永恒的终结。
因为,我们都知道。
”“这个逐渐在开放中腐朽的古老城市已经不需要我们了。
”“其实马达和牡丹没有死,其实美美也没有走,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得很好。
每天傍晚,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坐在阳台上喝酒聊天,看繁杂的人群,看流逝的苏州河。
我们一直都很快乐,虽然她明天就走,很可能再也不回来。
”“或许马达根本不存在,或许牡丹根本不存在,或许这个城市也根本不存在。
”“但是,为什么这条苏州河像毒蛇一样缠住了我的记忆,让我日夜感受它痛彻心扉的伤痕呢;为什么那些经过的灰尘像雾一样蒙在它日益苍老的面容上,让我编造出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呢。
”“其实我就是马达,其实牡丹就是美美。
你信么?
”“别相信我,其实我一直都是在撒谎。
”“我一直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
这条弯弯曲曲的河一直刻在城市的中央,人们管它叫苏州河。
时间像船一样从河上缓缓驶过,祖辈父辈的目光和风吹雨打全都浸在这条河里,一年一年,我看见很多高楼在河边建了起来,富贵和昏黄在人们勤劳的脸上日益张灯结彩。
”“我知道,有一天,时间会在它的码头边搁浅。
”整部影片主要的叙述方式是第一人称,通过一个摄影师的眼睛和一些碎碎念的独白构成了整个故事,谁都不知道电影中的摄影师是谁,或许是马达,或许是导演自己,或许真的是一个摄影师。
故事采用的是双线叙事的模式,两段爱情,两个故事,最后因为死亡而走向两个不同的轨迹。
影片的主要色调是冷色调,大部分的桥段都是灰暗而杂乱的,镜头一直在晃动,旁白代替了角色之间的交流。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个长镜头来记录一条河流,透过这条河流来审视这座城市,和发生在这个城市的爱与恨。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镜头的晃动,随着焦距的推进,惊恐的男人,带着微笑的女人,忏悔或者嘲讽都在贾樟柯的镜头中演绎的惟妙惟肖。
焦距的推远,又让画面从清晰变得模糊,整座城市恍如隔世。
除了镜头上的特点之外,还有就是整部影片的节奏感,跳跃性的剪辑,简单凝练的对白让这部电影有了极简主义的风格。
粗糙的画面让这个爱情故事多了一层神秘的时代感,晃动不安的镜头就好像审视这个世界的眼睛,探究着这个城市,也探究着这个城市中的红男绿女。
电影以苏州河作为故事的背景,多了些浪漫,少了些都市中的喧嚣和浮华,生动的演绎了一个都市中的爱恨离别。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关于爱情的观点,正如电影中所说的,“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我只有回到阳台上去,我知道我的爱情故事会继续下去,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这句台词恰好是大多数人对爱情的选择。
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中的边缘人物,因为孤独而相遇,因为压抑而放纵,因为困惑而寻求,所以,他们谁也逃不掉既定的命运和现实的羁绊......
我还以为我死了,人在我坟头上给我念悼词呢
8/300…周迅总爱演这种“我不认识你”又轻松与别人做爱的电影,荒唐到无解的地步。贾宏声也没什么好可怜的,吸毒自杀,看电影之前网友说他长得像Gary Oldman,的确有些像,青春伤痛电影,现在也只值得我等海底捞看看玩…贾宏声是橘皮,果然是极端分子,适合演被妻子绿掉的病态可怜变态老实人解刨妻子的电影,可是他死了,怎么死的?跳楼死的,于是十年后贾宏声也用剧中角色同样的方法离开世间。没有意义,虚无缥缈的感觉。跟妈妈去吃海底捞,又买了北面,线下实体店,我对它蛮中意的,张亚静嫉妒我,又想要又嫌我穿着丑,呵呵…就像美美的纹身贴一样。不过,重逢了相爱的人,为什么不去珍惜,而是选择为爱殉葬呢?
实在是难磨。。男人眼中的“灵”就是会眼睛扑闪扑闪湿漉漉地拿着娃娃站在门外等着里,像一个谶语,怪不得周迅后面演的角色,精怪和深宫女人,都像那个被打湿的娃娃一样有种同质的命运构成。
如果我不爱你,我不会寻找你,就算脚上装了马达,也只能装出一种尴尬。如果你不爱我,你不会相信我,就算腿上贴了牡丹,也只是贴上一份孤单。冰冷深沉的苏州河,将美人鱼和一些阴谋,一同融进河底的污泥。浓烈爽口的伏特加,将野牛草和一些过往,一同化为眼底的泪光。摄影机不会说谎,真心话不必隐藏。娄烨最爱的潮湿,阴郁,从这一部就已经展现。在他的视听架构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媒介,一些重要的人物的情绪转换与感知描摹都是由雨水,酒水,泪水调制而成。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然后呢?当然是爱情,还有失去。晃动的手持镜头大胆又不失飘逸,和旁白叠加在一起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将一段毫无说服力的都市人鱼传说拍的如此真挚,浪漫。我又不是你的牡丹(如果是该多好)一句台词向往和落寞都齐了。关于寻找,关于窥视,《温蒂妮》得叫一声爸爸。
文艺片太闷了,特别是昏暗的背景和摇晃的镜头,看得我眼发花
导演糙而做作。演员演技很勉强。以及,敢不敢别让这个苏州河上的故事被京片子包围?
牡丹印花是创伤标记,指向永恒的匮乏。匮乏激发爱欲,而爱欲却不可抵达客体,因而永远在寻找,永远不稳定,正如河中行船。美人鱼很魔幻,她模糊了写实与虚构的界限,也将手持摄影的两种功能(纪录与抒情)统一起来。平民诗意,底层颓废,主观到底,这是娄烨。
我觉得大陆的文艺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这部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有人说它很诗意,但当时我还不能体会。也许我挺难在自己熟悉的那些画面里抽离出诗样的东西,而爱情,那时候我还不懂呢。
Chaotic and unrealistic
印象不太清楚了。说实话小成本电影想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说场景的问题,小成本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用范围太广,一个点,然后有深度就好了。我觉得演员也没完全理解他们要演什么。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会一直找吗?”“会啊。”“会一直找到死吗?”“会。”“你撒谎。”两个女孩重叠起来,最后,马达死了,和最爱的人在一起。最后,美美走了,留下字条说来找我吧。然后他说,可我宁愿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爱情。 你撒谎。
"Find me if you love me"
这大概是最早的头顶摄像机的男人吧,而且没有防抖功能。这种大段的旁白语言没有王家卫的有张力。周迅的美人鱼也太丑了点。现在回头看这种片子,真的是不堪卒读,还夹杂着一整段的苦情歌,真是旧时代的船。
晃来晃去的就是电影感了?聊个没完就是王家卫了?剧本无聊至极,最后演员都自杀了,也真是致敬了!
比较动人.比较造作.总是要造作的爱情才显得动人,这是真的.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大赞胶片。娄公子的实验艺术,以一个隐身的人物视角串联起的故事线,叙述与闪回同在,视角有限不断切换至全知并回旋,人物身份的暧昧与多重转变,有惊喜。
新浪潮在中国下的最美的蛋。
这样的爱情,只有故事里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