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庄老的标题, 想说明影片的主题实际没有太多的新意. 小说不错: 结构工整, 节奏明快, 亮点在于用数学解释人生的无奈. 故事把两个灵魂和肉体都有伤疤的年轻人24年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不长的故事里. 我们目睹了两个灵魂无谓的挣扎和令人绝望的宿命. 质数虽然拥有一样的属性可是除了2和3,他们将永远孤独. 还有一种叫做孪生质数的成员, 他们只隔着一个偶数, 却永远无法靠近. 他们彼此相望, 却注定永诀天涯. 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
他们的孤独也许是命运捉弄, 也许仅仅是缺乏面对人生的勇气. 他们都折磨自己的肉体, 希望可以减轻灵魂的痛楚. 他们之间的感情, 可能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不是爱情吧. 他们徒有爱情的敏感却没有追寻幸福的勇气。
1998年爱丽丝下意识的说出法比奥,与2007年马蒂亚在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都真实的打动了我。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
对于两个不断伤害自己肉体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做出让心灵得到抚慰的决定。
这其实并不只是残酷的青春那么简单, 因为故事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30多岁。
我们能理解韩剧里因绝症而造成的分离, 其实心理的疾病其实一样有可能是无药可救。
爱情是一剂良药但并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
我们对结局的侥幸是基于对偶数的理解. 忧伤弥漫, 我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我终于理解这些有伤的年轻人为何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走向深渊。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不是可爱的人,可是故事本事依旧令人感怀。
可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遗憾。
那决定命运的几秒钟,你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悔恨,还有那些我们对人生和命运都感到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不大喜欢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影片的节奏有些乱,时空倒错,演员也换了3次,分别代表童年,少年和中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讲,有些费解. 我最失望的是导演对召唤马蒂亚回来的那张照片的改动. 当爱丽斯穿上母亲的婚纱, 并让马蒂亚穿上她父亲的西装拍照, 并且抱她穿过走廊的时候, 我觉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 导演为了配合结尾的所谓"小团圆", 把这一节删去. 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变成了参加别人婚礼时的告白, 然后莫名其妙的分离. 我可以认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 导演简化了两人另外的感情生活, 可是, 这样一来故事的内涵都变了。
本来这个故事是说:人生又痛苦又漫长,可是有些片段是如此温馨足矣慰藉余生。
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伤口是不能抚平的,人生是一场分久必合的游戏。
演员选得不错, 3对质数都足够令人信服. 特别是少年时的那对, 神情气质都和周围如此格格不入, 却又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中年的黯淡刻在马蒂亚松弛的皮肤和爱丽斯青色的眼眶上. 失去了青春, 只剩伤痛. 还有就是罗塞里尼演的马蒂亚的母亲,憔悴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美女变老, 是另一种残酷.<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失败的改变,不看也罢.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质数,2^7723291“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会有很多个数可以被整除了,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孤独的数字,它只可以被1和自身被整除。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是受童年阴影影响内心孤独的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马蒂亚思想简单纯粹,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马蒂亚只要安静地坐下来,沉思一下,把一切纷乱的思绪归拢,就可以找准自己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变得更杰出。
而爱丽丝却复杂的多,她相对来说要过得混乱的多,她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散漫地飘飘忽忽,只有这样她才能把所有的烦恼挥发掉,然后轻松活下去,变得更强大。
马蒂亚理解不了爱丽丝内心纷纭复杂的想法,爱丽丝也听不到马蒂亚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他们因孤独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开,但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马蒂亚在遥远的德国确定了自己的幸福归宿,爱丽丝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都在面对孤独的过程中成长了,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
如题...................................................................................................................................................................................................................................................................................................................................................................................................................................................................................................................................................................................................................................................................................................................................................................................................................................................................................................................................................................................................................................................................................................................................................................................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
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
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的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为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
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
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
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
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的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挺喜欢这样的影片,保存着原著阴郁、忧伤的气质,一种平静的毁灭性。
同时从电影上进行了再次创作,极好的运用了光影、角度、剪切、表演。
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它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
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它们中间。
当我们感到孤独,不是远远躲开就是拼命追逐马蒂亚他忧伤的眼睛,化在浓浓的睫毛深处。
童年时与残障妹妹走失,他内心上阴影不散封闭自我是一件强大的防护伞,身处真空除了呼吸不畅,但却能保证不受外界的干扰,蜗居于壳。
他逃避父母强力又压抑的关注,拒绝同伴小心试探的接近,沉默在爱丽丝坚持的爱中。
他是妹妹坚强的保护者,也是自残的少年,是学术上的天才,被艳慕的学者,然而也是一个无法直面现实世界的平凡人。
爱丽丝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生命坚韧的一面。
是孤独中隐忍勃发的生命力。
童年的事故造成终身残疾。
少女时期成为同学中的异类,但这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成年后做着自己心爱的摄影工作,原谅伤害她的女友,在她的婚礼上为她拍摄。
她爱着马蒂亚,从和他在中学的走廊上擦身而过开始,她一直注视着那抹深不见底的忧郁,第一次牵他的手,第一次拥抱他,第一次吻他,然后一次次询问他是否爱他,从卑微到坦然。
在爱情里,她从一个青涩单薄的少女成长为饱满的女人,又被思念折磨得瘦骨嶙峋。
身体变化,是历经心路磨砺的镜子,七年之后,坐在浴缸里的爱丽丝有着突兀的锁骨和脊椎,而马蒂亚则留起了胡须和长发,大腹便便。
她有着浓重的黑眼圈,黄色卷杂的发。
涂着黑色的甲油。
和她的母亲一样,烟瘾巨大。
作混乱的梦,梦里是马蒂亚的家,他们之间是绿叶繁茂的花园。
他也脱下格子衬衫,换上得体的西装,在众人艳羡中得到最高荣誉。
她的跛腿越来越轻,几乎可以忽略;而他身体的疤痕也变得清浅,少年时的伤害在身体上的痕迹逐渐消失。
痛苦被磨平,变得不再张牙舞爪。
很喜欢片中雨夜车中的那一组镜头,美轮美奂。
两人的脸最大程度的出现在荧幕中,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在缓缓的流动的光线和光晕里忽明忽暗的变化着,低眉浅笑,眼帘闪动,每一块肌肉的运动,都呈现最为舒展和优美的状态。
蓝和红的特写镜头,像是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经典的三部曲致敬。
夜色在灯光下变为沉郁的蓝色,光线分割他们的脸,划出柔和的弧度,温柔的难以抗拒。
夜半惊醒,她坐在马桶上,晃动曲线优美的修长小腿。
画面是不太饱和的红色,就好像暗房昏暗的红色灯光,下一秒就能在显影液中呈现出各种画面。
导演的叙述方式基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但其中的插叙用的比较巧妙,不显突兀,恰到好处的引领观众深入情节,然而又聪明的留下一丝丝悬念,等待接下来的发展。
#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看见你,却试图不去看你。
你出现在我眼前,我却闭上眼。
没有你我怎么办?
#质数的孤独,就是永远不会完满的爱,不同步,不同质,只在最接近的那一刻,达到最孤独的亲密。
第一次看文艺片带着点想看明白剧情的心情,然后终于也看明白了,我自己的明白,并且我相信各位看客都有自己的“明白”。
1、明白了质数的意义,也明白了双质数的含义。
1984-1991-2001-2008,其实年份也有一层含义吧(我拼命地想回忆起剧中各种导演设下的细节梗)童年的心里阴影和伤害,让男女主角的相逢显得那么密合,只是我们都忘记了已经有裂缝的一个圆的两部分,要找回那种合二为一的初始,是绝无可能的。
2、明白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并且强烈建议初为人父母的朋友们都应认真观看此剧,别说你们没耐心看这么文艺又时空跳转的剧目,这绝对是给你们上的一趟好课。
至于早就过半百的父母们,反思与检讨吧!
3、明白了导演的细节处理的精致与音乐搭配的天衣无缝。
观影会后导演特地说到了侯孝贤导演对光的利用,在片中女主穿越的森林一般的光波流离,在DISCO扫射到人脸上的激光与眼神搭配,你一生手,它即告消失,从不曾让你抓住过。
4、明白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是什么。
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你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感觉。
负罪、怒气、害怕与茫然,特写的眼神透露出了太多太多意味。
5、明白了最后的最后。
我相信的是11+13=24,而24,它不是一个质数。
相比于小说,电影少了太多的细节,比如Viola这个角色对Alice态度的转变上,跳跃太大,不太容易理解和明白。
童年的阴影让两个人有了不同程度的封闭,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挣扎想脱离过去。
影片有体现孤独,但是对质数这个含义的阐述上不够。
而且Viola在婚礼上面说那段话显得很奇怪。
如果是为了点题的话,又太做作了吧。
有兴趣的话,还是读小说吧。
说不上来的感觉
that&#39;s what you call solitude? 影片的問題和《燃燒的平原》一樣
两个童年有阴影的小孩最后命运纠缠在了一起,,,只是化妆师,你需要化那种病态的烟熏妆么,她已经够病态的了,还有就是导演,你是预算不够么,要找这么丑的演员来演女主,法令纹那么重。。。果然是不往鬼片上面整不甘心么。。。
还是喜欢小说~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孤独
我始终钟情于文字的幽谷,读毕几日反复遥想。画意恣肆于孤独,艺术的震撼恐怕明日已深埋记忆。
看的好压抑,又是童年阴影…质数中间总是夹着一个偶数,各自孤独却又相近的质数,拥有独特的美好与忧愁
11和13,其实只要相加就不再是质数。并且我劝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片子,很多因果早已种下。
电影呈现一种诡异 压抑的状态 但极其纠结 是想表现质数的孤独 可最后就看不懂
电影像是对原著小说的一次拙劣而支离破碎的模仿秀。
小说可以那样写,电影大概不能这样拍吧... 维奥拉好美
烦闷躁动的青春期,以及之后隐忍痛苦的日子。我能理解见面之后的那份尴尬,哎
唉
太闷了,不过萝莉灰常美~
接受不了这样的改编,或许有别出心裁的人物和情感刻画,但是原小说带给我的意蕴全无。
童年阴影就阴影,人生孤独就孤独,别拿数学名次出来吓唬人好不好。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看的电影,电影完全把书毁了。本身只是孤独,但电影拍得很诡异。
他们两个赶不走孤独的人在一起的场景,几乎都是强光下的镜头,刺眼的很。孤独刻骨,相遇也抵消不了。
一个人的孤独存在或许会叫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所适从,两个人的孤独恰能和谐互补,质数变偶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摆脱孤独的不适感而生,但有人却正是这样需要。
忧美的前戏,可惜早泄
没把小说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