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换了一个幼儿园,对一个刚熟悉了不久的环境,又得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明显的感到不安!
9岁孩子,在逃亡路上表现出的除了新奇,还有越来越明显的不安。
粉色兔子是她安全感的一部分!
庆幸她有这样好的父母,一直告诉他要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一路颠沛流离,好在一家人始终在一起,这份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德国电影奖年度最佳儿童影片、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新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在登陆德国电影节、金鸡国际影展、全国艺联专线放映后,已上线欢喜首映全网独播。
导演卡洛琳·林克曾凭借电影《何处是我家》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凭借电影《走出寂静》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对于“新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也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谈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关于 创作背景和初衷卡洛琳·林克:在德国,《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著名的儿童读物,我记得我11岁时在学校读过。
一开始的时候,我有一点害怕,它是关于大屠杀、纳粹、犹太人一家逃离纳粹魔爪的故事,我担心故事太残忍,让人难以承受。
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以动人深刻的方式讲述着故事,有时甚至有些幽默,故事没有回避现实,同时又充满乐观。
关于 影片中的主人公卡洛琳·林克:安娜和她的兄弟、父母一起成功地穿越欧洲,经过瑞士、法国等最终达到英国,在那里安下新家。
安娜是个令人惊叹的、勇敢坚强的小姑娘。
关于 影片的意义和看点卡洛琳·林克:这么多年来,我重读了这个故事,发现这个故事并不过时,此时此刻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难民,他们失去了家人、朋友甚至语言,所以我想在当下《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依然很重要。
关于 影片中“粉兔子”的含义卡洛琳·林克:粉兔子代表着安娜的童年,她不仅失去了她的粉兔子玩偶,她更失去了她的童年,她的童真。
她的粉兔子落在了德国,她的心也落在了德国。
尽管她在英国有了新家,但粉兔子永远都是她“遗落”在德国的玩具与童年。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为什么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那是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承担生活重担。
年纪越大,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
有时候我就在想啊,怎么现在什么事情都轮到我自己亲自去做了,。
恍惚间,才发现,我都这么大了,不是我做,还能是谁呢?
总觉得小时候过的无忧无虑,那是因为我从来不需要承担什么。
流浪的人犹太人永远无法在一地方落地生根,但是会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有归属感。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干么事情都想着当第一了吧
行云流水、温情满怀的影片看完之后,再查背景资料,才知道原书作者是个知名的儿童读物作家。
既为导演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赞叹,更觉得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定义的幸福或者曲折的童年,同样有一串时间和经历串成的人和事,也一定是在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中,只是普通人的这串项链是杂乱的、黯淡无光的,有的人的这串项链却是可以熠熠生辉的,并且可以温暖世人的,本片故事无疑就是后一种项链。
搬家、转学、家庭遇到大事、陷入困境、丢失心爱的玩具、离开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本片讲述的童年故事都是日常小事,多数人都遇到过、体验过,差别仅仅在于我们没有记录下来或者没有能力去记录下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童年视角成功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纳粹德国开始崛起。
作者没有痛斥纳粹的反动和希特勒的野心,更没有先知先觉的讨论纳粹带给世界的灾难和痛苦,只是觉得希特勒偷走了她的兔子玩具。
这就立刻碾压了世上99%的所谓纪实回忆录。
比如她的父母开始逃难、父亲被希特勒悬赏通缉,这些成人眼中的大事在孩子看来都不大,这就极其符合一个十岁孩子的心智,也让故事更加真实。
最后感叹一下她的父母,确实属于生活中少数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者。
希特勒的狰狞面目尚未显露,欧洲各国老牌政客尚对希特勒怀揣一丝梦想,她父母却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先逃到瑞士,再去巴黎,最后去伦敦,基本算是二战中的最佳逃亡路线,也要赞一下。
我深知现在的自己应该立刻马上入睡,很晚了,我不能熬夜。
但我不想让我看到的电影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消失,我想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是讲二战下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这部电影不像《美丽人生》或《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般沉重。
相反,电影的色调是温暖和平静的,它的观感是焦急与幸福的。
电影中的Anna三次与流浪的地方告别,三次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说再见。
每一次的再见,Anna都会和生活中的一切告别,石头,水井,挚友,仆人,玩偶,甚至灰色的墙皮,发霉的奶酪。
尽管漂泊无依,但Anna仍对生活心存感激。
Anna的内心是感性的,柔软的,充满善意的,拥有火光的。
记得在瑞士乡下Anna听到犹太人的遭遇后,一时难以接受,狂奔不止。
朱利亚斯找到了Anna,并安慰她说:“你的身上有一簇温暖的火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忘了它,好吗?
”此时的Anna拒绝了朱利亚斯的劝告,并且不再相信朱利亚斯和她之间的小把戏。
在法国巴黎期间,Anna得知了教父朱利亚斯的死讯后,Anna拿起了朱利亚斯递交给她的怀表,并对它吹了口气,打开了怀表。
此时的Anna,我想真正理解了朱利亚斯所说的内心的火光,Anna也愿意为此守护这份光,为黑暗的生活点燃希望。
电影最动人的细节点是在结尾。
结尾船只驶向英国,Anna一家人在甲板上看海。
Anna和哥哥Max听不懂甲板上的一句英文,但Anna却仍对未来和远方充满信心。
“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
”Anna望向大海,坚定地说道。
深夜,我放慢了打字的速度,缓缓感受着电影带给我的沉重与轻快,温暖与幸福。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粉红兔子,又悄悄地溜进了伦敦,流入了Anna的梦中。
元首永远也带不走Anna梦里的那只粉红兔子,心中的那簇温暖火光。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全国艺联院线12月16日 温暖上映
影片以二战为背景、以家庭为主体、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还有一个美妙的“她阵容”:女导演+女编剧+女作家+女主演。
用她式温柔让硝烟无形,用她式温暖伴家人前行。
她,给了电影真实影片根据朱迪丝·克尔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是该位犹太裔女性童书作家创作的儿童读物三部曲“Out of the Hitler Time”中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名和成就最高的一部。
影片和小说讲述的整个流亡故事都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本人便是影片中女主安娜的原型,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真实存在。
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比起其它二战题材影片,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真实感,而导演在影片的处理和呈现上,也选择了相对克制的方式。
影片没有刻意设计对立,没有特意激化矛盾,没有故意惊心动魄,每一个情节都有所历真实的痕迹,每一个桥段都是历史事实的映射。
影片也没有直接把镜头放到最贫苦的百姓身上,而是从家境殷实且在社会有一定地位的中产知识分子家庭入手,展现处在这一阶级的犹太人面对侵犯的行动、面对不公的态度、面对窘境的体面。
不幸的是,在电影于德国上映前8个月的2019年5月,95岁高龄的朱迪丝·克尔在伦敦逝世,她的文字给了无数人温暖陪伴,但她却没能看到“粉兔子”搬上荧幕。
她们,给了电影温暖对细节刻画入微,时刻被爱包围,是影片在“她阵容”下独有的创作魅力之一。
用儿童的视角打开,影片纯真而温暖。
影片的原著作家朱迪斯·克尔在四十多岁时开始为孩子们写作和讲故事,大约五十年后,她仍在制作畅销书,作为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的她,有自己独特的着眼点和讲故事的方法。
她的第一本书《老虎来喝下午茶》历史悠久而经典,《小猫莫格》系列现在已经出版了17个国家的版本,而被改编为《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作品也是半自传儿童小说。
从这一层面来说,比起战争电影,影片更像是充满童真色彩的家庭电影。
影片的导演卡洛琳·林克,编剧卡洛琳·林克和安娜·布鲁格曼,主演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也皆为女性,在这样“她”式阵容下,影片处处体现着女性的细腻和柔情。
希特勒上台在即,安娜的父亲是公开批评希特勒的一把利刃,这让他们原本安稳而美好的生活遭遇危机,一家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踏上跨国逃亡路。
他们辗转多个国家多个城市,住进不同的房间遇见不同的人,动荡已逐渐习惯,告别是家常便饭,正如安娜所言:作为难民,我习惯告别,常常说再见。
但这一家人并没有被黑暗淹没,没有被动荡击垮,没有被告别冲散。
他们力所能及地给予着家人关爱,这细心而美妙的爱,是收入微薄生活极度拮据时,哪怕妻子拒绝,丈夫还是忍不住给她买一块小蛋糕这关于爱情的幸福;
是父亲自己食不果腹时,还是自己一点不吃给儿子买了一份烤蜗牛这亲情的满足;是钢琴家妻子失去钢琴,逃亡路上从未言语思念之情时,丈夫圣诞节送她的布艺琴键礼物并表示“我懂你”的默契;是女儿对自己的画不满意、对学习新语言不自信时,父亲对女儿坚定的支持和鼓励……
安娜一家人没有直面过战争,但在生活流的画面中却处处可见战争对他们一家人的影响。
影片隐去了主角脸上的灰尘,甚至让观众为女主安娜天真可爱的纯真脸庞沉沦;影片淡去了战争的残酷事实,甚至用瑞士的美好风光让人短暂遗忘正值二战之时。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的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由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欢喜首映提供媒体支持,将于2022年12月16日在全国上映。
感觉是一部纪录片的上半部分,有些时候不需要苦涩的脸也能传达出苦难的重量,苦难在每一个破旧的房屋角落,在时时熄灭的灯泡里,在煎糊的土豆块里,在赤脚的泥巴路上。
但是这些画面里,有一个聪明生动的姑娘,怀抱火苗的热量,还有她爱斗嘴的哥哥,温柔聪慧的母亲和睿智的父亲。
这些不会让苦难褪色,而是让苦难更像心上的烙印。
不过这部让我想起一些我早就忘记的回忆,在我上小学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穿制服的人造访我们家,拦住我妈和我,带去办公室问话。
我们需要经常搬家,不能买好玩的东西。
我的儿童自行车,他们来我家的时候需要假装是隔壁邻居的。
晚上如果想看电视,需要去邻居家看,但是我不喜欢和陌生人待在一起,他们虽然很热情,我还是经常看一眼就回来了。
喜欢画东西但是没有书桌。
上小学以后不用再搬家,但是有好几次会半夜惊醒,以为有坏人来抓我们。
可能这些事情如果非要经历,还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经历比较好,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反而能懵懂地挺过去。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大力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内地定档12月16日!
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改编自英国知名作家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讲述了九岁的安娜在战争时期跟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一家人因爱相依终未离散的治愈故事。
独特儿童视角窥见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背景在二战时期,但与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明显不同之处。
影片没有单纯聚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挣扎、暗与恶的残酷,也少用扑面而来的惨烈画面来表现战争对世界的摧残,而是从女孩安娜的儿童视角切入,让纯真点亮黑暗,用回忆式写实手法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
当犹太人成为纳粹必须粉碎的眼中钉时,安娜和哥哥以及父母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有生离,有死别,有心灰意冷,有黯然神伤,但更多的是全家共同奔赴未知下一程的力量、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最大程度保住对生活之热情的决心、是每一个人都把彼此紧紧放在心里的爱。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奥斯卡导演遇见经典之作用爱拨开漫漫硝烟《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是卡洛琳·林克,她曾凭借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曾同时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编”“导”才能俱佳的她,在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中也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而且还多了一位得力搭档——朱迪斯·克尔。
影片根据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品改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000 万册。
2012年,89岁的她还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英国皇室授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以这样的创作班底为基础,影片在“童真与严肃”的尺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
希特勒在排除异己,他们在长夜中寻找光明。
尽管兵荒马乱,但影片还是在这段跌跌撞撞的背井离乡路上,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等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的最新力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金鸡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的外国女主角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共同出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将于2022年12月16日在全国正式上映。
其实这部电影评分略高了,只能是部还可以的电影。他家也算有钱了,流亡一直过着还算丰衣足食的生活。经济决定了他们家还能有机会在流亡中谈笑风生。
一路走一路告别,整部片子很像小时候电影频道放的那种电影,在残酷历史背景下拍的却挺温暖的,老少咸宜那种电影。另外学渣我好羡慕学语言那么快的人(>人<;)
流亡的路上,小女孩还心心念念自己的粉兔子。童年也和粉兔子一样,就此和自己说再见。
整部电影透着匮乏跟空洞,导演能把挺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样难道不是庸才所为?花了三天逼着自己看完的,我真的厌倦了。
3.5 节奏四平八稳,角度并不新颖的儿童电影 逃亡的颠沛流离里飞升出温馨而积极的气球
这才是好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视角 看看人家乔乔兔 再看看这个……
加沙无辜惨死的儿童,谁为他们发声
为了这部影片我还是买了上午的票(因为排片只有这一场),真实事件改编,女性导演拍的片子情感细腻,touch soul. 希特勒上台后,流亡海外的犹太知识分子一家人,父亲是德国知名评论家,母亲是钢琴家,从柏林逃到瑞士,再到法国,原本富裕幸福的生活坠入贫困交加受人歧视的境地,但一家人在一起坚强地生活着,“名人都有不顺的童年”,“Anna你心中有一团小小的火焰,你要保护好它,不要让它熄灭。善良终将胜利。”离开法国去往英国…一次次回到原点,但不畏惧将来,Anna一遍遍Auf Wiedersehen让我湿了眼眶…
当小女主挨个跟自己的“同伴”告别时,成长的感伤瞬间击中了我。但总体而言这个犹太权贵家庭流离的苦况还没有到撕心裂肺的程度。交不出房租,上不成私立学校的烦恼至少还有街边的一客蜗牛来治愈,加上手法平平,整体上不是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20-11-25
和诸多二战故事相比,她们一家的故事简直无比幸运。在辗转过程中学会了多种语言,是主角的意外收获和后来成为作家的基础。全片儿童视角但并没有什么儿童式的观点。
3.5,选择这样一个角度,用这样的笔触拍摄二战的故事已经是很温柔的方式了。在主流院线的排片率仅次于星战。上座率也惊人的高。旁边的阿姨看完之后感情非常强烈地说了“sher gut”。(小女孩的每一次告白,是受到《房间》的影响吧?)
构图美,运镜也舒服,但节奏差了一些,让人无法集中精力看下去。整体质量比《乔乔兔》差不少。缺点是有些场景的戏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重复的,不够紧凑。很遗憾看到46分钟弃剧了。
一个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二战时期犹太人背井离乡的故事。故事里小女孩的父亲因为犹太身份和政治立场在纳粹统治时期举家移民,影片没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是带着观众从小女孩的视角感受时局的变换,家庭的变化,陌生的环境,亲朋好友的聚离。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尽管他是眼里的“不懂事”,实际上他有着更多的感触,这些感触和一次次移民带来的历练以后都会幻化成知识和经验伴随着他成长并获得成功!影片里父亲作为德国的成功人士,背井离乡后面临的困境,经济上的拮据可能不足以给观众带来冲击,不过别忘了,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影片,没有哪一个父母会让孩子承受这些困境,这一点影片做的很好。
关于那段时期的电影终于有些视角的新鲜感。不再是纯粹的揭开伤疤给观众展示当年逃亡的惨烈,也不是控诉纳粹的恶行。而是从成长的角度,去讲诉一个家庭的故事。女主妈妈演技太差,结局有些仓促。搞笑的地方过于刻意和初级。但是整体来讲,我不后悔花了九欧元进了电影院。不过,这部戏让我严重质疑imdb的评分和权威
⒈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着童趣,同时又带有现实,描述了特殊时期一家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只记得要不断和伙伴告别,不断要学习新的语言,要忍受不断下降的生活质量,所以也就更加珍惜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怀念被元首没收的粉红兔子;⒉虽然是展现犹太人在二战的另一视角,也展现残酷性,可由于视角的限制,所以前半段还有些许紧张的影子,而后半段则完全是一家人窘迫的生活,有点流水账,而且儿童视角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讨喜,可是本片的主人公并没有达到;⒊德国,瑞士,法国,英国,一家人开启逃亡之路,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口中的粉红兔子,更失去了家中留守的朋友,失去了平静安和的生活,可即使现实很残酷,但依旧保持生活的热情,可以为妻子买上一块蛋糕,给孩子吃一顿零食,更重要的是要完整的在一起!
『33rd金鸡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误导,原以为会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同类型,后才发现本质是一部传记电影。视角倒是同JOJO一样,都从孩子身上出发,因而可爱明媚得多,削弱了时代背景的残酷性。但剧本相比而言,略显冗长,过于四平八稳,缺少惊喜。
美好又难过,难过又美好
平庸到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