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罗尔

Carol,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卡萝尔,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卡罗尔》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卡罗尔》剧情介绍

卡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亲爱的新年好星界的战旗3烈火战车第一季间谍风一号蜂言疯语京城怪物童话枪手小红帽照明商店蓝焰突击婚礼专家康熙罐子食鬼师蓦然回首旧爱综合征向前一步是幸福你疯了吗狄大人驾到幻灭流浪巴黎异兽之捕龙令爱情的尸检报告9号秘事第七季我和她的传奇情仇我的情人是条狗五伙伴历险记4一泡而红拜托了!别宠我无人行走寻找见习魔女查佩尔明星队-路奈尔:奥克兰起家

《卡罗尔》长篇影评

 1 ) Everything Comes To Full Circle

正如片中Carol给Therese的信里写道的:“世上的事,都有轮回。

"(Everything comes to full circle.) 作为观众,我们在两个小时中看到的除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两位的女主角Carol和Therese从相貌,穿着,年龄,阶层都差别巨大。

一个是高贵优雅的中年妇人,而另一个是普通的售货女孩。

Carol经历过婚姻中的美好与背叛,正烦恼着离婚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事。

而Therese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探索着自己的兴趣,体验着爱情的滋味。

影片开始的Therese有些懵懵懂懂的,不懂如何拒绝别人。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女神一般的Carol在想什么。

她只知道,Carol想她怎样做,她就怎么来。

然而在被爱折磨的淋漓尽致后,Therese蜕变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她凭着自己的照片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工作,得到了朋友的尊重。

她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年轻而有才华。

当一个女人刚刚开始散发出成熟的韵味时,她的美令人无法抵挡。

Carol的目光始终离不开Therese的脸庞,她对这个姑娘从开始的疼爱,逐渐的变为欣赏。

看着打扮端庄的Therese,Carol感到欣慰,“你长大了,像支绽放的花朵儿。

” 这样的赞美若是放在之前,恐怕能让Therese开心的晕过去,而此时我们从她脸上并没有看到太多表情。

“我想你搬来和我一起住,但我觉得你应该不会答应。

”自问自答的话显出了Carol的心虚,此时她在Therese面前已不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女神,她甚至会说出有些幼稚的话:“你恨我么?

” “你是因为离开了我才变好的么?

” Carol知道这一次是自己在赌。

她此前已经为了Therese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

但她觉得只有这么做了,她才有勇气坐在心爱之人对面。

对于Therese的决定,Carol并没有把握。

此时在两个人的关系中,Carol成了弱势的一方,主动权则落到Therese手里。

“不,我不想这么做。

” Therese不是对Carol没有渴望,她只是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跟哪怕最爱的人说“不”这个字。

对于这个决定,Carol除了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她放下身段,看着Therese的眼睛,在一段长长的停顿后,终于说出藏在心底的话 —— “我爱你。

”这样跌宕起伏却又不失真实的剧情变化,正体现了导演和编剧对故事结构的把握力。

导演Todd Haynes在访谈中多次提到他与编剧Phyllis Nagy一起修改剧本的经过。

Haynes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导演,也十分喜欢原著《盐的代价》。

他和Nagy在前期阶段经常坐在一起聊小说里的细节,兴起时两人往往是一拍大腿,灵光乍现。

Nagy是原著作者Patricia Highsmith的好友,然而改编却是在作者去世后才进行的。

而通过Nagy与Haynes的不断沟通,最后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故事似乎比原著更多了些对女性复杂又敏感的内心世界的描写。

比如电影中有一场戏是Carol在Therese公寓墙上看到一张她小时候的照片,这让Carol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女儿,从而背过身掩面而泣。

原著中几乎不曾对Carol思念女儿有过任何描写,而作为男性的Haynes却能捕捉到做母亲的这点心思,实在厉害。

故事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最后一场戏与二人初次相遇的情景相差无几。

不同的是,这一次Therese脸上没有了之前那样小心翼翼,不知所措的表情。

她的笑容带着幸福与自信,她站在房间中央,耐心的等待着Carol的眼神与她相聚的那个瞬间。

《开罗尔》讲的是发生在两个女人间的爱情,但我并不觉得它是个小众的同性电影。

它与任何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令人心动,只是更多了一点悲伤与优美。

如导演本人所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跟这样一群对电影充满爱的人一起工作。

”我相信这份爱也通过镜头和音乐,感染了每个喜欢电影的观众。

 2 ) 卡罗尔

凯特女王的电影从未让人失望过。

看她的表演就如同看梅姨的表演一样,是一种真正的高逼格享受,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都是情感,想必每一位懂得用电影来喂食自己灵魂的影迷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卡罗尔》也不例外,简直就是凯特个人演技秀,把一个家境殷实的贵妇级文艺女青年演得完美至极,为什么说她是文青呢,第一她酷爱音乐,第二,她爱上了文艺女青年特芮斯,姑且算吧。

影片很无聊,但摄影和配乐一流。

开篇选择的插入点当结尾将至更换机位再度来临时,心中早已暗生定论。

戛然而止于餐厅的对视让人感到的都是爱情圆满的样子,而到底产生于同性还是异性并无需纠结。

当卡萝尔叫来艾比载着therese而非在重压之下随之而去,那份感情真的存在。

当当事人以及律师在对簿公堂前最后的博弈时,卡萝尔心怀therese并说出不后悔的勇气让人震撼。

 3 ) 世间之事,蜿蜒曲折,却有始有终——Carol预告片影评(上)

2016年第88届奥斯卡之战,硝烟从2015年5月法国戛纳影节,开始持续发酵到现在,以至明年。

不得不说,这半年来,除了大制作、大导演、名演员的大片陆陆续续上映,许许多多低成本、小制作的文艺剧情片已经在这种围剿下,赢得一致口碑,比如《布鲁克林》、《房间》、《45周年》等等。

而其中一个令许多影迷痴迷不已的影片,《卡罗尔》,仅仅在戛纳影节首映后,就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随后,发布了两个剪辑片段,再不久,第一款预告片发布,1分10秒版预告片(简称“预告片1”),我和很多人一样,已经被沦陷,这是一款由上个世纪50年代Margaret Whiting演唱的my foolish heart所伴奏的。

人声+独奏小提琴+乐队演奏,完美得诠释了影片的唯美复古风格基调。

再过了几个月,发布了第二款和第三款预告片,分别简称为“美版预告片”和“国际版预告片”,这也正是我想在这里主要写的预告片。

两款预告片的主要区别在于,美版预告片1分46秒,有一段凯特-布兰切特非常调皮地说“I like the hat!”(我很喜欢你的帽子)。

国际版预告片有2分23秒,主要区别是没有这段“I like the hat”,而且片头加了一段“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国际版在后面还多了一些具有戏剧性的对话:I will not negotiate anymore! I wanted it, and I will not deny it (我再也不会有任何讨价还价!

我渴望的,至此,再也不会否认!

). 这个是调停时争取女儿抚养权的一句话,最后的摊牌,被誉为是凯特-布兰切特的Oscar moment,掷地有声。

所以,在两段“长”预告片中,更吸引我注意的是国际版预告片。

这两段预告片是由凯特做旁白,被誉为是发行商韦胖为了回应媒体关于到底谁是影片第一女主角的争论(尤其是戛纳将“最佳女演员奖”发给鲁尼马拉之后,请注意,这里发的不是“最佳女主角奖”),所以韦胖才做了这个预告片(有人这样说)。

因为原著是以Terese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大家都觉得Terese才是第一女主角。

但是电影意图非常明显,双女主的电影,最后片名是其中一个女主,而主要的两款预告片由卡罗尔来叙述,意图非常明显。

而第四款预告片,也被誉为是终极版预告片,是在美国首映的前夜11月23日发布的,“新”预告片,1分30秒,这里简称为“新版预告片”。

这款预告片是以Terese的视角展开。

伴奏是非常轻松和甜蜜的钢片琴的伴奏。

我后面也会比较,这四款预告片,在我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四款预告片艺术性极高,我观影也有些年了(潜水居多),但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唯美、简洁却又能把主要故事情节、主要戏剧冲突全部都展现的预告片。

我很欢迎大家能“举报”,举出并报告你认为比这个更美的预告片了。

为了比较导演之前的作品的预告片,我专门去看了几部他的电影预告片,都没法和这个相比。

我之前觉得《悲惨世界》的预告已经很不错了。

今年同类型影片的预告片,比如《悲惨世界》、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的新片《丹麦女孩》,预告片也很赞,但是始终不如《卡罗尔》的更让人陶醉。

个人感觉。

再扯一个题外话,卡罗尔的发行商,韦恩斯坦公司,简称“韦胖”,今年这种宣传策略也是碉堡了。

从5月份戛纳首映,碉堡了的评论,场刊评分全场最高,然后持续发酵,MTC的评论总分几乎达到全年上映的所有电影最高分,再加上中间各大电影节点映,吊人胃口,然后把美国首映放在11月24日,而且还是selected theater,只有纽约和洛杉矶的4个电影院可以放,你美国人想看也可以,要飞过来哦。

放的时候,票房已经是快要破同类电影的记录,然而,仍然要等到12月中旬,才会在全美国铺开放映。

这时欧洲也开始放映,其他地方才真正开始铺开。

这种慢热型放映效果是,所有人都在被各种吊胃口,然后等啊等,盼啊盼,这时候就慢慢到了最重要的颁奖季,奥斯卡提名也这时候出现了。

所以,这种宣传策略应该算是非常成功。

*****我*是*分*割*线********我*是*分*割*线*************这里,按照大家的习惯,所有人物均用简称和戏称,大家都是这样叫的。

第一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以下简称“魔王”,第二女主角鲁尼-马拉,以下简称“麻辣妹子”或者“麻辣兔”,第一男配角简称“丈夫”(演员Kyle Chandler是2011年艾美奖“视帝”得主,并且4次提名艾美奖,算是非常出色的演员了,这里的配角演得也是非常出色),魔王的闺蜜、第一女配角简称“香蕉姐”(Sarah Paulson提名过2次金球奖、提名过4次艾美奖,算是非常牛逼的演员了),第二男配角,简称“男友”(演员Jake Lacy,后起之秀),第三男配角,简称“Tommy”,“演员Cory Michael Smith”,这个算是一个美剧“哥谭”里出色演员。

其他演员未在预告片里出现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导演Todd Haynes,简称“托导”。

*****我*是*分*割*线********我*是*分*割*线*************我可以说,为了了解导演的风格,我专门看了他之前导的《远离天堂》。

托导在《远离天堂》最开始的一幕,镜头穿过枫叶,往前推进,就已经把我看得阵亡了。

非常美,非常有意境。

所以我能想象,这部被誉为托导职业生涯最优秀作品的《卡罗尔》,将会如何在镜头和色调上来制造氛围了。

境外朋友可以看Youtube的4款预告片。

预告片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HvOpnK8SE美版预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79wr31SXWk国际版预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3zcuRQXNo第四版预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1YIF_FknI国内朋友可以看豆瓣的4款预告片:预告片1: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1ggRADg9pU美版预告: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83445/国际版预告: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83533/第四版预告: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87130/*****我*是*分*割*线********我*是*分*割*线*************迄今为止我仍然没有看到卡罗尔的全片,所以只是对这四个预告片谈谈我的感想、感悟、感触、还有感动。

但是声明的是,我看了原著,英文版的。

所以我知道了大概故事情节。

但是我没看电影的剧本,所以对于改编剧本的改动大小,没有特别的了解。

一点背景和格局的介绍。

卡罗尔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50年代的纽约。

很多电影都企图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来折射出大背景、大故事、大事件。

我可以举出几个例子么?

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1841年前的美国内战时期的奴隶制度,还有具有政治题材和事件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当年颁奖是由奥巴马夫人宣布最佳影片的,政治意味还能更浓点么?

)。

托导在第75届奥斯卡斩获4项提名的“远离天堂”(虽然没获最佳影片提名),也含有对社会不公、奴隶制度的微弱控诉。

而卡罗尔的故事,没有了这些大的背景和事件,仅仅只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

托导说了,任何经历过爱情的人,都可以感受这部片子。

而不仅仅需要代入各种阶层、性别、地位的束缚,这里仅仅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不是断气回肠,也不是倾国之恋,更不是你死我活,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之处,也像很多网友所说,托导极其精准地拿捏了这之间的平衡,“在克制与爆发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引自豆瓣影评“CRUSH”,他还说道“所有人都凝神屏息的站在这个平衡点上,以小格局来放大,人类与人类之间最最普通的情感。

同性爱的挣扎与抗争被弱化,最浓烈的笔墨都献给情感的摇摆”)。

这种感情剧,一点点过了,就是“滥情”,一点点少了,就是“矫情”,托导不愧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真正感人至深的感情,都是那些无关年龄、阶层、性别、种族、信仰的。

如果你能摈弃这一切,再来看这部电影,来看两个最普通的人之间的感情,我相信,任何有过一点点感情经历的人们,都能有所感动。

*****我*是*分*割*线********我*是*分*割*线*************四段预告片里的故事线条(以下有轻微情节剧透,慎入)。

这里以国际版预告片介绍。

为了防止剧透,我尽量就这预告片里介绍的故事情节来把这4短剧情拧出来介绍。

很简单的故事。

镜头1:接近40岁的上流社会的高贵优雅的女主人卡罗尔想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百货商店遇到了不到20岁、青涩懵懂的少女特瑞莎(Terese),两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想视,火花就在那一刻产生,卡罗尔回头一瞥,“我喜欢你那个帽子”。

此前镜头给出一个特写,卡罗尔将手套放在桌面,忘记拿走。

镜头2:特瑞莎用照相机拍卡罗尔。

原著中特瑞莎是舞台设计师,改编剧本中她的职业变成了摄影师。

这也是极为成功的改变(详见多个豆瓣影评的点评)。

镜头3:特瑞莎和男友的线条。

特瑞莎问男友,你这一辈子到底经过几次恋爱?

男友羞涩一笑。

镜头4:卡罗尔实际上在和她丈夫办离婚手续,她丈夫不肯,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快到尽头,唯一能联系的就是5、6岁的女儿。

她丈夫只是把她当作社交场合下的交际花,让她陪他参加各种应酬,跳舞,而卡罗尔对这种生活已经感到厌倦。

所以在跳舞的时候,她丈夫说,“你永远都是这屋子里最美的女人”。

而此刻卡罗尔已经没有任何和丈夫亲近的意思,头都是瞥向其他方向。

镜头5:卡罗尔在特瑞莎把手套寄回去时,为了表示感激,请她吃饭,这时候吐着烟,询问对方名字,特瑞莎在日记本上写下Carol的名字。

随后两人陷入。

然后香蕉姐在和魔王吃饭时,问,告诉我,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魔王苦涩一笑:我从不知道。

镜头6:丈夫知情,感到羞辱。

找闺蜜“香蕉姐”,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怒斥:她还没离婚,她还是我的妻子!

我爱她!

然后香蕉姐说:I can’t help you with that. 其实我在这部片子里最期待的演技,不是魔王,也不是麻辣,而是这两个配角。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出名了。

都是非常精湛的演技,在两大女主的高压下,能在这么短的戏份里,还能出色出彩,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我对Kyle Chandler和Sarah Paulson这两个配角超级喜欢。

镜头7:就是传说中的“船戏”了,在公路旅行中发生的。

这也是被广大影迷和影评人所称赞的。

这里极其唯美,和大多数奥斯卡影后相比,魔王职业生涯从未有过任何“漏电”(请允许我用这个词代替)。

据说国外的影迷观影时,这段“船戏” 只有一两分钟,但是全场屏息,鸦雀无声。

镜头8:卡罗尔和丈夫相见,这里应该是快要进行离婚手续时,丈夫说,shouldn’t be like this(事情不应该发展成这样). 魔王说,I know(我知道)。

镜头9:争夺抚养权调停戏。

这里【剧透】的是(剧透的意思就是说,预告片里没有出现的,原著中有的,电影中可能会有的),丈夫使用肮脏手段,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派“特工”(也就是私家侦探)来跟踪卡罗尔和特瑞莎的公路旅行,拍下证据,以此要挟卡罗尔,放弃一切和特瑞莎的联系,以获得探视女儿的权利。

原著这里是这样写的,但是改变后的剧本不清楚。

所以有了调解庭的一段高潮:If you can’t have me, I can’t see my daughter, 这里镜头闪回了几段卡罗尔和女儿之间的温馨画面,还有几段卡罗尔伤心欲绝的画面(1分18秒,这又是一段奥斯卡级的演技),此刻的卡罗尔已经被婚姻折磨得不行了,所以她的线条基本上是由高到低,又一开始的高贵炫目,开始成为弱势,击溃,伤痛欲绝。

镜头10:卡罗尔和特瑞莎的分手,1分20秒。

这一段我想大篇幅谈谈。

这也是任何一段感情中最伤心欲绝的了。

卡罗尔迫于压力,给特瑞莎写了一封分手信。

这里又有【严重剧透】了。

在公路旅行后,卡罗尔在闺蜜香蕉姐的“告密”下,知道了丈夫派了私家侦探来跟踪她们的旅行。

卡罗尔这里表现出了勇敢的一段,她直接停下车,带着枪,走向侦探,后面有几次当面质问(电影里可能有改动)。

这也是最新版预告片里给出的一段卡罗尔举起手枪的一段镜头。

卡罗尔告诉特瑞莎,自己要回家处理离婚的事情,让她等一个礼拜,顶多一个礼拜,她们就能相见了。

而实际上,特瑞莎等来了分手信,这也就是整个预告片里,卡罗尔在信中读到的大部分内容。

这里和原著有很大改动。

原著的分手信,我在读了之后,第一感觉,卡罗尔你就是个人渣,怎么能这样伤害特瑞莎无故幼小稚弱的心灵呢?

预告片这里1分21秒,麻辣妹子贡献了她职业生涯、或者这部电影里,最动人、最心碎的一段演技。

这也是麻辣妹子要凭这部电影拿到北美各大奖项的基础。

任何经历过感情的人都能体会到这段心碎。

当你从期待已久的幸福顶点,一下子跌落到最低谷,这种心情,谁都能体会。

所以这幕,预告片给出一段影评人的赞赏:Rooney Mara is electrifying(麻辣妹子令人震颤,或者可以说,麻辣兔演得令人发指,令人触电,我比较喜欢第一个翻译吧吼吼!

)。

1分26秒这里切入进来的,实际上是最后的镜头了,这里是两人在被丈夫禁止相遇之后,魔王还是忍不出把麻辣邀请出来,问了一句,that’s that? 就这样了?

这里又要【剧透】了,这幕在原著中是最后一部分,卡罗尔已经完成了离婚手续了,想邀请麻辣兔和她一起住,被麻辣兔断然拒绝了,no。

我这里脑补:凭什么,你当初那么伤害我,我凭什么还要任你伤害?

镜头11:这里是1分34秒。

这一幕我在看了预告片十几次之后,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后来看到几个影评才知道,这一段时剧情翻转的一段。

写的是,卡罗尔写了分手信之后,准备去调解庭妥协,准备放弃和特瑞莎的联系,来获得女儿的探视权。

这是她在去调解庭的路上。

她这时无意中在街道上看到了快速走过的特瑞莎,穿红衣。

也就是从这一剧情开始,卡罗尔意识到自己仍然无比爱着特瑞莎,这也是凯特布兰切特贡献了奥斯卡级和教科书级演技的一段,详见豆瓣影评“CRUSH”,我摘抄如下:有一幕给我印象格外深刻,是发生在carol抛下Therese消失在旅行途中之后。

carol坐在出租车里,正在赶去一个类似于庭外调解的小型会面。

路上行人来去匆匆,carol望向窗外,看见了Therese,穿着红色的毛衣格子裙,手中拿着黑色的小本子,穿过人群与车辆。

与不久前曾经伤害过的恋人偶遇,她看不见你,你久久凝视,凝视着极力克制住的情感,凝视着她也凝视着自己。

carol的心理转变发生在一瞬间,真实,克制,不说一句,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内心却如同千万波涛汹涌着,冲击过早已瓦解的堡垒。

在这里,cate为所有人奉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面部表情变化,眼神里的隐忍,呼吸间的紧张与压抑——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完美到令人发指。

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崩溃,也是重生,它发生的极为突然,却让你如此深刻的体会到命运的定数和爱情的魔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1分30秒,预告片再次重复了开头的那句话,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这句话奠定了整个剧情的基础,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版预告片里重复了两次,在相遇的时候出现一次,在分手后再次相遇的时候出现了一次。

我看到豆瓣影评里有人的中文翻译,我觉得欠妥(不好意思啊,亲们)。

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把这句话听成“everything comes to a full circle.”,然后翻译成“世间的事,都有轮回”,其实翻译的还行,就是我使劲听都没听出来有to a这两个单词。

有人翻译为“一切都会尘埃落定”,也不错。

但是,我们考过专八的孩子,有过翻译文学著作的训练,所以总想得把语言翻译得更加有意境和深度,当然这是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句话的翻译需要体会出整个语境和剧情,所以我给出的翻译是:“世间之事,蜿蜒曲折,却有始有终”(献丑了),或者我觉得也可以翻译为:世间之事,冥冥之中仿佛注定,一经驶出,总会回到原点,反反复复,始来终往(这个是不是太长了?

)。

所以,我做过不少英汉互译,感觉汉语更重意境之美,英文更重凝练和逻辑。

大家觉得哪个翻译更好呢?

总之,我喜欢英文原文,有着道不尽的意境。

这也是为什么要看原著。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预告片里讲到这句话,反复在放小火车的情景。

就像是火车驶出之后,仍然会回到原点。

感情不也一样么?

卡罗尔在和特瑞莎分手之后,感情回到了原点,然后又重新开始。

1分38秒,没看过电影,我想,这里应该是两人分手后,都仰望着星空,思念着对方。

后面一段电话,麻辣妹子这里也贡献出了奥斯卡级的演技,她说,Carol, I miss you! 卡罗尔,我想你了!

实际上在她说“我想你了”的时候,卡罗尔已经挂断电话了。

你可以看到这一段,魔王的右手持着烟,在颤抖。

这一段戏,也是任何经历过感情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思念。

我记得在《山河故人》里有一段说,爱情最让人痛苦的,就是牵挂。

而卡罗尔在分手信里写的是,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而当这一切发生时,我希望你能想象着,我在那里,在那里祝福着你。

镜头12:1分49,这里是卡罗尔在调解庭里的一段陈词,掷地有声,I will not negotiate anymore! I wanted it, and I will not deny it,我再也不会有任何讨价还价!

我渴望的,我至此,再也不会否认!

这一段也是卡罗尔在车内看到特瑞莎之后,意识到自己仍然无比爱着特瑞莎,她决定放弃丈夫探视权的要挟,她再也不妥协了,决定即使是放弃对女儿的爱,也不会来放弃来爱特瑞莎。

这里应该全片的高潮,也是整个评论对凯特布兰切特演技最高的赞誉。

被誉为是凯特布兰切特职业生涯最高水平的演技。

这里有无数的影评,可以参考。

镜头13:离婚后,卡罗尔再次约见特瑞萨,这里她告诉了她,她离婚了,自己独自住了,问她愿不愿意搬过来和她一起住?

说了一句, would you? 你愿意吗?

预告片就结束了。

原著这里,特瑞莎断然拒绝,简单说了一句,NO!

然后魔王应该说的是that’s it? 就这样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分开了。

但是之后发生了,【剧透】,就是第四个预告片讲述的故事,特瑞莎在断然拒绝之后,卡罗尔在临走前说了一句,I love you! 我爱你!

这是改编剧本里最成功的之处了。

原著里说过了好几次I love you。

而电影里,至始至终,卡罗尔就说过这一句I love you。

这样,这句话的力量也更强大。

所以麻辣兔一下子被击穿了,虽然各种抱怨和不爽,她此刻知道了卡罗尔对自己真正的爱,这种爱胜过了她对放弃探视权的牺牲,所以她心理各种翻转,最后决定去告诉卡罗尔自己愿意和她住在一起。

所以她立刻起身,穿过好多道路,踉踉跄跄地走到她们冥冥之中即将见面的地方,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也在升华,尤其是特瑞莎对卡罗尔的爱,所以特瑞莎想到卡罗尔应该会在那个餐厅,她就凭着这种冥冥之中的信念走过去,看到了卡罗尔,卡罗尔正在和朋友交谈,笑着笑着回过头,目光正好和特瑞萨对视,然后这里凯特布兰切特又贡献了一个奥斯卡级、教科书级的演技,她和朋友聊天的笑容是慢慢凝固,看到特瑞莎,内心充满了欣喜和期待,就像遇到了一段新生命,然后她的笑容从凝固,到慢慢绽放。

这也是所有观影者最难忘的一幕。

我虽然没有看到全片,但是网上有几秒钟有人泄露出来的这一幕,我看到了,震惊了,因为这一幕凯特布兰奇特的演技太完美了。

我当时就被击溃了,无法形容的感动。

这也是预示着一段快乐的结局,happy ending。

很多这种所谓的同性爱情的电影,甚至非同性情的爱情片,最后都是你死我活,总要有一方死掉,还要死得特别惨,才让人觉得故事更加震撼,结局更加悲恸。

比如断臂山,不是其中一个死了吗?

比如蓝宇,不也是蓝宇最后死了吗?

或者说,安妮海瑟薇的爱情文艺片One day,最后安妮海瑟薇被汽车撞死了。

还有在云端,up in the air,男主角最后终于决定去爱女主角时,去她家敲门,发现她原来有丈夫有子女。

还有音乐家的文艺片Once,最后也是女主角离开,男主角再也找不到女主角了。

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一些正能量的爱情结局呢?

最后的结尾,原著中是这样的,写得美极了——She stood in the doorway, looking over the people at the tables in the room where a piano played. The lights were not bright, and she did not see her at first, half hidden in the shadow against the far wall, facing her. Nor did Carol see her. A man sat opposite her, Therese did not know who. Carol raised her hand slowly and brushed her hair back, once on either side, and Therese smiled because the gesture was Carol, and it was Carol she loved and would always love. Oh, in a different way now, because she was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t was like meeting Carol all over again, but it was still Carol and no one else. It would be Carol, in a thousand cities, a thousand houses, in foreign lands where they would go together, in heaven and in hell. Therese waited. Then as she was about to go to her Carol saw her, seemed to stare at her incredulously a moment while Therese watched the slow smile growing, before her arm lifted suddenly, her hand waved a quick, eager greeting that Therese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erese walked toward her.  “特芮丝笑了,这就是卡萝典型的动作,就是她以前所深爱,以后也会一直深爱下去的卡萝。

喔,现在爱她的方式不一样了,因为她已经是个新的人了,就像从头来过,重新再度首遇卡萝,但遇到的还是卡萝,不是别人。

无论在千百个不同的城市中,在千百个不同的房子里,还是在遥远的异邦,她们都会携手在一起。

在天堂,在地狱,都是一样。

特芮丝等待着。

就在她准备走向卡萝之际,卡萝也看到她了。

特芮丝看着她的笑容逐渐浮现,卡萝似乎难以置信地看了她一下子,然后卡萝才举起手臂快速挥动,急切地向她打招呼。

特芮丝从来没见过卡萝用这种方式打招呼。

特芮丝走向她。

”*****我*是*分*割*线********我*是*分*割*线*************根据国际版预告片,“分析”完每一幕之后,故事大概的情节也很透彻了。

虽然还有很多地方,还等待电影上映之后一遍一遍刷。

但是我这里是根据预告片,根据剧照,再看过原著,进行的各种代入。

这种感觉很奇妙。

我很期待,看到全片之后,会有什么更奇妙的感觉。

这里要讲讲第四个预告片了。

这款预告片很有意思。

它的整个视角是从特瑞莎展开的。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幕:0分08秒,特瑞莎惊醒地起身。

这里已经是分手后,卡罗尔离开了,特瑞莎也拒绝了。

所以她开始想起来卡罗尔的各种好,她对卡罗尔的各种爱。

这相当于是一个倒叙。

然后镜头各种闪回,各种穿插她如何去找回爱。

真的是,找回爱情。

第二幕:0分16秒,特瑞莎坐在车里,去卡罗尔家。

见到了她的女儿。

第三幕:0分28秒,卡罗尔去调解庭前,在车内,看到了路上匆匆走过的特瑞莎。

穿红色衣服的特瑞莎。

记住,是红色衣服。

这一幕在所有预告片里都出现过了很多次。

很关键。

第四幕:0分36秒,特瑞莎进入餐厅,想找到卡罗尔,告诉她,她也爱她。

此刻体现的是特瑞莎焦急的心情,渴望见到卡罗尔。

第五幕:0分41秒,圣诞节买礼物。

特瑞莎拿起相机,想拍卡罗尔。

这一幕在所有预告片里都出现过了很多次。

很关键。

你只有爱一个人爱到什么程度时,才会想拍下她的美好。

第六幕:0分43秒,卡罗尔和特瑞莎分手之后,赴一个朋友的约,吃饭,和朋友开心聊天,这时候特瑞莎终于找到了卡罗尔,0分46秒,这时候特瑞莎表情凝重,你可以想象出她各种心理活动,又惊醒,到思念,到迫切想找回爱,到焦急地找到了卡罗尔,心神稍微镇定一下。

第七幕:0分47秒,特瑞莎第一次去卡罗尔家里,坐下来弹琴,这时候卡罗尔第一次将双手搭在特瑞莎身上,0分50秒,特瑞莎此刻心情像小兔子一样激动,兴奋不已,这一段麻辣兔的演技也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了,如果你看过原著的话。

这一段在原著中有着非常细腻的描绘,内心的翻滚。

预告片精彩的是,它把关键情节全部都铺开了,比如丢下手套在百货商店,比如好几次的这个搭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

第8幕:0分52秒,麻辣妹子看到卡罗尔,慢慢踱步走过去。

如果看过前面三段预告片,就应该知道,麻辣妹子的角色一直都是在被动,这次是她第一次主动去争取爱。

所以这一段的设置和演技也是爆了。

大赞。

第9幕,0分55秒,船戏,这一段非常唯美。

第10幕:0分58秒,公路旅行,两人的开心。

第11幕:1分3秒,卡罗尔和老公的吵架。

到1分8秒,麻辣妹子的伤心欲绝。

第12幕:1分10秒,这里卡罗尔开始看到迎面走来的特瑞莎。

面部表情即将发生变化。

第13幕:1分12秒—1分16秒,两人的公路旅行也有船戏。

第14幕:1分17秒,卡罗尔举起手枪面对私家侦探,这是其他预告片没有的情节。

第15幕:1分20秒,这时候卡罗尔和特瑞莎已经对视,这一幕卡罗尔的微笑已经绽开,看到了期待的恋人。

不出所料,麻辣兔你终于来了。

实际上影片的最后一幕远远不止于此,就从各种影评里看到的。

后面还会另外开一个帖子,分析预告片里面的背景音乐、摄影、服饰。

现在能看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可怜我们这些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上映成片的小伙伴,被每天国外的各种碉堡了的评论所折磨。

<图片1>

 4 ) 《卡罗尔》观后感——电影VS原著

【详细剧透】(改了很多遍,每次重温又加了新的东西,逻辑可能有些混乱,希望大家原谅)10月27日,我独自飞到了阿德莱德,看了《卡罗尔》最后一场电影节的点映。

平息了一晚上激动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思绪,想把此刻的感受留下来一点。

1.关于电影对原著的修改电影对于原著的修改大部分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

比如 Therese的职业从舞台设计师变成了摄影师;Therese第一次跟Carol产生联系,不再是因为傻乎乎地寄了贺卡过去,而是因为Carol把手套忘在了柜台;而Therese和 Carol互换的圣诞礼物,也从昂贵的手包 /刻着Therese 姓名首字母的旅行箱,变成了更有情调的唱片 /相机(及无数胶卷)。

这些在某种程度了弥补的原著中对于两人感情线索描述的缺失。

然而关于改动的地方,不满的在于滑铁卢告白段,基本全部删掉,原著中 Carol淡定而温柔的那句“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 多么经典,以及第二天早上那种欣喜的久久拥抱,全都没有了。

只保留了床戏的那一句,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

在私人侦探的那个部分, Carol没有书里的那种勇敢坚定赌一把试试的决心,只有慌乱和不知所措。

最后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时候,Carol并非只因为Therese而放弃,而更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放弃,把母亲的身份放大了不少,而减弱了那份她勇敢追求“非凡”爱情的勇气。

这些算是比较不满意的地方。

说起滑铁卢告白这一段,因为最喜欢原著中的这段,反复读了很多遍,一直以为会原样保留在电影中,所以看到 Waterloo的路标出现的时候,心里就激动的不行。

可惜的是这一段并没有保留下来。

两个人在滑铁卢时是新年夜,互诉了一下因为有彼此陪伴就不孤独之类的鸡汤话之后,凯特就把浴衣带子解开,然后低头吻了 Therese。

吻之前那呼之欲出的暧昧情欲非常抓人,吻得那一刻我深吸了一口气。

虽然床戏很美很动人,但我更喜欢原著中那种更加克制的表达。

原著中的 Therese在那一天困得不行了,仿佛马上就要睡着还一直睡眼惺忪地看着 Carol,看着看着感情就堆积到了喉咙口,一张嘴,就倾泻而出了。

那样的自然而然,让我非常感动。

而 Carol更是沉默而淡然的继续收拾着行李,收好后,走过来按着Therese的肩膀,给了她一个吻,“仿佛他们已吻过了千百遍”(Then she kissed Therese on the lips, as if they had kissed a thousand times before),然后Carol说,你难道不知道我也爱你么?

  而且第二天早上,电影中的 Therese从床上醒来,看到立在床前的 Carol问她这是哪里,Carol说这里是滑铁卢,然后表示,(竟然是滑铁卢,)这是个多糟糕的事儿啊,大笑。

这里也更喜欢原著中的情节,第二天早上, Therese买了份报纸回来,看到在浴室中的Carol,于是把她从头到脚地认真看了一遍,有种很美梦成真的欣喜感。

而Carol只是紧紧地把她搂进怀里,两个人深深地拥抱,“就像她们再也不会分开”。

  书中,跟侦探对峙之后Carol本来铁了心决定跟Therese继续旅行下去,但后来迫于无奈先回去解决抚养权的问题,承诺了会回来找Therese。

而Therese一个人逗留在她们分别的地方打工,跟Carol保持通话、通信,等待Carol。

电影受篇幅所限,Carol直接不辞而别地回去了,剩下老朋友(兼旧情人)Abby善后,只留下了一封信,有点儿“渣”地说,你寻找问题的答案,只因为你还小。

总有一天你会长大,寻找到新的幸福,到那时,我希望你想象我也在那里祝福着你。

但我们不能再联络了....诸如此类,说的很冷静而有距离感,显得既不真诚也不深情,只是一些漂亮的话。

书中描写道,正是这种与距离感的冷静,深深地刺伤了Therese。

  但是反而是这样快速的转折,让我们看到了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说出“I love you”的Therese的深情。

一下从幸福的高空摔到了现实冰冷的地上,Therese就像主心骨瞬间被抽走一样,整个人狼狈不堪、失魂落魄。

坐着坐着车就跑到寒风中去呕吐不止,一个人坐在床上恍恍惚惚,对着电话默默呢喃很多遍 I miss you,在暗房冲洗着Carol的照片看的出神……书中的Therese是比较主动的,虽然一直是Carol在约她出去吃饭,邀请她去旅行,但是Therese在感情上是毫无保留的,但凡是Carol邀约,绝不拒绝,毫无保留地赞美Carol,表达自己对于能见到她的欣喜,甚至主动地说了那句我爱你。

但是影片中的Therese则是显得比较弱势的一方,基本上是一味地接受Carol。

书中的Carol是表现得比较淡然的,以致于Carol刚开始邀请Therese旅行的时候,T直接拒绝了,因为她觉得Carol只是出于礼貌地询问她而已。

而电影中Carol基本上一出场,语气神态中就带着一股挑逗的感觉(可能也是阶级导致的习惯性放电?

),从始至终她对Therese都是很主动而强势的。

而从Harge对Carol一开始的指控来看,他都能感觉到Carol一开始把这个售货小姐带回家,就心怀不轨了。

关于性爱的部分。

书中的Therese和男朋友Richard有过几段性爱,但是都不太愉快,所以让Therese觉得这感觉很不对(直到跟Carol滚了床单才觉得“没有比这更对”),而Carol一开始则是鼓励T去多加尝试。

但是在电影中,从T和Richard的对话中,暗示出了T还没有跟Richard发生过肉体上的关系。

所以Therese是将她最美好的一夜留给了Carol,并阻止了想去关灯的Carol,说“我想能看着你”。

无论是在书中还是电影里,Therese都是一个很用力在感受的人,比起跟Carol聊天,她更喜欢沉默地感受、记忆着此刻的那种感觉和心情,即使是床上的这一刻也不例外。

影片将本来是在滑铁卢应该说出的“I love you”放到了最后,似乎能感觉到导演的用意,大概是让本来还拒绝同居的Therese突然的回心转意显得更有说服力些。

因为Therese本身是拒绝的,大概是报复Carol之前对她的放弃,然而在听到Carol终于说了那句我爱你之后,便开始一直魂不守舍,最终去寻找Carol。

屏气凝神的对视,太美了。

2.关于电影本身除去对原著的感情,单看电影,感觉最深的就是美。

配乐,色调,拍摄手法,无不透着一股复古而简约的气息。

故事也是主次分明,基本都在拍摄两个女人,剩下的诸如前男友、旧情人、侦探律师还有女儿的戏份都精简到了极致,甚至Therese全剧都没有跟Carol的女儿互动过。

看电影前最期待的是沉默的戏份。

因为书中Carol和Therese在表白之前,对话是比较少的,基本都是Carol在讲,而Therese则在飘飘乎神游,感受和幻想关于Carol的一切。

采访时候鲁妮说这些沉默其实是很重要的,所以电影里都有所保留,虽然话语不多,但其实是暗流汹涌,推动着两个人的关系的。

所以,一直很好奇电影会怎样处理这些沉默的戏份。

看完后觉得,在第一次Carol接Therese去她家的那一段沉默,处理得非常美。

直接把Carol说的话和一切别的噪音切到了次要的音轨上了,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般遥远,而主要的轨道在播放着缓慢却欢快的音乐,镜头停留在望向窗外的Therese的脸上,带着甜蜜的笑意,在重新感受这个世界。

二刷之后,有一幕在第一次看时没有特别留意,这次却格外触动:在他们被侦探发现之后,Therese把枪扔掉往回走,却看到Carol已经在电话亭跟Abby亲密地讲电话倾诉,她那时的眼神特别的失落而无助。

我想Therese一直很想参与到Carol的生活当中,想帮她分担,想为她在寒风中买香烟,希望能够改变她失去领养权的问题,但她什么也做不了,当出现大事时,Carol第一个求助的依然是旧情人Abby——她无法成为Carol的依靠,所以这一切是不是仅仅是一场露水之缘。

在她们第一次吃完饭,她见到Carol上了Abby的车就开始放声大笑,那笑是Therese没见过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怅然若失了。

这时,又觉得海因斯将那句“I love you”放在影片最后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因为Carol之前没有表达过这份感情,所以Therese在Carol不辞而别后一定是对她怀疑的,她没法去相信Carol对她的感情是爱,而不止是那脆弱时期的精神和肉体的排遣。

所以最后两人约见时,Therese的眼神从未有过地咄咄逼人,那眼神里有拷问,有愤怒,有幽怨,也不服输,不愿意和Carol对视的时候败下阵来。

而这场势均力敌的对视,在Carol说出我爱你后,慢慢地倒塌了,Therese的眼神又变得惊讶,犹豫,无措,可还没来得急犹豫出一个结果,这一切就被打断了——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这一刻一定是万分揪心的。

虽然对于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以及对布兰切特的表演,都有点小小的失望。

但是对电影本身,却是无比满意的,那种美感营造的非常好,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笑,觉得很满足。

最棒的大概就是音乐了,在还没上映前,听着流出来的配乐就觉得已经要哭了。

那种感觉啊,又甜蜜又心酸。

叙事手法上,采用的是倒叙,先拍的是久别重逢的两人,然而才引入的故事本身。

这个地方,一开始不是特别懂他的用意,后来被科普到实际上首位两段机位不同,也算暗藏玄机,而开头看似平淡的吃饭场景在结尾处方揭示出原来暗波汹涌。

据说这个开头在致敬《相见恨晚》,由第三人的视角来进入故事。

二刷之后我也感觉到,观众让第三人慢慢领进这个只属于两个人的故事,感觉很美妙,而在Therese坐上车,突然忆起第一次见到Carol的场景,更是让人一开始就被丰沛的感情所冲击,猝不及防,又紧张万分。

3.关于演员看完书的时候,就觉得布兰切特简直就是Carol从书里走了出来。

成熟,优雅,神秘,连对外貌的描述都一样:金色微卷的头发,眼角的皱纹,灰色而极具洞察力的瞳孔,还有充满秘密的声线。

所以,一开始我觉得无论如何凯特都不会是让我失望的那一个,但是结果却是有些失望的。

布兰切特对Carol的诠释,或者说海因斯对Carol的诠释,在我看来有点过了。

我心目中的 Carol是温柔而坚定,自信但又内敛的,但电影里的 Carol却带着一股咄咄逼人和漫不经心。

在玩具店的谈话,用脚推着箱子给Therese送礼物等等场景,都有一些挑逗的意味在里面;即使是最后邀请同居后说出的那句“I love you”,都不是我想要的感觉,因为语气不像是思念牵挂,更像是一种拿出最后筹码孤注一掷的决绝,还带着一点小小的自信。

但通过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的解释,又觉得布兰切特或者说导演本人大概也是对书中的Carol有了另外的一种理解吧。

粘贴一下小站君的评语:“因为鲁尼演得很柔软,所以布兰切特就要演得很张扬吧,这种迎合型表演其实也是导演追求的效果。

那种高高在上的端的感觉就像是赋予她的坚强外壳,让她可以面对外面世界的蜚短流长。

只有在 Therese面前你能感觉到她的柔化(但依然还会维持 apperance)。

最后一个镜头就非常明显,在上流晚宴中她和一堆男人交谈自若神采飞扬,可是和 Therese一个对视整个人立刻沉静了。

”也许本身不是凯特演技的问题,只是我心中的Carol并没能跟她想演出来的Carol所重合吧。

不过,像和律师对峙,和女儿告别,以及失神落魄的那几场戏,还是很精彩的,在《蓝色茉莉》中就挑战过落难贵妇的凯特,对于这些大概早已驾轻就熟。

<图片2>凯特最精彩的表演,就是分手后在车上看到了蜕变后的Therese的那种表情,怀念,惊喜,心痛,很多复杂的感情,都交织在那充满了秘密的灰色瞳孔里。

她目光里那种不着痕迹的找寻,终于让她最后放弃抚养权和勇敢追回Therese的转变有迹可循。

我心中的Carol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没有比下面这张图片能更好地说明了:温柔、从容、内敛。

对我来说,也许布兰切特本人比海因斯的Carol,更像Carol吧。

<图片4>最想说的是鲁妮·玛拉,她的表演相当精彩,堪称惊艳。

毫无疑问应该是明年奥斯卡影后。

我相信每一个在十几岁的时候深深暗恋过一次的人,都能在她的表演中获得共鸣。

不管是紧张而甜蜜的羞涩,还是失望无助的哭泣,都相当的引人怀想。

几次玛拉的那种痴汉表情,都逗笑了电影院里的人,十分可爱,又让人心疼不已。

一开始我觉得凯特像是Carol从书里走出来,但看完了电影,觉得真正从书里走出来的,其实是Therese。

从第一次看见Carol那种被吸引的样子,到一起吃饭时候略显局促的小动作,包括船戏时候的紧张期待,被Carol抛弃时候的失魂落魄,被最后被告白时候的恍惚……等等等等,都把一个19岁少女的复杂而青涩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1>想起鲁尼·玛拉曾用颤抖的声音说,13岁时候看了《伊丽莎白》就爱上了布兰切特,排队买票看她的电影,也正因为她走上了演艺之路。

30岁的现在终于和自己的偶像一起拍戏了,我想拍戏的时候她是真的爱上了布兰切特,才能把那些心情那些眼神表现得那么真实,她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以才能勾起我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想。

暗恋的感觉太久远,但全部都被鲁妮的表演唤醒了,于是我对鲁妮除了欣赏,也多了一份感激。

之前流出Therese偷偷拍Carol的那段clip时,就有一个朋友豆邮我,说她看了这一小段就感动的要落泪的,还说,但凡你也曾这么痴汉地看过一个人,就一定能懂的。

我觉得期待着这部电影的豆友们应该都有过这么一段感情吧,所以,我相信大家都能从鲁妮的表演中收获那种感动。

观影后记从小站君那里得知阿德莱德电影节正在放映《卡罗尔》之后,心里激动地不行,经过了短暂的犹豫,就订了机票去成为全球首批观影者了。

适逢期末,身上压着好几个论文没写,又花了不小一笔钱,还一通舟车劳顿。

可在看完电影之后,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片尾曲响起来的那一刹那,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毕竟是期待了这么久的电影呀,去之前我就在想,即使正片只是把预告连放20遍,我也依然会觉得欣喜与感动。

出了电影院,已经晚上11点多,在几乎没有人的街道上边走边跳,一直在傻呵呵地笑。

从来没有这样期待过一部电影,从来没有干过这么疯的事,也从来没有这样满足过。

冷静下来想,其实影片有很多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可是就连这不满意的地方,都让我觉得是完美中必备的小小遗憾。

睡了一觉醒来,我跑到阿德莱德市中心的公园里,突然想起来很多年前曾经看过的一篇小说,叫《边缘》,觉得跟《卡罗尔》给我的感觉略有相似,忍不住找出来坐在公园里默默地又读了一遍,依然收获了当年的那种感动。

抬起头来已经下午四点了,看着阿德莱德一尘不染的天空,心里好多种心情,说不清楚,但最多的还是幸福。

现在我正在阿德莱德的机场等待回家的飞机,觉得活着真好啊。

希望我的飞机能平安落地。

——————————————2.5日更新番外————————————————(一月底跟我彼时的女朋友老李又一起看了一遍,然后写了一篇《老李完美解读<卡罗尔>中的卡罗尔》,让老李从一个御姐的角度给大家解读一下卡罗尔。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538544979/)下面,为大家转述一下老李是怎样完美地解读了《卡罗尔》中的卡罗尔:1.卡罗尔为什么喜欢Therese一直以来我就感觉,在两个人第一次吃饭的时候,卡罗尔就已经开始喜欢Therese了,但却不懂为何。

老李说,当卡罗尔问她:周末要不要来我家看我时,小芮干脆地回答出了yes的那一刻,她心中就在想,好一个奇怪的女孩,而此时卡罗尔的台词也是:you are such a strange girl.看看,这样巧妙的重合下大概藏着一份共同的心思。

老李说,从一开始就感觉Therese就是一个很随意、没什么态度的人,吃饭都不知道点什么菜,交着一个说不清喜欢或不喜欢的男朋友,似乎对什么都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讨厌。

就是这样一个人,周末叫她去一个乡下小别墅玩,明明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却干脆地一口答应下来了,还带着开心的笑,让人觉得真是一个奇怪的人啊,搞不清她究竟在想什么,究竟喜欢什么。

老李说,卡罗尔邀请她的时候,一开始也只是随口说说,但是说出口的一瞬间,又有一点在意这邀请的答复,明明举到嘴边要喝的酒,突然就悬在那里,再得到一个爽快而愉悦的答复后,便觉得真是个有趣的女孩,和自己见过的任何人都不同。

关于二人感情的描述,最让老李觉得精彩的戏份,竟然是两人在私人旅店和还没暴露身份的侦探聊天的那场戏。

那时侦探表达出了想搭她们车的意愿,而二人却不太愿意理他,所以Therese就开始带点玩笑性质地捉弄他:“我也要去芝加哥,我知道一条路能节省两小时车程”,“那我们能停在那里买个杂志么?

”,“我这里就有杂志,《国家地理》…”,“那《大众摄影》呢”……就这样见招拆招的对话,展现出了一个似乎没有态度的Therese又聪明,又有点顽皮的古灵精怪的一面。

这个场景下,明明两个人没有直接的交流,却因为一致的心情产生出了一种“合伙”的状态,于是卡罗尔在这种默契中欣赏着Therese的古灵精怪,一定是十分喜爱她的。

我问老李,可是Therese根本给不了Carol任何实质上的帮助,Carol为何喜欢她。

老李说她根本不需要,她本来就是习惯坚强的女性,并不需要别人来为她解决问题,但Therese的出现给了她一种温暖,甚至只要Therese多问她两句,就已经是一种安慰了。

而Therese本身也是一个细致体贴的人。

在发现皮箱中的枪之后,马上选择了卸掉里面的子弹,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去问Carol,你在我身边感到害怕么?

虽然Carol在开枪后发现没有子弹,有惊诧和泄气,但是日后回想,却又定会感谢Therese,如果开了枪,性质就变了,甚至连争夺抚养权的资格都没有了。

2.Carol有多喜欢Therese非常喜欢,非常珍视。

在第一次Therese从Carol家哭着回来之后,Carol就给她打了电话,除了抱歉自己的态度外,还对她说,如果有什么问题,就问吧,please。

那一刻开始,Carol就是需要Therese的了。

而在还没有问出口的时候,Carol就挂掉了电话,我一直不太懂为什么,现在老李为我解答了疑惑。

因为从那时候起,Carol就将她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听她提问,也想仔细地讲述给她,而在那个环境下,房东太太的牢骚,男人们归家的嘈杂声,都让那个环境不适合这样的对话,如果说出了什么,Therese又没有听清,或者被打断,那就太破坏这特殊的氛围了。

所以Carol选择了挂断电话。

老李说,Therese就像是她生命中开出的一朵花,给了她太多的快乐。

无论是多么坚强的女人,在被剥夺抚养权后都会崩溃,而在这样崩溃的心境下,Carol都愿意开着车带她去玩,给她化化妆,喷喷香水,还能一起开心地笑,完全忘却了烦恼的样子,甚至还能有闲情地去跟她接接吻,做做爱,都无比的美好和放松。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其实才是Carol对她最深情的告白,而最后那句我爱你,根本不是Carol这样的人会先、说出口的,老李说,Carol之所以说,不是因为她想要说,而是因为她知道Therese需要听。

老李说,她太明白Carol有多么需要Therese了,所以看最后一幕的时候她无比的揪心。

在最后的酒店分别后,两个人明明都有些心不在焉,而Therese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心不在焉,但Carol却仍要强撑着继续谈笑风生。

而当Therese终于出现,四目对视时,老李说她怕极了,她生怕Therese反悔了然后转身走开,因为她知道Carol多么需要她站在那里。

3. 其他跟大多数人疑惑卡罗尔为什么喜欢Therese不同,老李一开始反而觉得Carol才是不值得喜欢的那一个。

在法庭对峙那一场戏之前,她只觉得卡罗尔是打炮的不二之选,而当她在法庭上用颤抖的声音做出那番陈述时,她才觉得她终于是一个值得爱的人了,终于选择了坚持作自己的选择,选择了不去做丑恶的人。

老李说,最让她难过的,是Carol在街上看到Therese后久久的凝视,她说Therese一定想不到她曾经被这样久久地看着过,想想,觉得难过又幸福。

看电影时,我一直都想着Therese是怎样久久地凝视Carol,想着每一个久久凝视过的人都会懂她,却忘记了自己也曾被久久地凝视过。

我想我也被老李这样深深地凝视过,觉得难过,又觉得幸福。

————————照例上一些资源——————千呼万唤的资源:大家请去微博找@凯特布兰切特中文站 他会随时更新资源+补档的。

之前我发的资源已经被封了Q.Q———————————15.10.29———————双语字幕预告: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88067/B站版Clips: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51476/ (两段Clips初次吃饭+偷拍,以及饭制视频,一丢丢船戏)11.13更新四段新clip: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14878/index_1.html (买礼物+问名字+问生活+Carol和前夫吵架) 其实还有两段新的(Abby+聊离婚),但没那么喜欢所以懒的弄了> <豆友的翻译——表白段的翻译:http://book.douban.com/review/7202263/ (最后一句应该是指T思绪总是飘在外太空/她就像天外来客般独特,而不是飞向天际)更多翻译:http://tieba.baidu.com/p/3444046748全书翻译:http://tieba.baidu.com/p/4150147306 Middleburg Film Festival交响演奏版配乐(感动哭,原声专辑Q4发布,指日可待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165216/原声专辑已发布,下载地址(原声+画册):http://pan.baidu.com/s/1kTpRs8n (来源@QAF中文站)观影前写的一篇零零碎碎的关于原著细节和一些花絮的内容:http://www.douban.com/note/521007505/ (含资源,持续更新中)————————————————————————————————————————我自己的暗恋经历《我曾在机场等一艘船》:http://www.douban.com/note/524328474/

 5 ) 《卡罗尔》: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

一部由著名女同志作家写作、著名男同志导演执导筒、两位著名个性女演员演绎的关于两个女人的爱情电影,注定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这个开头只为哗众取宠,事实上,看过《卡罗尔》的观众都很难否认这部电影的成功。

Todd Haynes用诗一般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真正触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回味中它又远不只是一部爱情电影。

(一)站在爱情电影的角度,《卡罗尔》的故事情节老套而简单:偶遇、钟情、分手、重聚。

影片为何不乏味反而充满惊喜呢?

并不是因为爱情发生在同性之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成功的人物塑造是最重要的因素 。

两位女主角各自拥有独特而强大的性格特征,表面上的不对等和实际上的对等之间产生了奇异的碰撞,控制权不断在双方之间交换,每一场对手戏都令人屏息凝神。

在故事开端两人一见钟情的场景中,地位的不对等同精神上的对等就碰撞出了别样火花。

一方是金发碧眼的贵妇人,一方是受人摆布的售货员,她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一些与其身份不相符的特质。

吸引到Therese的并不只是Carol的美丽,而是美丽与落寞的交织,当这两种特质同时出现在一个有些阅历的女人身上时,不论男女都很难抗拒,因为这代表了“有故事”。

有趣的是,Therese吸引到Carol的特质却是在一个年轻售货员身上不太会出现的自信,她毫不掩饰地注视着Carol,为她提供各种建议,不要抽烟,买玩具火车,Carol照单全收,并下意识地落下了手套。

这种自信并非来自于社会地位,亦与生活经历无关,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坦然。

在之后的餐厅约会中,Therese依然坦然地被Carol所吸引并豪无犹豫地接受了她的邀约,以至于Carol不禁说出"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Flung out of space"这样的话。

Therese的坦然和淡定显然令她很意外并深受触动。

如果爱情这样东西真的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高层级的恋爱关系在于:帮助所爱的人成为她自己。

Carol对Therese的帮助是显性的,当她得知Therese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便尽己所能鼓励她,赠与相机,乐于充当模特,并且对Therese的作品发自内心地欣赏。

表面上看,Therese似乎是完全沦陷在对Carol的迷恋中;但事实上,Carol的存在让Therese慢慢走向一个真正的、更好的自己。

对Carol来说,Therese的作用是隐性的,她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敢于改变自己、毫不迟疑地去追求真爱的勇气。

听证会前Carol透过车窗看到的Therese,是一个经历了感情创伤但并没有自暴自弃的女人,是一个因为有了更多的经历而愈发成熟、坚毅的女人,这直接促使她决定放弃抚养权,勇敢地做自己。

《卡罗尔》的故事推进具有相当的紧张感,原因在于控制与被控制在两个女人之间不断地来回拉锯。

Carol似乎是主导了两人关系的发展,她主动邀约Therese共进午餐、共度周末、共赴旅行,她决定拥有,她决定放弃,她控制着。

但是,细想一下,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几乎都是由Therese主导的,是她在百货商店里注视并吸引了Carol,是她主动将手套寄回给Carol,是她要求住总统套房而不是两个单间(从而将对Carol的身体渴望变为现实)。

某种程度上说,婚姻失败,同性恋情无果的Carol相对比较谨慎,尽管她在言语上很具有挑逗性,但是行动上她需要Therese的配合才可能全情地投入一段看上去不太现实的恋情。

Carol离开后对Therese的念念不忘,终究难逃街上那一瞥后的心潮澎湃,这一点上看,Therese的控制力似暗潮般汹涌。

(二)除了爱情电影的标签,《卡罗尔》更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仅在Carol和Therese身上展现,在其他女性配角身上亦有所张扬;同时,电影生动地描述了性别对立面的男性对于这种觉醒的反应与对策。

人妇Carol几年前与闺蜜相恋未果,但已然发现了自己真实的性取向,从而决定摆脱传统夫权制的家庭桎梏。

Carol的女性主义意识在经历了婚姻的捆绑和同性恋情的挫折后愈发彰显,她很明确地反对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

电影通过Carol与他人的几段对白来点明她的观念:丈夫提到Harrison的妻子,她立刻纠正道“Jeanette”,显然她不满于已婚女性在别人眼里永远是某个人的妻子这样的附属性角色;当Jeanette说她的丈夫不喜欢她吸烟,Carol回应“你喜欢就好”,她对于女性的独立人格非常看重,这是她最后做出即使会失去心爱女儿的监护权也不想失去自我这一选择的基础。

如果说Carol是想通过逃离家庭来实现女性的独立人格,那么Therese就是想通过逃离工作(任何的独立都有“逃离”的需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实现这个目标。

表面上不苟言笑、十分淡然的Therese,内心敏感而丰富,面对根本无法爱上的男友和呆板无趣的售货员工作,内心渴望找到一盏能够照亮自己前路的灯,甚至是烧尽现状的一把火。

看上去柔弱的Therese,没有家庭与亲情的牵绊,比Carol更加决绝地走向了女性独立之路,这一点在她失去Carol却勇敢地重新生活,并且追求自己的事业这一点上最为突显。

所以说,此二人必然会在百货商店的一群普通妇女中发现彼此,她们都太需要改变,这种改变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带来的需求。

Therese的独立性追求相对障碍较小,而Carol的最后障碍来自于她对女儿的不舍,当她遇到了年轻的Therese,部分母性的光辉自然地投射到了Therese的身上(这种投射在Abby身上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当情感积聚到了一定程度,这最后的障碍也必将被突破。

除却Carol和Therese,影片中其他的独立女性身影亦不少。

Carol的前任同性爱人Abby,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抨击男权统治的女性,她正直而仗义,常常解救Carol于水火之中。

Carol的朋友Jeanette,对Carol抱有同情和理解,行事亦颇为独立。

还有最后在Phil的聚会上对Therese感兴趣的女人,也是一个勇敢追求所爱的女性。

事实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并未形成一种潮流,更毋庸说涉及到同性情感。

所以原著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1952年出版这部作品时并没有使用其原名,1990年再版的时候方署真名。

而这部女性主义小说至今才被搬上了大银幕。

面对太太、女朋友等女性们的自我觉醒,电影中的男人大部分都处于完全不适应的状态,他们对这样的女人和这样的观念非常陌生。

Carol的丈夫试图挽回她的方式竟是用亲子关系来绑架她,并且在离婚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

Therese男友的示爱方式极其拙劣,他对Therese的事业追求完全不感兴趣,只想将其拉入婚姻家庭生活,过点太平的小日子。

当然,也有一些先知先觉的男性,比如吻了Therese的那位电影爱好男,可能由于酷爱观察和分析人物而具备了对另类情感的理解能力。

男性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这种陌生,在很多电影中一直持续至今(当然,现实中也是如此)。

小说写作于上世纪50年代初并大卖,一直到70年代末的 《克莱默夫妇》还在讨论同样的议题,并且成为该项议题的经典之作。

(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并不是以上所描述的内容,而在另外三点:其一,影片避开了同类题材猎奇女性恋情的惯用态度,很真诚地描述了两个人是如何坠入爱河的;其二,爱情戏自然坦率,没有内在的纠结与冲突;其三,影片对于男性角色亦无偏见,具有相当的理解和包容心。

与很多刻意将其中一位塑造成一个很帅很男人的同性爱情电影不同,《卡罗尔》的两位女主角都非常有女人味。

阳刚与阴柔同时属于这两位女性,这或许是独立女性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对丈夫强硬而决绝的Carol看到Therese儿时的照片会禁不住低声抽泣,顺从的Therese无意中发现Carol带了手枪亦会想要保护她。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没有去刻意猎奇女性恋情,而是从爱情本身的内涵出发,去叙述两个个体是如何不可抗拒地互相吸引并且坠入爱河。

触觉和嗅觉是两位女主角互相倾慕的感官纽带。

Carol第一次触摸Therese的肩头是在邀请Therese去她家的那天晚上,这个动作给了Therese无尽的沉醉;而第二次的触碰直接将其带到了床上;第三次的触碰则令Therese回想起了两人的种种并回心转意。

Therese在嗅觉上表现了对Carol的痴迷,共进午餐时为Carol的香水味而陶醉,而旅行中又情不自禁地捧起Carol的衣服呼吸她的味道。

这种感官上的描写很具体也很有效,这是会发生在任何互相倾慕的两个人之间的情节。

几乎所有的同性恋情(特别是女性之间)电影都会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内在冲突,通常是一方主动,另一方要在内心纠结一番是否要爱一个女人。

比如《阿黛尔的生活》中的阿黛尔,从头到尾对自己的性取向都很不坦然;又如即便是结局很好的《蝴蝶》,女教师也纠结了很久才放开怀抱。

这种内在冲突约定俗成是此类题材的标志性内容。

而《卡罗尔》的冲突都是外在的,两位女主角的内心对于这份感情没有任何的异议与纠结。

这一点是叙事上的突破,为了避免放弃此惯用手法所可能带来的戏剧性减弱,导演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两位女主角面对这段感情的内心世界,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有丰富的内心戏,有些桥段甚至非常感人。

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同性恋情的一种更开放的态度。

确实,站在简单的两个人相爱的角度,何必一定要把同性之间的爱情描绘得如此纠结呢?

影片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亦无偏见,这尤为难得。

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非常的包容性和同情心,这一点往往体现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中。

《卡罗尔》中最反面的人物是Carol的丈夫,一个为了将变心的妻子绑在婚姻中而不择手段的男人。

他对Carol纠缠不清、威逼恐吓,他最极端的做法——雇用私家侦探跟踪Carol和Therese并录下了两人性爱的音频——导致了两位主角分手。

这样的一个角色观众却讨厌不起来,为什么?

因为在影片中,他的行为基础是那个年代普遍的男权家庭观念,并且他依然爱着Carol,尽管这种爱令人失去自由。

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方式是很客观的,丈夫可恶但令人同情,甚至他的执着还有点可爱,同样的处理方法也运用在Therese男友的身上。

前文已谈到男性对女性意识觉醒的不适应,影片对这种不适应是具有相当同情心的,并没有站在任何道德的高点去评判,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男人们的不适应和无能为力,在观众中引起的不是支持或反对,而是思考。

鄙见,思考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最好的互动。

最后,鉴于本片中的床戏十分感人,且用Elizabeth Bishop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Close close all nightthe lovers keep.They turn togetherin their sleep,close as two pagesin a bookthat read each otherin the dark.Each knows allthe other knows,learned by heartfrom head to toes.20160112--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6 ) 这不是一部“同志片”

严重剧透!

请小心打开本文!

CAROL被誉为本年度最美的爱情电影,当之无愧。

它的美是视觉的——演员、摄影、灯光、服装、配乐、美术——无一不是美的;它的美更是情感的,它唤醒了许多人沉睡已久的爱的心情——爱就是心跳漏掉的一拍(Highsmith在原著里写道:(Therese) heard her heart stumble to catch up with the moment it had let pass.)。

不可否认CAROL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性题材,但我相信真正的爱情是超越性别的,观众移情于故事中涉世未深的Therese或成熟迷人的Carol,不是因为他也爱过一个同性,而是因为他曾经爱过某个人。

我认同Todd和Cate在采访时一再提及的观点,CAROL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其次才是一部同性爱情电影。

两个人在人海茫茫中相遇,一见钟情,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要一起生活——世间圆满的爱情大抵如是。

故事讲的是圣诞节前夕,在百货公司玩具部打工的Therese对已婚贵妇Carol一见钟情,彼时Carol正在和丈夫争夺女儿的监护权,Carol的丈夫派私家侦探跟踪Carol和Therese,拿到证据威胁Carol,Carol不得不与Therese分手,却在庭外调解时因不愿否认和Therese相爱的事实而主动放弃女儿的监护权。

对导演Todd Haynes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如何将原著中大量的心理描写转化为影像,他做到了,甚至已经不能更出色了,没有王家卫式的旁白来表现心理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数不胜数的细节——Carol搭在Therese肩上的手、Carol的红色指甲油、车窗上的水汽、Therese一笔一划地写下Carol的名字、Therese在Carol的蓝色毛衣上寻找属于Carol的味道……很多人说要感谢Todd的性取向,让他比女人更懂女人,但说到底这与性别无关,而与对爱的理解有关。

摄影完美诠释了导演意图,犹如轻抚爱人肌肤般温柔的摄影机运动,配合不满却总是出现得恰到好处的音乐,润物细无声地渲染了爱情的气氛。

Carol和Therese的初次见面,人群中的惊鸿一瞥,她们之间的人来人往一瞬间就都不存在了,Carol来到Therese的柜台前,正反打两人的对话,仰拍Carol,俯拍Therese,强化两人的阶级差别,Carol买完玩具后转身离开柜台,摄影机开始缓慢移动,Therese凝视Carol的眼神,Carol离开的背影,我们知道爱情就这么萌芽了。

摄影师利用隔着玻璃拍摄Carol和Therese来表现两人之间的阻碍和暧昧,利用封闭图形的前景把两人框在一起来表现角色的处境,利用把摄影机放在一道甚至两道门之后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来增加情感的张力,选择缓慢地pan、track和dolly来触发观众的共鸣,每一次镜头运动都充满了情感。

Highsmith的文字太具有感染力,把一个简单到不能更简单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这“惊心动魄”并非来自于跌宕的情节,而是来自于澎湃的情感,以至于编剧Nagy的改编注定不可能很出彩,好在她依然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对白。

我很喜欢编剧为百货商店的玩具火车找到了新的隐喻:Everything comes a full circle. 而原著中写的却是:It was like something gone mad in imprisonment, something already dead that would never wear out. 与imprisonment相比,full circle更乐观。

随之改变的是Therese这个角色的性格,原著中的她自卑、多疑、脆弱,不停地向Carol索取安全感,而电影中的她虽然依旧在Carol面前自卑,不懂得拒绝任何人,但她相信Carol,并且试图给予Carol安全感,令这个角色更加让人心疼。

有一场戏,Therese意外地发现Carol的行李箱里有一把枪,她以为Carol和她在一起没有安全感,于是她找了个机会试探性地问Carol: ”Do you feel safe? With me, I mean.” 她甚至还说“如果你没有安全感,一定要告诉我。

”Carol回答: ”I’m not frightened.” 这里不得不为编剧一语双关的对白鼓掌。

类似的精彩对白还有影片一开始建构人物阶段,Therese的男友Richard骑自行车载Therese去上班时问她去欧洲旅行的事,Therese的回答是”It’s too cold, I can’t think straight.”(意思是“天气太冷,我根本无法思考。

”但straight也有“异性恋”的意思。

)Therese曾经问Richard有没有爱过男孩,Richard说他没有,但他听说过“那样的人”,Therese说她指的不是“那样的人”爱上另一个“那样的人”,而是一个男孩遇见了另一个男孩,没有任何原因,他们只是相爱了。

这一场戏的原对白非常精彩,所有贴标签的做法都是狭隘的。

故事中另一个主要角色Carol的设定没有太大改变,可能是因为原著以Therese的视角讲述,Carol的形象原本就是模糊的,我们看到的Carol只是Therese面前的Carol,除此之外我们对Carol几乎一无所知。

但原著中的Carol似乎更加克制,同时也更加缺乏安全感,她表面强势,却始终在试探Therese,不敢轻易地采取进一步行动。

而Cate演绎的Carol乍一看强势到近乎霸道,她打断Therese的话,替Therese做决定,甚至连送Therese礼物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至于不少人对Cate的表演失望。

但如果注意到Cate表演中的细节就能捕捉到她爱Therese的证据。

影片第98分钟堪称Cate从影以来的最佳演出,彼时Carol已经和Therese分手,她坐在车里,正要去和丈夫庭外和解,突然她凑近车窗——她看到了Therese,一个完全不同的Therese,她仿佛一夜之间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Carol一直看着Therese,看着她穿过马路,看着她走向街的另一边,看着她渐渐消失,Carol的表情由初见时的惊讶,过渡到对重生的Therese的欣赏,再转换为对恋人的爱慕,她眼神中的痴情就像此前的每一次Therese看着她时的眼神一般——全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你。

这一刻,故事的视角转换了,观众变成了Carol,我们看到了Carol眼中的Therese,也体会到了Carol的内心挣扎,这一刻,她决定了不否认她和Therese的关系,哪怕那意味着失去女儿。

紧接着,Carol的背影出现在电梯里,她转过身面向观众,她打开了那道即将改变她一生的门。

当她的律师试图否认私家侦探所提供的录音带内容的真实性时,Carol强硬地打断了律师,她说她不会否认她和Therese之间的事,Carol的情绪就像冰山隐藏在海面下我们看不见的部分,但它正不动声色地开始瓦解,Carol把双手放在桌面上,试图克制自己的情绪,正如她一贯的风格,她重新调整好呼吸,说出她愿意放弃女儿的监护权,律师激动地打断Carol,要求暂停会议,Carol几乎哽咽,但她努力地以平静的语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她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探视权,Carol说完最后一句话,情绪也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不能再多说一句话,多说一句眼泪就会决堤,她不愿也不会在丈夫面前流泪,自始至终她都是微扬着头说话,而她的丈夫甚至不敢正视她。

看这一场戏的时候,我几乎忘了呼吸,当Carol走出会议室,令人窒息的戏剧张力在随后出现的纽约街景和舒缓的音乐中渐渐散去,然后我情不自禁地wow了一声。

原著里Abby是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但改编却让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她和Carol十岁就认识,青梅竹马,Carol遇到Therese前曾与Abby有过一段感情,两人的关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结束。

电影里没有交代两人分手的原因,Abby只是说”It changed. It’s nobody’s fault.” 我猜原因是Carol的丈夫发现了她们的关系,而彼时的Carol不愿为了Abby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可是遇见Therese一切都变了。

Abby也爱着Carol,只是这种爱已经不是非要得到对方的自私的爱,她陪伴在Carol的身边,在Carol最绝望的时候她是Carol最信任的人,Carol可以在她面前蓬头垢面、披头散发、抱怨连篇。

有一场戏是Abby去看望Carol,要走的时候,Carol用力地抓着Abby的手站了起来,Abby揽着Carol的腰,Carol的手在背后握住Abby的手臂,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

是Abby把Carol从绝望的沼泽中拉了出来,她无法拥有Carol,可是她想要Carol快乐,Carol的丈夫同样无法拥有Carol,可是他却要夺走Carol的快乐。

改编将故事结构变成了倒叙,首尾呼应,恰恰就是小火车的隐喻:Everything comes a full circle. 影片一开始就是Carol和Therese在一个餐厅里喝茶,用的是远景表现,听不清楚两人究竟在说什么,谈话很快被Therese的一个朋友Jack打断,Carol起身穿大衣,准备离开,临走前她把右手按在Therese的肩头,Therese低头看着Carol的手,胸口大幅度地起伏,然后Carol离开,Jack去打电话,Therese一个人坐着,背影,肩膀依然上下起伏着,安静却有力量的一个镜头,只是彼时观众们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影片结尾处,我们听见了她们的对话,Carol说她租了一套足够两个人住的公寓,并且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对Therese说”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Carol直直地看了Therese三秒钟之后又说”Would you?”这一刻,Carol不再是那个可以掌控Therese的人,从她不确定Therese是否会赴这场约会,到她向Therese递烟被拒绝,再到她自己说出她想也许Therese不会愿意和她一起住,她和Therese在这场爱情中的地位渐渐趋于平衡——只有这样她们才有可能在一起生活。

Therese的回答是No,这个从来不会拒绝Carol的小女孩长大了,在Carol的意料之中,但Carol是伤心的,她给了Therese一次改变主意的机会,只是因为她不愿相信她和Therese之间就这么结束了,可是她的语气是颤抖的,充满了不确定,这也不是从前的Carol了。

Therese没有说话,但胸口起伏,Carol看着她,眼眶渐渐湿润,摄像机缓慢地track in,好像一只手,把观众的头按进一池名叫悲伤的湖水里,然后Carol说出了英文里最有力的三个字,在此之前Therese也从未对Carol说出过这三个字,让这三个字变得更加动人,尤其是当她是从一段感情中更强势的人口中说出时。

这时Jack出现了,回到了影片的开头。

原著中是Therese先对Carol说I love you,在她们第一次接吻前,然后Carol说出了曾让无数书迷心动不已的对白:”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虽然编剧删掉了如此经典的一句对白,但我觉得电影这么改编就角色性格而言更加完整。

可惜的是剧本删掉了Carol回纽约后Therese独自在西部经历的种种事情,比如在图书馆看到那副让她想起童年和Carol的油画,比如她拒绝了Carol给的支票而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完成接下来的旅行,比如Dannie恰巧路过探望Therese,比如Therese独自把Carol的车开回纽约……这都是她成长的过程,她并不是一夜长大,也并不是突然有了铠甲,她觉得Carol背叛了自己,她恨Carol,但是如果一切回到最初,她依然会爱Carol——不是另一个女人,而是Carol。

原著在结尾处写道:It was Carol she loved and would always love. Oh, in a different way now, because she was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t was like meeting Carol all over again, but it was still Carol and no one else. It would be Carol, in a thousand cities, a thousand houses, in foreign lands where they would go together, in heaven and in hell.(那就是Carol,她爱过并且会一直爱下去的Carol。

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因为她不再是从前的她了,就好像一个全新的她再一次与Carol相遇,但那个人依然是Carol,不是别人。

她们会携手走过万水千山,即便是天堂和地狱也不能将她们分开,而让她愿意这么做的只有一个人——Carol。

)我想更多的观众会代入Therese的角色,不仅因为影片是从她的角度叙述,更因为她对Carol的爱很容易理解,但Carol对她的爱却模模糊糊——初次见面故意落下手套显得居心叵测,和丈夫吵架后对Therese态度恶劣,主动把Therese推倒,睡了人家之后第二天一早就离开,让前女友转交分手信,一句话也没说就挂断Therese的电话……Carol的种种行为都称不上是一个好情人,甚至有人说如果从Carol的角度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恐怕就不是什么美好的爱情故事了。

但是,一个三十多岁、有丈夫、有女儿的女人的人生是Therese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的,Therese是Carol爱过的第二个女人,她更加清楚一旦投入了她可能会失去的是什么,所以她比Therese更加没有安全感,可是由于年龄、阶级、经历等等原因,她必须要表现得很强大,强大到足以保护Therese。

那么谁来保护她呢?

她的丈夫不可以,Therese就可以吗?

我们都曾真心地爱过别人,也都经历过一段甚至几段因自我保护的本能而退缩的感情,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曾经相爱的那些时刻是真实的。

故事没有将Carol和Therese之间主要的障碍设置成外在的社会压力(当然这种压力必然存在),而是内化成两个人内心深处的选择,这让CAROL得以在更宽泛的层面上讨论爱情。

除了她们是同性这一点,她们还面临着年龄、阶级、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的差异。

难的不是爱上一个同性,难的是相爱本身,难的是为爱坚定。

爱可以让一个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让一个坚强的人变得脆弱——这真是不可思议。

 7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

做了很细小的调整。

发到这边。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

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

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

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

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

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

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

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

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

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

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

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

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

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

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

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

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

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

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

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

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

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

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

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

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

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

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

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

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

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

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

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

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

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

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

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

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

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

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

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

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

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

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

这些其实都是包袱。

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

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

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

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

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

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

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

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

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

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

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

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

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

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

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

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

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

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

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

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

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

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

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

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

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

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

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

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

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

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

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

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1. 无视Harge的威胁。

继续和Therese一起。

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

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

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

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

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

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

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

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

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

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

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

这不是你的错。

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

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

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

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

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

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

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

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

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

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8 ) 看了卡罗尔 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卡萝尔》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发行的剧情片,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莎拉·保罗森、凯尔·钱德勒联合主演。

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萝尔之间的爱情故事。

年轻女孩特瑞丝在纽约追求梦想,却只能成为玩具售货员,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次次会面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然而同性恋在50年代美国是不被允许的,特瑞丝的男友也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和女儿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失去的抚养探视权,卡罗尔暂时离开了特瑞丝,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其实做好了一切要与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备。

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一名华丽的少妇卡罗尔,永远精致的妆容,不变的套装和高跟鞋本身就非常符合布兰切特自带高贵光环的气质,而当那双黑色的小羊皮手套夹起香烟的时候,你真的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9 ) 弥足深陷,也要有能够深陷的能力和勇气

相信凡是曾经用一种眼神小心寻找过谁、期盼过谁,因为对方一句话而内心沉甸、苦涩或甜蜜、迷醉过的人,不会不懂片中Therese的心境、无法不对这部电影产生强烈共鸣。

而能让我们深陷其中的,并不简单是情节和情绪而已。

【真情往往与任何标签无关,关键在懂得与相惜。

】首先,我不认为这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两个人会吸引绝不是性吸引那么简单。

Therese出身于普通阶层,在百货商场担任售货员但是一心向往成为摄影师。

她感受力强、热爱读书,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就好像她热爱的摄影一样,站在镜头背后,沉默、思考、观察、感受。

但这种特征让她在同等阶层环境下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影片前段,百货大楼一楼休息室别人都戴上了圣诞帽在三三两两的吃饭、闲聊,她一个人坐着,没戴帽子,手里端个杯子东看西看着,过会又翻开手里的书。

这一幕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她身处于环境中,眼睛也观察着环境,却一直对环境有着抽出的间隔感。

Richard和Carol在跟她说话的时候,分别问过「you listening to me?」和「you still with me?

」,都是她沉在自己思考和感受力里让外面的人看起来像是不知走神到哪里去了。

所以Carol会说她「flung out of space」。

由此也可见Carol认知她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二人间除了噼里啪啦的化学反应之外,还有灵魂的惺惺相惜。

Therese对Carol的体贴珍视和向往自不用说,影片表现得很直接,麻辣也演得很神。

但是Carol呢,我认为她并不是所谓掌控大局、胜券在握的那一个。

Carol尊重她,虽然年长阶层也不一样,但是始终没有预设任何框架去认识Therese,也是在用心去感受她。

影片中Carol这边因为与丈夫的离婚及关系要叙述,较少呈现了Carol对Therese的感受,但并不是没有:参加完累人的Party拒绝Harge只顾「我我我」的纠缠表白,又安顿完熟睡的windy后,她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时候她干了什么——喝着酒打开了从百货商场买来的小火车,Therese推荐的小火车。

看着小火车,难道她不是在想她?

一定是在想象她、感受她、试着在内心理解她勾画她啊。

她鼓励Therese追逐自己的梦想,对她说「天赋不是要让别人告诉你有没有的,你要做的就是一直努力」;听她说「我连个像样的相机都没有」,于是在圣诞节前,自己遭遇了windy监护权被剥夺的那么难受的事情,还记得送她一台她会喜欢的相机。

一直以成熟优雅理性自诩的人,在被Abby问到你对Therese到底怎么想的时,回答竟然是「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不知道」——不该啊,按照你的年纪和阶层啥事没见过、啥玩意没经历过,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可见她也是弥足深陷、不想再过多地用理性思考她与Therese的关系,而只走心了。

因此,看起来是Therese一直答应她的要求,事实上,一直是相互的。

其次,我认为【除了对方,影片中没有一个人能给得了她们在爱情上想要的东西;是两个人相互作用把爱情呈现到这个境界。

】这是比一见钟情更根深蒂固的命中注定,而只有所谓荷尔蒙的肾上腺刺激和占有欲,是远远不够不配的。

片中的男性角色,不论是Richard还是Harge,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我为了你」如何如何,「所以你得」如何如何——这是爱情吗?

他们的「我爱你」的言下之意是,「你看我都这样了你怎么能没反应、你得爱我、你得感激、你得回应啊」。

这在别人那里也许成立,但是在Carol和Therese这里,就是不行。

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们其实并不是真的懂、或者试图要去懂他们的恋爱对象;也就是说,Carol和Therese要得那种爱,他们给不了,没有爱的能力去给。

实际上Therese和Carol本质上都是心思柔软、敏感细腻的人,都表现出虽然不爱自己的男性伴侣,但是并不想伤害他们的一面。

在Carol与Harge在窗外争吵的场景里,Harge因为得不到而对Carol恶语相向,Carol态度坚决但是不曾有一句指责性的反击,Harge一句「You were never cruel」,立刻让Carol软了下来,想要安抚他,但这位男性只顾及自己愤怒和感受甩手而去。

而另一边,Therese和Richard的关系里,虽然没有这么强烈的冲突,但是也表现出二人注定无法在一起的关键一点:他不真的懂她,说爱她的潜台词也是「你得爱我」,而不是真正站在Therese的角度思考她想要的东西。

比如Therese跟他讲自己的想要把照片合成摄影集,投给《纽约时报》,这对Therese的理想事业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步啊,但是Richard的回应是什么?

Richard根本没在用心听而是打断她说「去欧洲的事情你还想了没?

」Therese听了这句话面无表情的看着他,本就一脸的嫌弃在他说爱之后只会更加嫌弃。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男性伴侣的存在,才让Carol与Therese的相爱变得那么难能可贵。

小心翼翼的触碰、试探、接近,努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就连中间唯一一次令人委屈的争吵(其实不算),Carol情绪失控对Therese置气说的话也是「不要你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为我去买烟」,不要你做、不要你这样为我。

也是站在对方角度说出来的气话。

镜头只让我们看到了Therese的委屈,而Carol呢,她在对Therese大声讲话之后自己在家又想了些什么,道歉时拿着烟不自然的手,不是一眼就昭示她的复杂心思。

被离婚弄得悲伤无奈情绪紧绷,可是另一边又舍不得自己的心放开Therese。

允许她走进她,跟她讲自己的生活,走近Therese疏离外表下温柔坚定的心,同时不也是把自己的心交出来给她了。

这真的是爱情,开始可能是出于外在气质魅力的吸引,但是【这二人最后不会悲剧结局的根源,就在于她们相互懂得与珍惜,她们在那个年代背景时局下,能够认清自己真正要什么,并为之付出现实的行为努力去实现】,从这个角度说,Therese和Carol其实是同一种人。

爱情不光电光火石还要有尊重、责任、勇气、包容和耐心,这才是爱的本质。

而她们拥有这种爱的能力,并且都给对方了。

最后,竟然有人能把音乐、剪辑、镜头运用成这样来展示人物关系张力和情绪流动,并且把我心中的英雄梦想一样的爱情关系用真实纪实有说服力的光影语言叙事呈现,能与这样的电影相遇,何其有幸。

很多镜头和配乐都可以拿出来做构图分析、布局分析、渲染人物关系分析的教科书案例。

在Carol送相机礼物给Therese的那个场景,Therese从厨房走出来,镜头机位固定一路平移跟着她,直到她在门口停下,我们的视线穿过房间看两人对话,Carol和Therese只占不到画面的四分之一,Therese的背影和Carol倚门的半身,但是却无比真实呈现了两人关系互动,好像我们也被投入在场景里,隔着背影都能看到Therese对Carol到来的雀跃、开礼物的小激动。

影片中每个两个人关系或者内心更进一步的关键结点,音乐都会恰如其分地发生变化,将镜头里情绪的流动强化。

如在Carol因为自己说话重了而打电话道歉的那里,明明是两个空间两个场景,但是给两个人的特写镜头,让我们感觉她们如此紧密,割不断了,而这种近密却十分脆弱,易受到外界现实障碍的阻隔(就好像当时两个人的关系):Therese说我有问题想问你,Carol几乎请求着说你问——这时候音乐起来,特写转成中景,将两人隔开,悲伤扑面而来;Therese这边晚归醉酒的年轻人们的回来了,打断了她们进一步的对话。

又比如,在影片最后,Therese认清自己、下定决心去找Carol时候,背景一直是吵杂的酒店声,直到她看见了她,镜头一步步向Therese推进,我们可以看到她难以平复的呼吸,这时杂音消失、音乐响起,完全昭示了她情难自持的澎湃心情和坚定勇气。

走向Carol的镜头多给的是主观视角,我们伴着慢镜头和起伏的音乐,一步步越过酒店纷杂环境和往来Waiter,一步步走向Carol,钢琴节奏的推动加上缓慢摇晃的镜头,让情绪在被调动得一览无余。

共鸣需要观众本身有情感,更需要导演有调动共鸣的能力。

我们在这部电影中,丝丝入扣地掉进导演演员们制作呈现的陷阱里,心甘情愿。

人们往往说,太美好了以至于不像真的,而这部影片扎实地阐释了什么叫「太美好了还如此真实」。

它一定会在爱情片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等着瞧吧。

<图片1><图片2><图片4><图片5>--另外,我也理解很多人不愿意把这部电影分类在女同电影的下的心情。

因为在惯常认知里,这个标签只强调了性而忽视了有丰富内容的电影本身。

但是在我们对这个标签去污名化之前,不能忽视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女性的事实。

需要强调,需要让人知道,你看到的这活生生的爱情,有时候跟年龄、跟性别、跟阶层、跟种族没有任何关系,而在于两个独立的个体灵与肉的吸引、尊重和默契。

但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打破框架和标签的第一步,是强调这标签并不意味着什么。

你看这部电影,她们两个的爱情程度,多少男女\男男\女女能达到?

脑洞开一下,如果在一起后Carol或Therese其中一人受外星物质或者化学入侵,变穷、变性或变种族了,其他都没变,一方会因此而抛弃另一方吗?

我不那么认为。

那这部电影会因此贴上【跨性别】或者【科幻】或【工人阶级】的标签吗?

贴就贴吧,可以理解一些人的认知框架就是这么狭隘的,不框起来好像就不能认识事物了。

那么【科幻】贴出会敏感觉得像【女同】一样不喜欢、不想看到吗?

不会吧。

那会不会是你心里对标签的投射有问题呢?

要破局,不是从不可说不可说开始的,而是说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

随便你去标签,我看到的是爱情,真挚而美好的爱情。

就够了。

 10 ) Carol与Therese初见的那一瞥让我浑身发麻到散场 1230补充

[一部可以给死姬佬们带来全程高能观影体验的电影 -- 写实的副标题](严重细节剧透,没有顺序,风格跳脱,想哪儿写哪儿)(似乎重点都跑到了补充内容里…)(原影评因为下载链接给的太明显被删掉了…心塞= =)作为一个三线电影节,斯德哥尔摩把凯特女王在出租车里追寻玛拉妹子身影的图当作宣传海报实在是太具吸引力,比电影的官方海报还要好。

为此甘愿自掏观影史中最贵的一场电影票。

影片开始前和朋友说,不要跟我微信,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两个小时听力理解中,因为一点都不想错过。

七百人的剧院场子,上座率至少在80%。

根据全片的笑点判断,得有半场子的基佬拉拉,散场后看到涌出的人中不少拉拉脸;至于基佬,这整个城市的本地男性看着都像基佬。

原著小说刚看到第九章,因此没法对比,其实也不需要对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多细腻的情感两小时的电影表现不出来,所以不应代入对原著的情感。

即便这部片子不牵扯到同性恋情,从阵容到布景也足够引人了,再加上预告片和一些流出片段,拍摄和剪辑炸了,演技也炸了,又怎能错过如此炸裂的电影?

开头就是两人坐在一起面对面喝茶,我心想不对啊书里不这么写的,后来意识到雾草这是倒叙/全文首尾呼应,脑子里蹦出了context这个词于是跳戏五秒钟。

接着闪回到两个人初见那场戏。

Carol站在最远端的柜台,Therese先注意到,Carol看过来,两人对上眼,顺便把我也看怀孕了。

现在闭上眼回想凯特女王的那个眼神,依旧浑身发麻,还有一种被人打了一拳胸腔里一声闷响的感觉。

这是值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一瞥,十足的穿透力,因此Therese的crush一点也不突兀。

两人的第一段交谈从洋娃娃开始,到小火车送货上门结束,凯特女王谁听谁怀孕的声音和看谁谁生娃的眼神,对于Therese都是绝命无情杀。

一个刚入社会的小女孩,面对一个来自更高阶层、举止优雅、面容中透着神秘的成熟女性,瞬间被吸引是在情理之中的。

对于手套,个人认为是Carol故意留下,因为Therese说她四岁的时候喜欢小火车,如此strange的小姑娘对于一个不用上班还在离婚中的Carol十分新奇;而Therese明显因为那一瞥就爱上了,她把手套按送货地址寄过去时心中也是期望能和Carol再有接触,所以双方都是心 怀 不 轨剧本剪掉书中的一些关于Therese着实是一个很难对别人说不的小姑娘的情节,改成了她和Carol吃饭时的对白(对Richard和Jack她也没有明确说过不)。

第一次通话约饭,Therese答应;初饭时Carol邀请来家中做客,又答应了,"strange girl you are",但Therese对Carol的yes都是喜悦而肯定的,不像对别人只是not no。

剧本还把Therese的工作从场工变成摄影,这个改动无比适合电影表现-包含着爱意拍摄的影像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出当事人的情感,压箱底的照片也在后来提醒Therese你还爱着Carol。

给编剧加个澳龙。

凯特女王全程演技炸表,勾引挑逗玛拉妹子的时候,作为一个姬佬我也是各种屏气凝神/心跳加速/心脏停搏,因此玛拉妹子演技在凯特女王全程高能下很容易被忽略,至少在观影的时候是没注意到的。

但回想起来,玛拉妹子片中演技担当与女王其实平分秋色。

如果说凯特女王负责撩拨观影姬佬和掰弯看片直妹,玛拉妹子就是在表现一个现实中被撩拨被掰弯的小姑娘。

因为自然。

Therese面对Carol时的表现就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crush应有的表现,不做作,不夸张,却又传达出了内心活动。

弹琴那段,Carol的双手搭在Therese肩上的那一刻,想象中我自己的反应和屏幕上看到的Therese的反应是一毛一样的。

那是一种全部感官都被放大放缓的感受,心脏有力的跳动之声占据整个大脑,似乎能感受到所有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听到血液的流淌,心中的兴奋与期待,玛拉妹子全都表现出来了,一个短短的镜头里。

所以玛拉妹子更值得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

鉴于蓝色茉莉女王拿奖拿到吐,所以期待奥斯卡长眼让玛拉妹子提名然后拿奖。

说到演技,片中Carol是个很张扬的角色,但凯特女王并没让这个角色显得狂放,却在一个热 爱 穿 貂 还时常烈焰红唇的女子身上营造出了绝对的气质二字。

后面和前夫妥协女儿抚养权那场戏,情绪从平缓向激动的转变,哭泣时的念白,旁边的鬼佬在这幕戏结束的时候来了句wow。

全片都很克制,Therese打包因为要和Carol去西部而和Richard吵架爆发了一下,然后克制住了,没有将滚吧别来烦我说出口;Carol跟前夫吵完架还找不到烟,气急败坏了一下然后又优雅的克制了;发现侦探偷拍应该是全片情绪最爆发的一段了,但还是以克制收尾;Therese被一个人留在旅店后也没有伤心到嚎啕大哭(啊她在回程路上因为伤心而下车呕吐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这一幕在逼站上一定会被“妹子怀孕了”刷屏)(误);Carol的那封信内容语气也极为克制,虽然凯特女王的声音无疑是一剂催产素(但还是想吐槽最后一句I release you 是特么什么鬼,简直渣男附体好么);船戏却是克制的爆发,仿佛是一缕轻烟在一个空球体中出现,然后慢慢散开,越来越浓,最后充斥了整个球体,最终融合成了一个有份量的固态的实心球体。

一共两分钟左右的船戏在我看来有五分多钟的感觉,可能是太过全情投入拉长了时空。

吸鼻涕的,清嗓子的,吃爆米花的,调整坐姿的都没了声音,船戏结束后无声的几秒钟全场也是完全静音的状态,如同所有人都凝固在了各自的高潮余温中一般。

又是扶住肩膀,而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已经心知肚明,Therese并不再是心里小鹿乱撞,而是知道要发生什么的紧张和无措,再次赞玛拉妹子演技。

Therese的紧张和无措建立在两人之间的情感地位上,Carol占据主导地位-先出手,话题、活动都是由她引出,Therese积极回应每一件。

全片Therese从未对Carol有主动的身体接触(关系暴露后的那晚Therese也不敢主动和Carol一床睡,再之后还关于抚养权产生自责),我倾向于Therese的自卑心理:不同阶级,不同阅历,让她不敢向Carol主动表达情感,仅有的一次主动打电话也没能在Carol挂电话之前把那句I miss you说出口,因此全片仅有的一句I love you是从示弱的Carol嘴里说出也就可以合理解释了。

Carol解开睡衣带的那刻,我呼吸都停止了,并且明确感受到自己脸红了orz…荧屏里的Therese显然也是大脑一片空白脸。

太特么诱惑了。

不知道书里怎么描写的这一块,但是这个动作秒杀一切前戏,有直接送人登顶的功效。

更厉害的是,并没有接下来就宽衣解带,而是手扶着肩,两个人在镜中对视了一阵,然后Carol缓身吻向Therese,镜外是Carol的角度,镜中是Therese的角度,两个人各自的情感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展现,在这里要给摄像跪,给导演跪。

接下来依然克制,Therese停下来说take me to bed,也是两人走向床,Therese轻轻躺下,Carol解开Therese衣服,赞美身体,脱掉自己的睡袍,再俯身轻吻,才激烈起来。

一段太美的船戏。

(凯特女王脱掉浴袍露出背上肌肉的时候,我从心脏停搏直接狂飙到心率180)这段船戏中没有夹杂着情欲,只有两人的强烈情感。

Carol的船戏里光影和配乐的运用,配合两位女主双双炸了的演技,足以让人屏息凝神地欣赏,让人在观看时感受到爱,(在有片源后)让人在想感受爱的时候翻出来回味,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看完想转身找人打一炮or想打炮却没人时的替代。

另外我认为美好的船戏是让观众产生欣赏之情,哪怕美得不真实。

与之相对的是阿呆尔的生活,里面的船戏拍得很“真实”(然而实际生活中并不),但作为姬佬我在观看过程中感到非常尴尬,因此空前绝后地在船戏时快进。

Carol的船戏让我没有夹杂着色情视角进入了角色,而非旁观者,十分难得的体验。

影片结束在两人远远地对视中,正如开头的对视令两人相识,片末的对视是两人更新一层关系的开始,也是Therese最主动的一次行为。

随着停留在凯特女王身上的镜头,我在片首怀上的孩子,也在步入到寒夜,同旁人一起点燃的烟中,思维还沉浸在电影里,生出来了。

(想写的太多,语言组织能力又太差,等思路捋清晰了再回来补充)(结束滚幕上看到了柯达16mm胶片,当时激动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数字时代稀有的胶片电影啊!

)151122补充一:Carol送Therese相机和半箱子胶卷(还用脚把箱子踢近)和心情不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西部游彰显了她的主导地位-有钱任性。

补充二:电影没有说明白Carol对Therese的感情是怎么开始的,从开头的挑逗通过接触弥补感情空缺逐渐升级成爱?

这要是成立了,从Carol的角度故事就太不感人了…但两人明显就是真爱眼神。

也许是因为Carol是主导方,因此观影时观众自动被主导,因此在Carol不脆弱的状态下没有参与进她的心理活动。

还有结尾太仓促,Carol内心的挣扎展现得短小却并不有力,反而让人觉得是争女儿无望所以不能再失去Therese。

但她是怎样意识到生活中不能缺了Therese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有在出租车里追寻Therese背影这一点,感觉再加15min的戏来说明一下也不多…不过这确实是不太好处理的一块,反正导演说budget is limited…1127补充三:看完电影的状态就是从掉坑到被活埋-再也出不来,于是跑去读原著,然而阅读速度捉急,已经无法满足对着文字意淫画面的需求,于是找到了英文有声书,下好分享给自愿跳坑被深埋的各位,九个半小时即可登极乐(微笑脸) (各种|||下载链接|||弄得我都不敢放了😂想下的直接管我要吧)1128补充四:两天的原著搞定过程里整个人陷入了魔障模式…把学校里所有的电影节海报都拿回家了…还给电影节写邮件讨要不同尺寸的海报…找来了所有和电影相关的访谈来看,表示玛拉妹子把头发散下来更漂亮,凯特女王影场老手各种问题应答得心应手。

然而,遍寻整个油管carol的采访都没有找到NYFF放片结束有中国妹子提问环节说“中国姑娘们看完预告都弯了”的视频…只找到了伦敦电影节导演提到这段的访谈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91892/ 希望有好心人找到NYFF的访谈视频万能好心人Youth提供了NYFF视频地址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233a4f16b58f128a1906342834296da1201补充五:犯病继续中…每天靠trailer和clip度日等公映…感觉可以剪个短版电影出来了…说说扶肩膀这件事,原著里也是认真刻画了好几次 影评没法传gif 动图在这里 http://www.douban.com/people/3984228/status/1764408485/

前面说过,这是一部极其克制的片子,只有我们这些心怀不轨的人才全程被撩。

然而片中除了船戏两人为数不多的几次身体接触里,有三次轻抚肩膀杀让人印象深刻。

感谢玛拉妹子炸天的表演,让屏外人对Therese可以感同身受。

//第一幕,同时也是快到结尾幕的扶肩发生在Carol邀请Therese同住被拒绝然后放ILoveYou大招后。

Carol是伤心的,因为这个No在她意料之外却又太合情合理。

扶住Therese肩膀,Carol说you two have wonderful night,手指在肩上微微用力,后短促慌张的抬起。

抗日剧里这是上战场前立flag的标准动作之一。

指尖的力量里包含着爱与不舍,和诀别般的痛苦与遗憾。

之后她保持优雅,从容离去。

[楼主要回国,来个新年彩蛋吧1227,第一个留言发现彩蛋的国内包邮送一张电影节海报 如图 至于Therese,在Carol的手触碰到肩膀的那一刻,深吸一口气,转头偏向Carol,到三秒钟后手离开,放下提起的那口气,思绪却还停留在刚刚,接着是近似于喘息的深呼吸,心跳加快的反应。

这段clip看了不下20遍,在不到十秒钟的画面里,双方对彼此的情感靠两个并不明显的动作完美诠释。

//第二幕发生在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做客。

Carol坐在地上,问起Therese偷拍事宜,然后谈起了人生理想事业规划。

之后起身,轻轻走向弹奏中的Therese,双手扶住肩头,向侧轻抚,然后手离开。

一个包含怜爱的举动。

一个受情感驱使发生的动作。

这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关系亲密、彼此接纳的人身上的动作。

另外,在扶肩之前,Carol手在胸前轻抹了一下衣服。

一般情况下这是由于紧张带来犹豫不决时无意识的动作。

Carol为什么要紧张,我的理解是,那是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小姑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感兴趣了,并且多少发觉了Therese对自己不一样的情感。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和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中,她清楚了解两人如果走到一起,那将会有极大的风险,对彼此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紧张和犹豫。

而Therese在手触到肩的那一瞬,整个人僵住了,电流从坐骨神经涌到大脑,breath taking。

拷贝上文,“那是一种全部感官都被放大放缓的感受,心脏有力的跳动之声占据整个大脑,似乎能感受到所有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听到血液的流淌,心中的兴奋与期待玛拉妹子全都表现出来了,在一个短短的镜头里。

”//第三幕是船戏前奏,没记错的话是可以分为两部分的:#1Carol从后面走来,右手搭上Therese肩膀,左手慢慢捋着Therese的头发,谈起各自独自一人度过的新年夜。

Therese说I'm not alone with you,伸手搭在了Carol的手上。

两人在镜中对视(至少五秒)。

从表情上看不太出两人的心理活动,只是可以肯定Therese心里是很高兴的,是那种可以和Carol分享生活的高兴;#2Carol(左手)解开睡衣带,Therese变大脑空白脸,伴随紧张和无措,两人在镜中对视(至少三秒),Carol缓身吻向Therese。

Carol主导了由#1向#2的转变。

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Therese想必并没有会和Carol滚床单的想法,尤其是剧本删了我们心心念念的Don’t you know I love you桥段,Therese始终没有明确过Carol对她是怎样一种情感,到达什么程度,因此她不敢奢求什么。

相对于爱,我更愿意把她对Carol的感情理解为爱慕(截止到滚床单前)。

Carol对Therese的情感则应该是在旅途中慢慢升温的,从最初的感兴趣,到陪伴者,到深度陪伴者(和到最后的人生陪伴者)。

旅行真的是情感发酵最强大的催化剂,全天候的陪伴如果没带来厌恶和嫌弃,那就只能让双方的感情向更深一层次发展。

解开的睡衣带一方面是解开孤独,另一方面就是解开情感--一个成熟重名的女性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解开了这样的情感,几乎就可以算作是行动版的我爱你了。

1213补充六:在线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384190/源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62MTr_RPM&index=1&list=PLbRpHkuMazSKL73_wqMhSWiPuzNizmCdg疯逼楼主凭借二十天前仅看过一次的记忆和track名字尝试把ost和情节对应,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补充TRACKLIST: (靠低清生肉二刷以后更正&补充了)1. Open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00:52-03:01 片头2. Taxi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05:14-06:01 Therese坐进出租车开始回忆杀3. To Carol’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31:47-33:11 Therese上了Carol的贼车(书里是Therese想想隧道塌了俩人被埋死在一起)4. One Mint Julep - Performer: The Clovers --70:44-72:26 开向豪华酒店所在城市的路上5. Datebook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24:25-25:05 笔记本上写Carol的名字和周末去她家玩的日程(12月21号哟)6. Christmas Tree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33:13-34:46 贵妇撩骚以及痴汉偷拍7. Easy Living - Performer: Billie Holiday & Teddy Wilson --没聋的话应该是Therese钢琴弹的曲子8. The Trai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42:54-43:58 Therese在火车上哭(这段看了好心疼啊TAT)9. Pack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58:59-59:58 打包行李准备出发10. Drive Into Night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62:02-62:50 Therese把唱片送给Carol 然后两人上路开车。

开到夜里Carol还给一旁坐着睡着的Therese盖了下衣服。

11. Kiss Of Fire - Performer: Georgina Gibbs --12. Waterloo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4:03-74:28 开向Waterloo&船前13. Lover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6:00-78:22 船ing(WTF船戏真的只有两分半…我果然错觉了)14. The Gu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9:28-82:08 发现私家侦探15. Smoke Rings - Performer: Les Paul & Mary Ford --16. Over There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83:30-84:40 临别船17. Visitatio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95:17-96:37 Carol见到了Rindy,到Therese挑选Portfolio照片18. To Court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98:31-99:29 Carol去跟前夫讨论听证会路上在出租车里追寻Therese身影19. The Letter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102:43-102:58 Carol给Therese写信约见面20. No Other Love - Performer: Jo Stafford --21. The Time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03:03-104:43 Therese在Times工作&餐厅见面22. Reflection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08:49-109:57 Therese去趴体23. Cross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13:01-114:27 Therese去找Carol24. You Belong To Me - Performer: Helen Foster & The Rovers -- 32:36-33:12 穿隧道时Carol打开车里收音机时的音乐25. The End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片尾1225补充七:机场过夜无聊,谈谈对Therese火车上哭的感想。

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委屈和无助两种情感。

在Carol和前夫起争执的情况下,她什么都无法为Carol做,甚至连提出去帮忙买烟都被情绪不稳定中的Carol硬声回绝。

这样的回绝其实很伤人心,相当于直接说“我不需要你”,生冷、僵硬、疏离,在开往火车站的路上也是一言不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沉重凝固的气氛),这些对本以为已经进入Carol生活的Therese算是当头一棒。

对于Carol,Therese人生中第一次产生爱/爱慕这种剧烈的感情。

有过暗恋经历的人应该都体会过那种想为对方做任何事、帮对方解决困难的欲望,因为爱是占有,你希望包办对方的一切所求,希望对方的一切都是从自己这里索取,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对方的一个微笑,然而Carol只给了"Just let it be"+关上的房门,和"I'm fine. The next train's at 8:30. I'll drive you to the station."+无言的路程。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是叫出租来接,Therese的伤心程度应该会比电影中的要少一些,至少她可以让自己理解为,Carol吵完架心情真的很不好,无心处理他事。

而开车送站,在Carol方面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礼仪,但在Therese看来就是不被需要的拒绝。

还有之前没太想明白的一点,在这夜深人静 空旷漏风的KEF机场也稍微思如泉涌了一下:Therese想问Carol的话内容是什么,以及Carol为什么恳求答案却又在电话另一头的一阵喧嚣中挂断了电话。

Therese到家后,像是有感应一般接起了Carol的电话。

平静下来的Carol意识到之前的态度太过硬冷,打电话表示道歉。

画面中,Carol拿着烟的手在颤抖,声音里没有了强硬和自信,询问了第二天能不能来找Therese,双手握住电话,竟用了近似恳求的语气"Ask me. Things. Please."让Therese问问题,然后做了只有在内心痛苦时才会有的扶额动作。

这时的Carol孤独无助,像是接替了Therese之前的情感一般。

走廊里的那阵喧嚣,可能让Carol误以为Therese找到了下一个开心的地方/没有人和她一同承受悲伤,遂挂断电话。

至于Therese想问的问题,从她被“邀约”瞬间点亮的眼神变为羞涩向下的低垂,大概可以猜测出来:a "I think I'm in love with you. Do you like me?"b "Do you know I love you?"c "Do you like me?"d "I'm care about you. Do you need me?"不管问题是什么,还好没问出口。

因为隐藏的感情才有更多发酵的余地。

1229补充八(在又一次漫长的转机等候中):离回国18小时的时候去影院二刷了Carol,九点开始十一点结束,下过雪的斯德歌尔摩气温竟与一个月前从影院走出来时没有太大差距。

在家把标清裆漏也看过了几遍,完全熟知了剧情和对话,但这次二刷时仍然目不转睛,除了感受到有些场景相比于第一次看“快”了许多,没有别的不同,又是第一眼被盯怀孕,又是长舒一口气和意犹未尽式的如鲠在喉,也关注到了更多的细节。

不得不说,影院观影感受和对着电脑撸完全不同,因为影院里唯一可见的就是亮着的大屏幕,偶尔加上一些前排稀落的人脑袋,很多细节和情感的感知程度要远深于一块撑死17寸屏上放映着的低标清画质画面。

寒酸的吃饱喝足,先来聊聊爱情。

我没经历过crush,也不相信crush。

第一眼带来的最多是互相吸引,第一次短暂且不深入的接触最深也只能带来好感。

一直放不下的人和唯一一段恋爱的第一面也只是相对于其他不认识的人多了一丝关注而已(一个高中入学一个大学入学)。

感情是相处出来的,需要共同经历时间地点事件才能深入和转化。

然后来捋一下两人的感情发展时间线:1216/17 商店见面—— 1218 Carol约Therese周五吃午饭—— 1219 午饭&Carol请Therese周日到家做客—— 1221 难过的做客经历—— 1222 Carol到Therese家看照片&相约西去—— 1223/24 出发—— 1231or0101 两分半—— 0103 Carol丢下Therese走了满打满算,15天。

经历过Therese的年纪和类似事故,可以确认她在第五/六天从爱慕变成了爱上;Carol比Therese多一天,在Abby的问题里意识到自己对Therese是有不同寻常的感情的。

窝无数次在无数地方提到或写过,旅程是情感发酵的最猛烈的催化剂,如果没在日夜相处中心生厌恶,那就只会有越来越深且容易升华的感情。

持续接触的15天是情感的铺垫与发酵,激情与伤害过后,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才是爱情真正发展的阶段。

写到这里,突然想再给编剧加个澳龙。

绝对的好手笔,让两人在几十天互不见面互无消息之后,来一次目光与背影的重逢,来一次掷地有声的I won’t deny it,来一次没有直接回应的I love you,来一次人群之中我只能看到你。

有经历曲折,有时间沉淀,这样的爱情才有爱情的样子。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以后,嘴中长舒一口气,却还有一股劲顶在心和喉咙之间,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原因。

再说说Carol对Therese的感情。

之前没想明白Carol对Therese的感情是怎么开始转变的,对电脑撸了几遍低清也没发现,这次二刷被一个画面糊一熊脸后略微恍然大悟:爱的迁移。

一个三十几岁有婚姻有家庭的上层阶级女人勾搭不到二十的售货少女,怎样都会给人一种玩儿性大发的潜在感受。

但Carol看到Therese小时候照片那刻的表情,以及转变话题要喝的,和之后坐在一旁黯然神伤,无疑是照片唤起了对Rindy的想念,这时Carol的母性应多少迁移了一些到Therese身上。

片中另两处明显的母性体现:夜车途中关掉收音机给Therese盖衣服(理解为对有感情的人的关心也可以,因为盖好后还轻按了一下肩膀);新年夜手搭在Therese肩上的同时抚弄她的头发(Carol时常给Rindy梳头),然后聊到双方都总是没有爱人陪伴得跨年。

两次母性的体现都混杂在更复杂的感情中,所以Carol对Therese的爱既不是从母性中寻找支点,也不是意外的经历衍射出了母性,而是自始至终地揉杂并行,并且我认为在Carol放低姿态去求Therese搬来一起放I love you大招时,依然不是纯粹的情人间的情感—— 母性哪有那么容易消散,世上哪有完全纯粹的感情。

(天惹这段写得好无聊,但语言和逻辑表达只能到这个地步了…千言万语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真糟心)不过发现之前观影的一个遗漏。

Carol坐到一旁黯然神伤的时候,Therese敏感的察觉到Carol情绪异样,也是她第一次直面到Carol的弱势状态,因此有了第一次主动的(安慰性的)碰触——没错,又是搭肩膀(多么内敛克制的一部片子!

除了船两人片里所有的肢体接触都特么是 搭 肩 膀,还不是环绕式的搭肩膀,也连个充满爱意或温暖的涌抱都没有…但不管是谁设计的,只想说 干 得 漂 亮),这是两人算是熟识后Therese第一次感受到被需要。

另一次明显被需要的是住豪华酒店吃饭时被问房号,Carol想不起来也找不到,场景还是挺尴尬的,Therese的脱口而出颇有解围的态势,于是[您的好友Carol发送了“眨下眼睛”的表情],Therese调用[自豪耿直红耳根微笑]表情包。

任何一次的主动付出被接受和被需要在自认为相处弱势的Therese看来都是宝贵的,这些可以向Carol证明自己有拥有价值的机会,证明对她的关心,对她的感情。

好啦来说说摄像。

(又是一个不那么有趣且讲不明白的话题)(窝今天是怎么了😂 )本片摄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摇晃就绝不稳,能在镜头和脸之间插入任何形式的屏障就绝不让画面中直接仅出现一张脸(directly to a face …有时候中文不好真捉急)。

最多的就是隔着玻璃,映着街景的,挂着雨水的,偷拍视角的;类似就是利用镜面反射,一张脸,两个角度,出现在同一画面。

其次就是对焦一张正脸的前景一定有一个虚焦的人/物挡着。

没学过电影,但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影片要营造一个旁观者视角,让观众在不远处跟踪这两人的故事,而非把自己代入某个角色或纯当一个观众。

然而神奇的是,各位姬佬讨论时更多的是把自己代入Therese的角色中,谈论到Carol主要都是从旁观者角度分析,莫非是大家都更熟悉情窦初开的感觉?

总之摄像是神助攻,极少见到这么拍摄的片子。

然而说到底,这还是一部 从此女王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的故事。

但就是因为这样才美好。

(感谢在原影评里留言的各位 截图保留下来了http://www.douban.com/people/NoEnoughPants/status/1773520618/)

《卡罗尔》短评

个体加速成长,自我意识的崛起和对世俗的反抗,这些就是能让表面平凡的爱情有光辉,可以小规模荡气回肠。 Rooney Mara 的可塑性和演技都是一流的。

6分钟前
  • shu
  • 力荐

磨磨唧唧的分几次终于看完了,真看不出好来,沉闷,平淡,无聊。加一星给鲁尼玛拉的再次露点,不过展现肉体也没有《阿黛尔的生活》那么美。

8分钟前
  • 麻绳
  • 较差

深感平庸,布兰切特的苹果肌永远看不习惯

10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收尾前的冲突处理挺高明

13分钟前
  • 海泊河潜艇
  • 较差

凯特布兰切特的黄晓明化…

1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炒得火热然而并没有觉得很好看,明明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不过啊如此庸俗也才是爱情的真面目。看吧,爱情自会找到她来时的路。

17分钟前
  • Rebbbeccaaaa
  • 较差

细节美好,Cate女王的I-wanna-fuck-you eyes和Rooney的fuck-me eyes

19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當年《斷背山》被標成牛仔同志片,李安力陳不過愛情故事。今日,坊間強調《CAROL》只是個愛情故事,不是、不單是女同志片。時移世易,同志不再是綽頭。那就要捨棄受壓的光環,接受觀眾拿它與世間千萬情愛篇章比較。此情事,蒼白如紙、生硬欲裂,是導演自我重覆之作。走進主流是否等同抗爭有待商榷。

21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其實是一部失敗了的公里片,但氣韻比五十年代的爆米花還陳舊。角色的處理模稜兩可,演得也不算太好。

22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可能是去年噱头严重大过电影本身的一部电影了,没得什么奖项也不新鲜,除了纯胶片拍摄复古的摄影和美术,都是比较平庸。比起同类型的欧洲片,在好莱坞拍还是放不开。北影节资料馆。

25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比《断背山》差了五个《阿黛尔的生活》,就酱紫

28分钟前
  • 吖欣
  • 还行

豆瓣5800条目:本以为这会是部年代纯情的《阿黛尔的生活》,直到看到她俩的床戏我才晓得这只是尺度小点、生活有异、但故事结尾更加和善美好的《卡罗尔的生活》。苦等高清资源的时光没白熬,终于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前收获到又一部五星电影,太棒了。没想到导演竟然是《天鹅绒金矿》编导,惊喜!

3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非常失望,太单薄了。

36分钟前
  • Pirouette
  • 还行

★★★★★★★★★★★★★★★★★★★★★★★★★★★★★★★★★★★★★★★★★★★★★★★★★★★★★★★★★★★★★★★★★★★★★★★★★★★★★★★★★★★★★★★★★★★★★★★★★★★★★★★★★★★★★★★★★★★★★★★★★★★★★★★★★★★★★★★★★★★★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卡罗尔离开时那封信的每一句都像我或我朋友写的。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很难说是同性恋的故事,更像是我们女的的爱情故事,只是作品呈现的这个世界尽可能地抽掉了男人的存在而已,我们女的就是这么谈恋爱的🥺

41分钟前
  • 乐观牛油果
  • 力荐

&amp;#34;I love her&amp;#34; &amp;#34;I can&amp;#39;t help you with that&amp;#34; 本片换成男女之爱就会沦为一个很歇斯底里毫无看点的普通情爱故事 所以异性恋真是太丑陋了 HE过于草率根本配不上两小时的挣扎纠葛好吗(有人管管出场半分钟的Carrie Brownstein吗?

45分钟前
  • 量力娇酒
  • 还行

演员选的太讨巧了。对剧情无感,但演员眼神控制力惊人。看了太多过度解读,不得不说有些失望。其实不喜欢卡罗尔一出场就放电的设定。她丈夫的控制欲也使我不得不质疑她们间是爱情还只是一场基于迷恋的彼此需要。当前评分8.2,虚高了。

47分钟前
  • 木由
  • 还行

逡巡于宇宙爱的微尘倏忽降落凡间,尽数播撒进两个俗世女子的瞳孔。特芮丝眼中闪烁着初尝爱火的悸动,卡罗尔眸里涌动着千帆阅尽的缱绻。轻抚过肩膀的手指、暗房里洗印出的回眸、轻踮脚尖怕踏破的暧昧,让一段缠绵往事暗香浮动。最后走向卡罗尔的脚步仿佛触动两人独有脉搏,于众人中望向你,且行且珍惜。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实至名归的牛X之作,目前为止个人年度最佳电影(姑且加个“之一”)。女王大人和鲁尼玛拉都美得令人难以置信。感情细腻,情绪克制,配乐完美,构图惊艳,转场流畅。真是彻底服了托德海因斯和菲丽丝奈吉了 #这部片子 必须怒赞#

56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比较平淡的一个爱情故事,感觉两人爱情的搭建不是很牢靠吧,年轻女孩的出柜和对Carol的顺从太过轻易顺利,降低了感情的可信性

1小时前
  • Gorill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