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在人》: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片名《成事在人》很明显取自于我们古老的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片名对调了八字箴言的前后宾语,意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决定事件成败的作用,唯物而不唯心,意同事在人为。
本片也契合了这个主题,“感谢上帝赐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 一、片名的翻译 影片的标题《Invictus》是一个拉丁词汇,在英文芹里写为invincible,意思是“不可战胜的”。
大陆将其翻译作《成事在人》还是很妥帖的。
至少较之于台湾译名《打不倒的勇者》要有些文学味。
今年有两部佳作的大陆译名很是让人大跌眼镜,一部是《无耻混蛋》,一部是《该死的联队》。
《该死的联队》一如本片也算作是一部传记励志片,译作《魔鬼联队》就挺好。
而《无耻混蛋》的太过直白的翻译虽然符合昆汀•塔伦蒂诺流氓电影风格,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位大导演,乍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未免会望而却步,不够浪漫。
本片译作《无良杂种》就很装逼够风骚且古典,既符合原旨又传神具有磁力。
对比出高低,据说香港译作《希魔撞正杀人狂》,真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并无言以对了。
二、字幕的翻译 说到标题的翻译再说一说本片的字幕翻译,我看的是悠悠鸟论坛翻译小组的作品,片中有曼德拉赢得大选进行一系列的演讲活动,既然是鼓动性演讲,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本处的精彩之处在于字幕组将曼德拉的演讲完美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结合起来,比如在成功后宣布“今天,我们黑人站起来了!
”在对待种族冲突,种族隔阂时用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面对“不要太顾及少数派的声音和意见”时,我们的曼德拉与时俱进的说出了“我们要以人为本”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精髓核心的一句话。
如此这般,让生于斯,长于斯,在红色中国的白色笼罩下的我,忍俊不禁,抚掌三叹。
毫不夸张的说,当下中国翻译国外原典作品,所谓的专家叫兽的翻译水平远远不及我们业务的翻译小组的水平,字幕组不计报酬,仅凭着一腔热血,兴趣爱好,一群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为广大影迷剧迷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作品成果,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而专家叫兽戴着高度眼镜,恐怕看到的是钞票,译出的文字便如干呕出来的晦涩污秽,臭不可闻。
有兴趣才会有才情,有激情才会有劲爆点。
向默默无闻,一直被当局无耻打压,同时为传递先进价值文化的字幕组活雷锋们致敬,伟大的字幕组,万岁!
伟大的字幕组,永垂不朽,彪炳史册!
三、贫民窟三大国度 影片全片都在南非进行拍摄,主要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拍摄。
09年度南非是一个曝光率很高的国度,在影视作品上《第九区》的轰动效应堪比在奥斯卡上让印度人民彻底火了一把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由此在笔者印象中,贫民窟最为强大的应当是三个国度,首先是印度,如欲了解请看《贫民富翁》,其二是南非,意欲了解请看《第九区》,其三是巴西,窥视请移步《上帝之城》。
三者均是通过最为直观的影像作品加以展现,用国语来说这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丑陋黑暗面。
鳞次栉比,密密麻麻,着实很让人动容震撼。
也不禁让很多人庆幸:“社-会-主-义优越性啊,下辈子,若投胎,我还生中国!
”习以为常,天朝的领导们也最乐于看见这类的老外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
五、南非!
南非!
电影让南非知名度大增,在绿茵球场,明年的南非世界杯那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热闹了。
世界杯预选赛,分组抽签让足球在2009未火先热。
当然贫民窟,种族冲突在影片《成事在人》也是一一再现,至于相对于2009年的明年2010的足球世界杯,本片也在另一维度上进行了暗合参照,影片中也有一个“明年世界杯”,当然不是足球世界杯,而是橄榄球世界杯,同样的一个命题:南非在明年世界杯作为东道主到底能走多远。
六、强强联手 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拥有《神秘河》、《百万美元宝贝》、《廊桥遗梦》、《不可饶恕》等作品,都被奉为经典之作。
而老戏骨弗里曼自然也不用多说,现实中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过只有摩根•弗里曼才能来演他。
这相当于一份伟大的授权。
影片的另一位主演马特•达蒙,凭借《心灵捕手》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是好莱坞的翘楚。
所以本片不会差,本片是伊斯特伍德码和弗里曼在《不可饶恕》和《百万美元宝贝》之后的第三次合作。
如此锵锵联手,致力于一部盖世人物的传记励志片,如果入选奥斯卡提名,相当于去年的《对话尼克松》,讲述总统的故事。
美中不足的是本片太过冗长,134 分钟其实应该压缩在90分钟内完成,节奏相应加快,不过考虑到曼德拉当选总统时年事已高,说话行为难免缓慢,这样就整体拖慢了影片的行进速度,以至于影片中的橄榄球火爆的对抗场面看起来都像是慢动作。
七、不可征服 影片并现实中曼德拉曾多次默念一首诗,诗写的很好,也很励志。
在此一并附上,这是威廉姆•恩内斯特•亨里(William Ernest Henley)写于1875年的一首诗。
《不可征服》 透过覆盖我的夜色,我看见黑暗层层叠叠。
感谢上帝赐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
就算被地狱紧紧拽住,我也从未退避哀求, 遭受命运的重重打击,我满头鲜血,却头颅昂起。
在愤怒和悲伤的尘世外,耸立的不只是恐怖的影子, 但面对未来的威胁,你会发现,我无所畏惧。
无论命运之门多么狭窄,也无论承受怎样的惩罚。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2010-1-8
不可征服:个人评分不可征服:90分弱点(同题材比较):80分换子疑云(同导演比较):75分今年金球奖入围三项,最佳导演Clint Eastwood,最佳男主角(戏剧类)Morgan Freeman,最佳男配角Matt Damon。
估计这三位进入奥斯卡最终阶段洗漱还是很高的,再加上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达到10部,入围也应该没有问题。
伊斯特伍德像一坛老酒,越老越散发一股迷人的芬芳。
说这句话之后不免再吐一下槽,去年的换子疑云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可是如此精心酝酿的奥斯卡影片噱头太大,内容涵盖太多,导致观影过程无比纠结,我觉得最后对杀手那段剖析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这样导致的效果是,一部换子疑云貌似是一个分为上下集的迷你剧,而上部精美无比,下部却像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可征服同样是一部为奥斯卡量身定做的影片,传记题材,种族歧视,“小球带大球”,这次却比上次的换子疑云好太多。
伊斯特伍德这次来讲曼德拉,这事我们耳濡目染的故事,君不知铁窗30载,那怎么也能知道beyond那首光辉岁月了吧,这样的故事讲好不容易,关键是要找好故事的突破点,好在有约翰·卡林的《人性因子:纳尔逊·曼德拉与改变世界的比赛》很好的在曼德拉的一生中找到如此精良的故事。
近几年来传记片一改从前的史诗套路,抛弃了从童年到青春到壮年的细腻的过程,而是以点盖面,从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着手,虽然没有特别波澜壮阔,但是随处可见对人物各个考究的细节的展示,典型的例子像女王,对话尼克松等。
不可征服的故事主线是曼德拉帮助南非橄榄球队获得世界杯的历程,还有几条支线,一条是曼德拉护卫队中的原白人人员与一直保护曼德拉安全的黑人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一条是橄榄球队长一家对曼德拉态度的转变。
曼德拉上台之后面临的不但是百废待兴国家,还有黑人与白人的隔阂。
他清楚的认识到白人也是南非的一员,如果处理不好种族关系,一切都是徒劳。
所以他在体育部集体通过废除白人象征的跳铃标志与橄榄球队球衣的图案后,坚持己见,否决这种会挑起争端的决议。
所以他选择橄榄球作为突破口,用一场伟大的胜利打破人民心中的隔阂。
这些遭到几乎所有支持他的人的否定,可是,在国家的危难关头,他知道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黑人保镖与白人护卫的支线很有趣,曼德拉上台之后并没有解雇原政府人员,这样原总统护卫的班底也全部保留,这样一只一直企图暗杀曼德拉的队伍却转变成保护的角色,所以其与一直愤死保护曼德拉的黑人保镖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
但是随着所有人感觉到曼德拉对身边人员的关怀备至与对橄榄球队的鼓励,白人保镖的态度慢慢开始转变,曼德拉希望看到的终于出现了,当他看到黑人保镖与白人保镖一起玩橄榄球时,骄傲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还觉得我对橄榄球下的心思没用么?
”影片有140分钟,但是没有感觉的冗长,所有的努力都凝聚在最后一场比赛。
比赛在影片中占据的篇幅很大,尤其是最后的决赛。
决赛进行时,镜头很规律的游走在场上的运动员,曼德拉与场上的观众,一户白人家庭,聚集看球的黑人们,空旷的城市与贫民窟(这时候用万人空巷在适合不过了),妙的一处场外听收音机的警察与一个流浪的黑人少年。
警察与黑人少年只有短短的几个镜头,最开始少年慢慢的靠近警车想听一下现场的情况,慢慢的少年靠近警察,接下来镜头切回来的时候少年已经座到了警车上,知道最后南非队胜利,警察把少年高高举起,一统庆祝胜利。
这种手法不能说老套,却极其标准,还有什么能表示这种隔膜的消失?
再简单不过了,就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一个拥抱。
影片对细节的把握达到完美的状态,曼德拉无时不刻对身边的人员彬彬有礼,开篇在运动场上训练的橄榄球队与在铁栏外面尘土飞扬的土地中踢野球的贫民窟孩子的对比,还有上面提到的决赛时所有人物的描绘,可能沉浸在这种绝妙的细节中也是不觉得冗长的原因。
Morgan Freeman与Matt Damon的表演无懈可击,Damon这次竟然这么年轻....但是今年奥斯卡这两个人还是很悬,估计也就是陪榜选手吧。
至于伊斯特伍德老爷爷,学院很可能看在去年严重忽视老爷车的面子上给老人家导演和影片的提名,但是在弱点之后上映导致票房严重低于预期,怎么也得拖到5000W呀,今年不可征服只能怪生不逢时了。
最后附上影片的灵魂,这首InvictusInvictusBy William Ernest Henley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Under the bludgeonings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s the scroll,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文/是俊《成事在人》有着先天的优越性,亲民政治,种族冲突,橄榄球狂热,以及一段真实的伟大的历史。
克林特·伊斯伍德甚至不需要发挥太多导演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把好剧本搬上银幕就成就了这部影片。
当主题涉及到政治时,往往很难去把握一个所谓的客观视角和历史态度。
感谢摩根·弗里曼和马特·达蒙,与导演克林特构成这个奇特的和谐三角,将这个故事讲得沉稳而有力量。
《成事在人》是没悬念的故事片和非完整传记的结合体,似乎勾画了曼德拉的整个传奇一生,但其实又只讲述了一件具体故事。
以小见大是相对明智的宏大叙事的捷径。
曼德拉在决赛前夕凝重又有思考地指出“这个国家需要一些伟大的东西”时,影片在这里崩裂了一股积攒已久的伟大主义情结。
这位传奇人物从出狱那天,向这个千疮百孔的非洲国家正式宣告自己的政治生涯开始 ,就不被群众看好。
作为领导人他太亲切,看得太远,做得太多。
这在现代中国的干部考核中是不合格的。
他不去抓GDP,不去开会谈教育,也没从外国拿回多少经济支援。
他专注于国宝一样的橄榄球运动,企图用体育事业拔高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缝合两个族群的排斥敌对。
这种把祖国命运孤注一掷誓死一搏的机会主义,是被我和谐社会泱泱大国所不齿的。
于是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成事在人》最大的惊喜是细节上的分寸。
这些被卷入政治和国事中的角色,同时背负着鲜活的家庭身份,使其在某一个小章节里,突然从高不可攀的位置上降下来,插入普通观众的生活里。
克林特·伊斯伍德展现了他的经验和天分里,应得的那种隐忍与取舍。
曼德拉与女儿及前妻的关系,在欲言又止的表情里铺成了另一条情感线。
老实说我并不认可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国的政治牺牲,若不是二十八年的监禁生涯,曼德拉在经营家庭关系与处理国家决策时用力的失衡,几乎会让我觉得可恨。
但整体上这是一个教人去爱的电影,它真的就通过那样一场全民圣典,让故事之外的人爱上了这个民族,爱上一种文化,与浸染其中并将其升华的主人公们。
摩根·弗里曼几乎垄断了那一类坚韧、成熟,略带苦涩又宽厚仁爱的黑人形象。
在他之后,曼德拉、安南以及天神等具有普世意义的角色怕难找到更合适的归属。
影片中对于曼德拉廉政的工作狂形象刻画得有些过火,生在红旗下的我,见到堂堂总统在与民同乐时老是对秘书说“我们何不趁现在处理些工作?
”,终于把自己成功地劳累昏阙;见到领导人嫌自己工资太高,于是不厚道地做出表率,号召大小官员都捐点俸禄给慈善机构。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情节,在这片土地上,领导在作秀场上比任何时候都专注,官员的收入不会公开,慈善机构等于骗子。
马特·达蒙是个极适合制服的男人,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觉得最适合他的角色是《绿色地带》中的美军中尉。
电影中许多台词写得非常漂亮,由于不熟悉英语环境我甚至产生怀疑,是否在母语里这样文艺的格言有点矫情。
有三处台词,印象很深刻,摘录如下:1、当曼德拉企图阻止民众解散跳羚队时。
“但在这件事上,人民错了。
作为他们选出的领袖,我有责任指出这一点。
”“(秘书)您在拿您的政治生命冒险,您在用您以后的政治前途冒险。
”“哪天如果我不敢这么做了,哪天就是我不再适合当领导了。
”2、跳羚队战败,队长祝酒。
“好了,我打算说点祝酒词。
致失败的滋味,喝吧。
记住这滋味,并且保证永远不再品尝它。
(饮酒)你说的对,确实跟屎一样难喝。
(甩瓶)”3、This country is hungry for greatness.4、曼德拉请求女儿将前妻落下的一条手链带给她。
“如果她把这个落下了,她意思就是要丢掉它。
”
这部电影算得上是两位老影人给观众的一个交代。
首先是摩根·弗里曼。
老早以前就听说弗里曼想要扮演纳尔逊·曼德拉,然而看着弗里曼日渐苍白的头发,纵横沟壑的脸,和他那黑色皮肤都遮挡不住的老年斑,这许诺有成空头支票的危险。
最终,摩根弗里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电影和历史一样,不一定都是通史,也可以是断代史。
72岁的弗里曼扮演77岁时的曼德拉,没有这么合适的了。
其次是老牛仔伊斯特伍德。
早两年,伊斯特伍德拍摄了两部描述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电影——《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因为影片里没有出现黑人美国士兵而被人指责有种族歧视倾向,在讲究政治正确的美国,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指控。
现在,伊斯特伍德用这部《成事在人》隆重辟谣。
电影说的是1995年,南非作为东道主赢得橄榄球世界杯的故事。
当时种族隔离刚刚解除,曼德拉也刚刚当选总统。
虽然制度上的种族主义消除了,但是观念上的种族主义却却很难消除。
当黑人获得权力之后,就有了反过来清算白人的冲动。
曼德拉可以依靠总统的权力去压制一些不和谐的主张,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他需要一个契机,把这个国家凝聚在一起。
南非橄榄球世界杯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爱国主义凌驾在种族主义之上的契机。
在曼德拉的强力推动下,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一点点从种族主义象征转变成整个南非的英雄。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体育在凝聚民心上的巨大力量,当年联邦德国足球队就曾经上演过“伯尔尼奇迹”,如今曼德拉和他的橄榄球队再现了这个奇迹。
影片试图向你灌输这样一个认知:比起作为民权领袖的曼德拉,作为总统的曼德拉更伟大。
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历史上有过太多的英雄在权力面前蜕变成独裁者,因此不滥用权力,不恋战权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曼德拉做到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平等。
再后来,曼德拉离开了总统的位置,像华盛顿一样选择了功成身退,这为继任者树立了榜样。
这些是影片之外的故事了。
文章已经写的不太像影评了。
回过来说说弗里曼的表演,谁都知道他是奔着奥斯卡去的。
整部影片里,曼德拉的形象都是克制的、谦逊的,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
也许这是一次惟妙惟肖的模仿,我分辨不出,也只有南非人才能判断。
不过奥斯卡的评委们可没有几个南非人,而奥斯卡的传统也更青睐一些神经质的表演,弗里曼这次显然不在此列。
从我个人来讲,我是更喜欢弗里曼的表演的,深沉内敛,但却从内心深处透露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于伟人的塑造,神似往往是最困难的,弗里曼做到了,他很好的诠释了曼德拉的精神,就像贯穿影片的那首诗,来自英国诗人欧内斯特的《不可征服》: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 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s,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 Under the bludgeoning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 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 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跨越政治和体育两大类型,中和后的化学反应还行。
真实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张力已经很强了,看点就在于如何能用同样精彩的方式演绎出来,这一点上做的感觉不能算太好,但的确不差。
弗里曼和呆萌对于身处两个领域的主角形象都演绎得挺不错,围绕着两位主角周围的群像也树立得很成功。
结尾的那场橄榄球世界杯大战似乎有点缺股劲,对于如此一场影响国家的决赛,无论是渲染全民关注还是比赛本身的气氛似乎都有些一板一眼了,有点可惜了。
觉得要老去了,就真的想,自己干什么能行?
会想,自己离不开发你工资的单位。
会想,人生终究是丢弃自己。
还会想,一切皆如此,一成不变也许才是安全。
却从没想,要创造些什么?
用一个人的一生去创造些不同。
何为不同?
就是自己的东西而已。
就如曼德拉总统说的——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自己灵魂的主宰。
《成事在人》这片名很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对着来;影片讲述的历史片段也很好,详述人类用进步来解决自我缺陷的一段成功经历。
最好的要算老伊斯特伍德先生,作导演的作为不仅高过做巨星的演员时代,更是一个真心说人话的可敬老者。
其实这很不容易,这电影最终要被归类为励志系,因为,即便谋事在人到了极致已然成功,人还是更相信成事在天的无奈道理。
真的有谁不相信吗?
即便是伟人曼德拉也会为一票成功保留羚羊队的运气而庆幸,只不同在于,对这种成事在天的运气是依靠紧急出动、现场办公、不远千里而来的行动成就的。
可不是先入为主的认定成功或失败。
天道酬勤是硬道理,有所准备是硬道理,而有所为更是硬道理。
成就一次自己的理想或者想法,不是单靠头脑风暴就可以,还要付诸于行动。
试想想,对天敌的仇恨变成微笑和保留,不是谁都可以行动的。
是的,多数人做不到。
剩下的就是少数:有机会就要灭掉对手,灭不掉也要到网上发泄发泄。
仇恨是让人前进,还是让人倒退,无法定夺。
终究社会和大自然自有规则,但凡真理跌倒了,哪天貌似不经意却又站起来。
所以讲,那些被称为伟大的人,意义就在于他们所实践的更先进、更合理。
经历了,想到了,就做了;失败了,跌倒了,又站起来了。
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心声,相信自己。
老百姓呢?
队长的家长根深蒂固蔑视黑人,白人至上。
而队长本人呢?
他很棒。
因为这个男孩儿没那么复杂。
单纯心思只一心扑在业务上,那么简单而已。
试想如果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在老板教练都撤的了时候还留守,小人物的大作为其实就是这样。
要不是我们天天被前途和金钱所困扰,那我们面对追求成就和荣誉的心态是不是可以更好点儿?
反过来说,无名无利的人生是不是遗憾呢?
只为名利,或者被名利绊倒而飞到另一个极端,抑或变本加厉,又是什么呢?
队长还是很好,他不喊口号,只本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的沟通理念来看待自己的业务问题。
怎么能赢?
在那个粗鄙简陋的监狱房间,我们看见伊斯特伍德老式的表现手法,却灵验到让人感同身受。
一般讲,真看到那些历史痕迹,还是有些灵性的人才能设身处地联想人类丧失自由却坚信自由时的辛苦。
做事要赢必须要有技术和信念,一手好牌有时照旧输掉,何况谁敢说我自己就是好牌一副?
所以,必要的信念是支撑成功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是信念,它作用在哪里?
还是人群,政治家追求的都是这些。
人们实践到马斯洛理论的基础层面时就安稳了,所以民航客机可以低空飞过球场搞搞庆祝,而不是灾难911;所以,球队依靠拼搏和必胜的信心成就自我实现;而曼德拉总统,实现了那些难以融合的融合。
而老伊斯特伍德,是不是要告诉黑人奥巴马总统,曼德拉当年也非常态的看见过大飞机,却也不是坏事?
其实,老伊斯特伍德要告诉我们的不是这么个规范的励志故事,而是要讲述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所尊重的人性精华,从他近期的作品都可以看出,面对浮华、浮躁、浮浅、浮动的现实世界,还是返璞归真、保保元气是正道。
明天也会和今天和昨天一样,愿意想成事在天也行,愿意想成事在人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
反正,还是想想吧,要不就耽误一位耄耋硬汉的一番真心告白了。
《成事在人》: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成事在人》: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片名《成事在人》很明显取自于我们古老的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片名对调了八字箴言的前后宾语,意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决定事件成败的作用,唯物而不唯心,意同事在人为。
本片也契合了这个主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几年,大抵进入了创作的井喷期,每年按时向奥斯卡报道,绝对的高产高质。
不用说,这部讲述曼德拉通过激励橄榄球运动,从而促进南非种族团结的传记类电影《成事在人》,一定会再次拿上几个重量级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可能会有个最佳男配
摩根弗里曼的演技无可置疑,而他所诠释的曼德拉具有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久违了的震撼。
对他的传奇的人生虽早有耳闻,但影片独有的角度让这个伟人的形象一下子靠近了许多。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经历了30年牢狱之苦的黑人总统的鞠躬尽瘁,还有那不可征服的灵魂,那颗足以包容肤色的差异给自己以及所有南非黑人所带来的屈辱和苦难的灵魂,还有那对祖国真挚的热爱---这些便是人性最闪耀的光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从古稀到耄耋,本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老当益壮,进入了演艺、导演事业的井喷期,佳作迭出。
这位魅力无限的老牛仔近几年的创作,总是在水准以上,不时给人惊喜,最新的这一部《成事在人》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宏大的命题,绵密扎实的叙事,不疾不徐的节奏,渊深阔大的情怀,正体现了其臻于化境的导演功力。
尝试突围晚年的伊斯特伍德堪称神奇,他在保证拍片的高效率的同时还保持了高质量,如此密集的拍出好片,真是不可思议。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还不玩短平快,不制作小品,近几部片子如《神秘河》《百万宝贝》《换子疑云》,包括这部《成事在人》,片长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让剧情充分发展,让人物性格充分展现,让影片主题从容浮现,压住阵脚,节奏慢悠悠,稳扎稳打,但是在艺术把握上却又稳准狠。
伊斯特伍德看似平实的镜头语言,总是能让观众不知不觉入戏,在并不着力煽情的剧情中感受到热血。
伊斯特伍德是一个严肃甚至古板的导演,其手法一向比较正统,不像库布里克那样越老越ROCK,年高德勋、火气消弭后的伊导走的是稳中求升的路子,期待他衰年变法、风格一新是强人所难,不过寸进也是进,在新片中他还是在几个方面尝试了艺术突围。
《成事在人》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有几个新的特点:将视野从美国拓展到了非洲,题材走出了国门,影片根据约翰·卡林的作品《与敌人战斗:纳尔逊·曼德拉和一场改变国家的比赛》改编,展现了一个美国导演眼中的南非总统,在客观史实的支撑下,影片可信度很高,对于不了解南非、不了解曼德拉的观众来说,此片具有历史知识普及的功效;影片的叙事格局超越了以往所有作品,因为主角是一国总统,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广大国民的福祉,和牛仔、拳击手、母亲等为了个人事务奔忙不同,这位总统是为了一个国家在拼搏,片中一个保镖问起曼德拉家人,曼德拉回答说他的家人有四千二百万,是全体南非人民。
以前的主角都是小人物,心忧眼下,而这次的主角是大人物,心忧天下,人物情怀有天壤之别;片中体育和政治融合无间,人物通过体育达到了宏大的政治目标,一场比赛的胜利也是一个国家的胜利,比起一般的体育励志片,此片气度更弘、境界更大;导演在镜头的运用上更为开阔大气,广角镜头、全景镜头、航拍镜头比较频繁,和片中的国际体育赛事是合拍的,另外,为了照顾马特·达蒙的身高,仰角镜头也时时出现;音乐的地方特色浓郁,例如,片中球员们坐船去罗本岛参观的时候,南非本土风味的歌声响起,既原始又优美,除了音乐,音效制作也十分出色,如最后一场大战,双方进行野蛮角力,整个球队的粗重气息闷声如雷,令人对橄榄球这一“绅士的流氓运动”有了深切的感受。
――当然,片中也有不变的因素,即伊斯特伍德一以贯之的对正面价值的宣扬,以前是牛仔的正义、拳击手的尊严、母亲的大爱等等,此片则是总统的宽容。
杂交优势伊斯特伍德其实并不太了解曼德拉,他说:“我对曼德拉略有所知,但知之不详。
他经历过牢狱之灾,赢得了南非总统的选举,这些我是有印象的,但是却从未听说橄榄球球赛这件事。
当剧本送到我手中时,我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然后我阅读了约翰·卡林的原著小说。
我相当佩服曼德拉的政治远见以及他所做的一切。
不仅仅是他离开监狱之后成功当选为南非的总统,而是他并没有对陷害他入狱的人抱有怀恨之心。
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
他总是知道自己要怎么做,而他也总能成就他想做的事。
”而伊斯特伍德要做的,是如何成就一部传记电影。
曼德拉做过的事情太多了,如何选材,确实令人颇费踌躇。
在体育题材方面驾轻就熟的伊斯特伍德,乞灵于世界通用的语言,球类运动,他让政治与体育在片中联姻,杂交出一个切口小纵深大的另类政治片。
虽然说的是一支饱尝败绩的橄榄球队夺得世界冠军的故事,但是本片体育励志只是作为候补主题,伟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的伟大作为才是影片的着力点。
伊斯特伍德从曼德拉面对的治国难题和自身的安全威胁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位伟人。
治国方面,突出其四两拨千斤的高超政治手腕,不动如山、风雨之中自安然的深沉政治智慧,以及着眼长远的政治谋略。
伊斯特伍德为此设置了几个关键情节。
表现其果敢的:力排众议,阻止了黑人们废除南非跳羚队的队服队徽行动,把排白(白人)的苗头扼杀,斩钉截铁的终止种族仇恨的恶性循环;叹服其兵法的:要求球队下到学校,辅导孩子们打球,这一招看似闲棋,耽误了队员的紧张训练,还降格了国家队的崇高地位,但是却大有深意。
他要求球队承担起社会责任,让这些球员不仅仅具有商业价值,还实现了其社会价值,此举无疑提升了队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
歌颂其坚韧的:导演深知,曼德拉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不可能对球队的技战术会有什么精到的见解,所以着力强调其对球队的精神改造,安排了这样的场景:球员训练间隙,被组织去参观曼德拉在罗本岛坐牢的牢房,队长和队员们见证了一代伟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变得伟大,其打不到、压不垮的强大的意志感染了球队的每一个人,总统成为了球队的精神领袖。
影片后半段,伊斯特伍德用一个轻巧的细节点明了曼德拉努力的成绩:当曼德拉看到黑人保镖与白人保镖一起玩橄榄球时,骄傲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还觉得我对橄榄球下的心思没用么?
”另一方面,安全威胁则通过三次有惊无险的场面点到为止。
第一次是曼德拉早上散步,一辆来路不明的车子紧紧跟随,似乎有所企图,两位保镖高度戒备,车子停下后扔出一捆报纸,原来只是邮政车而已;第二次是两位保镖早晨照常来迎接曼德拉,却发现总统大人倒卧在门口,难受的蜷曲在地上,难不成中枪了?
后来查明原来是劳累过度,昏倒了;第三次是决赛开场后,曼德拉亲临现场,一架未经许可的飞机飞临球场上空,令人疑心是来搞恐怖活动的,然而飞机安然飞过,机身上写着:好运跳羚队。
虽然真正的危机都没有爆发,但是那种隐隐的威胁总是阴魂不散。
球队夺冠的紧张和保镖队护卫的紧张交织在一起,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张力,导演也借此凸显了曼德拉在威胁环伺中的淡定从容。
――从这个辅线可以看出,伊斯特伍德不但在片中实现了政治与体育的杂交,还尝试了政治与悬疑、动作的杂交,有效的避免了全片仅仅围绕一场赛事所带来的单调感、单薄感。
影片的选角也值得一提,要表现伟人,当然要选择够份量的演员才扎得住台型。
老戏骨摩根·弗里曼经多年的积淀,演技早已炉火纯青,什么角色都能手到擒来,饰演曼德拉是他多年的夙愿,且又经曼德拉本人的钦点,自然是不二人选。
当保镖、秘书、球队队长皮尔纳等人对总统侧面评价时,自然无需费力。
在正面表现这位领袖的时候,面对人山人海的公众场合,弗里曼一出现就镇得住场面,能够散发出一位国家领袖的强大气场和一位传奇人物的魅力。
弗里曼为了演好这位大人物,曾特意到南非和曼德拉生活了一段时间,着力模仿其言行。
弗里曼在片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模仿与表演的结合,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也算是一种杂交优势。
一种境界要呈现一个人如何伟大,自然要说到境界,片中曼德拉反复提到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欧内斯特·亨利的一首名为《不可征服》的诗,诗中说到“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这首诗被他奉为座右铭。
所谓知易行难,一般人把这几句诗歌在嘴里念念也就罢了,而这位总统却是知行合一的。
关于“灵魂的统帅”之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经受了27年漫长的痛苦折磨,在似乎见不到曙光的苦捱中,他没有被那些迫害他的人压垮,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守得云开雾散时;另一方面,当他终于被无条件释放,政治生命赢来第二春,甚至攀上了权力巅峰,他没有被自身的负面情感所俘虏,没有报复那些迫害过他的人,反而邀请他们一起来建设国家。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而这位总统的胸中足以行驶航母。
可见,曼德拉是一位典型的仁者,而仁者爱人,曼德拉的施政、为人,走的都是亲民路线。
他对他人的体贴、尊重可从几个细节看出: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时候,居然不忘给爱好甜食的白人保镖带太妃糖,而据这位保镖说,前任总统只当他们是空气;年事已高,却竭力记住跳羚队每个队员的名字,在握手的时候一一认出,衷心祝福;当女儿对跳羚队极力抵触的时候,他严肃的教训女儿不能小肚鸡肠、容不下异己。
――曼德拉的秘书说:对他来说,每个人都重要。
这位伟人在恕道上的修养,非常人所能及,其海纳百川、大肚能容的气度可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总统之风,山高水长。
或许有人会说该片的主题很“读者文摘”,却不知寄寓了伊斯特伍德的良苦用心。
前面已经提到,伊斯特伍德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他在《父辈的旗帜》《百万宝贝》等片中对“美国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正是因为他见证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
然而,他却在一个南非人身上看到了“光荣与梦想”,于是礼失而求诸野,对“非洲梦“大肆激赏,其热血励志与其说是老套陈腐,毋宁说是表达了一种对传统价值回归的渴望。
东木头把两种类型很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前前后后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其实不光是励志的原因,更多的是羡慕。“感谢您,总统先生,感谢您为南非所做的一切”这才是我羡慕的原因、
Matt Damon& Rugby
老爷子依然是不动声色地煽情啊
不错,好看。
寧可它是部紀錄片。傳記電影實在做作。
赛场外捡垃圾的小孩从一开始被驱赶到坐车上最后边喝可乐边听广播的转变还挺有趣的
本片的结构有点头重脚重,有些累赘。
搞清楚东木头的励志片套路后就知道了,土鳖啊...
种族团结+体育精神完美融合,既是曼德拉传记又是南非橄榄球队传记,运动真是打破隔阂增强凝聚的好东西。
相当一般的主题了。
戴蒙,弗里曼,伊斯特伍德。所有对胃口的人齐集一堂。我得承认,我彻底被震翻了…不管影评家们怎么看。我的观点是,这部片看一百遍也不过分。
上纲上线的老头。
主旋律。
歌颂得太煽情了
就像是学院派学生拍的中规中矩 不温不火 一切都是套路 一切都在意料中不像东木的作品。
很差
闷片
对励志类的有免疫
感谢上帝赐给我不可征服的灵魂,我是我灵魂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非把体育政治化不是咱伟大祖国老被诟病的专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