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很喜欢人面无表情,那样就不用猜他在想什么,实际上大概只有我这样想,更多的人是厌恶这样的人,因为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
但是你如果不去爱他或是需求他,你又何必去知道他在想什么呢?
可惜这个时候我们大多是有所求的,特别是在政治上。
《国王班底》是无意中看的片子,却意外地符合口味。
说不清男主角是谁,甚至翻译太糟都不了解整个来龙去脉。
但是喜欢里面那个相貌清秀、眼神无力、面无表情的男人。
他是国王的雇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公务员,区别只是国王,很信任他。
因为他的背后,是国王的敌人。
这个国王很讨人喜欢,一个本被利用,但凭着自己的力量又爬起来的人。
他喝汽水的时候用两根吸管,而且只喝汽水。
原是小人物的他,怀着出人头地的梦想,靠着自己对政治的理解,攀上了这个最高峰。
可惜他和传统的力量差得太远,他又不想被拉下台,所以最后的选择就是比那些敌人更卑鄙。
他说的话很精典:“明明是一州的公共资源。
为什么只有一个公司从中获利?
”这也是我百思不解的问题,是谁把国家的资源当作发财的工具?
国王的雇员最后为了国王逼死了自己最敬爱的人,虽然他只是讲述了事实。
国王最后被枪杀,和一个曾是伙伴,却被人欺骗的好人所杀,当两人躺在议会门口时,鲜血侵渍了地面的公平之称。
这个结局很好,能让人看到一个规律,政治的结局,那就是死亡,或是公平的死亡。
就算你在做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你也免不了干一些肮脏的事,在这个圈子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清白。
这个国王被人拉下台了,下一个国王是谁?
你的结局又是如何?
题材比较小众,“国王班底”般豪华的演员阵容也未能挽回人气,票房上遭遇滑铁卢,可欣赏此片的还是大有人在表演难说有问题,很多明星配角甚至都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差就差在导演和编剧,对于任何一部电影,三者缺一不可,色调和音乐倒都很大气现在回过头看,Sean在其中激情澎湃的政治演讲,感觉是在为《Milk》热身,哈哈,这片子可惜了这一干好演员
艺术感很强的电影,非常不错。
评分过低了。
但是,作为历史片,有点偏颇。
朗是个独裁者,如果朗当选为总统,而不是罗斯福,整个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将改写。
二战的结局也不知会怎样。
这样的一个人,虽然对穷人做了些好事,但怎么评定他,个人以为还是贬多于褒。
恐怕这也是这部电影虽然质量非常高,但未获奖的原因吧。
他的那段对白我没看明白难道仅仅是不愿意破坏那种纯洁的感情吗?
还是不愿意负责任望明白人给我解答呀
不是很喜欢《一代奸雄》这个名字,有太浓重的中国味道比较喜欢的是《国王班底》很传奇的一部片子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被别人利用而参加了州长的竞选但是史塔克却利用自己出色的口才和鼓动里反将军了对手一把,真正得坐上了州长的位置但是人一旦处在高位,以前允诺的给人民谋福利的宣言也就岌岌可危了最后,这个在民众面前慷慨激昂的领袖还是死在了民众的面前有点压抑的片子,政治的黑暗面也曝露在眼前原本很看好的史塔克,结果却成为了一个给人民开空头支票的人最后惨死在别人枪下结尾,躺在地上的两具尸体,鲜血交融黑色的背景调子搭配鲜红的血液,视觉上很有冲击。
里面发现了好久没在荧幕上出现的凯特。
温斯莱特,瘦了不少感觉脱离了肥胖美的ROSE,实在是变成了一个隐没在众多角色中的平凡角色了……
看看电影海报就能知道《国王班底》(All the King' Men)这名字有一本是在说这套人马,西恩·潘(Sean Penn)、 裘德·洛(Jude Law)、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
更别说导演兼编剧斯蒂芬·泽利恩(Steven Zaillian),他的名字后面是《纽约黑帮》、《辛德勒的名单》。
我们知道,美国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几部片子,它们生就一张奥斯卡的脸。
但是从《国王班底》在美国的放映情况来看,影评人普遍给了C的评分。
IMDB有1173名影迷打分,平均分为10分制下的5.7分,未能及格。
它多少让人想起了去年的《飞行家》,一样的豪华阵容,一样的惨败而归。
这是《国王班底》的第二版,1949年11月8日美国就已经拍过一次,当时它获得了7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然而,我们眼前的这张2006版恐怕未必有这个运气。
无论是1949版还是2006版,母本都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华伦(Robert Penn Warren)获1946年普利策大奖的同名小说。
而这本小说的背后也有真实的原型,那就是美国前参议员、露易斯安娜州州长Huey Pierce Long(1893-1935)。
http://photo4.yupoo.com/20061208/004129_1213471336_xrycwzfu.jpg他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Every Men a King》的自传,所以作家罗伯特.佩.华伦的小说名叫《All the King' Men》,这种手法就叫影射。
真实的投影造就了史诗一般的小说《国王班底》,小说之上又有电影。
在观看投影的投影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真实:Huey Pierce Long生于1893年8月30日,露易斯安娜州的胜地( Winnfield, Louisiana)。
家中11个孩子中,他排行第9。
1914年他进入新奥尔良州Tulane大学学习法律之前,Long在德州和田纳西州做推销员。
三年的课程,他只用了八个月就得以完成。
21岁,他成为了一名律师。
电影和小说里,他叫威利.史塔克(Willie Stark),是一名税务登记员。
Long在胜地开始了他的律师生涯,并迅速赢得了名望,被视为大众的斗士。
他自己曾经说过:在法庭上,我总站在小人物一方,那些受压迫者的一方。
他参加了民主党,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
1928年,Long开始谋求露易斯安娜州长这一公职。
竞选活动主题是教育,他指出当时露易斯安娜州的文盲率高达22%,为美国第一。
在竞选过程中,他对大企业和公司的抨击深得民心,最终以92,941对 3,733票的历史性绝对优势当选州长。
在电影里,肖恩.潘以精湛的演技再现了小说中史塔克的竞选演讲。
在田间地头,在工厂码头,他尖锐犀利、激情四溢而又乡音十足的演讲赢得了普通大众的心。
上台以后,Long就开始指责州政府的权力组成结构并试图安插他的支持者。
他染指各种工程承包,甚至强令政府职员为他分发他自己创建的报纸《露易斯安娜进步报》。
尽管他的反对者声称他是一个独裁者,但是他的确做了很多革新。
包括提供免费的学校教科书,开办免费成人扫盲夜校,增加对大学的投入等等。
在1928年的时候,露易斯安娜州仅有331英里公路。
Long担任州长以后,开展了基础建设工程,准备把露州的公路延长至3000英里。
让每个露州的白人孩子在步行所及的地方都有学校可上。
为了支付修筑公路和学习的费用,Long提高了露易斯安娜州各种公司的税率。
Long还想对露易斯安娜州的石油企业课以新税,但是州立法当局否决了他的议案,并且准备弹劾他。
罪名是:盗用州公款和非法借贷。
然而,州参议院以两票之差未能通过对Long的弹劾案,据说是因为他在表决前重金贿赂了其中几位参议员。
1930年,Long当选为美国参议员。
在参议员的位置上,他高调抨击当时的胡佛总统(Herbert Hoover)和政府处理经济大萧条的举措。
1932年,Long进入民主党核心,并支持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竞选美国总统。
然而,等罗斯福当选以后,Long又开始批评“罗斯福新政”。
认为《紧急银行法令》收效甚微,严厉批评《国家复兴法令》,并准确地预见到针对工资和物价的规定会由大工业家决定。
他说这个法令有社会主义的全部缺点,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优点。
Long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引叙“2%的美国人口掌握了60%的美国社会财富”这一论据支持自己。
他提出了新的征税方案,目标是财产在1百万美元以上的富翁。
由于采取累进税的方式,根据他的提案,财产超过8百万美元以上的部分将全部被作为税金,1百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将被政府全部没收。
这笔巨额税金将被美国政府用于普通美国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每个家庭都将获得价值5000美元的基本不动产和每年2000美金的最低收入。
其余的部分将用于教育、养老金、退伍金和政府公共工程。
他的要求引发了广泛关注,Long雇佣了一名叫史密斯(Gerald L. K. Smith)的传教士前往美国南方做宣传,成立“分配我们的财富俱乐部”。
这一举动空前成功,到了1935年,美国有了27000个这样的俱乐部,468万4千会员。
1933年,Long出版了自己的书《Every Men a King》和《American Progress》,每本发售30万册,特别版印刷了150万册。
1934年,Long在露州立法机构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使得他可以操控本州选举,并可以使用国民护卫队和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秘密警察部门。
1935年,他宣布竞选总统。
长期以来,Long和法官Benjamin Pavy关系不睦,但是他又无法把对方拉下马来。
作为报复,他设法开除了法官两个女儿的教职。
Long警告Pavy法官,如果对方再和自己对着干,那么他就要宣称对方的家族具有“咖啡色血统”,这是因为据说Pavy法官的岳父有个黑人情妇。
1935年9月8日,Pavy法官的女婿Carl Weiss听说有谣言讲自己的妻子是黑人的女儿,狂怒之下,他前往州议会大厦去找Long。
一见之下,Carl Weiss拔出自己的点32口径手枪对着Long的腹部开了一枪。
Long的六名保镳拔枪还击,当场射杀Carl Weiss。
其中一名保镳的子弹从柱子上弹回,打中了Long的腰。
一开始医生判断Long的伤势并不严重,动手术处理了伤口,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一发子弹打入了Long的肾脏。
等他们发现这一点的时候,Long已经太过虚弱以至于无法接受手术。
他死于1935年9月10日,遗言是:“别让我死,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Don't let me die, I have got so much to do.)Long的一生倍受争议,因此在他身后11年,作家罗伯特.佩.华伦写出了《国王班底》。
2006年,故事再一次被搬上了银幕。
以州长幕僚Jack的目光审视一个出身卑贱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爬向权力巅峰,他昔日的理想主义如何在身边聚集起大众,而他自己又如何在政治生涯中一点点变异,逐步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背叛了自己的妻子。
最终和一切政治人物没有任何不同,同样使用卑劣的手段,同样好色荒淫,同样腐败贪婪,同样对权力沉迷不已。
小说的原型在美国历史上的确存在,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看,每个人对Long的判断都不一样。
今天再来看他,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理想主义者的死亡”或是“权力让人腐化”(闾丘露薇语)一类的陈辞滥调。
切不可以忘记一个事实:当时的美国人正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在困苦的生活之下,必然有非常人出现,提出非常的主张。
而1935年的美国也远没有今天的法治水准和思辩水平,因此出现Long这样的人物并不奇怪。
他当年的所做所为,称不上君子,更不符合今天自由经济的标准,但是困苦之中的美国人却觉得在他身上能看到希望,甚至默许他的胡做非为。
在作家的笔下,并没有做简单的道德判断。
而是想通过对人性的描摹,让读者看到一个人在权力场中是如何点滴变化,因此洞见人性的软弱和复杂。
电影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好的表现,显得生硬而直接。
一前一后,史塔克判若两人。
最糟糕的是音乐,影片中居然在一个舞女溜冰的场面配上了《闻香认女人》、《辛德勒的名单》里的探戈经典《只差一步》(Por Una Cabeza ),让人莫名惊诧。
如果说导演斯蒂芬·泽利恩曾经以编剧能力而闻名,那么可以说在《国王班底》中并没有体现出他应有的水准,若不是潘的演出,那么这部片子什么都不是。
过弱的主题,模糊的人物心理塑造,莫名其妙的电影配乐,它什么都不是。
参考资料:关于LONG的资料来源于: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USAlongH.htm《All The King's Men》英文小说阅读地址:http://www.sparknotes.com/lit/kingsmen/section1.html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果看完电影再来读小说,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都会提高很多。
因为小说本身就有很多场景描写,而电影里把它们视觉化了。
回过去看小说,有种很奇异的流畅感。
看了这部电影,也看了很多人的评论。
我怎么觉得Stark是一个坚信自己信念的好人?
所谓的贪污和绯闻,都是身边的Saidy和胖子的杰作。
我猜测他们是Stark政敌Murphy的内线,其实Jack的初恋根本没有和Stark有过偷情,这也是为何她给了Jack一记耳光!
Jack最后才明白其实他被Saidy和胖子骗了,可是那时Adam已经被骗以为是Stark栽赃陷害他的。
所以最后Stark和Adam的死是个悲剧收场,说明只有当权者才能左右国家,人民永远无法为自己做主。
注意是煽动不是煽情。
虽然描写政坛的片子少不了丑陋和黑暗,但这部片子通过一个局内人(也算一个旁观者)将之刻画深刻,入木三分!
一个州长倒下,一个州长又起来。
史塔克在众人面前算是个要为普通百姓做点事的州长(的确他也做了),私下里他也是个好色又好耍权术的人。
他逃过了政敌的弹劾,却没有逃过政敌的间接谋杀。
Jude Law 演的记者算是见证了史塔克整个政治生涯,当他听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史塔克州长的绯闻、自己的亲生父亲因为州长弹劾案而自杀、自己的好友成为了杀死州长的“正义之手”时,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来体会了。
PS:Sean Penn 真的适合去演希特勒,^_^。
至于Kate Winslet,我不看演员表还真认不出是谁了(好苗条~~S)
没看过小说和原版电影,所以反而觉得这部的叙事虽然隐晦但还是线索清晰能够理解的,片中的史塔克一直强调他不会用腐败这种方式,他对付权贵的方式是“抓小辫”,虽然有瞬间我会想他若不死,有可能会在这方面走偏,因为他要求杰克无论手上有没有料,都尽其所能,当然,转念一想,这或许是因为作为共同的理想主义者,他相信杰克,他知道杰克做事的底线,他没让别人和别的方式插手便足以说明这点。
不过史塔克的对手弹劾他的原因却刚好正是“腐败”,从某个角度也隐喻的说明,这世界要确立“腐败”,有时不需要证据,只需要话语权,或者说,只是权力和资源。
本是为了Jude Law看的这部片子,当然本身也阵容强大,他表现权贵阶层的优雅算是拿手之事,杰克这个角色除了此点之外,还有埋藏在心底里的理想主义,这或许是他既长于权贵之家,知道他们的游戏方式,而记者这个职业又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人民的处境,所以他的理想主义是压抑着的,史塔克初被诱骗竞选州长时他一眼就看出个中玄机,却没有说出来,只是旁观,或许他只是认为眼前的事太常见了,史塔克也不能改变什么,而史塔克清醒之后的反抗和斗争,令他看到了他的理想主义或许是有机会实现的,所以当史塔克要他为他工作时,他同意了。
而他为史塔克工作的方式,也并非像史塔克那样激情的,而是带着旁观的审视的态度,包括别人和自己,他的独白说明了这点,他是清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夹在中间的人,他在观察史塔克,他在权衡,然后才是慢慢一步步突破他所能为他做的事,包括因此而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挣扎。
但史塔克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处事激烈,虽然他的确能把对手的弱点和已方的需要看得很透彻,他当然还有不少男人有的那种风流缺点,放现代估计加油添醋也能当丑闻了,所以我感觉杰克其实对史塔克是有提防的,他看着他煽情的演讲,除了史塔克突破权贵防线的初次他是真心喜悦并带着看权贵阶层笑话的笑外,之后镜头多次给到他看史塔克演讲他都是旁观审视在想着什么的态度,与台下民众的激动对比强烈。
有人觉得Sean Penn的演讲表演太过,不过我觉得还好,正如片中史塔克知道“乡巴佬”怎样才能激励“乡巴佬”。
而杰克也知道,也在观察,只要威利史塔克仍然是那个威利史塔克,无论他有什么缺点,甚至可能跟他有些希望复合的初恋有一腿,他还是那把可以改变现状的锐利的刀,还是那个可以实现他理想主义希望的人,他就继续是他的“国王班底”。
直到史塔克被刺杀,刺杀他的是一个具同情心的高贵正直的人,前州长的儿子,杰克的朋友,只是在政治的漩涡中无法看清,成为代他人执刀的侩子手。
而他们的鲜血融汇在一起。
《国王班底》的Willie Stark,现实生活中的Huey Long,美国与路易斯安娜州的历史无法忘却的男人,The KINGFISH,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政坛之星他们说他是民粹,他们说他是red neck,他们说他乡巴佬,什么都不是他用演讲征服民心,用选票拿下州长席位,用铁腕把蠹虫从利益的餐桌上扫开,邀请民众上来,分享他们应得的那份食物修路,筑桥,建医院学校,全民廉价教育,扫除文盲,实行SHARE THE WEALTH分享社会财富计划:给富人课重税,限制遗产税;建立最低工资和家庭低保——迈出全美福利系统第一步。
他跨过宪法,架空议会,总揽州大权,组建私人卫队,他是个社会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尽管KR里把他做成威权民主),但用肮脏的手去做正确的事,用反民主的手段去达到真正许诺的民主,人民能够接受吗?
人民有权力把他推上去,去打碎精英,建制和一切维护不平等的集团……但万一他,在之后成为了作威作福的他们,那该怎么办?
当指向旧官僚的枪某天指向人民,当旧资本曾乐于用的蝇头小利再次当做饵丢在民众面前时,人民该怎么办?
再推出来一个小Huey Long?
我们需要一个Huey Long,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还政于民的Huey Long;正如我们需要一个先锋队,需要一个能够取的胜利后被人民解散,把gm果实还给人民的先锋队。
当我们开始思考权力与权利,不难发现权力总会腐化人心,我们就会质疑这整个权力体系,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这时候,就迈入了向安那其-共产主义的第一步。
-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3.5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0421北影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