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犹未尽!
喜欢里面的女性群像,我心中很特别的神剧!
它有特别的叙事方式,表面上是平淡的吃饭日常,但能从里面的角色中看到自己,仿佛参与了她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然后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到自己被看见。
我喜欢这部剧不仅仅因为它都是女性人物、le剧情,更重要的是它在细微的事情上看到一个人。
已经过了追求爱情的年龄,明白在现实中和她人身上都无法获得我渴望的某种东西,我也已经接受长久的Isolation。
这部剧打动我,因为自己的某些特质在这里被看见,它能够觉察到这个世界里少数中的少数,这种看见、尊重,就已经足矣。
在过去,我们以为(或者说被塑造为)只有追求亲密关系才能够在其中找到被看见的感觉,并且常常受那些一见钟情的电视剧的影响。
这件事情困扰了我很久,在我的本质里面,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一见钟情的人,也不会因为聊天寒暄问候就莫名其妙喜欢对方。
就像经过规训还有塑造,异性恋也许都不是天生的。
如此一来恋爱的方式、关系的模式、很多也是在这种异性恋霸权模式下延续的。
但是在这部剧里面,我能够看到两个女主的关系是有友谊为基础的。
在这样一个不追求任何关系的状态,什么情感这些都是比较虚的,已经明白不会有长久的关系。
友谊才是一切的核心和基础。
而事实上是大多数情况下连友谊也是很难获得的。
在这部剧里面镜头能够聚焦到南云的社交障碍、习惯忍耐不擅长表达自己情绪的春日,我确确实实有感觉被看见。
也许就像我这样的人,一直都没办法、处理不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最终的办法可能也是像南云一样有社交障碍,其实喜欢交谈、喜欢说话,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些,但是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即使是和朋友)也是可能处理不好的,或者说处理不来。
(理论上是因为没办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某些东西,这个需要时间。
最后矢子说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星星的周转一样,根据时期的不同,有接近的时候,也有远离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把手伸向它们,我认为也不错,也许从星星周转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人类的天性就是试图抗争这一点。
”她们只是普通的人,普通人身上每个人不一样的地方在点点滴滴当中坦荡地展示着,矢子是无性恋,春日和家里断掉关系,野本爱做饭也被催婚困扰,南云有聚餐恐惧症,大家都有很多不同,但在一起保持这种边界感,她们吃饭、工作、睡觉,出去摘蔬菜、逛超市、看电影,就是看到这些很细微的生活,我感觉无比温暖。
只有对于银幕里面的角色能够有这么多的共鸣吧。
在现实中,可能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边界才能做朋友。
电话和小说里太多一见钟情和浪漫的爱情剧了,这些东西往往给女性一些不切实际的爱情范本。
两个女主的感情不论是什么,它都是一直良性的关系,作为一个relationship anarchy,我也觉得有被看见。
这个在之前很困扰我,无论是专偶制还是开放式,都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个东西,对身边的拉拉一对一然后大概一年半之后换伴侣的关系模式恐惧,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名字去命名。
一直都不认为浪漫的爱情就一定比友谊重要,拒绝去给一个关系贴上名字,也拒绝去定义关系的层级和结构,因为自始至终——只应该对自己负责。
如果是良性的关系,不管是友谊还是什么都可以继续下去,而如果一段关系很糟糕了,根本就没有定义的必要,也没有继续的必要,来来往往这么多人,真的走进生命里的又有几个。
东亚环境下,很值得一提的是春日和家里断绝来往,其实和父亲断绝关系不难,难的是和母亲断掉。
她的一个同事,和她妈妈一个年龄,因为要照顾丈夫的母亲很困扰,最终也离婚了,拒绝丈夫外包的孝心,重新找工作,开始自己的第三次人生,看到这里也很感动。
第一季两个人一起做饭一起吃饭,在平淡的日子里相互陪伴。
第二季引出更深次的话题,性取向探索,与原生家庭断绝关系,还有无性恋、聚餐恐惧症这两个少数群体的讨论。
如果说上一季是一种岁月静好的远离喧嚣的生活,这一季两个人的关系则更现实地展现在原生家庭、邻居、同事等不同的社会关系里。
春日冷静直接,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和信念,但同时又是个温柔体贴的人。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爱的家,不仅没有安全感,甚至连食物的保障都没有。
虽然编剧给春日设定了糟糕的童年,但治愈的部分是:眼前的一切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在某个地方会有更好的选择。
春日桑是勇敢的,需要切割原生家庭中有害的部分,麻痹掉一部分感知;她同时也是坚定的,她抱着总有一天会找到那个地方的信念,终于遇到了野本。
春日的父亲是东亚男人的典型代表,重男轻女,热衷于操纵别人的权力。
由于本身的懒惰无能,只能在家里使唤妻女来彰显自己的权威。
为了能继续控制已经离家的春日,他采取的是大部分父母的惯用手段。
首先,对性格特征,能力等方面进行贬低、否定和打击。
比如“你还是这么讨人厌。
”“你做的那个工作也没什么用。
”然后是父母为了控制孩子的杀手锏,刻意给孩子制造愧疚感,利用孩子的内疚来实现操纵。
剧中有春日父亲的道德绑架,“你是要抛弃家人吗?
”,现实中更常见的是强调牺牲感,比如我那么辛苦,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好好学习,没找一个好工作,没结婚生子等等他们觉得你应该做却不做的事。
这两招会让你自我怀疑,像春日的父亲,想让春日怀疑她还是不是现在这个温柔善良的人,想让她认为她是冷漠不负责任的人。
当你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时候,当你因为内疚在动摇的时候,你的自我就在慢慢远去,你觉得你不配现在的生活,你不应该这样生活,而他们就可以实现最终操控你的目的。
虽然操纵的具体内容会稍有差别,但实际上关于你的一切,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喜欢什么样的爱好,还是找什么样的伴侣,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他们都想替你决定。
最喜欢这部剧的一点就是它没有狗血地和稀泥,并不只是提出这个议题又走回“展现家庭温情”的老路。
这部剧通过春日桑的做法,告诉观众回击这些畸形的价值观没有那么难,并不需要勉强自己和解,你还有别的选择。
你可以坚定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春日说“我不想成为那个家的什么,我只想做我自己。
”她不需要通过争吵的输赢来与他父亲进行权力的争夺,更不需要浪费宝贵的时间成本来沟通,因为本来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也没有共同目标。
既然都没有共同目标,那就不一定要相互理解。
一个地方,让你感到不安全,也没有爱,更做不了自己,那为什么要回去那里呢?
如果选择回去,结果只能是一直消耗自己,逐渐失去自我。
负责任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承担自己行动的结果。
而不是道德枷锁的责任,别人的生活应该他们自己负责,而不是你。
春日一直清楚现实,也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在感情上,春日与父亲割裂其实并不难,因为完全没有感情。
难的是与母亲的割裂,因为对母亲还是有挂念。
但她母亲已经做出了她自己的选择,为那个家牺牲了自我,完全服从于春日的父亲,而春日并不想自己也变成那样没有自我的人。
不想做的,就不要强迫自己。
珍惜自己的人生,不为了父母牺牲自己,浪费自己的人生。
面对春日父亲这种想操纵别人、只会索取的人,最好的行动就是切断联系,变成一个没有往来的陌生人。
于是春日说:“请不要再联系我了。
”跟原生家庭相反,野本一开始就接受春日本来的样子,两个人一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并慢慢渗入关心、温柔和陪伴。
春日跟父亲打完断绝关系的电话后,野本发来短信,关心她冷不冷,请她来吃奶油炖菜。
BGM是Chosen Family,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春日的心情,更升华了主题。
父母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伴侣是自己选择的家人。
春日自己选择的家人野本,对她说:“请你留在你认为最幸福的地方,请待在你能释放温柔的地方。
”“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支持你的。
我不想看到你悲伤的表情。
”真正关心理解你的人,会给你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去满足ta的期待。
建立亲密关系,但还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
心怀善意,但不必牺牲自我。
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和对的人,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
本来以为20集,想看完再来推。
但是没想到21集还没完结,且后面越来越让人赞叹,忍不住要想推荐给更多人知道这部电视剧。
原以为延续第一季这是女性互相依靠的治愈番,没想到第二季把女性情感与关系,以及社会刻板印象带来的伤害与思考,通过一个个细小的情节与话题,编织到一起,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更让电视所表达的观点和思考上了一大个台阶,从俩人开始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内心以及正视个人感受与感情开始,这部剧在平静的表面下,其实情绪在内里汹涌澎湃,这种即将喷薄而发却又小心翼翼的互相靠近,以及面对现实外界影响而瞬间冷却后却越发激荡的情感,不正是东亚女性的困境与反抗吗?
附上看到第十九集时的短评,这一集简直是全剧的转折与高潮!
春日与野本谈关于断亲那段对话太感人了。
这样的议题以这样的对谈方式出现在电视剧里,真的是壮举。
导编演真的不仅有想法更有勇气有笔力来写这样的故事,除了第二季对女性情感的剖析更深入透彻,而且挑战传统观念,给女性勇气的意图也越来越直接且强烈,并不像很多片子那样浅尝而止,小心翼翼的不去“越界”,而是直接打破很多“雷池”,告诉观众原来这些和大众观念相左的想法很正常和这样的生活可以很美好,女人并非一定要是什么什么样子,女人与女人之间构筑出最理想的关系与幸福生活环境是这么的自然而然。
和yako连线的野本
分享观看女同电影的感想
原来yako姐姐是友坂理惠饰演的一些题外话,哈哈。
有一年赴日本短暂交流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系里的隔壁班同学,是位个头很娇小的女孩子,她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日剧,尤其特别特别喜欢的一部是《西瓜》。
还记得从出发之前作准备到回程的路上,听她讲了不少关于日剧《西瓜》的细节,我们还特地留下了suika卡作纪念。
后来抽空特地去观看了这位算不上朋友但带来很多新奇体验的同侪推荐的日剧《西瓜》,不单是夏天的清爽感令人沉浸其中,里面出现的几位女性也令人难忘,有个性的独立女教授让人会联想到上野教授,想要摆脱强势母亲的基子、大胆逃离死气沉沉工作的马场也会不由联想到已经是社畜的自身,而几位女性合租在一起度过的日常实际上是令人无比羡慕的奇迹。
回到正题,看《想做饭的女子和想吃饭的女子》第二季的预告时,看到了曾经在《西瓜》中饰演漫画家绊子的友坂理惠,还在猜想着友坂姐姐会以怎样的角色融入到剧情中呢?
惊喜,实在是太惊喜了。
yako的自我简介互联网时代的好处就是,不用在昔日的线下圈里去费力认识和自己类似的人,尽管会带来诸多不安定感和对网线另一端的人的怀疑,但迄今为止,我依旧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通过虚拟赛博世界认识了很多跟自己类似的朋友,也逐渐在线下认识,让友谊更加深刻。
原来,并不是孤独的异类呐。
感谢字幕组的科普
哈哈,恭喜野本找到组织
好问题
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
认识的朋友也有是无性恋的
但也有人是喜欢女性的无性恋去年的时候,有观看三浦透子为主演的《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并为这部电影能够注意到小众的人群而感到无比喜悦。
这个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就是坚定的异性恋者,有的人也许天生就喜欢同性,也有的人是日后被塑造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喜欢人的人,总之,虽然嘴上说着求同存异,思想里也觉得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是现实里,却总是会戴着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打量着他人,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是主流的话语中,逐渐变得焦虑和烦恼。
这个世界上,确实坚定地做自己并非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啊。
总结精辟
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很害怕群体的排除异己
想象的共同体
也有不混圈的人们
找不到只是因为
艺术作品的描绘还不到位第六集中,yako桑和野本小姐的对话,无疑是精准概括了很多少数人会有的困惑。
这也是为什么,期待着有更多好的艺术作品来描写,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能点亮生活,当感到困惑、难过、孤立无援的时候,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和自己很像的人,就会觉得,活着真是太好了。
也许在可怖的现实里并不能一帆风顺地遇到那样能够开导自己、给予勇气的人,但是在某个角落里,一定能遇到这样共鸣的灵魂吧,:-D谢谢剧组,谢谢两位姐姐!
这是一个温馨且朴实的故事,主要介绍了一位爱好做饭与喜欢吃饭的女人们相遇的故事。
是的,同性恋的故事。
但比起同性恋这个tag,这个故事有着更加深入的内核。
一、女性的处境对于女主做好便当在公司享用时,却被男同事用“做饭那么厉害,以后一定会是个贤妻良母”话语称赞时,导演把女主的心声,也更是许多女生的共同愿望拍出来:“我并不是天生要成为贤妻良母”。
我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样子。
会做饭只是自己单纯的想做出好吃的饭而已,我只为愉悦自己。
对于女性的处境现实中,不止如此,人们总觉得女生不用当博士,搞科研,只需要毕业后赶快找个丈夫,仿佛嫁人后自己才能被称之为“人”,而不用在意女性做出来的价值。
现如今人本思想深入人心,我们早就不该用性别决定人的区别。
女主之一的春日由于家里的矛盾而出来工作,因为作为家中的女儿,她从未享受过和弟弟一样的待遇,重男轻女的父亲,导致家中的活都是自己和母亲承担的最多,却要把最好吃的留给父亲和弟弟,而自己却经常经历着吃不饱的局面。
就算是多吃了一点就会被父亲嫌弃好吃懒做。
更严重的是,父亲最开始就没想过要让春日有个美好未来,只觉得她应该毕业回来之后嫁人。
而对弟弟就算是在自己母亲病倒的时候,都不舍得让他过来照顾一次,一边自己高高挂起让自己的妻子辛苦的奔波,一边对自己的女儿道德绑架,指责她不管家庭更不顾自己辛劳的母亲。
却忘了自己身为儿子没有对母亲尽到应有的义务,只一味地压迫着自己身边的女性。
二、让人真正忽视的社会少数群体比起同性恋这类少数群体,实际上还有更多小众到让人忽视的群体在这个社会边缘挣扎着彷徨着。
近些年来,随着同性恋运动逐渐高涨,同性恋群体频繁出现在大众眼中,人们对该群体都普遍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也有不少的正确的观点被大众逐渐接受。
然而在社会的某些角落里还有这些人,比如女主的网友洋子,她是女同,但同时也是一名无性恋者。
电视剧为我们揭示了常人不曾见过的情况,展现了一名无性恋者在恋爱关系中的无奈与悲伤,也平静的描述了得到自我身份觉醒与认知的无性者经历过种种之后阅尽千帆的轻松淡然。
生动的展示了一位无性恋者从发觉到接受自我的心理历程,不仅为我们科普了这一类人,而且让我们对无性恋者有了更多的包容,他们并不是不爱,只是无性恋表达爱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电视剧更是点出了“只要是你的感觉就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这一精神内核。
估计无性恋们更加从容自信的成为自己。
还有那位住在隔壁的南云小姐,她看起来瘦瘦小小,似乎也不爱和人交流。
原来是因为南云从小就有奇怪的心理疾病,一种进食障碍,无法与人同桌而食。
于是在人群中的她,特别是职场中,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
然而南云也不是天生的怪胎,是由于成长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环境氛围所导致的。
南云在小学时就常被老师催促快点吃完,而且必须光盘,其实当时小小的南云并不能全部吃完,但出于无奈南云必须吃掉,于是南云开始有了进食障碍。
好在之后,遇到了温暖的女主们,很自然就包容了南云的“小习惯”,也逐渐给了南云想做出改变的想法,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且勇于在一次平常的聚会做出改变。
令人欣慰的是,女主们看到南云开始发生改变时,没有特别夸张的触动,而是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地继续着派对。
这正是女主们的温柔,大家都很能理解和包容,不会因为你进食障碍而有不同对待,就算一直如此也是可以被正常对待接受。
电视剧所呈现的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氛围,不管是女同,无性恋者,还是进食障碍者都能在饭桌上被平等尊重的对待,不以标签来定义人,只是几个具有灵魂的个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的平淡且温馨的故事。
三、情侣之间真实的相处如果你已经看过剧,也许你会因为最后几集中女主们不熟练的相互拥抱和kiss的画面而忍俊不禁,是因为这画面看起来实在有些说不出来的滑稽、尴尬与……真挚。
电视剧真实的呈现了现实生活中首次交往的情侣之间的紧张拘谨,正是这些拘谨更能反映出彼此之间对待感情的认真与尊重,因为会生怕超过对方的接受能力,而不由的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的温柔试探,更是真挚感情间爱的体现。
最后除此之外,饭女这部电视剧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南云不舍女主们搬出去,洋子会告诉她,人就像流星会有自己的轨迹,离开总是会存在的,但只要我们在能见面的时候多见面,珍惜此刻就是幸福。
又比如,在中暮年仍然愿意离婚的春日同事,告诉我们不管多晚都不算晚,只要你有一颗向阳而生的心,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掰开束缚。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的温暖治愈片,美食以慰脾胃,温柔以抚人心,推荐。
作品改编自同名漫画。
双女主角是一个喜欢做饭的女人——野本,一个喜欢吃饭的女人——春日。
故事描述了女性之间的日常温情互动,内核却是打破女性身上束缚型刻板印象、对于自我身份的探索。
每集短短15分钟,但精简的剧本格局和深度早已经是Next level。
聚焦少数群体觉醒 →摆脱原生家庭→科普多元浪漫取向,随着春日和野本细水长流型的纯爱感情线衍生出众多当代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讨论。
本剧女性群像故事线也非常饱满丰富。
不断找到自我认同感的野本
勇敢告别原生家庭的春日
热心的Feminist前辈矢子
EP16关于无性浪漫取向的科普非常棒!
恐惧聚餐症被治愈的南云
被传统家庭催婚的同事佐山
挣脱传统夫权的阿姨
不同取向、不同年龄,面对不同困境的她们能共情、理解、治愈彼此,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成长着。
在第1季中,剧本更注重女性生活日常细节,已经涉及女性“母职规训”“食量小”等刻板印象的讨论。
女性是独立个体,从来不是传统BG模式的附庸。
第2季的剧本更多了几分润物细无声的深刻,从角色们的个体困境延伸到全社会群体层面的现实话题。
★本季最喜欢的部分高光时刻↓↓EP16→“你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真正的”到底是对于哪个群体而言?
“或许我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固化为某种类型”“其实是社会将我们变成某种类型”
“慢慢来不要着急,找到自己独属的样子就好”
EP18→“原生家庭与真正的家人”家庭和血缘不一定正相关,其实让你幸福的才是真正的家人。
请留在让你感到幸福的地方
EP28→“不同群体互相的包容与共鸣”本集讨论了日本租房的复杂规则对于同性情侣不友好的问题。
明明是正常的交往,却要隐瞒真正的自己。
“对于这样让人感觉不安的社会,我觉得非常愤怒。
”
看到佐山小姐意识到自己作为可以结婚的顺直人对野本不经意的“傲慢感”而道歉这一幕,我们才发现原来其实顺直和少数原本是可以互相理解包容的!
无论任何女性都有被传统婚恋绑架的问题,每个人生活的标准究竟是谁制定的?
对于少数群体,如果隐瞒一次,就意味着要忍受压力和真我隐瞒无数次。
EP30→携手走向未来很多人觉得野本和春日的感情没有X张力,但是《做女食女》珍贵就在这里。
爱情的相处模式从来不是固定的,喜欢的起点也不一定分明的,是谁默认规定所谓的“干柴烈火”才是“爱”呢?
爱情关系里唯一不变的准则只有“平等尊重”。
只说「征求同意」这一点已经足够赢了太多所谓的“正常情侣”了。
(OS:啊啊啊啊啊此时屏幕前的纯爱战士已经倒地不起!
)
因美食结缘而收获成长的二人,一起面对更多精彩的未来吧。
————————————总之,女性视角的每一句台词都值得细细品读。
从第1季到第2季,观看这部作品真的感受到了幸福和认同感。
谢谢主创团队的细腻温柔,让我找到了人生剧《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
短短的15分钟一集,总共20集,根本不够看,内心渴望着可以一直拍下去,它仿佛我的精神食粮,在我内心贫瘠、饥渴之时,温暖的疗愈着我,回想,上一次让我这么发疯的剧是《杀死伊芙》......租的小房子干净整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合同工赚的不多但是足够日常开销,虽然偶尔需要省省钱。
没有很多的朋友,自己一个人也不觉得孤单,可以因为美食热爱着生活。
有一辆车,是个很好的代步工具,可以去远一些的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在周末开着去踏青。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吗?
虽然没有剧中那套温暖的小房子。
春日的穿着简单、日常。
为人稳重,不善言辞,不服美役,素面朝天,她吃饭吃的很认真,很享受,她们吃饭就是吃饭,看手机就是看手机,不会边吃饭边玩手机,她会认真的去品味食物的味道,认真吃完从不浪费。
她可以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勇敢的跳出原生家庭,在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时候还能好好的吃饭,不被情绪所伤。
反观我自己,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时,总是忘记快乐,哪怕户外阳光明媚,哪怕午饭很可口,我总是沉浸在那个所谓“未解决”的麻烦事里不可自拔。
野本热爱烹饪,不是为了当“贤妻良母”,纯纯是自己喜欢。
她敢于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她的内核坚定,很能发现她人身上的优点。
如果夸野本,在自我方面,她的追求很高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品。
在爱情方面,她很勇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把爱说出口,是一个很强大,有爱人能力的人(当然春日也是),要夸她的话可以一直说一直说说不完,野本真的是我心目中的天花板级别了。
记得很清楚,要连续加班的她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哪怕下班后很疲惫也没有把在公司工作时的枯燥与疲累带到个人生活中,甚至在很忙碌的情人节也要为心中最爱的她亲手制作礼物......反观我自己,总是把工作上的烦躁和疲惫带到日常生活中,真的是很不应该啊!!
这部电视剧,虽然短,但是看的时候每一帧我都不想错过,我震撼于它是如此日常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把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小确幸具象化,原来,影视作品可以不用猎奇和惊心动魄才可以拉拢观众,影视作品中的爱情也不需要干柴烈火、荷尔蒙爆表。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受的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我想可以长长久久打动我的永远是这种如春日阳光一样和煦温暖的感情,如山间泉水一样涓涓细流的生活,它不会劈头盖脸而来,只会润物细无声般慢慢滋养着我的灵魂,让我切实感受到生命的美妙,生活的意义。
看剧途中好几次热泪盈眶,看完后仿佛失恋,又回头把第一季刷了一遍,午休的时候,做了个梦,梦里幸福到哭,醒来眼睛还是湿的。
因为它真的很难很难找到平替,它不仅仅是个美食剧,也不仅仅是个美食百合剧,它短短的剧集所呈现出来的人生观、爱情观、世界观是les、直女、跨性别者、柏拉图、单身主义、丁克、第四爱......所有群体都值得细细去品位的,它是属于所有人的作品。
这部剧刚出的时候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着看了,如果说第一季有80分,那第二季已经可以打满分了。
普通职员的普通生活,基于反孝的chosen family概念,承认lesbian爱情与性,亲密关系中的互相包容进步,还有副线中各种女性之间的关怀……饭女表面上温和甚至慢吞吞的,但它拥有一个无比坚韧的内核。
满足以上要素的东亚影视剧,我看过的暂时没有第二部(由于文化差异,无法与欧美进行横向对比) 对觉醒的东亚女儿来说,和父亲断交通常并不是最后一环,春日最revolutionary的决定是“抛弃”母亲,已经无法挣脱泥泞的母亲。
我理解很多女生做不到这一点,时不时会为此内耗,但我绝对支持影视剧里多多出现春日这样的女性形象。
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已经选择了为丈夫牺牲自己,那女儿凭什么不能为自己活一次?
在网上认识的朋友可能没有这种烦恼,但我的现生女性朋友几乎没有不被原生家庭困扰的,连一场相亲都不敢推掉的女生多了去了,还有被安排所谓更适合女生的稳定工作的,过年不能不回家的,political depression想run出去但舍不下家人的……所以这部剧众多闪光点里最令我欣赏的还是春日与parents断交的决定。
东亚女儿,你可以开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找到那个安全且幸福的地方,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是彼此的chosen family🫶💪
是谁看完被狠狠暖到了。
一下就把《想做饭的女人和爱吃饭的女人》看完了,好久没看过这么温暖的剧了。
本来只想当作下饭小甜饼看看的,但是当我看到春日断亲、被工具化的女儿、任劳任怨却被忽视的母亲和妻子、同性伴侣的现实困境、多元浪漫取向的呈现、不结婚的选择等等隐蔽又尖锐的话题,在食物和烹饪的外壳下,被以这种细水长流、温柔至深的方式讲述出来的时候,心里真的特别温暖。
这是一部全女剧,但它不但没有刻意呈现一种“乌托邦”,反而每一个人物都特别真实,有她们具体的性格和在面对的困难,彼此又在真心地尊重和支持对方。
没有对强行占据道德制高点的父亲和家庭强行原谅,没有节外生枝的 drama,没有对爱恋上同性伴侣而恐慌退怯,只是自然而然地靠近和支撑着彼此。
特别是当春日决定断亲的时候,她在孝义和自我之间徘徊,小心询问身边女性长辈的意见,又真切地对野本说:“唯独野本小姐,不希望你对我说‘不要抛弃父母’”。
野本坚定地回应:“请春日小姐留在自己最能够感受幸福的地方吧。
”BGM响起《chosen family》这首歌,真的深深破防了。
没有令人窒息的劝和桥段,反而是全心全意地勇敢。
后来才知晓《作女食女》的原作漫画作者Yusaki Sakaomi是积极倡导LGBTQ+婚姻平权行动的人物,在漫画里极力推广,周边收益也捐给推进婚姻平权的慈善组织。
真的希望这些温柔的传达也可以慢慢促成改变吧。
呜呜,这部剧是我的年度剧集了。
还想说爱做饭和爱吃饭真的别太天作之合了!
谁懂...还想分享下《chosen family》这首歌的歌词 ——我们的交往不需要血脉相连我们不需要共享基因或姓氏你就是,你就是我所愿意选择成为的家人就算我们看起来不一样那又如何我们经历着相同的洗礼 递给我一支笔,我将改写痛苦当你准备好,我们一起翻过这一页打开一瓶酒,是时候庆祝了不论你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们是同一个人
很喜欢,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负面事物的勇敢、对自己感情的思考、对对方相敬如宾的态度、遇到问题不自己胡思乱想 会找“军师”征求意见 会和对方坦白心里话 一起面对。
这样的关系让人感到舒适、让人羡慕。
这部作品表达了对LGBTQ+🏳️🌈群体的包容,给予TA们勇气去勇敢追寻爱情。
也告诉人们LGBTQ+群体并不是什么变态,人们不应该对这类人群带有偏见和歧视,TA们只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是希望同样可以追寻自己的幸福而不被误解,TA们没有害任何人。
而理解TA们也并不会让一个异性恋者转变为同性恋,就如我作为一个男人性取向依然是喜欢女人。
这部作品也表达了对女权主义的思考,没有女人天生就应该照顾四个爸妈,怎么?
作为男人就做不了这类脏累活儿?
男权社会的约定俗成只不过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压迫,面对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就应该逃离。
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人。
不用过多在意他人的偏见和不理解,勇敢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勇敢追寻自己的爱。
很喜欢剧里的一首歌。
Rina Sawayama的Chosen family,春日勇敢做出选择,然后紧接着被野本暖心的“安慰”,这种尽在不言中的氛围搭配这首歌应景的歌词确实人感动。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_^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摄影很美...但是...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