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
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
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
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
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
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
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
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
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
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
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
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
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
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
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
而这个责,谁来负?
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
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
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
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
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
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
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
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
所以军,才会把农村姑娘的肚子搞大,才会与青红的闺蜜私奔。
政治影响下反复的时代,令他们尖锐而又盲目地前行。
政治和时代是罪魁祸首,而谁又能去申讨它们?
那么,只有无奈。
虽然我也不知道贵州人什么样,不过我还是认出了青红的小男友,就是最后被毙了的那位,是演《十七岁单车》里头的男主角,貌似也是《卡拉是条狗》中葛优儿子的扮演者。
他适合演北京长大的小痞子、或者北京中下家庭中长大的高中生,因为身上有种爱谁谁那种感觉,很难散去。
特型演员,没有突破。
《青红》作为那个年代第五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其本身就已经是附带着疏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光环,可以预想到即使在国外受到赞誉也不能改变这部影片在国内的命运,不论是从底层民众还是上层官方并不会受到很大欢迎。
正如在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这个群体一样,作为三线支援的人们如果没有关注、没有人替他们发声,那么曾经的历史建设者终将会成为历史的失语者。
一、失语者的群像 影片设定的时间是发生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
彼时,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闭关”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一时间上至国家在经济层面进行改革、下至人们的吃喝住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近水楼台先得月,沿岸的港口区如深圳、上海作为第一批的试验区,哪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也在积极的求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等新理念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还有生活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中国大陆的中西部地区,改革的春风尚未吹到此处。
父亲,上海与收音机:收音机是本剧中的重要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意像,它的机制是一个单向传声筒,只能接受外来的信息,却无法发声。
这一群三线建设人员当初响应着国家的上山下乡的坚守口号,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待遇,拖家带口的来到西部进行着生产建设,然而二十多年的时光与永远摸不着的承诺将这群人的热情与理想消磨殆尽,政治口号在他们的心中早已是一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承诺。
收音机承担着将外界消息传递到这个偏僻地区的作用,然而父亲却也只能蹲守在收音机旁听候着改革春风所带来的剧变,父亲开始思考,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
改革意味着不仅仅是国家的某一方面而是影响到绝大多数层面的改变,是外面美好生活吸引着他们?
不,是他们二十年青春的挥洒到头来都失去了意义-深圳这样的小渔村都能一夜之间翻天覆地,而承诺他们的绩效工资与回乡的承诺久久无法实现。
当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逃脱-中国的户籍制度将他们牢牢地拴在原地,同时收音机的作用仅限于接受信息无法传递信息时,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为了历史的失语者,他们开始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开始寻找一个可以达成目标的,寻找在贵阳丢失的二十年。
于是他们开始寄希望于他们的下一代,承载着自己全部的精神希望与寄托离开此处,回到家乡上海,从而达成自己思想上与精神上的双重胜利。
上海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再意味着美好的家乡,这个地名已然卸去了其地理位置的作用,而回到上海成为了一个符号:二十年三线建设的证明。
青红,广播与红色高跟鞋:广播是上个世纪的一个重要的象征,早从建国初期开始国家就注重广播网的建设,为的就是将国家的声音准确传递到全国的每一个位置,包括田间地头,目的就是更好的教育与发动群众,这是一次完全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所主导的基础通信建设,国家可以更好地通过广播来对底层最基础的观众随时进行着全天候的询唤。
影片中无论是在学校、工厂、住宅都是以广播的形式来对人们一边进行教育、批评,一边指挥着上班、下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处不在的广播就是国家政治权利话语无处不在的具象化,是权威性与正确性的代表。
而收音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封闭的话语权,成为民众私下里接受外在世界的工具,新鲜事物通过收音机源源不断的涌进乡村。
小珍通过家里的收音机收听现代歌曲、青年们播放着流行音乐举办舞会,整个地区无不通过收音机实现与官方话语权的对战。
在贵阳出生的青红早已将之视为自己的故乡,并且在懵懂美好的年级收获友情爱情,她是不愿意离开贵阳的,同时在家外“失语”的父亲回家便建立起广播般的权力话语权,不顾一切要回上海的决定让青红对本就陌生的上海更加的厌恶,这并不能改变时代重压下父亲畸形的广播式关爱——跟踪,甚至进行人身控制,只为回到上海。
那个时代的喇叭裤、大波浪都是青少年们对于学校家庭等权力话语的自主反抗,而红色高跟鞋是胆小的青红个人反抗的标志,踢踢踏踏的回响与潮湿昏暗的贵阳小镇显得格格不入,也是向父亲宣示爱情的代名词。
小珍与小军私奔过后,失去友情的青红只剩下小根。
偷偷捡回来的红色高跟鞋是此时相望不相闻的最好疗慰品,承载着青红对于贵阳这个地方最后的念想。
因为不可得而失去理智的小根最后还是对青红实施了猥亵,此时的红色高跟鞋也失去了光芒,倒在泥地中。
这一次她也彻底成为了失语者,在广播宣告着小根被执行死刑时也宣告着青红反抗的彻底失败,青红的眼中不在有光,她心中的一切与贵阳有关的美好事物已然逝去,而后只能跟随者父母出走上海。
二,失语者群像的塑造 全片营造着一股淡淡的未知氛围。
全片以潮湿的贵阳小镇为背景,主要表现的重点是青红与父亲,但是却也塑造了不少生动鲜明的人物,他们围绕着青红与父亲展开,并最终达成一张完整的关系网。
从而完成了对整个贵阳小镇中青两代人的刻画。
在小珍,小军,小根等人物的刻画上并没有费劲心思多着镜头,而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为数不多的对话展开,我们并没有明确的从影片中得知道小根与青红的前因,也并没有看到他们之间恋爱的过程,唯一明确的是口琴,红色高跟鞋,以及小根每晚在山上的等待;父亲这里只有几次出现的收音机与还有与同事家中集会的场景,究竟回到上海的老包过的怎么样,他们也只是道听途说,出走上海的决定虽然是蓄谋已久,到影片中表现的也只是几次开会决定下来的,这期间他们与工厂方面的交涉又是如何?
我们不得而知,仅仅是通过寥寥几句台词传达出来。
导演截取了主要情节脉络的点点片段,而将大量的镜头展现生活间的细节,这种主干剧情让路于细节表现的技法使影片呈现出某种失语状态,让我们对过去不可知,然而星星点点的现在不足以支撑预测未来的走向,从而形成了一股淡淡的,对未来的不可知的氛围,给予了观众更多解读与想象的空间。
地理位置的设定:青红的家处于山的下方,而山顶的气象站,同时也是青红与小根约会的地方,是处于整个小镇的高处,这个地方天然的脱离小镇压抑的环境而成为青红一个散心的地方。
在父亲追踪青红时,总会在镜头内部形成天然的高低落差,并且山中的岔路也很好的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状态。
拍摄角度的选取:导演避免特写,最大距离的还原客观视角,让摄影机“内化”为影片中的一个人物视角,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调动观众情绪。
影片多处借用场景中的造型设置来叙事,家中狭窄的门,玻璃窗,工厂大门,被摄者通常处于狭窄的门缝或小块玻璃之间,同时麻烦或者困境总是伴随着这个人物。
如青红在家的卧室,小根被捕时的工厂大门,小根送口琴时青红的视点。
色彩方面:全片的基调是压抑,潮湿的山地地区,父辈中年群体都是身着上世纪中山装,房屋建筑诸如学校工厂住宅的内外环境都是偏浅灰,一如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
年轻人总是身着亮色的。
小根送给青红的高更鞋是红色的,是鲜艳的,在它出现的环境中永远是最亮眼的,代表着小根与青红的热情期望。
年轻人舞会大门口有一张公共的化妆镜,镇上的女孩唯一能够打扮自己的是用一点口红点亮这个充满青春荷尔蒙的夜晚,以小军为代表的男孩子身着喇叭裤,潮流时装,装扮成猫王来向女孩子邀舞和影片最后灰头土脸的回来打工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珍与小军私奔时候一反之前学生样,将自己打扮成成人的模样,鲜艳的丝巾,彩色的头箍等,象征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失语者的突围在这场父亲与现实的较量中,女儿和父亲的较量中,没有一个人是胜利者。
青红失去了自己的爱情与清白,父亲放弃了一家的档案选择了逃离了贵阳,在对小根的清算之中,在一片绿色之中,在三声充满仪式的枪响中。
谁也不知道这些失语者的未来会怎么样,也许他们只是在地理上突围了,也许他们永远无法忘记这里的一切从而无法在精神上突围。
同一小方狭窄空间里生活着的两代人,在进入各自悲伤、无奈的角色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无力。
于我而言,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
也许是近来此类暗色调的片子看得过多,以至于对此生厌。
而一再出现的残酷青春这一主题,众第六代导演似乎也形成了某种表达模式。
虽说拍的是新片,却少能给人新鲜感。
倒是每个遍体鳞伤的角色给观者以刺痛感。
并不认为影片的结尾是如何有力,更像是导演施出的小伎俩,也真正将整部片子变成了一条“蚯蚓”(虎头蛇尾尚未达到)。
也许是我的错觉,《青红》看上去像是一部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片子。
无论是入围戛纳,还是电影局获批均为《青红》这枚“双面刀片”的利刃所向,唯独留给观众的是单薄镂空的身体。
自古以来,传统思想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使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青年人不得不停下脚步。
本片《青红》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吴青红一家为例的,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政策号召,到西部贫瘠地区帮助其发展的故事。
片中是以高圆圆饰演的“青红”的青春时代为视角来展现社会问题的。
片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青红”是家中的长女,她即勤劳又懂事,虽外表文静柔弱,但却藏着一颗渴望自由,渴望挣脱束缚的心;青红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颇具时代特色的人。
他为回到上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待女儿的学习十分严厉,对待其生活一丝不苟,可他却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自己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除此之外,本片用了华丽的视听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红因为父亲对自己监视而不满跑到小珍家,父母就此激烈争吵的戏中,运用了长镜头来拍摄,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以暗色调,侧面拍摄的方法来记述父母吵架过程,深刻表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母亲始终重复一句话“你教育孩子也得讲求个方式方法吧!
”父亲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这还不是为了她好”可父亲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使青红的青春时代注定是黑暗的,他剥夺了青红的思想和自由,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
青红就像一只笼中的鸟,渴望自由又无可奈何。
当父亲得知青红与小根间暧昧关系时,持坚决反对态度,父亲认为小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父亲与小根在澡堂的那场对话中,充分反应出中国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那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婚嫁讲求“门当户对”,生活中讲求“男尊女卑”。
而小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高跟鞋,就像一粒炽热的种子,悄悄地落到了青红的心里,而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唯一学习机会时做其他没用的事。
那双高跟鞋被父亲扔了,那小小的爱的火苗刚在青红的心里一闪便永远消失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训斥青红,用全景拍摄坐在床上沉默的青红,表现出青红的无助;第二次训斥青红是在那次舞会后。
事先小珍骗青红的父亲说北京来了个教授要讲关于学习的事,实则小珍要带青红去参加舞会。
当父亲得知后又一次大发雷霆。
作用长镜头,全景拍摄屋内坐在床上的青红,使故事更加真实,更能表现出在父亲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青红内心的压迫感再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红却无力反抗,她选择用绝食两天来回应父亲。
在拍摄这场戏时,影片运用了两个空镜头,渲染了周围没有生机的环境,隐喻青红又要发生什么事,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具体。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不知不觉间都有了爱意的萌生,小珍也不例外。
她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舞会中认识了一个男生,互相许下承诺以为永远不会分离,可最后男生却娶了另一个女孩,小珍卧在青红的怀里痛哭。
男孩结婚的晚上,小珍一人站在院墙的下面,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头顶上的一盏灯。
这场戏运用了大全景侧面拍摄的方法,表现出小珍的孤独无助。
同时运用声话蒙太奇中的“声画对立”,周围的配乐是结婚的欢乐的乐曲,而小珍却一个人伤心,在黑暗中站着。
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在这封建顽固的思想中,留给孩子的只有压迫。
最后小珍失踪了。
小根的口琴声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根送给青红鞋后,用暖色的灯光,斜侧拍摄小根吹口琴的背影,表现出小根心里对青红的热烈及期盼之情;口琴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根要给青红口琴后吹响的;最后一次口琴声的响起,是在影片结束时。
家庭观念及时代背景的限制束缚中,小根终于爆发了,他强奸了青红。
青红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选择自杀,但最终抢救过来了。
而小根在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后,选择招供,被判了死刑。
在青红一家回上海的途中,随着第三声枪响,青红在这里的一切都结束了。
她的友情,他的爱情,包括她的青春,都随着这一声枪响被深深地埋葬了。
她也是这时代的牺牲品,在她之前,不知又有多少如同她这般亲手将自己为时代做了奠基。
青红没有一次与家人平心静气的交谈,没有一次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件事,更没有一次为了自己真正的做主。
最后一次口琴声响起了。
小珍,青红,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亘久的传统思想如同现实一样的残酷严峻,深深地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最动人的画面是两个女孩的对视。
是那种破旧质感的色彩和光影。
一个穿着青灰大衣,帽子蒙住头,系着暗红围巾,面对着镜头,眼神呆滞迷茫。
另一个穿着红色棉袄,围着青色围巾,背对着镜头,哭泣。
两种衣着色彩互补的反差,是第一个冲击我头脑的原因。
还有一个,便是那种表面平和下的绝望和无知。
随后的触动是广播中说出那个所谓强奸犯的男孩的名字,然后两声汽车鸣笛遮盖了本该听到的“死刑”二字。
也也许不是死刑,但我的心确实被那两声鸣笛揪了一下,在女孩麻木的表情中无法释怀。
影片的英文名称是ShangHai’ s Dream。
比“青红”更来得直接坦白。
我不明白王小帅为何要把如此压抑的情绪带入所谓“献给我父母一辈老三线职工”的影片中。
是为了歌颂那个年代鲜血淋漓无力抗拒的青春还是为了什么。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无聊。
只知看到了那些年轻无知的放纵、压抑、爱慕、亲吻、私奔、疯狂,看到了那些衰老而固执的没有未来的理想,所谓为了他人却毁了他人的做法与冲动。
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最后爆发了出来。
我在想,也许我们的青春和他们是一样的。
有一些人被压抑着,去完成父辈的理想,被所有人强迫着去做不愿做的事。
有一些人放纵着,我们早恋、近烟酒、去夜店、嗑药、与男人尽情地亲密接触着。
但也有不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的压抑都是被扩大的,人被管制的麻木了。
这就是最大的不一样。
我们的父辈,正是电影中那群青春的孩子们。
也许也会悄悄的涂口红,悄悄欣赏自己穿上心爱男孩送的高跟鞋的样子,悄悄去舞会,悄悄拉着小朋友们的手。
他们也还不知道吧,这许多年后,所有的一切变成了上个年代的复制加强版,我们这一群小孩又要去实现那些未完成的恶俗的理想,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又根本没有方向。
去了上海又如何?
就如同现在我们到达了所谓乌托邦又如何。
为了这样一个随时可以幻灭的未来,牺牲了那么多,那些欢笑和纯洁,甚至可怜男孩的爱和生命,值得吗?
生活就像一个大迷宫,要做的不是披荆斩棘地穿越一切达到尽头,最终伤痕累累。
也不是像一个棋子,被人摆布,到哪里就是哪里。
要做的是尽情的领略和感受,去放纵,去堕落,但随时清醒,随时看得到光亮。
抬眼望去的天空,青灰和血红还是存在着的,尖锐而痛苦,却如此纯澈和清醒,就如同它们混合在一起的黑色般深沉而神秘,不可猜测和预知。
我是如此贪心,我不要牺牲和沉沦,我要尽兴,也要抵达。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
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
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
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
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
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
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
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
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人们生活的艰涩与不幸。
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的名字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无情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注定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注定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的变得顺从与麻木。
而正是这种人生的悲剧,给影片镀上了沉闷与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到达了一种高潮。
老吴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感觉到留下的只是个人的悔恨与对昔日繁荣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执,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策划逃离荒蛮之域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的上海梦彻底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青春,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以这样悲惨的方式。
电影选择了相当多的具有时代色彩的道具,喇叭裤、迪斯科、摇滚青年、地下舞会、红皮鞋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所追求的新鲜与时尚,但这样的刺激却不为老一辈人所接受。
当少年穿着喇叭裤时,老师手上的剪刀挥了过来; 当青红踩着小红皮鞋享受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高度,父亲又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少年们对青春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地不被压迫。
他们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反抗。
而穿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吕军和烫大波浪听邓丽君的小珍就是反抗的代表,他们以私奔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
曾经风流倜傥的时尚少年已经被现实压榨得完全没有了曾经的影子,变得庸俗而邋遢。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下的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时代的制肘。
在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从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众多的迁移者成为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苦闷与压抑逐渐取代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积极。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
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体体面面地回到上海,父亲才偏执地毁掉了青红的青春,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导致了青红人生的毁灭,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青红》实际上就是一则对于现实的预言,导演又表达得如此残酷,让人在观看时欲哭无泪欲诉不成。
“只给你一个故事,有叹息也要把它憋在心里”这种压抑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感觉吧。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
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
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
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第六套广播体操的声音拉开《青红》的幕布,在动作整齐不一的人群里,青红(高圆圆)处于镜头内的黄金分割上。
虽然所有的人都穿着八十年代初极其地球的衣服,青红明亮得让你一眼便能注意到,直到镜头移开。
电影海报是这样宣传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残酷青春系列”之青红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前两句废话,后两句不用大脑可以填入XX,用大脑便想不出啥啥(因为还没有看过)。
而法版的《青红》海报则同贾樟柯的《站台》海报相似,不过题目不是Qinghong而是Shanghai Dreams。
在电影院播放的片头出现片名时,青红两字边便附着Shanghai Dreams,而随着故事进行,矛盾便是产生于这两者之间。
青红小时便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贵阳。
父母带着理想以及国家给与的承诺在这么个偏远山区一呆便是十多年。
父亲老吴念念不忘回去上海,认定那才是归属。
在他眼里,自己以及荒废了这么多年,而子女再也不能像上一辈这样困在这儿,他们应该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回到繁华且有发展空间的地方。
老吴极为严厉的教育子女,特别是即将高考的青红,他盯着女儿,责骂她,不许她同厂里的本地人小根来往,他甚至胁迫当医生的老婆开假病条来阻止青红参加实习,从而灭绝女儿接触恋人的可能性。
可青红连同她的弟弟,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这种想法(事实上,这种不理解是正常的,不讨论正确与否),他们并没有上一辈那样的Shanghai dreams,那些都是遥远不可及。
而这些最终在王小帅的安排下变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1966年,导演王小帅出生两个多月便随父母来到了贵阳。
13年后,他又搬去了武汉。
早年生活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同贾樟柯不同,王小帅一开始关注的是艺术家,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而在这之后才转向城乡之间的联系同矛盾,这一次他才完全对准了自己小时成长的地方。
虽然在今年的戛纳,王小帅得到了评委会奖,并在授奖时幸福状的说,今天是我的生日,青红在戛纳评价却是中下,还不如非竞赛单元金基德、伍迪·艾伦等人的作品。
而让我拿《青红》同今年的《孔雀》、《世界》,之前的《站台》比,便是大大失色。
有人说这片子内敛自省,这是对这部平庸作品的粉饰吧。
在我看来,《青红》更像是王小帅对过去的一次回顾,对父母的一种致敬,并没有什么艺术或者商业上的追求。
#青红的亮色#1.青红穿上小根送的红色高跟鞋满心欢喜,转身却发现父亲站在高处。
在回家的路上,不管是湿滑的台阶,还是路旁的注目,或是身后沉默的怒视,都没有使她换掉那鲜艳的颜色。
回到家后,她试图反抗留着鞋子,最终还是被父亲扔掉。
而在后面,两支红色高跟鞋散在夜色下的泥土上,有点触目惊心。
在片中,这双鞋字的象征不言而喻。
2.父亲去泡澡时遇到小根,便想作他的思想工作,两人赤裸地泡在干净的水里,一个侃侃而谈威逼利诱,一个忐忑不安沉默不语。
在老吴大义凛然的话语中,光照在小根的脸上,明暗跳跃变化,他保持沉默,光成了他的语言。
而这沉默积累的怨念,直到片子最后才爆发。
3.虽然高圆圆出演一个十九岁的学生显得有些老气,可她还是挺PP的,赞。
#青红的不足#1.主题不清。
虽然宣传这些一个劲的以十九岁的爱情作为醒目灯,可在这片子为父亲形象为依托的上海梦处处可见,在青红家,在小珍家,还有其他支援三线的人。
而影片的结束亦表示献给支援三线工作的人们,更是暴露王小帅拍片的意图。
而在爱情同“梦”,王小帅没有能很好的处理,青红是主角,父亲的形象却更突出,他简直是无处不在。
2.青红角色的软弱。
青红作为主角在这部电影里有些尴尬,她始终处于比较无表情无发挥的状态。
她有反抗的意识,却不强烈,表现在她并不想去舞会,最后同小根说话的口吻同父亲如出一则。
她的割腕我将她归之于神志不清(在后面可以看出青红目光呆滞,不大正常),而非一种强烈的反抗。
3.旁支问题。
在影片的中间,小珍占了不少的戏份,她的恋爱以及私奔使较长一段时间内青红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青红又不是站台那般两段感情平行。
而最后小珍回来仅仅用来安慰青红,对她的爱情结局却完全忽视,这一点又让我对王小帅不满,其实他完全可以让她消失后便不再出现。
一潭死水 时代缩影 两代鸿沟 青中有红 颜色符号 但就是做作无比 拿腔拿调 跟演员表演也有关 受不了这种故作文艺的片子
这部电影从2013年末开始看,断断续续 中间一直没开电脑,然后今天接着看,前面的情节都快记不清。但是,觉得有点闷,高圆圆演的没有现在作品那么出彩。
对男女主角没有任何感觉,太心疼父母,尤其是青红爸爸站在雨中,死死盯着小根的那种表情
比單車真實些但還是沒有韻味。熱血青年被政策迷惑,一個的毀人年代。但所有時代的年輕人瘋起來都差不多,看不出青紅和小根出現的半點情愫,大地的槍響使人昏睡,是缺少文藝氣息的文藝片。
然后大部分人平静生活着。这角色非常适合高圆圆。对有些人来说是回,对有些人来说是去,对另一些人则是回不去。
剧情不错,而且那个历史时期的话题值得深入挖掘。但电影缺乏表现,拍的杂了些,如果用电视剧来表现能好些。
苍白,连高圆圆都显不出美
几个主演真是令人崩溃
影片重点不仅仅反映了那些简单问题,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最后响起严打的枪声。。父母管教孩子那几句话还真是几十年不变。。
上海梦,上海并不是梦
这是一部关于下乡知青人到中年,在追悔中渴望回到城市的故事,或者说是对青春的追忆,年轻时的任性和叛逆,总要到失去一些东西后才来痛苦、后悔。整部片子灰郁、黯淡,就像那时候人们惯常穿的灰蓝色调的衣服,毫无光彩而言,即便拥有本该盛开的青春。镜头也往往缓慢、凝滞,就如那时贵州下乡的生活节奏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反思前30年的中国
王小帅拍的高圆圆是最好看的动态美。矛盾写的好强大,有足够的气场。
看不太懂,高圆圆还是花瓶
手册形容王小帅的电影很“学术”,这真是一语中的。《青红》是一部写得十分规矩的悲剧,聚焦的是八十年代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青与红之间的冲突。父亲对于女儿爱情的干预本质上与当年国家对于他那一辈人的安排没有两样,讽刺的是,他对家庭的集体主义最终是为了达到经济解放的目的。可以想象,王小帅是先想好了这个剧情框架,然后再在里面填充的戏剧性和人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本片的许多场景都有一种“事先安排好了”的感觉。直到最后一幕,影片的矛盾进行才获得了令人揪心的诗意。伴随着青春梦的彻底死亡,青红麻木的脸上浮现出了笑意。所有那个年代的人就这样被不自由地裹挟着,奔向远方的自由。
王小帅驾驭镜头的能力还是很强的。8.6。
吕军老爸一群人在他的婚礼上唱歌的样子,还有唱的那首歌,和我老爸完全一样啊~
不管你11,17,19,假設給王小帥的片兒貼標籤:西南,工廠,悲催的上海知識份子,壓抑爆發然後精神崩潰,強姦犯的存在。但是如果他再拍這種片,也許還是會去看,因對那時代實在太好奇,儘管還原后真實度或不足五成。
仍旧不喜欢王小帅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放大夸张总是显得不真实,我们不能为了剧情的渲染放弃真实。但这是王小帅的独白,这就是他的性格。05年的高圆圆比起十七岁单车好。姚安濂是个惊喜啊,我甚至认为他能被打造成中国的笠智众,可惜小帅不是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