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玩法,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的,街头下三路的,对于Jep都只是一场虚无的戏法。
他对其中的关窍,熟稔到为自己的熟稔而悲伤落泪。
绝美,是他试图超越虚无生命的愿景,支撑他浑浑噩噩活下去的唯一动因,是藏在他心中的绝对。
痛苦是生命中促发激情的力量,人们往往可以因为痛苦而活下去,活得坚定有力,迸发出某种英雄主义的光芒,却无法在虚无中生存,哪怕一秒。
虚无就像一幅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没有线条,没有强弱,没有对比,也没有观照的对象,只有一团混沌的迷雾,如同在太空中漂浮,失去所有重量,失去了情感,失去了理性,失去了所有的记忆、知识和感官体验。
甚至,不会有绝望。
“根很重要”根是把我们从虚无的黑暗深渊那端系在尘世的那根线,是情感的联结,不管它是对所爱之人的,或对上帝、众生和美的,还是对恶意、争斗和占有的,斩断了这根线,人便会真的成为活着的死物,成为吃喝拉撒的容器,成为一个纯粹的客体和他者。
如同植物,它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生,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它们可以在每年的固定季节重新生长,实际上也就能达到永生。
“寻找绝美”Jep定了一个这样的根,来确定自己在尘世中的坐标。
美也许是唯一可以超越于生命而存在的事物,它是永恒。
每一刻流逝的时光,每一个动作、表情、语言,每一片新生出的叶子,每一天清晨的河水味道,所有一切已然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的过去,都会定格成一个永不重复的“绝美”。
如同庭院里的环形布置,时间在相同而又不同的每一个点上循环往复,而我们自身的这一刻和下一刻,都在不断的再生和死亡,变化无常。
Jep所寻找的绝美,是那些逝去和将要逝去的。
Jep的无情,是对于虚无的了然,他的有情,是因为他的生命有一个终点。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意义,美,因为死亡才能显出它的永恒。
人的衰老是不可逆的,越来越多的记忆,是越来越强大的桎梏,人必须背负记忆活下去,就是残酷之处,也是绝美之处。
你会发现,记忆的盒子里有你要的一切,同时也是你绝不想要的一切。
在童话里,老和丑是两桩原罪,是与邪恶一体两面的姐妹。
当青春不再,钱财名望在握,身穿永远熨烫妥帖的西装,美女如云可任意挑选,宴会觥筹交错是生命的常态,往来的好友都非富即贵,生命还有什么值得追求?
那个男人来派对上欲求不满地说出两次“我要你”,剧作家朋友追逐着他永远得不到的美艳演员,初恋的丈夫在初恋死后又找到了爱人,修女用膝盖向耶稣跪拜,他们都在无限接近着自己的“意义”。
人是悬挂在自己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无论那个意义从客观上成不成立,都是一份念念不忘的回响。
但主人公的问题就在于他已经找不到意义。
哪里都弥散着一点点欲望,但他知道,那不是意义。
所谓“意义”是做好了为此付出的准备,是辛勤耕耘,是不计较投入产出比的执著。
当他在电梯间偶遇比自己有钱的男人,羡慕于对方上好的西装,那不是意义,是追名逐利;当他遇到了美艳的女粉丝,他们快速地吻在了一起,那不是意义,是性欲;当他刁难以第三人称自称的艺术家,那不是职业的意义,是对刻薄和自以为是。
那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他不知道。
所以在席间像个刺头一样怼天怼地,满口世故圆滑,其实自己也不信。
他听到菲佣叫他“小调皮蛋”会被可爱到,听见侏儒上司说“作为朋友你需要让自己的朋友时不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时,心下讶然。
世故掩盖了他的纯真,学着习惯人情世故只是过往几十年为了欲望摸爬滚打的保护色,在丧礼上不可大哭喧宾夺主的条例被他自己亲手打破。
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可以解构掉一切意义了,却发现毫无牵挂的人生是一片孤岛。
这个时候他转过身去,回首自己的人生,观看身旁的同龄人,怀着质疑叩问自己、讽刺他人,让别人负气离席的无情,其实是一把刀刃反向穿过自己。
就像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派,他用产婆术的方式让智者派的忠实拥趸哑口无言,但问到苏格拉底自己自己的想法,他只是说“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
一列在大雾中行走的旅者,为首的人走到悬崖边直觉地驻足,后面的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收获一对雾气里茫然的眼神。
这是一个神话和宗教退场的时代,理性和效率是统治一切的权杖,艺术人文已经被驯服成可供享用的甜点,人只知道在跑步机上接近着一个又一个胡萝卜,而忽视了停下来直视自己的阴暗面,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思考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么。
修女、决定去乡下的剧作家、在餐厅平凡而快活的老人、扔掉亡妻日记本的鳏夫,这是一种少即是多的理念。
清扫干净自己的回忆和欲望,发璞归真,迎接未来。
就像一个摄影师拍了每一天的自己,每一天都在流逝,但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表情。
生命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清”指的是,拂去那些社会强加给你的意义,去寻找自己的意义之后,上下荡涤一通的轻盈。
所以最后作为小说家的男主又一次开始写小说了。
他想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开头,一个自己价值观中的意义,也许没有人在乎,但那又怎样呢?
人们首先得承认,人和鸟儿无异,啜饮杯盘狼藉,然后朝着朝阳的地平线飞去,混迹在淡影中,直至变成天边的一滴墨痕。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的很迷幻,是的很迷幻,从台词到剧情,看的迷迷糊糊,但是又完全不想弃,还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看下去,想看这位睿智又不羁的老者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些什么事,他心中的羁绊到底是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这我这个一知半解的观众。
看到最后,其实我还是看的似懂非懂,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还是阅历不够吧,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
如果豆瓣满分是五星,《绝美之城》我想给一百星。
我个人观影史上的目前最佳。
尤其是老修女和火烈鸟那个场景,虔诚含量秒穿回《年轻的教宗》,差点让我热泪盈眶。
Paolo Sorrentino是我理想中的意大利文艺老钱国度的导演,有深厚的宗教情怀/生死大问,有深厚的审美品位/文化遗产,还有高超但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高级、形式高级,结合得也高级。
流畅舒适的运镜走位、古典庄重的画面构图之类就不用说了,导演对音乐的品位也特别地好。
镜头之间,经常用音乐配合光影来蒙太奇,从古典到电子——很多视觉荒诞实则现实、宏大神秘唯美的蒙太奇,使荒诞显得非常克制。
比某导那种莫名突然弄个UFO出来的高级多了。
唯一跳脱的时间线,用唯一真荒诞的画面区隔出来,也就是很含蓄地,回忆中的大海加了现实中的天花板的边线。
所以整部影片形散神不散,不会让观众迷惑混乱。
虽然以抒情为主,没啥叙事,但节奏感非常好,镜头干练没有废话。
也没有无病呻吟,那些诗意又充满哲思隐喻的台词都放在绝美音画中刚刚好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文艺片啊。
旅行让人发挥想象余者就只有失望与疲劳完全出自想象,那就是它的力量从生到死人、动物、城市、事物全是想象是一部小说 ,是虚构的故事利泰不曾说错况且谁都办得到只需闭上眼睛它就在生活的另一头——塞利纳《长夜行》《绝美之城》片尾曲好美。
音乐紧接在片中最后一句话:毕竟,这(人生)不过是在变戏法……有金刚经“一切如梦幻泡影”内味儿了。
老修女“点化”男主的方式也很禅,她不过是微笑着轻轻吹了一口气,迁徙的火烈鸟继续飞向天边……
事实上,导演的功力极其出色开场不到十分钟,已经明显渲染出怀旧气息.确实,证明了这是一个老男人对于人生的回忆和阐述这种文艺电影,我现在都还看得进去.说明它真的很美但也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明白是怎回事.我们在生活里,永远是注定的旁观者的.到了一定年龄,总会明白.什么是所谓的留下?什么是虚无.这是一部非常有参考意义的电影.对于城市的事件表达文艺修饰形式恐怕无出其右.意大利人嘛他们就是这么纵情享乐.又为其迷惘.至少他明白了这回事.多少人在生活中活成一条狗.尚不自知.
你们的65岁能这么酷吗?
社交大咖,频繁的party,艺术鉴赏,随心所欲的穿梭在罗马,甚至还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
但快乐吗?
他的灵感还有吗?
他的艺术还持续吗?
他的追求还存在吗?
这个城市还具备艺术细胞吗?
他还想继续吗?
他不知道,他的状态是戏谑的,无奈的,迷茫的,挣扎的。
说艺术腐烂,虚伪做作。
小女孩歇斯底里,摇钱树背后却是真的艺术天赋。
说作品糊弄,繁华聒噪,丧乱背后安静的艺术品铺陈,他们躲在历史厚重的门后,瘸着一条腿的同行者,掌握着古老城市艺术的钥匙,只是,还有多少人关心?
迷茫,葬礼全伪装,甚至话语都一模一样。
即使繁华娱乐,拍照欢呼,修女一个人跪拜台阶,一个人,信仰不塌。
所以,繁华背后,喧闹过后,艺术死亡了吗?
灵感消退了吗?
城市暗淡了吗?
40年,生活,工作,交集。
好友离去,失望至极,红颜死去,感情空白。
我相信,天花板的海水,倾倒在他的蓝色眸子中,他在罗马漫步,他看到照片中的时间人生,他看到历史背后的雕塑成群,他看到十八岁的那个充满着海水潮湿气息的夜晚,那具年轻有魅力的胴体,那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他仍然能看到城市的喧嚣背后的美,他仍然可以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仍然可以黑色幽默讽刺世界,讽刺周围。
他仍然对未来,对自己,有着灵感。
那一年,65,他很酷,城市生活40年,一切都走下坡路。
那一年,城市浮世绘,他和自己了解,他和自己和解。
那一年,他顿悟。
那一年,艺术死亡,那一年,艺术重生。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
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
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
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
是一种缺失。
最主要就是太假。
我们在乎你,了解你。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
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
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
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
美学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
很多人在认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再现了《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
(虽然没找到他谈论这本书的证据)关于“存在”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是西方哲学所犯的一个本质性错误。
于是,《存在与时间》里,西方形而上学的轨迹调转了一个头,回到出发点,重新探究“存在”的内涵。
)在海氏的“存在”里,世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不复存在。
侏儒女主编醒来后,踏进那个舞者已离去的空房间,造成一种古怪的错位感,空间敞开着,吞噬其中的每个人。
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海德格尔说人们在“情绪,言谈,领会”中感知世界:电影中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将自我隔绝成孤岛,主动阻断了感知世界的途径,于是吉普才不客气地一语道破“老天爷,女士,到底啥是共鸣啊”。
然后又在“好奇,闲谈,模棱两可”中泯灭自己的“本真”,“沉沦”于这个世界(非贬义,无可奈何):吉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吉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出现在吉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吉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拒还迎的女朋友...吉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那位出版了11本小说,1本党史的领袖情妇骄傲地说“罗马是世界上唯一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在罗马你不会超过别人一星期,马上又被比下去。
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然后又骄傲地宣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用文学改变世界”。
当然,在只写过一部抒情小说的吉普看来,这只是她本人对自己“沉沦”的一种不自知而已。
所以,吉普注定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的人。
这个敏感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更美好的?
——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疯儿子”呐喊着:屠格涅夫说‘死神在看着你’。
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地阴影。
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加长林肯险些撞在吉普身上,驶过去,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吉普倒吸了一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著名的布道词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这不是抒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
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
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画画的小姑娘)。
影片中的脱衣舞娘雷蒙娜。
便是摆脱了死亡恐惧(知道自己马上会死),彻底释放“本真”的那一个。
吉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
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
”我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吉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也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
我老了。
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而他不想像他的编辑一样选择离开罗马,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辆哪也抵达不了的火车,就如同他们在宴会中所玩的游戏。
他想寻求的是更深刻,更美丽也更堪用的答案。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
当老年吉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看完摄影师的过去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吉普产生了某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
那不是过去,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仍可以找回的东西。
这也呼应了后来修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
因为根很重要。
”过去,并不是可以翻篇地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一部分。
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 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 密参天。
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
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
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
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
老年的海德格尔也从哲学转向了宗教,但他的神自始至终都在一种“超越”的领域,即这样一种自觉“如果人们行善却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只会被伤害,被践踏,那么人们还需要行善吗?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
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
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
神圣乃是超越人世的真正光亮。
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地诗性光辉。
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吉普,也彻底明白了人生这场把戏,最终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
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只有抱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地繁复性。
如同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吉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
其实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戏法,对,是个戏法”而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
只是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的,如同那位荷尔德林的终生信徒一样,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
The Great Beauty。
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去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慕名找来看,除了“绝美”也没看出其他什么,喜欢倒是喜欢,只是这份喜欢,没法儿转化成文字,说给别人听。
一年过去,看完《年轻气盛》,又想起《绝美之城》,于是重看了一遍,这次不敢说全看明白(这种话,看个十遍百遍也不敢说),至少除了美,多看到了点东西,比方说丑。
所以说,有些片子,还是要反复品味。
关于美,美的是罗马。
空旷的街道,迷宫中的雕塑,歇脚的鸟,广场里的长颈鹿。。。
这些画面在索伦蒂诺意大利式独特的构图和运镜下,都呈现绝美的状态。
熟悉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也许会不自觉想到费里尼和新浪潮,想到《八部半》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只是看完之后,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jep的背影和眼神。
关于丑,丑的是生活。
夜夜笙歌,内心依旧寂寞;朋友相伴,只为抱团取暖,久而久之,暖意消退,全剩冷漠和刻薄。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不可避免一直在失去,失去朋友,失去感情,就连已经失去的初恋都要再失去一次,这是片子主人公jep的生活。
知名记者,有过一部成功的著作,出入上流社会,名利双收的人生,只是这么一个人,在65岁生日过后,厌世情绪达到顶点。
厌世在jep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大概就是冷漠,冷漠待人,冷漠对事。
熟人离世,朋友离开,好像都与他无关;嘴上说着“不是每个接近你的男人都想跟你上床”,最后还是把姑娘搞上床,这么一个角色,并不讨喜。
故事把罗马一分为二,喧嚣的罗马和宁静的罗马,两个罗马对应两种生活,一闹一静,穿插叙事,闹的是jep经历的生活,静的是jep观察的生活,闹的一成不变,静的各有千秋。
这种动静穿插的叙事,从开篇的游客和唱诗班开始,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每天在这样的生活中流转,连看的人都厌倦,更何况片子里的人。
片子最棒的地方,在于运镜,静止镜头很少,大多为移动镜头,可以理解为是用主人公jep的视角看一切,镜头大都跟着jep的视线移动,群戏的节奏是先来堆快速剪辑,一副红男绿女的群像过后,切到jep那张满是褶子,假笑到变形的脸,独戏大都是jep的背影先入镜,搭配一个过肩镜头,露出jep平静的脸,再由这份平静过渡到绝美的罗马,此时观众看到的也就是jep看到的:阳光下劳动的修女,晨练的男人,安静的街道,广场里的喷泉。
喧嚣过后的宁静,留下最美的罗马和最空的心。
过分投入的观众,很容易被这种空虚所感染。
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影片中几次提到这点。
导演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说的电影,却什么都说了,真、伪、美、丑都在“什么也没说”中带了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装逼片,我觉得这没什么,看到装逼那就是装逼好了,想看点别的就看点别的,看一部片,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什么的权利。
导演在讲述生命之美的同时,啪啪啪的打着装逼者的耳光。
高潮有两段。
男主Jep去采访一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博掌声的艺术家,Jep问她平时读什么书,艺术家说她不读书,她以共鸣为生,男主问“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说共鸣的诗意是无法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的,男主不被艺术家的云山雾罩所迷惑,一直追问“我就想知道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崩溃,发飙,因为除了装神弄鬼,她无法说出具体的东西来——用粗俗的语言也不行,不是她不想,是她真的不行。
男主在家庭聚会上轻飘飘的回击一个装逼的女性朋友。
女性朋友吹嘘自己的爱国使命感,吹嘘自己和男人的感情,吹嘘自己写了11本小说还写过党史,吹嘘自己是个做出伟大牺牲的母亲。
男主说这位朋友假,吹牛是为了掩饰脆弱:“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说些废话,扯些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女性朋友回击,说她说的真的,不是假话,不是装逼,一定要男主说个明白,号称自己是有种的女人扛得住。
男主说,我可扛不住“有种的女人”既然你要自找,那我就说吧。
然后Jep就慢悠悠的轻飘飘的说了。
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就是你在大学厕所里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 ...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下属的狗屎党报审核。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好到哪去,(你说的这点)我倒同意。
你和尤西比奥的关系,什么关系,尤西比奥爱的是佐丹奴,谁不知道,爱了多少年了,每天一起吃中饭。
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地坐树下,你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所谓的什么牺牲。
你整周都在工作,每天晚上都出去玩,连毒贩子都周一不出门,你照样出去玩,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
放长假的时候也没陪过,何况你还有个管家,一个侍应,一个厨子,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三个保姆,你倒说说,你何时何地做出什么牺牲了?
这些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你53岁了,跟我们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刚才还耻高气扬的女性朋友竟无言以对,起身愤然离去。
我为什么要摘这两段呢。
因为创作者必须是见过顶级的装逼犯了,才能对各种装逼犯回击得如此透骨,枪枪要害,想回击都没地儿下嘴。
在我看来,这当然不是个装逼片,这是个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片。
我有时候会打趣熟人朋友:拉倒吧你,你连装逼是什么都没看全呢,别逮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就说别人装逼,里面发生的事情你见不着,那是因为你连门都进不去,你快别逗了。
从这点上我也是特喜欢姜文的,他说:不按照大V们的审美来,就要挨骂,那就骂吧。
摄影挺美的,其他简直欣赏无能。直接导致我醒了睡睡了醒无数次。
86th oscar 最佳外语片
是我真的欣赏不了嘛!为何能得最佳外语片啊就请问?!!!
看得不舒服。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除了罗马很美丽,其他到底要说什么,裹脚布一样的
终于又一次体验了在影院浑身发麻的时刻……用光实在是太神了,好多画面都美得让人想哭。宏大饱满的同时,又不断消解;直指虚无的同时,又不断出现天花板大海和孩子这样温暖和希望。可惜后半段有点冗,不然就是五星神作。
过程略无聊,场景美死了
雖然拍得有些太「油」了,但影像上的表述還是「好看」的,也許有致敬八部半。去年在馬里昂巴,今年在羅馬。結尾攝像機的移動掃視這座城市讓我想到了蝕,是寫給羅馬的一封情書
活透了也没劲,还是傻点好。
真心没达到期望
仿似优美的散文诗....这种电影只要理解了片中的意境就算是理解了本片,但是,我太粗鄙,确实没能看懂。
年度逼格最高电影
现实与想象同构,颓败之地亦属绝美。
三星半,恕我水平不够,对宗教了解不多。今天先看了没什么情节的小说,看了一部没什么情节的电影,过了没什么情节的一天,但是很煎熬。
喜欢费里尼的会喜欢它 而讨厌费里尼的也会讨厌它
多么诗意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无法理解六十五岁白男的虚无琐碎和惆怅,一种京圈老炮的油腻感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