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讲述两名巴勒斯坦自杀爆炸者到以色列实施自杀爆炸因故没成功,随后引发各自对这种袭击方式和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思考的故事。
第一感觉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真是两个世界啊,特拉维夫和纳布卢斯,比比看。
影片正在兴头上,戛然而止。
这时我看过的电影里头戛然而止的最突然的一片了。
现实主义电影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倾向于处理低下阶层的人物及其道德问题。
导演也甚少介入素材,而让它们自显本性,呈现快照般的品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因为影片的主题,压了很久没看。
可以说是“不敢,”也可以说是“不忍。
” 自杀式袭击,把生命献给神,在人间实行天罚。
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虔诚和残暴?
一个混合了前者的纯洁和后者的恶浊的实实在在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生活在怎样的希望和绝望里面?
我不指望影片会给我答案,却希望得到一点启示。
可惜没有。
黑色幽默和荒诞感充满了整个故事。
人员选定时的随便;录制影像时的滑稽;任务执行时的仓皇;失败者模样的抵抗运动领袖……我们的主角经常处于一种眼神空白的状态,他刚开始怯场,而最后却仅仅因为负气而坚定地执行了任务。
并不是说黑色幽默不适合这个主题。
自杀式袭击的过程也完全可能表现出一种非常深刻的荒诞。
但问题在于这部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嘲弄,它所希望展现给观众的不是加缪式的荒诞而是一种王小毛式的滑稽。
它最大的不真诚就全部表现在用一个花瓶一样的女主角的那套来自“人权组织”的苍白说教作为整个影片的内涵支点。
一句“抵抗也有别的方式”就似乎轻易击破了对方的全部信念。
哦,原来哈马斯和基地们都是一帮只不过有点钻牛角尖的失败者,做点心理辅导就成。
这一套,也许好莱坞乐得买单,我不相信。
2021.07.11
巴勒斯坦青年沙迪和卡莱德
沙迪女友苏哈黄瓜切成片,番茄旋成段,没有沙拉和各种调味品做佐料,最多沾点盐,用手捏着吃,还说好吃,不知道咋好吃的,反正今天的中国人是不以为然的,可这是片子里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体炸弹
人体炸弹组织上派亚马尔通知沙迪和卡莱德两个青年作为人体炸弹,去执行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活动,命令宣布后要贴身监护人体炸弹直至去执行任务止,因此而吃住在人体炸弹家,大概也有不让他分心没时间走神的意思吧,想想都恐怖,和亲人马上要诀别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出来,多么残忍和冷酷。
反抗有很多种,用人体炸弹来制造恐怖袭击属于泯灭人性的极端行为,再高尚的事业也不应该成为理由。
宗教的洗脑还真的够强大,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赴死。
临别前,组织领袖阿布•凯伦亲切的接见了这两个有去无回的人体炸弹。
仪式搞得庄重而神圣,但是难掩虚假的谎言和残忍的行为。
领导接见
最后的晚宴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捆绑炸弹的皮带居然涂上了强力胶,即使反悔也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
毫无人性道义可言。
且不说中国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躲在后面让战士们去送死,咋看都像极了当年的国军将领们。
甚至还不如国军将领,国军急了还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呢。
临别赠言
两个人体炸弹一路的持续洗脑“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掌握着命运”,咋听都有点扯,不怕死的人也只能是去撞大运,根本不可能掌握命运。
真希望两个青年人能对滔滔不绝的亚马尔问一句“说的辣么神圣,要不咱们一起……?
”不知亚马尔会当场吓尿裤子不。
两个青年人提出“爆炸以后会发生什么?
”时,亚马尔显然没有准备,愣了一下,旋即随口回应“两个天使会来引领你们,你们看着吧”,又拿宗教糊弄人,这也太扯了吧,死球了还咋看着?
也不知是巴基斯坦青年是单纯好糊弄还是他们的教义太肤浅,反正上帝和神忽悠不了佛系的中国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衣着奇怪的沙迪在穿过铁丝网和中间人阿布•察包波汇合时以色列军警不期而至,慌不择路的沙迪和组织跑散了,身上绑着炸药到处乱逛了一天,才被找到。
沙迪女友苏哈成功策反了卡莱德,沙迪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归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上了一辆坐满以色列军人的公交车……。
可以想象,一道白光,血肉横飞,尘埃落定,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的生命伴随着几个以色列军警的生命一起永远的逝去,一切恢复平静,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10.14周六。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
晚上看这部电影时,新闻看到以色列要求加沙以北巴勒斯坦居民24小时撤至南部。
无法评论,距离中东十万八千里,双方说的都好像有道理,历史有时也是那么扯不清楚。
我很难过,但也只能像偶像剧女生流着眼泪对那两个打架的男生说:你们快别打了。
抛开政治,这电影拍得挺好的,还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但电影主题这么敏感,怎么能不谈政治呢?
巴勒斯坦人会骂:tm的我们的勇士怎么会这么软弱?
犹太人会骂:这些都是恐怖分子,tm哪里是正常人?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豆瓣
正值黎以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看了本片。
单就论电影本身的话,的确很一般,尤其是结尾哈维对待“人弹”态度的转变显得过于突然而前面也缺少对此相应的铺垫。
但是,对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却值得人去深思。
不管处于任何目的,当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人权主义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了,这也是片中那个女孩坚决反对“人弹”的原因,可是,“比起现实当中的地狱,我更愿意生活在理想中的天堂”这就是“人弹”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他们称自己为“殉道者”,对于现实的侵略与占领,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反抗、去斗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并最大可能去削弱敌人:“尽量找警察和士兵多的地方下手”“一个人先做,另一个人15分钟再动手,这样可以多炸死些士兵”。
但是,真的值得这样去“殉道”吗?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他们行动之前的宣誓录影带在商店里面出售,而价格甚至还比不上一起出售的处决“叛徒”的录影带时。
他们迷茫了,想退缩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或许这就是赛义德说的“命运”。
影片最后,赛义德表情木然地坐在一辆满载以色列士兵的汽车上,镜头慢慢地推向他的脸、眼睛....突然,一片空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两人行动前的最后一餐,无论是餐桌、人数,还是座位安排都在刻意模仿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是基督教“殉道者”,他们呢?
或许明天我们又能在电视上看到:XX地再次发生自杀性炸弹爆炸,XX人身亡,XX人受伤,至今还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此负责......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1103/REVIEWS/511030305/1023The director is himself a Palestinian, born in Israel; his crew included Palestinians, Israelis and Westerners, and during the filming was reportedly threatened by both sides in the conflict. It hardly matters, in a way, which side Abu-Assad's protagonists are on; the film is dangerous because of its objectivity, its dispassionat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practical process by which volunteers are trained and prepared for the act of destruction.巴以冲突,纠缠数十年,人肉炸弹,已经不再吸引新闻的头版了;可是,我们对于恐怖袭击背后的故事,所知仍然如此少得可怜。
我选择这部电影,首先是当一部纪录片来看,其次,这是一部讲述生死抉择、理想与妥协的影片。
很遗憾,很多人的评述中,似乎都把导演的身份背景混淆了,而且只是当作普通的剧情片来评述。
按知名影评人Roger Ebert的介绍,导演出生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演职人员也包括来自巴以双方以及西方人士。
影片拍摄中,剧组据说也收到对立双方的威胁——因为影片的客观、不动声色地讲述志愿者训练、以及准备恐怖活动的故事。
志愿者甘当人肉炸弹,他们究竟是出于怎样的驱动?
很遗憾,影片的中文字幕翻译得有些马虎,我觉得错过了很多细节,尤其是在父亲耻辱之死的长期阴影笼罩下,Said如何立定决心,更重要的是,我仍然难于体会,宗教信仰对于他们作为“圣战士”的内心安抚。
结局中的大爆炸,把Said放置在以色列大兵中间,怎么看来都觉得唐突,在我看来,恐怕是出于对于回应巴以双方的“政治正确”压力,才安排了如此一个“完美”的结局。
当然,无形中,也美化了Said这个角色的形象。
毕竟,这是一部剧情片而已。
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
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
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
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
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
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
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
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
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
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
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
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
天堂,是否有天堂。
永远相信安拉。
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
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
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
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
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
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
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
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
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
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
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
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
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
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
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
我相信。
天堂何时?
我怀疑。
斯皮尔伯格拍的《慕尼黑》,从以色列特工的视角展现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本片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的角度表现他们的生活与选择。
在两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对等:以特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不乏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瑞士银行的账户上有足够的现金,以色列强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后盾,当行动有困难时,先进的军方力量随时可以帮助他们,还有舆论战对他们的有利形势。
而巴青年和他们的策划者组织者,躲在被炸成废墟的地下室里,出门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来自以色列的子弹或导弹。
这些青年们所拥有的武器好像只是他们的身体,自杀式袭击是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
而行动成功时,以特工的暗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巴方的每一次自杀式袭击在偏以的媒体上总被以恐怖主义的定义而攻击。
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以方的军事打击,还有媒体引导下世界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尽管巴以双方的行动者具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导演都刻画了他们面对这种任务时的犹豫与思考。
萨义德十岁时父亲作为烈士去世,他朋友们的父辈也是如此,从小生活在难民营里的他们,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权力,像他们一样自小深受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难民营孩子,长大后都是潜在的圣战者。
当然,他们也会对这种自杀式袭击有所怀疑,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他的搭档正是在接受了来自更好环境的女孩劝说后,放弃了这次行动。
而萨义德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仍然坚定的坐上了载着以大兵的公交车,影片最终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越来越近的镜头逼视下,深不可测,就像他这次行动的效果一样,搭档问他:我们的这次行动会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萨义德也是知道的,他们的这种行动效果很小,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步,“带着天堂的梦想死去,总比活在现实的地狱中要好”,也许,他最后坚定的选择完成任务,只是为了逃离这个他自小便生活于其中的不公平的充满屈辱的现实吧?
愿他进入来世的天堂,就像他父亲一样。
而以特工在经过痛苦思索后,选择了放弃。
当然这种结尾安排并不能掩饰如评者所说的、影片开头为这场暗杀行动设置的起因,即是巴方的挟持并杀害人质事件,而应该更早一些,那就是以色列的突然出现和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就像萨义德一样,在难民营长大。
另外,片中以特工最终的放弃,也有对家人的安全顾虑,他发现自己深陷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自己既是猎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退出。
当然,以特工选择退出时,他可以回到娇妻爱子之中,过他的温馨生活,但萨义德呢?
“我再也不愿回到集中营中去”,这就是他的誓言,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们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做出相反决定的重要原因。
两片都是优秀之作,与媒体中对袭击者的简单定义相比,他们都刻画了每一个袭击者的复杂内心,他们其实也和你我一样,都渴望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部带有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的电影,罕见地从“恐怖分子”视角出发,大概是历史上首部描写巴勒斯坦自杀爆炸事件的影片。
影片呈现的暴力杀戮背后,那些充满执念与悖论的信仰令人发指,又充满悲剧色彩。
你能够看到理想主义者Said举手投足间的信念感,看到他所背负着的沉重历史,看到他所坚信的、有关生命与尊严的论述。
最后,你看到他在巴以冲突的极端生存境遇下走向毁灭,自毁并毁灭他人,你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影片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
“英雄之女”苏哈的话语,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的联姻。
固然,信仰具有不可思议的救赎力量。
但当宗教所教导的“谦逊”被遗忘,代之自以为正义的傲慢,那么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就能被用作毁灭性的武器。
正如庞龙在《宽容》中援引了整个西方文明史来说明,任何宗教在走到超越了宽容与和平的疆界之外的时候,宗教本身就会从一种人类的救赎行为变成一种愚昧的退化行为。
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是Khule在自杀袭击前的宣誓。
他高举枪支,神情肃穆,但摄像机不断出问题,Khule只好一遍又一遍说着同样的话,直到重复让庄重的誓言成为闹剧。
于是,他说出了自己在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段真挚的表述:“妈妈,有个牌子的过滤器比我们家现在用的要划算很多,在×××商店可以买到……”应该说,《天堂此时》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心理冲突,而非广受争议的价值判断问题。
也就是说,它无关乎暴力行为的英雄化。
联合制片人贝罗·贝耶表示:“支持或者反对暴力都不是这部影片的注脚,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所有的极端主义者变得更具人性化。
”重点在于“人”,而不在于“凶手”抑或“殉道者”身份。
因此,在自杀式袭击者与家人告别后,他们走上征途,陷入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爆炸的价值。
对于巴以冲突的历史而言,这或许只是徒增不被记住的又一次伤亡事件,或者局部冲突的爆发点;而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而言,这是极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结尾放弃一切视听语言,将爆炸处理得极富戏剧性——对Said而言,死亡才是唯一的救赎、唯一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根本没有出口。
于是,这张年轻英俊却又疯狂麻木的脸庞,在一片刺眼的白光中悄然熄灭,正如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人。
非常标准的文艺片格式,有才华但不多。
为那一刹那的白光
以色列拍?以色列演?以色列炮制的巴勒斯坦电影?
our declaration, our paradise // +
哎
有点 沉闷~说实话。但意义重大~
看过
不再问悲伤的原因,因为悲伤好像不会有终结。
因果报应
中东电影不是尤物,是怨妇
除了男主角长的比较吸引人之外,其他还好
出发点是好的,但别出发
不太明白
又是你教我看的。
有信仰的人也许并不痛苦
我才知道这是以色列拍的,杀人还要诛心啊
冤冤相报何时了
被宿命缠绕的国度
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就很有卖点了,何况片子不错
从小就贫民窟,唯一出去是6岁做手术的那次,父亲在我10岁因叛国而被处死,一生都在被占领者以受害者的名义压迫,也被自己同民族的人挑刺说那直得不能再直的车挡板有点弯。我知道有个好女孩喜欢我,我也喜欢她,但我知道爱情改变不了任何。公交车上外邦的小生命让我按耐住‘拯救’自己民族的冲动。 我的兄弟认为还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我只知道, 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公交车上引爆自己。 当我上了天堂,阿拉向我展示那广阔的蓝色星球的某个角落,一个外邦孤儿小男孩,正皱下坚定的眉宇,下定决心,立志清除血洗我所在的民族中每一个人每一只牲畜。因为,他为人和善的父亲母亲,莫名死在了一场公交车爆炸的恐怖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