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奥斯卡上,除了曝出多年难得一遇的话题赢(乌)家(龙)《月光男孩》,还有其背后一鸣惊人的独立电影公司A24。
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发行公司,以其独到的选片眼光迅速进入大众视野,风格迥异的众多中小成本电影不胜枚举,2015年以《机械姬》和《房间》首次杀入奥斯卡角逐,并在次年以《月光男孩》赢得首座最佳影片。
2017年,除了在颁奖季备受瞩目的《伯德小姐》,另一部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就是《灾难艺术家》。
要讲《灾难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其原型电影,拍摄于2003年的,另一部堪称惊世之作的《房间》。
由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堪称一代奇片,说它是当代烂片界的《公民凯恩》也毫不为过——糟糕的剪辑,超越下限的演技,莫名其妙的特效和情节,以及自我意识过剩所导致的惺惺作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酵下,终于熬成了一代Cult经典和无数meme的灵感源泉。
而与表面上的糟心相比,《房间》给观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问题——幕后制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混乱?
托米·韦素又究竟是怎样的人?
这部一本正经地严肃制作,同时又显得格外荒诞不经的电影究竟是产生自什么样的灵魂和头脑?
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之后,最幸运的事情发生了:这样一个充满奇特吸引力的故事,落到了整个好莱坞最奇特的喜剧搭档手里:詹姆斯·弗兰科和塞斯·罗根。
作为旷别3年的再次回归,这对低俗喜剧的黄金搭档(外加埃文·戈登伯格)依然没有令人失望。
而在两位小清新编剧,迈克尔·H·韦伯和斯考特·诺伊施塔特(《和莎莫的500天》《星运里的错》《纸镇》)的努力下,《灾难艺术家》很好地继承和把握了原著的传记性质,让电影从俗套的“小人物大梦想”模式中跳脱出来,也加深了整个故事的荒诞感。
与前半段在常规叙事上的专注相比,电影的后半部分在内容上显然更加有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房间》本身就很有趣),充分发挥了几位主演的幽默天分,当戏中戏模式开始后,更是有着显著的喜剧加成。
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我们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好莱坞最不务正业的文艺中年詹姆斯·弗兰科会被这个题材,以及托米·韦素本人所吸引——二人都是模糊了生活与梦想的“艺术家”,将理想置于自身的存在之上。
因此,《灾难艺术家》中的托米·韦素的身上,你是几乎见不到詹姆斯·弗兰科的个人见解的,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超越模仿的黑箱式还原——就连奇葩的口音和行为举止都很好地融入了角色之中,不显刻意。
在镜头前,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观众和詹姆斯·弗兰科本人都在不知不觉之间,迷失在了故事当中。
比起他的导演身份,詹姆斯·弗兰科在本片中几乎完全消失在角色里,使片中的托米·韦素有着明确和可信的动机,从而引起观众的共情。
凭借这一角色,詹姆斯·弗兰科完全对得起他所获得的奖项肯定。
而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所饰演的格雷格作为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和托米·韦素之间有着非常不错的银幕化学反应,使电影变得更加全面。
但和其他詹姆斯·弗兰科的喜剧电影相比,《灾难艺术家》为了更专注于托米和格雷格之间的友情变化,并没有给予其他角色太多空间,这对塞斯·罗根,乔什·哈切森和扎克·埃夫隆等新旧gang member显得有些不太公平。
无论如何,《灾难艺术家》眼中的托米·韦素,也是一个内心受伤需求被爱的普通人。
从《狐狸猎手》到《烛台背后》,近期有不少传记电影都在以各种方式,去描绘这些缺乏安全感的富有男子,用难以置信的举动表示他们的情感和重视。
显然,电影从蒂姆·伯顿的《艾德伍德》中吸取了不少养分,而在互联网精神和当代文化解构的语境下,《灾难艺术家》也完全当得起我们这个时代的《艾德伍德》——只不过整个故事更加轻松,也更令人愉快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新世纪最糟糕的电影,恰恰催生了2017年最优秀的文艺喜剧做品。
在劳模附体的詹姆斯·弗兰科的镜头下,《灾难艺术家》是给《房间》的粉丝们,以及任何怀抱好莱坞之梦的人们的一封情书。
看到好多人把国内和国际这两部烂片界的中流砥柱进行对比。
但是很遗憾,《逐梦》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房间》。
我认为这两部电影,或者说《房间》和绝大部分烂片的本质区别在于,《房间》的烂是穷尽全力而力所不及,最后导致电影的形式大于电影的内容——本来就是一Youtube搞笑视频的水准,偏要参与奥斯卡。
而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幽默感和喜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吹牛的人很好笑)。
当然只有幽默和喜感还是不够的,《房间》还是“悲壮”的。
这种悲壮体现在小人物和好莱坞的巨大对比之中,体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之中,也体现在付出和结果的南辕北辙之中。
这“悲壮”的情感是我们普通人每时每刻每天都能体会到的。
所以在《房间》之中,这种“悲壮”的情感格外亲切。
《房间》把这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它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吹牛的人,让你觉得很好笑,但是当你的鄙夷还没开始,它又让你看到了人生的悲壮,你自己每天都会经历的悲壮。
所以你收起了嘲弄的笑,鄙夷的笑,展开了理解的,赞美的笑。
《房间》也就成为了烂片界的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房间》是烂片界的堂吉诃德。
《逐梦》以及其他一系列烂片做到了第一点,他们是吹牛的,是让人捧腹的,也是不自量力的。
但是没有了第二点,他们不够“悲壮”,没有反差,戏里戏外全都是一副强权的嘴脸。
他们无所追求,自然也没有失去,他们享受追捧,且屏蔽了所有恶评。
所以喜感和捧腹滑向了更深处,带来了骂名和观众的恶意。
有生之年,如果我们能看到毕导,郭导,王导,说相声的郭导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自己为什么非拍这些烂片不可,自己有什么难言之隐和软肋苦衷,聊聊他们自己曾经的理想,和现在的处境,再聊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背负的骂名。
那么我们也会有我们的《房间》,而且从阵容上来看,我们的《房间》一定会比这部《房间》更邪,更黑,更CULT.
《灾难艺术家》很特别,还有点感人,前半段还蛮新鲜的。
看的时候完全没认出来James Franco,真的是享受表演阿,《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里第二个故事Near Algodones的那个抢劫犯也是他演的,黑色幽默和恶趣味此类角色对 Franco 来说真心是心头好。
电影根据回忆录《灾难艺术家》改编,讲述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以及2位主人公期间从彼此欣赏到矛盾,从怀揣梦想星火,到遍体鳞伤沉浮人海,在一边捧腹大笑和叹为观止的同时,夹杂着一丝感动和心酸。
前半段点亮梦想,后半段制造电影灾难现场。
拍大烂片的幌子,埋藏着一股成长之力,这也是 Franco 让我欣赏的地方。
梦想路上,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暴露自己,要展示自我,要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中,另一方,我像是个疯子格格不入,现在我的才华被看见,我可以帮助他,我们一起相互鼓励,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什么,因为我们臭味相投,目标一致。
这样的友情鸡血励志,说走就走的吹牛,不顾一切的青春,拉手指约定梦想,然后一骨碌就闯入那座梦幻之城。
梦想之地圈出了限制条令,野心,实力,运气和好人缘都如同高山。
Greg 说要搬出去住的时候, Franco 心都要碎了,他们不喜欢我,我的表演和想法他们不喜欢。
Greg 一脚踏入生活洪流,接着开始留起了大胡子,孤身一人的 Franco 守护着内心小火苗。
当Greg抬头看见《房间》巨大的户外广告的时候吓了一跳,首映礼大张旗鼓有模有样,一路被唏嘘和不受待见,最终成形诞生,但即便如此,结果仍是受尽嘲笑和被贴上烂片的标签。
《灾难艺术家》用一种荒诞的方式来述说失败,失败的人生态度,笑中带泪那种,我知道我很烂,我意识到了,可我还是要做。
并不是无所忌惮,也会敏感忧虑,患得患失,这样的笨拙和坚持也恰恰打动人心,因为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忙着展示自己的聪明,没有人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坚持做一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真的太难了,而 Franco 做到了。
不要盯着我的玩具蟹看,它害羞。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Wechat ID: Lamotta_yajie
托米·韦素就像是电影世界的堂吉诃德。
哪怕所有人都嘲笑他,泼他冷水,觉得他疯了,但是没关系,他的心里有一个骑士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他全身披挂,手持武器,骑着骏马,周游世界,行侠冒险。
他在夜色中的马路上和另一个大男人勾着小手指发誓,“Right here,right now.We make pact.That we always push each other.That we always believe in each other.And that we will never forget dream.”在每完成一个很烂的场景拍摄之后都会开心地跟朋友拥抱。
在电影首映的那个晚上,电影荧幕是电影院内的唯一光源,托米·韦素坐在大笑的观众中间,脸上有亮晶晶的眼泪。
自大不对,固执不对,暴政不对,小气不对,没有天分或许也不对。
可是有非分之想有什么不对呢?
托米·韦素财大气粗,银行账户深不见底,几乎是以挥霍的方式在拍电影。
在片场的那些人眼里,他可能就是一只愚蠢的猴子,想要用竹篮去捞河水里的月亮。
但是他一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捞过月亮。
电影结束,突然想起张春说的,人一定要有梦想啊,有了梦想,钱就有用了。
《灾难艺术家》
看完《灾难艺术家》,原本想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譬如关于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规则之间的张力,行动的意义,以及电影最后一幕,大笑的人群与韦素(Tommy Wiseau)所执着于表达的真实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所带来的刺痛……但真到落笔时,发现我满脑子想的都是The Room,它真是太高能、太刺激了,用“烂片”形容绝对是敷衍,是对传统电影艺术和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双重贬损,所以我要解决关于它的定义问题,The Room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当然是一部电影,剧本、拍摄、上映,过程完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道化啥也不缺;但从实际效果看,它以电影之名完成了对电影的解构,等下,当我在使用“解构”这个词时到底想表达什么?
大概就是那句俗语: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等牛大摇大摆走出来时,瓷器店却不是瓷器店了。
韦素先生以其不拘任何格的原创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再是电影。
但这并非贬低,绝不是The Room烂到不能称之为电影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韦素真正创造出了一种新东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拒绝传统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则,拒绝合作者意见,以一己之力主导整个拍摄过程,就这点而言,The Room大概是影史上唯一,或者屈指可数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制作”。
韦素先生打破了人们对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成果的认识,在一个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时代,The Room难能可贵地让我们看到,如果电影诞生在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的中世纪,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
2、The Room的拍摄不符合商品市场原则——摄影器材的购买、现场建造不必要的洗浴间、不断超支的预算、以及最后惨不忍睹的首周票房,种种,这部作品的生产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因此它绝非商品,半分铜臭味都没有,是情怀中的情怀,文艺中的文艺,这样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要如何定义呢?
现成的浪漫主义!
3、演员以自身出镜而不是以角色的身份出镜,这与电影本身的自传性质无关,而是观众时时能看到演员在演,这本身构成了观影的对象。
韦素先生在背诵,没错,是背诵那句“嗨,丹尼!
”时偷瞄镜头的眼神,简直让我笑到不能自理。
很显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造梦”艺术,他根本没打算把人们带进故事,与角色产生共鸣,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不受控制地不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交流:“嘿,看我!
看我是怎么演的。
”于是,银幕前的人们看到以一种特别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管他什么角色Johny、Tonny,这位是韦素先生,绝对真实。
所以综合起来The Room到底是什么呢?
“韦素先生以一己之力对抗现代电影工业的浪漫主义先锋派行为艺术。
”且为戏言。
相形之下,《灾难艺术家》的出色之中当然有技巧、模仿,对艺术规则的把握甚至创新,这使它实际发挥的作用与The Room刚好相反,成为当代电影工业中的建构力量。
它成功地将人引入“梦境”,我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跳戏,可也正因如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直接被韦素和他的The Room冲得七零八落、神魂颠倒,而对亲手制造了这一切的《灾难艺术家》只能说:水准了得!
演技了得!
至于 The Room, The Room did creat room for...what?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just as Jonny said.
很努力想拍好电影,却拍出了烂片。
没想过拍喜剧,可全片都是爆笑梗。
逻辑不存在的,专业素养也不存在的。
反鸡汤,也反美国梦的故事。
托米·韦素可以说是当代的艾德•伍德,《房间》则是烂片届的《公民凯恩》。
詹姆斯·弗兰科贡献了迄今为止最好的腐式导演作品。
付兰兰把一个可爱又可笑的怪胎托米,演绎的恰到好处。
没有刻意去嘲讽,而是尽力还原房间拍摄的故事。
汤米和格雷格的友情感人,怪咖和帅比也有真爱。
即便在剧组最坏的一天,也比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要好。
在洛杉矶,每个漂亮男孩女孩都排着队,渴望成名,在北京,不也是如此。
1.不走寻常路,反鸡汤,反美国梦。
《灾难艺术家》再现奇烂片《房间》的灾难级拍摄过程,托米·韦素这部邪典电影的烂片等级,绝对是史无前例的糟糕。
全片演绎了什么叫“别人随便做做就能成功的事,有些人用心做一辈子也无济于事”。
对于看惯了《风雨哈弗路》、《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的观众来说,如同一碗配方清奇的反鸡汤。
在正常的逻辑里,一个对梦想坚持的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回报。
但事实上,自以为严肃正经、才华横溢的托米,用蹩脚的认真、诡异的坚持和看不到演技的努力逗笑了所有人。
他是一个最成功的失败者,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一个不切实际的人,怎么样才会在坚持不懈的路上摔得更惨。
托米无法理解自己的失败。
这种反差有一种独特的清醒剂效果,辛辣感应该堪比强效芥末吧。
付兰兰把一个浮夸、自大、骄傲的人表现的很立体。
借此告诉那些追梦的年轻人另一个事实,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也可能一直不成功。
2.平视烂片,哪怕是以一种最尴尬的形式走红。
客观来说,《房间》就是不折不扣的烂片,付兰兰绝没有洗白,《灾难艺术家》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做事状态和某一类人。
当然,他也没有要嘲讽或鄙夷的意思,只是尽可能还原一部电影的来龙去脉。
就算现在去看,《房间》也绝对是以一种最尴尬的形式走红的,付兰兰试图把这种尴尬放大,到托米身上寻找尬红的根源。
事实上,他也找到了。
虽然不太想承认,但看《灾难艺术家》里托米和格雷格两人的友谊和追梦的历程时,竟然有种奇异古怪的心酸。
没有电影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贡献了电影史上最烂的片子,但它充满密集的笑点,有好多观众能互动的梗。
仔细去想这些笑点和梗的来源,实际上是托米尬演时露出的真心,他叹息、怒吼、摔瓶子,有种普通人面对镜头时的过分夸张,也正是这种夸张让观众感到了他泛滥成灾的表演欲。
观众一边觉得尴尬,一边又能体会托米的付出,相加相抵之后就成了《灾难艺术家》的模样。
3.最诡异的是,干了这碗反鸡汤还想再努力一把。
就这样一部丧魂附体的片子,居然不会打消别人努力的斗志,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或许跟付兰兰抓到了普通人对梦想的感受有很大关系。
不管是遥远的洛杉矶、旧金山还是触手可及的北京、横店,有太多人想要成名了。
可能对他们来说,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试一试,不然,一辈子都会觉得后悔吧。
至少在我看来,托米和格雷格真的拼劲了全力在去做想做的事,或许结果并不是预想的那种,但他们还是有所收获。
人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想演戏就学,想拍戏就找各种途径,试戏不成就自己写自己拍,抽丝剥茧后看到的这份强大执行力难道不就是付兰兰在拍电影时在表达的吗?
从根上说,托米和格雷格作为演员和导演是失败的,可作为投资方他们又成功了。
所以说,奥斯卡牌反鸡汤虽然有毒,但也富含营养且不致命,它只是用另一个角度,告诉过分天真、乐观的人,少数成功的背面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绝大多数人努力、用心的都会失败,不是所有追梦的人都有一个好结果,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二刷《灾难艺术家》,毋庸置疑,是我的top 10。
tommy在荧幕上真诚地展示自己,以一种笨拙,夸张,声嘶力竭,甚至莎士比亚的方式。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分镜,都是花心思的,属实他最最想要观众看到的真实表达。
真诚,严肃,正经的产物,看起来笨极了。
可谁像他一样,能那么勇敢的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呢?
声嘶力竭也好,傻笑也罢,烂台词,甚至连自己的屁股,都自以为是的展示出来,不矫饰,不做作,全都是他发自心底的那份最想表达。
即便是钝的,却让人耳目一新,和好莱坞格格不入。
不千篇一律,不落窠臼。
史无前例的真诚,灾难,又艺术。
好笑的是,tommy看到观众调笑他的诚意之作,就联想到观众们否定了他,他难过极了。
更好笑的是,这么一部脱俗的烂片《room》,被观众们真实的喜欢着。
有人总是拿《逐梦演艺圈》和《room》比,没什么可比的,同是拍烂片,相较于tommy,毕导更像是老师,热衷旁观调教的那个。
《逐梦》里的主角,即便有毕导自己的影子,那也是个帅帅的,美美的,俗套里,千篇一律的主角呀。
tommy更像马景涛,谁不爱咆哮呢?
有的真诚是艺术,有的真诚是真土啊。
10/10 实在是太好看了有木有,全场满座+掌声不断。
这是一场《房间》粉丝的彻夜狂欢,也是送给原作粉丝的一封情书。
一部既会让你笑到疯也会让你感动落泪的佳作。
影片多次提到James Dean,格雷格和汤米向往他的经历为此还特意驾车前往他当年车祸的地点引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在好莱坞对二人拒之门外的时候,James Dean的故事也成了他们选择自我奋斗拍摄电影的最大动力。
电影选择了比较克制的方式来还原这部史上最烂电影的拍摄过程,付兰兰没有以荒诞的方式来嘲弄汤米也没有sugercoating汤米在片场的一些过分言行。
令人惊喜的是电影的结尾放在了《房间》的首映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2003年的放映厅之中,随着那些经典的片段出现在屏幕上,电影内外观众的笑声不断,颇有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腐兰兰和戴兰兰在片中的演技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首映式结尾当沮丧的汤米听到影院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笑声和鼓掌声,其脸上浮现出的欣慰笑容不由得让我鼻子一酸,最后汤米在全场的欢呼中走上台说:“没有我最好的朋友格雷格,这部电影就无法完成” 格雷格脸上的欣慰和感动也深深打动了我。
电影对格雷格和汤米的友情花了大量篇幅来塑造,两人的化学反应非常好,从一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决裂,两人的关系转变毫不突兀。
片中两场二人互抛足球的戏前后呼应,成了这段关系的点睛之笔。
当然,影片也没有忘了原作中那些配角,最出彩的当属饰演Lisa母亲的演员,片中一段她与格雷格的对话,也道出了好莱坞不少演员的心声。
正如所有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传统,影片在最后五分钟加入了原版经典桥段的真伪对比还有汤米与格雷格本人出席活动的真实片段,算是为电影做了一个最棒的收尾。
电影结束后和一位来观看点映的影评人聊了会,他说假如腐兰兰得到提名他不会惊讶,希望腐兰兰在哥谭独立奖之后能靠此片有更多斩获。
Never stop dreaming—————————————————————作为一个期待这部电影多年的《房间》铁杆粉丝,请允许我先写一些关于电影的花边,剩下的影评在6号看完全片之后再补上。
汤米.维素其人:邪典电影《房间》的导演/编剧/投资人/主演,维素影业总裁,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十五年间以魔性的笑声,独特的口音,过火的表演征服了一众cult影迷。
对于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三缄其口,这几年随着《房间》大火和《房间》粉丝的病毒式安利,渐渐走进主流观众视线,最近和腐兰兰一起上了Kimmel秀。
Kimmel秀上谈笑风生关于汤米.维素的都市传说: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在法国靠卖鸟类玩具为生,当地人称之为“鸟人”,移民美国后将姓氏改为“维素”(取自法语中“鸟”的谐音)有着巨额财富和大量产业(已知的有牛仔裤批发公司,豪宅,宾士轿车,洛杉矶高级公寓)至于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来源至今是一个谜(有阴谋论者认为维素就是70年代戴墨镜的传奇劫机犯D.B Cooper 此人至今未落网)在《房间》拍摄过程中直接烧钱换掉了所有演员和制作班底,比如格雷格后来接替扮演的角色Mark在初版中是个黑人。
另一cult大片《武士警察2》中客串出演格雷格.赛斯特罗:《灾难艺术家》作者,前维素影业副总裁,汤米的同学/好友。
《房间》开拍前做过电视动画配音员和男模,在三藩市的表演课上遇到了汤米,当时汤米在课上无视其他人眼光的疯魔式表演让格雷格对这个神秘的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了解到汤米有着自制电影的梦想后,格雷格也成为了汤米追梦路上的见证者。
格雷格在自传中对汤米在拍摄《房间》过程中的很多选择颇有微词,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格雷格.赛斯特罗选角:《灾难艺术家》对于原版演员的还原度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胖子饰演的编剧Sandy,扎克埃夫隆饰演的Chris-R,乔什.哈切森饰演的Danny都是影片中的亮点
原版和《灾难艺术家》的海报对比花边:汤米对格雷格的自传《灾难艺术家》一直持否定态度 “书中的内容只有百分之四十是真正发生过的” 但是却对腐兰兰的表演给了99.9%的肯定,顺便说一下汤米是詹姆斯.迪恩的铁杆粉丝,而腐兰兰就扮演过詹姆斯.迪恩。
花边2: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大量逐帧还原了原版中的经典场面,最后只有一部分用在了《灾难艺术家》中,对《房间》有爱的粉丝可以攒钱买BD了。
花边3:印有汤米家宅电话号码的《房间》巨幅billboard曾经在好莱坞悬挂了五年之久,许多好莱坞巨星都有幸一睹其风采,据腐兰兰称,加里.奥德曼曾问过他海报上的人是不是某个通缉犯。
影片的故事很真实,具有一定的还原度——即使剧情逻辑和人物塑造有点像心灵鸡汤、励志片,但它“鸡汤”、“励志”的那一部分正说明了《逐梦演艺圈》和《房间》这种电影的制作,的确是导演真正在努力发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所想表达的事物,真正在严肃、认真地拍电影,正如马保国认真地展示和教学自己的松活弹抖的闪电五连鞭,但由于没有才华和艺术的“灵晕”,没有那1%的灵感,最终99%的努力和汗水完全化为鬼畜和笑料——这种鬼畜何尝不是另一种艺术。
有人说《灾难艺术家》拍成了托米韦素想拍出的那一部“房间”,我认为这是审美距离的问题:托米韦素在首映式上说了一句“this is my life”,这就是说,创作《房间》是托米韦素在审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导演(审美主体)与自己的生活(审美客体)之间的实际距离太近,导演本人无法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理解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只有一些模糊不清而强烈的感受,无法把主观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客观化,导致《房间》成了灾难的鬼畜;而这部《灾难艺术家》将托米韦素的个人生活和《房间》的创作经历客观化,保持了恰当的审美距离;也就是说,《房间》是对托米韦素的生活的审美,托米韦素在“创作《房间》”时,他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太近,而另一个“不在此山中”的导演来创作“托米韦素‘创作《房间》’及其个人生活”时,与托米韦素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之间有恰当而足够的距离——正如,当事人之一格雷戈在远离了自己当时亲身参与和感受的创作经历之后,才能客观地写出回忆录来回忆《房间》的创作过程,这种远离既是时间上过去了许多年,也是心理上远离——因此,最终展现了一个偏执、自我、古怪、疯狂的艺术家形象,托米韦素没什么导演天赋,他的“艺术”和生活最终仍是不被理解的、孤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类本性”、“人类行为”、“背叛”。
非常喜欢 估计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人物传记片了整个的观影体验十分流畅(归功于成熟老练的场面调度和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选角和演技都很灵魂,笑点也处理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喝着水看(懂一点电影制作皮毛的影迷可能会笑的更大声doge)。
抛开那些喜闻乐见的名梗,我个人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人在真正尝试敲开所谓“好莱坞”体系的大门时四处碰壁、误打误撞当中的情感跌宕,以及在米国成熟的制片流下,新兴个体的naive与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制片理念:先写好剧本,再把剧本交与感兴趣的演员一同研讨以进一步丰富角色。
这个小流程看起来实在合乎逻辑,可遗憾的是,在目前大陆的制片“流水线”上,这个过程往往被歪曲颠倒甚至忽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真正重视起剧本与演员间碰撞所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电影在艺术性,故事性等方面能够攀上更高的台阶。
btw:一定要看彩蛋,真的笑不活了
冥场面
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最后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表面上是喜剧,实际上很辛酸。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付兰兰对猥琐哥的口音和魔性笑声的复原真的不错,作为烂仔帮电影竟然没有什么黄笑话!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毒)鸡汤的点也是够努力的,所以影片调性以及价值还是出了问题,一边是“我有钱我任性”一边是“要努力就能成功”,最终落回小人物奋斗、友情和迷影情怀上。事件选择差了点意思,结尾也太演绎了
怎么就握手言和了!要一直撕下去啊!
看完此片,我竟然不像以前那么讨厌James Franco 了。有没有想过烂片的诞生也是需要砸钱的,如果Tommy 用六百块拍这个片而不是六百万,现在一定不会成为Cult。
挺没意思的
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看哭了。
ha-哈-蛤,笑了几次后,后半段笑不出来了。梦想粉碎机的「房间」,变成了娱乐大众的观影狂欢,有趣的,可能是时代本身吧!不计一切的友情拉勾手指尾,实在有点感人咧~
这片子在影院看气氛太好了,全程狂笑爆发数次掌声。The best bad movie in the history. 看之前我还看了油管上一个像模像样的The Room in-depth analysis, 很好很强大,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兰兰还是挺好笑的
依然觉得james franco拍的无厘头电影挺烦的
全资进组的行为艺术,你爱看不看哈哈
刚看完《房间》,公司就放《灾难艺术家》,也算是缘分了。
是近期看过最好笑的电影,尤其需要先看过《房间》,配合原版食用简直笑疯,付兰简直猥琐哥本人了,演技牛逼!但是冷静下来一想,觉得故事本身挺套路的,只是配合《房间》,有了别样的化学反应,胜在选材。不过依然很喜欢这部电影,爆笑中又有一丝励志和感动~彩蛋超神了!笑到抽风!
真是个可悲、可笑、可憎的大白痴!不过最后,还真挺可爱的…你可别说,James Franco演得还真挺像,尤其是那两声“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兰兰电影的经典模式:好基友——闹别扭——重归于好。逐梦演艺圈果然还得有钱,被Tommy傻傻的执着和谜一般的自信打动了。从电影开拍就笑得停不下来,烂片带来的笑点真的是无比纯粹、无比真诚、充满吐槽潜力的笑点啊!
每個人都有夢想,即使沒有天賦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力,OK,我接受夢想面前自不量力算個屁的價值觀,如果電影的表達到此為止都還不為過,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專業,如果連對自己的夢想都不尊重那還談什麼夢想?電影完成度不錯,只是和我個人觀點有些衝突。
想起了艾德伍德,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啊
献给所有心怀梦想并坚持奋斗的庸才们,当自己的心血成为大家的笑料时,一定要继续保持微笑,感谢始终陪伴自己的另一个笨蛋。
两只弗兰科的颜值显然比不上原版啊,但是风格还原得太神了,特别是汤米,虽然有些地方有点过火。两人的友情挺感人。这一版的意义在于及时记录和还原,要说透视cult片《房间》的社会意义,10来年的时间还嫌太早。
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