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了一下其实这剧的剧情其实挺简单的,除了有很多华丽的porn以外... 但最吸引我的是Nan在无意中获得的自由,如果她没有在偶然间看见Kitty的表演从而去伦敦当上drag king, 她可能就会嫁人生子,过上一辈子安稳且一无所知的生活。
讽刺的是Kitty自己是个绝世大渣女,但我还是对她的脸有初恋滤镜...Adam All说他(皮下:afab/enby)一开始当上drag king时从这部剧获得过灵感,其实drag king并不是想当男人,而是在表演masculinity的过程中突破了gender role的束缚。
相比很多drag queen表演的原因就是“好玩”“好看”,很多drag king都认真思考过表演masculinity的意义,这也难怪,同样是drag大家只知道queen却很少知道king, 从某种意义上讲连drag也是生理性别男的世界。
天生性别为女的人,必然会对这个社会性别二元分化带来的桎梏有更多的思考,而剃寸头、脱束胸衣也可以说是这种思考引发的行动。
之所以从她(ta)们身上找灵感当然是因为本人已经拜托drag queen朋友帮我变身drag king! 不过也就是想想啦,目前连名字都还没想好蛤蛤蛤(p.s. 我最喜欢的drag kings: adam all, maxxx pleasure, hans schwanz
少不更事时遇上刻骨铭心的初恋,眼中她耀如金星,怀中她软玉温香,同台的她珠联璧合。
少女时代的恋情如痴如醉山盟海誓。
可失恋总会来的,Nan从家乡提前归来撞破奸情,轻诺寡信的Kitty嫁作他人妇,Nan在山崩地裂般的痛苦里只有反复嘶吼的一句话:You said you’ll always love me.
曾经的美好
痛苦的Nan堕落了,退出舞台起先靠给男人口交谋生,我想她只是靠嘲弄各种男人的那话儿来嘲笑那抢走了自己爱的姑娘的男人,遇险后被贵妇人掳去做金丝雀,在光怪陆离的上层社会圈子里做糜烂的老女人们的消遣,进行了一切恶心下作、糜烂不堪的富人活动。
上层社会的会所人总会有不堪回首的过往,可是真的莲花还会从污泥中拔出来。
最失落不堪时的Nan赖在了Florence家,努力劳作重新开始。
两个有各自伤痛往事的姑娘爱上了彼此的善良。
Nan也回到剧院重新开始演出事业,而这时Kitty又寻来,Nan说我曾经全心全意爱你可是你背叛了我,现在我找到了全心全意爱我的人,Kitty回答可是她并不是我。
人们说前任是道绕不开的坎儿,当年的意乱情迷重新回来困扰Nan,可是她绕了出来,坚定地选了Florence。
这就像人生恋情必须经历的三段成长,初恋,放纵堕落,再找回心中的纯真。
可惜迟钝的人总卡在第一步,大部分的人陷落在第二步,而历经伤痛和挫折成长起来的人才是最棒的。
剧中的年代跨度也像所有古典的爱情一样,充满耐心,充满跨越时间的等待。
就像Florence用了很多年缅怀逝去的爱人,就像Nan拼命操持家务就为了赢得Florence的芳心一样。
在表现纯洁的爱情时一切都会慢下来,音乐会穿插成主题曲或者Rosie,镜头也朦胧美丽,床戏也舒缓美好。
而在嘲笑那些单纯的肉体淫欲时,通常会快进或者快放剪切镜头,不过腐国出品的影视中经常是这个手段,比如《发条橙》中的3P,比如《应召女郎的私密日记》中接不举之客都是快进并配着威廉退尔进行曲。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爱情片,同性异性又有什么关系呢,脱离淫欲的真爱永远是美的。
只想看爱情故事的可以看第一集。
猥琐Low派可以直接去第二集看各种各样的变装、裸露、性交、KJ、道具。
而喜欢坚强成长的故事的人一定要认真欣赏第三集。
何况女主角有着非常美好的肉体,完全合我的审美:高挑、纤细,盈盈一握的腰、长得不像话的玉腿,男装帅得不像话,女装美得不像话,我已被掰弯。
这样的肩膀、腰、腿,子复何求?
此片已被我列入情色片Top10.话不多说,我去三刷了。
原声很喜欢 放到了喜马拉雅上http://www.ximalaya.com/51209142/album/4378685
1、能不折腾么BC!
突发奇想重看这部剧,完全是因为突然发现我家BC竟然出演啊!
我怎么当年一点印象都木有啊!
赶紧看了剧照回忆起来是女猪出场时的酱油BF啊!!
赶紧看了啊!!
尼玛啊BC你能有点节操么!!
你能不这么二么!!
你收起智商就不能演戏了么!!
导演你不带这样毁人的好么!!
幸好不说的话完全认不出来……要不我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SH……2、牡蛎真的很讨厌这个喻象好么!!
一旦开启就带着海洋的腥味!!
3、女猪之所以不愿重看第二遍的原因各位看官知道么!
是女猪的声音!!
声音!!
一出场让我瞬间穿越初中时代,读英语课本的阿姨一模一样啊TAT,能不这么标准么亲
放过flo吧,不希望任何一个女人成为别人历尽千帆后的权宜之计。
改名南茜传吧,在享受过尽可能多样的情欲感受,经历了人生各种起起落落之后,她不仅收获了一位纯情善良的爱女妹,还成为了伦敦最受欢迎的大咖t,简直一整个拉傲天。
最后用玫瑰的投向来选择女友的剧情更是令人如鲠在喉,flo完全成了工具人,仅仅只是在用如此积极善良的人设来完善南茜的情史而已。
相比投向flo,某一瞬间我甚至更希望南茜递给楼上那位,让她们双宿双飞好了。
毕竟我甚至都没看到剧情对flo喜欢上南茜心理过程的描述,什么时候crush了,什么时候受伤了,什么时候心灵触碰爱上了。
从始至终说的都是南茜通过表现自己的勤劳获得了flo的认可,但这也代表了flo的爱吗???
但是不可否认我喜欢这部剧,我喜欢把lesbian放在太阳底下呈现,不用任何遮掩,情欲,背叛,渴望,一见钟情,同类聚会,等等等等,人有的,lesbian都有。
比Fingersmith要触动我, prefer reality-like to drame I suppose, 就像我会更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甚于《百年孤独》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小姐》先入为主, 让Fingersmith或多或少被剧透了...一直对Keeley Hawes蛮有滤镜的——她在The Durrells里饰演的母亲太深入人心了, 这次因为好友也在推荐,终于把Tipping the Velvet看了, 好吧,又被圈粉了。
欧洲演员真的有种独特的气质(也有感于前两天看的Anatomie d'une chute,折服于女主和孩子的演技),你都无法想象, 他们竟然能在镜头怼着自己的时候演绎出这么真实贴切的情绪, 然后想起Hawes的老公是Matthew MacFadyen, 也是一位一边可以演出经典的Mr.Darcy, 一边可以在《继承之战》里把角色诠释得入木三分的演员。
Anyway, Tipping the Velvet是值得二刷的片子, 够幽默够揪心也够窝心。
最后, 不知道《美少女战士》里的燕尾服蒙面侠抛掷玫瑰是不是就是来自英国的剧场表演形式?
Kitty 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那支玫瑰。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LES片,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我们最终还是会和最爱的人分手。
然后生活几经起伏,会带过许多帽子,会走过所有的街道,会见到很多的或漂亮或普通女孩,会中丘比特的箭,心也会遍体鳞伤,但最终总会找到一个天使,让我们Settle down.我们要回到的地方是家。
几经浮沉,方能体会岁月静好。
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是les之间的一句暗语,代表两个女人之间一种美好而亲密的行为(mouth worlk),用它作为一本les小说的标题,含蓄优美而香艳,就像小说本身一样独具匠心。
轻舔丝绒又名南希的情史,显然这个名字更加直白而无趣,小说内容简单说来,一个叫南希的女子,被一个伪t撇弯,成为个真t,但这个伪t最终为了男人背叛了她,她从此开始经由堕落和迷失走向寻找到真正自我的艰辛历程。
这是个很没创意的题材说实话,换成普通的男女估计就是一般的言情励志小说,但它是关于美丽的女人之间的传奇,加上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作为故事背景,给它拢上一层神秘色彩,最主要的是作者自然优美的语言,以及独具匠心的情节细节,让它成为les题材里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一。
南希的三段爱情,我想把它们超越les的范围,作为整个爱情来看待,因为每一段爱也是人生一个阶段,是那个阶段一种特有的心态,无论你爱的是男人还是女人,相信总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是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所有爱情本质都是一样,性别本身就像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印记,真正的灵魂应是超越一切物质,包括性别的。
PART I.灵魂初悸---甜蜜而脆弱的初恋凯蒂是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她是舞台上风流美丽的男装丽人,她会再演出后向你送上红玫瑰,她会亲密的称南希为“我的美人鱼”,对于单纯的南希而言,凯蒂满足了她对于爱情的一切幻想,她也是个美好的情人,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始终是南希记忆里最美好的片段之一。
可是她的性格也远比南希想的复杂,她的爱情,始终建立在世俗和物质的基础上。
凯蒂这样的女人,是我最鄙视的伪les之一。
她让我想起现在有些女人,一心想勾个“帅t”,好像帅t就是lv,给她出门炫耀,丰富她的情史,在她心里,t从来不是女人,而是个该养她的男人,或者说她心里始终还是以男性化的人为择偶标准。
当然L也是真的爱过女人,但她始终无法接受真正出柜,她对女人的爱,不及她对世俗眼光的重视,所以她的爱注定会败给现实,她最终还是躺在另一个男人怀里,在南希和她躺过的床上。
这样的伪les对真les的杀伤其实是最大的,所以不要找上直女算是les里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
也许初恋大都这样惨淡收场,你爱上一个人,她满足你关于爱情的幻想,你对她的爱建立在无数美好的梦想上,所以你对她付出最多最深,而伤害相对也最惨痛。
初恋不仅教给你爱情的美好,更教给你现实的残酷,它是一把残酷的天平,一头是沉甸甸的社会现实,一头是轻如羽翼的泡沫爱情,你苦苦往爱情那头加上砝码,那是你的心,你的血,可泡沫始终是泡沫,连阳光都可以让它破灭,何况面对的是整个现实。
在一个人一无所有的年纪,爱情是奢侈品,你还不了解自己真实得需求,情已经悸动,你对她供奉你少的可怜的一切,压根没想过她是否就是那个对的人。
初恋,也许爱的就是爱情的光辉,爱的是自己的幻想梦境。
我们不应该要求初恋圆满,求的也许就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如何从曾经的奋不顾身,到最后的撕心裂肺,有一个人,她教会你爱情的真谛,却不是那个陪你到最后的。
PART 2,纸醉金迷---迷失的欲望失去L后的南,理所当然的也失去自己,堕落在伦敦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
她离开舞台,离开旧情人,游走在伦敦最黑暗的角落,在这里,她遇到了豪放富有的猎奇女戴安娜,并成为她包养的小情人。
南和戴安娜的关系,几乎包括爱情里一切负面的东西,纵欲,独占欲,权利争夺,炫耀,骄傲自大。
就像南自己说的,戴安娜满足了她对女人的欲望,她也满足了戴安娜的虚荣和欲望。
她们的爱,是场扭曲的交易,尽管这时的南几乎拥有一切,她却常常感觉来自灵魂深处的空虚和寂寞。
沦为欲望的奴隶是可怕的,尽管戴安娜也有表示过对南的宠爱和依赖,但是她始终视她更多为泄欲工具和炫耀宝贝。
而南也迷失于这种激情,但她更多只是想要一个“家”一样的地方。
可惜她不是服从的金丝雀,她终是那个敢爱敢恨的南,扭曲的爱情让她人也慢慢扭曲,她用愤怒和嫉妒屡屡刺探二人的关系,拒绝服从于她的统治,终于以背叛戴安娜的形式,被迫离开她的豪宅。
其实这种关系在现在这个社会也是常见的,有文明的地方也许总有包养这种扭曲关系。
欲望是人的第二大本能,也是人的原罪。
有多少人被包养时,以为自己是清醒而机智的,可以把情人团团玩转于掌心,可以让自己全身而退,可她们完全低估了本能的强大,特别是女人,在激情里,女人是多么容易迷失而陷落,一不小心,天天被她嘲笑的怨妇成了她自己。
嫉妒,斗争,独占欲接踵而来,当她终于发现早已无法退出,往往是游戏结束的时刻。
不是所有人有机会拥有这种扭曲的关系,但拥有过的人,倘若还能找回自己,我相信她比任何人更明了爱情与欲望的区别。
少年的我们,总有对堕落的向往,但惟有理智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才能战胜欲望的诱惑,才能得到真正让人成长的美好爱情。
是的,真正的爱情该是让人共同成长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南的最后的归属。
PART.3 相见恨晚---灵魂的归属真正适合稳定的时候是何时?
我认为该是两个人皆已经历过生命必经的历程,但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份灵魂的纯白。
弗洛伦斯和南便是这样一个开始。
说实话,弗并不符合南的择偶标准,外表普通,生活节省简单。
凯蒂和戴安娜无不是外表美丽条件优厚的好情人,那么弗洛伦斯战胜她们的是什么?
是她的成熟,她的个性,她的灵魂。
也就是说,内在的涵养终究战胜外在的浮华。
再遇南时,弗洛伦斯早已不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失去了爱人,好像灵魂已经沉睡。
而南更是早已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内心疲惫不已。
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具,如果让南一开始遇上她,她们就开始发展一段关系,想必南不会爱她如此之深,凯蒂的阴影那时还如此强大。
而若弗洛伦斯的初恋时南,南也许留给她的只有伤害和对爱的不信任。
但她们那时错过了,其实正是为了在对的时间再相遇。
那时候,她还不是她对的人。
弗洛伦斯也是有过去的人,所以她懂得如何爱人和尊重南的过去,弗的个性温和而不失坚定,正好给南温暖和安全感,弗有自己的事业和奋斗信念,这些是南所缺乏的。
总之她们两人好像正好拼合的两块拼图,在一起不是激情四射的流星,却是家一般的温暖而稳定。
小说版的结局我很喜欢,弗洛伦斯成功的举办了工人联盟的集会(这里有点巧妙的女权主义),南在这里遇见了她所有曾经的情人,也终于得到凯蒂迟来的歉意。
但她的选择也很明智,赠与凯蒂玫瑰,还给她曾经的爱情,却选择执起弗洛伦斯的双手。
她这一刻终于明白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真正所要。
(电影版结局太狗血,不想评价了=。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褪去幻想欲望的外衣,你看见的是两个互相支持的,成长的灵魂。
过去无需改变,未来却握在自己手里,我可以包容你的一切过错,但前提是你要和我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爱一个人,终究该爱的是她眼神里透出的灵魂,爱的是她可爱的不完美,爱她为你坚持而失去形象的勇敢。
尤其是两个女人,真正的les应该是这样,褪去外表潮流的外衣,爱的是那个和你有着相同生理结构,相同红唇乌发,却和你有着互相温暖交融的灵魂的人。
也许你会说,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个soul mate是不现实而幼稚的。
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什么是自己坚持想要的,那么她的生命该是何其苍白无力。
跨越社会的压力,物质的诱惑,自身的矛盾善变,选择聆听你内心真正的声音,找到你的回声。
这个过程也许漫长而曲折,你也该像南一样勇敢。
最后我想说,轻舔丝绒不仅是les的经典,也是整个人类爱情的经典作品。
无论你情窦初开,还是爱到麻木,相信这部作品总能给你一些共鸣和感悟,让你更明白,爱,这种人类最神秘而复杂的本能。
不是不爱,是不能爱不是不爱,是不敢爱yes,I love her...英文片名带夹杂了几分情趣.中文翻译的[南茜的情史]纯粹无趣的中文翻译片真感觉会使得影片印象大打折扣.我记得Kitty对Nancy说她要结婚的原因时候的场景.Nancy是那样的无助,她以为她回伦敦的时候与K的见面是会多么的开心和令人神往的.可是当她推开门的那一刹那.Kitty.男人.床.这一切就犹如被羞辱了一样.Kitty说这个是她没办法的.是她不能爱吧.她失去了最爱她的人.她也失去了她最爱的人.Kitty最终发觉她深爱的还是Nancy.可是事情都在不停的发展,怎么可能再回到当初那甜蜜.Nancy的那场演出,她深望Kitty的眼神.我说她还爱她.但是她也许不敢再爱她了. 本片把les遇到婚姻和真爱的选择演绎的纠人心痛,婚姻与les,是不可能划上等号.也注定再也没有相交的一天了.她们错失了原本最最美丽而令人羡慕的爱情.les片看过不少.这部[Tipping the Velvet]却异常的唯美,
相比原著,南茜天真的傻气保持住了。
但是细节的缺失使人物感情模糊。
比如,缺少了凯蒂对Tomboy一词的害怕反感就不能合理解释她为什么劈腿老板,就显得她很渣;缺少姐姐对南茜感情的先知,就会导致观众无法精确共情姐姐对南茜的排斥究竟是因为她是同性恋,还是因为自卑感,自尊心作祟。
而且,出于时长限制和政治因素,弗洛这段改动相当大,南茜和弗洛感情发展的速度太快,产生的效果远不如原著中两人在长期生活中于细节处彼此试探,最终固定心意来得好,毕竟这是两个在感情上都受过重伤的人,这样也不利于对弗洛角色的塑造,在读书时,其实就是通过平淡的进展一步步深入了解弗洛的,因为弗洛相对而言是一个最复杂的角色。
还有些地方印象深刻,就是在剧版中,弗洛坦白莉莲的事情之后,南茜第二天就准备出走了,这就把南茜对弗洛的感情淡化了,扁平化了很多。
在书中,发现弗洛非常爱莉莲,胜过自己以后,南茜选择的是心甘情愿继续默默守护等待,并且认为这是公平的,因为她以为自己最爱的也不是弗洛而是凯蒂,这就体现出她对弗洛的爱情之深以及除爱情之外还参杂有感激之情、亲情等的更为复杂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女女之情,这也为她最后选择凯蒂还是弗洛留下悬念,不然,一边不许弗洛更爱莉莲,一边自己在弗洛和凯蒂之间纠结就显出有些自私和带有大男子主义的强迫意味,这和南茜一直以来给我的感受相悖,她是愿意为了爱人的意愿做出牺牲的人,绝不是非常强势,带有控制色彩的人。
南茜重回剧场这个设定也有点儿让人莫名其妙,好像非得在演艺事业上逆袭一下才够爽一样,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南茜彻底摆脱过去,过上新生活,新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却能体现撇去了虚荣,财富等等的最真切的爱。
把最终的高潮,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集会,潦草地改为在剧院举行一笔带过是最大败笔。
当时读到南茜和历任女友的一一见面时,感觉之前的故事全在眼前闪过,这些老熟人一一出现还有点儿亲切之感,而且,这样做也交代了三位前女友的动向,人物也更加真实。
果然,亲笔写出原著的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更深厚些。
而且集会中所有人物的碰撞,感情的爆发,以及集会本身场面的热闹宏大,与前面和弗洛故事的平淡克制隐忍形成鲜明的对比、碰撞,好像觉得辛辛苦苦看那些日常故事都有了回报,一切都在最后那一刻爆发出来。
而且南茜在集会的所看所感,比如,她看着集会上这些人,想起了他们的善良,给予她的家的温暖,还有在得到积蓄时的想法:又想到弗洛伦斯——我想象她将七百镑一枚一枚地投入慈善募款箱。
那会使她比爱莉莲更爱我吗?
都很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这些与她最终选择弗洛有很重要的关系。
然而在此剧中,我想更多出自政治因素,这么好的一个场面,居然被一笔带过。
原著中弗洛哥哥和南茜的演讲其实很精彩很有震撼力,也被一笔带过。
这就显得后劲很不足,也让我深切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宣传自己民主,思想自由的虚伪之处,其实在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他们的做法不也一样,他们也不会制作弘扬社会主义,甚至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作品,只不过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在揭露社会问题上相对放得开些,然后就可以以此彰显自己的“言论自由”。
我们国家中有些人,总拿文艺作品尺度问题说事,如果世界上只有五个资本主义国家,其余全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我们国家的所谓“尺度”也不会比他们小。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被颠覆的危险,自身又不够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对政治问题的谨慎处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怕思想不坚定的人走错路,结果越这样做,一些盲目激进的人,就越要抓住把柄,冷嘲热讽,然后管理又会更严格,以此恶性循环,让人很是无语。
本来不该讲这些的。
当然,改编后也有好处,就是剧中的南茜比书中的南茜更加清楚自己所要的东西,更加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更加勇敢,书中的南茜则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没有很鲜明的各种意识的觉醒。
(另外,在没有网的条件下,折腾了四个G左右终于看完了找对方法本来用一个G就能看完的南茜的情史剧版,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无奈。
果然,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找到最佳方案,甚至找到可行方案前都要折腾一段时间,用来走走弯路,很少能一次性成功。
)
是先看BBC迷你剧集后才看小说的,剧集已经够精彩的了,看了原著,才知道书比剧集更精彩绝伦, Sarah Walters的一支笔果然不是盖的,难怪引来fans无数。
BBC编剧并未完全忠实于原著,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对Florence的角色性格塑造上,在最后结局上的出入,相对减弱了Sarah Walters犀利笔锋所至的影响力冲击力。
客观的讲,BBC的改编还是非常出色的,即使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当然,影视有影视不可抹煞的媒体优点,从平面到立体,从想象到落实,直观,活色生香,虽然牺牲掉了一部分文字衍生出的想象空间,换来的却是视觉听觉的饕餮享受。
而且在某些改编上,这样的tradeoff还是很值得的。
这是一个关于海边小镇的牡蛎女孩自我发现自我确认的成长和情感故事,背景设在了十九世纪末后维多利亚时代,彼时,大不列颠的鼎盛已经到了日落西山之际,甚嚣尘上虚伪保守的社会风气催生出极为发达的地下色情业,于是,一边厢是禁欲压抑道貌岸然,一边厢则是放浪形骸纵欲无度,充满末世腐败堕落气息,邪恶却真实,这在故事的第二部分集中得以体现,也因此,搬到银幕上的视觉刺激看得人是瞠目结舌,不得不为BBC的大胆直率咋舌不已。
故事分成三部曲,象征着Nancy的三段式生活经历,暗示她在天堂,地狱和人间各自走了一遭,也隐喻着她的情感变迁,从初恋宛如天堂般的甜蜜幸福,到情感经历背叛后如坠地狱般的自我弃绝,再到绝处逢生后重返人间脚踏实地切实感受琐细的平凡生活中流淌的温情。
Sarah的笔触非常精到细腻,很多心理描写心情感受,只要曾经狂热暗恋过的人都会觉得如诉心声,曾临其境。
而这,恰恰也是剧集的软肋所在:每一丝细微的情绪流转,每一瞬难言的心理脉动,是演员难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言语演绎完整悉数传递给观众的,尽管窃以为Rachael Stirling和Keeley Hawes的演技已经臻入化境,但总有摄影镜头所无法抵达之处的,譬如以下数例:当Nancy初初遇见Kitty,如遭雷击,继而夜夜穿梭不倦往返,痴迷于她的歌,她的笑,她的舞步,她的一切的时候,她自言:“The world, to me, seemed utterly transformed since she had stepped into it. It had been ordinary before she came, now it was full of queer electric spaces, that you left ringing with music or glowing with light.”当她抛家弃亲,追随Kitty同赴伦敦,抵达当晚,一番劳顿后,Kitty不经意的为Nancy将一缕乱头夹于耳边,她会本能得绷紧身体:“Her touch made me stiffen again: I was still not used to the easy caresses, the hand-holdings and cheek-strokings, of our friendship, and every one of them made me flinch slightly, and colour faintly, with desire and confusion.”当Kitty因为终于能站在伦敦的舞台上,因为成名在即梦想成真而心情激荡,难以自禁得问Nancy:“Do you know how that must feel, Nan, to be given your heart's desire, like that?”Nancy虽然沉默,可是她的心在回应:“I did. It was a wonderful feeling - but a fearful one, too, for you felt all the time that you didn't deserve your own good fortune; that you had received it quite by error, in someone else's place - and that it might be taken from you while your gaze was turned elsewhere. And there was nothing you would not do, I thought, nothing you would not sacrifice, to keep your heart's desire once you had been given it. I knew that Kitty and I felt just the same - only, of course, about different things. ”读至此,你似乎能听见哀伤低沉的大提琴在无人的山谷中在你的耳边幽幽得诉说着那丝丝无奈和不绝如缕的苦涩。
更有那同床共枕时,Kitty枕着Nancy的臂膀搂着她的腰亲昵得说着姐妹之谊,Nancy只能一边心如鹿撞心跳异常,一边暗自咀嚼甜中之涩涩中泛苦,为长远计不得不坐拥暖玉温香而不乱:“I must learn to swallow my queer and inconvenient lusts, and call her “sister”. For to be Kitty’s friend was better than to be Kitty’s nothing, Kitty’s no one. And if my head and my heart -and the hot, squirming centre of me - cried out at the shame of it, then I must stifle them. I must learn to love Kitty as Kitty loved me; or never be able to love her at all. And that, I knew, would be terrible.”是啊,不敢不能确定是否能美梦得偿,不想冒失去的风险,情愿就这样守住朋友的身份,以姐妹待之;只要,只要能让我守在你身边,看着你,听着你,感觉你,总好过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能。
不敢奢望你爱我如我爱你,至少还可以爱你如你所期望的,好过从此而后连爱你的权利都没有。
我不能也不愿控制我的心,至少可以竭尽全力控制我的行为。
张爱玲不也曾说过,爱使人自觉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心里是欢喜的,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人之心,中外无异。
当然,Sarah的高明之处是她并没有收笔在此,她继续写道:Nancy做为dresser帮kitty更衣穿戴时,抚摸着爱人穿过的衣裳,自语:“Every time I saw you, I had the same sensation: a pang of disappointment and regret that turned instantly to pleasure and to aching love; a desire to touch, to embrace and caress, so strong I had to turn aside of fold my arms for fear that they would fly about you and press you close.”只要你曾经因为这样的渴望煎熬过辗转反侧过,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渴望有多让人痛入骨髓,有多让人战栗,有多让人害怕无法隐匿。
象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书中比比皆是。
Sarah的妙笔,算是把恋慕一个人的百转千迴的心曲写得余音寥寥绕梁不绝,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至于剧集,胜在画面胜在音乐胜在演员间暗涛汹涌的情绪,于无声中听惊雷。
印象深刻的几幕:首先是那一幕日后成为Nancy魂牵梦萦的场景,也是她一辈子锥心刺骨的回忆场面:她坐在包厢,Kitty站在舞台,她温柔得递过玫瑰花来,四目交接,世界停顿。
自此后,她的心,被她锁上,钥匙,只有她有。
还有就是演出成功后的庆功宴,她落寞得坐在一边看kitty和经理人款款起舞,继而她被乐手相邀,嬉笑玩闹之际,kitty渐渐沉郁的神情,颤抖压抑的声音,其后的愤而离席,马车里愤怒的叱责,激动的表白,嫉妒终于将面纱扯落,将一切推向高潮:逡巡迟疑的接近,蜻蜓点水试探着的两唇相接,继而缠绵悱恻难以停息的亲吻,以及其后裸裎相拥颤抖胆怯的询问“May I really touch you?”和她热烈的回应”I think I shall die if you don’t.”,等待了多久,终于肌肤相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Wow, 不由你不屏住呼吸,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这一双爱侣浓情。
至于泰晤士河边,结冰的河面上,孤独旋转的溜冰老人,满天繁星下,Nancy和Florence相拥而吻,画面很美,却因为BBC的改编移用,让我感觉so so而已。
不得不提的还有最后,暌违七年之久的她们,再相逢,Kitty贴近Nancy,近乎耳语般轻诉自己的悔恨,渴望和不曾停止的爱恋,当时的一颗心啊,也跟着揪成一团。
真希望她们能磨尽相思,重投旧爱怀抱,而不是情之一物,一错即为永失。
可惜,笔不在我手中,摄像镜头也不为我掌控。
当然,书中第三部的情节流转,Florence的性格刻画,远比剧集来得深刻丰富,所以Nancy最后的选择,其实无可厚非,只可惜了我的一番妄想。
The future none can seeThe road you leave behindAhead lies mysteryAll is fair in love这个夜晚,是否也会和Nancy一样,听到手表不断发出的声音“Kitty, Kitty, Kitty…..”?
= =。。。。
7.5 前半部分是什么爽文!美女为爱变T,穿男装站街,都戳我性癖上了哈哈哈,牡蛎的意象挺绝的。后半部分沦为性奴,被抛弃,找到“真爱”,重回平庸,反而有点失望。怎么不回头呢,明明初恋深刻到难以忘怀。PS:姐姐们再好看一点就更好了。
女主和我看书时脑补的清瘦俊俏的形象完全不一样。特别是穿男装时,圆润的脸庞和饱满的胸部,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样,再也无法忘记你容颜...曾经沧海难为水,再回头时物是人非。片子剧情丰满,服装道具节奏都恰到好处,演员演技也很棒,是看过最好的Les电影。
我就不用再罗列BBC那些老脸了,还好,nan是幸运的,起伏半生,能找到自己所爱,sarah waters总是大团圆结局,这也是她的流俗之处。
三段情:初恋甜,纵欲苦,平淡最缠绵。轻舔丝绒磨镜爽,纤指柔挑娇喘微。
好精致。把原著的精华都拍出来了,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活色生香的场面啊。
观感在“女主好勇”和“好没有美感”间来回横跳,可能生存所需的cheekiness和美天生不兼容吧。很多桥段让我不得不认同之前读到过的Sarah Waters作为一个植根传统的作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依赖,好在结尾收得漂亮干脆。
为什么大多数根据原著改编都不好,把书里的韵味都改没了,这明明是一部压抑灰暗的作品,改成一出喜剧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原著对于南是否最终回归舞台的留白要比剧版的好很多,而剧版里南设计死皮赖脸在弗洛伦斯家里更是把人设都破坏了,作者明明是想表达南被这一对好心的兄妹救赎了,演员的演技是我看英剧以来从来没见过的烂,南从一开始的单纯赤诚到中期的迷失,再到最后的历尽千帆,演员愣是一点也没表现出来,全程一张憨脸
最后,南终于找到了她的归宿。
2010.09.03 @ HomeBBC果然很爱LES很爱sarah~
选角失败,剧情浮夸,人物心境变化完全没呈现出来,照着原著都能拍成这个鬼样子👎男导演给我滚出女同的世界💩💩
2011-05-28到29
比原著差太多 剧情太赶
弗雷德确实是个帅气的小伙😂 ,轻舔丝绒浓缩版。和书比,电影真是保守、平淡多了。
结局一看就是男导演拍的 原著还Kitty玫瑰再牵手Flo 了结恩怨相忘于江湖不好吗?非要把最美好的初恋改成难以释怀的伤害和反向伤害 They deserve a proper farewell, please!和指匠一起纳入每年回顾片单
为什么看到拉拉总觉得走的是小清新路线~
不喜欢这部片子,拍摄风格太剧场化。女主的情史乱七八糟,而且声音让人难以忍受。。。还是喜欢《fingersmith》,剧本好,演得好,拍得好。
尤其喜欢第三段,Nancy的重生。花花世界流连久了,越发内心空虚,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的前行,才能内心安宁。相比而言,tipping the velvet没有fingersmith拍得细腻。果然EC是无法超越的!
或許英國同性戀情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如影片中的戲情多少有些侮辱到女性。